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15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整理稿〕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的】一、学问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知道一切物质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那么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观点进展说明.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互相作用力,能利用分子之间互相作用力说明固、液、气三态之间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察和试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探讨方法,培育学生视察和分析、概括实力.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用演示试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爱好,使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干脆感知现象推想无法干脆感知事实.【教学重点】通过视察和试验,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说明某些热现象.【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猛烈程度与温度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提问:(1)可以推断出是什么物质在运动吗?(2)这与我们前面探讨过汽车等物体运动一样吗?(3)这种运动有什么规律?【进展新课】学问点1:物质构成〔阅读P2〕除了分子以外,我们还要知道一种粒子——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例题1以下说法中不正确是〔〕A.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10m答案:C学问点2 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试验:将红墨水滴入两杯不同温度清水中,视察水颜色变更快慢。
介绍,两种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试验演示:阅读教材P3?演示?中二氧化氮和空气互融试验。
引导思索:为什么最终两个瓶子颜色变得匀称了?因为分子是运动,二氧化氮分子做无规那么运动时和上面瓶子中空气互相接触后彼此进入了对方。
桂花开放时,十里飘香;路过炒菜厨房闻到辣椒味扑鼻而来;切洋葱时辣味难闻……2.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那么扩散现象可以在哪些物体间进展呢?请大家结合身边现象举例加以说明。
探讨,并进展试验:〔1〕在教室喷空气清爽剂,很快闻到香味〔扩散现象可以在气体与气体间进展〕;〔2〕清水中滴入红墨水,水变红〔扩散现象可以在液体与液体间进展〕;〔3〕堆放煤墙角不久变黑了〔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与固体间进展〕.总结:由于分子这种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那么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猛烈.〔1〕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彼此间进展.〔2〕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3〕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例题2:在刚刚装修好房间内,能闻到猛烈甲醛气味,这是由于甲醛分子造成.探讨说明吸入或接触甲醛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因此应尽量防止吸入或接触甲醛.答案:无规那么运动学问点3 分子间作用力既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固体、液体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肯定体积呢?课件4:用力挤压两块铅柱,然后下面加挂上重物试验.〔教材P4?演示?〕思索、探讨.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分子间存在引力,正是这种引力才使得固体、液体保持肯定体积,使它们里面分子不至于散开。
第十三章热和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学习过程】一、了解分子运动论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
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分子运动论。
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用分子运动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
分子运动论主要内容为:1、物质有分子组成;2、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探究学习:扩散现象猜想:打开香皂盒闻到香味,说明香气的分子发生了 .下面我们再来通过讨论实验来体会分子是运动的.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现象. 上面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即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
请举出几个例子,看谁观察得细致。
通过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扩散能发生在体和体之间、体和体之间.科学家们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
这说明扩散也可以在体和体之间发生。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
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有什么不同.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学生讨论)是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使铅分子聚合在一起的。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掌控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挑选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公道地安排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这里由作者给大家分享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知道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说明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爱好,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说明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2.教学目标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整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肯定本节的学习目标以下:(1)知识目标: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视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视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4)德育目标: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酷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3.难点和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肯定:(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说明自然现象.(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肯定.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1.挑选教具根据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进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运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知道和掌控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爱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到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2.教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三、处理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爱好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料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视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楚,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运用,让学生遵守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到达掌控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四、教法,学法1.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养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取视察分析,启示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视察分析,启示对照,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运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视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楚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控知识,而不是僵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视察中培养能力,展开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运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2.学法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点,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视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觉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爱好,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视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本节采取视察,对照,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摸索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运用折射规律说明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五、教学进程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电流,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共有十五个章节。
本节课为第一章,主要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力、质量、速度等。
2. 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进行解释。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速度等,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物理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巩固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二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以及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七、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分析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
能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平均速度。
【知识结构】运动图像:有两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2米/秒、4米/秒,请分别画出它们的图像一、热身训练: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的, 选择降落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3. 5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4. 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二、典型例题: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迎面走来的行人B.路旁的树木C.小红骑的自行车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3.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4.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运动路程 S/m 汽车A 0.1 0.2 0.3 0.4汽彻B 0.2 0.4 0.8 1.2运动时间t/s 汽车A 1 2 3 4汽车B 0.5 1 2 3(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5-11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的快慢程度.(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长三、课堂巩固:1.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_____的。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作为教师在制定教案时一定要保持逻辑思路清晰,教案是上课的流程,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端正教学态度,明确教学目的,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批改作业,搞好单元过关,将教学的每项工作落到实处。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与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积极参加进修学习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单元,是在上学期所学电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力学的有关知识。
如,家庭用电、电能、材料等。
这些知识是上学期电学知识的延续。
再通过本学期知识的学习学生才会对力学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这些知识既是基础,又是桥梁,作用非常重要。
另外,本学期教材中渗透的某些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物理学习需要的潜在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
这就需要创造问题情境,特别是要注意每个课开始的课题引入。
教师要善于利用演示实验或简炼的具有强烈启发性的'语言,在上课的开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本学期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物理课教学。
绝大部分同学对物理有一定兴趣,但不够浓厚,对上学年知识的理解、掌握由于放假等原因已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一些基本物理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
本学期准备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措施,注意加强优等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促进中等生的整体进步。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新教材)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十三章内能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1节电能电功第2节内能第2节电功率第3节比热容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4节焦耳定律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热机第1节家庭电路第2节热机的效率第2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3节安全用电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两种电荷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2节电流和电路第2节电生磁第3节串联和并联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第4节电流的测量第4节电动机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5节磁生电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1节电压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第3节电阻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第4节变阻器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1节能源第2节欧姆定律第2节核能第3节电阻的测量第3节太阳能*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教学难点】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章节一:力和运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b. 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2. 教学重点:a. 力的概念和作用。
b.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3. 教学难点:a.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b. 牛顿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b.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作用的两种效果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示范: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应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二:压力和浮力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重点:a.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3. 教学难点:a. 压力和浮力综合应用问题的解决。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压力的存在和作用。
b. 讲解:讲解压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
c. 示范:进行压力和浮力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应用压力和浮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三:简单机械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b. 让学生掌握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重点:a. 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b. 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3. 教学难点:a. 杠杆和滑轮组综合应用问题的解决。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简单机械的作用。
b. 讲解:讲解杠杆的分类、特点以及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c. 示范:进行简单机械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应用简单机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四:声现象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新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第十一多彩的物质世界本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从广阔的宇宙到地球上的高、大海再到微观的原子和分子,都是本研究对象。
学习本知识以后,你会知道: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的三种常见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基本性质-------质量和密度,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等。
同时学会探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会应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一)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3)了解原子的结构;(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 学法点拨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
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前准备○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15篇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二)新课学习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
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例:人走路a.哪里存在摩擦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例:滑雪比赛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b.怎样减小摩擦力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
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
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
(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1《电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6章第1节《电压》。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电压的概念、电压的单位以及电源的作用。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电压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压的概念,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压的作用,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压的概念、电压的单位及换算关系、电压的作用。
难点:电压的概念的理解,电压单位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器、导线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和电阻器两端的电压。
引导学生思考:电压是什么?电压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电压的概念,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并与学生一起回顾电压的单位换算关系。
例如,1kV=1000V,1V=1000mV。
3.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变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电压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电压是如何影响电流的?电压越大,电流会越大吗?4.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一个与电压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电压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一个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3V,通过电阻器的电流为0.5A,求电阻器的电阻值。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与电压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6.1 电压电压的概念:电压是电势差的绝对值,是电荷单位正电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所需的能量。
电压的单位:伏特(V),1kV=1000V,1V=1000mV。
电压的作用: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提供电压,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电压的概念及其单位换算关系。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10篇)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一、电荷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5、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
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
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
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二、电流和电路1、电路的组成: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4)导线:连接电路2、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三、串联和并联1、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
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
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1)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流出。
3)估测、试触,选择合适量程五、家庭电路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
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
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
(其保护作用)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8篇)篇一: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
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
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
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方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
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
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
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
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4.1热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4章第1节,主要讲述热机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热机的定义和工作原理2. 热机的类型及其特点3. 热机的效率4. 热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机的定义和工作原理,能结合实例说明各种热机的特点。
2. 让学生理解热机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热机的效率。
3. 通过对热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效率的计算。
2. 难点:热机效率的提高方法,热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热机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汽车、发电机等热机图片,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什么是热机?热机是如何工作的?2. 知识讲解:(1) 热机的定义:热机是一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2) 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的工作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吸气、压缩、做功、排气。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循环,实现热能到机械能的转化。
(3) 热机的类型及特点:汽油机、柴油机、蒸汽机等。
各种热机根据燃料和工作原理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
3. 例题讲解:讲解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如公式η = W/Qh,其中 W 为热机做的有用功,Qh 为热机吸收的热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一个简单热机的效率,并分析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5. 热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介绍热机在汽车、发电厂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热机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热机的定义、工作原理、类型及特点、效率计算公式等。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简单热机的效率,并分析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2. 答案:根据给定的数据,运用热机效率公式进行计算。
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有:提高燃料的燃烧利用率、减少热损失、优化热机结构等。
九年级物理全册-热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案章节:第一章热机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让学生掌握热机的分类和主要性能指标。
3. 让学生了解热机的工作循环和热机效率。
教学重点:1. 热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热机的分类和主要性能指标。
3. 热机的工作循环和热机效率。
教学难点:1. 热机效率的计算和提高。
2. 热机工作循环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准备:1. 热机模型或图片。
2. 热机效率计算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热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热机有哪些?2. 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热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热机的分类和主要性能指标(10分钟)1. 介绍热机的分类:内燃机、外燃机、电动机等。
2. 讲解热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功率、效率、转速等。
三、热机的工作循环(15分钟)1. 讲解热机的工作循环:吸气、压缩、爆炸、排气四个冲程。
2. 分析热机工作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四、热机效率(15分钟)1. 讲解热机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示例计算热机效率,让学生理解热机效率的物理意义。
3. 探讨如何提高热机效率,引导学生思考热机节能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热机,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性能。
2. 布置作业:计算某个热机的效率,并提出提高效率的措施。
教案章节:第二章内燃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燃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内燃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让学生了解内燃机的性能和应用。
教学重点:1. 内燃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内燃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内燃机的性能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内燃机工作循环的分析和理解。
2. 内燃机性能指标的计算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内燃机模型或图片。
2. 内燃机工作循环动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内燃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内燃机有哪些?2. 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内燃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3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第3节,主要讲述比热容的概念、计算以及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应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
2. 重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烧杯、热水、冷水、温度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袋取暖,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2. 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解释比热容的含义,强调单位质量、温度变化1℃和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3. 演示实验: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4.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引导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5. 练习题解答: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答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比热容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3.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某物质质量为0.2kg,温度升高5℃,吸收的热量为1000J,求该物质的比热容。
答案:c = Q/(mΔt) = 1000J/(0.2kg×5℃) = 1000J/(1℃) = 1000J/(kg·℃)2. 题目:一块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2000J,冰的质量为0.1kg,冰的熔点为0℃,求冰的比热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本章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从广阔的宇宙到地球上的高山、大海再到微观的原子和分子,都是本章研究对象。
学习本章知识以后,你会知道: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的三种常见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基本性质------------------- 质量和密度,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等。
同时学会探究
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会应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了解原子的结构;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
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
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
0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O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O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
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
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
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
究。
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
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宇宙有多大?
综合观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
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
们生活的地球。
.交流资料数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
普遍的行星;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
中的一员;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
十万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我们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
有多大。
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哥白尼与日心说;
从世界上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成功飞行。
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宇宙的组成
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物质由分子组成
01问题: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
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
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O2分割物质实验: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O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O2问题: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
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
O3探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O4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原子结构
我们知道了物质同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
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
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
电相相等。
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达标自查
.我们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宇宙里,太阳是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条轨道上运行。
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大行星。
.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
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
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观察。
.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和。
.液体没有确定的,具有。
气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小,故气体容易被,并具有性。
.物质由组成。
分子由组成。
原子核外的电子绕运动。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A.体积都变小;
B.体积都变大;c .有的体积变大,有的体积变小;D.无法判断。
F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O
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B.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
体积;
c .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 D.气体没有
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 12n=1.2 X 109;
B. 12n=1.2 x 10-9 ;
c. 12n=12 x 109; D. 12n=12X 10-9。
.下列对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固态物质的排列规则,就像学生做广播体操一样;
B. 液态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一样可以在球场上跑动;
c.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就像下课以后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
能力提高
0 .探究: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时候,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选用熟动物油作为探究对象。
把熟动物油放在烧杯里,用火加热,使它完全熔化,记下液面所在的刻度位置。
拿开火源,使熟动物油冷却。
观察:它的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你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进一步进行探究?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1.探究:水结成冰以后,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
分析结论:
交流:通过第10题和第11题的探究,你有什么发现? 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课题11.1宇宙和微观世界课型新授课课时1授课人重点能描述固液气三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固液气三物态微观的分子排列。
难点学生对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了解
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
程,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建立模型、拟人类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历程的艰
辛,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显示
引入新课对学生课下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学生抢答抢答题目
讲授
新课总结刚才所抢答的题目,得出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尺寸排序。
宇宙、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分为中子和质子、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组成的。
引导学生
总结谈感受
讲授新课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
这三种状态在宏观上有什么特点?提问学生讨论,完成表格出示表格
讨论猜想:为什么固、液、气三态会具有这样的宏观特点?
猜想:与物质的分子排列情况有关。
为了表示三态物质分子排列情况的不同,需要建立一个模型。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建立模型
并上台展示
设计实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老师指导学生实验
得出结论,并让学生完成表格。
总结:
搜集资料T得出结论T提出问题T猜想假设T建立模型T实验验证T得出结论教师引导
老师总结整节课的程序。
学生讨论
布置作业搜集资料探究纳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