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疆各地州管理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4
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汇报人:2023-12-15•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目录•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新疆作为我国西北边陲的重要地区,城镇化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新疆城镇化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动新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2 3通过实证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理论意义研究成果可以为新疆各级政府制定城镇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新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践意义通过研究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推动新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政策意义0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广泛研究。
他们主要关注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同时,国内学者还对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
他们主要关注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同时,国外学者还对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VS研究发展动态国内研究动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研究更加深入。
他们不仅关注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发展模式,还对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国内学者还对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在新疆地区,城镇化进展相对较慢,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
因此,研究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约因素1.地理环境因素新疆地处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特殊,幅员辽阔,地域广阔,自然资源分布不均,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
大部分居民分布在狭窄的南疆地区,北疆地区则人口稀少,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使得城镇化难以顺利推进。
2.经济发展不均衡新疆经济发展不均衡也是制约城镇化的重要因素。
由于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与此同时,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一定的产业转移需求,但吸引力相对较弱,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3.社会因素新疆地区多种族聚集,文化多元,社会稳定性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种族、宗教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部分地区民众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接受度较低,对城镇化进展持怀疑态度。
社会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二、对策建议1.优化区域协调发展针对新疆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应制定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强南、北疆地区的联系,打破地域壁垒,提高北疆地区的发展水平,鼓励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实现资源和产业的优化配置,推动城镇化进程。
2.加大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对新疆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支持力度,加快新疆经济发展步伐。
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投资和资金流入新疆地区,扩大市场需求,推动新疆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3.推进文化融合加强新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提高民众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接受度。
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和交流活动,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城镇化进程制约因素。
4.注重社会稳定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重社会稳定的维护和保障。
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援助力度,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消除民众对城市化的疑虑,增强社会稳定性,为城镇化进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地方经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疆各地州管理模式研究玛合帕丽·阿塞提 安瓦尔·买买提明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摘要:通过对新疆各地州的数据分析,界定了各地州的管理水平的内涵,建立了涵盖公共管理、经济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功能设施管理、人口管理、城乡统筹七个子系统组成的新疆各地州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只对新疆12个各地州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新疆各地州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总量管理水平及各地州的人均GDP有显著相关关系。
根据各地州的管理水平来看,具有较大的差别。
从区域差异来看,北疆疆各地州的地州管理水平较好、东疆各地州的地州管理水平一般、南疆各地州的地州管理水平较低,设有特区各地州的伊犁州和喀什各地州的管理水平最好。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新疆各地州;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4-000485-03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文通过对新疆各地州综合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主要的以下几个点进行研究,公共管理水平,即政府对制度机制的引导。
经济管理水平,即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
人口管理水平,即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必须一人为核心,先提高人的全面城镇化。
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即大力发展城镇化必须保障生态环境不破坏、人居共生。
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即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保障医疗、养老、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
城乡一体化管理,即缩短贫富差距,共创和谐稳定的新型城镇。
二、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新型城镇化管理涉及很多方面,若想系统衡量其水平,必须根据研究目的选取大量指标。
新疆新型城镇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囊括了公共管理、经济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功能设施管理、人口管理、城乡统筹管理等7个大模块中的25个指标。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从行政管理模式发展而来的,政府部门中的公共管理主体是整个公共管理主体中的主要部分。
新疆城镇化发展现状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新疆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总结其发展得失以及影响因素。
发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空心化等问题,新疆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存在严重短板,特别是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更为突出。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人口空心化等政策措施,以促进新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疆城镇化;发展现状;影响因素;政策措施正文:一、绪论新疆是中国南北东西四大次新大陆的一部分,位于西北地区,面积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文化的新兴地区。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新疆也走上了快速发展路子,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新疆经济也逐渐成长强大起来。
然而,新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然远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城镇化方面,新疆存在许多深远的落后性问题,严重影响到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研究新疆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发展政策和措施,对改善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促进新疆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疆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新疆城镇化发展现状表明,目前新疆城镇化进程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其发展速度依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许多短板和挑战。
(1)新疆城镇化的发展程度仍远低于全国截至2018年底,新疆累计完成城镇化率为47.08%,低于全国50.82%。
由此可见,新疆的城镇化发展程度落后于全国。
(2)新疆城镇化发展现状存在突出问题新疆城镇化发展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空心化等问题,特别是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更为突出。
此外,还存在着各种制度因素,如城镇建设规划的不合理性、城镇开发的缓慢性等。
三、政策措施新疆城镇化发展仍具有重大发展空间,应加强生态保护、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人口空心化等政策措施,以促进新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生态保护新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会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第一章引言在当今社会,城镇化已成为全球应对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并在不断尝试新的发展模式。
本文旨在研究及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实践及其意义,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2.1 去中心化城镇化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通常是以大城市为核心,通过向周边地区辐射推进城市化进程。
不过,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城市人口过多,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逐渐达到极限,城市的竞争性与活力也逐渐减弱。
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去中心化城镇化”模式,即将城市发展的中心转变为地域城市网,推动小城市及城镇的发展,加强城乡之间的协调。
这种城镇化模式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2.2 绿色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环境污染及其影响已成为城市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因此,提出了“绿色城市化”理念,即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城市中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建设理念良好、环境友好、具有健康体系的绿色城市。
2.3 人性化城镇化在传统城镇化模式中,不断追求城市规模、效益、速度等为主要特征,而却忽略了城市内部人们的基本需求。
因此,提出了以“人居为本”的人性化城镇化模式,注重城市创新与个性化的发展,将城市规划与社会管理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实践案例3.1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城市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重要实践案例之一。
北京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端引领、高质量开发”的总体规划理念,推动该项目的建设。
该计划涵盖了交通、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引进等方面,将为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3.2 深圳市南山区“数字城市”建设深圳市南山区以拥抱数字科技、建设“数字城市”为主要目标,通过推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提升城市治理的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加智慧的服务,全面实现城市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新疆城市化进程及其规划研究第一章:引言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城市化已经成为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且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然而,这个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新疆城市化进程及其规划研究。
第二章:新疆城市化进程新疆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
在过去几十年中,新疆地区的城市化率迅速增长。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新疆地区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0%以上,远高于1980年代的10%左右。
新疆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等。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新疆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同时,城市化也吸引了大量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这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疆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过程中的“土地战争”已经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同时城市建设和环保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合理利用、环保、民生保障等问题也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解决。
第三章:新疆城市规划研究在新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并且谋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规划,新疆地区的城市建设应该注重生态环保、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应该符合区域发展的要求。
因此,新疆地区城市规划需要从五个方面入手: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人口。
1.经济城市规划需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注重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并且需要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分配产业结构、确保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社会城市规划需要注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社区建设。
城市规划需要为市民提供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同时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
3.环境城市规划需要注重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节能降耗等,参照国际城市设计标准,打造特色生态城市。
图1 县域或小流域城镇体系空间模式新疆城镇体系地域模式及空间组织优化张小雷 杜宏茹 李春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11关键词:新疆 城镇体系 地域模式 空间组织1 城镇发展现状特点新疆现有市县88个,其中地级市2个,占2.3%,县级市20个,占22.7%,县城68个,占77.3%。
按市镇非农业人口规模划分,特大城市1个(乌鲁木齐),中等城市8个(伊宁、克拉玛依、阿克苏、石河子、哈密、喀什、库尔勒、昌吉),小城市13个。
1.1 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对区域带动作用差总体而言,新疆的城镇数量和城镇密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新疆只有22个城市,占全国的3.33%,城市密度0.13个/104km 2,远远低于全国0.68个/104km 2的水平。
新疆每两个城市间平均距离约1 000km ,这相当于内地省区跨省的距离。
由于数量少,空间分布又非常分散,导致城镇规模偏小,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分散与“割据”状况。
2002年全国平均每个城市人口为87.4万人,新疆只有32.7万人。
人口偏小导致城镇对区域的带动作用差。
1.2 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低新疆城镇大致可以划分为七个经济区,分别为乌鲁木齐经济区、奎屯经济区、哈密经济区、伊犁经济区、库尔勒经济区、阿克苏经济区、喀什经济区〔5〕。
但是,一直以来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规模和实力都很弱。
除乌鲁木齐市外,其他都为中小城市;除乌鲁木齐、库尔勒以外,其他中心城市的人均GDP 都不足10 000元/人。
较小的人口规模,较弱的经济实力使得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能力难以达到周边地域广大的农村腹地,城市经济区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1.3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中缺失大城市1998年,新疆设市城市中有特大城市一个(乌鲁木齐),缺失大城市,有中等城市5个(克拉玛依、石河子、伊宁、喀什、库尔勒),有小城市13个。
在5个中等城市中有3个城市非农业人口刚刚超过20万人。
这样在等级结构顶端的特大乌鲁木齐与规模较小的中等城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新疆城镇化发展现状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果,同时新疆城镇化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新疆城镇可持续的发展,新疆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不能照搬国内外以后的城镇化模式。
新疆必须按照自己的自然条件与特殊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走一条可持续的,符合新疆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自然条件;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30以来新疆城镇化发展迅速,1978年新疆城镇化率为26.07%,城市数量8个。
截止2009年12月31日,新疆常住人口2158.6万,城镇化率达到39.85%。
但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5个百分点。
新疆目前共有88个市县,860个乡镇。
按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划分,特大城市1座(乌鲁木齐市),中等城市7个(石河子市、昌吉市、伊宁市、克拉玛依市喀什市、哈密市、库尔勒市),其余均为小城镇(主要包括县城和建制镇)。
新疆城镇主要是沿盆地边缘和公路、铁路为轴线散落分布且南北间发展不平衡,行政城镇中心北疆占61%,南疆占39%。
目前新疆城镇分布格局大体呈现为“一圈带三带”,即乌鲁木齐都市圈,新疆北部、南部铁路沿线和沿边城镇发展带。
乌鲁木齐都市圈包括石河子、昌吉州、五家渠市、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地区,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占全疆面积9.52%。
乌鲁木齐与昌吉(乌昌地区)作为核心区,人口密集度最大,城镇化水平最好高,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发展前景广阔。
2004年乌昌一体化战略实施,乌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一、目前新疆城镇化过程中主要存在问题1、新疆各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由于新疆各地区自然禀赋差异与地理分布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各地区城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
天山北坡经济带东起乌鲁木齐,西到乌苏市,面积20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总土地面积的12%,人口约占全疆人口的23.2%,经济总量约占新疆60%。
2009年新疆北坡经济带实现GDP约为2265.01亿元。
新疆城镇化发展现状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果,同时新疆城镇化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新疆城镇可持续的发展,新疆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不能照搬国内外以后的城镇化模式。
新疆必须按照自己的自然条件与特殊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走一条可持续的,符合新疆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自然条件;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30以来新疆城镇化发展迅速,1978年新疆城镇化率为26.07%,城市数量8个。
截止2009年12月31日,新疆常住人口2158.6万,城镇化率达到39.85%。
但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5个百分点。
新疆目前共有88个市县,860个乡镇。
按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划分,特大城市1座(乌鲁木齐市),中等城市7个(石河子市、昌吉市、伊宁市、克拉玛依市喀什市、哈密市、库尔勒市),其余均为小城镇(主要包括县城和建制镇)。
新疆城镇主要是沿盆地边缘和公路、铁路为轴线散落分布且南北间发展不平衡,行政城镇中心北疆占61%,南疆占39%。
目前新疆城镇分布格局大体呈现为“一圈带三带”,即乌鲁木齐都市圈,新疆北部、南部铁路沿线和沿边城镇发展带。
乌鲁木齐都市圈包括石河子、昌吉州、五家渠市、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地区,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占全疆面积9.52%。
乌鲁木齐与昌吉(乌昌地区)作为核心区,人口密集度最大,城镇化水平最好高,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发展前景广阔。
2004年乌昌一体化战略实施,乌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一、目前新疆城镇化过程中主要存在问题1、新疆各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由于新疆各地区自然禀赋差异与地理分布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各地区城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
天山北坡经济带东起乌鲁木齐,西到乌苏市,面积20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总土地面积的12%,人口约占全疆人口的23.2%,经济总量约占新疆60%。
2009年新疆北坡经济带实现GDP约为2265.01亿元。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疆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疆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城镇化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动力。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自治区之一,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面对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新疆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探索新疆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疆新型城镇化的定义与特点高质量发展要求城镇化发展不仅需要数量的增长,更需要提升质量和效益。
新型城镇化将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向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环境保护。
在新疆这样的边疆区域,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更为明显。
第一,跨区域协调发展。
新疆地域辽阔,东西跨度近3000公里,形成了经济发展分区和主体功能区。
新疆新型城镇化应破解区域发展差异,促进城镇化在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民族多元与文化传承。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多元的民族文化是新疆特有的发展资源。
新型城镇化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注重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使城市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三,生态环境保护。
新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城市建设与绿色生态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新疆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新疆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政策引导、经济驱动、社会支持和科技创新等方面。
政策引导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
新疆自治区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投资力度,修建基础设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吸引人才和资本进入新疆。
经济驱动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新疆作为我国的能源和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区位优势。
经济驱动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和提高技术含量来实现。
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作用机制和模式选择研究
宋岭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40)006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制是城镇化过程中利益相关者获取最大利益的动力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积极发展新疆新型城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内源作用机制和市场与贸易的外源作用机制,以及政府政策的主宰作用机制的调控作用,选择符合新疆实际,具有新疆特色的城镇体系和发展模式.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宋岭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吉林省松原市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J], 李彦东;刘小新
2.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J], 刘红峰;刘惠良
3.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研究——以广西为例 [J], 张新文;张国磊
4.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模式选择研究 [J], 戴丽娜;高宏飞
5.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模式选择研究 [J], 戴丽娜;高宏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城市化发展的探讨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使本来就很落后的经济更加举步维艰,阻碍全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严重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要实现新疆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必须抓住机遇,根据新疆实际,加速新疆城市化发展。
1.关于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1.1.关于城市化的理论1.1.1.城市化的内涵依据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由此定义看,成是包容着城镇,城市化与城镇化是同一过程,为叙述方便,下文统称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
然而,人口的聚集以及由此而形成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是不是城市化的全部内涵?换言之,一国城市化程度是否只是通过该国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即可?答案是否定的。
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口的转移和人口的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或重要前提;而经济活动的集聚则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才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
简而言之,城市化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发展完善。
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而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它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其实质就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1.2.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依据著名的西方经济学家库次涅茨和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结论,可以发现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新疆县域城镇化进程分析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任何国家步入现代化的必经途径。
我国城镇化走了一条粗放的发展道路,为了打破传统城镇化的困局,实现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重任,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县域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经济单元,通过分析新疆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可以为缩小新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和促进新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标签:县域;城镇化;新疆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121 新疆城镇化发展进程1.1 1950年—1957年快速发展阶段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优化和平衡生产力区域分布,国家的投资出现了大规模的向西倾斜。
到1957年底,新疆有83个县城;城镇总人口数从1949年的52.93万人增加了77.72%,发展到1957年的94.07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12.21%增加了36.6%,1957年達到16.69%。
1.2 1958年—1965年大起大落阶段1958年“大跃进”开始,受”大跃进”和“大炼钢铁”极左盲目超赶思想的影响,新疆的城镇化进入冒进的阶段。
1957年底—1960年三年时间,城镇化水平由16.68%增长到26.23%,城镇人口的年均增幅达到24.15%,城镇化水平年均增幅16.28%。
1955年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在60年代广泛展开,在1961年至1965年期间,五年时间城镇化水平由1961年的23.21%降低到1965年的18.67%。
1.3 1966年—1977年缓慢发展阶段1966年开始,由于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新疆的城镇化进程缓慢发展,1968年至1971年的三年时间内城镇化水平一直在17%左右徘徊,在1966年至1968年甚至出现了城镇化的倒退。
1971年城镇化水平达到历史最低点17.38%,低于1958年的19.2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疆各地州管理模式研究作者:玛合帕丽·阿塞提安瓦尔·买买提明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04期
摘要:通过对新疆各地州的数据分析,界定了各地州的管理水平的内涵,建立了涵盖公共管理、经济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功能设施管理、人口管理、城乡统筹七个子系统组成的新疆各地州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只对新疆12个各地州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新疆各地州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总量管理水平及各地州的人均GDP有显著相关关系。
根据各地州的管理水平来看,具有较大的差别。
从区域差异来看,北疆疆各地州的地州管理水平较好、东疆各地州的地州管理水平一般、南疆各地州的地州管理水平较低,设有特区各地州的伊犁州和喀什各地州的管理水平最好。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新疆各地州;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4-0004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