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手机依赖与简易应对方式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3
手机依赖症的应对之道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手机依赖症也越来越普遍。
人们经常会不自觉地翻看手机、刷微博、刷朋友圈、玩游戏等等,导致手机成瘾甚至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
如何应对手机依赖症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第一步:认识手机依赖症的危害首先,要认识到手机依赖症的危害。
手机依赖症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长期使用手机会导致颈椎、肩部、手腕等部位的疼痛,还可能影响到睡眠品质,增加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
除此之外,手机依赖症还会影响人与家人、朋友、同事等人的交流和沟通,并可能对工作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步:有意识地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要解决手机依赖症,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
在此之前,需要对自己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了解。
可以使用时长统计软件,查看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和部位(比如说阅读、游戏、社交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使用手机的计划和规则,每天设置一定的时间段来使用手机,并坚定执行。
第三步: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除了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这包括适量锻炼身体、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定期进行休息和放松、饮食健康等等。
如果生活习惯健康,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手机依赖症。
第四步:寻找替代活动手机依赖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其他的活动。
当我们闲暇时,总是选择翻看手机来打发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寻找其他的活动来代替手机。
比如说可以去运动、阅读、学习、社交、旅行等等。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也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的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充实生活,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
第五步:欢迎家人、朋友、同事等人的关心和帮助在解决手机依赖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家人、朋友、同事等人的关心和帮助。
我们可以向他们公开承认自己的手机依赖症,让他们帮助自己监督。
当我们犯错误时,他们也可以及时提醒和纠正。
此外,我们还可以和家人、朋友、同事等人一起参加其他的活动,减少使用手机的机会,将手机和生活保持一个合理的平衡。
如何应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注意力分散、社交能力下降等。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问题分析1. 注意力分散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手机上的社交媒体、游戏和其他应用程序不断地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难以专注于重要的学习和工作任务。
2. 社交能力下降过度依赖手机也会导致大学生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疏远。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而忽视了面对面的沟通和互动。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并且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际关系。
3. 健康问题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大学生的眼睛疲劳、颈椎病等健康问题。
此外,过度使用手机还可能导致睡眠不足,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效果。
应对策略1. 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计划大学生可以制定一个合理的手机使用计划,明确规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场合。
例如,可以将手机使用限制在特定的时间段,如晚上7点后禁止使用手机。
此外,还可以设定专注模式,将手机静音或关闭通知,以减少干扰。
2. 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为了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大学生可以尝试培养其他兴趣爱好。
参加体育运动、加入社团组织或者学习一门新的技能都是不错的选择。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并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3. 建立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为了提高注意力集中和工作效率,大学生应该建立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将手机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避免干扰。
此外,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等时间管理技巧,提高工作效率。
4. 增强社交能力为了减少对手机社交的依赖,大学生可以主动参与面对面的社交活动。
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加入志愿者团队或者参加社交聚会。
如何克服手机依赖症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社交媒体、网上购物还是工作沟通,手机都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然而,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加,手机依赖症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手机依赖症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社交隔离和注意力分散等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克服手机依赖症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手机依赖症带来的负面影响。
手机依赖症会导致我们习惯性地检查手机,即使在无关紧要的时刻也会分心。
这将不仅干扰我们与他人的交流,还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此外,过度使用手机还可能导致头痛、颈痛和眼睛疲劳等健康问题。
只有意识到这些负面影响,我们才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克服手机依赖症。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制定一些自我管理的策略来减少手机使用时间。
避免将手机放在床边或随身携带,以免在闲暇时纠结于手机上。
设定特定的时间段,例如每天的两个小时,专门用于处理手机相关事务,而在其他时间段,尽量将手机放在一旁。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找手机以外的娱乐和兴趣爱好,例如读书、运动和与朋友面对面的交流,以分散手机的注意力。
何况,保持良好的时间管理也是克服手机依赖症的关键。
当我们忙碌并集中注意力于其他任务时,对手机的需求会减少。
为了更好地管理时间,我们可以制定每天的计划,并设定优先级。
避免将手机作为首要事项,而是将其作为任务完成后的奖励。
通过合理安排时间,我们可以减少手机使用的机会,同时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此外,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也是应对手机依赖症的关键。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限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
例如,为了克服习惯性查看手机的行为,我们可以将手机锁在抽屉里,远离视线,以防止无意识地拿起手机。
我们也可以下载一些手机应用程序,通过设置提醒时间来帮助我们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
此外,将手机设为静音或振动模式,以免频繁响起的通知打断我们的集中注意力。
最重要的是,寻找适当的平衡。
我们不必完全抛弃手机,而是应该学会合理使用。
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焦点解决短期个案治疗李丽;梅松丽【摘要】Medical students’ Smartphone addi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mmon problems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Now, the study on medical students' smartphone addiction is rare, and its intervention strategy is more lack. A female smartphone addict from clinical medicine of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accepted the brief solution-focused therapy. The intervention evaluation will provide practical basis for intervention strategy of medical students’ smartphone addiction.%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已成为医学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目前对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研究尚不多见,干预对策研究更为缺乏。
本文对锦州医科大学临床专业1名大一年级智能手机成瘾女生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进行心理干预,通过个案效果评估以期为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干预对策提供实践依据。
【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8)019【总页数】2页(P14-15)【关键词】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作者】李丽;梅松丽【作者单位】锦州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辽宁锦州121000;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教研室,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教研室,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5现今高等教育正面临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智能手机成瘾困窘。
手机功能医学生学习计划手机功能对医学生学习计划的影响导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医学生来说,手机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为了学习的重要工具。
手机功能对医学生学习计划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从手机功能对医学生学习计划的影响展开探讨。
手机功能对医学生学习计划的影响1. 学习资源获取在过去,医学生需要到图书馆或实验室等地方去获取学习资料,但是现在手机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学习资源获取变得更加便捷。
医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各种学习软件,如百度学术、知网、PubMed等,获取到大量的学术资源。
除此之外,许多医学院校和医学出版社也开发了专门的医学学习APP,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这使得医学生在学习计划中获取学习资源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
2. 学习效率提高手机的智能化和多功能化使得医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各种操作。
比如,医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备忘录、闹钟等功能来制定和安排学习计划,提醒自己进行学习。
此外,手机上的学习软件也可以进行学习记录和备份,使得医学生在学习中更加高效。
3. 学习途径拓展通过手机,医学生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如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内容。
此外,医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直播、在线讲座等方式完成学习。
这样一来,医学生的学习途径得到了大大的拓展,使得学习计划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4. 学习交流和合作手机功能的进步不仅使医学生在学习上更加高效,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医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学习APP等途径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此外,医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些学习项目,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5. 学习监督和评估手机的智能化还可以帮助医学生进行学习的监督和评估。
医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学习软件,记录并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这样一来,医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及对策分析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以及对应的策略方面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手机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也是必备的学习、交友、娱乐等方面的工具。
然而,由于手机的便利性和普及性,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过度依赖手机的情况。
1、时间花费过多很多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往往会花费大量的宝贵时间。
例如在社交软件上刷微博、聊天、看短视频等,这些活动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一旦陷入其中,就会不自觉地浪费时间。
对于一些长期依赖手机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会发现自己需要不停地拿出手机看看。
这种依赖性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交需求过高,对于未处理的通知和消息,都有强烈的渴望去及时查看。
3、导致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长时间的玩手机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导致学习和工作效率的下降。
这些影响不仅仅是因为时间浪费,还因为手机使用的刺激性,很容易让大学生分心,降低他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度。
面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有一些具体可行的对策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这种依赖性。
1、适当减少手机使用时间第一步当然是适当减少手机使用时间。
对于过度依赖手机的大学生来说,可以尝试设定一个自己的手机使用计划,每天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分配时间。
2、改变对手机的态度对于大学生,手机对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此,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看待手机不再是娱乐工具,而是工作和学习的辅助工具。
建立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不要将手机放在床头,减少夜间使用,使自己可以更好地休息。
3、增加其他兴趣爱好对于过度依赖手机的大学生来说,增加其他兴趣爱好可以帮助他们摆脱手机的束缚。
这些兴趣爱好可以是体育锻炼、阅读、音乐等等。
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健康和积极的活动上,从而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性。
智能手机时代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现状及其对学习睡眠的影响研究【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手机在医学生中的普及情况,接着深入分析了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现状。
然后探讨了智能手机对医学生学习和睡眠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医学生应对智能手机成瘾的建议。
最后综述了智能手机对医学生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帮助医学生更好地认识智能手机成瘾的危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这一问题,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睡眠质量。
【关键词】智能手机时代、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学习、睡眠、影响、研究、普及情况、影响建议、结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不断提升,智能手机在医学生群体中的使用也愈发普遍。
医学生作为高学历高压力的群体,智能手机对他们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和社交,更涉及到对于压力释放和心理缓解的重要作用。
医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不仅受到学业压力和社交需求的影响,还会受到个人情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智能手机成瘾现象在医学生中也并不少见,这一现象对医学生的学习、睡眠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对于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现状及其对学习睡眠的影响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通过深入了解医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的普及情况、成瘾现状以及对学习和睡眠的影响,可以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智能手机,提高学习效率,保障身体健康。
部分将对此进行更为详尽的探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智能手机时代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现状及其对学习睡眠的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在医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和智能手机成瘾现象的增加,对医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智能手机在医学生中的普及情况,分析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现状,探讨智能手机对医学生学习和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提出针对医学生应对智能手机成瘾的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够为医学生在智能手机时代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手机,提升学习效率和睡眠质量,实现健康科学的学习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目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及对策分析目前,大学生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可以说是无法离开手机。
这种现象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应该采取相应对策来减少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本文将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以及对策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1. 社交需求增加:手机作为社交媒体和通讯工具,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人交流。
他们越来越依赖手机来满足社交需求,尤其是在当今社交媒体兴起的情况下,手机成为他们维护社交关系的重要途径。
2. 娱乐消遣: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需要进行娱乐消遣,而手机成为了他们主要的娱乐工具。
无论是看视频、玩游戏还是刷社交媒体,手机都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3. 学习工具:虽然有些大学生会过度使用手机进行娱乐,但也不能忽视手机在学习上的作用。
很多大学生习惯用手机进行查阅资料、听课、做作业等。
4. 心理依赖:一些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心理依赖,感觉离开手机就会感到不安。
特别是当手机丢失或者没有电时,他们会感到焦虑不安。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1. 影响学习效率:大学生手机依赖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分心,无法集中精力,影响了学习效率。
2. 社交能力下降:长期过度依赖手机会导致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下降,他们失去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难建立真实的、稳定的人际关系。
3. 心理健康问题:过度依赖手机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易导致孤独、焦虑、抑郁等问题。
4. 身体健康问题: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大学生的视力和颈椎等造成伤害,影响身体健康。
三、对策分析1. 倡导理性使用手机:大学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倡导理性使用手机,提倡适当的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方式。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手机使用意识,避免过度依赖手机。
2. 提供其他娱乐方式: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其他娱乐方式,如组织体育、文化活动、志愿活动等,让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防治对策手机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通信工具和娱乐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手机依赖症问题逐渐凸显。
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不仅影响了学业和生活质量,还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为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防治大学生手机依赖症。
一、加强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宣传教育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症的认知程度不一,因此加强对该问题的宣传教育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开展手机依赖症的宣传活动,例如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撰写科普文章等形式,向大学生传递手机依赖症的危害及预防方法。
同时,学校可以将手机依赖症的相关知识纳入教育课程中,提高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建立合理的手机使用规范大学应该制定明确的手机使用规范,要求学生在课堂、图书馆等学习场所严禁使用手机,以减少手机对学业的干扰。
此外,学校还可以限制晚上特定时间段的手机使用,鼓励学生保持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提供多元化的校园活动大学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运动赛事以及学术讲座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让他们通过参与活动来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应该倡导并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这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学校可以组织体育赛事、举办健康讲座,提醒学生注意身体健康,并鼓励他们将手机与现实生活相衔接。
五、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为了减少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交技巧培训、组织团体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能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增加与他人的实际交流。
六、提供互助机制和心理支持大学可以建立手机依赖症的互助小组或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有手机依赖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和支持。
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及应对之策在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手机依赖症的困境。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还对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社交生活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那么,手机依赖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一、手机依赖症的成因1、社交需求的满足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如微信、QQ、微博等,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
通过这些平台,人们可以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满足了人们对社交互动的渴望。
而且,社交软件中的点赞、评论和私信等功能,也让人们获得了关注和认可,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满足感。
这种社交需求的满足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来维系人际关系。
2、娱乐功能的丰富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一个娱乐的平台。
各种游戏、短视频、音乐、小说等娱乐内容应有尽有。
这些娱乐形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让人在短时间内获得快乐和放松。
例如,玩一局游戏、看一段有趣的短视频,往往能够让人暂时忘却现实中的压力和烦恼。
因此,很多人在空闲时间甚至工作学习之余,都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进行娱乐,逐渐形成了依赖。
3、信息获取的便捷手机上网让人们能够轻松获取海量的信息。
无论是新闻资讯、学术知识还是生活常识,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迅速找到所需的内容。
这种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让人们养成了依赖手机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当遇到任何疑问时,第一反应就是拿起手机搜索答案,而不是通过思考和其他途径去解决。
4、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很多工作和学习任务都需要通过手机来完成。
例如,接收工作邮件、查看学习资料、参加在线课程等。
这使得人们不得不长时间使用手机,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对手机的依赖。
而且,一些工作和学习的应用程序还会不断推送通知和提醒,进一步增加了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
5、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着压力、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
医学生手机成瘾现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作者:刘一如赵妍顾书文刘宁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01期摘要:目的:调查医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医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某医学院校的846名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医学生手机成瘾率为52%,男生成瘾率为57%,女生成瘾率为49.5%,男生成瘾率高于女生(x2=4.15,P0.05);MPAI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呈负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手机成瘾;医学生;社会支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手机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为96.3%,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可见,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的主要群体之一。
手机使用的日渐增多,伴随而来的便是手机成瘾症。
手机成瘾症又称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1]。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因此,其网络成瘾状况应受到高度重视[2]。
鲍丙刚等研究表明,医科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比例高达13.4%[3]。
本研究通过对某市医学院校的84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医学生手机成瘾现况及与社会支持的联系,为针对医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措施的制定及后续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一、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在2017年3~5月,随机抽取某市一所医学院校不同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846份,回收846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3份,有效率为99.6%。
(二)调查工具1.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人员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独生子女、生源地、手机是否可缺、使用手机年数、使用手机最多的功能、使用手机最主要的动机、平均每日使用手机时间。
㊃社会因素与健康㊃医学生手机使用动机㊁手机依赖及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交互作用研究曾蓉, 刘红ʌ基金项目ɔ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科学研究项目(16G 286)ʌ作者单位ɔ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湖北荆州,434020ʌ通信作者ɔ 刘红,E -m a i l :731429095@q q.c o m ʌ摘要ɔ 目的 探讨医学生手机使用动机㊁手机依赖及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交互作用,提出针对性教育建议,预防手机依赖,改善人际交往现状㊂方法 以专业㊁年级作为分层特征进行分层整群抽样,从医科院校随机抽取1044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㊂利用手机使用情况问卷㊁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 P A I )和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收集资料,运用P e a r s o n 相关分析法分析各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路径分析,进一步明确三者的交互作用㊂结果 手机使用动机对手机成瘾和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均起正向预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45和0.28(P <0.05);手机使用动机通过手机成瘾中介变量,负向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效应值为-0.07(P <0.05)㊂结论手机使用动机㊁手机依赖及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直接和间接关系㊂采取合理的措施,平衡其关系,将有利于医学生的身心健康㊂ʌ关键词ɔ 手机依赖; 人际交往效能感; 手机使用动机ʌ中图分类号ɔ G 646 ʌ文献标识码ɔ A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3-5625.2018.02.012S t u d y i n g o n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a m o n g M o t i v a t i o n o f U s i n g M o b i l e P h o n e ,M o b i l e P h o n eD e -p e n d e n c e a n d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C o n t a c t E f f i c a c y o fM e d i c a l C o l l e ge S t u d e n t s Z E N G R o n g ,L I U H o n g .H u b e i C o l l e g e of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J i ng zh o u ,H u b ei ,434020,C h i n a ʌA b s t r a c t ɔ O b je c t i v e T h i s p a p e ra i m s t os t u d y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a m o n g m o t i v a t i o no fu s i n g m o b i l e p h o n e ,m o b i l e p h o n e d e p e n d e n c e a n d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c o n t a c t ef f i c a c y o fm e d i c a l c o l l eg e s t u d e n t s ,a n dt oo f f e r a p r o p o s a l i no r d e r t o p r e v e n tm o b i l e ph o n e d e p e n d e n c e a n di m p r o v e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e pa r t m e n t s a n d g r a d e s ,1044c a s e sw e r e s e l e c t e db y s t r a t i f i e dc l u s t e r s a m p l i n g f r o mam ed i c a l c o l le g e .D a t aw a s c o l l e c t e d b y m o -b i l e p h o n eu s e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i n d e xo fm o b i l e p h o n e a d d i c t i o n s c a l e (M P A I )a n d t h e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s e n s e of i n t e r pe r -s o n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ef f i c a c y s c a l e .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w a su s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l i n e a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m o ng v a r i a -b l e s .P a t ha n a l y s i sb a s e do n s t r u c t u r a l e q u a t i o nm o d e lw a s u s e d t o a n a l y z e th ei n t e r a c t i o n .R e s u l t s M o t i v a t i o no f u -s i n g m o b i l e p h o n e c o u l d p o s i t i v e l y p r e d i c tm o b i l e p h o n e d e p e n d e n c e a n d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c o n t a c t e f f i c a c y ofm 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T h e v a l u e sw e r e 0.45a n d 0.28(P <0.05).B e c a u s em o b i l e p h o n e d e p e n d e n c ew a s am e d i a t o r v a r i a b l e ,m o t i v a t i o no f u s i n g m o b i l e p h o n e c o u l d n e g a t i v e l y p r e d i c t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c o n t a c t e f f i c a c y o f m e d i c a lc o l l e ge s t u d e n t s .T h e v a l u ew a s -0.07(P <0.05).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r ew e r e d i r e c t a n d i n d i r e c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m o n g m o t i v a t i o n of u s i ng m o b i l e ph o n e ,m o bi l e p h o n e d e p e n d e n c e a n d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c o n t a c t e f f i c a c y.I fw e t o o k r e a s o n a b l em e a s u r e s t o b a l a n c e t h e m ,i t 'sb e n e f i c i a l t o t h e p h y s i c a l a n dm e n t a l h e a l t ho fm 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ʌK e y w o r d s ɔ M o b i l e p h o n ed e p e n d e n c e ;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c o n t a c t e f f i c a c y o fm 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 M o t i v a t i o n o f u s i n g mo b i l e p h o n e 随着手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手机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率接近100%,其作为一种学习知识㊁获取信息㊁结交朋友的重要渠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㊂但众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手机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使用㊁使用动机不良,甚至产生手机依赖的现象[1-3]㊂手机依赖(m o b i l e p h o n e d e pe n d e n c e ,M P D )也称 手机综合征 手机成瘾症 等,指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㊁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且无法自控,从而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㊁心理功能等损害[4]㊂关于手机依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有很多,也从一定角度证实了手机依赖在自尊㊁孤独㊁抑郁等方面带来的不良影响[5-6]㊂人际关系效能感是班杜拉(A l b e r tB a n d u r a)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人际交往理论的应用㊂现普遍定义为:是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交往活动的判断,在顺利完成人际交往活动时,影响人际交往活动的效率和保证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个体心理特征[7]㊂这个概念体现了人际交往的内在心理机制,有助于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评价[8]㊂近几年,国内有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际交往的关741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8年4月第35卷第2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S o c i a lM e d i c i n e ,A pr i l 2018,V o l .35,N o .2系,也发现了两者具有相关性[9-12],但现有研究仍有不足:首先,研究结果尚无定论,有学者证实了手机网络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了便利[11],也有学者提出其存在负面影响[12];其次,研究不够深入,已有研究未透彻揭示两者相互作用㊂因此,本研究引入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概念,旨在深入探讨手机依赖㊁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手机使用动机的交互作用,以期为预防手机依赖,改善医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提供理论基础㊂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于2016年11月,在某医科院校以专业㊁年级作为分层特征进行分层整群抽样㊂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确定临床医学㊁护理学㊁口腔医学和其他4个专业,从每个专业中分年级抽样,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 ~2个班作为调查对象,以确保研究对象的覆盖面㊂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44份,回收率94.9%㊂1.2研究工具1.2.1手机使用情况问卷选用柴晶鑫等[3]编制的手机使用情况问卷测试手机使用频率和动机㊂该量表共10个项目,分为手机人际使用㊁手机娱乐使用和手机购物使用3个维度㊂采用1~4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手机使用越频繁㊂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sα系数为0.71㊂1.2.2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采用谢晶[8]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进行调查㊂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包括亲和效能㊁自我印象效能㊁利他效能㊁沟通效能㊁自我价值效能㊁情绪控制效能6个因子,每个因子包含6个条目,共36个条目㊂总分范围为36~ 216分㊂得分越高,表明人际交往效能感就越高㊂该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sα系数为0.76㊂1.2.3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 o b i l e p h o n e a d d i c t i o n i n d e x,M P A I)主要用于诊断青少年和大学生手机成瘾㊂量表共包括17题,分为戒断性㊁失控性㊁低效性和逃避性4个维度[13]㊂若17个题中有8题做出肯定回答者,即视为手机依赖者[13]㊂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sα系数为0.92㊂1.3统计分析采用E p i d a t 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核查;采用S P S S19.0和L i s r e l8.7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研究对象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P e a r s o n相关分析探讨各变量间的线性关系㊂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进一步明确手机使用动机㊁手机依赖及人际交往效能感间交互作用,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本研究调查对象共1044人,其中男生303人,占29.0%,女生741人,占71.0%;大一学生516人,占49.4%,大二学生528人,占50.6%;临床医学专业350人,占33.5%,口腔医学专业260人,占24.9%,护理专业384人,占36.8%,其他专业50人,占4.8%㊂见表1㊂表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n,%项目变量例数构成比性别男30329.0女74171.0年级大一51649.4大二52850.6专业临床医学35033.5口腔医学26024.9护理38436.8其他504.82.2医学生手机依赖㊁手机使用动机及其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分析将手机依赖㊁手机使用动机及其人际交往效能感各维度得分及其量表总评结果进行P e a r s o 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机依赖㊁手机使用动机及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相关系数介于0.1~0.2之间,属于弱相关㊂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大以及变量间存在间接关系有关㊂见表2㊂表2医学生手机依赖㊁手机使用动机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分析维度123456789101112131415 1手机人际使用2手机娱乐使用0.13**3手机购物使用0.08*0.054手机使用动机0.77**0.70**0.29**5手机依赖0.11**0.13**0.08*0.17**6戒断性0.07*0.09**0.07*0.11**0.75**7失控性0.08*0.09**0.050.12*0.74**0.33**8低效性0.11**0.11**0.030.15*0.64**0.27**0.38**9逃避性0.050.07*0.060.09**0.55*0.37**0.03**0.23**10亲和效能0.030.07*0.060.08*-0.010.02-0.05-0.07*0.09**11自我印象效能0.09**0.030.050.08*0.19**0.11**0.14**0.15**0.11**0.12**12利他效能0.020.09*0.050.08*0.08*-0.05-0.02-0.15**-0.010.10**0.36**0.15**13沟通效能0.010.060.050.09**0.06*-0.06-0.01-0.16**-0.050.12**0.48**0.13**0.55**14自我价值效能0.020.020.040.040.25**0.15**0.20**0.17**0.13**0.010.31**-0.03-0.0115情绪控制效能0.020.030.030.040.16**0.13**0.07*0.11**0.14**0.21**0.32**0.27**0.24**0.25**16人际交往效能0.050.08*0.10**0.11**0.13**0.10*0.010.08**0.19**0.63**0.56**0.65**0.69**0.43**0.62**注:*P<0.05;**P<0.01841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8年4月第35卷第2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S o c i a lM e d i c i n e,A p r i l2018,V o l.35,N o.22.3医学生手机依赖㊁手机使用动机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路径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索手机依赖㊁手机使用动机及人际交往效能感三者的交互影响,采用L i s r e l8.7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㊂模型拟合好坏需将各拟合指数进行综合评价,一般要求G F I㊁A G F I㊁N F I㊁I F I㊁C F I应大于或接近于0.8,R M S E A处于0和1之间㊂结果显示:N F I㊁I F I㊁C F I㊁G F I㊁A G F I分别为0.74,0.77,0.76,0.91,0.87,R M S E A为0.096,基本达到标准,表示模型拟合可以接受㊂见表3㊂由图1可以看出,手机依赖㊁手机使用动机及其人际交往效能感3个变量相互关联,存在交互作用㊂其中,直接作用体现在手机使用动机对手机成瘾起正向预测作用,效应值为0.45(t=5.06,P<0.05);手机使用动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起正向预测作用,效应值为0.28(t=2.90,P<0.05)㊂而间接作用是手机使用动机通过手机成瘾这个中介变量,负向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效应值为-0.07(t= -2.05,P<0.05)㊂表3医学生手机依赖㊁手机使用动机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关系模型拟合指数N F I I F I C F I G F I A G F I R M S E A 0.740.770.760.910.870.096图1医学生手机依赖㊁手机使用动机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模型3讨论3.1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尚可结构方程模型是一般线性模型的扩展,主要用于研究不可直接观测变量(潜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变量之间的关系[14]㊂评价模型整体拟合程度较为常用的指标有:G F I㊁A G F I㊁C F I㊁N F I㊁R M R等㊂本研究G F I㊁A G F I㊁N F I㊁I F I㊁C F I均大于或接近于0.8,R M S E A处于0~1之间,支持模型拟合效果尚可的判断,进一步说明该模型能较好反映各个变量间的关系㊂3.2手机使用动机对手机依赖的直接作用从路径分析的结果看,手机使用动机对手机依赖起正向预测作用,即手机使用越频繁,手机依赖的得分就越高㊂这个结果肯定了手机过度使用会导致手机依赖的比率增加,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3]㊂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业压力较大,学习动机不足,容易产生学业倦怠[15]㊂而对于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有研究指出其学习倦怠呈中等水平,这可能与医学生就业严峻㊁医患关系紧张㊁学习强度大有关[16-17]㊂故他们需要通过娱乐调整心情㊁宣泄情绪㊂手机作为通信工具和娱乐工具的结合体,顺应其娱乐需求,他们在体验高科技带来快感的同时,也享受着虚拟世界获得的成就感㊁征服感㊂久而久之,则容易陷入其中不可自拔,手机成瘾也就随之发生㊂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投入更多的时间㊁精力到学生身上,关心学生的学习㊁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并控制手机过度使用的倾向;同时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手机依赖辨别能力㊂比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将手机的合理使用作为常规工作融入教学管理中,引导学生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㊁频率,合理使用手机功能,形成 以学习㊁获取有用信息为主,游戏㊁娱乐为辅 的良好氛围,以降低手机依赖的发生㊂3.3手机使用动机和手机依赖对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交互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机使用动机对人际交往效941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8年4月第35卷第2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S o c i a lM e d i c i n e,A p r i l2018,V o l.35,N o.2能感也起正向预测作用,这揭示了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㊂这个结果与柴晶鑫等[3]提出的手机依赖戒断症状与手机人际使用正相关程度最高,大学生将手机视为最便捷㊁最直接的社会交往工具的观点相一致㊂人际交往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与人的沟通㊁交流,模式主要包括 物质性㊁非直接的媒介类沟通和非物质性㊁直接的语言类沟通 [18]㊂在手机普及的今天,除了传统的电话㊁短信等人际沟通方式外,手机网络平台提供了更多媒介类沟通途径,比如Q Q㊁微信㊁陌陌㊁探探等人际交往软件,微博㊁聊天室㊁甚至弹幕等娱乐平台,以及旺旺等购物交流软件㊂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体现在[18-19]:①便利性㊂突破了时间㊁空间的限制,扩大了接触范围,也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频率㊂②舒适性㊂避免了初次见面的羞涩与不适,使得沟通更加自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好地表达自我㊂③趣味性㊂大量图片㊁视频㊁表情包风靡网络,在沟通中能更好地活跃气氛,激发交流㊂而真正让医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媒介类沟通的原因可能在于,医学生受专业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社交焦虑,具体表现为社交圈窄㊁回避㊁焦虑[20]㊂手机网络平台的优势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能有效缓解社交焦虑㊂故在合理利用手机的情况下,对改善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一定帮助㊂另外,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手机使用动机通过手机成瘾中介变量,负向预测人际交往效能㊂这表明当手机使用频繁导致手机成瘾时,又会对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㊂手机依赖并不仅仅是对手机本身的依赖,更多的是沉迷于游戏㊁网络等手机功能,是一种 行为成瘾 [21]㊂有研究发现,不分场合地使用手机会破坏人际交往技巧,带来人际之间的忽视和友谊质量的下降[22-23]㊂这主要在于手机依赖人群往往会表现出焦虑不安㊁疲乏无力㊁莫名发脾气㊁言语粗暴㊁暴躁不安㊁情绪低落㊁无法集中注意力等异样[5,24]㊂而这些毫无疑问都是不利于人际交往的表现,会导致人际信任感㊁交流欲望㊁好感度降低㊂故控制手机过度使用㊁降低手机依赖,也对改善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有一定帮助㊂手机的使用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有利有弊㊂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努力发挥积极有利的一面,同时教育学生网络交往只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途径,在应用新型手段的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人际交往手段㊂双管齐下,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习得人际交往技巧,应作为每位学生的必修课㊂综上所述,手机使用动机㊁手机依赖和人际交往三者既存在直接影响,也存在间接影响,只有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㊂参考文献[1]贺明,唐家泷,张漪丽,等.湖南某高校生科院学生手机使用时间及其影响调查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4):142-144.[2]王海清,饶珈铭,叶云凤,等.广州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睡眠质量的关联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4):429-433.[3]柴晶鑫,郭金花,梅松丽,等.长春市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手机使用现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6,29(9):79-81.[4]邓兆杰,黄海,桂娅菲,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68-73.[5]亓超逸.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临床心理学调查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3):1666-1667. [6]孙江伟,李琳,林超,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与孤独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9):1147-1150.[7]玛依努尔㊃买合苏提,薛爱华,崔莹,等.新疆护理实习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0):720-721.[8]谢晶.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初步编制与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04.[9]张岩,周炎根,裴涛.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0):774-779.[10]宗一楠,徐英.广州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22-1724.[11]张晓旭.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依赖行为探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5):91-93.[12]陈玲芝.手机媒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13]阚建辉.大学生自我控制㊁手机成瘾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14]陈琦,梁万年,孟群.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2):70-74.[15]开治中.大学生学习动机与网络使用的现状及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561-1563.[16]翟景花,杨海霞,宋爱芹,等.医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8):1255-1257.[17]李礼,王晓彦,王立金.医学生学习倦怠现状调查[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3):367-369,373. [18]夏领婕.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影响 以武汉两所高校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19]董海军,杨荣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需求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4):15-19.[20]沐林林,朱琳,王文娟.医学生社交焦虑与情绪智力的关系[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100-102.[21]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22]祖静,张向葵,左恩玲,等.大学生自尊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6,(10):85-90.[23] D a v e y S,D a v e y A.A s s e s s m e n t o f S m a r t p h o n eA d d i c-t i o n i nI n d i a n A d o l e s c e n t s:A M i x e d M e t h o d sS t u d yb y 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 A p p r o ac h[J].I n t JP r e v M e d,2014,5(12):1500-1510. [24]黄乔蓉,范庆瑜,曾延风,等.大学生手机上网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4):634-636.(收稿日期2017-07-20)(本文编辑甘勇)051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8年4月第35卷第2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S o c i a lM e d i c i n e,A p r i l2018,V o l.35,N 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