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荷塘月色落实应用板块训练 粤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90.51 KB
- 文档页数:6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解析】C项中“总”表示作者揣测的语气。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具有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解析】例句与C项皆为通感,A、B、D三项都是比喻。
【答案】 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国现在还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比较充裕、人口抚养的负担比较轻、育龄人群开始减少的时期,这样一个时期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总的来看是适宜的。
B.根据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的报告称,澳大利亚天文学家率领的国际科研团队在早期研发中恒星内部振荡或声波的测量可以被用于推测强磁场是否存在。
C.万达并购传奇影业,将会让好莱坞与中国市场真正零距离接触,这样的文化输入,有助于国产电影缩短工业化初期的稚嫩,加速步入成熟期。
D.校长的“直腿撑”,的确适合成为走红的鲜活素材,也的确可以对年轻人产生触动。
但如果仅仅将此当成一场表演秀,也就失去了一次改进、反思大学体育现状的好机会。
【解析】B项,句式杂糅,“根据”、“称”删去其一。
C项,缺少成分。
添加“缩短”的宾语。
【创新方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落实应用板块训练粤教版必修2(时间:40分钟满分:47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搅.动/绞.刑琐.碎/须.臾畜.养/家畜.].B.凭眺./谢朓.肘.子/忖.度重.聚/重.叠C.倚.窗/绮.丽膝.盖/油漆.症.结/症.状D.窠.臼/鸟巢.飒.爽/雾岚.笼.络/笼.罩解析:A项,jiǎo,suǒ/xū,xù/chù;B项,tiào/tiǎo,zhǒu/cǔn,chóng;C项,yǐ/qǐ,xī/qī,zhēng/zhèng;D项,kē/cháo,sà/lán,lǒng。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静谧琐碎彬彬有礼眼花缭乱B.脉搏倒霉小心翼翼接踵而至C.镶嵌嘈杂司空见惯音容婉在D.笼络寒暄历历在目不过尔尔解析:C项,婉—宛。
答案:C3.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高交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新技术产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些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高新技术更是让与会者啧啧称奇。
看,9号展位上一个机器人捧着长笛,手指灵活地按着笛孔,正伴随着旋律摇头晃脑。
A.眼花缭乱B.休戚相关C.啧啧称奇D.摇头晃脑解析:B项,“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不合语境答案: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有一重大胜利,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B.有关部门下决心进行足球打黑,必须有助于中国足球起死回生,但扫黑仅仅是第一步,当务之急的工作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腐机制。
C.联通和电信因涉嫌依靠骨干网的垄断地位,通过价格歧视打压竞争对手,国家发改委对其进行反垄断调查,成为首批被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央企D.作为网络问政的新形式,政务微博不能仅仅“做出姿态”,更要俯下身子,贴近民生实际,关注民众吃喝住行用等基本需求,从而推动政府工作的科学发展。
《荷塘月色》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下面我将根据我的备课思路和设想,一一展开讲说。
一,说教材,学情(一)说教材特点《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相互映衬的美丽图景,语言文字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也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历年来重点保留并解读的文章,因此相当重要。
(二)说学情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目前高一年级的学生多数都对写景抒情的散文有所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
但由于知识水平和年龄限制,阅读多停留在粗读和泛读。
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还尚待形成。
尤其对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所流露的情感还不了解。
所以在引导阅读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创设适当的情境,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灵敏的语感。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为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本课内容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学习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感悟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体会作者感情。
由于本篇课文较为重要,对高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较难,因此我将本篇课文分两课时讲解。
第一课时:学生阅读,整体感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四,五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感情,品味文中语言,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
以下为第一课时讲解(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难点1,走进作品,理解本课写景特点,通过重点语段分析,品味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体会文章语言美。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解析】C项中“总”表示作者揣测的语气。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具有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解析】例句与C项皆为通感,A、B、D三项都是比喻。
【答案】 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国现在还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比较充裕、人口抚养的负担比较轻、育龄人群开始减少的时期,这样一个时期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总的来看是适宜的。
B.根据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的报告称,澳大利亚天文学家率领的国际科研团队在早期研发中恒星内部振荡或声波的测量可以被用于推测强磁场是否存在。
C.万达并购传奇影业,将会让好莱坞与中国市场真正零距离接触,这样的文化输入,有助于国产电影缩短工业化初期的稚嫩,加速步入成熟期。
D.校长的“直腿撑”,的确适合成为走红的鲜活素材,也的确可以对年轻人产生触动。
但如果仅仅将此当成一场表演秀,也就失去了一次改进、反思大学体育现状的好机会。
【解析】B项,句式杂糅,“根据”、“称”删去其一。
C项,缺少成分。
添加“缩短”的宾语。
第9课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荷塘月色的宁静、淡雅、柔和与朦胧。
2.分析写景手法,领悟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语言艺术。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煤屑.( ) ②踱.步( )③霎.时( ) ④幽僻.( )⑤船棹.( ) ⑥鹢.首( )⑦蓊.蓊郁郁( ) ⑧敛裾.( )答案 ①xiè ②duó ③shà ④pì ⑤zhào ⑥yì ⑦wěnɡ ⑧jū(2)多音字①曲⎩⎪⎨⎪⎧ 曲.折( )元曲.( ) ②脉⎩⎪⎨⎪⎧ 脉.脉含情( )脉.络( )③纤⎩⎪⎨⎪⎧ 纤.细( )拉纤.( ) ④颤⎩⎪⎨⎪⎧ 颤.动( )颤.栗( )⑤荷⎩⎪⎨⎪⎧ 荷.叶( )电荷.( ) ⑥娜⎩⎪⎨⎪⎧袅娜.( )安娜.( ) 答案 ①qū/qǔ ②mò/mài ③xiān/qiàn ④chàn/zhàn ⑤hé/hè ⑥nuó/nà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裾( )倨( )据( )(2)⎩⎪⎨⎪⎧ 惦( )掂( )踮( ) (3)⎩⎪⎨⎪⎧ 棹( )悼( )淖( ) (4)⎩⎪⎨⎪⎧ 缀( )辍( )啜( )答案 (1)敛裾/前倨后恭/占据 (2)惦记/掂量/踮脚 (3)船棹/悼念/泥淖 (4)点缀/辍学/啜泣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参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丰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风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袅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田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弥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宛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妖童媛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第三单元散文(1)第9课荷塘月色◎诗海拾贝莲塘[明]黄琼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赏析】前两句描写荷塘的颜色和荷塘四周的环境,董家潭苍茫漠漠,水湾边绿树阴阴。
用“苍茫”“漠漠”形容潭水,直绘其形,可见潭水之广大;用“绿树”“阴阴”描写树木,直写其色,可见树木之茂盛。
“漠漠”“阴阴”叠词相对,音韵和谐。
后两句写荷花和人的活动,但着笔清淡,似不经意点染而出。
潭里的荷花,灿若锦缎,连绵十里。
诗人虽没有详细描写荷花之多之盛,却收到了“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清香溢远”的表达效果。
“西风”“明月”写出了夏夜水边特有的凉爽,“棹歌”凸显了采莲人愉悦的心情。
十里荷香,绵绵相连,歌声悦耳,一棹载月,是多么美妙的意境!月光荷香,诗情画意。
超凡脱俗的月夜莲塘,引人入胜,令人舒畅怡然。
◎语林撷英朱自清名言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2.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3.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4.缄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5.而花团锦簇,自己不是主角,仍然是一种悲凉。
6.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作者卡片姓名朱自清生卒年1898~1948字号称谓字佩弦,号秋实相关资料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
9 荷塘月色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形、音全对的一组是( )A.明眸.(móu) 善睐.(lài) 靓.(qiàn)影B.斑驳.(bó) 蓊蓊.(wēng)郁郁幽僻.(pì)C.脉脉.(mò) 袅娜.(nuó) 裙裾.(jū)D.霎.(chà)时踱.(duó)步颤.(chàn)动2.下列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是满月,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是到了好处——酣眠不可少,小睡别有风味的。
A.虽然竟因而可本也B.即使却因而正固却C.虽然却所以恰固也D.即使竟所以恰本却3.按顺序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
A.泻升浸笼B.淌浮浸蒙C.淌升洗蒙D.泻浮洗笼4.下列词语使用最准确的一项是( )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的舞女的裙。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微风过处,送来清香……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的流水,遮住了……A.弯弯曲曲田田亭亭密密阵阵层层默默B.曲曲折折田田轻轻密密缕缕层层脉脉C.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D.弯弯曲曲田田轻轻层层阵阵密密默默5.选出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 )A.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B.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
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C.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创新方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祝福落实应用板块试题粤教版必修3(时间:40分钟分值:47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悚然(sǒnɡ)负疚.(jiù)窈.陷(yāo) 横.七竖八(hénɡ)B.新正.(zhēnɡ) 倔强.(jiànɡ)炮.烙(pào) 吞吞吐.吐(tǔ)C.草窠.(kē) 歆.享(xīn)渣滓.(zǐ) 少不更.事(ɡēnɡ)D.监.生(jiàn) 唾.弃(tuò)朱拓.(tuò) 瑟.瑟作响(sè)解析:A项,“窈”yǎo;B项,“炮”páo;D项,“拓”tà。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烟霭间或竹杆逍遥自在B.俨然尘芥形骇寻死觅活C.寒暄应酬山坳价廉物美D.鄙簿桌帏呜咽咀嚼赏鉴解析:A项,杆—竿;B项,骇—骸;D项,簿—薄。
答案:C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将军”,多么霸气的外号。
这就是阿里纳斯,奇才队曾经的领袖,如今却风光不再,找不到一支想要他的球队。
阿里纳斯健康时期,他在场上就是一个天生的得分手,无论是单场砍下60多分,还是大战科比,这位百无聊赖的球星总能以自己的方式,将皮球送进篮筐。
天有不测风云,一次比赛中膝盖重伤后,阿里纳斯彻底丧失了爆发力,一夜间从全明星级别的顶尖后卫,沦落为无人敢要、比不上替补的丧门星。
A.风光不再B.百无聊赖C.天有不测风云D.丧门星解析:B项,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不合语境。
答案:B4.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偌大的北京,至今没有形成为散客服务的公共旅游集散网点,设在前门、动物园等处的“一日游”车站,不但外地人很少知道,北京市民也不大了解。
B.曾记否,我与你初相见的时候,你还是个大约十岁左右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第9课《荷塘月色》学案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一)新课导入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请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第9课《荷塘月色》教案一、指导思想高中语文新课程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领悟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策略研究《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理解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教师要充分培养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借助讲学稿的运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章可循,上课期间,有事可做。
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1)通感手法的学以致用和叠词在文中的表达技巧。
(2)品味文章语言美。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3分钟)图片切入:展示月色下的照片,让学生体会月色下的意境。
让学生回顾旧知识,例举出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淤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朱自清是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荷塘月色落实应用板块训练粤教必修1【创新方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荷塘月色落实应用板块训练粤教必修1〔时间:40分钟满分:42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宁.谧/宁.可熨.帖/熨.斗鲜.见/鲜.为人知B.独处./妙处空..隙/天空.参差./差.可告慰C.袅娜./姓娜脉..陆/着.重指出..脉/血脉着D.曲.折/戏曲荷..泊/流血.牺牲..花/负荷血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níng/nìng,yù/yùn,xi n;B项,chǔ/chù,kòng/kōng,cī/ch ;C项,nuó/Nà,mò/mài,zhuó;D项,qū/qǔ,hé/hè,xuè。
答案:B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七月流火....,像....,天热得发了狂。
小鸟不知躲匿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垂头丧气是奄奄等毙;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出破碎的高叫,像是破锣碎鼓在替烈日呐喊助威....!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
马路上发着白光,小摊贩不敢吆喝,商店门口的有机玻璃招牌,也似乎给晒化了。
A.没精打采B.七月流火C.垂头丧气 D.呐喊助威解析:B项,“七月流火〞指天气要转凉,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B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解析:A项把“荷花〞的“清香〞比为远处的“歌声〞,把嗅觉形象当成了听觉形象。
高中语文 3.9《荷塘月色》教案粤教版必修1朱自清一、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二、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三)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四)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荷塘月色练习含解析粤教版必修[单元解读] 散文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逞心而言。
本单元散文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抒写的是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人生的感悟,可能来自一些重大事件,但更多的可能是来自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细节。
因此,解读这些文章时,我们必须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体会他的喜怒哀乐,分享他生命中的感悟和收获。
我们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
丰富自己的情感,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强自己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品出滋味。
9 荷塘月色大自然好像一首曲,一首无边无际的曲。
每个音符都带有动听的音律,每个音节都带着欢快的节奏,每个音段都带有柔美和安适,歌曲自然而不失感点,多似水中游动的鱼儿,自由,愉快。
这首曲载着倾听者无虑的梦想,使倾听者感受曲中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大自然的多彩芬芳,思绪沉沦在如此令人向往的大自然之中。
美字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赏美文荷韵喜爱荷花,喜爱她的素雅高洁,喜爱她的轻盈灵秀,更喜爱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
她不似玫瑰、牡丹娇艳欲滴,引得狂蜂乱蝶为之动容,环绕身边迟迟不肯离去;她亦不似桃李芬芳吐艳,但求一时的炫彩展现在人前却转瞬即逝、空留残花顺水漂流。
却以自己淡雅清高的风韵,留素洁清白与天地之间……初春时节,料峭春寒尚未褪尽,荷塘水面便有了点点的新绿,那嫩绿,悠闲、轻灵,却不似那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把根牢牢扎在泥里,为焕异彩而蓄生机。
炎炎夏日,荷塘清幽。
浮躁的心绪沐浴在淡雅的荷风中,洗尽尘世喧嚣烦躁,一股清灵如游丝般沁入心扉,让整个人儿都沾满了荷的清香,蕴透了花的丰韵,心儿亦变得玲珑剔透,清幽淡雅,心境怡然。
一群墨绿色的小精灵——水蜻蜓结伴而来,优雅地在水面点起阵阵涟漪。
嬉戏累了,即落在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尖上,变幻着自己的身姿做出许多新颖的造型,为夏日的荷塘增添了别样的风韵。
北宋诗人苏轼赞叹明月清风中之荷韵:“明月清风夜,甚低不语,妖邪无力。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一、单元内容及单元设计思想本单元是散文单元,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明确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
这种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的。
教学时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的,引领学生从欣赏景物入手,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二、《荷塘月色》的思想内涵和文章特点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
作者融情入景,触景生情,为愤激不满的现实中的自己营造了一个清新、美丽、宁静的精神避难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本课教学设计1.通过品读语言,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 重点赏析精彩语段,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教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学法: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查阅资料法五、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划分课文结构,理出感情脉络,指出重点段落。
第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4、5、6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第三课时总结4、5、6段,讨论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题。
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以朱自清的改名和不领救济粮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再加以背景介绍,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3.9 荷塘月色实战演练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脉.脉(mò)颤.动(zhàn)(chénɡ)独处.(chǔ)B.酣.睡(hān)参差..(cēn cī)(nà)蓊蓊郁.(yù)C.点缀.(zhuì)倩.影(qiàn)(xié)斑驳.(bó)D.煤屑.(xiāo)羞涩.(sè)(duó)幽僻..(yōu pì)解析:A.颤chàn动;B.袅娜nuó;D.煤屑xiè。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霎时倩影稀疏没精打彩笼着轻纱B.缈茫虚无飘渺隐隐约约嬉游无度C.和谐妖童嫒女纤腰束素迁延顾步D.风致丰姿绰约不绝如缕叶嫩花初解析:A.没精打彩—没精打采;B.缈茫—渺茫;C.妖童嫒女—妖童媛女。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A.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可.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B.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就.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C.这是独处的妙处,我将.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D.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解析:A.可:表示转折。
用“可”表达了对“月光淡淡”的遗憾,与文意不符。
B.根据课文理解,作者并没能完全超脱于现实生活,句中用“就”不妥当。
C.“将”指“将要”,不与“好了”搭配。
注意仔细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匠心。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无疑,老祖宗留下的许多民族美德积重难返....,不是几个“款爷”“富婆”的游戏人间所能改变得了的。
B.在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能够见仁见智....,达成共识,说明我们这个领导集体是坚强的。
C.美国政府正加紧对恐怖袭击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并全面展开大规模军事调动,对恐怖分子实施军事打击已箭在弦上....。
第9课荷塘月色一、基础考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B.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C.初露锋芒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D.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解析:选A。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
“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
第一处,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应用“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
“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
这二者基本相同,都符合第二处的语境。
“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
“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第三处,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这是说“他”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应用“不负众望”。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荷塘月色落实应用板块训练粤教版必修1(时间:40分钟满分:42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宁.谧/宁.可熨.帖/熨.斗鲜.见/鲜.为人知B.独处./妙处.空.隙/天空.参差./差.可告慰C.袅娜./姓娜.脉.脉/血脉.着.陆/着.重指出D.曲.折/戏曲.荷.花/负荷.血.泊/流血.牺牲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níng/nìng,yù/yùn,xi n;B项,chǔ/chù,kòng/kōng,cī/ch;C项,nuó/Nà,mò/mài,zhuó;D项,qū/qǔ,hé/hè,xuè。
答案:B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七月流火....,像....,天热得发了狂。
小鸟不知躲匿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垂头丧气是奄奄等毙;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出破碎的高叫,像是破锣碎鼓在替烈日呐喊助威....!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
马路上发着白光,小摊贩不敢吆喝,商店门口的有机玻璃招牌,也似乎给晒化了。
A.没精打采B.七月流火C.垂头丧气D.呐喊助威解析:B项,“七月流火”指天气要转凉,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B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解析:A项把“荷花”的“清香”比为远处的“歌声”,把嗅觉形象当成了听觉形象。
B项将“月色”比为“奏着的名曲”,把视觉形象比成了听觉形象。
C项用“乐曲”喻“草地”,就把视觉形象转移为听觉形象。
D项把“树色”比作“烟雾”,没有感觉转移。
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即使月光还是淡淡的。
B.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C.采莲的情景从诗歌里约略可以知道,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D.树木在荷塘周围今晚上应该另有一番景色。
解析:A项,“即使”改成“虽然”,关联语词使用不当;C项,主语不一致,“是荡着小船”前应加主语“她们”;D项,语序不当。
答案:B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的语序,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________。
①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②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③缕缕白色的炊烟④弥漫在山野的四周⑤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A.③⑤②①④B.③④②①⑤C.②③⑤①④D.②①⑤③④解析:根据所给的首句,可知与时间状语衔接最紧密的是②,先写“山脚下”的“烟幕”,再写“缭绕”,后写“香味”“弥漫”。
顺序是由视觉到嗅觉。
答案:C二、类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池塘贾平凹①那时候,我很幼小,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父亲在一次运动中死了,母亲却撇下我,出门走了别家。
孤伶伶的我,就被祖母接到了乡下的老家。
祖母已经年迈,眼花得不能挑针,终日忙着为人洗衣,小棒槌就在捶布石上咣当咣当地捶打。
我先是守在一旁,那声响太是单调,再不能忍,就一个人到门前的池塘寻乐去了。
②池塘里有着生命,也有着颜色,那红莲,那白鹅,那绿荷……它们生活它们的,各有各的乐趣。
我却不能下水去,只是看那露水,在荷叶上滚成碎珠,又滚成大颗,末了,阳光下一丝一缕地净了,那鱼群,散开一片,又聚起一堆,倏然全然逝去,只有一个空白了。
它们认不得我,我却牢牢记住了它们,摇着岸边的一株梧桐,落一片叶儿到它们身边,我觉得那便是我了,在它们之中了,千声万声地唤它们是朋友呢。
③到了冬天,这是我很悲伤的事,塘里结了冰,白花花的,我的朋友再不见了。
我沿池塘沿儿去找,却只有几根枯苇,在风里飘着芦絮,捉到一朵了,托在手心,倏忽却又飞了,又去捉回,又再飞去……祖母知道我的烦恼,一边捶着棒槌,一边抹泪,村里人却都说我是怪孩子,在寻找什么呢?④时间一天天过去,池塘里起了风,冰一块块融了。
终有一天,我正看着,就在那远远地方,似乎有了一个嫩黄黄的卷儿。
蓦地,在好多地方,也都有了那样的卷儿。
那是什么呢?⑤我一直守了半晌,卷儿终未展开。
祖母说:“啊,荷叶要出来了!”我听了,却悲伤了起来,想池水这么绿,绿得发了墨,却染不了荷叶的嫩黄,它是患了什么病吗?一个冬天里是在水里病着吗?我只知道草儿从石板下长上来,是这般颜色,这般委屈,这水也有石板一样的压迫吗?⑥但它终于慢慢舒展开了,一个圆圆的、平和的模样,平浮在水面就不动了。
三日、五日,那圆就多起来,先头的呈现出深绿,新生的还是浅绿,排列得似铺成的石板路。
池塘里开始热闹,我的朋友又都出现,融融地,又该是一个乐园了。
没想到这晚,起了风雨,哗哗啦啦喧嚣了一夜,天未亮,雨还未驻,我便急忙去塘边。
⑦果然池水比往日满了,荷叶狼籍着,有的已破碎,有的浸沉水里,我不禁呜呜啼哭起来了。
就在这时候,有一声尖叫,是那么地凄楚,我抬头看去,是一只什么鸟儿,肥胖胖的,羽毛并未丰满,却一缕一缕湿贴在身上,正站在一片荷叶上鸣叫。
那荷叶负不起它的重量,慢慢沉下水去,它惊恐着,扑闪着翅膀,又飞跳上另一片荷叶,那荷叶动荡不安,它几乎要跌倒了,就又跳上一片荷叶,但立即就沉下水去,没了它的腹部,它一声惊叫,溅起一团水花,又落在另一片荷叶上,斜了身子,酥酥地抖动……我不觉可怜起来了,它是从树上的巢里不慎掉下来的呢?还是贪玩好奇,忘了妈妈的叮嘱,来欣赏这大千世界呢?可怜的小鸟!这个世界怎么容得你去?这风儿雨儿,使你如何受得了呢?我纵然在岸上万般儿同情,又如何救得你啊?6.[对应考点链接]下面这句话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它们认不得我,我却牢牢记住了它们,摇着岸边的一株梧桐,落一片叶儿到它们身边,我觉得那便是我了,在它们之中了,千声万声地唤它们是朋友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作者把父死母嫁、失去了家的“我”比喻成那片被摇落的树叶,树叶代替“我”在池塘中与“朋友”一起嬉戏玩耍,塘中的生命和颜色本不可能认识“我”,而“我”已经把它们当成朋友,反映“我”遭遇家庭不幸后的孤独和无奈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自由快乐生活的渴望。
7.祖母说“啊,荷叶要出来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呼应上文“祖母知道我的烦恼”。
②说明祖母也在急切盼望池塘早日“热闹”起来。
③祖母看到“我”在塘边守望那些“卷儿”展开,她怕“我”失望,想让“我”高兴起来,反映祖母对孙儿的理解、疼爱。
8.阅读全文,分析文章以“池塘”为题的意义。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遭遇不幸后,池塘是“我”“寻乐”的地点,在那里我找到了慰藉孤独心灵的朋友,那里是我的乐园。
②池塘象征作者所处的那个特殊年代社会环境,荷叶、小鸟在池塘遭受风雨的摧残象征在那个社会背景下“我”的遭遇,池塘见证了我幼年生活的孤独和哀伤。
三、语言运用(12分)9.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
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6分)采莲子[唐]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
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
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
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