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区域经济动态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汇报人:2023-12-15•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目录•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新疆作为我国西北边陲的重要地区,城镇化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新疆城镇化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动新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2 3通过实证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理论意义研究成果可以为新疆各级政府制定城镇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新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践意义通过研究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推动新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政策意义0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广泛研究。
他们主要关注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同时,国内学者还对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
他们主要关注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同时,国外学者还对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VS研究发展动态国内研究动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研究更加深入。
他们不仅关注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发展模式,还对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国内学者还对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与区位优势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旨在评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投资提供参考和依据。
而区位优势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以及区位优势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是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
它包括了许多方面,如经济总量、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
一般来说,评价指标越多,评估的结果就越准确。
下面以中国江苏省为例,简要介绍一下该省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情况。
经济总量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其经济总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历年来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的GDP总量达到9.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
增长率江苏省在过去的十年里,经济增速较为稳定。
近年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措施,也为该省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目前,江苏省的经济增速已基本稳定在6%-7%之间。
产业结构江苏省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均衡,三次产业占据比例较为接近。
其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6%,第二产业占比为45.3%,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8.7%。
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一直是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人均收入江苏省的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近年来,随着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该省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2020年,江苏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4万元。
二、区位优势的研究区位优势是指某个区域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越性,它包括了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等多方面因素。
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不一样,有些地区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失去了原有的区位优势。
下面以中国西南某城市为例,简要介绍一下该地区的区位优势情况。
地理位置该城市处于中国西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基于AHP模型对新疆各地州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摘要】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是有由综合国力衍生出来的一个反应区域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指标。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与效率,经济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潜力四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2012年的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疆的十四个地州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价一、前言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是综合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经济结构、发展环境及发展潜力等经济要素的量化描述[1]。
它是由综合国力评价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与以往的单纯靠gdp总量相比,它更加综合地考虑了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潜力。
与一直热门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相区别的是,区域竞争力派生于国际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及其对外的影响力;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则主要侧重于经济领域,其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基础的反映,而且决定了地区在区域经济联系中的相对地位及实力。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领土辽阔,各地州之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差异较大,且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较为复杂,使得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时首先需要对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行科学的评价。
建立系统的科学的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体系,可以为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长远经济规划时提供一个有力的参考。
二、研究背景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包含两个核心内容,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顾六宝[2](2008)从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的目的出发讨论了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的内涵,建议从区域经济影响力,区域经济实力主体,经济实力质量,经济实体潜力四个方面构造指标体系,但没其没构造出具体的指标体系。
苗润生[3](2005)在《中国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方法研究》中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潜力两个方面选取了人均gdp,人均消费额等25个指标,分为4个层次,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我国各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经济增长指标:包括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调整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商业环境指标:包括市场开放程度、政府服务水平、投资环境等指标,可以反映商业环境的友好程度和吸引力。
3.人力资源指标:包括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指标,可以反映人力资源优势和能力。
4.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发投入、新产品推出、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可以反映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5.社会福利指标: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福利水平和民生改善程度。
6.生态环境指标:包括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率、生态保护措施等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测度方法:1.权重确定:通过结合经验和专家意见,采用层次分析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准确反映各指标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
2.数据获取:通过收集各区域的统计数据、调研问卷等方式,获得各指标的具体数值。
3.归一化处理:对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不同单位和数量级的指标数据统一转化为[0,1]范围内的相对数值。
4.综合评价:根据指标权重和归一化后的数值,使用加权求和或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一个综合得分。
5.排名确定:根据综合得分,将各区域按照高质量发展程度进行排名,以便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和对比。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可以对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为政府制定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还可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薄弱环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改进方向。
新疆兵团师域团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摘要]该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为区域单元,通过建立兵团团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兵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相关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兵团各师域团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兵团各师域团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对于不同指标,各师域的表现也参差不齐。
兵团应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调整团场产业结构,加大团场教育投入,实施特色化经营等措施,积极促进各师域团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兵团;团场;经济发展;评价一、引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兵团生产总值按当年价计算,从1954年的1.18亿元快速增长到了2008年的523.30亿元,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兵团团场作为当代屯垦戍边的重要组织力量,必须有坚实牢固的经济基础,才能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的重要职能,从而确保新疆的安全与稳定。
因此,通过科学分析,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兵团团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能有效地揭示兵团团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本质和规律,为兵团科学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提供帮助。
国内对于新疆兵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
李豫新、李小菊,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兵团垦区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1]。
饶华、高新康(2006),通过比较分析,对兵团的中心团场、小城镇团场、植棉团场、边境团场、贫困团场和少数民族团场在兵团经济发展中的现状与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
李万明(2006),通过对边境贫困团场进行研究,提出了边境团场反贫困的战略措施。
贺新录、周卫忠(2008),对农四师的贫困团场分别从自然状况、经济状况、职工群众生活状况及收入状况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摆脱贫困的政策建议。
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兵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相关数据,对兵团团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新疆区域经济动态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基于时序全局立体表的因子分析法和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五大经济区的数据样本进行了动态分析。
试图通过对各区域城市化水平及综合经济实力的分析对比,为新疆各区域的平衡发展提供量化依据。
关键词:区域经济;全局主成分分析;动态发展;新疆
一、新疆区域经济的划分
本文在充分考虑各经济区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和经济上的相似性的基础上,参考学术界通行的做法,将新疆区域经济划分为五大类。
即:天山北坡经济区:包括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
北疆西北部经济区:包括伊犁地区、博尔塔拉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和塔城地区。
东疆经济区:包括吐鲁番地区和哈密地区。
南疆东北部地区:包括巴音郭楞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
南疆西南经济区:包括克孜勒苏自治州、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
以上述五大经济区域作为分析主体,本文从地理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角度,对五大区域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动态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试图找出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各个因素,为进一步协调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研究方法概述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研究,其特点是样本数据量大且评价指标多。
因此,以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界定和评价,多采用横断面数据,而非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难以动态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时序立体数据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为动态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一种高效科学的量化工具。
时序立体数据表是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平面数据表序列,且所有数据表有完全同名的样本点和完全同名的变量指标,它与平面数据表显著不同之处是它有张按时间顺序排放的数据表序列。
但是如果对每张数据表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则不同的数据表有完全不同的主超平面,无法保证系统分析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可比性。
因此对这种立体数据表进行主成分分析,必须寻求一个对所有数据表来说是统一的简化子空间,从而可将每张数据表在其上的投影得到近似表达,这样就可得到统一的主成分公共因子,并能迅速提取立体表的重要信息,对样本进行评价分析。
三、新疆五大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
1.指标选取与数据表的构建
本文以新疆五大经济区为样本点,即:天山北坡、北疆西北、东疆区域、南疆东北、南疆西南等五大区域。
选取反映这些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15个指标为变量,它们是:X1土地面积(平方公里);X2 GDP(万元);X3第三产业(万元);X4 财政收入(万元);X5财政支出(万元);X6总人口(万人);X7非农人口比重(%);X8 人口自然增长率( ‰);X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10工业总产值(万元);X11社会销售品零售额(万元);X12普通中学招生数(人);X13出口商品依存度(=外贸出口总额/GDP);X14职工平均收入(元);X15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
采用2000年到2004年的最新数据资料构成一个(5×15)×5维的立体数据表。
借助统计软件SPSS10.0中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附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前三个特征值及累计贡献率,其中第一因子的贡献率为64.34%,第二因子的贡献率为22.43%,由第一因子与第二因子构成的第一主超平面的累积贡献率为86.77%,损失信息仅为13.23%。
数据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与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财政收入、非农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呈强正相关,而与土地面积、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呈强负相关。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农人口、第三产业的发展常常被作为是体现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往城市就业的转移。
作为各区域消费水平的指标,在同等水平比较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可以认为是体现区域生活状况的指标。
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等指标的大小也直接反映着一个经济区域经济生活状况。
参照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越发达地区人口素质越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越低,这里第一主成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负相关正好符合此规律。
综合以上分析,第一主轴主要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第二主成分则与地区总人口、普通中学在校生数等呈强相关关系,基本反映了人口规模及人口基本素质方面的信息。
2.各经济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比较分析
根据五大经济区的原始数据可得各经济区域的各年份的因子得分,以此为基础,以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系数(权重),加权求和得到一个衡量各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
F =0.6434Z1 +0.2243Z2
模型显示,在从2000年到2004年的这5个年份中,天山北坡经济区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且优势明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也最高。
作为亚欧大陆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山北坡经济区内的石油化工业、钢铁、建材、轻纺、商贸、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旅游、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等均处于较发达的水平。
以2004年为例,该区域的GDP占全疆GDP的49.3%,而其第三产业的总产值更占全疆第三产业总产值的54.3%,因此其综合经济实力是其它区域所无法比拟的。
而经济实力较差的东疆区域经济,在5个年份中,其位次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一直保持着第5的位置,这一点可从其第二因子得分过低看出,而第二因子所反映的主要是人口规模及人口基本素质方面的信息,而该区域5个年份的第二因子均为负值且绝对值又偏大,因此直接影响着其综合得分。
这说明人口问题是影响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其它三个经济区―北疆西北、南疆东北、南疆西南在这5个年份中名次互有差异,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疆东北区,区内两个地州:巴州和阿克苏地区,其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0.821、0.603,仅次于昌吉州的0.861及克拉玛依市的0.701。
到2003年时其综合实力已超过全疆平均水平,到2004年时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四、结束语
本文的动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新疆域内差异,受地理、历史、资源环境、基础条件及人为等因素影响,区内南疆与北疆,核心发达地区与次发达地区、边远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也给分析方法中的指标的选择和主成分因子的解释带来一定的困难)。
天山北坡区的总量规模远远大于其他四个区域,尤其是工业总产值(四个区域的合计数甚至还不到天山北坡区的一半);南疆东北区的总量经济规模已经接近五个区的平均水平,上升势头比较明显;东疆区域、南疆西南区和北疆西北区的总量经济规模及实力都明显偏小。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把新疆放在全国的背景下来考察,其经济总量及实力仍较弱。
所以尽管天山北坡区的总量经济规模高出全疆平均水平很多,但从全国来看,这一区域的总体实力及规模仍然不大。
参考文献:
[1]吴一丁,毛克贞.新疆区域经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52-58.
[2]黄薇,李维平.北京区域经济状况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22(4):1-5.
[3]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1~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106-126.
[4]高志刚.新疆经济发展实力评价与分类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05,33(3):13-16.
[5]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