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谬尔森的“橡皮”是否可擦掉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第31卷第8期2010卑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feagUniversity(Soc.Sci)V01.31No.8Aug.2010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以及当前我国的剥削现象术朱婷(淮南联合大学,安徽淮南232038)摘要:剥削是一个非常敏感同时又是一-ha.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在总体上不存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我们要超越道德层面看待剥削,运用马克思关于剥削的传统标准分析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剥削程度能够自觉加以lilt常1。
关键词:马克思;剥削理论:剥削现象中图分类号:A81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0)08—0061—02剥削是一个非常敏感同时又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正确认识剥削,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的社会矛盾,“凼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本文尝试回到经典著作,认真阅滨领会马克思经典博学理论,以此分析多种剥削观点,并就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提出新看法。
一、剥削问题的重新提出“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奉概念.萨谬尔森曾指出:“剥削的概念出自卡尔・马克思的著作.来源于他的劳动价值论。
著述于边际生产率理论被发现以前的时代。
马克思把剥削定义为一个劳动荇对产出量的贡献和他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因为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创造的一切.全部利润、利息、地租都单纯是埘劳动者的剥削。
”Ol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未对剥削专门下过定义,但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对剥削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剥削问题有过大量的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现律,在通篇论述中.每一个问题都直接或问接地与剥削这个问题相联系。
这主要是由丁:剥削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决定的。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始终是与剥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毫不夸张地说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剥削问题的论述对f我们科学的认识剥削的基本内涵无疑具有重要的肩发意义。
斯拉法、斯梯德曼和萨缪尔森价值理论批评岳宏志寇雅玲赵梅内容提要本文指出斯拉法、斯梯德曼和萨缪尔森用实物量方法来决定价值是不能成立的,他们的体系本身是完全错误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科学的价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实物量方法价值斯拉法斯梯德曼萨缪尔森在经济思想史上,一直有人试图从实物量关系推出价值理论体系。
英国经济学家斯拉法在他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系统地用这种方法研究了价值决定问题。
继斯拉法以后,英国经济学家斯梯德曼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人也提出了与斯拉法体系类似的用实物量关系研究价值决定的方法,这在国际上形成了一股思潮,被称为价值决定的实物量方法(Physical Quantity Approach)。
我们认为,斯拉法、斯梯德曼和萨缪尔森的价值决定的实物量方法是完全错误的。
一、斯拉法实物量价值理论批评斯拉法(Piero Sraffa, 1898 —1983)是意大利出生的英国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斯拉法在理论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颇具特点的商品价值论,更确切地说,是商品价格论。
“新剑桥学派”(又称“新李嘉图学派”)认为斯拉法以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为基础,得出了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生产部门的产品价格、工资率和利润率的计算模型,解决了经济学的最大难题,实现了“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这一革命的实质是向古典经济学派的“回归”。
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体系既反对新古典主义的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的价格论和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基础的分配论,又以一种新的形式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理论提出了挑战。
斯拉法虽然没有明确否定劳动价值论,但是他的价格体系根本不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
下面,我们具体研究一下《用商品生产商品》到底是怎么样一部学术著作?1、为维持生存的生产斯拉法首先研究一个极其简单的社会,它所生产的恰恰足以维持自己。
商品由不同生产部门生产,并且在收获之后的市场上彼此交换。
假定起初只生产两种商品,小麦和铁。
萨谬尔森的“橡皮”是否可擦掉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摘要】本文简述萨缪尔森对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批判,力求详细的对比了两者理论的异同,进而揭示马克思转形理论的科学性。
【关键词】价值转形萨缪尔森马克思一、前言西方经济学家对待马克思经济学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强烈的反感,一种是清醒的评价。
前者全面否定马克思经济学,首先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后者认为马克思是一位严肃的经济学家,马克思经济学比西方主流经济学更能得到当代人的共鸣,西方经济学家应当向马克思学习很多东西。
萨缪尔森显然属于前者,他曾向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发出号召:“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太大,不能听任马克思主义者支配。
它提供一面可以用来批判的棱镜。
通过这面棱镜,主流经济学——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通过分析毫不留情地对其进行审查。
”萨缪尔森的这番话,说白一点就是:不能听任马克思主义者阐述、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西方主流经济学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肆无忌惮地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起全面的攻击。
本文介绍萨缪尔森对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提出的价值转形问题的批判,力求客观的将二者理论进行对比。
二、萨缪尔森对价值转形问题的批判庞巴维克在《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一书中提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断言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可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却为不同部门间的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为难。
于是,庞巴维克得出结论:如果价值只以劳动量为基础,那它就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价格和利润;劳动价值如果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价格和利润,那么断言资本主义建立在对工人剥削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就崩溃了。
可见,庞巴维克试图通过《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存在的所谓矛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
萨缪尔森继承了庞巴维克的研究传统,也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存在的所谓矛盾上大做文章,所以有人将他称为“当代的庞巴维克”。
萨缪尔森对马克思转形理论的攻击集中在《从马克思的价值到竞争价格的转形:一个排斥与替代的过程》(1970)、《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马克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形问题的概述》(1971)等论文中,萨缪尔森(1970)将马克思的转形分析看成是一块橡皮解决的问题。
世界各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是一种普遍经济现象。
经济学家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角度研究财政支出膨胀的原因,形成的理论观点有:瓦格纳法则、皮科克和怀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官僚行为增长论。
一、马斯格雷夫简介理查德·阿贝尔·马斯格雷夫理查德·阿贝尔·马斯格雷夫(Richard Abel Musgrave)——现代财政学之父、国际财政研究院创始人之一理查德·阿贝尔·马斯格雷夫简介理查德·阿贝尔·马斯格雷夫(Richard Abel Musgrave,1910年12月14号-2007年1月15日),享年96岁。
马斯格雷夫是二十世纪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学家之一,全球著名的现代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家。
作为战后伟大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理查德马斯格雷夫被誉为现代财政学的真正开拓者之一,是现代财政学之父。
阿贝尔·马斯格雷夫生平马斯格雷夫1910年出生在德国的柯尼希施泰因,于1930年在慕尼黑大学开始了经济学研究。
他于1931年转到海德堡,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3年,他被选为德国的交换学者到罗切斯特大学学习,并在此获得了他的第二个硕士学位。
理查德马斯格雷夫在1937年从哈佛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他留在哈佛大学一直到1941年,然后作为华盛顿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经济学家工作到1948年。
从1947-1981年,他先后在美国最著名的几所大学,像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担任教职。
1965年被哈佛大学的文理学院和法学院同时聘为教授,成为了该所大学中被两个学院聘为教授的第一人,目前也是唯一的一名学者。
他在这两个学院中为同学讲授财政学、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和税制改革,直到1981年退休。
马斯格雷夫还多次担任美国政府的顾问,他曾担任许多国家,如玻璃维亚、波多黎哥、韩国等的经济顾问。
转形问题∶萨缪尔逊为马克思提供的一个旁证张忠任内容提要 转形问题,作为一道难关,挡在我们面前长达一百多年,似乎无路可通。
但是,当我于2000年提出了第一个能够满足“总计一致2命题”(即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的一般转形模型而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之后,发现在数学上解决这一问题竟然会有好多种方法,而在经济学上有意义的也至少有两种,即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关键词 马克思 萨缪尔逊 转形问题 剩余价值最近,我在研究萨缪尔逊从1957年开始的转形问题诘难的时候,又进一步发现他的方法中竟然蕴含着转形问题的第二种解决途径。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而在萨缪尔逊那里, 生产价格是实物体系“生成”的。
也就是说, 在萨缪尔逊那里, 价值和生产价格呈现为同根并蒂莲,“根”是同一个实物体系,而所“生成”的两朵“花”则分别是价值和生产价格。
也就是说,萨缪尔逊的研究揭示了从同一个实物体系可以支撑价值和生产价格这两个不同体系。
我们还发现,这两个不同体系之间存在稳定的内在联系, 并且能够满足“总计一致2命题”。
这相当于为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旁证!如所周知,萨缪尔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敌视的,说萨缪尔逊为马克思转形理论提供旁证似乎不好理解(如果说反证就容易接受了)。
其实,萨缪尔逊虽然反对马克思经济学,但是他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他之所以得出了否定马克思转形理论的结论,除了是由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怀有根深蒂固的成见而外,在数学意义上,主要是由于他在对模型作检验的时候犯了几个简单的主观错误。
只要把这些简单错误剔出了,结论就会发生根本变化,即结论会转而肯定马克思转形理论。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萨缪尔逊是怎样构筑转形模型的。
萨缪尔逊令W π为工资率(即单位劳动力的价值)①,s 为剩余价值率,I 为单位矩阵;a 001=⨯a j n ,表示单位商品直接劳动消耗向量;m '=⨯m i n 1,表示劳动者所需最低生存商品向量,即实物工资,则关于工资率有如下公式πππm ==∑i i m W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列宁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全面、最深刻、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阐述这一理论的代表著作是《资本论》,其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共四卷一百四十九章,三百多万字,写作和出版历经了120年时间。
《资本论》这部巨著它耗时之长久,内容之丰富,道理之深遂,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科学著作中无可比拟的。
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所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它也被后人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理论的深刻性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得到。
”其具体表面在:1.经济范畴概括的规范性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它反映了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的概念。
大多数经济范畴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资本论》中对一系列范畴、概念都作了规范性的表述。
围绕这些经济范畴展开分析,使其理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资本论》中的许多范畴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基本原理分析的透彻性表现为理论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程度。
即理论认识克服了羞羞答答、含糊其词,实现了一针见血、一次到位。
走出剥削悖论——论析马克思主义“剥削”观新要义[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剥削;劳动价值论[论文摘要]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剥削观,是对我国是否存在剥削问题进行解释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得到相应份额就不存在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存在剥削的事实,但不能承认剥削合法,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对剥削做明确的定义,但不可否认,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正确认识和对待剥削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人们面对这个貌似简单且被熟知的问题,在马克思身后进行理论解释时存在太多的误区。
近年来,在众多学者的“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看法”面前,我国社会对剥削问题的理解,正在失去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
在马克思的剥削观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剥削的内涵和真谛,是我们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百家争鸣:近期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研究简述关于剥削问题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围绕着对剥削的涵义、判别剥削的标准、中国现阶段是否存在剥削现象以及如何评价等问题展开。
关于剥削的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认为,现实中的剥削存在两种形式:合法剥削与非合法剥削。
合法的剥削,是指在公有制形式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而获得的资本收益。
在我国不仅为法律所允许,而且在当前条件下还要加以鼓励和发展;而非法的剥削,指的是社会中存在的贪污****、偷税漏税等为法律所不容的经济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白暴力教授认为,从表象上看剥削问题似乎是按要素贡献分配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但实际上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必须解决分配主体的落实,即分配的主体必须由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承担。
因此,剥削问题事实上是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关系问题,从而剥削就是人与人之间对要素所有权的关系问题。
中考易错题解析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考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考查也屡见不鲜,但很多同学在这方面存在一些易错的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些易错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解答和应用方法。
一、错误认识“马克思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有些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一种误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然而,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科学和历史发展的学说,它具有鲜明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虽然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例如,在艺术、文化、哲学等领域,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其他学科来探索和解决。
正确的解答和应用方法是:我们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万能的理论来解决所有问题。
在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时,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综合思考和判断。
二、错误认识“马克思主义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有一些同学存在这样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和社会制度无关。
然而,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普遍适用的,它不仅可以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也可以对其他国家和社会制度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
正确的解答和应用方法是:我们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特点,把握其普遍性和时代性。
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结合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结合。
只有在具体分析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错误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个人发展没有意义”有些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只关注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对个人的发展没有多大意义。
然而,这种观点也是有问题的。
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关注的是人的自由和平等,注重个人的价值和尊重。
萨谬尔森萨谬尔森于1915年出生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
20岁时,(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1941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
此外,萨谬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
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经济理论的运营意义》("The Ope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获哈佛大学威尔斯(David A. Wells)奖。
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谬尔森,并预言萨谬尔森在经济学领域有无可限量的前途。
果然,萨谬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1970年)便获得了世界经济学的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1940年起,萨谬尔森一直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现为该院经济学教授。
除此之外,萨谬尔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1951年),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61年),国际经济学会会长(1965~1986年)和终身荣誉会长(1968年),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
萨谬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经济学》(Economics,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编入《保罗•A•萨谬尔森科学论文集》(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
有的经济学家在评论萨谬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影响时指出,萨谬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选择题:1.〔2022·淮北月考〕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开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群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异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解析】:A 注意关键信息“1759年〞、“社会的经济开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群众手中〞、“不得人心〞、“威胁社会稳定〞,此时的英国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开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矛盾出现,材料的意思是指如果社会分配不公,引起工人的不满,从而导致工人运动的兴起。
由于此时尚未开始工业革命,所以可以排除B、C、D。
2.〔2022·温州八校联考〕马克思在一部著作的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又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以下对这一著作的重大价值论述正确的选项是,它A.开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B.说明了唯物主义史观C.揭示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 D.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解析】:C.思路一:题目中所说的著作为?资本论?。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贯穿全书。
思路二:题目所给的信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可知,该著作的研究领域也是侧重于经济领域。
选项中只有C符合。
3.〔2022·岳阳模拟〕恩格斯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
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运动中去。
〞以下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不想创立科学理论B.只想创立科学理论C.用科学理论去武装无产阶级D.创立科学理论,赢得学术界认同【解析】:C 从材料可以看出,恩格斯的目的就是用科学理论去武装无产阶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
经济社会学理论发展分析一、概要经济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关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组织形式、制度安排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经济社会学理论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形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在早期的经济社会学研究中,主要关注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供求关系、成本与收益、市场机制等。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经济社会学逐渐从单一的经济学视角扩展到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形成了更为综合的研究框架。
同时经济社会学也逐渐从理论探讨转向实证研究,运用统计方法和计量模型对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20世纪下半叶,经济社会学理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方面新的理论范式和技术手段的出现,如博弈论、行为经济学、计算社会学等,为经济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全球化、信息化等现代社会现象的出现,使得经济社会学研究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现实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经济社会学理论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二是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促使经济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三是关注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平衡。
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它既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成果,也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未来的发展中,经济社会学将继续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理论内涵,为构建和谐、公平、可持续的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1. 经济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首先经济社会学理论有助于揭示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研究,经济社会学理论可以揭示社会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规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
例如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剥削关系,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
同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将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分析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及各大文献的相关论述,总结自己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观点。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理论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
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深刻认识解读劳动价值论对于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逻辑紧密、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其包括:1、价值实体,也就是劳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理论指的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学说中,马克思强调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属性。
2、价值量的尺度,就是劳动时间。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指出:“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化找里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汇总版)绪论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
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萨谬尔森的“橡皮”是否可擦掉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
【摘要】本文简述萨缪尔森对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批判,力求详细的对比了两者理论的异同,进而揭示马克思转形理论的科学性。
【关键词】价值转形萨缪尔森马克思
一、前言
西方经济学家对待马克思经济学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强烈的反感,一种是清醒的评价。
前者全面否定马克思经济学,首先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后者认为马克思是一位严肃的经济学家,马克思经济学比西方主流经济学更能得到当代人的共鸣,西方经济学家应当向马克思学习很多东西。
萨缪尔森显然属于前者,他曾向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发出号召:“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太大,不能听任马克思主义者支配。
它提供一面可以用来批判的棱镜。
通过这面棱镜,主流经济学——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通过分析毫不留情地对其进行审查。
”萨缪尔森的这番话,说白一点就是:不能听任马克思主义者阐述、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西方主流经济学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肆无忌惮地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起全面的攻击。
本文介绍萨缪尔森对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提出的价值转形问题的批判,力求客观的将二者理论进行对比。
二、萨缪尔森对价值转形问题的批判
庞巴维克在《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一书中提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断言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可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却为不同部门间的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为难。
于是,庞巴维克得出结论:如果价值只以劳动量为基础,那它就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价格和利润;劳动价值如果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价格和利润,那么断言资本主义建立在对工人剥削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就崩溃了。
可见,庞巴维克试图通过《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存在的所谓矛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
萨缪尔森继承了庞巴维克的研究传统,也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存在的所谓矛盾上大做文章,所以有人将他称为“当代的庞巴维克”。
萨缪尔森对马克思转形理论的攻击集中在《从马克思的价值到竞争价格的转形:一个排斥与替代的过程》(1970)、《理解马克思的剥削
概念:马克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形问题的概述》(1971)等论文中,萨缪尔森(1970)将马克思的转形分析看成是一块橡皮解决的问题。
三、两者理论的内容
1.马克思的价值转形
所谓转形问题是指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关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论证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了由于资本主义的竞争,不同资本最终会按照平均利润来获取报酬,利润的平均化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也为生产价格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然而生产价格和价值终究只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什么东西呢?本来,它是资本家用可变资本所购买的劳动力,在使用工程中由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因此,剩余价值本来只是可变资本的一个增长额。
但是,在成本价格上,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差别看不见了,成本价格只是说明,它在商品生产中耗费了多少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表现为成本价格的增加额,表现为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增加额”。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