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资质培训-中枢神经系统重症诊治
- 格式:ppt
- 大小:3.78 MB
- 文档页数:70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班展开全文为解决重症医学科对从业人员的高要求与医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现状之间的剪刀差问题,并使重症医学专业人员对重症医学的相关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管理部与继续教育部在正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美国重症医学会的FCCS课程的培训模式,参考美国心脏学会ECC课程、美国重症医学会FCCS课程、我国台湾ACLS联合委员会课程运作方式,自2009年起共同发起开展了“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项目”,以系统、规范及高质量的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工作为基础,建设高素质的重症医学从业人员队伍。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采用统一的培训教材及课件,具有规范化的培训流程和标准化的考核,并对授课教师实行资质准入,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管理部和继续教育部联合签章的培训合格证书。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者可申请加入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为专科会员,具有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学组成员、全国委员的被选举权。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的开展必将提高我国重症医学科从业人员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专科会员整体水平,提升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并维护医疗安全。
从2009年至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管理部与继续教育部已在全国举办了99期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班,此外还在厦门、西安、长沙、石家庄同期举办了4期师资班。
为了进一步扩大本项目的影响,惠及更多的医务工作者,2018年拟举办15期培训班,每期培训班限招学员250人,具体举办地点和时间初步确定为:福建厦门-陕西西安(3月中下旬)、四川成都-重庆(4月下旬)、天津-山东临沂(6月上旬)、甘肃兰州-新疆乌鲁木齐(7月下旬)、西藏(8月底)、河南郑州-内蒙古呼和浩特(9月中下旬)、广东中山-江苏泰州(10月中旬)、上海-云南昆明(11月底)。
1. 培训内容理论培训:以《中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为基础,按模块授课,每个模块均采用理论要点讲授、病例讨论和提问与答疑的形式进行。
危重症专项培训计划一、培训背景近年来,我国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依然存在挑战。
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医护人员具备精湛的临床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急需开展危重症专项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危重症救治能力。
二、培训目标1.提高医护人员对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意识,熟练掌握危重症救治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增强医护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3.培养专业危重症医护人员,提高医院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质量和护理水平。
三、培训内容1.危重症患者的评估和监护(1)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和评估(2)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与分级(3)危重症患者的院前和院内抢救技术2.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抢救技术(1)危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和通气技术(2)危重症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抢救技术(3)危重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抢救技术(4)危重症患者的多脏器功能支持技术3.危重症病例讨论与实际操作(1)实际病例模拟(2)团队操作实践(3)危重症患者的团队抢救演练四、培训形式1.理论讲座:请卫生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同学们熟知的医院专家进行现场授课,讲解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理论与实践技巧。
2.案例讨论: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危重症病例讨论与实际操作,确保学员们深入理解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实际操作流程。
3.现场操作:举办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抢救技术现场操作,增强医护人员对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操作技能。
五、培训对象1.各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2.急诊科医护人员3.急救中心医护人员4.其他对危重症救治感兴趣的医护人员六、培训教材《重症病理生理学》《危重症护理学》《危重症护理》七、培训时间和地点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通常为3-5天地点:医院内部的会议室或者专门的培训基地八、培训评估1.全程考勤:要求学员全程参加培训课程,确保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深入了解。
2.理论与技能考核:对学员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考核,确保学员掌握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理论和实践技能。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2011(⽬录及word版教材)2011重症医学整理编辑急诊科主任医师肖彪教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录第⼀章重症患者的评价和认识第⼆章重症监测理论和原则第三章床边⽣命体征监测第四章⼼肺脑复苏第五章休克的诊断和治疗第六章重症患者⼼⾎管急症的诊断和处理第七章⾎流动⼒学监测第⼋章呼吸衰竭第九章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第⼗章机械通⽓第⼗⼀章静脉⾎栓与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第⼗⼆章脓毒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第⼗三章急性肾衰竭与⾎液净化技术第⼗四章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第⼗五章重症患者的肠内与肠外营养⽀持第⼗六章重症患者的感染与抗菌药物第⼗七章重症患者的出⾎和凝⾎障碍第⼗⼋章重症患者的内分泌与代谢第⼗九章重症患者的内环境紊乱第⼆⼗章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第⼆⼗⼀章中枢神经系统的重症诊治第⼆⼗⼆章创伤后机体反应及基本的创伤⽀持第⼆⼗三章重症患者的院内和院间转运第⼆⼗四章重症医学相关伦理学问题第⼆⼗五章重症医学的科研第⼀章重症患者的评价和认识⽬的要求:1.认识并尽早确定威胁患者⽣命的疾病和早期⼲预的重要性2.重症患者病情严重性的评估与判断3.识别重症病的早期信号和症状4.相关技术:⾮特异性病情严重程度评分;MODS评分;特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Logistic评分;创伤的评分;重症评分系统的评价第⼀节发现重症患者在普通疾病的医学诊治模式中,要求按⼀定的顺序来进⾏,包括采集完整的病史,详细的查体,辅助检查,诊断,然后才是治疗。
需要充裕的时间,可能是⼏天、⼏周甚⾄⼏个⽉,只有当诊断明确以后才能开始治疗。
这种模式⽆疑是难以适合危重病患者的。
重症患者时间通常很紧迫,判断评估所需要的时间⾮常重要。
临床判断主要依据⼀般状况和⽣命体征,采集病史和查体需要同时进⾏。
重点明确,即使病因并未完全清楚,也需要初步诊断,注意哪些⽣理指标是⾸先要被纠正的,判断出危及⽣命的异常情况,并给以简单的处理,如输液、输氧等,就有可能显著改善病情,为下⼀步检查治疗争取时间早期发现对于赢得时间,明确诊断,进⽽早期给以⼲预治疗⾮常重要。
2019 我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一、引言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重症医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正在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的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以提高医生在重症医学领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在2019年,我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更新,以适应当下重症医学的最新发展和需求。
二、教材结构与内容1. 教材结构2019年我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分为多个部分,主要包括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学科发展等内容。
其中,基础理论部分包括重症医学的基本概念、病理生理、诊断标准等内容;临床实践部分主要包括各种常见危重症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急救技术等内容;学科发展部分则涵盖了重症医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
整个教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有利于医生系统地了解和学习重症医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 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了重症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
基础理论部分囊括了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但不限于重症监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内容;临床实践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危重症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如心肌梗死、脑出血、创伤性休克等;学科发展部分对重症医学的历史渊源、学科特点和学科前景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教材还引入了一些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为我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前沿的教学资源。
三、教材特色与亮点1. 多学科融合2019年的我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更加注重多学科的融合。
除了医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外,还融入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这有助于医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2. 临床病例分析教材中还精选了大量真实的临床病例,对病例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最新的诊疗方案,有助于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症医学的实践技能。
3. 突出问题导向教材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介绍和概括,更注重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医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医生的实践能力。
医院重症救治培训计划内容一、培训目标本次培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医院重症救治团队的综合能力,包括急救技能、医疗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以确保对重症患者的及时、有效救治,提高医院重症救治水平。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主要面向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和相关科室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
培训对象需具备一定的临床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且有志于从事重症救治工作。
三、培训内容1. 重症患者的评估和急救技能培训本环节主要包括重症患者的初步评估、血压、心率、呼吸、意识状态的快速评估,并学习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静脉置管、使用各类急救药物等急救技能。
2. 重症监护技术培训本环节主要包括各类重症监护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呼吸机的操作、监护仪的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和护理等技术和操作技能。
3. 重症医学知识培训本环节主要包括重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重症感染的救治、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多器官功能支持等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4. 团队协作能力培训本环节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多学科的协作模式、重症团队的组建和管理、急救团队的应急处理等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培训方式本次培训将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培训内容以专业讲座、案例分析、技能演练、模拟救治等形式进行,使学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上得到全面提高。
五、培训周期本次培训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历时3天。
第二阶段为实践操作,历时2天。
整个培训周期共计5天。
六、培训师资本次培训将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师,他们将为学员们进行全方位、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指导。
七、培训考核本次培训将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员们需参加培训结束后的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
只有通过考核并取得结业证书的学员,方可视为合格。
八、培训效果经过本次培训,学员们将能够全面掌握重症患者的评估和急救技能、重症监护技术的操作和维护,掌握重症医学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对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为医院的重症患者提供更专业、更及时、更有效的救治服务。
重症医学科专科资质培训教材
重症医学科专科资质培训教材有很多,比如《中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
该书是201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大为、邱海波、严海。
该书在前3版培训教材的基础上,收集了年20期学员班与4期师资班使用后的反馈意见。
重症医学科专科资质培训教材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重症患者的初始评价、基本生命体征监测、中心静脉穿刺插管和测压、机械通气、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重症血液净化技术等多个方面。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神经外科重症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了解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病情特点、临床表现及处理技巧,提高对患者的诊断、护理及对患者家属的沟通能力,提高处理急救状况的能力。
二、培训内容1.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病情特点及临床表现2. 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及颅内肿瘤的诊断及处理技巧3. 颅内压升高、脑功能损害等的处理技巧4.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护理要点5. 性格特点、家属沟通及心理护理6. 多学科协作与团队合作7. 紧急情况处理及急救技术三、培训方式1. 理论知识讲解:组织专家进行讲座,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员掌握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病情特点及处理技巧。
2. 实际操作演练:通过模拟操作、真实案例讨论、实际操作演练等方式,提高学员在处理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时的操作技能。
3. 临床实践教学:组织学员到临床一线开展实习,亲身体验、实践,提高护理、临床技能。
四、培训对象1. 神经外科医生2. 神经外科护士3. 急诊科医生、护士4. 其他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五、培训周期根据不同的岗位与实际情况,培训周期一般为1个月至3个月。
六、培训评估1. 知识考核:对学员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如笔试、口头答辩等形式。
2. 操作技能考核:对学员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如技能演练、临床实践等形式。
3. 临床实践考核:通过临床实践的情况对学员进行综合考核。
七、培训效果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掌握处理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提高对患者的诊断能力及护理水平,同时提高对患者家属的沟通与心理护理能力,提高处理急救状况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协作水平。
四、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有关部门进行培训,如医院、医学院校等。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诊疗及护理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临床与护理技能。
希望通过本培训计划,提高医务人员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诊疗及护理水平,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医院重症救治培训计划方案一、培训目的重症医学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部分,医院需要配备一支专业的重症救治团队。
本培训计划旨在提高医院医护人员的抢救意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在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迅速的处理,为危重病人的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二、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对象主要为急诊科、内科、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护士人员等医护人员。
三、培训内容1. 重症患者的急救原则和基础知识- 初始评估:包括呼吸道、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多方位的评价,确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呼吸、血压、意识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测,掌握各项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和危险信号。
- 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成人和儿童的心肺复苏技能,熟练应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进行心脏电击。
- 使用急救药物:了解各种急救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等,掌握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药物使用。
2. 重症监护及抢救设备的使用- 呼吸机的使用:掌握呼吸机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呼吸机的设置、调节和监控。
- 抢救车的使用:学习使用各种型号的抢救车,了解其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学习心电监护仪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正确连接心电监护仪进行心电监护。
3. 多学科协作和急救团队建设- 医护人员的沟通协作:培养医护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沟通,形成高效的救治团队。
- 多学科的救治团队建设:重症医学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医护人员需要了解各科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多学科的救治团队。
4. 重症患者的心理支持- 在抢救患者的同时,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必要的心理支持。
- 掌握恰当的沟通方式,因材施教,安抚患者的情绪。
四、培训方式1. 理论教育- 由重症医学科的专家或者协会的专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讲解重症患者的急救原则、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等。
-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培训内容的吸引力和可理解性。
2. 模拟训练- 利用模拟人等模拟器材设备进行模拟训练,让医护人员模拟真实的急救场景,练习急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