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弥漫性轴索损伤78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6.29 KB
- 文档页数:3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采用尼莫地平和高压氧治疗的有效性,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将我院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7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组患者GCS评分明显提高,患者预后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尼莫地平和高压氧联合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尼莫地平高压氧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多由于头部受到钝力作用后,导致脑蛋白质轴索弥漫性损伤[1]。
疾病可独立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同时并存。
其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约占35%左右[2]。
临床对此疾病的治疗,可采用多种方法。
我院在临床工作中,结合尼莫地平和高压氧,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7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7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由明确的外伤史,并在损伤后出现意识障碍,经CT检查有多处挫裂伤和出血点[3]。
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在18-67岁之间,平均(39.97±7.11)岁。
损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21例,高空坠落伤8例,硬物击伤6例。
患者从受伤到入我院治疗的时间为1-10小时,平均(5.16±2.01)岁。
实验组患者3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16-65岁之间,平均(39.26±7.77)岁。
损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23例,高空坠落伤7例,硬物击伤5例。
患者从受伤到入我院治疗的时间为1-13小时,平均(5.78±21.87)岁。
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摘要】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临床罕见但严重的疾病,本文旨在通过分析56例病例,探讨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评估和病因。
病例研究发现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干和脊髓受损,影像学可见脑干轴索异常信号。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预后仍不确定。
病因分析发现免疫相关和遗传因素可能与该疾病有关。
总结认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需要更多临床病例研究以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对患者预后进行更精准评估。
该研究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关键词】脑脊髓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影像学、治疗方法、预后评估、病因分析、临床应用、展望。
1. 引言1.1 疾病概述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神经轴索的广泛受损,导致神经信号传导受到影响。
患者常常表现为进行性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目前尚不清楚该病的具体病因,也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评估以及病因分析,以期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评估和病因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策略。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深入了解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像学特征,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病因分析,我们也希望能够揭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发生的可能机制,为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提供更为有效的措施。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期望能够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临床实践和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大的益处。
2. 正文2.1 临床特点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脑部疾病,其临床特点表现多样化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弥漫性轴索损伤60例临床分析
霍中凯;王兆生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11(006)006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果随访半年,死亡7例(11.7%),植物生存5例(8.3%),重残4例(6.7%),中残5例(8.3%),轻残6例(10%),治愈33例(55%).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处理好各种并发症,条件允许下应积极行MRI检查,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残死率.【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霍中凯;王兆生
【作者单位】223600,江苏省沭阳县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23600,江苏省沭阳县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 [J], 钟向球
2.安宫牛黄丸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98例临床分析 [J], 范晓峰;周纯
3.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80例的临床分析 [J], 薛长山;秦德芳
4.24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J], 王震
5.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与弥漫性脑肿胀临床分析 [J], 张晓强;高山;王德明;王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弥漫性轴索损伤4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
结果良好14例,中残7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7例,死亡9例,其中主要致死原因为脑疝,脑干功能衰竭。
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致残率,致死率高,预后较差,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给予多途径的综合治疗,辅助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率。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属于原发性闭合性颅脑外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发生率较高,其致残率高,致死率高,预后差,约占重型颅脑损伤28%~42%,在死亡患者中占29%~43%。
其基本病变包括神经轴索的弥漫性损伤,胼胝体及上脑干背侧局灶性损伤,即DAI三联征[1]。
其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能极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到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40例DAI患者,现分析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4-70岁,平均42.6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0例,高空坠落:6例,殴打伤:4例,均有加速旋转暴力机制。
2.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伤后均出现意识障碍,且持续时间均大于6小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19例,9-12分15例,13-15分6例。
瞳孔改变:其中26例出现瞳孔改变,两侧瞳孔散大15例,一侧瞳孔散大6例,两侧瞳孔针尖样缩小5例。
3.辅助检查本组患者均于伤后2小时内行头颅CT检查,其中35例均示出血灶,25例表现为颅内大脑半球,脑干,小脑,胼胝体等处多发点片状高密度灶,合并脑室出血6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中线结构移位2例。
25例于伤后24-72小时内行头颅MRI检查,表现为脑干,小脑,基底节,胼胝体及深部白质等异常信号。
(如图1)图1. 伤后1 h CT(2014. 09.07):双侧大脑半球脑实质内见散在、多发的小片状及条索状高密度灶,边缘尚清晰,中线结构居中无移位。
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治疗分析(附76例报告)
汪文国;李刚;沈恒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3(18)6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2004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76例弥漫性轴突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76例患者的致伤原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强调早期气管切开及使用呼吸机的重要性。
结果 76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8例,中残16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17例。
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死亡率、致残率均很高,其临床表现以昏迷为突出特点。
治疗应是综合治疗,包括亚低温、脑保护剂、降低颅内压、早期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及预防肺部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
【总页数】2页(P379-380)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治疗
【作者】汪文国;李刚;沈恒
【作者单位】随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附26例报告) [J], 靳文;胡凯强;刘赵鹤;候亚冰;吕鹏;郭俊秀;薛薇
2.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附34例报告) [J], 潘荣南;吴雪松;罗云平;刘增庆;李文
3.尼莫地平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附20例临床分析) [J], 李晓红;崔立山;陆国凤
4.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探讨附34例报告 [J], 彭洪;龙中林;彭芳
5.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附46例报告) [J], 何二平;吕爱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LINICAL ANALYSIS OF DIFFUSE AXONAL INJURY 作者: 安剑铮 崔锦荣
作者机构: 广州市新海医院,广东广州510300
出版物刊名: 现代医院
页码: 41-42页
主题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诊断 手术 甲基强的松龙 高压氧
摘要: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发病情况、影像学表现、诊断及处理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救治的137例DA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结果 本组患者中入院时格扛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的共117例,占85.4%,其中GCS≤5分的有65例,占47.4%。
本组的总死亡率为32.1%(44/137),GCS≤5分的死亡率为49.2%(32/65)。
结论 DAI的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结合CT、MRI资料,治疗上宜采用综合方式。
早期以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及高压氧舱的使用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的帮助。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64例分析
陈献东;肖达荣;何学雄;孙军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4(26)6
【摘要】1998年1月~2003年12月,我科收治6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D患者,现分析如下。
【总页数】3页(P132-134)
【作者】陈献东;肖达荣;何学雄;孙军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25000;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25000;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25000;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脑弥漫性轴索损伤96例分析 [J], 陆林其;崔尧元;盛罗平;周浩;陈仁辉;周仲民
2.脑弥漫性轴索损伤64例的临床诊治 [J], 黄昌仁;董劲虎;詹书良;夏祥国;官明;刘亮
3.脑弥漫性轴索损伤64例临床分析 [J], 盛罗平;陈仁辉;陆林其;陈雪林;陈华;李季林;顾泉
4.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和MRI、CT诊断(附47例分析) [J], 王建武;
冯学彬; 彭如臣
5.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附30例分析) [J], 高廷军;李云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弥漫性轴索损伤70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70例DAI患者的病历资料。
结果本组患者恢复良好29例,轻残或遗留部分并发症(中残)20例,重残1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9例。
结论对DAI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明显地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标签:弥漫性轴索损伤;颅脑损伤DAI是指头部在运动中尤其是减速运动,在旋转的剪应力作用下脑白质深部广泛神经轴索肿胀、断裂导致的原发性颅脑损伤,此类损伤患者病情危重,诊治困难,预后差。
笔者所在科室2008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70例DAI患者,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0例患者,男45例,女25例,年龄6~75岁,平均45.5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38例,坠落伤28例,打击伤4例。
受伤部位:顶部32例,枕部15例,前额18例,颞部5例。
1.2合并伤本组病例中有6例为单纯的DAI,占8.6%;其余64例患者,占91.4%,分别合并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1例,脑挫裂伤合并出血28例,颅底骨折合并有脑脊液耳漏、鼻漏19例,硬膜下血肿18例,硬膜外血肿8例,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6例,脑干损伤4例,基底节出血2例,继发脑积水2例,脑室出血3例。
23例患者合并身体其他部位损伤,四肢骨折15例,腹腔脏器损伤5例,脊柱脊髓损伤3例,血气胸3例,肺挫伤4例。
1.3临床表现(1)入院时GCS 3~8分58例,占82.9%。
9~12分12例,占17.1%。
(2)均有意识障碍,24 h者50例。
(3)瞳孔改变:一侧瞳孔散大23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双侧瞳孔呈针尖样缩小8例。
(4)生命体征改变55例,主要表现为高热、脉搏快弱、呼吸缓慢、间断血压下降。
(5)去脑强直者12例。
1.4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在伤后行头颅CT检查,CT表现为接近中线处白质内散在的多发点状高密度影。
MRI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MRI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时所采用不同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行CT诊断,研究组43例行MRI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结果及阳、阴性率。
结果研究组总检出率较对照组高,研究组检出的阳、阴性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RI 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价值显著,且对改善阳、阴性率检出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MRI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价值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脑组织性疾病,其常是由于脑组织受到剪力作用,而产生的神经性轴索,所引发的弥漫性肿胀、断裂而导致的,为闭合性脑损伤的一种[1]。
大多数患者在受到损伤之后,会出现长时间昏迷,本病死亡率非常的高,并且治疗之后患者预后也比较差,常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植物人状态。
鉴于目前临床上多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来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为明确MRI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价值,本研究将对MRI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的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73例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时所采用不同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患者,男女比例14:16,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53.52±6.17)岁,其中高空坠落11例、交通事故10例、其他9例;研究组43例患者,男女比例25:18,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53.48±6.23)岁,其中高空坠落10例、交通事故22例、其他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行CT诊断:于患者入院72 h内进行CT检查,仪器选用东芝64排螺旋CT机器予以诊断,设置层厚为10 mm,调整层间距于10~13 mm范围。
弥漫性轴索损伤40例临床分析【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简称DAI,是原发性闭合性脑白质的广泛性损伤。
它可以单独存在或与各种类型颅脑损伤同时存在,其致残率、病死率极高,目前已成为重型颅脑创伤中重要致死原因之一。
本文就对40例DAI病人的救治,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40例,病例均来自我院2004-2006年收治的DAI患者。
男28例,女12例,年龄8~56岁,平均33岁。
损伤类型:交通事故伤30例,坠落伤10例。
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小于8分。
伤后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双侧瞳孔散大8例,呈针尖样瞳孔的12例,一侧瞳孔散大的10例,瞳孔交变的10例。
患者同时伴有颅底骨折、脑脊液耳漏或鼻漏的6例。
所有病例均有锥体束征,双侧病理征阳性28例,单侧病理征阳性12例。
所有病例入院时行头CT检查示颅底结构不清,弥漫性脑肿胀,环池及鞍上池消失。
同时伴有大脑半球白质区、胼胝体区或脑干周围点灶状出血的22例,伴有单侧硬膜下血肿10例,伴有一侧硬膜下血肿对侧硬膜外血肿8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行急诊手术治疗的18例,手术均采用大骨瓣减压术,其余均行保守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早期行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
并行冬眠低温疗法,头周围及四肢大血管处放置冰袋,并使用冬眠药物,使体温控制在37度以下。
常规脱水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钙离子拮抗剂、巴比妥类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伤后5~7日开始加用扩血管药物。
除合并有颅底骨折的病例2周后行高压氧治疗,其余均早期行高压氧治疗。
同时预防性给予抗癫痫药物及防止消化道出血的药物。
入院第2日即留置胃管,一方面观察胃液的量及性质,另一方面早期肠道内营养,供给患者营养及热量。
2 结果本组病例,死亡21例,死亡率52.5%。
根据GCS愈后评分[1],重残8例,中残6例,恢复良好5例。
三一文库()/论文其他/文教卫生〔弥漫性轴索损伤分析论文〕6例,病灶位于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16例,脑干8例,基底节6例,胼胝体区6例,透明膈区4例,脑室内或其他部位6例。
额颞叶内侧12例。
3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弥漫性脑水肿。
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广泛低密度区,伴或不伴有脑池、脑室的均等受压,18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22例合并点片状脑挫裂伤,无中线结构偏移或偏移2mm。
4例患者影像学表现正常。
1.3治疗方法(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流量给氧3L/min,吸痰,伴有呼吸障碍积极给予气管切开或加呼吸机辅助呼吸。
动态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
(2)降低颅内压:行颅内压监测,对颅内压高者,应用20%甘露醇与速尿交替使用。
(3)应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对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脑积血者,应用尼莫地平静滴。
(4)脑保护措施,亚低温治疗,以冬眠、镇静、降温毯治疗7~10天,应用脑多肽、胞磷胆碱钠及纳洛酮等药物治疗。
(5)高压氧治疗。
(6)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保护肾功能。
(7)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9例,6例采用双额颞顶骨瓣减压术,3例行单侧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
2结果46例中,痊愈6例,轻残10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17例。
主要死亡原因为脑疝、脑干功能衰竭11例,呼吸功能衰竭4例,肾衰竭、电解质紊乱2例,死亡率达37%,DAI患者与GCS评分与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
表1DAI 患者GCS评分与治疗结果比较3讨论DAI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发性颅脑损伤,在颅脑损伤死亡患者中占29%~43%,仅次于硬膜下血肿[1]。
目前DAI已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脑损伤类型。
DAI的诊断临床上主要依靠受伤机制。
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为间接依据。
确诊需组织学检查。
江基尧等[2]提出以下参考依据:(1)大多数患者有车祸伤时旋转暴力致伤病史;(2)伤后即刻昏迷、躁动不安、昏迷时间长,极少数患者有中间清醒期;(3)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4)CT扫描可见大脑皮质和髓质交界处、神经核团和白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有单发或多发散在小出血灶(≤2cm),不伴水肿,无占位效应,有时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及弥漫性脑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