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聚焦:物流电商在海上货运业务中的身份识别
- 格式:docx
- 大小:150.45 KB
- 文档页数:7
船舶身份自动识别及进出港监管目录第一章.中国渔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1 中国渔业的现状 (2)1.2 渔业中渔船检测管理存在的问题 (3)第二章.RFID技术介绍 (3)2.1 概述 (3)2. 2 RFID系统基本结构 (4)2.3 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 (5)2.4 RFID特性 (5)第三章.RFID系统实施的作用 (5)3.1进一步规范渔工劳务市场 (5)3.2 进一步落实渔船进出港签证制度 (5)3.3 强化日常监管,落实渔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6)3.4 加大渔业行政执法力度,促进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 (6)第五章.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6)第六章. 系统设计原理及系统介绍 (7)6.1 系统设计原理 (7)6.2 系统介绍 (7)第一章.中国渔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 中国渔业的现状2008中国舟山国际船业博览会·浙东经济合作区渔船管理高层论坛在市行政中心会议室召开。
来自部分高校的专家和渔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渔船管理大计。
农业部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宋志俊、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东勇、副市长王忠志出席。
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黄硕琳介绍了世界渔业资源、渔船基本状况和我国的渔船管理现状。
他认为,应加强对渔船的管理,尽快降低我国管辖海域内的捕捞力量。
浙江海洋学院副校长虞聪达介绍了我国捕捞许可证制度实行现状,并建议严格捕捞许可证制度,科学规范各种捕捞作业强度。
省海洋与渔业局,宁波市、台州市、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绍兴市农业局的专家分别针对渔船管理提出了书面建议。
1.2 渔业中渔船检测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小型渔船强制报废的年限与其正常使用的年限之间差距较大。
理论上前者的确定应以后者为基础,依据《暂行规定》,这些小型渔船的报废年限为13年,而实际情况是它们的正常使用年限一般为23年左右(这里对23年的说法不再进行详述),无须多词,二者之间的差距越大,则《暂行规定》执行起来的难度也就越大。
中国船检 CHINA SHIP SURVEY 2019.274船舶及船用产品的电子身份标识与应用江苏渔船检验局 凤要武 施志林 许应国管,首先要确认船舶或船用产品的身份,船名及船舶呼号的可重新刷写性、船名牌及主机标牌的污损及可拆换性、船舶登记号标识牌等的自制及可拆装性、GMDSS 等设备可更换及标识码可改写性、文字证书与主体的脱离及可篡改性等都无法唯一确认船舶或主机等的身份,这一直是我们现场执法检查工作中的难题;特别是因种种原因,在目前的船舶及船用产品管理工作中,船舶一船多证、一证多船、借船办证、借船检验、借船拆解、私自换船、擅自换机、大机小标、小机大标、证书造假等“船证不符”“机证不符”“伪造证书”的乱象仍然存在;船舶或主机缺少永久固定其上的、不可篡改的、唯一身份标识是造成这种现状的无法回避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船舶及船用产品实施固定的、唯一的电子以及数字身份标识管理就非常必要。
电子身份标识采用电子芯片存储身份信息,不仅可以加密、防伪、久存、秒读使用,而且可以随时补充写入新信息,随身携带的手持业务终端(智能手机)的NFC 功能就能方便地读写,不需要额外携带专用设备,应用非常便捷,非常适用船舶身份标识和重要船用产品在文字、数码、电子三种标识方式与应用中,电子标识具有永久、固定的“身份证”功能和长期、可签注的“居住证”功能,是信息“黑匣子”,现在电子标签应用越来越广泛。
“船舶身份标签”“船舶卡”“船员卡”“主机电子标签”“救生筏电子标签”等电子标识自2008年起在渔业船舶“智慧船管信息系统”中广泛使用,至2016年底已累计制发使用100多万张(只),成效显著。
固定电子身份标识的意义对船舶及船用产品实施现场监技术 Technology(如机舱中的主机、露天中的救生筏等)身份标识使用;其长期使用并需要做动态签注的重要证书(如各类《船舶证书》、《船员证书》等)也可使用电子标签做“电子证书”。
根据船舶监管的需求,船舶及船用产品等需要长期且重点监管需用的“电子身份标识”或“电子证书”可包括:“船舶身份标签(船舶电子身份证)”“船舶卡(船舶电子证书)”“产品电子标签(产品电子‘身份证’与‘居住证’)”,以及“船员卡(船员电子证书)”等;其中“产品电子标签”又可包含:“主机电子标签”“救生筏电子标签”等。
跨境电商的难题目录一、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2)1. 全球跨境电商市场概况 (3)2. 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特点 (4)3. 跨境电商发展趋势与挑战 (5)二、跨境电商面临的主要难题 (6)1. 物流及配送问题 (7)1.1 物流时效性与成本优化 (8)1.2 跨境配送网络覆盖不足 (10)1.3 货物追踪与信息管理问题 (11)2. 跨境电商平台竞争问题 (12)2.1 平台数量与市场份额分配 (13)2.2 竞争策略与差异化优势构建 (14)2.3 平台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 (15)3. 跨境电商的法律法规问题 (16)3.1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与滞后性 (17)3.2 知识产权保护难题 (18)3.3 税务政策与监管挑战 (20)4. 消费者信任与购物体验问题 (21)4.1 消费者信任度建立与维护 (22)4.2 购物流程简化与用户体验优化 (24)4.3 售后服务与顾客满意度提升 (25)5. 产品选品与库存管理问题 (27)5.1 产品选品的策略与方法 (28)5.2 库存积压与供应链风险管理 (29)5.3 库存预警与补货策略制定 (30)三、解决方案与建议措施 (32)一、跨境电商发展现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跨境电商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
跨境电商平台如亚马逊、阿里巴巴、eBay 等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多样化的购物体验。
跨境电商的主要市场集中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对于国际购物有着较高的接受度和需求。
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如印度、非洲等地区,跨境电商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在跨境电商的贸易模式上,主要有B2B、B2C和C2C三种形式。
B2B模式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涉及大宗商品和工业品的交易;而B2C 和C2C模式则更贴近消费者,侧重于个人消费品和轻奢品的销售。
跨境电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进出口限制等存在显著差异,这给跨境电商的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复杂性。
论FOB托运人识别及利益保护【摘要】由于《汉堡规则》和我国《海商法》中关于fob卖方能否成为托运人的规定存在含糊的地方,致使fob卖方托运人的识别问题存在巨大争议。
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将fob卖方载入提单托运栏内,从而有效保护fob卖方的利益。
【关键词】fob;合同托运人;实际托运人;提单根据《incoterms2000》的解释,fob贸易术语即指定装运港船上交货,是指卖方在装运港买方指定的船上交货,自货物越过船舷起,卖方即完成交货义务,风险也由卖方转移给买方。
fob卖方的法律地位,即能否被识别为托运人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出现了争议。
1 fob托运人地位在法律上的规定fob卖方作为托运人的概念首先出现于《汉堡规则》之中。
《197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汉堡规则)第1条第3项:“‘托运人’,是指其本人或以其名义或代其与承运人订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任何人或指其本人或以其名义或代其将货物实际交付给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有关的承运人的任何人。
”我国《海商法》借鉴了《汉堡规则》的规定,第42条3项将托运人定义为“本人或者委托他人以本人名义或者委托他人为本人与承运人订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人;本人或者委托他人以本人名义或者委托他人为本人将货物交给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有关的承运人的人。
”前者一般称为实际托运人,后者称为是合同托运人。
对比《汉堡规则》,我们会发现两者规定并不完全一样,我国的《海商法》加剧了fob卖方成为托运人的混乱。
《汉堡规则》在规定两个托运人时,中间运用了一个“or”,给人的印象是,在一个运输合同关系之中,只有一个托运人存在,至于买方还是卖方被识别为托运人,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认定。
反观我国海商法的规定,对两种可能视为托运人的情形是用两个并列的句子表述的,两个句子之间既没有“和”,也没有“或”,则让人在理解和运用上出现了更多的混乱。
主要表现为:fob贸易中,买方负责订立海上运输合同,卖方负责交货,按照《海商法》的规定,“与承运人订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人”和“将货物交给承运人的人”,满足条件之一便成立托运人。
海上货物运输中的承运人识别作者:冯恺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11期【摘要】承运人识别是海上货物运输纠纷解决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具有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双重意义。
本文通过相关判例梳理承运人识别的标准,归纳通过合同和提单两种标准识别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识别;提单;合同一、承运人识别的意义海上货物运输中承运人的识别,是海商法下重要的研究课题,承运人的识别问题具有实体法和程序法下的双重意义。
在实体法下,货物运输伴随着国际货物买卖,确定承运人有助于卖方在规定时间地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完成自己的义务。
在程序法下,《海牙规则》、《海牙一维斯比规则》及我国《海商法》,海上货物的灭失或毁损的诉讼时效都为一年,短于普通诉讼时效。
这种短期时效的规定使原告在选择诉讼对象时必须十分慎重,因为如果诉错对象,时效己过则不能重新更换或增加诉讼对象。
二、当今研究成果和相关判例中国学者对承运人识别问题有诸多论述:韩立新教授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实际承运人及其责任的认定》一文中认为:提单由承运人或其代理人“代表船长”签发,并有船舶所有人授权,船舶所有人也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法意义上的承运人。
①曲涛在《论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承运人的识别》一文中认为:当托运人持有提单时,作为运输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他理应知道与其订立运输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承运人是谁,不一定非要依据提单来确定承运人,况且此时提单只是运输合同的证明。
但是,当提单流转至托运人以外的第三人手中时,情况便不同了。
因为第三方提单持有人往往并不了解运输合同的订立过程,无法从运输合同的角度来弄清承运人是谁,此时他只能依据其持有的提单来识别和判定承运人。
②在域外,承运人识别问题亦有大量研究成果。
Mary T.Reilly在Identity of The Carrier:Issue under Slot Charters一文中认为:在普通法下,授权船长签发提单的,则船长签发的提单视为船东签发提单。
如何高度警惕境外无船承运人搞海运欺诈?作者:付四星单位:安徽中远海运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序言自从美国对外实施经济壁垒开始,国际海事等组织就海外提单欺诈进行了预警防范,提出了要求。
首先是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于2019年4月22日发出《关于高度警惕境外无船承运人搞海运欺诈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各会员单位并全国外经贸企业,高度警惕境外无船承运人搞海运欺诈。
《通知》指出:海上运输是保障国际贸易安全的辅助手段。
目前作为调整国际海上运输的我国《海商法》在具有物权凭证的船公司提单(Master bill)的签发上存在漏洞,与国际传统安全的提单签发与流转程序及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有关提单的流转程序相违背,同时在无船承运人的管理上与《国际海运条例》严重脱节。
按照现有《海商法》,能据以托收到货款的船公司提单作为物权凭证不能保障首先签发给卖家尤其是FOB出口商,使得FOB出口商(我国目前约有85%的出口是FOB条款)一开始就失去了对货物的控制权,潜在巨大的货、款两空的风险。
目前,提单的签发及流转程序完全颠覆了传统安全的做法。
出口商尤其是FOB出口商面临着境外无船承运人与买家合谋进行海运欺诈的巨大的风险。
我国《海商法》本来对无船承运人的管理就是空白,与《国际海运条例》完全脱节。
交通部又于2019年3月27日宣布对无船承运人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取消押金或责任保险制度,这对诚信企业来说确实减轻了负担,但给境外不良无船承运人和买家串通搞海运无单放货欺诈提供了更为有利的零成本条件,市场准入资质条件极为宽松。
目前经交通部批准的无船承运人近达9000家,是经营国际班轮运输公司的近百倍,比世界最权威的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FIATA所属的可签发货代或多式联运提单(forwarders’bill or multi-transport bill of lading)的全球会员还多两三倍。
尽管原来无船承运人(简称NVOCC: Non- Vessel Operating Common Carrier)要交80万押金或每年办理几万元的责任保险,但也无济于事,因为市场准入条件和资质太低。
论海运实际承运人的识别标准随着全球贸易活动的增加,海运业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
作为最重要的一环——实际承运人,其身份的识别由于涉及到商业机密和隐私问题,一直是海运业的难题。
在国际海运贸易中,许多国家对实际承运人的识别标准进行了规定,但是标准并不统一,而实践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和争议。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实际承运人。
按照国际惯例,实际承运人是指实际把货物从起运港运往目的港的承运人,和提单上的承运人可能不同。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非标准化集装箱运输中,由于需要转运或者终端收货人的不同要求,导致货物需要倒装,由不同的承运人运输到目的地。
那么,在实际承运人的识别上,海运业应该如何进行规定呢?国际上的相关规定主要包括《国际货柜运输公约》和《美国口岸安全法》等。
例如,前者规定,在发货人交付集装箱给承运人或其代理人时,应当在提单上载明实际承运人的全称和地址。
同时,集装箱承运人也要保留所有与实际承运人有关的相关文件和记录。
而后者则规定,进口商必须向美国海关申报货物所涉及的驳船和船舶的实际承运人。
然而,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点。
首先,实际承运人作为商业机密和隐私必须得到保护,商业秘密的泄露将会给实际承运人带来财务损失,甚至法律纠纷。
因此,如何在实际承运人的识别上既能保护商业机密又能遵循规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其次,对于一些非集装箱货物的运输,由于没有提单等一系列的承运和记录文件,实际承运人的识别也存在困难。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海运业需要加强信息共享,增强实际承运人的识别能力和可靠性。
可以通过建立海运业内部的信息交互平台,实现实际承运人信息的互通共享。
同时,还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如海关、税务等,共享实际承运人信息数据,提高实际承运人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其次,海运业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际承运人识别标准,为业内人员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导和规范。
在此基础上,需要进行定期的更新和审核,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发展。
渔船电子身份标签实船安装使用规范第一部分《渔船身份标签》在实船上的安装一、《渔船身份标签》在实船上的安装位置安装位置选取原则:可视、有庇护的显著位置,横向(左右方向)应居船中;粘贴并拉铆固定在船体上不可移除、不易擦碰的、上方有庇护的固定舱壁板、横梁等固定结构件表面。
(4处位置)1、有封闭的驾驶室时,安装在驾驶室内的后壁板上;如后壁板不能安装,则安装在驾驶室内前部上方横梁上。
2、无封闭驾驶室而有封闭住舱时,安装在住舱室内靠近出入口、左右方向靠中间一侧的横舱壁的梁或柱上。
3、如主甲板上无封闭舱室而前部有甲板下封闭干舱,且舱室内可活动高度超过110cm时,安装在前部舱室内靠近出入口的横舱壁上部。
4、不具备上述条件时,从船首往船尾方向,找到第一个开敞的有壁檐庇护的干舱横舱壁,安装在处于壁檐庇护下的横舱壁上部。
二、《渔船身份标签》安装使用基本装备(12项装备)清洁用硬毛刷、软毛刷、吸水毛巾、去污剂,轻型电锤、充电手电钻、钻头、油性记号笔、免钉胶、压胶枪、专用防伪抽芯铆钉、拉铆枪、金属隔离厚白卡、渔船身份标签、手持读卡终端。
1、硬毛刷、软毛刷、吸水毛巾、毛巾、去污剂等清洁用品,供安装粘合表面清洁用;2、轻型电锤,用于钢丝网水泥船主船体上《渔船身份标签》的安装钻孔,要注意功能设置在电锤档位上,电锤需要接市电使用;3、充电手电钻,用于钢质、木质、玻璃钢渔船上《渔船身份标签》的安装钻孔,要注意功能设置在钻孔档位及高转速档位上;4、麻花钻头、电锤钻头,均使用4mm直径的;5、油性记号笔,用于钻孔位置的标记;6、免钉胶,是粘性强、固化快、超耐候的结构粘结剂;每支300mL容量的联结胶可粘贴100~200张标签;7、压胶枪,使用时应缓推慢出,适量、均匀涂布;8、专用防伪抽芯铆钉,浅蓝色帽沿上面压有“SY★”凸字专用标识;9、拉铆枪,要注意换装小孔枪头,以免压伤专用铆钉的帽沿;10、金属隔离厚白卡,作用:解决智能卡直接粘贴在金属表面上因电磁屏蔽而不能电子读卡的问题,仅用于金属表面粘贴智能卡时使用;该卡已贴有单面强力不干胶,供事先粘合《渔船身份标签》背面时使用;金属隔离厚白卡是在金属表面的《渔船身份标签》安装时应先粘贴加厚的隔离白卡;11、渔船身份标签,采用背面胶粘与二侧专用铆钉铆固双重方式固定在船体上不可移除、不易擦碰的固定舱壁板、横梁等固定结构件表面。
航运电商平台交易主体身份识别及提示条款初探作者:王凤鸣孙勇志来源:《中国水运》2020年第07期摘要:航运电商平台具有业务主体多元化、业务生态系统复杂的特性,业务相对人通过平台建立不同类型的业务法律关系,期望获得与之相关的适当交易信息,识别不同交易主体和业务关系,作出快速而复杂的选择,客观要求电商平台在搭建、运营平台时界定各交易主体,披露、提供若干提示、告知条款或信息,以适应业务相对人的快捷化交易需求及航运电商法律及交易习惯。
识别航运电商平台上各交易主体的法律身份、地位,以及研究、拟定适当的提示、告知条款,于完善航运电商合同,优化电商生态系统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航运电商;身份识别;提示条款中图分类号:D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0)07-0028-041 航运电商平台的运营主体、交易主体与身份识别相对于消费类电商平台,航运电商平台起步晚些,但发展速度较快,承续了早期电商平台的经验和优势,很快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系统。
目前的航运电商平台基本采用B2B模式,以集装箱运输为主流业态,以业务标准化为基础路径和支撑,将运输物流业务最大限度移植于线上,并与线下实体业务密切融合、互动,简化中间环节,提高系统运营效率,为货主、货运代理人、无船承运人等客户(即业务相对人)提供优于单一线下业务的更优质服务,客户可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这是航运电商平台生态系统的核心结构和内涵,也是平台构建和优化、完善的核心目标。
航运电商平台根据投资搭建主体的不同,可以区分为自营航运电商平台、公共航运电商平台和混合型航运电商平台三种类型,但无论是基于船公司自营的航运电商平台,还是基于非船公司的公共航运电商平台,或者混合型航运电商平台,都在致力于构建满足客户需求的电商平台生态系统,只是平台的投资、运营主体不同,开发和管理理念有区分。
1.1 航运电商平台的类型根据投资主体和运作模式的不同,航运电商平台可以分为自营航运电商平台、公共航运电商平台和混合式航运电商平台三种类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海运业务中物流电商身份识别
方懿
交易平台型的物流电商,虽其初衷是为托运人和实际物流供应商提供订约媒介,但若其以自己的名义分别与托运人和实际物流供应商签订合同,应认定该物流电商是海上货运业务中的承运人而非居间人。
案情
原告:某保险企业
被告:某物流电商
8 月21 日,案外人某物产企业与被告签订物流服务交易合同。
其中“合同概况”条款约定:物产企业委托被告运输货物;被告提供综合物流解决方案,并根据方案提供专业物流供应商;由被告与其指定的物流供应商签订有效的运输合同,为货物运输提供必要的担保,保证货物安全、及时、准确送达;被告提供第三方支付以及开具运输发票服务。
“服务内容及价格”条款约定:货物名称带钢,总重量5334.76 吨;起运地京唐港,目的地江阴黄田港,运输方式水运,船名“新华”。
“结算方式”条款约定:物产企业选择被告
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物产企业需支付被告运费33884.84 元,以及交易服务费169.42 元;物产企业确认运输完成后,指示被告在5 日内向物流供应商转付上述运费。
涉案运输并未实际开具运单。
涉案货物于8 月20 日装上“新华”轮,并于8 月26 日到达江阴港,物产企业于8 月29 日发现货物受损,并于8 月30 日与港口经营人进行共同盘点。
据盘点情况记载,涉案货物带钢系在卸货时即存在变形和散件的现象。
9 月22 日,原被告与物产企业三方共同出具损失确认书,确认由物产企业委托被告运输涉案货物,在卸货时发现大批带钢因挤压碰撞导致变形,对后期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最高法发布2021年全国海事审判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2.06.07•【分类】其他正文最高法发布2021年全国海事审判典型案例案例1:文某(VAN)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基本案情】文某(VAN)系“Qng94600TS”“Qng94619TS”两船的所有权人,并担任“Qng94600TS”船船长。
2020年7月,文某带领10名外籍船员从境外驾船进入我国海南岛东侧陵水海域并开始由南向北至琼海、文昌近海海域,进行双船底拖网捕捞水产品作业,后被海警局查获。
海南省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提起公诉和刑事附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裁判结果】海口海事法院审理认为,文某在我国南海伏季休渔期间,驾驶渔船在我国领海内禁渔区使用禁用的工具非法捕捞,情节严重,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应依法予以处罚。
文某的行为破坏了当地海洋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法院依法判处文某有期徒刑,没收作案工具和非法所得,并判令其承担生态修复费用。
文某服判,一审判决已生效。
【典型意义】本案系发生在我国南海海域的外籍人员非法进入我国领海进行水产品捕捞的海事刑事案件,表明我国法院依法对我国管辖的南海海域实施有效司法管控,彰显了海事司法在海洋维权中的重要作用。
本案对在海洋水域,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的行为依法惩处,对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行为起到严厉警示作用,展示了海事司法为保护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服务保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而发挥的重要作用。
海口海事法院试点管辖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及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推动海事审判“三合一”改革,是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要求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举措。
【一审案号】(2020)琼72刑初1号案例2:陶某某不服上海市宝山区水务局、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行政处罚决定及复议决定案【基本案情】2021年3月,宝山海事局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时发现“华青6766”运砂船无合法运砂单据,涉嫌在长江河道上海段水域内实施违法采砂作业。
远程提单“套约”情况下托运人身份的认定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远程提单(Electronic Bill of Lading)已经逐渐被广泛使用。
相较于传统的提单方式,远程提单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电子化操作,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金钱的浪费。
但是,由于远程提单涉及到托运人的身份认定问题,所以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托运人的定义和作用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什么是托运人。
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托运人是指将货物委托运输公司承运的人或者单位。
托运人在物流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提供详细的货物信息和相关证明文件,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货物所有权的角度来说,托运人是货物的合法所有者或代理人。
在物流中,托运人与物流公司之间建立了一种委托关系,物流公司在托运人的授权和指示下负责运输货物,并向托运人支付相关报酬。
在远程提单的情况下,托运人需要使用电子化的方式完成运单发放和签署,而物流公司也需要验证和确认托运人的身份信息和授权情况。
二、远程提单的特点和利益对于传统的提单方式而言,需要纸质运单和手写签字来完成货物交接和接收。
这种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同时造成了大量的纸质浪费和碳排放。
与之相比,远程提单具有以下的优越特点和利益:1. 电子化运单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完成,省去了很多人力、时间和物力方面的成本。
2. 远程提单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即时传输和共享,方便了各参与方的业务合作和沟通。
3. 远程提单的电子化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监控货物的运输情况,提高运单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由于不需要现场人员进行签字,远程提单从安全性和防疫角度出发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远程提单在客观上为托运人和物流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收益,也进一步推动了物流业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三、远程提单“套约”情况下托运人身份认定的难点在实际运作中,由于涉及到托运人的身份认定问题,远程提单往往会面临一定的调查难点和诉讼风险。
电子商务中的身份识别技术电子商务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商务及运作管理的整个过程。
信息安全是电子商务开展的首要前提。
建立强有力的身份鉴别体系成为保障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的关键。
本文对电子商务中常见的身份鉴别机制进行探讨,并对它们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
标签:身份识别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是一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集金融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商贸信息网络化为一体,旨在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和谐统一的新型贸易方式。
安全保证是电子商务开展的首要前提。
身份鉴别技术在信息安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他安全机制的基础。
只有实现了有效的身份鉴别,才能保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入侵防范等安全机制的有效实施。
随着电子商务建设的发展,黑客入侵电子商务体系的事件频频发生,账户被盗用的事件屡见不鲜,使得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采用完善的身份鉴别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身份识别是指用户向系统出示自己身份证明的过程。
身份鉴别是系统查核用户的身份证明的过程,实质上是查明用户是否具有他所请求资源的存储和使用权。
人们通常把这两项工作统称为身份鉴别,它是判明和确认通信双方真实身份的两个重要环节。
身份鉴别必须做到准确无误的将对方辨认出来,同时还应该提供双向的鉴别,即相互证明自己的身份。
信息技术领域的身份鉴别是通过将一个证据与实体身份绑定来实现的。
实体可能是用户、主机、应用程序甚至进程。
证据与身份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双方通信过程中,一方实体向另一方提供这个证据证明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通过相应的机制来验证证据,以确定该实体是否与证据所宣称的身份一致。
结合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本文对常见的身份鉴别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它们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
一、基于口令的鉴别技术这是目前在互联网和计算机领域中最常用的鉴别方法,当你登录计算机网络时需要输入口令。
计算机系统把它的鉴别建立在用户名和口令的基础之上,如果你把用户名和口令告诉了其他人,则计算机也将给予那个人以访问权限,因为鉴别是建立在已知口令之上的,仅仅属于一种模式的鉴别。
摘要海上货物运输中承运人的识别问题, 历来就受到国内外航运界和法学界的关注, 也是海商法中一个传统的研究课题。
因为承运人的识别事关海上货物运输索赔对象的确定, 货主只有在明确了谁是索赔对象之后才能行使索赔或诉讼的权利,而索赔时效最长亦不超过两年( 汉堡规则) , 对于广大适用《海牙规则》的当事人而言则更短为一年, 所以若不能在这短暂的时效期间内及时、准确地确定承运人, 则意味着托运人、收货人或提单持有人将会丧失对承运人货物索赔的胜诉权。
在国际上对各个规则的解释和适用不一,那么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将谁识别为承运人,就是本文探讨的海上货物运输中承运人的识别问题。
关键词:承运人,实际承运人,识别,无船承运人ABSTRACTThe identification of Carrier is a traditional issue for discussion in maritime law and gets attention from the shipping industry and law experts.A same transportation proced ure needs the participation of many parties,including shipowners,charterers,NVOCC and even ship agents and cargo fonworders .Not all of those participants in the transportation should bear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arrier.What standard should be require and who should be identified as the carrier are the issue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Keywords:Carrier;Actual Carrier;IdentifiCation;NVOCC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海牙规则》对承运人的识别 (2)2.1概况 (2)2.2《海牙规则》第一条(a)款的含义说明 (2)2.2.1条文中“承运人包括”的含义解释 (2)2.2.2条文中“与托运人订立运输合同”的含义解释 (2)2.3 可能成为承运人的人 (3)2.3.1船舶所有人....................................... 错误!未定义书签。
旅检渠道“客带货”案件的法律定性及取证优化——以成都海关为例温馨【摘要】缉私作为海关的四大传统职能之一,一直在海关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购、微信等购物方式不断风靡,越来越多的旅客在旅检渠道以正常行李物品为掩护实则携带应税货物或禁、限货物进境不申报,逃避海关监管.在“客带货”前提下根据主客观证据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行政案件、走私行为及刑事案件三种类型,因而案件的办理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交叉和冲突点,需要把握取证方向,突破取证难点,同时,还要优化办案模式,加强海关监管.【期刊名称】《四川警察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7)006【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缉私;客带货;刑事;行政;取证【作者】温馨【作者单位】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182012年至今,机场分局接收的现场移交的旅客“客带货”线索就有12起,其中2014年上半年就有5起“客带货”案件,“这种情况可谓越来越频繁。
对旅检渠道“客带货”现象的查缉一直以来都是旅检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进出境旅客通关的规定》和《海关总署关于进境旅客所携带行李物品验放标准有关事宜的公告》(〔2010〕0054)对通关旅客所携带的物品种类、申报程序、合理范围做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定,但是仍然有屡禁不止的“客带货”现象发生。
所谓“客带货”是指通过旅检渠道,把涉税货物或禁止、限制进出境的物品化整为零,携带、运输进出境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旅客利用自己进出境的身份,携带了超过个人合理自用范围的物品,这个时候其携带的东西就不能按照物品来定性,而应该是货物了,在“客带货”前提下根据主客观证据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行政案件、走私行为案件及刑事案件三种类型,因而案件的具体办理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出现交叉点和冲突点。
本文现对旅检渠道“客带货”现象进行分析,阐述其案件的法律定性、取证的重点、难点及如何优化办理。
案件聚焦:物流电商在海上货运业务中的身份识别
〖案情〗
原告: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中心支公司
被告:上海陆上货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2013年8月21日,案外人物产公司与被告签订物流服务交易合同。
其中“合同概况”条款约定:物产公司委托被告进行货物运输;被告提供综合物流解决方案,并根据方案提供专业物流供应商;由被告同其指定的物流供应商签订有效的运输合同,为货物运输提供必要的担保,保证货物安全、及时、准确送达;被告提供第三方支付以及开具运输发票服务。
“服务内容及价格”条款约定:货物名称带钢,总重量5,334.76吨;起运地京唐港,目的地江阴黄田,运输方式水运,船名新华。
“结算方式”条款约定:物产公司选择被告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物产公司需支付被告运费人民币33,884.84元,以及交易服务费人民币169.42元;物产公司确认运输完成后,指示被告在5日内向物流供应商转付上述运费。
涉案运输并未实际开具运单。
涉案货物于2013年8月20日装上“新华”轮,并于同月26日到达江阴港。
物产公司于同月29日发现货物受损,并于次日同港口经营人进行共同盘点。
据盘点情况记载,涉案货物带钢系在卸货时即存在变形和散件的现象。
同年9月22日,原、被告与物产公司三方共同出具损失确认书,确认由物产公司委托被告运输涉案货物,在卸货时发现大批带钢因挤压碰撞导致变形,对后期销售和加工造成影响。
三方共同确认,受损货物共计113件重290.41吨,按照人民币200元/吨计算贬值,损失共计人民币58,082元。
该损失确认书上显示被告身份为“承运人”以及“责任人”。
原告于2013年8月29日签发涉案运输保险单,记载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均为物产公司,被保险货物名称热轧普碳钢带,运输路线自京唐港至江阴黄田港。
物产公司于同年8月
30日向原告申请保险赔偿,原告按照上述三方损失确认书中确认的金额,于10月18日向物产公司赔付人民币58,082元。
原告诉称:涉案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被告系涉案运输的承运人,原告系取得代位求偿权的保险人,请求判令被告赔偿原告货物损失人民币58,082元及利息损失。
被告未应诉及答辩。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系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
原告作为保险人,在进行保险赔付后已依法取得代位求偿权。
本案的主要争议焦点为:一、被告在涉案运输中的法律地位;二、被告就货物损失应承担的责任。
关于被告在涉案运输中的法律地位。
首先,被告接受物产公司的委托运输涉案货物,并承诺保证货物安全、及时、准确送达,被告身份符合承运人的法律特征。
其次,被告虽收取的是交易服务费,但被告并未实际促成物产公司与物流供应商直接订立合同,而是由物产公司先委托被告进行货物运输,被告再以自己的名义同物流供应商订立合同,故物产公司与被
告之间存在运输合同关系,被告是承运人而非居间人。
最后,涉案货损事故发生后,被告在三方损失确认书中已明确承认自己的承运人身份,而本案亦无运单等其他证据显示另有他人同物产公司订立运输合同,故法院认定被告系涉案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项下的承运人。
关于被告就货物损失应承担的责任。
根据三方损失确认书记载,涉案货物在卸货时即发现存在货损,货物因为运输中的挤压碰撞导致变形,在确认上述事实的基础上,被告还以责任人的身份确认货损金额,故被告应就其确认的金额即人民币58,082元向原告承担赔偿责任。
综上,法院判决被告应向原告赔偿货物损失人民币58,082元及利息损失。
一审宣判后,原、被告均未提起上诉,本案判决现已生效。
〖评析〗
物流电商作为航运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产物,在给传统航运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随之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
本案中所体现的物流电商在海上货运业务中的身份识别问题,便是其中的典型问题之一。
下文拟结合本案中被告的法律地位识别,探讨物流电商可能存在的不同身份,以期为实务中物流电商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
一、关于被告订立的两份合同
本案中,被告同托运人以及实际物流供应商分别签订了“物流服务交易合同”。
其中,被告同托运人签订的为“接收委托版”合同,被告同实际物流供应商签订的为“委托运输版”合同。
对于被告身份的识别将主要依据该两份合同的约定进行判断。
在“接收委托版”合同中,约定托运人委托被告交易平台进行货物运输,被告承诺提供综合物流解决方案,为货物运输提供必要的担保,确保货物安全、及时、准确送达;同时,合同也约定被告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收取的运费实为代收代付,自身收取的费用实为交
易服务费;而关于可能发生的货损问题,合同约定由托运人自行购买保险获得保险赔偿。
在“委托运输版”合同中,约定被告委托实际物流供应商为平台会员提供货物运输服务,运输完成后由被告向实际物流供应商转付运费,同时被告还将收取相应的交易服务费;关于货损问题,合同约定由被告购买运输保险,实际物流供应商需配合保险索赔,如不配合则由实际物流供应商予以赔偿。
涉案运输实际物流供应商同托运人之间并未直接建立合同关系,也未开具相应运单。
由上述合同条款的约定可以看出,本案被告作为一个交易平台,其自身定位原本是提供信息、撮合交易,但合同的实际订立方式以及合同中的条款内容又使得该平台承担了部分承运人的义务;同时,在对待货损责任的问题上,合同将货损赔偿全部交由保险公司处理,却没有考虑到保险公司赔付后还需向真正的责任人追偿。
以上因素最终导致了本案纠纷的产生。
二、关于物流电商的法律地位
根据物流电商的合同义务以及合同实际履行情况,其在海上货运业务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身份认定:一是居间人,二是承运人。
(一)物流电商作为居间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百二十四条关于“居间合同”的定义,居间人是指为委托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报告机会或者提供媒介服务并取得报酬的中间人。
其中报告订约机会的居间为报告居间,提供订约媒介的居间为媒介居间。
居间合同与委托合同、行纪合同相类似,都是一方接受他方委托办理一定事务的合同,也都属于提供服务的合同,但居间合同具有如下的典型特征:第一,居间人仅为委托人报告订约机会,或为订约媒介,并不参与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第二,居间合同为有偿合
同,但居间人只有在有居间结果时才得请求报酬,并且在为订约媒介居间时可以从委托人和相对人双方取得报酬;第三,居间人没有将处理事务的后果移交给委托人的义务。
[1]结合涉案相关事实,可以看出被告所经营的交易平台最初的定位即是提供居间服务,并且该平台同时为托运人和实际物流供应商双方提供服务,因此从性质上看应属于提供订约机会的媒介居间。
此外,从被告分别向双方收取交易服务费的行为上,也可以看出其符合居间合同的典型特征。
如果物流电商将自己定位于居间人的身份,那么其应促成托运人和实际物流供应商直接订立合同,而不是以自己的名义分别同双方签订协议,以及具体参与到运输合同的履行过程中。
当然,实践中的居间合同有多种变化形式,居间人在促成合同订立后还自愿提供相关服务也并不少见,例如本案中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务等,这也是符合居间人作为第三人身份所提供的附加服务。
但如果物流电商根据合同约定还需承担更多义务,尤其是还需承担运输合同项下相关义务的,那么其定位就不仅仅是居间人这么简单。
(二)物流电商作为承运人的身份认定
本案中,法院最终依据被告对物产公司所作的接受委托进行运输的表述,被告以自己的名义同实际物流供应商签订运输合同的行为,以及货损发生后被告在损失确认书中明确承认自己作为承运人的身份,认定被告系涉案运输合同项下的承运人。
因此,物流电商可能存在的另外一种定位是承运人,即其可能作为无船承运人参与货物运输。
我国法律虽并未明确给出无船承运人的概念,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第七条第二款关于“无船承运业务”的规定,可以看出无船承运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符合一定的市场准入条件,具备一定的责任能力。
第二,不经营船舶,通过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者提供海上货物运输服务。
第三,签发自己的运输单证。
第四,对于真正的货主而言,无船承运人是承运人,履行公共承运人的义务;而对于海运承运人则是托运人,享有托运人的权利。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实施细则》,可以对无船承运业务细化为:以承
运人身份与托运人订立国际货物运输合同;以承运人身份接收货物、交付货物;签发提单或其他运输单证;收取运费及其他服务报酬;向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者或者其他运输方式经营者为所承运的货物订舱和办理托运;支付港到港运费或者其他运输费用;集装箱拆箱、集拼箱业务等。
类似本案的情况,因不涉及国际海运的问题,无船承运人的具体资格要求同上述规定有所区别,但其法律地位在本质上则是相同的。
作为无船承运人的物流电商,无疑将承担较重的承运人义务,且还需要一定的市场准入资格。
因此,物流电商若无意作为承运人参与运输业务的,在其与托运人、实际物流供应商拟定相关合同时,必须注意区分条款所指主体的身份,避免承担预期之外的责任。
Topworld是海关A类认证企业,同时也是商检认证的代理报检企业。
在进口清关业务方面,完全实现自报关自报检,我们自有的报关团队对企业来说是去除中间化,减少中间多层委托产生的信息不及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