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上文言虚词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一、实词的概念和分类实词是指能够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按照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几种类型。
1.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种。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种。
4.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和地点副词等几种类型。
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不能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或标点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形式的不同,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几种类型。
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位或时间的词语。
常见的介词有“在、上、下、中、间、之”等。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语。
常见的连词有“和、与、或、但、然而”等。
3. 助词助词是用来标示词的词类、词义关系或语态等的词语。
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吗、了”等。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语。
常见的语气词有“不、了、啊、呢、吗”等。
以上是对初中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概述。
实词直接表示实际意义,而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
语文八年级上文言虚词于:(1)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在以:(1)可以调素琴:与“可”连用,同现“可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
(2)以至鸟兽、木石:以至连用,以为“以及”。
而:(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转接,翻译为“却”。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转接,翻译为“却”(3)启窗而观:承接,无实际意义,凑足音节。
(3)中峨冠而多髯:而且。
(4)而竖其左膝:并且。
(5)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但是。
表转接(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表转接,翻译为“却”。
(7)故外户而不闭:连词,表示并列。
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际意义。
(9)水陆草木之花:的。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的。
(12)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际意义(又译的)。
(13)径寸之木:的。
(2)箬蓬覆之:代词,指舟舱。
(3)石青糁之:代词,指字。
补充:之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
不速~客。
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
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去,到:“吾欲~南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d. 为宫室:做。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小学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一、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类型,具有辅助语义的作用,用于表示语气、补充说明或连接上下文等。
常见的助词有:1. 也:表示转折含义,多用于倒装句中。
2. 之:用于名词前,表示所属或关系。
3. 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
4. 者:用于修饰名词前,表示人或事物的身份或性质。
5. 焉:表示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
6. 之乎者也:常用于问句中,表示反问的语气。
二、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与其他成分之间关系的虚词。
常见的介词有:1. 在:表示处所,在…之上。
2.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
3. 为:表示目的、关系。
4. 与:表示并列关系。
5. 自:表示起点、出发点。
6. 以及:表示并列关系。
三、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句或句子的虚词。
常见的连词有:1. 而:表示递进、转折关系。
2. 且:表示顺次、递进关系。
3. 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4. 若:表示假设、条件。
5. 既然:表示因果关系,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四、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虚词。
常见的副词有:1. 非:表示否定。
2.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
3. 亦:表示也、同样。
4. 皆:表示都、全都。
五、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语气等的虚词。
常见的语气词有:1. 哉:表示颂扬、赞叹。
2. 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
3. 呃:表示疑惑、迟疑。
4. 咢:表示断定。
六、叹词叹词是用来表示感叹、称赞、喜悦、惊讶等的虚词。
常见的叹词有:1. 哎:表示感叹、惋惜。
2. 哇:表示惊讶、赞叹。
3. 咦:表示疑惑、惊讶。
4. 呀:表示吃惊、警示。
以上是小学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归纳整理,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虚词是指在文章中,没有实际含义但是起到将句子连贯、语义完整的词语。
常见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包括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以及叹词等等。
下面就对于初中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说出更优美流畅的中文。
一、副词副词主要表示一些状态、动作的程度,或者引导出一些状语,常常出现在句子的前面或者后面。
比如:“清辞丽曲,余悦其中。
”这句话中的“余悦其中”,其中的“余”就是一个副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悦”。
二、介词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或者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在时间、方位、目的等方面的位置。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中的“之”就是一个介词,用来连接前面的名词“鸿鹄”,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连词连词主要有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两种。
并列连词用来连接两个独立的部分,而从属连词用来连接一个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关系。
比如:“曰春者,天之始也。
”这句话中的“也”就是一个并列连词,用来将前面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连接起来。
四、助词助词主要用来支持前面的词语,比如用来表示主语、宾语、状语、谓语等等。
比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中的“而”就是一个助词,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句子。
五、叹词叹词主要用来表达一些情感,比如惊讶、赞叹等等。
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达感叹之情。
比如:“哀哉,壮士殁!”这句话中的“哀哉”就是一个叹词,用来表示哀痛之情。
总之,以上就是初中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的整理和归纳。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虚词,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虚词整理----其:这。
---虽:即使。
以:这么。
3.----之:结构助词,的。
----则:那么,就。
5.----其:代山峰。
6.----之:结构助词,的7.---之:结构助词,的。
8.未复有能与:参与。
其:这。
者,……的人。
9.---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0.与:和。
为:动词,做。
者,……的人。
11.----于:在12.耳:罢了。
13.---表顺承14.主谓之间;代词丈夫15.----去,到16.:----代词女子;去,到----把;的18.----的19.----代词,正道;自己的。
20.----从21.----给22.----代词,他的23.----在;表顺承24.----如果25.----表并列26.? ----怎么,哪里;是。
27.----的28.----表修饰。
29.----表顺承,连词“来”。
30.----哪里。
31.----到;的32.代指愚公一家。
33.----表修饰。
代指愚公。
----介词,凭借----加强反问语气。
36.----主谓之间,不译。
37.----主谓之间,不译。
----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
----连词,表目的,不译。
39.----代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代指愚公。
40. ----向41.的;语末助词宗正刘礼----于是;把;任命以……为……:把……任命……43.----来44.----动词,到。
45.----的46.----就。
47.----才。
48.----的。
49.----介词,用。
50.----连词,表顺承----其:代词,他们的。
而:连词,表顺承52.之:音节助词,不译。
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1.----动词,作为2.----的3.代词,代指桃花林的美景4.----代词,那5.----指示代词,这----代词,代指桃花源7.----连词,于是、就8.代词,指桃花源的人(提的问题)----竟然、居然10.----介词,对、向11.----介词,对、向12.---代词,他的13.音节助词,不译14.---代指发现桃花源这件事15.代词,代指听到的水声16.---介词,把。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可以独立使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而虚词则是没有独立意义,只有在句子中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才
能发挥作用,如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下面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汇总:
实词:
名词:人、树、桌子、苹果、花等
动词:跑、飞、看、唱、学等
形容词:高、快、美、红、新等
副词:很、非常、快速、慢慢地等
数词:一、二、三、四、五等
代词:我、你、他、她、它等
量词:个、只、条、本、张等
虚词:
介词:在、上、下、里、面等
连词:和、或、但、与、为等
助词:的、地、得、了、过等
语气词:吗、呢、啊、嘿、哼等
处所词:上、下、里、外、前等
时间词:今天、明天、昨天、年、月等
这只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简单归纳汇总,实词和虚词还有更多的分类和具体的词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和学习。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1. 可爱者甚蕃蕃,多《桃花源记》1. 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2. 中通外直通,贯通 2. 缘溪行缘,沿着3. 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 3. 芳草鲜美鲜美,鲜嫩美丽4. 香远益清益,更加 4. 落英缤纷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 5. 不蔓不枝蔓,生藤蔓;枝,长得枝枝节节 5. 渔人甚异之异,以……为异; 6. 亭亭净植植,树立 6. 欲穷其林尽,穷尽,走到尽头 7.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7. 便得一山得,发现 8. 陶后鲜有闻鲜,少; 8. 既出,得其船既,已经;得,找到 9. 宜乎众矣宜,与乎连用,有当然之意 9. 便舍船舍,离开《核舟记》10.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1. 明有奇巧人奇,特殊 1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2. 为宫室为,雕刻 12.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3. 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因,根据;象,模拟 13. 悉如外人悉,全,都 4. 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14.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5. 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 15. 怡然自乐并,一齐;怡然,快乐的样子 6. 高可二黍许可,大约;许,上下 16. 乃大惊乃,竟 7. 石青糁之石青,用石青;糁,涂 17. 具答之具,俱,详细 8. 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8.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9. 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想像 19. 咸来问讯咸,都; 10. 东坡现右足现,露出20.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带领;妻子,妻子儿女;11. 矫首昂视矫,抬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12. 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 21. 无论魏晋无论,更不必说 13. 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22. 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有惊的意思 14. 珠可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23. 延至其家延,邀请 15.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24. 停数日,辞去停,居住;辞,告辞;去,离开 17.其人视端容寂其,那;视,眼神;端,端真;容,25. 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为,向神色;寂,安详闲静26. 便扶向路扶,沿着;向,原来的,先前的 16. 其船背稍夷夷,平 27.处处志之志,做标志 17. 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28. 及郡下,诣太守乃,到;诣,拜见 18.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同又 29. 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 19.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还;盈,满 30. 并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 20.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盖,原来;简,挑选 31. 后遂无问津者问津,探访;津,渡口《大道之行也》《陋室铭》 1. 大道之行也: 行,施行1. 有仙则名名,出名2. 选贤与能:与,通“举” 2. 斯是陋室斯,这3. 讲信修睦:修,培养 3. 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4.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因此。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最浅显常用的43个虚词:1、则:便,那么,就,是,就是2、者:个,的人3、之:的,它,他4、欲:想要5、皆:都6、甚:很7、其:它,他8、以:用,依据9、至:到10、而:连词11、何:什么,为什么12、于:在13、乃:于是,这才14、偶:碰巧15、遂:就16、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表示疑问语气,呢17、及:到,至18、矣:了19、为:成为;是;被20、乎: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呢,吗21、亦:也22、焉:语气词,无意义23、将:将要,将会24、盍:何不25、颇:很26、即:立即;就是27、尚未:还没有28、惟:只有29、故:所以30、哉:啊,表示感叹语气31、徒:只,仅仅32、所:表示被动33、殊:很,非常34、固:本来35、复:又36、适:刚巧37、尝:曾经38、自:从39、此:这里40、若干:多少41、昔:过去,从前42、愈:更加43、毋:别,不要次浅显常用的43个虚词1、所:代词,表示“……的人”“……的事”2、因:于是3、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这样4、遽:急忙;就5、何如:怎么样6、盖:大概;承接上文,表示原因7、耳:语气词,啊8、未若:不如9、故:原来;原因,缘故10、谓:叫做;告诉;说,用于评论人或事(此之谓也)11、且:将要12、非:不是13、徒:空;白白地14、何以:怎么15、咸:都;全16、莫:不要,不能17、但:只,仅仅18、亦:也,也是19、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语气助词,呢20、及:到,至;比得上21、乍:忽然22、犹:还,仍然23、于:比;在24、何为:为什么25、若:如果,假如;如;这个26、是:这,这个27、为:做28、夫:发语词29、呜呼:叹词30、固:本来;通“故”,所以31、弗:不32、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商量的语气;其中的33、孰:谁34、以:以为,认为;用35、此:这36、至:最,极37、安:怎么38、几何:多少39、辄:总是40、俱:一起41、倘:假如42、庶几:副词,表示可能或期待43、尔:而已。
初中语文常见六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之:一、用作代词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
如:1、下车引之。
(代元芳)《陈太丘与友期》2、学而时习之。
(代学过的知识)《论语》3、曲肱而枕之。
(代指胳膊)《论语》4、因往晓之。
(代杞人)《杞人忧天》二、用作助词①结构助词(“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爱莲说》3、得一人之使。
《穿井得一人》②“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③“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2) 宋何罪之有?(《公输》)④“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
例如:(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三、用作动词“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
例如:(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⑴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⑵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⑶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初中阶段文言虚词归纳总汇文言虚词比现代汉语虚词范围较广,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六类。
初中阶段常见的虚词按其作用可分为十六点。
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yú)、卬(áng)朕(zhèn)说明:第一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我”;表示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判断。
第二人称:汝、女(rú)尔(ěr)、若、乃说明:第二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你”,表示复数时译为“你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之、其、彼、伊(yī)、渠、厥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他(她、它)”;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它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他的、他们的”。
二、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兹(zī)、之、夫说明: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种”。
远指代词:彼、其、夫说明: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虚指代词:或、某说明:虚指是有所指,但所指的对象并不确定。
“或”可译为“有的、有人”。
无指代词:莫、毋(wú)、无说明:“莫、毋、无”在句中用作主语,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的意思时,就是无指代词。
旁指代词:他说明:旁指是表示“别的、旁的”的意思。
三、疑问代词问人:谁、孰说明:问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或“哪一个”。
问事物:何、曷(hé)说明: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问处所、情况或原因:安、焉、奚(xī)、胡、恶(wū)、盍(hé)、乌(wū)、何说明:问处所、情况或原因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么”。
四、程度副词表轻度:稍(今译“稍微”)、略(今译“略微、几乎”)、少(今译“稍微”)、颇(今译“略微”)表比较:益(今译“越、更加”)、弥(今译“越”)、愈(今译“更加”)、尤(今译“更加”)、更(今译“更加”)加(今译“更”)、滋(今译“更加”)表高度:殊(今译“很、极、特别、非常”)、颇(今译“很”)、最(今译“最”)、极(今译“非常”)、至(今译“最”)、甚(今译“很”)、绝(今译“极”)、良(今译“很”)、酷(今译“极”)、孔(今译“很”)五、范围副词表全部、概括:皆(今译“全、都”)、咸(今译“都”)、悉(今译“全、都”)、举(今译“全、都”)、俱(今译“全、都”)、尽(今译“都”)、毕(今译“都”)、既(今译“全部”)、凡(今译“一共、总共”)、共(今译“一起、一同”)、并(今译“一起、一同”)、率(今译“全、都”)、偕(今译“一起、一同”)、备(今译“都”)表局部、个别:但(今译“只、仅、不过”)、唯(今译“只”)、止(今译“只、仅”)、徒(今译“只、仅、只是”)、独(今译“只有”)、仅(今译“差不多”)、第(又作“弟”,今译“只、仅、不过”)六、否定副词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今译“不”)、弗(今译“不”)、未(今译“没有、不”)、勿(wù,今译“不”)、毋(今译“不”)、莫(今译“不”)、无(今译“不”)、非(今译“没有、不”)、匪(今译“不是”)、靡(mǐ,今译“不”)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今译“不要、别”)、毋(今译“不要、别”)、莫(今译“不要、别”)、无(今译“不要、别”)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今译“否”)、否(今译“没有”)、无(相当于“否”,今译“不”)、未(相当于“否”,今译“没有”)七、时间副词表示过去:已(今译“已经”)、曾(今译“曾经”)、尝(今译“曾经”)、既(今译“已经”)、业(今译“已经”)、向(此义繁体字写作“嚮”,与方向的“向”不同,今译“从前、过去”)、初(今译“当初”)、曩(nǎng ,今译“从前、过去”)、昔(今译“从前”)表示现在:方(今译“正在”)、会(今译“正、正巧碰上”、适(shì,繁体字为“適”,今译“刚才”)、向(今译“刚才”)、立(今译“立刻、马上”)表示将来:且(今译“将要”)、将(今译“将要”)、行(xíng ,将、将要)、欲(今译“将要”)、其(今译“将要”)表示经常:常(今译“经常、平常”)、素(今译“一向、向来”)、雅(今译“一向、向来”)表示短暂:俄(今译“不一会儿”)、旋(今译“一会儿、过一会儿”)、须臾(今译“一会儿、片刻”)、且(今译“暂且”)、暂(今译“暂且”)、乍(今译“忽然”)、暴(今译“忽然、突然”)、未几(jǐ,繁体字作“幾”,今译“不久”)、忽(今译“忽然”亟(jí),今译“赶快”)八、情态副词表示确信:诚(今译“真正”)、良(今译“确实”)、信(今译“实在”)、实(今译“确实”)、必(今译“一定”)固(今译(1)坚决;(2)本来)表示缓急:渐(今译“渐渐”)、稍(今译“渐渐”)、徐(今译“慢慢”)、遽(jù,急忙)表示终究:竟(今译“终究”)、终(今译“终究”)、卒(今译“终于”)表示态势:果(今译“果真、果然”)故(今译“故意”)乃(今译(1)却、竟然;(2)才;(3)就、于是)、徒(今译“白白地”)、几(jǐ,繁体字作“幾”,今译“几乎、差点儿”)九、语气副词表示劝勉、命令:尚(可不译出。
精心整理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虚词一览表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二)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四)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
?因而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
来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3.助词。
(4.动词。
同“如”,好像,如同。
如: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荆人夜涉》)5.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3个常用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1、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如: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b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c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3)代词a译为“这,此”“之子于归”B他,他们,它“观之,兴正浓”(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5)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2、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于”等a、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见人于大行b、到;指通于南(2)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过”。
“烈于猛火”(3)介词,用于被动句中闻于四方(4)动词词头。
“黄鸟于飞”3、以介词(1)介词,用、凭借“徐喷以烟”“君子不以言举人”(2)介词,把“以丛草为林”(3)介词,“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以,因此】(4)按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4、焉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或者“于何”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且焉置土石”代词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形容词、副词词尾“。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一、介词介词是一种虚词,主要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诗句中的成分。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需要我们了解。
1.以:表示目标、标志,例如“以德报怨”、“以冬日之北”;2.若:表示条件、假设,例如“若故而动”、“如若乃尔”;3.因:表示原因,例如“因其疾于东道,参人所不入也”、“非辨於事者以因人也”;4.为:表示目的、结果,例如“为民请命”、“遂为丞相”。
二、连词连词是一种虚词,主要用于连接句子或句子内部的成分。
1.并且:表示递进关系,强调两个事项同时存在,“予发愤图强,并且自立于江湖之上”;2.但是:表示一个转折关系,“我知与汝友好已久,但是今日为僵局所困,情形难保”。
三、助词助词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能够表明语法关系,在修饰谓语动词时还能够体现主谓一致。
1.之: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起到形容、代替的作用,“汝辩之高也”、“贤之人也”;2.乎:与疑问词结合使用,用来构成疑问句,“何事乎?”、“焉视天下人乎?”;3.以:可以表示手段、原因等,“以巧力而知荣辱者”。
此外,它还可以引导结果状语从句,“星罗棋布,靡有不至者以德运之”。
四、副词副词是一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虚词。
1.已: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夫子年已老矣”、“吾闻已久”;2.甚至:表达程度之深,“众勉而奋甚至于危难时刻”、“真可谓孔道所尽也矣”。
五、叹词叹词是用来表达感慨、惊讶等情绪的虚词。
1.咳/呜呼/唉:表示悲伤、不快或遗憾,“世亦远矣哀咳歌了”、“唉我心愁苦欲绝!”;2.哇:表示赞美或惊讶,“哇!花开得真美啊!”。
六、时语气助词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用于表示推测、猜测等含义的虚词。
1.或:表示不确定性或提出选择,“或是准备充分,或是不思考后果”;2.庶几/免则:表示假设或推测,“庶几以理投之,则天道将上佑我”。
七、语气词在表达感情和语气方面,文言文还使用一些特定的虚词。
1.然而:表示转折关系,“吾即位之年,然而朏笑者甚众”;2.遽然:表示动作突然发生,“遽然号古堡前而屈膝礼焉”。
8上文言虚词归纳
6、幼有所长“之”
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上文言虚词1、忘路之远近2渔人甚异之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具答之4处处志之5闻之6、水陆草木之花:7、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8、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富贵者也。
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
莲之爱。
牡丹之爱:9、何陋之有10、杜少府之任蜀州1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其” 1得其船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而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闭之,则右刻: 3.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1、能以径寸之木:因1、罔不因势象形:于1、货恶其弃于地也:
2、不必藏于己:
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且:所1、问所从来2、寻向所志3、如有所语
4、使老有所终
5、壮有所用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2、不足为外人道也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4、为宫室、器皿、人物5、中轩敞者为舱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7、为人五
8、为字共三十有四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0、天下为公11、不必为己乃1、乃大惊2、乃不知有汉何1、问今是何世2、何陋之有3、同予者何人7下部分虚词:二、而1、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__7、道渴而死2、结友而._______ 别_______ 8、怒而触不周之山._______ 3、一抚尺.而已_______9、后狼止而.4、既.前狼又至_______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儿醒_______10、而_______ .5、妇拍而.呜之_______ 11、而6、俄而.顷刻两毙_______ 百千
人大呼12暮而果大亡其财.、14、马无故亡而入胡1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16、丁壮者引弦而战三、以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6、投以骨2、.或以.钱币乞之7、以刀劈狼首3、蒙辞.以军中多务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自以.为大有所益9、盖以诱敌13.如此其贤也..5、以为妙绝14.稍稍宾客其父..10、此独以跛之故
15、其夫呓语11、可以为师矣
1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四、于端;1、于舅家见之17、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4、于厅事之东北角18、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2、贤于材人远矣19、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5、于宾客无不变色离席20、其一犬坐于前。
.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于我如浮云
8、饮于河、渭五、为1、并自为其名5、得为.众人而已耶2、收族为.意6、自以.为大有所益3、卒之为众人.7、以为妙绝.4、且为.众人4、且为.众人8、为人谋而不忠乎.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众服为确论11、愿为市鞍马六、乃.1、蒙乃3、乃悟前狼假寐.始就学2、屠.乃奔倚其下七、何.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九、且1、且十:其.为众人1、其此之谓乎2、其邻人之父亦云3、其家甚智其子4、其父曰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6、其子好骑7.其诗以养父母8、其.文理皆有可观者9.父利其.然10其受之天11.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2.彼其..受之天也21、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22、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其他:一、通假字:1. 便要还家: 2.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 诎右臂支船:4. 左手倚一衡木:5.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6. 选贤与能:7.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二、古今异义 1.舟首尾约八分有奇 2.其两膝相比者 3. 高可二黍许4. 矜、寡、孤、独《桃花源记》1.芳草鲜美 2.仿佛若有光 3.阡陌交通4.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8.豁然开朗9.后遂无问津者10.诣太守,说如此11.惟吾德馨12.无丝竹之乱耳13.往来无白丁14.亭亭净植一词多义——《桃花源记》一、为: 1.武陵人捕鱼为业: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二、舍: 1.便舍船,从口入2.屋舍俨然: 三、乃: 1.乃不知有汉: 2.乃大惊: 四、遂: 1.遂与外人间隔: 2.遂迷,不复得路: 五、寻: 1.寻向所志: 2.寻病终: 六、志: 1.处
处志之: 2.寻向所志: 七、闻: 1.村中闻有此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核舟记》一、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2舟首尾长八分有奇二、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2舟首尾长八分有奇: 三、为:1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2中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四、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鲁直左手执卷末: 2其人视端容寂: 五、其:1其两膝相比者:2其人视端容寂: 六、绝:1佛印绝类弥勒: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夜久语声绝:七、可:1高可二黍许:2珠可历历数也: 八、云:1盖大苏泛赤壁云:2此中人语云: 九、语:1如有所语:2此中人语云: 十、并:1题名并篆文:2并怡然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