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一章史前中国气候变化65Ma BP以来,气候持续变冷,称为新生代气候衰落。
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
地球气候呈现出寒冷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两种基本状态交替变化。
冰盖大规模扩展是最盛期全球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全新世始于11.5ka BP。
最突出的标志是寒冷的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气温大幅度上升。
8.2ka BP前为早期,之间为中期,称为全新世大暖期,之后是4.3ka BP以后为后期,开始降温。
季风气候是在新生代气候衰落背景下在中国气候系统中出现的最大的事件。
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空间格局。
导致中国现代气候分布不仅有了一般意义上纬向分布特征,又具有显著的东西干湿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并具有显著的季节性。
中世纪以来,疾风环境和内陆型干旱环境的产生和发展相互关联,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夏季风系统开始出现,西北地区逐步沦为干旱区。
青藏高原隆起使得中国第四纪气候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第四纪气候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旋回主要表现形式是冷干-暖湿周期性震荡,冷暖波动幅度超过10℃。
全新世中国气候变化分为早期增暖、中期温暖和晚期转冷三个基本阶段。
在气候千年震荡的背景下,全新世中国曾出现多个持续时间不同的寒冷时段或事件。
全新世大暖期,中国降水量较今普遍偏多。
故大暖期盛期是中国原始农业文化最发达的石砌。
夏商周:大暖期后及其延伸夏商周是由全新世大暖期最后1000年及其结束后的近千年构成,因而可看成是大暖期后一阶段亚稳定暖湿期及其延续。
4.2~4.0 ka BP气候事件中国发生了一次显著降温事件。
(世界这一时期也发生降温事件,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降温,是历史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小冰期),标志着世界许多地区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后全新世的开始或现代气候的形成。
此阶段,西北显著干旱,东南降水增加。
夏到商早期,气候相对温暖。
大部分时间中国温度比今高2℃左右。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气候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
在中国的历史中,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冰川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以及干湿气候的变迁。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商业和贸易活动以及社会结构和人口迁移。
首先,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干旱和燥热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农业生产减产甚至失败。
相反,在湿润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生长充足,农民收获丰盛。
这种影响导致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波动,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其次,历史气候变化也对中国的商业和贸易活动造成了明显影响。
在气候恶劣的时期,交通运输受限,商业活动受阻,贸易减少。
相反,在气候温和的时期,交通便利,商业繁荣,贸易活动兴旺。
这种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到商业和贸易活动的规模和利润,也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差异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历史气候变化还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口迁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气候恶劣的时期,生活资源匮乏,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较少,而气候适宜的地区人口相对较多。
因此,人口迁移和定居地的选择受到气候因素的制约。
这种影响不仅造成了中国地区社会结构的差异化,也对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了解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各个领域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以及为未来制定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挑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对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概述。
其次,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三个主要方面的影响。
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唐五代而终于两宋[1]。
在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诸多因素中,南北自然环境的变迁是一个重要因素。
本节拟从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讨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一)唐宋时期气候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在农业社会中,一般说来气候是决定经济状况好坏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我国气候的演变大致是冷暖交替,但其总趋势是由暖变寒,即温暖期趋短,程度趋弱;寒冷期趋长,程度趋强。
七世纪中期气温变得高于今天,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十世纪后半叶。
十一世纪初气候转寒。
十二世纪初气候加剧变寒,气温低于现今。
十三世纪初气候开始回暖,但气温仍低于现今,这种情况持续到十三世纪后半叶。
由此可知唐五代处于温暖期,而两宋基本上处于寒冷期。
唐宋之际经历了由暖转寒的气候变化。
上述气候变化影响了粮食作物的生长期。
唐五代温暖期作物的生长期比现今长十天以上,两宋寒冷期作物的生长期则比现今短。
唐人韩鄂在《四时纂要》四月条下已谈及麦之贵贱与贮麦之事,而宋太宗、真宗几次在汴京之郊“观刈麦”则在五月,说明北宋小麦收获日期比唐代大大推迟了。
唐两税法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而北宋夏税纳毕期南北三个不同的地区分别为七月十五日、七月三十日、八月五日;秋税则十二月十五日毕,后又并加一月。
此亦可证北宋谷物收获期大大迟于唐代。
南宋时连江南的冬小麦也要迟至五月才成熟。
麦收的推迟必影响其他作物的种植,因此一年中总的生长期缩短了。
气候变化的幅度会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因而北方气候变迁幅度大于南方,所以两宋时气候转寒所导致的生长期缩短,南方没有北方严重。
气候变化也影响了粮食作物的产量。
在我国,气温每变化1℃,产量的变化约为10%。
此外年温普遍升高或下降1℃,冷害的频数会随之大量减少或显着提高,这对产量也有重大影响。
唐五代温暖期北方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前代增长了10.3%,宋金寒冷期则比前代减少了8.3%。
看气候对古代王朝兴衰的影响作者:***来源:《科学大众·小诺贝尔》2022年第02期1278年,文天祥率南宋军队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可惜寡不敌众,兵败被俘,之后被押送上船,送到北方。
在途经广东省珠江口外时,即诗中提及的零丁洋,失去自由的文天祥想起命运的无常、国家的沦陷,悲愤之中,作此诗以明志。
1279年,南宋灭亡。
中国人对宋朝一直有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为北宋的经济、科技以及民生之发达而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又为南宋在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下节节败退而感到不满。
对于南宋灭亡的原因,史学界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
然而,自然界的力量有时无比强大,可能会在无声中消弭人类对社会的改良和努力,推动着历史走向令人不可思议的结果。
我国古代气候的冷暖周期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曾经研究了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
现在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的气候经历了4个冷暖周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1000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的《杏》一诗中的“关中幸无梅,汝强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十九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
竺可桢据此推测,处于中国第三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时高3℃左右。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民族兴衰温暖期,以农耕生活为主的中原地区会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寒冷期,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北方地区军力大增,中原地区则陷入战乱,如著名的东周战国时期,《三国演义》中所记录的三国时期以及之后的两晋南北朝、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两宋……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游牧民族的入侵一直都是难以摆脱的噩梦;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南下侵略有时则是为了求得一线生机。
游牧民族要靠草原养活自己,气候变冷时,草的生长受到抑制,在数量上不能满足放牧时牛羊所需,牛羊的生长受到影响,数量减少,游牧民族就要挨饿。
而中原地带,受气候变冷的影响,粮食等农作物也会大幅减产,经济陷入低迷。
《两宋时期气候变化与异常气象对战争的影响》篇一一、引言两宋时期,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一段复杂多变的气候变化。
这一时期,异常气象事件频发,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以及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两宋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战争的具体影响,以期为现代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二、两宋时期的气候变化两宋时期,气候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
这一时期,暖湿气候与冷干气候交替出现,导致气象异常事件频发。
具体表现为降水量的变化、温度的波动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
这些气候变化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以及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异常气象对战争的影响1. 降水量的变化对战争的影响两宋时期,降水量的变化对战争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干旱年份,农田缺水,粮食产量减少,导致军队粮草不足,影响战争的进行。
而雨水过多的年份,则可能导致洪水、涝灾等灾害的发生,破坏农田和军事设施,给战争带来不利因素。
2. 温度的波动对战争的影响温度的波动也会对战争产生影响。
在寒冷的冬季,军队的行军和作战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温暖的季节则有利于军队的行动和作战。
此外,温度的变化还可能影响马匹的健康和战斗力,进而影响战争的胜负。
3. 极端气候事件的冲击两宋时期,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风、暴雨、冰雹等频繁发生。
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可能导致军事设施的破坏、军队的伤亡以及战争的延误。
例如,暴风雨可能导致军队无法按时到达战场,或者使军事行动受到阻碍。
四、案例分析以北宋与辽国的战争为例,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对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连续多年的干旱和涝灾之后,北宋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粮食供应不足。
而此时辽国趁机发动战争,由于北宋军队缺乏粮草,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利。
这充分说明了异常气象对战争的重要影响。
五、结论综上所述,两宋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异常气象对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着军事行动和战争的结果,还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军事设施等间接因素进一步影响着战争的发展。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气候冷暖对历史的影响要说宋朝,不得不说点唐朝的事。
但有些事情也不是唐朝自己的事情,比如说气候。
唐朝时期气候比较温暖,一般来说,气候温暖时,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就比较容易向北方推进,而农耕向北推广又使得人口增加。
对于原先在北方生活的游牧民族来说,气温升高,农耕技术引入,也会带来选择:是接受农耕、放弃游牧?还是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两种态度基本上决定了他们对于中原文化最初的政治态度。
不管怎么说,农耕技术的引入,生产效率要比游牧高。
因此,在唐朝的记载中,我们经常看到北方少数民族“内附”或“归附”。
例如,后来对宋朝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民族——建立西夏的羌人分支党项人,建立辽国的契丹人,在唐朝时期都自愿成为唐朝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说这都是天气的原因,然而,天气的确也算一个原因。
对于北方民族来说,是否接受中原文化,意见并不一致,他们之间也会有分歧。
很多动物每年夏天都迁徙到北方,例如鸟类、驯鹿、鱼类,冬天再往南迁徙。
北方很多游牧民族在古代也有这种情况,当然,人群的活动总不如动物那么明显和自由。
气候整体上的温暖或寒冷,常常决定了北方民族南来北去的界限,甚至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气候温暖的唐朝时期有一部分党项人要求内附,唐朝政府便把他们安置到了四川,彻底改变了游牧方式,接受了农耕文化。
契丹在接受了中原文化并建国后,采取了比较特别的方式。
南方(契丹的南方相当于今天北京一带)为农耕文化区,以汉人的方式管理,北方依然按契丹人传统的游牧方式管理。
契丹在内部似乎没有因为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分裂,有些民族则做不到。
例如几百年后的元朝,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实际上也是蒙古人对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不同选择。
气候问题对于历史的影响,不是历史研究的主轴。
当今世界大气变暖的话题也许会改变这种状况,但在历史上,很少有人以此为依据来研究历史。
我们目前能看到的一些研究成果,大多也是事后诸葛亮。
有研究认为,唐朝后期,中国的气温开始下降,北宋的气温普遍比唐朝低。
气候冷暖变迁关乎历史朝代兴衰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共同资助,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我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杂志上。
据研究负责人、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禹介绍,科研人员通过研究青藏高原上的中国特有树种“祁连圆柏”现生树的年轮,并与唐朝古墓里出土的“祁连圆柏”的年轮相衔接,以树木年轮宽度作为温度变化的代用指标,成功构建了从公元前484年至公元2000年、共2485年来可以代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温度变化曲线。
这也是亚洲目前最长的树轮重建温度序列。
通过分析这条树轮重建的温度曲线图,科研人员发现,我国历史上的朝代垮塌几乎都与曲线图上的低温区间相对应,秦朝、三国、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灭亡年代,都是处于过去2485年来平均温度以下或极其寒冷的时期。
例如,历史文献研究表明,公元1—6世纪(贯穿我国东汉、三国、魏和晋朝),我国气候相对较冷。
在温度曲线图上,这一时期的温度大部分都处于过去2485年来的平均温度值(2.07摄氏度)以下。
由于气候寒冷,晋朝时期的草场、牧地已延伸到黄河以南区域,农业用地也在往南退缩,整个中国西北部处于干冷气候中。
其中公元348年至366年间达到了过去2485年间寒冷的顶点,年平均温度仅为1.62摄氏度。
在这条温度曲线图上,虽然汉朝和东晋的灭亡相对于其之前的低温区域有一些滞后,但在朝代灭亡之前战乱早已经开始。
例如晋朝灭亡于公元420年,但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在公元386年就已经开始,而这一年正接近于温度曲线中的温度最低点。
树轮重建的温度曲线图还显示,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相对于其之前和之后的温暖期来说,也是一个低温期。
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时期,26年平均气温为1.82摄氏度,这一寒冷区域正对应着我国宋朝灭亡和元朝建立。
《两宋时期气候变化与异常气象对战争的影响》篇一一、引言两宋时期,即北宋与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与政治变革,同时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气候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两宋时期气候变化与异常气象对战争的影响,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与气象数据,揭示气候变化与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两宋时期的气候变化两宋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气候变化。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寒冷、干旱、多雨等特征。
在北宋初期,气候相对较为温暖湿润,但随着时间推移,气候逐渐转向寒冷干燥。
这种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异常气象对战争的影响1. 干旱与战争在两宋时期,干旱成为一种常见的气象现象。
当地区长时间无雨或降雨量减少时,农田干旱、粮食减产成为常态。
由于粮食是战争的重要物资基础,干旱导致的粮食短缺往往使得军队的士气与战斗力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军队因缺乏补给而败北。
例如,北宋末年,由于长期干旱导致粮食短缺,使得金军在进攻北宋时能够以较少的兵力取得胜利。
2. 暴雨与洪水对战争的影响与干旱相反,暴雨与洪水也是两宋时期常见的异常气象现象。
当地区遭遇暴雨或洪水时,道路受阻、桥梁冲毁,军队的行进与补给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洪水还可能导致疫病的传播,进一步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在南宋时期,由于多次遭遇洪水灾害,军队在行军过程中屡受阻碍,给战争的胜败带来不小的影响。
3. 寒潮与战争寒潮也是两宋时期常见的气象现象。
当寒潮来临时,气温骤降、风雪交加,对军队的行进、作战与补给都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冷兵器时代,寒冷的天气往往使得士兵的战斗力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士兵因寒冷而生病或冻死。
因此,寒潮往往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结论通过对两宋时期气候变化与异常气象对战争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变化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
干旱、暴雨、洪水、寒潮等异常气象现象,不仅直接影响着军队的行进与作战,还可能对军队的士气、战斗力以及后勤补给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寒露与古代经济发展季节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标志着秋季渐冷和冬季的临近。
在古代社会,农业经济是支撑大多数人生计的主要方式,因此寒露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商业交易和人民生活三个方面来探讨寒露与古代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农业生产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天气转凉,这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随着天气变冷,一些早熟作物成熟并被收割,如小麦、玉米等。
这些农作物收获后,可以增加粮食的储备,为之后的冬季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
其次,一些寒露后才成熟的农作物开始进入收获的时期,如稻谷、蔬菜等。
这些作物的丰收,对农民的生计和经济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寒露之后的降雨对农作物的生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商业交易寒露是古代商业交易活动的重要节点,对商贸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由于天气逐渐变冷,人们开始购买冬季所需的物品,如衣物、棉被等。
这推动了纺织、制衣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交易的活跃。
其次,一些热门商品的需求量会在寒露时节有所增加,如水果、海鲜等。
这对相关行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销售机会。
另外,由于气温的下降,气候寒冷,人们对于燃料的需求也会增加。
这推动了柴火、煤炭等大宗商品的买卖,进一步促进了商业交易的繁荣。
三、人民生活寒露对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随着天气的寒冷,人们开始增加保暖措施,如穿舒适厚实的衣物、使用暖炉等。
这些措施的采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使得寒冷的天气对于人们的影响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其次,对于农民来说,寒露也是休整的好时机,他们可以趁此机会收获农作物、对土地进行修整和耕种等。
这为之后的冬季耕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农民提供了一些休息的时间。
综上所述,寒露作为古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季节节点,对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方面,寒露的到来使得农民增加了粮食储备,并带来了一系列农产品的丰收;在商业交易方面,寒露促进了冬季物品的需求和交易繁荣;在人民生活方面,寒露的到来要求人们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并为农民提供了一些休整的机会。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将二者结合观察,发现气候温暖有利于社会安定,王朝兴盛,反之,便会引起战争,甚至威胁到王朝的统治。
本文从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两方面论述气候变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引言自古至今,许多历史学者在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王朝兴衰,朝代更替等问题都会考虑到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手段,统治的经济基础,被统治阶级的生活等方面,而且,在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背景的时候,都会采取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三步分析法。
至于地理环境这一因素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往往会被人忽略。
张全明先生认为,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人”本身的因素,其二是地理环境的因素。
笔者并非“环境决定论”的信奉者,但纵观中国历史,我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影响不是绝对的,就如张全明先生说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中联系实在复杂,当然,这结论放在中国也是适用的。
在诸多地理环境因素中,我想重点讨论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古人讲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是取胜的关键。
考虑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农业的发展程度对整个社会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农业很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天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意义甚大。
本文将试图通过探究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两方面的影响,探索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联。
1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概述气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包括了气温,降水和风等因素,由于我国降水地域差异较时空差异明显,不易分析,因此,本文把气温作为气候变迁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冬季的温度。
至于对中国历史气候的气候变迁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已有许多学者为之贡献一己之力,当然,提到前后变迁,不得不参考竺可桢先生所写的丰碑之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古代气候变化与朝代兴衰作者:张启峰来源:《地理教育》2015年第08期我国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农牧业生产。
寒冷干旱的气候会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这也成为朝野之争、农民起义的诱因。
同时,寒冷会让草原产草量下降,造成饲料短缺,使北方游牧民族畜牧业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导致游牧民族南侵,爆发大规模战争,甚至引发朝代更迭。
一、几次典型的因气候变化引发的朝代兴衰1.秦、汉的覆灭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一个温暖期,当时的黄河流域到处是稻米、竹林。
《史记》中记载:“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今天亚热带才有的桑麻和竹子种到山东和陕西渭河流域,说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温暖。
秦政权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还修建大批水利设施,使更多农田得到灌溉,农业增产增收,国力日趋强盛。
到汉代,温暖期持续,经过“文景之治”的发展,社会民生稳定,边疆多年没有战事,经济水平快速提高。
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主动出击,将突厥和匈奴驱逐到西亚和东欧,大大扩张了汉王朝的政治版图,迎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辉煌。
但自西汉成帝建始四年起,气候进入寒冷期,当年出现“四月雪,秋桃李实”。
气温降低导致干旱加剧,粮食减产,饥殍遍野。
不仅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大量南迁,北方游牧民族也第一次越过长城,攻入汉文化区。
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一天天败落下去,直至最终覆灭。
2.唐王朝的兴衰公元600年隋、唐初期,我国气候结束近600年的寒冷,进入温暖期。
唐天宝年间,长安曾经长出橘子树和竹林。
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复种指数提高,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社会矛盾比较缓和。
而北方草原水草丰茂,牛羊成群,游牧民族安居乐业,再加上唐王朝的强大,因此边疆相对稳定。
但从8世纪中叶开始,北方气候转冷,而且冬季风加强使东亚气候变得干燥少雨,粮食产量下降,国库亏空,赋税加重,导致节度使频繁叛乱。
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彻底摧毁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最终让唐王朝走向衰落。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气候变迁是指地球大气环境的长期变化。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而言,气候变迁对其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气候变化则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成败。
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过旱涝灾害,这些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例如,在唐朝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旱灾,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此外,在明清时期也曾多次发生过旱灾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和饥荒等问题。
其次,气候变迁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商业和贸易活动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
然而,在气候变迁的影响下,这条贸易路线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在唐朝时期,气候变化导致西域地区的沙漠化加剧,使得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在明清时期,气候变化也导致了江南地区的洪涝频繁发生,使得当地商业和贸易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气候变迁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都反映了气候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有很多描写旱灾和饥荒的作品。
此外,在古代绘画中也经常出现自然灾害的题材,如《溪山行旅图》就描绘了一场山洪暴发后留下的惨状。
最后,气候变迁还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自然灾害常常被视为天象异变或者是神怒人怨等不祥之兆。
因此,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政府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平息民心,如赈灾、祭祀等。
在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导致了多次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也促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缓解灾难带来的影响。
总之,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些影响既体现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气候变迁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揭秘:唐朝因为气候的波动才出现盛世的吗?大唐的兴衰与气候产生哪些影响?.历史时期气候的冷暖变迁与中国封建王朝的兴替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
特别是在中国的北方,气候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和突出。
一言以概之,历史时期气候的冷暖变迁对我国社会发展进程起着推进和延缓的作用。
唐代气候的冷暖波动对当时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唐帝国的兴衰与当时气候的波动并非是历史的巧合,气候的冷暖波动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的。
一、唐代气候的变化大势1、唐代气候冷暖曲江池也种有梅树。
曲江,因水流曲折而得名,在长安城东南隅。
隋朝时凿地为池,称为“芙蓉池”,并建有“芙蓉园”。
唐玄宗时“芙蓉池”更名为“曲江池”,并在芙蓉园增建楼阁。
这一带盛唐时期成为了著名的皇家园林和名冠京华的游赏胜地。
可见,园中种植的梅树同宫廷中的梅树一样均属于观赏性质的花木。
对于它们而言,人为采用的防寒措施有可能改变冬季温度这个限制条件,所以“观赏性花木的分布地点不宜作气候条件的指示证据”,因此园苑中种植梅树的气候指示信度不高。
除此之外,现代作为观赏性而栽培的梅树的最北界限是北京地区,因此唐代长安园苑中栽植的梅树不能证明当时的气候较现代温暖。
相比较而言,野生梅树则更具有气候指示意义。
2、唐代气候的波动唐代气候自七世纪中期始变温暖,其中,七世纪中期至八世纪末150年间冬无冰雪的年份高达19次,大约每8年出现一次暖冬。
九世纪初至唐亡的这107年间,气候明显转寒,冬无冰雪的年数仅有四次,与唐代中前期形成强烈反差,可见有唐一代气候明显存在着波动。
其大致以八世纪末为界点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暖冬频率很高,气候较现代温暖,后期则明显转寒。
寒冷持续了70多年后,到九世纪中叶气候又有所回暖。
具体表现为,这一区段间寒冷事件出现频率很低,间或亦有“关中少雪” “冬无雪”和“暖如仲春”之类的记载。
不可否认这一期间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史料记载严重缺失,如唐代皇帝“完整的实录只到文宗为止,宣宗以后都没有实录”,因此从宣宗直至唐朝灭亡这一期间内缺乏气候冷暖的相关记载也就不足为奇了。
【内容提要】文章从公元11世纪后我国气候的显著变冷入手,讨论了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农业生产、土壤、植被的显著恶化,游牧民族与汉族力量对比的适应性变化,中国人口与经济重心的适应性南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政府统治模式所造成的巨大挑战。
作者认为,理解这一气候变化及其经济动态影响,乃就是理解11世纪后两宋时期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出现新气象的重要理论前提与基础。
文章同时概括古今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与应对举措,并指出本文研究对当代气候变暖的现实意义所在。
【关键词】11世纪后气候变冷人口与经济重心转移传统政府统治模式今日气候变暖【Title】China’s Climate Change Towards Colder since the 11th Century and Its Dynamic Effect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Song onward【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firstly the prominent climate change towards colder in terms of average temperature, secondly, the deterioration of soil quality, vegetation, the change of river course, agricultural and cash crop output fluctuation, and the comparatively adaptive strength change between the nomads and Chinese afterwards, and thirdly the corresponding shift of Chines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avity towards south China、 Fourth, it analyzes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mpact of these changes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governance pattern、 We argue that understanding this prominent climate change and its dynamically economic effects followed i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 So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innovation since the 11th century as well as the reason why Song falls as a result、 Finally, a comparison between this historical scenario and the current climate warming is conducted with an aim of drawing some governance lessons from these historical facts, and certainly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presented in the end、【Key Words】China’s Climate Change since the 11th Century, Chinese Traditional Governance Pattern, the Shift of Chines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avity, the Dynamic Effect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一、引言在对中国经济与传统治理模式的长视角考察中,两宋时期无疑就是一个让历史学家、经济史学家感到惊讶与困惑的时期。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中国古代气候变化概况据考古发掘和相关记载:西周时期,我国气候寒冷。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
到了南北朝时期,天气骤然变冷,从而导致了北方游牧地区干旱冰冷,导致了游牧民族的大入侵。
隋唐时期气候变得暖和。
北宋时期气候开始转寒,。
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金人侵入华北地区,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这时期,南方的太湖、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在冬天经常结冰、遍地皆雪。
从十四世纪初的元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我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寒冷期,历经500余年。
这个期间的最温暖时期,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
研究表明,中国的兴衰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
中国历史最强盛的王朝都出现于气候温暖时代,而分裂往往出现在寒冷期。
2、中国古代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寒冷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化。
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期正好与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时间基本吻合:第一次是西周后期的北方狄人大举南侵,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的“五胡内迁”,第三次是宋、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族连续南下,第四次是清军入关,其环境背景均是气候的变冷,安史之乱发生的环境背景也是如此。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
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
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
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
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而元代北方部分粮食“仰给于江南”,则说明北方土地的生产潜力在当时已经不大了。
2014年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24.“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上述材料揭示的主旨是A.三纲五常B.家国同构C.社会起源D.君主专制25.“吾国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
魏晋以后,则学校有名无实,教育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B.私学兴起与思想界的繁荣C.专制集权制度遭到削弱D.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26.文物部门对某一皇家陵墓进行抢救性挖掘,发现陵墓按阴阳五行之宫、商、角、徵、羽对应方位,按山北水南座落于河南黄河边上。
经过专家勘察,从地面建筑到地官都曾经遭受少数民族报复式的破坏。
由此推断这~皇家陵墓可能属于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27.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吴佩孚镇压后,《顺天时报》在时评中写道:“此种运动非仅由他人煽惑所能发生……其原因为何,即世界的潮流工人之自觉是也。
”“新式政治,则不宜仅以被治者阶级之幸福安宁为目的,更须满足其参与政治的欲望。
”该时评已经认识到A.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必然席卷全国B.吴佩孚镇压工人运动必然遭到失败C.政治民主亿已成为当时中国的潮流D.中国工人运动受苏联十月革命影响28.1944年,中共《解放日报》在美国国庆日发表社论,表示:“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了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它一定会得到而且已经得到民主的美国的同情。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出A.民主和民族解放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B.中共借此表达民主与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C.西方国家的民主精神影响深远D.中国与美国战时同盟关系确立29.2010年9月15日,美国向WTO起诉称,“中国政府一方面禁止持国外卡的消费者在中国进行人民币交易,另一方面对持外国卡的中国人在国外消费附加了比银联卡更多的限制”,“这些银行卡市场准入限制和歧视性措施违反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六条和十七条的规定。
《两宋时期气候变化与异常气象对战争的影响》篇一一、引言两宋时期,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一段复杂多变的气候变迁,包括温暖期和寒冷期的交替。
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战争频繁发生,异常气象事件的出现,使得这一时期的军事冲突更具复杂性。
本文将详细探讨两宋时期气候变化及异常气象事件如何对战争产生了影响。
二、两宋时期的气候变化两宋时期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温暖期与寒冷期的交替。
这一时期,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气候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
温暖期使得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产量增加,而寒冷期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出现灾害性天气。
这些气候变化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异常气象对战争的影响1. 暴雨与洪水在两宋时期,暴雨和洪水等异常气象事件频繁发生,给当时的军事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战争中,暴雨和洪水可能导致道路受阻、军队行进受阻,甚至可能导致军事设施被淹没。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瘟疫等疫情,进一步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2. 干旱与饥荒干旱是两宋时期另一个常见的异常气象现象。
长时间的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进而引发饥荒。
在战争中,饥荒会使士兵缺乏营养,体力下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饥荒还可能导致民众起义和内部动荡,进一步加剧战争的复杂性。
3. 极端气候事件除了暴雨、洪水和干旱外,两宋时期还发生了许多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风雪、龙卷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条件可能导致军事行动受阻、军事设施受损,甚至可能直接对军队造成人员伤亡。
四、结论综上所述,两宋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异常气象事件对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异常气象条件可能导致军事行动受阻、军队战斗力下降,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内部危机。
因此,在当时的战争中,军事指挥官需要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和异常气象事件的影响,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军事战略和战术。
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气候变化及异常气象事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应对措施的制定,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情况。
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作者:赵红军尹伯成来源:《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摘要:公元11世纪后我国气候显著变冷,由此发生了农业生产、土壤、植被的显著恶化,游牧民族与汉族力量对比的适应性变化,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适应性南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政府统治模式所造成的巨大挑战。
理解这一气候变化及其经济动态影响,乃是理解11世纪后两宋时期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出现新气象的重要理论前提和基础;对研究当代气候变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11世纪后气候变冷;人口和经济重心转移;传统政府统治模式中图分类号:K244;F0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1)12-0068-11作者简介:赵红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经贸学院科研副院长、博士;尹伯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上海 201620)在对中国经济与传统治理模式的长视角考察中,两宋时期无疑是一个让历史学家、经济史学家感到惊讶和困惑的时期。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写道:“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行政之重点从抽象原则到脚踏实地,从重农政策到留意商业,从一种被动的形势到争取主动,如是给赵宋王朝产生了一种新观感。
①陈寅恪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②。
不仅如此,国外学者也持大体类似的观点。
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称:“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
③日本历史学家官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写道,“宋代(简直)是十足的东方文艺复兴时代④。
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长时期核算各国的GDP后也确认,中国的人均GDP在宋朝以前一直维持在450美元的水平,到了两宋时期,就上升到600美元的水平⑤。
两宋时期,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系列经济和统治模式转变的新气象?而宋朝之后的中国发展模式却为什么会突然全面向内转型?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的大多数认识往往就事论事,大多拿宋朝的科技、生产率进步、水稻早熟品种、商业、城市发展等来理论,典型的代表有黄仁宇、L-斯塔夫里阿诺斯,Spence,M- Elvin,柳平生和葛金芳以及麦迪森等。
本文认为,以上论者所谓的农业技术进步、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业企业的兴起、城市化和科技领域的技术进步,等等,虽然能够较好地解释宋朝经济、商业的繁荣,但却不能圆满地解释为什么不是宋朝之前而是宋朝才出现这种“经济革命”和治理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
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下,之所以在两宋时期出现了这种生产率的改进,商业和城市的勃兴,政府治理模式上的新气象,主要源于公元11世纪后中国气候的显著变冷,在此条件下中国的水文、土壤和植被、农业生产等自然条件也都发生了显著的恶化。
接着,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汉族出于维持稳定生产和生活的目的便大批南迁,日益集聚到水路交通更加便利、人口更加稠密、也更适合农业生产的南方地区。
这样,所谓的“经济革命”就随之出现。
在此条件下,大宋王朝出于国家生存延续之目的,针对不同的生产、生活空间、地理、资源和生态条件,对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进行适度调整,似乎在所难免。
一、气候变化影响古代农本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其实从很早的时期起,就有哲学家、历史学家讨论过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问题。
比如,孟德斯鸠(1750)就认为,“在北部的气候条件下,那里的人们拥有较少的恶习,更多的美德、诚心和真诚,而越往南走,人们的美德就越少,情欲就越旺盛……温度是如此的炽烈,以至人们的身体被炙烤得有气无力……会导致人们毫无好奇心,更无力进行有意义的事业”([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严复译,第三编,第十四章,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
亨丁顿(E- Huntington)(1915)在《亚洲的脉动》一书中指出,13世纪蒙古人之所以大规模向外扩张,主要是由于他们居住地气候干旱、牧场条件变坏所致。
这些讨论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变化之影响问题颇有裨益,但他们对气候变化给古代社会影响的讨论大多比较粗放。
特别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从这一角度讨论,即对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化对最为古老的农业经济体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当时政府对这一变化的调试和应对举措,进行一个完整的理论研讨。
本文意欲为之,具体而言,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可概括为:首先,气候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古代最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所赖以进行的生产要素的效率,比如土地的生产力会由于降水的增加、温度的提高而变化;而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的劳动力以及管理者的体力、精神状况也会受到气温、降雨、降雪、季风等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农业是我国古代经济赖以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判断,当农业生产受到较严重打击并且已经影响到农民的生存与生产时,粮食的价格很可能就会上升。
更加严重的是,若国家的赈灾活动难以应付时,大面积的饥荒就可能发生。
这样,整个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
其次,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农业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产业就是少数民族所从事的游牧业,它是一个完全靠天吃饭的行业。
考察一下中国历史上主要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就会知道,这些游牧民族大多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广阔地区。
当气候变得更加恶劣的时候,这些游牧民族的游牧生产活动就必然受到比农业民族更加严重的影响。
原因是他们不像农业民族那样,由于有了定居农业的支持而在客观上降低了对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反他们历来靠天吃饭。
因此,气候的恶化就会迫使游牧民族在空间上进行迁移。
可以想象,当气候变化不利于他们时,从事牧业的少数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性反应通常是向南、向东迁移,这样必然与定居于东面、南面的农业民族遭遇。
于是,双方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就难以避免,严重的话,汉民族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再次,在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都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条件下,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与从事牧业的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就容易陷入紧张状态。
原因是,当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较大影响的情况下,灾荒就可能出现,如果政府减免地租、税赋、出面赈灾,农民的家庭生产和生活负担就能暂时得到减轻。
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就能得到减轻,反之,当地租、税赋难以减免甚至还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就必然受到重大影响,大面积的饥荒就可能形成。
如果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在较长时间持续,政府统治和管理不能很好地调适时,农民个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就会进行人口迁移;从事牧业的少数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自然反应当然也是向南、向东的迁移与掠夺,这样便必然会产生边境冲突,汉民族国家内部的冲突、内乱,甚至国家稳定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最后,气候变化对古代农本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最终表现为农业减产、饥荒、牧业活动难以为继、汉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汉国家内部的内乱、战争就可能增加,财政可能面临危机,等等,所有这些都必然会对传统的政府统治模式造成严重冲击,并促使新的统治模式出现,或者迫使统治者做出新调整。
如果统治者调试恰当,经济和社会就渡过难关。
反之,就可能因噎废食,带来国家的倒台。
两宋的灭亡,当然与此紧密相连,此后的发展道路更是出现180度转向。
二、公元11世纪后我国的气候变冷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研究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商、周、秦、汉、隋、唐朝属于气候较为温暖的时期,平均温度要高于现代1℃左右,而从公元11世纪后开始,中国逐步转入了寒冷期,平均温度比今天低1℃左右(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75-498页。
)。
图1给出了中国五千年来的温度变化趋势。
由该图可见,公元11世纪是个重要分水岭。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温度上下1℃对人类的生活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此后连续多年的平均气温向下1℃的变化,却会对内陆地区以及较为干旱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十分严峻的影响:首先,就是农作物的生长期受到影响。
比如唐朝的韩鄂在《四时纂要》中的四月条下谈到麦之贵贱与储藏的事情,这说明,唐代的小麦收获季节是在四月。
而《宋史》卷四《太宗纪一》和卷五《真宗纪一》的记载则说,宋太宗和宋真宗几次在汴京郊区视察小麦的时间是五月,这说明,北宋与唐相较而言,小麦收获的时间已大大推迟。
另外,唐朝的《两税法》规定,夏税不得超过每年六月,秋税不得超过每年十一月,但到北宋时,夏税缴纳完毕的时间,南北三个不同地区的时间分别成了七月十五日、七月三十日和八月五日,秋税则被推迟到十二月十五日,后来甚至还加了一个月(《宋史》卷一七四《食货上二》,卷一七六《食货上四》。
)。
这说明,北宋的谷物收获期要大大迟于唐代,南宋时连江南冬小麦的收获期也因温度的变化而受到了影响(③⑥⑧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第39、39-40、40、42-43页。
)。
其次,气候的这一变化还影响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产量以及区域分布特征。
张家城(1982)的研究发现,我国的气温每变化1℃,农作物的产量就变化10%左右。
倪根金(1988)发现,宋金的寒冷期小麦的产量减少了8-3%。
同样,年平均气温下降21℃,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纬度。
唐代的温暖期时,北方农业区向周边扩展,水稻广泛分布,甚至连关中、伊洛河流域、黄淮平原等都大面积种植。
可到了两宋的寒冷期,北方的农业区就出现南移的现象,水稻的种植范围也明显缩小③。
北宋和金时期,虽然政府奖励农民开发稻田,但无论稻田的规模还是产量都难以与唐、五代时期媲美。
再次,气候的变化也影响到当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农民的收入。
唐前期,桑蚕业的中心在河南、河北一带,江南地区虽然已有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但远未成为这些经济作物的中心。
唐之后直到南宋,桑蚕业的中心已转移到江南的太湖地区。
唐朝时期,只有灵州(今宁夏灵武)地区向朝廷进贡甘草,可到了宋朝气候变冷以后,甘草的种植范围已经大大南移到原州(今平凉、镇原)、环州(今环县)、丰州(今府谷、准格尔旗一代)一代,这些地区已开始成为朝廷甘草的进贡地(参见《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与《宋史•地理志》。
)。
喜温果树,比如柑桔的种植范围也从唐朝时的长安(比如杜甫的《病桔》一诗就提到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安城中的蓬莱殿种植柑桔。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八)中说,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秋,宫内有几株柑桔树结果一百五十颗,味道与江南进贡的味道没有什么两样。
)退缩到秦岭以南,唐代史料基本上没有任何柑桔冻害的记录,但到了12世纪初以后,史书中却有多次记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柑桔遭受毁灭性冻害的记录⑥,这说明,宋以后的气候变冷影响了这些经济作物的生长与繁殖,而以这些经济作物为辅助收入的农民收入自然也就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气候变化下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的恶化公元11世纪后我国气候的变冷,除了短期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外,在中长期还影响了水文、土壤和植被的变迁,进而影响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游牧民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