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美的膜拜——日本古典名园赏析(七):六义园
- 格式:pdf
- 大小:493.83 KB
- 文档页数:2
日本古典园林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深厚文化的影响。
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园林亦是如此,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日本古典园林,欢迎大家阅读。
日本古典园林历史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深厚文化的影响。
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中国文化也从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社会。
园林亦是如此,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
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
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精巧细致,在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炼。
并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
日本古典园林种类枯山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的精华。
其本质意义是无水之庭,即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池泉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
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筑山庭是在庭园内堆土筑成假山,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的园林构成。
一般要求有较大的规模,以表现开阔的河山,常利用自然地形加以人工美化,达到幽深丰富的景致。
日本筑山庭中的园山在中国园林中被称为岗或阜,日本称为“筑山”(较大的岗阜)或“野筋”(坡度较缓的土丘或山腰)。
日本庭院中一般有池泉,但不一定有筑山,即日本以池泉园为主,筑山庭为辅。
平庭即在平坦的基地上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园林,一般在平坦的园地上表现出一个山谷地带或原野的风景,用各种岩石、植物、石灯和溪流配置在一起,组成各种自然景色,多用草地、花坛等。
根据庭内敷材不同而有芝庭、苔庭、砂庭、石庭等。
平庭和筑山庭都有真、行、草三种格式。
茶庭也叫露庭、露路,是把茶道融入园林之中,为进行茶道的礼仪而创造的一种园林形式。
面积很小,可设在筑山庭和平庭之中,一般是在进入茶室前的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
对自然美的膜拜——修学院离宫修学院离宫位于日本京都市左京区比睿山麓,是日本三大皇家园林之一。
修学院的建造由后水尾上皇所设计与指导,连模型都是他亲力亲为。
园林始建于1655年,竣工于1699年。
因园建于比睿山麓,山坡上全为农田。
为了不破坏农田景观,整个离宫分成三个小园,称下御茶屋、中御茶屋和上御茶屋,形成园中园的结构。
三园间用松道相接,道边就是农田。
下御茶屋面积4390平方米,面积最小。
以寿月观为主景,前铺白砂飞石,从上御茶屋引下的水做成曲水,经两道瀑布,汇于观前水池,其中有一瀑布称白丝瀑,水池中有小岛。
此外,此区还有萤泉、神形灯笼、箭楼形灯笼、弯曲阁(毁)。
下御茶屋为山庄的基地,上皇曾在此举行歌会和宴会。
中御茶屋面积6900平方米。
后水尾上皇的第八皇女朱宫光子把上皇及其母东福门院的客殿和自建的乐只轩合并成林丘寺,削发为尼,在寺中修炼,1885年归于修学院离宫。
现由外门、中门、乐只轩、客殿及前庭组成。
此区建筑紧密,高低错落,不甚得宜,但是前庭空间和曲水瀑布皆妙。
乐只轩前出宽檐广缘,游人可以坐此欣赏前庭的曲水、水池、石梁、瀑布等。
上御茶屋位于三园最高处,面积也最大,45900平方米,是整个离宫的精华处。
上皇从音羽川引水而来,经两个瀑布雄瀑和雌瀑泻入大池,雄瀑高而雌瀑低。
水池称浴龙池,池中用土堆成三个小岛:中岛、三保岛、万松坞,形成一池三山格局。
中岛上建穷邃亭,中岛与山体间建枫桥,中岛与万松坞间建千岁桥。
水池西面筑土堤,称西浜,为掩盖土堤大坡而在坡外植三层生长的植篱,从山下根本看不出是土堤,而是一道道绿化景观。
植篱用常绿树、落叶树混植,四季变幻着色彩。
西浜全长两百多米,浜下为层层植篱,浜上为堤路,站在堤上,可内观池景,上观山景,下观田景。
上御茶屋是舟游与回游结合的园林,园中除了有回游道路外,还有码头、舟屋和小船。
在山坡最高处建有邻云亭,亭为茶室,西南侧用鸭川石铺地,称为一二三石,亭内北面称为洗诗台,洗诗台东立有利休式石灯笼。
无挂轴的山水画—从文化角度审视日本古典园林摘要:园林本来就是缩千里于方寸的艺术。
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日本民族那样擅长“缩小”之技崇尚纤细,细微之美。
茶道兴起之初,茶祖绍鸥设计的茶室面积仅有4.5个榻榻米,这种面积的茶室一直流行到千利休的草庵茶道成型为止。
茶室的入口一般也狭小如窗口,客人不分贵贱都需俯身屈膝才能“钻入”。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营造平和谦恭的气氛。
无论尊卑进入茶室俯身屈膝之际,谦恭之情悠然而生。
关键词:日本古典园林简史;日本园林自身文化的特点;枯山水式园庭;重山叠水原理提起日本园林,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与我国园林大致相同,既缺乏中国园林的恢宏气势,又缺乏中国园林中精巧的人工建筑。
然而,如此在我们看来似乎平淡无奇的日本园林,却在当今世界园林中占有着一席之地。
虽然日本园林看似同中国园林如出一辙,但当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日本古典园林时,却惊讶的发现,无论从置景,点景,还是整个园林的创意布局,随处都带有中国文化影响的鲜明痕迹,隐含着大量中国文化的基因。
漫步于日本古典园林中,你会寻觅到许多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踪迹以及诸如岁寒三友,竹林七贤等的影子。
我们首先从它的历史谈起,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日本古典园林。
一、日本古典园林简史日本庭园的特征可以说是把自然原封不动的纳入写实表之中,又包含着把自然象征化的非常巧妙的写意造园法。
奈良时期日本园林进入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宫廷和中央贵族的园林比较发达,均以泉池和蓬莱岛为主体。
曲水宴的流行,是这一时期日本园林的文化特色之一。
平安时代天皇定都京都,造园技艺也有发展,在这个时代里建筑方面出现了华丽的寝殿式建筑,由这种建筑而发展起来的园林叫“寝殿造式园林”。
镰仓时代武士在镰仓建立幕府。
造园上,出现了禅寺园林,同时枯水园林也开始在禅寺园林中萌芽。
室町时代是日本造园时代的黄金时期,最富有日本特色的枯水园林成熟发达。
同样被视为日本风格的园林还有茶庭,兴盛于桃山时代普及于江户时代。
对自然美的膜拜--仙洞御所仙洞御所在京都上京区的京都御苑内,是三大皇家园林之一。
它是后水尾天皇退位后慕庄子之意所建的修炼之所,又名仙院、绿洞、藐姑射山等。
1626年,后水尾天皇因不满幕府的公家法令和紫衣事件,突然发布退位,决意隐居修行,于是命时任作事奉行的大造园家小堀远州造园,于次年建成。
后水尾上皇之后,一直作为灵元院、中御门院、樱町院、后樱町院、光格院的居所。
仙洞御所在1661至1856年间7次火灾,今日格式为1744~1747年改革后的面孔。
仙洞御所总面积约49140平方米,由园区和宫区组成。
宫区在西北角,用土墙与园区离开。
宫门名表门,为唐式牌坊门,正殿和车寄都是唐式作风,屋顶曲线精美,稳重典雅。
殿前后全铺以白沙,殿后植白梅、红梅、松树、吴竹(指中国竹),堆土山,引泉水,铺园路。
园区在东面,从御殿的东南门进入,园门内有一亭子,名又新亭。
此亭是茶亭,环以竹篱,有中门、休息亭(外腰挂)、茶室。
南北两个水池把全园分为北、中、南三个景区,从造园细腻度上可分为真、行、草三部分,即北面为真,做得很细;南部做得较野,为草;中部介于两者之间,称行。
延享四年(1747)樱町上皇命歌人冷泉为村创作仙洞十景歌,时有十景:醒花亭之樱、古池款冬、寿山早苗(毁)、钓殿飞萤(毁)、悠然台观月、泷殿(毁)红叶、茅葺时雨(毁)、止止斋之雪(毁)、鉴水夕照(毁)、神祠夜灯,这些景观大多现存。
北景区在北池北面,有六枚桥、阿古濑渊、码头、纪氏碑、镇守社、御田社等。
阿古濑渊最古,是平安初期纪贯之的宅园涌泉遗址,置石矶若干,形成水湾,外绕以六个石板铺成的六枚桥。
站在桥上向南可见中部景区的码头。
阿古濑渊的北面以土堆山,山上立纪氏石碑,碑北山腰曾有田舍屋作风的茶亭,成“茅葺时雨”一景,但现毁。
北区最大面积的是御田遗址,是仿照桂离宫的笑意轩远眺农田景观而作,在御田边建御田社以祈风调雨顺,成“寿山早苗”一景,现毁。
现在御田遗址边上开拓菖蒲池,树立镇守社,左右立石灯笼,祭祀当地神灵。
日本古典园林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分析1 日本古典园林发展历程日本园林源于巾国,从汉末开始,日本不断向中同派出汉使,到了隋唐,日本更是大量派遣留学生进人中国围子监学习,可以说这一历史时期是对汉文化的全盘吸收。
平安时代后期,日本逐渐摆脱了对巾国园林的直接模仿,注重发展自己的文化,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过渡,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池庭在平安时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从镰仓时代开始,传统的贵族文化开始衰退,13本开始了武士执政历史,这一历史时期的造园活动大多有禅僧参与,园林呈现新的文化面貌,具有苍凉美的枯山水禅庭和追求秩序美的茶庭,成为时代审美精神的标志。
日本园林在汀户时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茶庭和寺庙继续发展的同时,大民园林和庶民园林相继出现,并逐渐成为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
表l为日本园林演变表。
从表l可以看}{I 13本园林的演变过程,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是中国式自然山水园的引进期,平安时期是日本化园林的形成时期和i大同林(皇家、私家和寺院同林)的个性分道扬镳时期.中世的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是寺社园林的发展期,近代的桃山时代是茶庭露地的发展期,近世的江户时代是茶庭、石庭与池泉园的综合期。
2 日本古典园林风格特征日本现代诗人、作家室生犀星曾说过:“纯日本美的最高表现是日本的园林”。
日本园林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丁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下面就日木园林的不同风格分类阐述。
2.1 池泉园池泉园是以池泉为巾心的同林构成,无论是皇家园林、寺院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体现了这种根植的海岛性。
池泉式园林源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闶巾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它反映于5点: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因此,池泉园中“池”是海洋的影子,“泉”是岩岛的结果。
池泉嗣里面比较典型是寝殿造系与净土式庭院。
寝殿造的建筑形式是13本在飞鸟时代从中国引进的一种建筑样式,在平安时代逐渐成熟并流行开来,成为宫廷贵族所喜欢的主要建筑类型。
对自然美的膜拜--日本古典名园赏析(六)东院庭园和神泉苑刘庭风
【期刊名称】《园林》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 东院庭园在奈良平城宫遗址处,是奈良时代(711-794)的皇家园林,因在平城宫的东部,又称东宫,孝谦天皇和称德天皇称为东院.称德天皇建玉殿,并在此举行宴会,光仁天皇时称为杨梅宫,圣武天皇称为南苑.自从桓武天皇(737~806)迁都京都后,东院庭园随平城宫渐毁.1967年后,日本考古学家多次进行考古,发掘庭园遗址.1978年被定为日本特别史迹,1992年被定为特别名胜,1993年开始恢复,1995年建东北角建筑,1996年完成北侧的木板墙,1997年完成主体建筑、平桥和反桥,1998年西面建筑和南北向木墙全面完成并开放.
【总页数】2页(P8-9)
【作者】刘庭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对自然美的膜拜——日本古典名园赏析(十七)妙心寺庭园 [J], 刘庭风
2.对自然美的膜拜——日本古典名园赏析(十九)金阁寺庭园 [J], 刘庭风
3.对自然美的膜拜——日本古典名园赏析(二十)圆德院和高台寺庭园 [J], 刘庭风
4.对自然美的膜拜——日本古典名园赏析(二十一)东福寺庭园 [J], 刘庭风
5.对自然美的膜拜——日本古典名园赏析(二十二)南禅寺庭园 [J], 刘庭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日式传统庭园看日本民族对景观的审美日本传统庭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日本民族对景观审美的变化。
因其长时间受禅宗思想影响和地理条件限制,使日本人在庭园设计上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反映了出了与众不同的审美,同时也对日式庭园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标签:传统庭园;禅宗思想;地理因素;审美观点一、日式传统庭园概况在日本社会历史发展中,日式庭园在每个时代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本身的形制与设计如实的反映了当时政治,宗教和自然的变迁。
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因社会面貌的不同,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漫长的日式传统庭园设计发展历史之中,不同审美观点经历了一次次扬弃。
最终才形成现今对庭园景观的审美。
日本庭园的早期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大和,飞鸟时代。
当时以舟游式池泉园为主。
如吉野离宫,苏我马子岛庭都是当时的代表作。
而日本传统庭园的发展阶段,则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奈良,平安时代。
在此阶段,以寝殿式庭园和净土庭园为主。
由于庭园服务的对象不同,所以从规模和设计上都体现着截然不同的审美。
对于服务皇家贵族的寝殿式庭园来说,整体规模较大。
整个庭园里,池、岛、殿、舍、园等一应俱全,表达了当时园主对于美景和生活享乐的追求。
而净土庭园则以佛寺庭园出现。
莲花的种植、“以池代海,以岛代山”的形制,都把佛教思想巧妙的融入在庭园的设计之中。
在此时期,两种庭园偶然的共同点是都有一较大水面。
这种以水或水形式表现的意向延伸,也在以后的庭园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设计和审美元素。
第二时期是镰仓、室町时代。
由于寝殿式庭园不适应当时武士统治阶级的生活需要,所以设计了更为简单,方便的书院式庭园。
庭园设计仍受寝殿式庭园的影响,但建筑规模较以前有所缩小,多在狭小的内庭中创造层次丰富的庭园空间。
从此时开始,精致小巧的审美也逐渐开始在庭园设计中萌芽。
除书院式庭园外,与佛教相关的禅宗庭园在此时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枯山水庭园和回游式庭园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两种形式。
私家花园「日本著名古典名园赏析」日式花园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花园设计中的一种,平和、安静、隐忍、守慎,会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安宁和灵魂的升脱。
这种细微而注重细节,达到艺术近极致的程度,这种对自然的提炼,使自然景观的精心设计产生了深远的意味。
Aoi-den and Kasui-en京都威斯汀酒店的两个花园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是由日本庭院大师Ogawa Jihei 和他的儿子Hakuyo设计。
Chion-in京东知恩院始建于1234年,这张图是通过最古老的城门拍摄的花园。
Engaku-ji圆觉寺是在日本神奈川县镰仓市的寺院。
Entsū-ji圆通寺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田园般的花园。
Giō-ji典型的日本苔藓花园,苔藓在日本园林艺术中仍然扮演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被认为是一种和平的植物,给人的感觉是欢迎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Happō-en这个日式花园很适合主持日本传统婚礼。
Hase-dera在镰仓地区最古老的寺庙之一,长谷川736年就出现了。
Hōsen-in郁郁葱葱的绿色花园。
Jizō-in建于1367年的寺庙,已经多次重修。
Jizō-inJōmyō-ji是一个很好的地方。
Jōruri-ji净琉璃寺有水池为中心的净土式庭园,可欣赏四季不同的美丽鲜花及秋天赏红叶。
Kajū-jiKajū-ji始建于900。
Kennin-ji“建仁寺”京都最古老的禅寺,位于建仁寺本坊中庭的禅庭--潮音庭,中央立三尊石,东立坐禅石,周围红叶环绕,四面均可见美景,气氛淡泊宁静。
Kiyosumi Teien清澄庭园位于隅田川右岸,是座精致小巧的日式庭园。
是回游式林泉庭园,是明治时代的岩崎弥太郎引隅田川之水,并收集全国各地的岩石所建成,有传统日式庭园的水池、小岛、凉亭、灯笼等。
Kōmyō-in精心设计的花木,象征着宁静。
Konchi-in南禅寺境内有明治时代的优秀建筑“水路阁”。
水路阁以红色炼瓦砌成,桥梁形状。
作为京都市近代建筑的代表,与南禅寺古色古香的伽蓝建筑相映成辉。
东京六义园简介哎,说起东京啊,那可真是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尤其是那六义园,简直就是都市里的一片绿洲,让人一踏进去,心情就瞬间变得跟春天似的,暖洋洋的。
六义园,听着这名字就挺有文化的,对吧?其实啊,它不仅仅是个名字好听那么简单,里面可是藏着不少学问和美景呢。
这园子,据说是按照咱们中国古代园林的风格建的,但又融入了日本自己的特色,那叫一个“中西合璧”,哦不对,是“中日合璧”,哈哈,说错话了。
一进门,嘿,你就能看到那错落有致的假山,跟真山似的,但你又知道它是假的,这种感觉,就像是跟老朋友见面,既熟悉又新鲜。
假山上还流着细细的小溪,水声潺潺的,听着就让人心里头那个舒坦啊。
再往里走,哎呀,那才叫一个“别有洞天”。
一片片翠绿的竹林,密密麻麻的,就像是给这园子披上了一层绿色的纱衣。
风一吹,竹叶沙沙作响,就像是在低语,告诉你这里的秘密。
走在竹林间的小道上,感觉整个人都被这股子清新劲儿包围了,什么烦恼啊、压力啊,都随着那竹叶的沙沙声飘远了。
说到这,不得不提的就是园子里的那些亭台楼阁了。
它们啊,就像是这绿色海洋中的小岛,静静地立在那里,等着你去探索。
每一座亭台,每一座楼阁,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和风景。
你站在上面,往远处一看,嘿,整个园子的美景都尽收眼底了,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了世界的顶端,啥烦恼都没有了。
当然啦,六义园的美可不止这些。
春天的时候,园子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红的、黄的、蓝的、紫的,就像是打翻了调色盘一样,五彩斑斓的。
夏天的时候,绿树成荫,凉快得不得了。
秋天呢,枫叶红了,整个园子都像是被染上了一层火红色,美得让人心醉。
冬天嘛,虽然有点冷,但是雪后的六义园更是别有一番风味,银装素裹的,就像是童话世界一样。
所以啊,这六义园啊,真的是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好地方。
不管你是喜欢安静地坐在亭子里发呆,还是喜欢沿着小道散步欣赏风景,或者是喜欢跟朋友们一起在这里野餐、聊天、拍照留念,六义园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它就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静静地等待着你的到来,用它的美丽和宁静来抚慰你的心灵。
中日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研究介绍了影响中国和日本造园理念的美学渊源,分析了由于不同民族个性和不同生存环境而各自形成的不同空间意境的园林艺术形式。
Key words:aesthetics;the classical garden;gardening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艺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立意到构图,到造园形式,都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日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意识和美学评判标准,并产生了两种风格独特园林艺术形式,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1.朴素的道家美学: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以道家的自然美学认识观为基础,崇尚的是自然、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的人生艺术境界,它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和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它基本上确立了古代中国文人的自然审美观体系[1],也影响了当时的造园活动。
在“道法自然,法无定式”的准则指导下,造园的目标就是造园者在对自然规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充满激情的创作活动,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也即“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古代的造园家们通过对场所的认识(相地),在对人工与自然环境关系考虑的基础上,结合独具匠心的构思(立意),以及准确的用色和用材等设计手法,把人工山水、建筑按人的活动为依据合理布置其空间秩序(布局),使园林完美地从有秩序的建筑空间向自由的自然空间转变,达到“道法自然”而又“法无定式”的境界[2],成功地完成了从人到地、从地到天的过渡,从而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园林的形式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体现。
可以说,“道法自然”这一结论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造园的艺术特点。
然而,道家思想却不是中国古典园林唯一的指导思想,同时对中国古代造园产生影响的还有儒家和佛家禅宗的思想。
儒家和禅宗思想作为一种理念,在唐代以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也曾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活动,圆明园可以说是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儒、佛、道合流以后一个突出的典范[3]。
中日古典园林风格与造型手法对比园林艺术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由于各个民族对美的思辨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方式,因而,当人们把各自的审美方式应用到实际的造园活动时,也就必然产生出形式和风格迥异的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虽然同属东方体系,但因中日两个国家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而有着意趣相异的园林文化。
从汉代开始,中国文化就开始传入日本,延至唐、宋、明朝都有传入,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先进成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文化的。
与此同时,日本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改进,以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
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
现在的日本文化无处不透着中国文化的影子,却也无处不体现着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一、美学思想审美主体不同,所追求的形式美和艺术取向也不同。
作为园林的审美主体———中国人和日本人,由于审美取向不同,所形成的美学思想也不同,所作用于园林的美学指导也就不尽相同。
中国古典园林文人气质浓厚,造园者以诗人、画匠为多,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可观、可游、可居。
同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又显现出入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偏于山型、儒型、文人型。
园林既是文人出仕之前的习业治学之所,又是文人退身之后的归隐静思之地;既是文人修心养性、安身立命的乐土,又是文人雅聚唱吟、谈古论今的园地。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中用文学艺术的手法表达较多,表现出乐天爱人的景象,处处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情趣。
日本古典园林受佛教影响至深,皇室尊佛崇武,造园者多为僧人、武士,因而常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
日本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写意”,喜欢用拟佛拟神的较为晦涩的语言,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出闲寂幽玄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思考。
与中国真山真水的园林不同,日本古典园林不是供人在其中流连、游览、赏玩,而是供人在其中品“禅”味。
简析中日园林的异同——以日本六义园为例1:六义园概要六义园位于东京市文京区本驹入6-16-3号,是江户时代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的侍臣柳泽吉保(1658-1714)于1695起历七年时间所创建的。
吉保从小侍奉纲吉,1680年纲吉继任大将军后成为近臣、川越城主和老中格、首席老中、甲府藩主等执掌幕府实权,直至纲吉死后方引退。
六义园是吉保在职时纲吉赠送给他的土地建造起来的庭园。
在吉保死后,园林衰败,曾一度有人修复过,但后来再次荒废,特别是在明知维新期间几乎全部荒废。
明治21年(1888年)被三菱公司创业者岩崎弥太郎买下作为私家别邸。
昭和13年(1938年)弥太郎的长男久弥,将六义园捐赠给了东京市(现东京都),现作为国家指定特别名胜古迹开放。
六义园面积87809平方米,是舟游和回游结合的园林,全园以水池为中心,“一池三山”象征神仙岛。
据说德川纲吉是江户时代学问最深的大将军,柳泽吉保是他的儒学弟子,两人既是君臣又是师徒。
吉保善于歌道,因为《诗经》分六类:赋、比、兴、风、雅、颂为典,于是取名六义园。
又以著名和歌《万叶集》和《古今集》为典,造园中八十八景。
因此,六义园又以文人园林而著名。
受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影响,六义园中岛水中有一处岩岛,又名蓬莱岛。
不仅如此,园中跨越水面的桥梁很多,有田鹤桥、渡月桥、藤浪桥、白鸥桥、千鸟桥、山阴桥等!田鹤桥是连接中岛与东岸的桥,以木为梁架,上铺土覆苔,成为全园最有韵味的桥梁。
2: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2.1:类型的比较中国的私家园林以江南文人园林为代表,面积一般较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曲折狭窄,且注重园林的意境之美。
由于日本自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近千年中都是由将军决执政,故日本的私家园林园以武家园林为主,与中国的文人园林有别,其特点是园林面积大,建筑体量大,彩画多,立石规模也大,园林整体开阔舒朗,在规模和装饰上都胜过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六义园是江户时期的武家园林,较之中国苏州的网师园,其面积更大,建筑更少,水面更开阔,自然意味更重。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概述中日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作为东亚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两国历史悠久的园林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水景作为古典园林的核心元素之一,在中日园林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式古典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儒道佛哲学的融合以及情感的抒发而著称。
中国园林的理水艺术注重山水画的还原,通过假山、流水、湖泊等元素,将山水自然景观巧妙地还原于有限的空间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反映了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观念以及佛家的超脱思想,赋予园林以深厚的哲学内涵。
而日本古典园林则强调内省、禅意和抽象审美。
日本庭园常采用枯山水的设计,通过砾石、沙子、小石等抽象的元素模拟山水景观,追求抽象美和内心的宁静。
此外,日本古典园林与茶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园林常作为茶道场所存在,强调清净和平静的氛围。
通过对中日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不同文化和哲学背景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进一步拓展对东亚园林艺术的认知。
01中式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特色中式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是中国园林文化的杰出代表,融合了自然美、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感,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布局,营造出令人陶醉的意境和情感体验。
以下是中式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主要特色。
中式古典园林以山水为基调,追求山水和谐的境界。
这一特色体现在山、水、假山、池塘等元素的精心搭配上。
假山巧妙地模仿了自然山石的形态,使人在园林中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中。
水池和流水的运用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和动感,倒映出天空、建筑、植物,为园林景致增色不少。
通过山水元素的融合,中式古典园林创造了一种宛如仙境般的理想风景,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愉悦。
中式古典园林在假山的设计上独具匠心。
假山是园林中的核心元素,不仅作为装饰,更是承载文化和哲学内涵的媒介。
假山的形态各异,有的寓意山水,有的抽象出动植物形象,有的表达了人生哲理。
它们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象征长寿、避邪、追求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
通过巧妙的造型和富有想象力的创作,假山成为园林中令人津津乐道的焦点,也让人们在其间领略到文化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