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陆块的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_裂解_观察_解释与检验_李献华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17
华南陆块液体钾、锂资源的区域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初探华南陆块是中国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是中国锂、钾资源的主要产地之一。
本文将从地质构造、成矿作用、资源分布等方面初探华南陆块液体钾、锂资源的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
一、地质构造背景华南陆块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弧陆碰撞带,形成于中生代晚期,其基底主要为古生代到中生代的中低级变质岩石。
华南陆块的构造特点主要表现为古特提斯洋闭合作用造成的高压变质、深成岩侵入和变形,以及印支期山脉隆起和盆地盆地沉降。
华南陆块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事件,包括古特提斯洋闭合、印支期造山运动、燕山期造山运动等。
二、成矿作用华南陆块主要矿产为钾盐和锂矿物,其成矿作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流体活动阶段、中期多金属成矿阶段和晚期后生蚀变阶段。
早期流体活动阶段(侵入型钾成矿作用阶段):在中生代晚期,岩浆侵入到岩石中,在侵入期间释放出大量钾盐热液、水蒸气和气体,形成了岩浆中的钾矿物。
同时,火山活动和反应性流体的交互作用改变了火山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形成了高硼玄武岩、流纹岩等,代表性矿床有负离子型和氧化型钾长石矿床。
中期多金属成矿阶段:在印支期造山运动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岩浆侵入和岩浆流体交代作用,形成了大量的锂矿物和其他金属矿物。
这些岩浆的成分主要为SiO2、Al2O3、FeO、K2O、Na2O等,其中K2O的供应是至关重要的。
晚期后生蚀变阶段:在晚期,地表水开始侵蚀岩石,并形成了大量的蚀变矿物。
这些蚀变矿物主要由S2-(硫化物)、H2O (水)、O2(氧气)等所形成,这些矿物破坏了原生铁和硫化物矿物,使其与含钾流体和水体进行反应,形成了多样化的钾盐和锂盐矿物。
三、资源分布华南陆块地区的成矿作用区域主要集中在各种变质岩和火山岩中,孕育了一个大量的钾盐和锂盐矿床。
目前,华南地区的锂资源储量总量达到了1万多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50%以上;钾矿储量总量也达到了1.2亿吨左右,占全国总储量的40%以上。
第95卷第1期 2 0 2 1年1月地质学报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 95 No. 1Jan. 2 0 2 1超大陆裂解的主要驱动力—地幔柱或深俯冲?李献华^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2)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1〇〇〇49内容提要:晚太古代以来全球的主要大陆经历了多次聚合形成超大陆、随后裂解成多个大陆/陆块,构成了地 球历史最大时-空尺度的“超大陆旋回”周期性变化。
超大陆聚合主要是通过全球性板块汇聚和造山运动而形成已成为共识,但导致超大陆裂解的动力机制则是学术界广泛关注和争论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主要存在地幔柱上升(Bottom-叩)和板块深俯冲(T op-dow n)两个主要学派。
本文回顾了这两种学派的主要地质观察证据、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和模型预测,结合类地行星早期大规模岩脉分布特征和地球变质作用特征随时间的演化,探讨了 B otto m-u p和T o p-d o w n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超大陆旋回:地幔柱;深俯冲;罗迪尼亚;潘基亚晚太古代以来全球的主要大陆经历了多次超大陆聚合和裂解,包括可能的〜2. 5〜2. 1Ga Kenorland 超大陆、〜1.8〜1.4 Ga Nuna/Columbia 超大陆、〜0. 9〜0. 75 Ga Rodinia超大陆以及〜300 〜180Ma Pangea超大陆,这个过程称之为“超大陆 旋回(The Supercontinent Cycle)’’(Nance et al.,1988,Taylor et al.,1995 ;Li Zhengxiang et al., 2009, Hawkesworth et al.,2017)。
“超大陆旋回”的提出和相关研究是近30年来固体地球科学一个最重要的新进展和研究领域。
2016年开始执行的IGCP-648 项目 “Supercontinent Cycles&Global Geodynamics”,正在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深人研究地球历史的超大陆旋回的时间、过程和机制及全球地球动力学,代表了这个研究领域的前沿。
塔里木北缘Rodinia超大陆聚合事件作者:雷会敏郭瑞清刘桂萍来源:《新疆地质》2020年第03期摘要:对塔里木板块拼入Rodinia超大陆聚合时限进行限定,报道塔里木板块北缘库鲁克塔格隆起奥依库如克岩体花岗闪长岩的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
花岗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55±29)Ma,为新元古代早期岩浆作用产物。
全岩化学组成上,该岩石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基本无Eu异常,富集Rb,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 P,Ti,Nb,Ta等高场强元素。
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εHf(t)值为-15.12~-11.52;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2.46~2.66 Ga。
研究表明,奥依库如克岩体形成于板块俯冲消减环境,指示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
关键词:花岗闪长岩;锆石年龄;Lu-Hf同位素;板块俯冲;塔里木北缘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为新元古代全球重要地质事件,分别发生于1100~900 Ma和830~720 Ma[1-3]。
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广泛发育,被认为是对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的响应。
塔里木板块是中国3大大陆板块之一,其在900~830 Ma间的构造演化,仅有少量报道[4-7]。
目前塔里木西南缘900~870 Ma火山岩被解释为与裂谷相关的岩浆作用,是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早期存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物质记录[4]。
铁克里克山地区埃连卡特岩群和塞拉加兹塔格岩群,形成时代下限为新元古代早期,被认为是塔里木板块南缘前寒武纪基底存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物质记录[5]。
张传林等讨论了含蓝片岩阿克苏群可能的沉积时代、蓝片岩相变质时间,并对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综合分析,提出塔里木板块在新元古代早期(900 Ma)汇聚到澳大利亚北缘,为Rodinia超大陆的一部分;新元古代中—晚期,沿塔里木北缘的俯冲可能一直持续到760 Ma[6]。
3914Acta Petrologica Sinica 岩石学报 2019, 35(12)贺本刊编委李献华、赵国春先生2019年多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岩石学报》编委,同位素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61年7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7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微束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常委、同位素年代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在Rodinia 超大陆聚-散时间、过程和动力学机制以及华南岩浆作用与大地构造演化研究中取得系统性重要成果;他领导的实验室研发岀多项国际领 先水平的微区原位同位素定年和示踪分析新技术及多种矿物微区同位素分析标样,为深入研究行星和地球 早期历史、大陆演化和重大环境生命事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2名)、 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均第1名)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7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 会士。
赵国春《岩石学报》编委,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家,香港大学讲座教授。
1961年8月 生于辽宁省岫岩县,1985和1988年在原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在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University )获得博士学位。
现为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和西北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超大陆研究,代表性学术成果包括:(1)率先提出全球大陆在20 ~ 18亿年期间相互拼合形成一个超大陆,并建立了该超大陆的重建模型;(2)在华北克拉通发现了两条19.5 ~ 1&5亿年喜马拉雅型陆-陆碰撞带,并提出华北基底是由若干微陆块在早元古代拼合而成;(3)重建了东亚陆块群 从Rodinia 超大陆裂解至Pangea 超大陆形成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古地理位置,并提出Pangea 东亚重建新方案。
述评:Rodinia超大陆拼合和裂解的古地磁检验张文治【期刊名称】《地质调查与研究》【年(卷),期】2001(024)004【摘要】近期,关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的重建问题,随着地质学和古地磁学研究的进展许多学者提出新的见解.Weil等(1999)重新汇编了劳仑、波罗的、刚果、圣弗朗西斯科和卡拉哈里克拉通1 100~800 Ma定年较好的古地磁极,并做出新的重建.南美(圣弗朗西斯科)首次获得古地磁重建位置.Powell等的研究使卡拉哈里在Rodinia的位置更加清晰.东冈瓦纳(澳大利亚、大印度、南极洲)的古地磁研究更加深入,厘定了澳大利亚与劳仑裂解发生在750 Ma前,不是先前的720 Ma.地质和古地磁研究认为南极洲东部不是一个完整的大陆块,而是由三个古陆块组成.大印度(包括印度、马达加斯加等)也离开澳洲.这动摇了东冈瓦纳为统一的古大陆的假设.西伯利亚在Rodinia中的位置也在争论之中,依据古地磁至少有三个位置.总之,关于Rodinia超大陆构成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更可靠的古地磁证据支持;同时新元古全球统一超大陆的存在也受到质疑.文中重点评述Rodinia超大陆拼合和裂解的古地磁检验,以及以此进行的全球主要大陆的重建.【总页数】15页(P222-236)【作者】张文治【作者单位】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4【相关文献】1.塔里木陆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位置的新认识——来自地层对比和古地磁的制约 [J], 王洪浩;李江海;周肖贝;李维波;王杰琼2.中国新元古代大陆拼合与Rodinia超大陆 [J], 郭进京;陆松年3.全球新元古超大陆拼合和裂解及中国大陆所处位置古地磁研究进展 [J], 张文治4.扬子陆块西北缘拉伸纪三期岩浆作用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指示意义 [J], 张晓琪;赵达成;李章志贤;陈立辉5.华南陆块的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观察、解释与检验 [J], 李献华;李武显;何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Rodinia超大陆解体的前奏王剑;刘宝珺;潘桂棠【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年(卷),期】2001(21)3【摘要】沉积学研究表明 ,华南新元古代沉积盆地具典型裂谷盆地沉积演化特征。
代表裂谷盆地早期形成阶段的成因相组合有 :冲洪积相组合、陆相 (或海相 )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相组合、滨浅海相沉积组合、淹没碳酸盐台地及欠补偿盆地黑色页岩相组合 ;而代表中、后期形成阶段的成因相组合有 :滨岸边缘相至深海相组合 ,冰期冰积岩相组合、碳酸盐岩及碳硅质细碎屑岩相组合。
华南裂谷盆地岩相古地理演化经历了 5个重要的时期 ,整体上反映了一个由陆变海、由地堑 -地垒相间盆地变广海盆地、由浅海变深海、盆地由小变大的演化过程。
裂谷盆地的形成经历了裂谷基的形成、地幔柱作用与裂谷体的形成、被动沉降(下拗 )与裂谷盖的形成三个阶段。
华南裂谷盆地的形成演化与Rodinia超大陆在新元古代时期的裂解作用密切相关。
【总页数】11页(P135-145)【关键词】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Rodinia超大陆;沉积盆地;裂解作用【作者】王剑;刘宝珺;潘桂棠【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4.4;P534.4【相关文献】1.扬子古大陆新元古代扬子东南缘中段裂谷盆地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 [J], 黄建中;孙海清;陈俊2.Rodinia超大陆旋回与华南新元古代成锰作用 [J], 何志威;周高;孙科3.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模式: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 [J], 崔晓庄;江新胜;王剑;卓皆文;伍皓;熊国庆;陆俊泽;邓奇;江卓斐4.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岩系: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的地质纪录 [J], 夏林圻;夏祖春;李向民;马中平;徐学义5.Rodinia超大陆裂谷裂陷高潮与裂-坳转换:来自塔里木西北缘阿克苏地区碎屑锆石的制约 [J], 刘博;张文高;陈正乐;袁峰;韩凤彬;霍海龙;李季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华南大陆构造与问题一、本文概述《中国华南大陆构造与问题》一文旨在深入探讨华南大陆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华南地区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对于理解中国乃至全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华南大陆的地质背景、构造特征、地壳运动、矿产资源以及环境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本文将概述华南大陆的基本地质背景,包括其地质历史、地壳厚度、板块边界等重要信息。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探讨华南大陆的主要构造特征,如断裂系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并揭示这些构造特征对华南地区地壳稳定性的影响。
我们将关注华南大陆的地壳运动,分析华南地区的地震活动、地壳形变等现象,并探讨这些地壳运动对华南地区地质构造的演化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华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之一。
我们将分析华南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成矿规律以及资源潜力,为华南地区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还将关注华南大陆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华南大陆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为华南地区的地质研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华南大陆构造背景华南大陆位于亚洲东南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地构造背景复杂且独特。
华南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受到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以及板块相互作用的深刻影响。
在地质历史时期,华南大陆经历了从海洋到陆地的转换,以及多次的板块俯冲、碰撞和拼合过程,这些地质事件共同塑造了华南大陆现今的构造格局。
华南大陆的主体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构成,两者之间以一系列断裂带为界。
扬子地块以稳定克拉通著称,内部发育有多条古生代至中生代的缝合带和断裂带,反映了其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历史。
华夏地块则以广泛分布的火山岩和花岗岩为特征,这些岩石记录了华南大陆边缘的岩浆活动和板块俯冲历史。
华南板块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史及成矿事件米海龙;李传华;苏夏征【摘要】South China plate is formed by Yangzi plate and Huaxia plate collision in Sibao period when the Ro-dinia formed,and the collision cause the form of metamorphic rock,magmatic rock,ophiolite and so on. South China plate undergo fierce magmation at the period of 860-740Ma,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explaina-tion responsible for it:mantle plumetheory,subduction theory,intracontinental rift theory,it is still no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ty.Corresponding with precambrian magmation mineralization event happened in south China,there are Kangdian,Jiuwan mountain-Yuanbao,Qinhang mineralization forming around Yangzi plate.%华南板块由扬子板块和华夏褶皱系在四堡期碰撞形成,与罗迪尼亚大陆形成时间一致,碰撞形成了变质岩、岩浆岩及蛇绿岩等地质特征。
华南板块形成之后的860~740Ma期间,经历了激烈的岩浆岩活动,其成因主要有三种解释:地幔说、俯冲说、陆内裂谷说,至今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
前寒武纪的岩浆活动使华南板块发生重要的成矿事件,在扬子板块周边形成了康滇地轴、九万大山-元宝、钦杭等成矿带。
本所研究亮点(No.2008-006)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来自华南大陆溢流玄武岩省的证据《NatureChina》(《自然中国》)是英国《Nature》杂志社在网上发行的最新杂志()。
该杂志致力于宣传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优秀科研成果。
每周,《自然中国》的编辑会在最近发表的论文里选出最好的并为之提供简短的研究亮点介绍。
在2008年10月8日刊登的“地球与环境”研究方向的亮点工作介绍中,我所年青科研人员王选策博士后及其合作导师李献华研究员等人最近发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2007年影响因子:3.354)的论文(Wang X C et al. The Bikou basalts in the northwestern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Remnants of 820–810 Ma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08, 120(11/12): 1478-1492)被该杂志社选为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突出科学研究成果。
论文的研究亮点(Supercontinents: Heated break–up)已经刊登在网上(/nchina/2008/081008/full/nchina.2008.235.html)。
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地球上的大陆存在着周期性的聚合-裂解过程,也即是所有大陆曾经聚合形成统一的超级大陆,而后这些超级大陆又会发生裂解。
距今最近的一个超级大陆是Pangaea(~300-180 百万年前)。
罗迪尼亚 (Rodinia) 超级大陆是另外一次著名的超大陆,它在900百万年前由现今主要大陆聚合形成,在距今700-650百万年前最终裂解。
超大陆的裂解通常和地球深部的地幔活动相联系,比如地幔柱(mantle plume)或超级地幔柱(superplume)活动。
中国新元古代大陆拼合与Rodinia超大陆郭进京;陆松年【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1999(5)2【摘要】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中祁连块块前寒武纪基底的研究,认为新元古代(1000 ̄900Ma)中国各主要克拉通地块(包括华夏地块、扬子地块、华北地块、阿拉善-祁连-柴达木地块、塔里木地块)曾经通过晋宁期碰撞拼合带发生过一次全面的多块体复杂拼贴。
这次拼贴过程是全球性新元古代格林威尔碰撞造山作用和Rodinia超大陆形成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元古代拼合的古中国地块在当时位于Rodinia超大陆【总页数】9页(P148-156)【作者】郭进京;陆松年【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系;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4.4【相关文献】1.新元古代地幔柱事件在Rodinia超大陆西缘的响应: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初步证据[J], 周久龙;邵帅;吴大天;罗照华;邵俭波;王奎良;赵院冬;Vololonirina RASOAMALALA2.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扬子北东缘的最初响应:东海片麻状碱性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及Nd同位素制约 [J], 胡建;邱检生;王汝成;蒋少涌;于津海;倪培3.塔里木西南缘新元古代辉绿岩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新元古代超大陆(Rodinia)裂解的证据 [J], 张传林;叶海敏;王爱国;郭坤一;董永观4.南秦岭勉略构造带张儿沟新元古代变安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LA-ICP-MS U-Pb年龄——Rodinia超大陆聚合事件的记录 [J], 徐通;裴先治;刘成军;陈有炘;李瑞保;李佐臣;裴磊5.中天山、伊犁及塔里木地块开始参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过程早于新元古代? [J], 蔡志慧; 马绪宣; 何碧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Rodinia超大陆裂解、Sturtian冰期事件和扬子地块东南缘大规模锰成矿作用杜远生;周琦;余文超;王萍;袁良军;齐靓;郭华;徐源【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2015(34)6【摘要】扬子地块东南缘是我国南华纪"大塘坡式"沉积型锰矿的重要富集区,南华纪大规模锰矿成矿作用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形成的裂谷盆地、Sturtian冰期-间冰期的气候事件具有密切关系。
南华纪裂谷盆地呈北东东向展布,可分为地垒、地堑和次级地垒、地堑,锰矿主要形成于裂谷盆地的地堑区的次级地堑中。
Sturtian 冰期之后,冰后期经历了小冰期和小间冰期的气候波动,锰矿受这种气候波动影响,推测小冰期的富氧的寒冷海水受温度-密度环流影响进入海底,促使原生氧化锰矿的形成,之后准同生交代形成菱锰矿。
冰期(或小冰期)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在冰后期(小间冰期)的泄漏促使了菱锰矿的形成。
因此华南扬子地块东南缘大规模锰矿成矿作用受原型裂谷盆地和冰期-冰后期气候波动的双重影响。
【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扬子陆块;南华纪;锰矿;裂谷盆地;Rodinia超大陆;Sturtian冰期【作者】杜远生;周琦;余文超;王萍;袁良军;齐靓;郭华;徐源【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3地质大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3【相关文献】1.扬子地块东南缘Rodinia超大陆解体及其沉积成矿响应综合研究 [J], 汪正江;杜秋定2.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扬子北东缘的最初响应:东海片麻状碱性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及Nd同位素制约 [J], 胡建;邱检生;王汝成;蒋少涌;于津海;倪培3.塔里木西南缘新元古代辉绿岩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新元古代超大陆(Rodinia)裂解的证据 [J], 张传林;叶海敏;王爱国;郭坤一;董永观4.扬子陆块西北缘拉伸纪三期岩浆作用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指示意义 [J], 张晓琪;赵达成;李章志贤;陈立辉5.初论华南陆块东南缘在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旋回时的成矿作用 [J], 沈保丰;杨春亮;翟安民;胡小蝶;曹秀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项目名称: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首席科学家:蒋少涌南京大学起止年限:2012.1-2016.8依托部门:教育部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华夏地块地处世界上三条大型大陆增生造山-成矿带之一的环太平洋成矿带,为什么它并不发育在太平洋东岸的安第斯与科迪勒拉那样的大陆边缘型大型超大型岩浆-热液矿床,也不发育在太平洋西岸日本、菲律宾、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那样的大型超大型岛弧型岩浆-热液矿床?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华夏地块金属元素大规模成矿主要发生在中生代陆内岩石圈伸展的构造环境下。
为什么陆内岩石圈伸展的构造环境对成矿有利?为什么同为伸展环境的华北地块东部的成矿,无论在成矿的金属种类上还是成矿规模及矿床密度上均与华夏地块有很大的不同?华夏地块中生代构造转换过程中,特别是由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构造转换中,岩浆-构造-深部过程对花岗岩形成及成矿的制约关系还亟待深化。
华夏地块在中生代遭受了史上最强烈的陆壳改造作用,发生了大规模的成岩成矿事件,如此大规模成矿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来自哪里?对华夏地块巨量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与大陆地壳演化过程的关系还缺乏清晰的地球动力学框架。
对华夏地块不同区带以及同一区带不同时空的成矿作用差异性与成矿规律还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等等。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解答这些富有争议性的重大问题,本着有限目标、重点突出的原则,我们提出本项目以华夏地块内“南岭成矿带”和“武夷成矿带”为重点研究区,选取若干重要矿集区及典型有色稀有多金属矿床,以不同类型花岗岩成因及成矿专属性为主线,围绕“陆壳再造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活动与巨量金属成矿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有:1. 华夏地块陆壳再造过程、花岗岩时空演化、壳幔相互作用、大花岗岩省形成的驱动机制本项目将以野外地质为基础,利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手段,对华夏地块的武夷山、南岭和云开等地区的前中生代陆壳岩石开展系统的研究,了解不同地区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成矿元素),揭示基底岩石中成矿元素的丰度和分布规律,探究不同地区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及其与全球超大陆演化的关系,揭示加里东期构造岩浆活动的性质和对基底岩石的改造。
华南北东向断裂在南海北部陆架的延伸王霄飞;余珊;龚跃华;李三忠;刘鑫;马云;赵淑娟【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osts numerous oil- and gas-bearing basins,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Slope, in particular, is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of gas hydrate. Detailed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propagation of NE-trending faults in South China to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overall structural pattern have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arthquakes, resource exploration, tectonic evolution and dynamic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gravity and magnetic anomalies, two-dimensional seismic profiles as well as earthquake activity and tectonomorphological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NE-trending faul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Block are similar, the four major faults, namely the Binhai Fault, the Changle-Nan’ao Faul t, the Zhenghe-Dabu Fault and the Shaowu-Heyuan-Yangjiang Fault developed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 and extended into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four main faults that extend to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ns, i.e., the Binhai Fault is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Zhu’er Depression; the Changle-Nan’ao Fault across the Zhujiangkou Basin;the Zhenghe-Dabu Fault is located at the western boundary of the Zhuyi and Zhu’er depressions and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Beijiao Depression, the Shaowu-Heyuan-Yangjiang Fault is the western boundary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These basins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 and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re similar in formation regime as pull-apart basins. The NE-trending dextral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basins, and the NEE-trending faults controlled the filling pattern of the depressions.%南海北部陆缘发育大量含油气盆地,且南海北部陆坡存在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厘清其总体构造格局,对理解南海北部陆缘的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地震灾害评估与资源开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超大陆的形成、解体与演化地球早期历史阶段的构造状态及动力学机制、超大陆的形成、解体与演化、超大陆复原的准则等问题是长期探索和争论的地学难题。
本文围绕地球历史过程中超大陆的形成、解体与演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一简略介绍。
一、地质历史中的超大陆超大陆(supercontinent)是地球上几乎所有大陆块体的联合体。
超大陆的形成与地史过程中大陆块体的水平运动密切相关,即板块的“诞生”制约了超大陆的形成。
然而对于地质历史中板块何时“诞生”却存在不同的认识。
早期认为板块机制仅适用于中生代,后来逐步推广到中元古代末,乃至古元古代末期,其主要原因是在地球历史早期没有发现显生宙大洋壳的残留——蛇绿岩套。
对于前板块机制的动力学一般认为与地幔柱类似的上升软流圈,即板底垫托(底侵)作用有关。
底侵作用:部分熔融导致玄武岩浆从地壳底部侵入众多学者在论述地球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时,均强调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目前,一部分学者倾向新太古代即已存在板块运动及超大陆的形成。
然而,与从10亿年开始的现代板块相比较,地球早期以众多大洋微板块及众多洋内弧的存在为特色,因此不同地质历史阶段板块运动的标志及特点存在显著差异。
在地球历史中可能存在过4个超大陆,从老到新依次为基诺兰(Kenorland)、哥伦比亚(Columbia)、罗迪尼亚(Rodinia)和联合大陆(Pangaea)。
1.基诺兰超大陆基诺兰超大陆可能是新太古代末期存在的一个超大陆,一般认为它至少由北美劳伦、欧洲波罗的、澳大利亚和南部非洲的卡拉哈里等克拉通组成。
在这些古老的克拉通之间,存在距今26亿~24亿年汇聚大陆边缘和陆—陆碰撞的证据。
这些大陆似乎在新太古代末期汇聚成地史中的第一个超级大陆——基诺兰超大陆,但目前研究程度较低,迄今尚未出现有关基诺兰超大陆的复原图。
2.哥伦比亚超大陆哥伦比亚超大陆是基诺兰超大陆解体后于距今19亿~18.5亿年期间再次重组形成的超大陆,其存在的关键性证据来自印度东部和北美的哥伦比亚地区。
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岩系: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的地质纪录夏林圻;夏祖春;李向民;马中平;徐学义【期刊名称】《西北地质》【年(卷),期】2009(42)1【摘要】华南新元古代中期(746~827 Ma)双峰式(玄武岩-流纹岩)火山岩喷发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它们极有可能与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的地幔柱(或超级地幔柱)活动有关.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可以划分为高Ti/Y(HT, Ti/Y>500)和低Ti/Y(LT, Ti/Y<500)两个岩浆类型.HT熔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HT1和HT2等两个亚类.HT1熔岩主要分部于华南中-西部裂谷盆地之中,总体上属于碱性玄武质岩浆系列;HT2和LT熔岩主要分布于华南中-东部裂谷盆地之中,总体上属于拉斑玄武质岩浆系列.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的化学变化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华南中-西部地区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经受了辉长岩质结晶分离作用,而华南中-东部地区裂谷基性熔岩的化学演化则是受控于单斜辉石(cpx)±橄榄石(ol)结晶分离作用.各个双峰式火山岩系中,基性和酸性熔岩间为分异结晶关系.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岩系极有可能是源于共同的地幔柱,该地幔柱组分的成分为:εNd(t)≈+6,Mg#≈0.7,La/Nb≈0.7.rn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存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华南中-西部HT1熔岩的母岩浆,没有受到明显的大陆岩石圈混染,保存了鲜明的地幔柱信号;而大陆地壳或大陆岩石圈混染作用对于华南中-东部LT和HT2熔岩的形成则有着重要贡献.研究揭示,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总体上产生于上涌地幔柱较深层位的石榴子石稳定区(深度:100~130km).中-西部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碱性玄武质)产生于深度较大(~130 km)、部分熔融程度较低(<10%)的条件下,中-东部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拉斑玄武质)产生于深度稍浅(~100 km)、部分熔融程度较高(8%~30%)的条件下.【总页数】33页(P1-33)【作者】夏林圻;夏祖春;李向民;马中平;徐学义【作者单位】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相关文献】1.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模式: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 [J], 崔晓庄;江新胜;王剑;卓皆文;伍皓;熊国庆;陆俊泽;邓奇;江卓斐2.塔里木西南缘新元古代辉绿岩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新元古代超大陆(Rodinia)裂解的证据 [J], 张传林;叶海敏;王爱国;郭坤一;董永观3.辽东地区北辽河群变酸性火山岩形成的时代及构造背景:古元古代陆内裂谷,还是活动大陆边缘? [J], 毕君辉;邢德和;葛文春;杨浩;董玉4.西藏那曲县北聂荣微地块聂荣岩群中斜长角闪岩——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地质纪录 [J], 辜平阳;李荣社;何世平;查显锋;于浦生;时超;潘术娟;王轶5.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Rodinia超大陆解体的前奏 [J], 王剑;刘宝珺;潘桂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南板块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史及成矿事件华南板块是全球研究最为深入的构造单元之一,区域变形复杂、岩石类型丰富,历史演化过程悠久,一直以来备受地质学者的关注。
其中,前寒武纪时期是华南板块构造演化史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华南区域成矿事件的开端。
华南板块主要由元古宙岩浆岩基底和晚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沉积岩及基性岩构成。
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受到了独特的地质背景和构造环境的影响,整个华南地区被大规模的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活动所控制,隆升作用和变形爆发相互交织,导致华南地区出现了极为复杂的变形构造及地质事件。
在前寒武纪时期,华南板块的构造演化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伊犁尔山事件后,到早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阶段。
这是华南板块的一次快速演化时期,华南板块发生了一系列的岩浆作用和变形构造,杰出的岩浆地质特征是独特的岩墙体,如桐南岩墙、衡阳岩墙和苍南岩墙等等。
同时,在这一时期,岩墙的形成代表了华南板块地壳伸展的复杂性和演化模式的多样性。
第二个阶段是早古元古代到前寒武纪的早期。
这一时期华南地区经历了较为稳定的演化,大部分时间是以长周期的深层变形和稍有不齐的岩浆活动为主。
其中,少量的晚元古代和早古元古代沉积物和建造物质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在此期间,华南地区的岩石类别也逐渐多样化,包括花岗质、闪长质、二长英质、石英斑岩体,并且在华南地区的许多地方形成了大规模的金属矿床,这一时期标志着华南地区成矿性质的转变。
总的来说,前寒武纪是华南地区构造演化和成矿过程十分关键的时期,探索这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对于理解整个华南板块的构造演化、成矿模式和深部地质演化过程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华南板块是中国的重要构造单元,历史演化过程复杂,章节繁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华南板块前寒武纪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
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板块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伊犁尔山事件后,到早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伸展构造、隆升和变形活动。
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重大地质事件记录叶张煌;刘嘉麒;尹国胜;陈安泽;王敏【摘要】Mount Sanqingshan in Jiangxi, which was approved as a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in March 2005 and nominated as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List in July 2008, is well known for its granite geology and granite peak landform. With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more than one billion years, Mount Sanqingshan is not only a geological treasure with global comparison significance in geology and other fields but also an owner of many geological heritages with great significance in scientific value and scientific popularity. On the basis of field trip conducted by the authors for the application for global geopark, geological heritages representing nine geological events in Mount Sanqingshan National Geopark have been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This is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s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requirement for geopark.%江西三清山于2005年3月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7月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以花岗岩地质与花岗岩峰林地貌著称.拥有10亿年演化历史的三清山,不仅是一个地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全球研究对比意义的地学宝库,而且是拥有重要科学价值及科普意义的地质遗迹.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本文综述了三清山地质遗迹代表性的9个重大地质事件,这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开发和保护基础工作以及地质公园管理的要求.【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12(033)002【总页数】9页(P236-244)【关键词】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地质事件【作者】叶张煌;刘嘉麒;尹国胜;陈安泽;王敏【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江西省地质调查院,江西南昌 330030;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72;P931.2;P53三清山位于中国东南部,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德兴两县(市)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