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若干理论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257.08 KB
- 文档页数:3
环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释中抽象危险犯条款之批判王社坤;胡玲玲【摘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基本解决了污染环境罪"入罪难"的问题,但《解释》通过扩张解释引入抽象危险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的结果犯模式相抵牾,有违罪刑法定原则.通过对《解释》生效以来近千份污染环境罪裁判文书的分析发现: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选择性适用现象,使得生态法益未能得到充分保护;而对抽象危险犯条款的过度适用,也有悖刑法谦抑性原则.在环境犯罪领域引入抽象危险犯应当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环境政策、刑事政策相协调,并对环境保护立法中的重刑主义倾向保持警惕.【期刊名称】《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5)004【总页数】7页(P12-18)【关键词】污染环境罪;抽象危险犯;生态法益;批判【作者】王社坤;胡玲玲【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2.683199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规定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将“人身、财产损害结果”设定为入罪的必备要件,由此导致刑事司法实践中法定的“环境违法行为→环境污染→人身、财产损害”的入罪逻辑链条往往被简化为“环境违法行为→人身、财产损害”。
这种简化一方面使得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入罪门槛很高,使得“很多的污染事故”与“很少的污染犯罪”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方面也使得环境污染本身的认定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认定逻辑中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难以发挥刑事制裁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为解决长期以来环境犯罪领域“入罪难”的问题,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201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修正案(八)》)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正为污染环境罪,大大降低了入罪门槛。
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从择一到二元李 梁(中央民族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81)提要: 关于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在我国刑法理论上存在单一罪过说与混合罪过说之争。
在单一罪过说内部,又有过失说、故意说与择一罪过说之争。
过失说和故意说不但不能穷尽《刑法》第388条的文义,人为地缩小了处罚范围,而且不符合严厉打击环境犯罪的刑事政策要求;混合罪过说的致命缺陷在于违反了定罪上严格区分故意与过失这一责任主义的基本要求。
择一罪过说主张,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在规范层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究竟属于故意还是过失只能根据具体的犯罪事实来确定。
从立法现状看,择一罪过说比较符合实际,不但最贴近刑法的文义,而且最有利于贯彻严厉打击环境犯罪的刑事政策,同时有利于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理念。
但是,择一罪过说在有效贯彻责任主义和刑罚个别化以及实现犯罪预防等方面存在建构性不足的问题。
为此,实现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从择一到二元的转变,从立法上明文规定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并根据不同罪过形式设立轻重不同的刑罚,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关键词: 污染环境罪;罪过形式;择一罪过说;二元罪过形式;责任主义中图分类号: D9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21)01-0108-08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简称《刑法修正案(八)》)颁行以来,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就成了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先后出现了过失说、故意说、混合罪过说、择一罪过说等不同观点。
各种观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持不下。
从理论上看,这种学术争议给如何确定个罪的罪过形式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对污染环境罪司法实践的影响更值得思考。
理由很清楚,如果把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确定为过失,那么就无法把故意污染环境的行为认定为污染环境罪,会出现处罚漏洞;如果把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确定为故意,那么过失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罪的行为就无法被认定为污染环境罪,同样会出现处罚漏洞。
污染环境罪法律适用的若干问题陈庆瑞【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污染环境罪案件司法适用的特点;探讨了司法解释适用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梳理了犯罪构成要件及刑罚适用的争议,该罪客体应从刑法传统理论的认识深化为公民的环境权、生态安全本身,客观方面为情节犯,既可以是结果犯,也可以是行为犯,主观上应当为故意,对过失犯可另行规制,该罪的法定刑设置偏低、法定刑升格困难,缓刑适用应立足于当前国情,期待立法进一步完善.【期刊名称】《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5)004【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污染环境罪;犯罪构成;司法解释;法律适用【作者】陈庆瑞【作者单位】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北石家庄0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1提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污染环境罪案件司法适用的特点;探讨了司法解释适用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梳理了犯罪构成要件及刑罚适用的争议,该罪客体应从刑法传统理论的认识深化为公民的环境权、生态安全本身,客观方面为情节犯,既可以是结果犯,也可以是行为犯,主观上应当为故意,对过失犯可另行规制,该罪的法定刑设置偏低、法定刑升格困难,缓刑适用应立足于当前国情,期待立法进一步完善。
为了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环境犯罪的惩处力度,《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6月17日发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细化了环境污染犯罪的司法标准,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司法机关依法办理污染环境罪的成效非常明显。
但是,法律适用仍存在诸多问题,犯罪构成众说纷纭,都给司法者带来了困扰,亟待统一认识和认定标准。
本文结合司法实践,进行初浅探讨。
作者简介:李永升(1964—),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汉兴(1990—),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刑法解释基本原理之系统归正研究”(17BFX07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进国家监察全覆盖研究”(18JZD037);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项目“预防性刑法立法问题研究”(2018BS114)。
污染环境罪的司法困境与出路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1997年《刑法》第338条规定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不处罚单纯污染环境的行为,只有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并导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污染环境行为才属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处罚对象。
[1](p645)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338条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将《刑法》第338条的罪名从原来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
修改后的污染环境罪,删除了“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规定,由此引发了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关于污染环境罪保护法益的争论。
[2](p98)对“严重污染环境”的理解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法益结论,并最终影响污染环境罪的司法认定。
因此,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严重污染环境”,污染环境罪的保护法益究竟应当如何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指导污染环境犯罪司法实践,是当下必须予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污染环境罪的司法困境及成因摘要: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338条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以“严重污染环境”代替了“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作为污染环境罪的结果性要件,由此导致了污染环境罪规制范围“口袋化”、解释标准“抽象化”以及犯罪边界“模糊化”等司法困境。
究其原因在于污染环境罪保护法益定位不清与功能缺位。
虽然生态法益论和人类法益论均尝试为污染环境罪的保护法益提供解释方案,力图勾勒出污染环境罪保护法益的具体内容,但是两个理论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工作心得:污染环境犯罪案件的实务问题从近年办理的污染环境犯罪案件,分析此类案件在法律适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针对涉案犯罪嫌疑人主观故意上的认定、行政机关在查处该类案件中采集证据需要达到的刑事证明标准,以及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案件引导侦查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梳理这些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结合此类案件发案规律及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性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解决良策,以便在保证案件质量的前提下,快速办理该类案件,打击污染环境犯罪人员的嚣张气焰,维护社会公众健康与环境权益,为本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201X年6月8日,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出台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的出台细化了污染环境罪定罪量刑的14条标准,大大降低了入罪门槛,给环境执法司法提供了后盾保障和底气,彰显了我国在司法领域“重典治污”的勇气与决心。
该司法解释出台以后,本地污染环境犯罪案件明显增多,通过对这些案件的办理,我们发现在法律适用中还存在不少影响甚至制约该类案件准确、及时、公正办理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近三年我院办理的污染环境犯罪案件的统计,归纳概述办理该类案件遭遇的若干实务问题,最后提出解决之路径。
一、近年本院办理污染环境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一)基本情况1、就案件总量来看,201X年至201X年(截止到5月),本院共办理污染环境类犯罪10件35人。
从各年度案件数量来看,污染环境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市侦查机关围绕市委、市政府“五水共治”中心工作,率先成立嘉兴首个打击环境(食药)犯罪侦查大队,严厉打击破坏民生、群众深恶痛绝的污染环境犯罪,该类案件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2、从犯罪主体分布来看,酸洗、电镀、制革类企业往往是污染环境高发企业。
从目前侦查机关破获的案件来看,酸洗企业发案占全部案件的70%;电镀企业、制革类企业、其他类型的企业各占10%。
这些行业发案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企业自身环保意识不强以外,还有就是它们往往是执法部门重点检查的对象,例如侦查机关以“废酸”为主线串并破案,破一案带一串,先后查办了该地密封件、钨丝生产企业等4起污染水环境案件。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学生姓名:*************指导老师: ************* 学院: ************* 专业班级: *************完成时间: *************清华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主观方面探析题目类型理论研究题目来源生产实际题网址: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从2007年3月1日至2007年6月8日一、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要求1、写作本文应当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罪过及其类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犯罪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现状及司法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刑法学界关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主观方面的主流观点及主要分歧。
2、本论文应当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中在认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故意实施污染环境的行为、能否适用严格责任的问题、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等等,对目前刑法学界关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主观方面的各种观点如“过失论”、“混合罪过论”、“故意论”等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对司法实践中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主观方面认定有指导、参考价值的观点。
3、本文的写作应当对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主观方面的立法沿革进行考察,对外国有关该罪主观方面的立法例进行分析比较,收集刑法学界关于该罪主观方面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全面充分的分析研究,围绕该罪的主观方面组织论文内容,合理安排论文结构,做到重点突出、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语言通顺。
4、论文应当符合《中南大学法学院2006届毕业论文工作手册》关于论文格式的要求,不少于10000字。
[1]题目类型:(1)理论研究(2)实验研究(3)工程设计(4)工程技术研究(5)软件开发[2]题目来源:(1)教师科研题(2)生产实际题(3)模拟或虚构题(4)学生自选题二、主要参考资料[1]付立忠.环境刑法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2]杨春洗等.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蒋兰香.环境刑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4]陈仁,朴光诛.环境执法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5]孟庆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要件问题探讨[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6]覃志军,徐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特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2)[7]杜澎.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8]李景城,李居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能否采纳严格责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4)[9]邓文莉.我国环境刑法中不宜适用严格责任原则[J].法商研究,2003(2)[10]曹子丹,颜九红.关于环境犯罪若干问题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4)[11]陈君.论我国环境刑法中严格责任的适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1)三、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安排指导教师(签名) 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系(所)主任(签名)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主管院长(签名)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中南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一)指导教师评语建议成绩指导教师______年___月___日中南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二)论文(设计)评阅人评语论文(设计)建议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评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月___日中南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三)答辩记录及意见答辩成绩:______________ 答辩委员会(小组)负责人_________ ______年___月___日学院领导小组审查意见:成绩评定:______________ 负责人:___________ ______年___月___日目录摘要引言 (1)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主观方面观点述评 (2)(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主观方面观点概述 (2)(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主观方面诸观点评析 (2)二、本罪主观方面:排除故意 (3)(一)本罪主观方面案例 (3)(二)本罪主观方面案例评析 (3)三、本罪主观方面:过失和推定过失 (4)(一)过失:本罪的主观方面 (5)(二)推定过失 (5)四、严格责任于本罪之适用 (6)(一)严格责任和绝对责任之辨析 (6)(二)本罪适用严格责任之争议 (6)五、严格责任适用本罪之限制 (9)(一)辩护理由对严格责任的限制 (9)(二)证明标准对严格责任的限制 (9)(三)刑罚适用对严格责任的限制 (9)(四)罪刑法定对严格责任的限制 (10)结语 (10)参考文献 (11)附录 (12)附件一 (12)附件二 (17)致谢 (21)摘要: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方面应排除故意,而包括过失和推定过失。
环境污染事故罪若干问题的研究作者:苑立杰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9期【摘要】本文立足于我国环境违法现象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频繁发生这一现况,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这一刑法规定的典型环境犯罪,基于理性层面对其若干问题进行浅显的探讨研究。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分析了该罪的若干问题,并简要阐述了作者对于该罪立法执行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严格责任;认定;处罚原则一一、引言地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各种高科技的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人们不要以盲目的乐观或者悲观的态度来面对这种情况。
正是因为如此,针对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活环境和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重大污染环境事故,我国《刑法》规定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并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对此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
可见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立法目的我国重大污染事故罪立法目的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二是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三是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三、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内地环境刑事法律不完善中国香港有一套颇为完整的环境刑事法律惩处环境犯罪,小至很轻微的环境违法行为,大到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都是刑事污染罪行,都规定在环保法例中。
虽然说大陆刑法中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也通过修改而比较完整;但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中只是对于特别重大的、影响特别大的环境污染事故罪加以处罚,轻微的污染环境事件不在刑法管辖范围。
所以说两地环境刑法覆盖了主要的污染类型,但是香港的环境刑法在预防污染的范围上比中国内地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中只管制非法进口固体废物要广泛得多。
由此可见,我国内地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还是不够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