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的融通之道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3
论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最后,派问作家这两个故事中他相信哪一个,作家说有老虎的故事,并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派就说作家和上帝的意见一致。
对于我,我也是选择相信有老虎的那个故事,毕竟人杀人的故事太残酷的。
派的家中有很多动物,小时候的派在他妈妈的影响下开始信奉神,后来开始接触到其它神明,也开始信奉不同的神明,然后派的父亲告诉他不能同时信奉3个宗教,并告诉他在相同的时间相信每一件事,就像并不相信任何事,并希望派能用心思考,不过派好像没有听取他父亲的建议。
派后来去喂老虎,这只老虎之所以叫理查德帕克,是因为卖它的人的名字和它起先的名字弄反了,所以老虎就成了理查德帕克。
然而派的举动被他的哥哥告诉了他父亲。
他父亲非常生气并让他目睹了老虎进食的过程,并告诉他这个名为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不可能成为他的朋友,你觉得它是善意的,无害的,你从它眼神里看到的,只是你自己的心意的投射。
影片中讲述了派的父亲从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躺在床上忍受病痛,但佛像在那里,最终佛像没有拯救他,但医药做到了。
他的妈妈因为嫁给了派的父亲,被她的家人赶走。
派的妈妈被迫斩断过去,但宗教是唯一的联系。
从派的父亲中这我们知道我们不能麻木信任神的作用,遇到问题不能一味依靠神,要靠科技的力量解决问题。
当然,从派的妈妈中,我们知道我们要有信仰。
派长大后遇到一个喜欢的女孩,他们好像交流,喜欢上了对方。
因为派家打算把动物卖到加拿大去,所以他们不得不离开印度。
派在走时去见了那个女孩,女孩也送给他一个东西,派后来回忆说他记得那天他说的每一句话,却忘记跟那个女孩说再见了。
派一家开始前往加拿大,在船上因为派的妈妈是吃素的,所以他们与厨师发生了冲突,后来船因为风暴的原因,船沉了,派掉进海里见到了鲨鱼,在这场灾难中,派的家人全部遇难,而派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的融通之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少年在海难中幸存下来,与一只孟加拉虎一同在太平洋中漂流的奇幻故事。
这部电影无疑是李安执导的一部杰作,而从中也可以看出李安导演的融通之道。
李安在影片中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技巧。
他将3D技术和特效运用到了极致,创造了让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他还结合了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元素,让影片具有了更丰富的艺术张力。
这种融合了不同艺术形式的手法,表现了李安导演在艺术创作上的融通之道。
李安在影片中的叙事过程中也显示出了他的融通之道。
影片通过少年派的回忆和讲述,巧妙地将现实和幻想相融合,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超脱现实的感受。
李安通过叙事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想象的世界,这种对叙事的掌控力,也体现了他在导演方面的融通之道。
影片中的人物刻画也展现了李安导演的融通之道。
少年派和他的家人、老师、朋友以及动物们都塑造得非常生动和立体,每个角色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
尤其是少年派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他们之间的相处和互动,展现了一种跨越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种刻画人物的能力也是李安导演的独特魅力所在。
与此影片中的音乐和配乐也是李安导演展现融通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乐在影片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与图像相结合,为影片增添了情感和内涵。
李安借助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奇幻的梦境,让人身临其境,这种掌控音乐的能力也显示出了他的融通之道。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李安导演具有非常高超的融通之道。
他不仅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游刃有余,还能够通过叙事、人物塑造和音乐配乐等方面,展现出他的导演才华。
他能够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游刃有余,将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这正是他的融通之道的体现。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电影中隐喻之含混性一李安导演的电影独具艺术魅力。
同一个故事,往往能解读出多种不同甚至是相悖的对话关系。
而这种玄妙的解读空间恰恰是通过影片中一个个隐喻来实现的。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往往表示将一物视为另一物。
然而,在当今学界隐喻已不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的世界中,人们的思维在既不同又相关的各种知识间相互转化。
这一基本特点使隐喻迅速从修辞学渗透到了各种不同的领域,这其中当然包括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中的视觉意象与隐喻关系密不可分,文艺理论家雷?韦勒克和奥?沃伦在其著作《文学理论》中曾指出:“视觉的意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知觉,但它也‘代表了’、暗示了某种不可见的东西、某种‘内在的’东西。
” 因此,电影视觉意象的隐喻性也成为电影艺术大师们热衷追求的艺术方式,隐喻让电影更具诗意。
李安这位脚踏东西方文化两岸的电影导演,不但深谙电影艺术表达中的隐喻之道,用隐喻的手法讲述了纷呈多变的创作主题,而且他的隐喻往往又具有含混性(ambiguity)的特点,这使其电影大大扩展了阐释空间,丰富了表达意义,增强了艺术审美效果。
英国批评家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在其名著《七种类型的含混》中首先提出了含混理论,认为含混是作家用有限的文本表达多种态度和情感的方式,是其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技艺。
这一理论给人们细致独立地评判艺术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笔者认为含混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对电影艺术的解读。
含混多义正是李安在其电影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他的这种故意使得故事的阐释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内涵上增加了百转千回的混沌之美。
本文拟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从含混理论出发对影片中多重表达的隐喻进行阐发。
二2012年11月李安改编自加拿大当代小说家杨?马特尔的同名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引起了媒体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电影上映以来,国内对这一作品的解读可谓众说纷呈。
人们从主题、叙事结构、电影艺术手法等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有学者剖析影片的主题;也有学者探讨人性与信仰;还有学者对比分析了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技巧,等等。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的融通之道李安是一位出色的导演,他凭借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入剖析人性的才能而享誉国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他的一部杰作,通过描绘主人公派在海上漂流的奇幻经历,展现了李安融通之道的一些重要方面。
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展现了他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融合。
影片中,派成长于印度的一个动物园家族,在他童年时代,他接触到了印度的宗教和文化。
而在海上漂流的过程中,他与一只孟加拉虎成为了伙伴,并和它一起面对了无数困难和挑战。
这个孟加拉虎无法说话,但它通过身体语言和眼神传递出与派之间深深的情感纽带。
这样的情感纽带扩大了派对孟加拉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使他接纳并尊重了孟加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李安借此告诉观众,我们应该在面对不同文化时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并尊重它们,从而实现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强调了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平衡。
派的家族是印度的信仰虔诚者,他们按照宗教的教义生活,对神灵怀有虔诚的信仰。
在漂流的过程中,派面对着种种困境和危险,他看到了无所不能的神的虚弱和无能。
派选择了相信自己的经验和理性思考,他相信人类自己可以创造出奇迹。
这种平衡的态度使派在遭遇困境时保持了冷静和清醒的头脑,从而更好地应对问题和挑战。
李安在电影中强调了科学和信仰的平衡,既不偏激地追求科学,也不过度依赖宗教信仰,而是理性思考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派在漂流的过程中,经历了饥饿、孤立、寂寞、恐惧等极端的状况。
在这些困境中,他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存欲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用极端的情况考验着自己的意志力和勇气,并不断寻找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派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通过与虎的斗争和合作,派明白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恶意,并决定抛开恶意,用善良和爱来战胜恶势力。
通过派的经历,李安传达了人类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情,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认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展现了李安的融通之道,他不仅在电影中展现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融合,还强调了理性与信仰的平衡,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电影中隐喻之含混性【摘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电影,其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充满着隐喻的含混性。
在这部电影中,故事背景与隐喻巧妙交织,人物关系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暗示,场景与符号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心灵旅程与现实境遇的碰撞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宗教、哲学与人性问题相互交融。
李安电影中的隐喻之美引发观众对于电影中含混性的深入解读,唤起观众心灵的觉醒与启示。
通过这些隐喻,观众被带入一个充满想象与探索的精神之旅,引发对于生命、信仰与存在的深思。
李安凭借着这种隐喻的含混性,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让人们在电影的世界中体验到更多的情感与启迪。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隐喻、含混性、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暗示、场景、符号、解读、心灵旅程、现实境遇、碰撞、宗教、哲学、人性问题、美、观众解读、心灵觉醒、启示。
1. 引言1.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李安电影中隐喻的含混性李安电影向来以其深刻的隐喻和富有想象力的表现手法而著称,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其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部电影中,隐喻的含混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思考、解读并感悟。
故事背景与隐喻的交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少年派在海上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同漂流的奇幻故事。
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着丰富的隐喻,虽然表面看来是一段关于求生与友谊的冒险,但在细节中却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人物关系背后的暗示少年派与孟加拉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折射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存的本能。
在这看似简单的关系背后,隐藏着对于自我认知、孤独和信念的探讨。
场景与符号的多重解读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和符号都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解读,如海洋、动物、宗教象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隐喻。
这种多重解读让观众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启示。
心灵旅程与现实境遇的碰撞少年派的心灵旅程与现实境遇之间的碰撞,让观众不断思考关于人生意义、信仰与希望的命题。
作者: 陈双寅
作者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新作
页码: 78-8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李安 漂流 奇幻 少年 电影 最佳导演 北京时间 3D技术
摘要:北京时间2013年2月25日,导演李安凭借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第二次捧回奥斯卡小金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导演李安第一次尝试3D 技术,该片可谓气势恢宏、制作精良、画面优美、富含哲理,是一部近年来国际影坛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2012年11月22日在国内院线上映以来,获得了骄人的票房业绩,其IMAX版本更是异常火爆,票房业绩在全球上映四周后就超过2.35亿美元。
在这些如潮好评的背后,是西方社会对于东方寓意美学的理解与认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心灵启迪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作品,改编自尤狄·普特卡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以其美丽的画面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广受好评。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启发,对生命和信仰有了新的思考。
影片讲述了一个少年派的故事,他在一次海难中幸存下来,与一只孟加拉虎一同漂流在太平洋上。
这段漂流的经历不仅是生存的挑战,更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少年派在漂流的过程中遭遇了无数困难和危险,但他从未放弃,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他与孟加拉虎的相处也让他明白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和共生关系。
电影中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美不胜收。
李安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特效和摄影技巧,将太平洋的壮丽和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与孟加拉虎的对峙和互动场景,令人瞠目结舌。
这些画面不仅令观众陶醉其中,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影片中的哲学思考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少年派在漂流的过程中,面临着饥饿、孤独和绝望,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通过与孟加拉虎的相处,学会了与动物和谐相处,找到了生存的意义。
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生命的珍视,让人深思。
电影中的宗教元素也是观众津津乐道的一部分。
少年派在漂流的过程中,同时信仰基督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这种多元宗教的融合给他带来了力量和勇气。
电影通过宗教的视角,探讨了信仰的力量和宗教之间的共通性。
这种对宗教的思考,让观众对信仰和宗教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
它通过美丽的画面、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宗教的探讨,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启迪。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信仰有了新的思考。
我们应该像少年派一样,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保持乐观的态度,珍视生命的每一刻。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宽容和包容的心态与他人共处。
总之,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其美丽的画面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启迪。
它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信仰的力量。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影评心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电影,改编自尤瑟尼斯·马奎斯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通过一个少年在遇到船难后漂流在海上的经历,展现了人类对生命和信仰的探索,同时也是一部关于生存与求生的探险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对人性、信仰以及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李安导演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美的视觉设计,将少年在漂流中遭遇的各种奇幻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海中浮出的庞然巨兽、色彩斑斓的飞鱼群、漂浮在海平面上的小岛,每一个场景都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片中角色的孤独、恐惧和希望。
特别是电影中那场巨大的飓风,以及主角与孟加拉虎理查·帕克尔的搏斗,通过逼真的特效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此外,电影中的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配乐到主题曲,都恰到好处地融入了片中的情节和氛围。
尤其是主题曲《Pi's Lullaby》,以柔美的旋律和歌词,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主角派家的信仰和对生存的渴望。
每当这首曲子响起,都能够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感动和共鸣。
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电影中所传达的关于信仰和人性的思考。
在漂流的日子里,主角派饱尝了饥饿、孤独和恐惧,也面临生命的绝境和道德的困境。
然而,他通过坚持信仰和寻找内心的力量,成功地战胜了各种困难。
电影中的这一主题在我心中引起了深深的共鸣。
它让我反思自己的信仰和对生活的态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困境和挑战,但只有坚持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力量,并不断探索和挑战,才能够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
影片中的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对现实与想象之间界限的模糊。
少年派在漂流中经历了各种奇幻的场景和人物,这些奇幻的元素并不是完全荒诞无稽,而是与现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虚幻与现实的融合,让我们思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如何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寻找生存和意义。
同时,这也给了观众一种解读电影的自由,让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去思考和解读这个故事。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的融通之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电影,改编自尤瑟尼斯·马丁的小说。
这部电影在以惊人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吸引观众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李安导演的融通之道。
李安将东方和西方文化特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部富有强烈人文主义和哲学色彩的电影。
首先,从叙事角度看,李安使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采用了故事中“两个故事”的形式。
电影以一个印度家庭落地加拿大为背景,落地的事情引出了主角少年派的故事。
故事中刻画了少年派在大海漂流中的种种经历,最后出现了“两个故事”的情节。
这样的叙事方式独具匠心,使得观众更加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中,并更加容易感受到电影所要传达的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
其次,李安还将东方和西方文化特色结合在了一起。
从影片的画面中就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是一个充满东方元素和哲学思想的作品。
李安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让这部电影充满了东方美学的韵味。
同时,电影中也融合了西方的视觉效果和科技元素,使得整部电影更有现代感。
最后,李安还在这部电影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电影中少年派所经历的海上漂泊不仅是一种艰辛的经历,更是他内心深处的争斗和探索。
通过这个故事,李安传达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并探讨了宗教信仰和人的内心世界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重要的话题的探讨,李安让这部电影更加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兼具视觉效果和深度思考的电影。
李安导演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特色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世界。
通过这个故事,他也深刻地探讨了一些重要话题,更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和谐关系。
是一部弥足珍贵的佳作。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后心得体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李安导演的奇幻冒险电影,改编自尤瑟尼斯·莫瑞坦的同名小说。
影片以一个印度少年派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在一次海难中与一只孟加拉虎一起漂流生存的奇幻故事。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其深意和哲理所感动,并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和心得,在此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被电影中所展现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
李安导演巧妙地运用3D技术和特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广阔的海洋和奇幻的世界中。
从开篇那片辽阔的大海到中间那段绝境漂流,再到最后那个神秘的小岛,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充满了诗意和梦幻。
特别是那只孟加拉虎,在电影中被塑造得极为真实可信,每一次出场都令人惊叹。
此外,影片还通过各种色彩的运用,营造出了不同情绪氛围的画面,从温暖明亮到阴暗冷冽的转变,使得观影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电影通过少年派的视角,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派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少年,他对神秘和宗教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在他与家人乘船迁徙的过程中,他通过宗教而获得了对生活的一些理解,学会了接受和宽容。
在电影的后半段,派与孟加拉虎理解了相互之间的依存,他们成为了彼此生存的支持。
这个故事强调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和平衡,使我深思自然界的奇妙和宇宙的无限。
此外,电影中还涉及了信仰和希望的力量。
在最绝望的时刻,少年派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乐观,并坚持努力生存下去。
他相信自己是被安排来完成一项使命的,这种信念使他不断挣扎、不断尝试。
正是通过这种乐观的信任,他才能在荒野中找到食物、解决问题,最终生存下来。
这个故事向我们传递了积极面对困难的意义,让我们懂得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保持希望,并找到自己心中的力量。
最后,电影通过对多重现实的探索,给观众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空间。
在电影的结尾,少年派给了一个更为现实的解释,但也给了我们另外一种选择。
这种选择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答案,而是一种对生活的多种可能性的思考。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的融通之道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导演的一部经典作品,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少年在海难中幸存下来,强大的生命力和聪明才智帮助他在一只救生筏上度过了227天。
影片中充满了李安导演的独特风格和富有创意的元素,这些都是他拥有独特的融通之道和灵活的观察方式所体现的。
首先,李安导演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非常注重细节,他充分利用了特效技术和艺术设计,营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虚幻世界。
比如,在影片中,大海被描绘成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背景画面。
此外,许多影片中的笼罩着迷雾的场景,都是根据船员的眼睛和状态来刻画的,释放了情感的力量,给人深深的感触。
这种注重细节的工作,可以帮助导演创造出真实、有力、精彩的故事,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最后,李安导演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也充分发挥了自我表达的能力,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到影片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就是少年派与老虎一同在孤舟上生活的片段。
此时,少年派的惧怕和孤独感被凸显出来,而老虎的出现却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微妙。
这种情感变化的描绘,表达了李安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也引发了人们对同情心和自我保护的思考。
总之,李安导演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展示出了他的杰出才华和独特的融通之道。
他注重细节,融合元素,同时也把自我感受融入到影片中,创造出一个细腻、独特、多元的艺术形式。
这些技巧不仅为影片赋予了生命,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的导演的独特风格。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心得范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由李安执导的一部2012年上映的奇幻冒险电影。
影片改编自扬•马特尔所著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派(Pi)在海难中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同漂流于太平洋中,并通过与虎的斗智斗勇,最后幸运生还的故事。
该影片以其唯美的画面和深刻的哲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结合自己的观影经历,谈谈我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
首先,影片中的视觉效果令人难以置信。
李安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将小说中的故事展现得栩栩如生。
海上波涛汹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温柔的阳光,这些都是李安用镜头和画面给观众呈现的美丽景象。
特别是那一幕派在夜晚看到无数的闪光颗粒在水中飘荡,苍茫的太平洋上只有他一个人和漂流的船,给人一种无限的孤独和被大自然所包围的感觉。
这样细腻的视觉效果给了观众深深的震撼,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其次,影片中的音乐配乐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影片的配乐由曾获奥斯卡奖的作曲家迈克尔•丹纳(Mychael Danna)负责,他运用了丰富的乐器和声音效果,为影片营造了强烈的情感氛围。
尤其是在关键时刻,配乐更加紧张激烈,与派与虎的斗智斗勇相得益彰。
例如在虎追逐派的时候,音乐变得紧张而激情,强烈的鼓点和弦乐仿佛在暗示观众派的生死存亡。
通过音乐的运用,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派的心境和内心的挣扎,感受到其与虎斗智斗勇的紧张氛围。
此外,影片中的情节设计也非常精巧。
影片第一部分以派的童年为背景,展示了派对于宗教、动物和生死的探索和疑问。
第二部分则是海难后派漂流的经历,包括他与虎的斗争以及他与一只小岛的离别。
第三部分则是派被救援船员救起后与他们的互动和调查。
整个影片运用了多重叙事的手法,通过交替展示派的童年回忆和漂流经历,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派的成长和变化。
且影片结尾派向两名调查员讲述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这个版本又让观众对所看到的故事真实性产生了质疑,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我觉得这部影片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挑战常规、充满奇幻色彩的电影。
由李安执导,这部电影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惊奇和美学的世界。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名为派的少年,他在一次海上漂流中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度一段难忘的时光。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与一只虎之间的冲突和和谐共处,也看到了李安对于自然、生命和哲学的独特理解。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被电影中的视觉效果所震撼。
李安在电影中运用了先进的3D技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从壮观的海洋景色到令人惊叹的生物奇观,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特别是当派和孟加拉虎在暴风雨中搏斗时,画面非常震撼,仿佛置身其中。
其次,我被电影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虽然故事情节有些难以理解,但是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电影更加引人入胜。
李安通过讲述派和孟加拉虎的故事,让我们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存的哲学。
此外,李安的导演技巧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我们带入派的心灵世界。
特别是在处理孟加拉虎的角色时,李安运用了非常细腻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孟加拉虎的威猛和柔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派与孟加拉虎之间的特殊联系。
总的来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哲理的电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的美丽、生命的坚韧以及人性的复杂。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更让我们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我非常推荐这部电影,相信它会给每个人带来不同的启示和感受。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生存智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李安导演的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
故事围绕着一个年轻少年派,他在一次海难中幸存下来,成为了一位绝望中的漂流者。
本文将探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所揭示的生存智慧。
在派陷入漂流的艰难环境中,他必须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勇气才能生存下来。
首先,派学会了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技巧。
船只沉没后,派找到了一个救生艇,并与一只孟加拉虎一起漂流。
面对这只凶猛的动物,派必须保持冷静并尊重其领地。
他从树叶中制作出一把可用作武器的剑,以约束虎的攻击。
这一情节表明了派与动物相处的技巧,他学会了理解野生动物的行为和需求,并通过与之建立联系获得了某种安全感。
其次,派掌握了在艰难环境中获取食物的技巧。
在漂流了数天后,派学会了钓鱼和捕鱼技术。
他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渔网,并运用自己的观察力和耐心等待鱼群出没的时机。
派还捕捉到一些飞行的鱼,使用渔网技巧和信号弹来引诱它们,以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这一情节揭示了派对于寻找食物的技巧,他通过掌握简单而有效的技术来解决他的饮食需求。
同时,派学会了在漂流过程中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技巧。
在孤独的环境中,想象力成为了派的精神支持。
他将自己的生活理想化,将救生艇打造成一个“奢华”的家,分配了各种任务,来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明确的日常生活。
派通过这样的心理拟人化来战胜孤独,保持自己的理智和积极性。
同时,派还学会了迎接挑战并勇往直前的技巧。
在漂流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不少困难,如降雨、饥饿和日夜的轮转。
然而,派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论遇到多么艰难的情景,他总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将挑战看作是自己成长和适应环境的机会,而不是退缩和绝望。
总的来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描绘了一个智慧、勇气和适应能力的故事。
派通过与动物和谐相处、获取食物、保持身心健康以及勇往直前的行动,展示了在困境中生存的智慧。
这个故事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在逆境中,通过保持积极的态度和灵活的思维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后心得总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李安执导、杨士毅编剧的电影。
它基于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于2012年在全球范围内上映。
影片讲述了印度少年派在一次海难中独自漂流了227天的故事,他与一只孟加拉虎一起生存,在无尽的海洋中经历了种种奇幻的经历。
影片结构奇特,奇幻性质深厚,印度文化气息浓烈,让人过目难忘,影片不仅获得票房、口碑双赢,更获得了四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摄影以及最佳原创配乐,成为了李安导演的代表作品之一。
影片坚守了原著“三部曲”结构,将青春与成长、人性与自然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影片让人动容的地方在于它的反思、启示,一连串有关理解、信仰、生死、活着的问题在观众看来如此真实而深刻,令人感受到难以比拟的力量和震撼。
首先,影片所讲述的是派在一艘运输动物的驳船上,与一只孟加拉虎为伴,穿越了印度洋并漂流到遥远的墨西哥海岸后的奇幻经历。
在这个旅途中,他一路上遭遇了极端艰难的考验,包括暴风雨、饥饿、孤独和恐惧的折磨等。
而这些恐惧的折磨也引出了派与泰哥鲁之间的一个让人特别感动的故事。
派与泰哥鲁同行的过程中,虎最开始甚至威胁到派的生命,但是逐渐地,虎依赖着派,而派也同样依赖着泰哥鲁,他们之间慢慢建立起了一种信任和依赖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透过虎这一象征着人的本性的动物而展开的,而人的本质渐渐被摆在了阳光下,而这也是导演的一种借喻和暗示。
其次,影片主人公派的信仰很有意思,他的信仰是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融合。
而在影片的结尾,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信仰,“我信仰的不是神的某种形式,而是神在每件事物中的表现”。
这一句话既包含了派在孤独漂流中体悟到的宇宙神秘的力量,也包含了现代哲学内容,影片整体上而言对于信仰和理解的探讨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而这个角色又是在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信仰诠释者,用自己的信仰去巧妙地塑造自己的成长过程。
这也是导演李安想要表达的,那就是他对于生命成长和道路的理解。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的融通之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李安导演掌舵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少年在意外shipwreck 后和一只孟加拉虎在一艘小船上漂流了227天的经历,这部电影让李安再次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李安的融通之道,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谈起。
首先,电影中的环境描写和特效表现非常出色。
李安的电影一直以来都以精美的画面著称,而这部电影更是在视觉效果上做得非常到位,每一幅画面都让人过目难忘。
例如开头的印度神话场景,孟加拉虎艳丽的皮毛等等情节艺术的加入,让电影的图像呈现出最佳的状况,让观众更好的陶醉于其中。
其次,李安对于小说的改编也很成功。
这部电影基于尤文·马尔托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在电影中李安很好的表现了小说中的艺术元素。
他强调很多关键的情节,例如原著中谈到的宗教、信仰、生命、人性等等主题都没有裁剪,而是被很好的展现出来,整个电影的叙事非常流畅,没有出现任何短板,让观众能够完整感受到小说的情感描写。
最后,这部电影体现了李安的文化背景。
李安是华裔美籍导演,他出生在台湾,成长于中国大陆与美国,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拥有多元文化视角的导演。
他的电影经常涉及到多个文化元素,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观众可以看到影片中的印度神话、印度文明、印度教等等元素,可谓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这也是李安的一大特色,他的电影可以让人学到很多的文化知识,让我们学习到更多不同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总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这部电影展现了李安导演的融通之道,令观众都叹服不已。
他在视觉效果、电影改编、文化背景等方面上展现出的才华,让我们明白一个好的导演不仅需要有创意和才华,还需要懂得如何整合并体现多种元素,整合不同元素再重新注入自己的创意,这是李安最为优秀的特点。
我们希望李安的电影可以继续弘扬中国电影文化,成为中国电影的标志性代表。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心得体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李安导演的电影,改编自雅伊·马特尔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少年派在一次海难后漂流在太平洋上,并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同生活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电影探讨了人性、信念和生存的主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被电影的视觉效果所震撼。
李安导演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细腻的特效呈现了海洋和动物的壮观景象。
在描绘派与虎共同生活的场景中,虎威与温柔的眼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可以感受到导演在电影中对细节的精心雕琢,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派的奇幻漂流。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派是一个乐观、勇敢的少年,他在漂流中面临了重重困难,但从未放弃希望。
他和虎共同生活的时候,展现出了他的坚韧和智慧。
虽然无法言语交流,但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默契和互相依赖的关系。
这让我思考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使我产生了对于动物权益的思考。
电影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信仰的力量。
派在漂流中经历了饥饿、孤独和威胁生命的挑战。
在这些困境中,他不仅保持了对生命的尊重,还保持了对信仰的坚持。
他相信生命的意义和神的存在,这给了他勇气和希望。
电影通过派的经历告诉我们,信仰和坚持是人们在困境中生存和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
另一个我深受触动的主题是相对论和真相的多重性。
派在电影中讲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一个版本是派与虎一起漂流生活的故事,另一个版本是派与另外三个幸存者一起漂流生活的故事。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都可以解释派的遭遇和成长。
这样的叙事方式引发了观众对真相和现实的思考。
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相,人们对真相和现实的理解又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电影通过派的奇幻漂流生活,让我思考了人性、信仰和真相的问题。
它向观众传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的思考。
电影的视觉效果令人难以忘怀,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细腻的特效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
下面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快来围观吧。
李安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印度面试6000个少年,找到派,一个16岁的少年。
李安说,这个少年的纯真,打动了他,在专注得读完两页纸,泪流满面以后,他给了自己一个*,就赌这个少年,赌他的纯真,会在这场人与虎共患难的故事中打动众人。
没有老虎,没有飞鱼群,没有一望无际的大西洋,电影画面中出现的唯美3d,一切一切,都是科技*作,这个16岁的少年,第一次演戏,每天泡在游泳池中,感受风浪,感受和一只并不存在的孟加拉虎搏击共存。
杀青之后,他瘦了14公斤。
李安说,这位少年,在精神上引领着所有的人,陪着《少年派》到最后一秒。
印度式的英文,印度教的信仰,黝黑的皮肤,黑白分明的眼睛,笑起来会有那么一种傻傻的单纯,他不是13岁,也不是26岁,只有16岁的孩子,方有憧憬世界的思考,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纯真,他不会失去孩子的渴望,亦不会有经历世事的沧桑。
柴静在采访李安的时候,问了一句,纯真,会有这么大的力量么。
李安平静得说,会,因为纯真会让他相信,而相信,会带着你走到最后,走到目的地。
在整部电影中,少年*着印度腔,说过几次iamsorry。
第一次是在船只遭遇海浪,少年看远处狂风席卷船只,叫着阿爸,阿妈,第二次是补到一条大鱼,因为仿佛就要震慑不住,于是用斧头胡乱砸死那只鱼以后,他充满愧疚的iamsorry.电影最初,少年pi在选择自己的信仰时,曾经觉得自己可以是多宗教信仰者,他的这种想法一度被父亲否定,认为人只可以有一个方向,而不是接受各种不同,父亲让pi亲眼看到一只饿了几天的老虎是如何撕碎一只山麓,这让pi的人生不再充满遐想。
也许是父亲的那一课,让少年pi在与虎共度的船只上,保持着12分的*觉,因为这种*觉,在漂流的277天中,绝望被求生和共度代替,日夜更替,比起孟加拉虎,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海上的不知未来的绝望。
166第2卷第10期文化纵横通常在人们眼中李安是个擅长拍摄情感表达类电影的导演,无论是东方家庭情感的“家庭三部曲”,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情感的《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又或者是边缘人群情感的《色戒》《断背山》等,他总会娴熟运用传统视听语言技巧,把故事讲得晓畅明白而又让人感叹唏嘘。
题材多样、情节细腻、情感动人、东西方视角差异……人们给他很多标签,然而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之前,这些标签都和“技术控”毫不相关,可以说李安首次拍摄3D电影《少年派》是一个明显节点,让人们认识到这个儒雅东方面孔的导演探索和运用高新电影科学技术的一面。
就像当年人们很意外拍摄《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商业大片的斯皮尔伯格制作出一部《辛德勒的名单》,人们同样很意外《少年派》这部炫目奇幻、视觉奇观不断的高科技电影是出自文艺片大师李安之手,毕竟一直以来他的电影手法总体上被公认是质朴自然的。
而《少年派》的电影表现手法则通篇高精尖技术无疑,影片“总共有690个特效镜头,电影全片时长1小时59分钟,特效镜头就占到了1小时26分钟”。
李安是个深谙融通之道的导演,他所有作品都有受东西方文化交融滋养的痕迹,也能看出他熟练运用东西方叙述语言和方法的能力,而在《少年派》这部电影中,李安更将融通之道发挥到极致,从技术手法到主题思想都彰显了他融会贯通的本事。
一、技术与艺术的融会贯通3D电影技术出现得很早,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是1922年《爱的力量》在洛杉矶大使饭店电影院放映,其后这种技术一直没能掀起大波澜,尽管不乏有长片立体电影,但终究不是主流叙事艺术媒介,3D影片一度只是作为一个特殊影种出现专设放映厅里,比如在游乐园供游客享受各种视觉奇观和“过山车式”身临其境的刺激体验,或在博物馆、展览厅这类场合做一些说明性质的动画演示。
2009年被看作“3D数字电影元年”,因为在电影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阿凡达》出现,3D电影终于引爆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它强大的吸金能力吸引许多人跟风做出很多伪3D电影,把这种技术当作噱头,既达不到娴熟技术应呈现的3D画面,也对电影故事表现力没太大作用,备受观众和业界质疑。
让人们惊呼《阿凡达》之后终于再现3D影片佳作,就是2012年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改编自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代表作,讲述了一次不可思议的海上冒险之旅:一个名叫“派”的印度少年遭遇船难,与一只孟加拉虎、一只鬣狗、一只大猩猩及一匹斑马困在一个小救生艇上,鬣狗先后咬死斑马和猩猩,老虎又咬死了鬣狗,最后剩下少年派与老虎在海上共同漂流227天,历经意想不到的生存困境最后获得重生。
故事固然精彩,然而这些故事画面通常都只能存在于人们脑海的想象里,连在以技术见长的好莱坞,都把它看作“最不可能影像化”的作品。
毕竟,它同时占据了电影界最难拍摄的三大元素:动物、小孩和水。
而且这些元素不是小片段,少年和老虎正是影片最重要的2大“主人公”,而他们俩在海上漂泊的镜头占了总长度的70%!如果按传统方法,这三个元素都不能主观理解和配合导演的意图,难拍至极。
然而,3D和CG合成这些数字技术支撑了李安的挑战,大量拍摄在经过周密设计而建造的水箱摄影棚完成,这个长75米、宽30米、深3米的大水池配有先进的造浪设备,能做出各种情况下海浪(最高达6米);逼真的各种动物画面是以实际动物日常生活图像为基础用电脑制作出来的,数量繁多的动画以及各种合成工作分包给众多特效公司,这些公司包括大名鼎鼎的MPC,Crazy Horse和Look……李安和3000多个工作人员一起刻苦钻研技术,许多都是摸索中得出的新方法。
他们的成果集中展现在电影里,获得热衷技术的导演卡梅隆的盛赞。
《少年派》没有止步于炫技,而是让电影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融会贯通。
如果对比《阿凡达》和《少年派》,会发现同样是壮观的3D电影,《阿凡达》壮丽外表包装下有观众们熟悉节奏和通俗简明情节,故事内核是一个好莱坞常见的类型商业片;《少年派》瑰丽的外观下,也有强大金钱和科技支持的商业片配置,却是让人回味无穷想一看再看的文艺片内核。
它使用着艺术电影里常见的那些电影语言,比如隐喻、双关,所讲述的故事是多义性的,不给标准答案,把判断的权利交给观众,于是一部电影引发人们的热议。
这些不同版本源自如何理解影片中最关键的一个点:海上的老虎究竟是少年派自己人格中的一部分,还是真实的老虎?笔者认为从多处细节看,海上的老虎应该是少年派自己。
第一,16分24秒里神父对派说的那句台词“You must be thirsty”,翻译做“你一定是渴了”,也暗指“你一定是Thirsty”,这句话一语双关,揭示了片子的角色之谜,因为Thirsty是老虎的本名,后因表格填写错误而写成了卖老虎之人的名字;第二,52分59秒的镜头也指向老虎是派自己的野性,当大猩猩被鬣狗杀害后,原本害怕鬣狗的派彻底愤怒了,手里挥舞着一把小匕首撕心裂肺的对鬣狗大喊“来啊!来啊!来啊!!!”,与这个声音完全同步,就是画面里老虎从船舱底下冲出来直扑向鬣狗,象征着派愤怒到极致时豁出性命冲上去用匕首杀死厨子,杀母之仇激发了他体内野性(老虎)的一面;第三,01小时24分钟23秒~01小时25分钟摘 要:本文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分析蓝本,阐释了李安在该片中所展现出的技术与艺术融会贯通之手法、东西方价值观交融通达之理念,这个儒雅东方气质的导演在创作电影时,既能保有自己清晰的印记,又因对电影技术的不断钻研和对精神世界的不懈探索,而不断注入新意和活力。
关键词: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技术与艺术;融通之道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0-0166-03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的融通之道和 玲(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作者简介:和玲,女,傈僳族,云南怒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电影学(电影创作理论)。
第2卷第10期文化纵横50秒,运用“拍摄+绘出的数字画面+刻意剪辑”合成了一组镜头,也象征着少年派就是老虎、他们本是合体的,当时远处的邮轮一直没有听到派的呼救,入夜,他发出最后的一个信号弹,死黑的海面,无比失望的少年趴在船篷上问老虎在看什么?老虎扭头看海,派也趴在船沿上低头看海,画面直接剪到一个老虎在看海面的倒影,有种派照镜子的感觉,通过他(它)的主观视点看到海里的景象,是一组幻化的景象:红色怪物章鱼用许多长足缠住一只大鲸鱼并咬住,大鲸鱼分解成他家的各种动物,怪章鱼长着锋利牙齿张大嘴巴,镜头不断推进、推进,嘴巴里的光颗粒演变成儿时母亲在地上画的莲花,又演变成母亲的脸,最终变成沉在海底的奇桑号大邮轮,镜头再切回来时,是仰拍派趴在船沿的镜头,与老虎看海面的镜头相同的构图,再次增强了照镜子般的感觉。
每次即将回到现实社会(第一次对路过的邮轮呼救时和最后被冲到海滩上时),老虎就会隐藏起来,正如人们在社会上会主动掩盖人性中自私野性的一面;这代表罪恶阴暗面的老虎也不敢面对审判一切的造物主,所以当派呼喊老虎在暴风雨中拜见神时,老虎吓得躲在舱里瑟瑟发抖。
由此可见直到片子快结束时,成年派快速说出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最接近真相:鬣狗一般的厨子(那稀拉的发型也很像),杀掉像斑马的温和的佛教徒,又杀掉母猩猩般爱子护子的妈妈,愤怒和求生的渴望激发了派内心深处的野性如老虎般冲出来,杀掉了厨子。
这是海难后为了活下去的本能,导致一群人相杀相食的残酷故事。
在《少年派》中,大量画面是CG动画与真人拍摄合成的,也有一些画面是全CG动画的。
技术不过硬的全CG动画,比如某些国产古装影片里的城池全景画面,一看就虚拟得很假,而《少年派》中的全CG动画几乎以假乱真,画起来又比合成画面省事,比如派在12岁时去亲戚所在的Munnar小镇全貌,画面里展现了同一个小镇画面里,有一个教堂、一个清真寺和一个寺庙,展现了当地三种宗教并存的状况,这在印度这个多宗教国家是非常常见的,生于厮长于厮的少年派,势必会受到各种宗教的启蒙和影响,一个绘制出来的画面轻松而恰如其分地交代了派同时持多种信仰的背景。
除了用在具体情节画面,CG技术在本片里也运用在意味深长的“复现”手法里,比如印度教最重要的万物源头之神毗湿奴,第一次出现时派全家人在河边参加印度教仪式,河水中漂着睡中的毗湿奴的雕像;这个概念第二次出现,是15分27秒开始,绘画家将Munnar茶园背景里的山脊,画成了躺卧着的毗湿奴形象;类似概念的第三次出现,在1小时40分30秒,漂浮在海上的所谓“食人岛”,也是一个睡梦中的毗湿奴躺卧形状,伴奏音乐和着风吹拂树叶的声音,神秘而绵长,像是这熟睡中的神发出的呼吸声。
三次出现对应了这个印度男孩要走的信仰之路:他从家族那里遗传信仰,在社会环境里认识信仰,又亲身经历信仰带给患难中自己的休憩、警示和动力。
其中“食人岛”到底指什么也带来许多不同理解,除了笔者认为是“睡梦中的毗湿奴躺卧”这个观点外,还有人说那是派虚弱晕厥后的梦,更有一种解释说那是派母亲尸体的意象,狐獴象征蛆虫、植物根茎象征肌肉、酸液象征强大胃酸,暗指派为求生食用母亲尸体。
“一部影片竟然可以引发观众对其艺术意蕴层面进行无穷探索,无论技术还是艺术层面所达到的高度都使《少年派》接近完美……3D为此提供了技术可能,多出的一维拓宽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性与神性的表达空间,于是《少年派》终于接近了亦真亦幻、天人合一的融通境界。
由此可见,通过3D技术既带给观影者全新的视觉奇观效果,又展示了导演自身想要表达的美学境界,即作为电影作者,他本人对于宗教、信仰、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李安成功把新生的电影技术运用在成熟的电影艺术表达方式里,推动着情节发展,描绘出人物(动物)角色变化的轨迹,牵引着观众深入他打造的电影梦境,跟随主人公时而紧张恐惧、时而赞叹万物、时而失望又重燃希望。
如果说看完《阿凡达》,卡梅隆让你觉得3D技术就是电影的未来,剧情、深度思考,都要让路给新技术;那么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会让你觉得3D就是电影的一项技术,身临其境的立体感和视觉盛宴,都是为了更好表现艺术之美和人精神世界的体验。
二、东西方各种价值观的交融通达一向擅长融合东西方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现东西方文化融合、冲突的李安,在《少年派》这部印度底色的电影里,再次展现了他设身处地的思考方式、开放包容的心态、驾驭不同题材的能力。
《少年派》粗略一看是儿童文学般简单的冒险题材,实质上非常厚重,涉及哲学、多种宗教、人性善恶、生存理念等价值观,李安却让这些价值观在故事中深入浅出,可以咀嚼很久很久。
李安扎实的导演功底让喜欢商业的人看到炫目壮观扣人心弦;喜欢小清新的人看到小情小调;喜欢生态的环保主义者看到与动物和自然的情感;宗教人士看到对信仰的探寻;爱腹黑者则开始讨论人性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