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教版科学四下盐到哪里去了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海港区驻操营学区黄土营小学李彬教材与学情分析:《盐到哪里去了》是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变化”里的第二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范畴,研究物质的变化。
前面学生对物质的状态及其热胀冷缩性质部分知识有所掌握,而这一课要重点探究的是物质的另一种物理变化“溶解”。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溶解”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性了解,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设疑猜想——实验证明——形成结论”的过程,学到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学生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并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动手做实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分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一起学习。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适量的盐、锯末、沙、白糖、铁粉、清水、一支玻璃棒、五个烧杯、一张记录表、一块抹布、一个药匙。
洗洁精或洗发水、一次性塑料杯若干(自制泡泡水用)。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师:咱们先猜个谜语热热身:“来自水中,却怕水冲,回到水中,无影无踪”大家猜一猜是什么?(生预设:盐)既然提到了盐,我们就一起来观看一个和盐有关的动画片:《驮盐的驴》师:盐袋掉进水里后为什么变轻了?盐到哪里去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揭示并板书课题:18.盐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谜语和动画引入新课,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到上课的状态,投入到科学学习中。
二、预测现象、指导实验1、大胆猜想,做好记录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如喝汤加盐、喝咖啡加糖。
《盐到哪里去了》讲课设计一、教材剖析:本课从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常有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淆” 的研究活动。
便于学生着手操作,察看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固体与水混淆后,其变化是不同样的。
指引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要点培育学生动于操作实验考证展望的能力。
二、学生剖析:针对四年级学生心理、年纪特色以及本质状况,我对学情做以下剖析:1、四年级的学生对溶解的观点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而且能够初步进行探究活动,如把少许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近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
2、一部分学生也听闻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可以准确地求情楚终究什么是溶解,也还不可以正确判断物质能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法学法在本课教课活动设计中间,我注意让学生经过亲身实验,领会溶解的过程,而且能够联系本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升华感情。
经过察看、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的主要特色。
四、设计理念:学生形成科学观点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抽象和归纳过程,是科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本质。
以科学观点为主线,更容易达成三维目标。
我们的讲堂研究活动是在成立科学观点过程中睁开的,所以要指引学生用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观点,在形成观点的过程中发展科学修养。
五、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经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淆”的实验,指引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着手做实验下手,让学生睁开自主议论,并把察看到的现象实时记录、分类,进而让学生真切成为学习的主人。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实验,培育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经过实验,培育学生互相配合的精神;经过实验,培育学生喜爱科学,热爱生活的质量。
六、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淆的实验。
2、教课难点:指引学生设计实验,察看记录实验现象。
七、教课准备:四个人一小组 , 每个小组准备有五个烧杯、一支玻璃棒、适当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水、一块抹布。
18.盐到哪里去了小寺沟镇中心小学朱小艳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重要内容,以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为线索,设计了3个活动。
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变化是不一样的。
根据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分成两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活动2重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把不溶于水或溶于水的物体从水中分离出来,使学生懂得物体分离发生的变化与混合是可逆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3通过让学生观察汽水和汽水的生产流程图,认识气体气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变化现象,这种变化也是可逆的。
体会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4.能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
5.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科学知识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用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2.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描述汽水(碳酸饮料)生产的基本过程。
2.能举出生活生产中人们利用分离与混合技术的实例(如晒盐)。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小组准备:白糖、食盐、沙子、铁粉、锯末、烧杯5个、玻璃棒、药匙、纸巾、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从前,有一个国王,在他的王宫里储藏了很多的盐,但是这个国王非常吝啬,从来不把盐分给老百姓吃。
由于长期吃不到盐,老百姓们四肢无力,经常生病,就只好冒着生命危险去王宫里偷盐吃。
结果很多人把偷来的盐带出王宫时,被卫兵搜到了,还被拉出去砍了头。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8课盐到哪里去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采用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后续延伸活动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一起学习,乐于与其它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三学具准备:每个小组5个烧杯、1个玻璃棒、适量沙子、铁粉、白糖、锯末、食盐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看,这只烧杯里装的是水,这个小纸包里装的是家里炒菜用的盐,老师用药匙把盐放进水里,用玻璃棒搅拌,你们猜,盐会怎么样?生:盐会化在水里!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那么,物体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是都像盐粒这样化在水里呢?你们想研究吗?生:想!师: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这节课我们学习18课——盐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由于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用实验导入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演示的小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操作要领,为后续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小实验又点出了本课探究活动的主旨。
)二、教师引领,学习新知1、鼓励大胆猜想,做好小组记录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种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泡末。
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大家先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生:白糖会化在水里!生:盐也会化在水里!生:沙子不会化!生:沙子还会使水浑了!生:铁粉不会化!生:泡末也不会化,还会浮在水面上!生:放糖的水会变甜!生:放盐的水会变咸!师:这些只是他们几个人的猜想,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把你们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并由记录员记录在课本67页的表内。
(学生交流、记录)2、实验验证猜想,培养探究能力师:你们已经把猜想记录下来了,但是大家知道猜想不是事实,不一定正确。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四年级下册食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本课题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的探究活动。
学生便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重点培养学生动于操作实验验证预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从学生动手做实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分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四、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有六个烧杯、一支玻璃棒、适量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水、一块抹布。
五、教学过程:(一)创造条件导入新课师:老师这里有两种物体,你怎么知道它是什么?生:看、尝、闻。
师:通过品尝我们知道它们是水和盐水,可是我们能看到盐么?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盐到哪里去了。
(板书《盐到哪里去了》)(二)预测现象、指导实验1、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种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锯末。
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大家先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2、师:把你们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并记录在课本67页的表内。
(学生交流、记录)3、师:你们已经把猜想记录下来了,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同学们说该怎么办?生:实验!4、师:做这个实验前呢,老师先给大家几个小提示:A、为了保证实验的合理性,放入烧杯的各种物体我们都用一小勺,玻璃棒搅拌的次数要一样多。
B、搅拌时玻璃棒要均匀、轻轻的用力,玻璃棒尽可能的不要碰到烧杯壁。
《盐到哪里去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试验标准对各种物体分类。
4.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教具准备: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烧杯5个,记录表,抹布,玻璃棒,铁架台,漏斗,滤纸,纱布,磁铁,塑料勺等。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两杯水,你们看它们一样吗?(生:先观察,在回答)真的吗?谁来鉴别一下?(生:进行鉴别)现在,你有什么问题?(生:提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盐到哪里去了。
板书课题(盐到哪里去了)。
二、混合1. 请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进行猜想)2.动手实验,看看和你的猜想一样吗?为了保证实验合理,请先看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3.各组进行实验。
4.各组进行汇报实验结果5.你能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确定分类标准,给它们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6.实验中食盐和白糖到哪里去了?(生:食盐化了白糖化了)你们怎么知道它们化在水里了呢?(生:白糖和食盐在水中化得非常非常小了,用眼睛都看不见了。
)我们就说它们变成了极小的微粒。
(课件出示)由于我们使用的是干净的水,还可以尝一尝。
(生:尝)每次尝的味道都怎么样?这说明什么?(生;均匀分散到水中)谁说说怎样才算溶解呢?(生:像食盐和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7.在我们的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很多,谁来说说?三.分离1.像沙能容解吗?为什么?铁粉,锯末呢?你能想办法把它们与水分离出来吗?(生:说说)各组开始进行分离。
2.分离出来的水干净吗?怎样把这些细小的杂质去掉呢?我向大家介绍几位朋友,滤纸,漏斗,铁架台,也许你们需要它们的帮忙。
《18.盐到哪里(nǎ li)去了》教学(jiāo xué)设计【授课(shòukè)题目】18.盐到哪里(nǎ li)去了【教材(jiàocái)分析】本课以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为线索设计了3个活动。
其中活动1“混合”与活动2“分离”是两个互为可逆的变化过程。
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分成两类,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活动2重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将不溶解或溶解于水的物体从水中分离出来。
在分离混合物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懂得物体分离发生的变化与混合是可逆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3通过让学生观察汽水和汽水的生产流程图,认识气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变化现象,这种变化也是可逆的,同时帮助学生熟悉产品加工过程,体会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广泛应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与分离的实验。
难点是了解汽水的生产过程。
【学情简介】食盐、白糖、沙等物质与水混合,在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很少认真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
本课就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物质现象研究变化规律,带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将常见的几种固体物质与水混合,观察变化,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对这些固体进行分类。
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通过本课的探究,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得以提高,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探索,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教学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体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4、能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
5、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xué sheng)做物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实验。
2.了解汽水的生产(shēngchǎn)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