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7.5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文和练习二十四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04 MB
- 文档页数:65
7.3 植树问题(例3 练习二十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并能运用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2. 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3. 植树问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及其解决方法2. 教学难点: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植树问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1. 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通过例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总结出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出规律。
3. 植树问题的应用通过练习二十四,让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二十四,检验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掌握程度。
4.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及其解决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练习二十四的剩余题目。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出植树问题的应用实例,并尝试解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植树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及其解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详细补充和说明:植树问题通常涉及在一条线上(如直线、圆形路径等)以一定的间隔植树,问题是确定需要多少棵树,或者给定树的数量,求间隔是多少。
这类问题在数学中很常见,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它们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习题)五年级数学上册(含答案)人教版一、填空题1.小丽把6颗星星摆成一行,每两个之间的距离是5cm,从第1个到第6个的距离是(________)cm。
2.王大伯要在自家的一个圆形菜园周围插警示牌,菜园周长是60m,每隔5m插一块警示牌,一共需要(______)块警示牌。
3.小明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30秒,照这样他从一楼走到五楼用(________)秒。
4.时钟敲3下,6秒敲完,时钟敲6下,(______)秒敲完。
5.某校进行体操表演,五(1)班的同学排成9×9的方阵,则整个方阵的最外层一共有(________)名同学。
二、选择题6.要在正方形的水池边上摆花,使每一边上都有5盆花,最少要()盆花。
A.20B.15C.16D.127.小芳帮爷爷在一个正方形的鱼池四周种树,每边种8棵(四角各种一棵),四周共种树()。
A.36棵B.32棵C.28棵8.园林工人沿一条长108米的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植一棵,一共栽了17棵,正确的植树方法是()。
A.两端都不栽B.只栽一端C.两端都栽9.在长20米的马路两旁种树,每隔2米种一棵,两端都要种,一共种()。
A.11棵B.22棵C.20棵10.某市一条大街长7200米,从起点到终点共设有9个车站,那么每两个车站之间的平均距离是()。
A.780米B.800米C.850米D.900米11.河边种了一些树(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
晚上,爷爷散步从第1棵树走到第4棵树用了12分钟。
照这样计算,他又走了36分钟,最后走到第()棵树。
A.12B.13C.14三、判断题12.一根钢管截成4段需要12分钟,那么截成10段需要30分钟。
(______)13.某校体操表演,五(1)班同学排成55的方阵,则整个方阵的最外层一共有18名同学。
(________)14.在相距100米的两座楼之间栽树,每隔10米栽一棵,共栽了9棵。
(________)四、解答题15.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0米放一个垃圾桶(两端都放),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桶?16.高速公路两旁都安装有路灯,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0.04千米装一盏(起点和终点都不装),大约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17.一条走廊长252米,要在走廊的一边放置169盆花(两端都放),相邻两盆花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18.如图,4个杯子叠起来高20厘米,6个杯子叠起来高26厘米。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精品教案(详案)第1课时植树问题(1)教学内容:教材P106例1,完成教材P107“做一做”第1题和P109“练习二十四”第1、2、4题。
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试验等数学活动,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经历和体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好不好?(课件出示)【预设】学生们会回答:手。
师:请你们伸出左手并张开手指,仔细观察,大家看到了什么?【预设】学生会回答有5根手指和4个空隙。
如果学生只能说出有5根手指,教师要引导学生数一数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空隙。
师:这4个“空隙”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3根手指之间呢?(学生在自己的手上数一数)师追问:2根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师: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我们称为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1)]二、探究新知师:学校开展“美化校园”的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认真地植树呢。
在植树的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一些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P106例1)1.理解信息。
指名学生读题,并要求学生说出从题中知道的信息。
师:谁能说一说“一边”“两端要栽”的含义?【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一边”就是一旁,有可能是左边也有可能是右边,“两端要栽”指的是路的一头一尾都要栽。
师:“每隔5m”是什么意思?【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m。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及课堂练习题七单元单元1课时课题认识公顷年级五主备人课前准备课件课时 1 复备人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及探索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知识与能力:了解公顷是测量土地面积的专用单位,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解决关于土地面积的简单问题。
情感太度与价值观:对周围环境中与土地面积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获得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知道1 公顷=10000 平方米,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使学生体会1 公顷的实际大小。
会解决关于土地面积的简单问题。
课前预习案复备栏6.07 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分米1.05 吨=()吨=()千克7.03 元=()元=()分3.07 米=( )米=()毫米 4.2 升=()升=()毫升一、创设情境1、师生谈话,让学生说一说去过哪些地方。
2、教师简单介绍昆明,提出读书要求,学生自己读书。
3、学生交流从报道中搜集到的信息,说一说数据表示的实际意思。
4、先提出“想一想,哪个面积大,为什么”,再提出“观察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认识到面积单位公顷比平方米大得多。
二、认识公顷1、介绍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告诉学生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
并画出示意图。
2、提出“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推算。
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三、感受1公顷1、让学生分别指出学校东西方向、南北方向从哪儿到哪儿是100米,然后教师介绍测量结果。
2、让学生说一说学校周围1公顷的范围内有哪些建筑,然后估计一下学校的占地面积够不够1公顷。
3、教师介绍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课后检测案桌面大约80();小黑板面大约();你的指甲盖大约1()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大约有5000();我们祖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2,处理练习二十四第2、5题及有关的做一做。
【课程标准】《植树问题》属于“综合应用”领域中的内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学情与教材分析】就本套教材的知识体系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都经历过植树活动、上楼梯等“植树问题”的原型,只是对于很好的理解这个数学模型还需很多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探究并掌握最基本的植树规律——“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两端都栽”和“封闭图形植树”等不同情形的“植树问题”打基础。
【学习目标】1、学生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简化思想和应用价值。
3、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非封闭图形中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一、生活引入、认识间隔。
1、生活中的植树问题(1)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谈话: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做事,而且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想不想一起去看一看?请举起你的左手。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隙?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隙叫做“间隔”。
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隙,也就是有4个间隔。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第1节《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为了美化校园,同学们在校园里的一条长72m的小路的两旁栽10棵树,两端都栽,则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2.一条马路的一边每隔6m安装了一些广告牌,两端都装,小许从头到尾数了一下,一共数到了36块广告牌。
这条马路长多少米?3.一条路每隔5m有一根电线杆,从头到尾一共有19根电线杆(两端各有一根),算一算,这条路有多长。
4.一个老人从第1根电线杆走到第14根电线杆用了13分钟,若他以同样的速度走了24分钟,他从第1根电线杆走到了第几根电线杆?参考答案1.72÷(10-1)=8(m)答: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8m。
2.(36-1)×6=210(m)答:这条马路长210m。
3.(19-1)×5=90(m)答:这条路有长120m。
4.13÷(14-1)=1(分) 24÷1+1=25(根)答:他从第1根电线杆走到了第25根电线杆。
第2节《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在一条长280m的公路一侧栽杨树(两端都不栽),每隔5m栽一棵。
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杨树?2.一根木头,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
现锯完这根木头共用了40分钟,把这根木头平均锯成了几段?如果每段长6m,这根木头共有多少米长?3.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在一条长240m的小路的一侧栽树,每隔8m栽一棵树。
(1)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共需多少棵树?(2)如果只有一端栽树,需要多少棵树?(3)如果两端都不栽树,需要多少棵树?参考答案1.280÷5-1=55(棵)答:一共需要栽55棵杨树。
2.40÷8+1=6(段) 6×6=36(m)答:把这段木头平均锯成了6段。
如果每段长6m,这根木头共有36m。
3.(1)240÷8+1=31(棵)答: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共需31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