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低版本)
- 格式:ppt
- 大小:9.57 MB
- 文档页数:109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成为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作用为发散风寒, 用治外感风寒所致的风寒表证(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发散风热药: 作用为发散风热, 用治外感风热所致的风热表证(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 主治里热证的药物, 成为清热药清热泻火药: 作用为清气分热, 用治气分湿热证; 诸脏腑热证(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清热燥湿药: 作用为清热燥湿, 用治湿热合邪的病症(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苦参,秦皮,白鲜皮)清热解毒药: 作用为清热解毒, 用治热毒炽盛的病症(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绵马贯众,鱼腥草,红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蚤休,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熊胆)清热凉血药: 作用为清营分, 血分热, 用治营分, 血分实热证(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清退虚热药: 作用为清虚热,退骨蒸, 用治血热病症(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 称为泻下药攻下药:作用为通利大便,清热泻火,用治大便秘结,肠胃积滞,实热內结(大黄,芒硝,潘泻叶,芦荟)润下药:作用为润肠通便,用治津枯,阴虚,血虚之肠燥便秘(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作用为逐水退肿,用治水肿,胸胁停饮(甘遂,京大戟,牵牛子,巴豆)祛风湿药凡以祛除肌表,筋络,筋骨,关节的风湿,解除痹痛为主;用于治疗痹证得药物,称为风湿药祛风湿散寒药:作用为祛风湿,散寒止痛,舒筋活络;用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雷公藤,木瓜)祛风湿清热药:作用为祛风湿,清热消肿,通筋活络;主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诸证(秦艽,防己,豨莶草,络石藤)祛风湿强筋骨药:作用为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主治风湿痹证兼肝肾不足,腰膝无力(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化湿药凡以化湿运脾为主,治疗湿阻中焦证得药物,称为化湿药化湿运脾是指药物具有运化湿浊,健运脾胃,祛除湿邪以治疗湿重困重的病症(广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豆蔻)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诸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人体水液代谢功能失常,则水湿潴留,聚则为水,散则为湿:外溢为浮肿湿疮;内停为胀满水肿;上攻为喘满咳逆,眩晕;下蓄则为小便不利利水消肿药,作用为淡渗利水;用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及痰饮(茯苓,薏苡仁,泽泻,香加皮)利水通淋药,作用为清下焦湿热,利尿通淋;用治各种淋证(车前子,滑石,木通,霍麦,地肤子,海金沙,石伟,萆薢)利是退黄药,作用为利湿退黄;用治湿热黄疸(茵陈,金钱草,虎杖)温里药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或祛寒药寒邪致病的里寒证,表寒证(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花椒,丁香,荜茇)理气药凡能调理气分,消除气滞与气逆的药物,称为理气药气的病变:气虚(当补),气滞(当通),气逆(当降)(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香附,川楝子,乌药,荔枝核,佛手,薤白,柿蒂)消食药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驱虫药凡以祛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止血药凡以制止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
1、中药学——总论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生长在中国的药叫中药。
(×)
中国人用的药叫中药。
(×)
中药主要源于天然产物,但天然产物并不一定都是中药。
全世界公认化学合成药的先驱是炼丹术。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其中以植物药居多,
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五代后蜀韩保昇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
”因此,中药学也叫本草学,习惯上将中药称作“本草”。
“本草”术语出现在汉代。
草药之名始于宋代,主要是相对于国家药局专卖的“官药”而言。
后世将那些主流本草尚未记载,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欠规范的药物成为草药。
如三七、石龙芮(野芹菜)最早就是草药,后来成为官药。
中药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是经产地加工后形成的原料药材;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使用的处方药品;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符合相关标准的中药成方制剂或单味制剂。
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
如藏药、蒙药、苗药、维药、傣药等。
民族药和中药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中药组成成分。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据统计,古代本草书载中药约3000余种,至今已有12800余种。
总论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人们习惯把凡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
即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为主,且使用也最普遍,故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中药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一、先秦时期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酒被誉为“百药之长”,具有温通经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
《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秦汉时期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吕后8年(公元前180年)公乘阳庆传其弟子淳于意《药论》一书。
西汉晚期已用“本草”一词来指称药物学及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药学)专著,共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按药物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三品分类法”。
分类 数目(种) 功能 上品 120 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大都无毒)。
中品120 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
神农本草经(365种) 下品 125 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附:沿用“三品分类法”的本草著作还有:《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新修本草》《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为本草学(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对后世本草学(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药学总论一、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药物性质、制备工艺、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的学科。
中药学总论是中药学的基础科目,涉及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等内容。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概念、起源、分类、特点、作用机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和中药制剂为主要对象,系统阐述中药的性质、功能、功效、配伍、用法用量以及临床应用等内容的学科。
中药学分为中药药学、中药药理、中药分析化学、中药实验等专业领域。
三、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这部著作总结了古代祖先对草药的认识和运用,标志着中药学的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中药学的分类中药学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如按照作用特点可分为补品、泻品、清热品等;按照药物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按照药物形态可分为药材、饮片、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五、中药学的特点中药学有着独特的特点,包括药理特点突出、配伍应用灵活、治疗方法多样、疗效持久、副作用相对较少等。
这些特点使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
六、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机制,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七、中药学的现状目前,中药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拥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在中国,中药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中有着重要地位。
同时,中药学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八、中药学的发展趋势未来,中药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合作。
同时,中药学的发展还需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加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推动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九、结论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一直在探索中草药的奥秘,努力实现中药在保健和治病中的应用。
中药学总结总论1、本草学著作:年代作者药数特点价值《五⼗⼆病⽅》240余《神农本草经》东汉365 三品分类、寒热温凉四⽓最早的本草学专著《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730 ⾃然属性分类、诸病通⽤药、⾚芍和⽩芍第⼆次⼤总结《雷公炮制论》南雷敩增效、减毒第⼀部炮制学专著《新修本草》唐844 第⼀部官修本草、⾸载⼭楂第⼀部药典《本草拾遗》陈藏器《药性论》甄权⾸载神曲功效《证类本草》宋唐慎微1558 附⽅3000、⾸载苍术《本草衍义》寇宗奭按年龄、体质、疾病决定药量将四⽓改为四性《本草纲⽬》明李时珍1892 16纲60⽬、⾃然属性和⽣态条件分类百科全书《本草品汇精要》封建最后⼀部⼤型官修本草《神农本草经疏》缪希雍《⽩猿经》⾸载乌头碱《本草纲⽬拾遗》清赵学敏921 新增药物最多(716种药)⾸载冬⾍夏草、鸦胆⼦、太⼦参2、【单选】A.地域特点 B.产量⼤品种好 C.疗效⾼ D.毒副作⽤低 E.历史悠久除哪项外都是构成道地药材的因素:D.毒副作⽤低×3、【单选】A.四川的附⼦ B.江苏的薄荷 C.东北的五味⼦ D.⼭东的苍术 E.云南的茯苓哪项不是道地药材:D.⼭东的苍术×道地药材:⽢肃当归云南三七、茯苓宁夏枸杞四川黄连、川芎、川贝、乌头青海⼤黄⼭东阿胶内蒙黄芪浙江浙贝东北⼈参、细⾟、五味⼦江苏薄荷河南⽜膝、⼭药、菊花、地黄(“四⼤怀药”)⼴东陈⽪、砂仁4、【多选】A.益母草 B.夏枯草 C.⽊贼草 D.豨莶草以全草⼊药的是:A.益母草、C.⽊贼草5、【多选】A.天⿇ B.紫草 C.薤⽩ D.茜草⼊药⽤根的药物是:B.紫草、D.茜草5、【多选】A.决明⼦ B.⽩果 C.马兜铃 D.⽠蒌⼊药⽤果实的药物是:C.马兜铃、D.⽠蒌6、【单选】A.全草类药材如益母草、荆芥等宜在植株成长充分或者开花时采收B.叶类药材如⼤青叶、艾叶等宜在花蕾将放或者正开时采收C.果实类药材如⽩⾖蔻、茴⾹等应在完全成熟后采摘D.根和根茎类药材如天⿇、⼤黄等宜在早春或晚秋采收E.树⽪类药材如黄柏等宜在春夏植物⽣长时采收哪项是错误的:C.果实类药材如⽩⾖蔻、茴⾹等应在完全成熟后采摘×药物的采收季节:叶类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枇杷叶、荷叶、⼤青叶、艾叶、桑叶花、花粉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野菊花、⾦银花、⽉季花、旋复花、蒲黄果实、种⼦果实成熟时采收⽠蒌、槟榔、马兜铃青⽪、枳实、覆盆⼦、乌梅果实未成熟时采收完全成熟后莲⼦、银杏、沙苑⼦、菟丝⼦种⼦成熟后割取全草车前⼦、苏⼦茴⾹、牵⽜⼦、⾖蔻、凤仙⼦刚成熟时采集枸杞⼦、⼥贞⼦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时分采收根、根茎秋末或春初天⿇、葛根、⽟⽵、⼤黄、桔梗、苍术半夏、太⼦参、延胡索夏天采收树⽪、根⽪春、夏时节黄柏、杜仲、厚朴秋后采收牡丹⽪、苦楝⽪、地⾻⽪动物昆⾍类根据⽣长活动季节采集全蝎、⼟鳖⾍、地龙、蟋蟀、蝼蛄、斑蝥夏末秋初桑螵蛸、露蜂房秋季卵鞘、蜂巢形成后蝉蜕夏秋季蛇蜕3-4⽉蟾酥春秋哈蟆油⽩露⽯决明、牡蛎、蛤壳、⽡楞⼦夏秋季⼤动物秋季⿅茸春季清明节矿物药材不拘时间7、【单选】A.⽔制法 B.⽕制法 C.⽔⽕共制法 D.修制法 E.其他制法潬法属于:C.⽔⽕共制法五⼤炮制⽅法:修治纯净、粉碎、切制⽔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飞⽕制炒、炙、烫、锻、煨⽔⽕共制蒸、煮、炖、潬其他制法制霜、发酵、精制、药拌8、【单选】A.清热泻⽕ B.泄降逆⽓ C.引药下⾏ D.通泻⼤便 E.燥湿坚阴哪项不是苦味药的作⽤:C.引药下⾏×9、【多选】A.发散 B.⾏⽓ C.⾏⾎ D.润燥⾟味药的作⽤是:A.发散、B.⾏⽓、C.⾏⾎10、【多选】A.软坚散结 B.泻下通便 C.⼊肾补虚 D.活⾎化瘀咸味药物的作⽤:A.软坚散结、B.泻下通便、C.⼊肾补虚11、【多选】A.党参 B.太⼦参 C.西洋参 D.⼭药性味⽢平的药物有:A.党参、B.太⼦参、D.⼭药四⽓:“寒、热、温、凉”⼜称“四性”五味:“酸、苦、⽢、⾟、咸”,还有淡味和涩味⾟:┬能散——发散──表证├能⾏——⾏⽓、⾏⾎──⽓⾎阻滞证└⾟⾹——化湿醒脾、解暑辟秽、开窍醒神⽢:┬能补——补益⽓⾎阴阳──虚证├能和——和中、调和药性──脾胃不和、调和诸药└能缓——缓急⽌痛、缓和药⾷中毒淡:┬能渗┬─利⽔渗湿──⽔湿内停└能利┘酸:┬能收┬─收敛固涩──滑脱不禁└能涩┘还可⽣津、开胃、消⾷、安蛔涩:涩为酸之变味——能收苦:┬能泄┬通泄⼤便──便秘│├降泄⽓逆──喘咳呕吐│└清泄⽕热──⽕热证├能燥——燥湿──湿证└能坚——坚阴(泻⽕存阴)──实热证、阴虚⽕旺证咸:┬能下——泻下通便──⼤便秘结├能软——软坚散结──瘰疬瘿瘤、癥瘕痞块└⼊肾──⼊肾补虚12、【单选】A.⽢苦寒 B.酸苦温 C.⾟苦寒 D.⾟⽢温 E.⾟⽢寒属升浮药的“性味”是:D.⾟⽢温13、【单选】A.药物的剂型 B.药物的效⽤ C.药物的性味 D.药物的质地轻重哪项不是确定药性升降浮沉的依据:A.药物的剂型升降浮沉:┬升──上升提举├降──下达降逆├浮──向外发散└沉──向内收敛升浮:上⾏向外──⾟⽢之味、温热之性──例如: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沉降:下⾏向内──酸苦咸涩之味、寒凉之性──例如:清热、泻下、利⽔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呕、固涩、⽌咳平喘14、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①炮制和②配伍15、【多选】A.六经归经法 B.三焦、卫⽓营⾎归经法C.脏腑经络归经法D.药物特性归经法中药归经的⽅法:A.六经归经法、B.三焦、卫⽓营⾎归经法、C.脏腑经络归经法16、【多选】A.开窍药 B.活⾎药 C.安神药 D.补⾎药主归⼼、肝⼆经的药物是:B.活⾎药、C.安神药、D.补⾎药17、【单选】A.朱砂 B.磁⽯ C.琥珀 D.龙⾻ E.牡蛎只⼊⼼肝⼆经的重镇安神药是:D.龙⾻18、【单选】A.脾 B.肺 C.胃 D.肝 E.⼼哪项不是⽢草的归经:D.肝19、【选择】A.反佐 B.反治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寒因寒⽤”、“热因热⽤”是:B.反治“寒药热服”“热药冷服”是:A.反佐20、毒:毒药:┬⼴义:药物的总称(西汉以前)└狭义:具有⼀定毒性的药物毒性:┬⼴义:药物的偏性└狭义:药物对机体产⽣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药典》:①有⼤毒、②有毒、③有⼩毒21、【单选】A.全⽠蒌 B.⽠蒌⽪ C.⽠蒌仁 D.⽠蒌霜 E.⽠蒌根属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反乌头的药物是:E.⽠蒌根22、【单选】A.半夏 B.⽠蒌 C.贝母 D.⽩蔹 E.⽩及不属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反乌头的药物是:B.⽠蒌×23、【多选】A.党参 B.⼤黄 C.北沙参 D.⽯膏在《神农本草经》中已记载的药物是:B.⼤黄、D.⽯膏24、【选择】A.天南星畏⽣姜 B.⽢草配⽢遂 C.⽯膏配⽜膝 D.丁⾹配郁⾦ E.藜芦配⽩芍相畏的配伍是:A.天南星畏⽣姜相使的配伍是:C.⽯膏配⽜膝25、【选择】A.硼砂 B.雄黄 C.轻粉 D.⽔银 E.朴硝不宜与砒⽯同⽤的药物是:D.⽔银不宜与硫磺同⽤的药物是:E.朴硝26、【多选】A.相须 B.相使 C.相杀 D.相畏七情配伍关系中,可以⽤于临床的是:A.相须、B.相使、C.相杀、D.相畏27、【选择】A.相反、相须 B.相畏、相杀 C.相恶、相反 D.相杀、相反 E.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是:E.相须、相使属于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是:C.相恶、相反28、【选择】A.相须 B.相使 C.相反 D.相畏黄芪配伍茯苓属于药物七情中的:B.相使⼈参配伍五灵脂属于药物七情中的:C.相反注意:⼈参畏五灵脂,“⼗九畏”属于“相反”29、【单选】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枸杞⼦配菊花属于药物七情中的:B.相使30、【多选】A.西洋参 B.党参 C.太⼦参 D.北沙参不宜与藜芦同⽤的是:A.西洋参、B.党参、D.北沙参(七版教材只有太⼦参没写藜芦) 31、【多选】A.⾁桂 B.桃仁 C.枳实 D.番泻叶属于妊娠慎⽤的药物有:A.⾁桂、B.桃仁、C.枳实、D.番泻叶七情:单⾏:──“独⾏者,单⽅不⽤辅也”──单⽤⼀味药相须:──“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增效相使:──“相使者,我之佐使也”──增效相畏:──“相畏者,受彼之制也”──减毒eg:半夏畏⽣姜,⼀种药物的毒副作⽤被另⼀种药物所抑制相杀:──“相杀者,制彼之毒也”──减毒eg:⽣姜杀半夏毒,⼀种药物能抑制另⼀种药物的毒副作⽤相恶:──“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禁忌eg:⼈参恶莱菔⼦,⼀种药物的功效被另⼀种药物所破坏相反:──“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禁忌eg:“⼗⼋反”、“⼗九畏”“⼗⼋反”《儒门事亲》:本草明⾔⼗⼋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芍叛藜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