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学之道
- 格式:ppt
- 大小:248.00 KB
- 文档页数:28
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一章明明德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二章新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三章止于至善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四章本末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第五章格物致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释义: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2、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
“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3、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挖空翻译+文言文知识+理解性默写(教师版)一、挖空翻译《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宗旨),在明(彰明)明(美好的)德(德行),在亲(亲近爱抚)民,在止(达到)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志向坚定不移),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接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天下的人)者,先治(治理)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修养)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端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使……真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获得)其知(知识)。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平民),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这)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治理)天下可运(运转)之掌上。
所以(之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突然)见孺子(小孩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惊骇)恻隐(怜悯)之心;非所以内交(结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博取名誉。
要,求取)于乡党(同乡)朋友也,非恶(厌恶)其声而然(这样)也。
由是(从这里)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不是)人也;无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谦逊推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萌芽)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四肢)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有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扩充)之矣,若火之始然(燃烧),泉之始达(流通)。
《大学之道》(《礼记》)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形作动,弘扬)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深),虑而后能得(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二、字词+句型(一)古今异义1.大学之道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二)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三)一词多义1.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2.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3.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四)状语后置1.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三、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大学之道|大学(3)原文【出处】《三纲八目的追求大学之道》选自《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本义》、《易学启蒙》等。
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导语】《⼤学之道》是部编版⾼中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单元第四课的第⼆篇⽂章。
本篇课⽂节选⾃《礼记·⼤学》,围绕穷理、正⼼、修⾝、治⼈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为本”。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课⽂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教案 【素养⽬标】 1.了解曾⼦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
3.分析本⽂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意的基础上,探讨课⽂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时候我们都听过“曾⼦杀猪教⼦”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母要以⾝作则,⾔⽽有信,真诚待⼈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光来学习曾⼦的另外⼀篇著作《⼤学之道》。
⼆、⽂化常识 1.了解曾⼦ 曾⼦(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今⼭东平⾢,⼀说⼭东嘉祥)⼈。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家,孔⼦晚年弟⼦之⼀,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物,夏禹后代。
大学之道原文(4篇)大学之道原文篇一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
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
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
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
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之道读后感(二)大学,中学,小学。
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
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
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
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大学之道一、什么是“大学之道”《大学》是《四书》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是由学者朱熹整理而成,主要讲述了人的修养和治理国家的方法。
其中,“大学之道”即为书中的核心观点,是指通过自我修养来达到个人的完善,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路。
二、大学之道的内涵大学之道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下面分别解释:1. 格物“格物”是指用事物的具体事例来发现事物背后的道理和原则。
只有通过观察和实践,才能全面地理解世界、事物的本质。
2. 致知“致知”强调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重要性。
只有广泛阅读、勤于思考,才能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3. 诚意“诚意”是指真诚和诚实的态度。
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务时,必须坦诚、真实,不做虚伪和欺骗的行为。
4. 正心“正心”是修正自己的内心,使其接触到善的动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
5. 修身“修身”即修养个人品德,提高自身素质。
它包括修行、修德、修养、修身等方面的内容。
6. 齐家“齐家”即注重家庭伦理和家庭和谐。
在家庭中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克己奉公,维护家庭的和睦。
7. 治国“治国”是指为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
这需要有高尚的品质、明智的决策和公正的行政能力。
8. 平天下“平天下”是指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宇宙的共融。
只有摒弃私心、树立大公无私的精神,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大学之道的意义大学之道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完善的人格:大学之道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使人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2.建立和谐社会:大学之道强调治国平天下,倡导公正和公平的原则,推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3.培养领导才能:大学之道注重培养智慧和创新能力,提倡以德为先的领导方式,使人具备有效管理和领导的能力。
4.传承中华文化:大学之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大学之道,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
※格者:正其不正。
※【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地修养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大学之道》汉.礼记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二、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们的德行变得光明正大,在于使人们亲近并照顾好自己的民众,在于使人们的行为达到最好的善的境界。
只有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人的心才能稳定下来;只有心稳定了,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了,才能安心处事;只有安心了,才能深思熟虑;只有深思熟虑了,才能得到真知灼见。
事物都有根本和细枝末节,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
如果你明白事物的轻重缓急,明白了事情的先后顺序,那你就接近正确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要使自己的德行光明正大并传播到天下的人,首先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会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管理好家庭的人,首先会修养自己的身心。
想要修养身心的人,首先会端正自己的心思。
想要端正心思的人,首先会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想要意念真诚的人,首先会努力追求知识。
追求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
当你探究清楚了事物的原理,你的知识就会达到深刻的地步;当你的知识深刻了,你的意念就会变得真诚;当你的意念真诚了,你的心思就会端正;当你的心思端正了,你的身心就会得到修养;当你的身心修养好了,你的家庭就会和睦;当你的家庭和睦了,你的国家就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当你的国家治理好了,整个世界就会和平安宁。
从最高的皇帝到普通的百姓,每个人都应该以修养自己的身心为根本。
如果根本的部分被忽视,而次要的部分被过分强调,这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明明德。
明指明白、清晰,德指道德、品德。
在大学里,这个“明明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大学育人的首要任务。
在大学里,明明德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
明明德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实现,而且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地追求和践行。
只有在这样的追求和践行中,我们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到明明德的深刻内涵,领悟到它对于大学育人的重要性。
大学育人的真正意义,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
而这正是明明德所要达到的目标。
因为明明德,就是在大学里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怎样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专业可靠性、有责任心、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所以,在大学里,明明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认真地对待,不断地追求和践行,我们的未来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第二篇:大学之道在亲民大学之道,在于亲民。
所谓亲民,就是要把大学教育带给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面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普及教育。
因为只有亲民,才能够真正地把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成果带给每一个人。
在大学里,亲民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项具体的行动。
只有实现了亲民教育,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国家的社会进步和文明进步,才能够真正地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所以,在大学里,亲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只有大学真正意义上的亲民,才能够不负社会和人民的期望,实现从传统的精英城堡到全民教育的转型,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发展。
所以,在大学里,我们要坚持亲民教育,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成果。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够真正地向前发展。
谢谢大家。
第三篇: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于止于至善。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在大学中致力于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自我提升和社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