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诊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沈镇宙
- 格式:pdf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121
乳腺癌的研究历史和进展乳腺癌是一种对女性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疾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乳腺癌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本文将从乳腺癌的起源、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介绍乳腺癌研究的历史以及近年来的进展。
乳腺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在古代,乳腺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认为它只是一种血液淤积造成的肿块,因此对乳腺癌的认识相当有限。
直到19世纪末,人们才开始对乳腺癌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乳腺癌的早期研究中,对于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成为了关键。
在这个时期,医生们主要通过手工检查来判断肿瘤的性质,并通过剖检来进一步确认。
然而,这种方法在早期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直到20世纪初,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像学的应用,研究者们开始使用X射线来进行乳腺癌的诊断。
这项技术为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时间推移,乳腺癌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对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生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雌激素是一种能够促进乳腺组织生长的激素,过多的雌激素会导致乳腺细胞的异常增生,最终可能发展成乳腺癌。
这一发现为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然而,这些方法对于一些晚期患者来说效果往往有限。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是其中的一种新兴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通过改变个体的基因表达,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研究发现,乳腺癌是一种基因性疾病,个体的基因变异会导致肿瘤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通过干预个体的基因表达,可以阻断乳腺癌的发展。
近年来,基因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此外,免疫治疗也是乳腺癌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
免疫治疗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使机体自身攻击癌细胞。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成果令人鼓舞。
这类药物能够阻断肿瘤对免疫系统的“伪装”,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能够自行攻击癌细胞。
乳腺癌治疗的新技术与新进展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一种危害性很高的癌症。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乳腺癌治疗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进展,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1.早期诊断技术的突破早期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乳腺癌诊断主要依靠体检、乳腺摄影和超声等手段,但这些方法在早期乳腺癌的筛查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乳腺癌早期诊断技术取得了显著突破,如乳腺磁共振成像(MRI)、乳腺核磁共振造影(MRSI)和乳腺组织检测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能够提供更准确、更清晰的乳腺图像和组织信息,有助于医生早期发现病变,从而及时进行治疗。
2.个体化治疗的新进展乳腺癌的药物治疗一直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新进展。
通过测定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组信息,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肿瘤特征和遗传变异情况,从而选择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例如,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可以接受药物靶向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这种个体化治疗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精确性和针对性,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3.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传统的乳腺癌手术通常需要切除整个乳房,这对患者的身体形象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乳腺癌手术进一步实现了个体化治疗和保乳手术的目标。
微创手术技术主要包括经皮乳腺镜手术和经乳轨迹手术等,通过小切口和显微镜的辅助下进行手术,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同时保留患侧乳房的完整性,提高了手术的美观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4.放疗的精确化和个体化放射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乳腺癌放疗通常采用全乳房放疗,这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然而,随着精确化和个体化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可以接受更精确、更个体化的放疗方案,如局部放疗和加速放疗等。
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乳腺癌pTNM分期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作为一名从事乳腺外科的专业医生,我深切感受到乳腺癌pTNM分期在我国的重要性与现状。
pTNM分期,这个国际广泛接受的评估工具,为我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关于我的病人的病情、治疗方案的选择,甚至是他们的预后。
乳腺癌,这个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数约为27.9万,死亡人数约为7.5万。
这一发病年龄高峰在4555岁之间,年轻女性发病率增长的趋势尤为令人关注。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政府和医疗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提升乳腺癌的防治工作。
乳腺癌的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各个环节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特别是pTNM分期系统的应用,为乳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在乳腺癌pTNM分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规范化操作流程和临床路径。
乳腺钼靶X线摄影、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等先进的诊断技术的普及,提高了乳腺癌的早期检测率。
同时,我国乳腺癌专家共识和指南也明确推荐了pTNM分期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确保了乳腺癌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和精准化。
然而,尽管我国在乳腺癌pTNM分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国乳腺癌的早期检测率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的缺乏和群众对乳腺癌筛查意识的不足,导致许多患者就诊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尽管我国在乳腺癌的治疗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例如,在乳腺癌的新药研发和靶向治疗方面,我国的研究和应用仍有待加强。
展望未来,我国乳腺癌pTNM分期的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乳腺癌的筛查和诊断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同时,我国乳腺癌专家团队也将继续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不断引进和研发新的治疗技术和药物,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乳腺癌pTNM分期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科研团队和广大患者的共同努力。
乳腺外科的回顾与展望
邵志敏
【期刊名称】《上海医学》
【年(卷),期】2017(40)8
【摘要】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最新统计数据,全球每年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160万例,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乳腺癌发病率虽较低,但也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年新发病例数接近20万例,尤其是近20年来,京、津、沪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显著升高。
【总页数】4页(P462-465)
【关键词】乳腺外科;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女性乳腺癌;癌发病率;城市妇女;恶性肿瘤;统计数据;新发病例
【作者】邵志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5.8
【相关文献】
1.试论乳腺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J], 秦刚
2.甲状腺乳腺外科发展现状与展望 [J], 刘国兴
3.3D打印技术在乳腺外科的应用及展望 [J], 王艺霖;张才铭;黄文华
4.乳腺外科新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J], 张嘉庆;王殊
5.乳腺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J], 李鹤成;沈坤炜;沈镇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炎性乳腺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上海市200032) 沈坤炜 综述 沈镇宙 审校 炎性乳腺癌是一种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高度恶性的乳腺肿瘤。
70年代以前,炎性乳腺癌被认为是一种快速致命的疾病,局部治疗方法(手术或/和放疗)治疗炎性乳腺癌极少有长期生存的报道。
近20年来,随着有效化疗方案的出现,炎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
目前,炎性乳腺癌的规范治疗方案应是多方法的综合治疗,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尚有待于新的和更有效的化疗方案的出现。
1 历史回顾 1814年Cha rles Bell首先认识了炎性乳腺癌的临床发展过程,在《外科手术方法》一书中描述道:“当肿瘤区域皮肤呈紫红色并伴随有刺痛,那是非常不祥的起始”(1)。
1889年Br yant观察到炎性乳腺癌皮下淋巴管被癌浸润的现象,提出肿瘤浸润造成的真皮淋巴管阻塞而导致相关临床表现的假说(2)。
炎性乳腺癌曾有许多不同的命名,包括:癌性乳腺炎(Ca rcino ma masti-toides)、丹毒样乳腺癌(Larcino ma ery sipeloides)、泌乳性乳腺癌(Cactation cance r)、乳腺恶性淋巴管炎(M alig na nt ly mpha n-gitis)、急性乳腺癌(Acute carcino ma)等。
Lee和Ta nnenba um 在1924年首先用炎性乳腺癌一词详细描述了24位炎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患侧乳房通常体积增大……,这种增大多为弥漫性的……。
当病情进展,皮肤变成深红或紫红色,触之坚韧和有渗液。
炎症区域皮肤呈丹毒样,显著高出周围皮肤,检查者即使闭上眼睛也可以鉴别出锐利的边缘。
”并且认为炎性乳腺癌是一种独特性、侵犯性、致命的乳腺癌(3)。
1943年H aa gensen 和Sto ut认识到外科手术治疗的局限性,在其经典文献“乳腺癌手术指征”一文中,将炎性乳腺癌归入不宜手术的乳腺癌(4)。
1938年Tay lo r和M eltzer将炎性乳腺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5)。
乳腺癌 教材
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的现象。
关于乳腺癌的教材,推荐以下两本:
- 《乳腺肿瘤学》:由邵志敏、沈镇宙、徐兵河主编,是乳腺癌领域重要的教科书与工具书。
内容安排上对临床、病理、影像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划分,详尽地阐述了各种分类、分型、分期乳腺癌的治疗原则与方案。
- 《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培训教材》:由王颀、吴久玲著作,作为本专业专著和继续教育教材,兼顾乳腺癌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和临床规范化实用技术的阐述。
主要内容涉及预防、流行病学、临床检诊等基本知识。
乳腺癌治疗简史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乳腺癌治疗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为您介绍乳腺癌治疗的简史,展示医学界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手术切除阶段乳腺癌治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医生们首次提出通过手术切除来治疗乳房肿瘤。
然而,早期的手术方法并不完善,手术后常常导致患者并发症与心理困扰。
到了19世纪,随着麻醉与消毒技术的进步,乳腺癌手术治疗得到了显著发展。
当时,Radical Mastectomy(激进乳房切除术)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方式,它包括切除肿瘤、乳腺组织、淋巴结和胸大肌。
虽然这种手术方法在控制肿瘤扩散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二、保乳手术时代的到来20世纪70年代,保乳手术的概念逐渐被提出。
在这个时期,医生们开始更加重视患者的整体情况与心理需求。
由于早期乳腺癌的发现,保乳手术成为了一种潮流。
这种手术方式不再全面切除乳房,而是尽量保留正常乳房组织,同时切除肿瘤和周围的局部淋巴结。
这种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身体上的负担。
三、辅助化疗和放疗的应用与此同时,辅助化疗和放疗的应用也大大推进了乳腺癌治疗的发展。
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前或手术后通过药物治疗来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放疗则是利用高能射线来破坏肿瘤细胞,以防止其快速生长和扩散。
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研发和进步,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显著提升。
而放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放疗技术从传统的2D放疗逐渐发展为现代三维适形放疗和强调个体化的精准放疗,大大减少了放射治疗对健康组织的损伤,提高了治疗效果。
四、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的发展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的出现使乳腺癌治疗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基因检测技术的成熟使医生们能够根据患者的基因表达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靶向治疗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减少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专家讲座·乳腺外科发展趋势邵志敏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近年来居高不下。
外科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地位显著。
自1894年Halsted创立乳腺癌根治术以后的100多年间乳腺癌外科治疗经历了扩大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的尝试和修正,而最大的变革无疑是20世纪后30年间迅速发展的保乳治疗,使外科治疗模式从“可以耐受的最大治疗”转变到“最小有效治疗”的道路上来。
Fisher提出“乳腺癌一开始就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原发灶和区域淋巴结的处理方式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率”的假说,得到多个临床试验的证实,也成为保守手术的立论基础。
保守治疗从星星之火,遂成燎原之势。
纵观乳腺癌现状,畅想乳腺外科的发展趋势,可表现为“保守手术”的推广与深化,不断强调术式改良及个体化应用,外科和影像技术的结合,以及联合辅助治疗的“综合化”理念。
一、倡导改善生活质量的保守手术保乳手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是乳腺外科发展的两个热点,都属于“保守手术”范畴。
保乳手术及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保乳治疗模式,堪称近30年来乳腺癌人性化治疗的典范。
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Veronesi率先开展了乳房象限切除加全乳放射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米兰I试验;之后Fisher开展了美国外科辅助乳腺和肠癌计划(NSABP)B-06试验研究肿块切除联合放疗治疗乳腺癌。
2002年,这两项试验的20年随访结果为保乳手术替代根治术用于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近年来,随着乳腺X线普查的推广和乳腺癌早期诊断系统的完善,早期乳腺癌发病率大大提高。
对越来越多的早期患者,传统的处理原则受到挑战,而保守治疗的地位大大上升。
保乳手术开展率在欧美达到50%,随着改善生活质量观念的普及,保乳手术成为早期乳腺癌外科治疗中的最佳选择。
保乳治疗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仅包括原发肿瘤的切除,腋淋巴结评价和清扫,也包括术后辅助放化疗、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其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目前,乳腺癌治疗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对乳腺癌治疗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取得的成果。
一、乳腺癌治疗的现状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首选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情,手术可分为乳房保留手术和乳房切除手术。
在手术后,放疗和化疗是常见的辅助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升级,手术效果越来越好,诊断精确度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2.放疗放疗是常见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用于减少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
和手术治疗一样,放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包括3D-CRT、IMRT、VMAT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放疗的效果更为精准、有效。
3.化疗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的治疗方式,虽然副作用较大,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是必要的。
目前,化疗方案已经趋于个性化,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使治疗效果更佳。
4.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是特别适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通过使用药物来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该治疗方法的成功率较高,常常被用作辅助治疗的手段,以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二、乳腺癌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1.早期诊断技术的提升目前,乳腺癌疾病的早期诊断仍然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
由于乳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在此方面的技术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早期诊断的研究在不断开展,如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高危人群,通过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乳腺X线成像技术等,均有望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加准确的手段。
2.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目前的临床实践中,乳腺癌治疗方案相对统一,但是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升级,乳腺癌治疗将更加个性化,即通过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药物敏感性检测等方法,为每个患者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乳腺癌手术治疗发展及现状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也是全球女性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对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发展及现状。
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
最早的乳腺癌手术是由法国外科医生布鲁诺·戈什于1764年完成的,他通过切除整个乳房的方式进行手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乳腺癌手术也经历了从全乳房切除到保乳手术的转变。
保乳手术的出现,使乳腺癌手术的整体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相比于全乳房切除手术,保乳手术能够在保留乳房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乳腺癌的扩散,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保乳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限制,适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则可能需要进行全乳房切除手术。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方法也得到了革新。
微创手术成为乳腺癌手术的新趋势之一。
微创手术指的是通过微小的切口和特殊的手术设备进行手术。
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愈合迅速和恢复期短的优势。
在乳腺癌手术中,微创手术技术主要包括腋窝淋巴结活检、乳腺部分切除和乳腺双重显微吻合术等。
乳腺癌手术治疗的目标不仅是去除乳房内的恶性肿瘤,还需要考虑到整体的审美效果和功能恢复。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乳腺癌手术常常与整形外科手术相结合。
整形外科手术包括乳房重建手术和矫正手术。
乳房重建手术可以在乳房切除手术后为患者重建一个类似健康乳房的外形,帮助患者改善身体形象和心理状态。
矫正手术则主要针对手术后造成的肌肉和皮肤松弛等问题进行修复,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
然而,乳腺癌手术治疗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术前与术后综合治疗的选择。
乳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对于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乳腺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手术方案。
其次是手术中的精准定位和手术风险控制。
乳腺组织的位置复杂,手术操作需要高度的技术和经验,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对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几点看法
沈镇宙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
【年(卷),期】1997(007)002
【摘要】对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几点看法沈镇宙(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200032)77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我国是乳腺癌的低发国家,但近年来其发病率正在上升。
1994年上海市乳腺癌的发病率为38/10万,是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
乳腺癌...
【总页数】2页(P77-78)
【作者】沈镇宙
【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队属肿瘤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对智能机基础研究的几点看法 [J], 李未
2.乳腺癌干细胞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进展 [J], 陈德荣;刘铁菊;孙保存
3.开拓创新、共谋发展,以基础研究促临床疗效--第六届中国眼科学基础研究大会暨研究生导师论坛侧记 [J], 《中国医药科学》;苏暄;赵海;曲莉莉
4.乳腺癌转化医学新理念——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J], 谢晓冬;郭放;韩雅玲;
5.乳腺癌转化医学新理念——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J], 谢晓冬;郭放;韩雅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层医院乳腺癌外科诊治现状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乳腺癌外科诊疗现状。
方法:近1年收治乳腺癌患者76例分析诊断治疗情况。
结果:76例患者中超过半数为中晚期乳腺癌;全部患者均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外形均较满意术侧上肢功能恢复好。
全部患者出院后随访生存5~1年例5年以下5例。
结论:基层医院乳腺癌患者多为中晚期的情况未变改良根治术已成为最主要的手术形式。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综合治疗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近些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随着医界对乳腺癌认识加深诊断治疗技术的发展该病治疗生存率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为了解基层医院乳腺癌诊断治疗现状年6月~1年6月收治乳腺癌患者76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76例均为女性年龄~86岁平均9.6岁。
其中未婚例婚后未生育例月经初潮15岁以下59例15岁以上17例绝经后17例。
发现肿块到就诊时间1天~年绝大多数在1~6个月。
肿瘤大小直径.8~1.cmTNM分期法进行临床分期:Ⅰ期例(6)Ⅱ期8例(6)Ⅲ期例(16)Ⅳ期例(6)。
治疗方法:本组76例患者中采用Halsted根治术18例(7)改良根治术55例(7)癌肿姑息切除(单纯乳房切除)术例(9)。
其中前5年1例Halsted根治术1例改良根治术17例姑息切除1例;后5年5例Halsted根治术5例改良根治术占8例姑息术例。
术后M方案(环磷酰胺、氨甲碟呤、5-氟尿嘧啶)或A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5-氟尿嘧啶)化疗一般疗程6个周期。
或A-P方案即疗程A(阿霉素、环磷酰胺)再续贯疗程P(紫杉醇)。
ER+和(或)PR+时给予内分泌治疗:三苯氧胺口服~5年。
对于原发肿瘤直径≥5cm胸肌筋膜受侵腋淋巴结转移≥个的患者术后联系外院加行放疗。
结果本组中1例86岁患者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未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余75例乳腺癌患者均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全部治愈出院。
随访生存5~1年例5年以下5例。
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外形均较满意术侧上肢功能恢复好。
乳腺癌手术简史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自古以来就存在,但对于乳腺癌疾病的手术治疗,却是在近两个世纪才有了明确的进展和突破。
本文将从乳腺癌手术的历史、进化过程以及现代手术治疗等角度展开,探讨乳腺癌手术的简史。
乳腺癌手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埃及人使用一种被称为“钩子”的工具来切除乳腺肿瘤。
尽管这种手术方法是原始和不完善的,但它揭示了早期人类对乳腺癌的重视和治疗的努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乳腺癌手术得到了改进。
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斯提出了一种称为“长袋切”的手术方法,该方法通过在肿瘤位置切口并移除肿瘤组织来治疗乳腺癌。
这种手术方法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对于当时的医学发展来说,它被认为是一次重要的突破。
进入19世纪,乳腺癌手术迎来了一次重大的革新。
1816年,威廉姆·双培尔提出了乳房切除术(mastectomy)的概念。
这一术后仍然有相当的死亡率,因为当时无法消毒。
然而,通过对手术技术的改进以及对术前术后护理的重视,乳房切除术逐渐成为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
乳房切除术逐渐演变为乳腺癌手术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该手术的副作用和并发症仍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
这一技术的突破是不可忽视的,它使乳腺癌手术从传统的乳房切除向保留乳房结构的方法转变。
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控制肿瘤的扩散,而且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乳腺癌手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的乳腺癌手术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治疗模式。
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转移情况,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乳房切除术、乳房保留手术、淋巴结清扫术等。
同时,放射治疗和化疗也成为乳腺癌手术的常规辅助治疗方式。
这些综合治疗手段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存活率。
然而,即使在现代世界,乳腺癌手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而言,手术可能无法完全去除转移的肿瘤组织。
乳腺癌治疗简史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知识的积累,乳腺癌的治疗也在不断地进步和改善。
本篇文章将带领读者回顾乳腺癌治疗的简史,探讨其演化和发展。
一、手术治疗的发展乳腺癌的早期治疗主要依靠手术切除肿瘤,这一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早期的手术方法相对粗糙,缺乏科学依据,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身体创伤。
然而,随着解剖学的发展和外科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逐渐取得了一些进展。
20世纪初,采用根治性切除的思想,开始出现了乳房全切除手术。
这种手术的目的是将整个乳房和相邻的淋巴结彻底切除,以确保彻底切除肿瘤。
然而,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功能严重受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困扰。
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的进一步发展,改良性乳房切除手术方法被引入。
这种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保留正常组织,减轻对于患者外观和功能的影响。
这一方法的引入,使得乳腺癌手术治疗开始寻求创伤小、功能保存的目标。
二、放射治疗的应用手术治疗既可以切除肿瘤,又可以评估病变的分期。
然而,乳腺癌常常会侵袭周围组织,导致切除后的复发。
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放射治疗开始被引入作为辅助手段。
放射治疗的原理是利用高能X射线或其他粒子传递给肿瘤组织,以破坏和杀灭异常细胞。
早期的放射治疗与现代的技术相比,不仅设备简陋,剂量控制不精确,还存在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然而,随着放射技术的发展和生物学研究的深入,放射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放射治疗已经实现了精确的照射控制和剂量调整,能够更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减少副作用。
临床研究也表明,在手术后联合放疗可以显著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
三、综合治疗的兴起随着对乳腺癌病理生物学的深入理解,单一治疗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综合治疗开始受到重视和应用。
综合治疗是指在手术后结合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化疗以化学药物为主要手段,通过靶向癌细胞的DNA、RNA或蛋白质的合成和功能,从而达到阻断癌细胞增殖的目的。
我国乳癌发病增速两倍于世界水平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5年第11期
2015 年10 月9 日,在雅诗兰黛集团主办的乳腺癌防治运动、粉红丝带公益活动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镇宙教授说,新近统计表明,中国乳腺癌新发数量和死亡数量分别占
全世界的12.2% 和9.6%,其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 倍。
沈镇宙介绍,根据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今年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报告显示,
我国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比欧美年轻10 岁~15 岁,对社会生产力影响巨大,而且由于国内肿
瘤登记不健全,负担可能被低估。
同时,我国乳腺癌发病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比如“独生子女”政策下催生的特殊生育模式,及快速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低水平体育运动活
动等因素均增加了患病风险。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说,虽然乳腺的定期检查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十分
必要,但一些不必要的检查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甚至对患者身体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比如,对于年龄小于35 岁的妇女,一般不必进行乳腺钼靶检查,年龄大于35 岁的女性常规钼靶检查一年进行一次就可以了,不必要或过多钼靶检查的X 射线会在身体内蓄积,反而有可能
诱发肿瘤的发生。
会上,雅诗兰黛集团发布了全球首支粉红丝带运动的中文主题曲《飞翔的丝带》。
据悉,
由该集团发起的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自1992 年发起至今已开展22 年,2003 年开始在
中国开展。
(来源:《健康报》)。
沈镇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终身教授,曾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
女性朋友至少每月应对自己的整个乳房(包括两侧腋窝)进行一次细致的自我检查,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去医院乳腺科或外科就诊。
诊断:从“过晚”到“越来越早”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乳腺癌的诊断只能依靠医生的双手触诊,而触诊往往会受医生对乳腺肿块的大小、形状、质地以及有无向周围浸润等经验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乳腺超声检查出现,但诊断准确性较差。
20世纪60年代后期,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在国外问世,80年代以后正式进入中国。
乳腺X线摄影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各层组织,不仅可以发现乳腺结节,还可以发现小于0.1毫米的微小钙化点及钙化簇,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有效方法。
如今,乳腺癌的诊断技术越来越先进:乳腺X线摄影检查和超声检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磁共振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及浸润范围。
同时,许多女性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主动,积极参加普查、体检等,也使不少没有症状的早期乳腺癌被发现。
手术:从“全切”到“保乳”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包括新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
20世纪70年代以前,乳腺癌主要采用手术治疗,那时候的理念是:切除范围越大越好,很少有人关注乳房缺失或畸形带给患者的困扰,许多患者在术后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
20世紀7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手术切除的范围过大,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治疗理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从最初切除全乳、胸大肌、胸小肌及肋软骨,同时清除腋部及内乳淋巴结的扩大根治手术,发展为保留胸肌的改良根治术,甚至保乳手术。
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乳腺癌患者都可以接受保乳手术。
乳房是女性美的体现,也是女性的重要性器官。
过去,乳腺癌根治术导致的乳房缺失,以及术后胸前留下较大瘢痕组织,带给了女性巨大的心理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