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风险、知难而进,事业大成——专访中国船舶设计大师赵耕贤
- 格式:docx
- 大小:40.86 KB
- 文档页数:10
超深水钻井平台具有结构形式多样化、功能配置多样化、作业环境恶劣多变、系统构成复杂等特点,具有非常多的风险隐患。
分析和识别风险隐患,对平台进行安全风险设计,即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对平台的设计进行优化,从最初设计层面排除或者降低平台的风险尤为重要。
平台安全风险设计与控制相关法规由于平台安全风险设计工作涉及公共安全,在海洋石油工业发达的国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对平台安全风险设计的相关工作给出了要求或规定。
各国超深水钻井平台安全风险设计与控制相关的法规,一般由国家政府海事主管机关和海洋石油安全主管机关分别制定。
海事主管机关制定的法规更侧重于平台设计阶段安全技术要求和平台系统(海事系统)的技术要求,海洋石油安全主管机关的法规更加侧重于平台作业阶段的技术要求和钻井专用系统的技术要求。
中国船级社 江佳威 段明星超深水钻井平台安全法规标准体系研究新安全 Safety Today1、国际海事规则和政府海事安全主管机关法规超深水钻井平台属于海上移动式钻井平台,所有适用于海上移动式钻井平台的技术要求都应适用于超深水钻井平台。
在国际海事规则方面,受2010年4月20日发生在美国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井喷火灾爆炸事故影响,国际海事组织于2015年开始制定相应的法规要求,历经2年研究,于2017年6月以修订案的形式将这些法规要求写入国际海事组织的《2009年海上移动式钻井平台构造和设备规则》(下文简称“2009 MODU Code”),于2020年1月1日生效。
MSC.435(98)对2009 MODU Code进行的修订中引入了平台安全风险设计的技术要求。
在政府法规方面,我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以《2009年海上移动式钻井平台构造和设备规则》(2009 MODU Code)为蓝本,加入对生产、储油、转运等其他类型平台的技术要求,制定了《海上移动平台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6)》。
从2017年开始,对MSC.435(98)进行转化,形成了《海上移动平台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修改通报》,从而使得MSC.435(98)引入的平台安全风险设计技术要求转化为中国政府的法规。
C W T 中国水运 2019·02 59重载大型海船自力顺流掉头抛锚方法研究朱要强1,赵俊超2(1.长江引航中心张家港引航站,江苏 张家港 215600;2.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摘 要:长江航道作为一个典型的受限水域,重载大型海船的掉头抛锚作业一直是引航服务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解决重载大型海船掉头抛锚作业的难点,本文提出了一种重载大型海船自力顺流掉头抛锚方法。
首先,分析重载大型海船的操纵性能。
其次,结合锚泊水域的通航环境对锚泊所需水域面积进行预测分析。
同时考虑所有不利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并留有充分余地来保证掉头操纵的顺利和安全。
最后,以一艘香港籍X 轮为例,按照本文提出的抛锚方法实现了在顺急流掉头时安全进入张家港八号锚地抛锚。
关键词:长江航道;重载大型海船;掉头抛锚;引航 中图分类号:U67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9)02-0059-03DOI 编码:10.13646/ki.42-1395/u.2019.02.0211前言随着长江12.5米深水航道的建设,5万吨级大型海船能从长江口全天航行到南京,大大加剧了长江航道的通航密度和航行难度。
随着被引船舶的大型化,长江引航工作也面临着重大风险[1]。
大型海船在受限水域的掉头抛锚操纵一直是引航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载大型船舶在长江掉头过程中,船舶产生沿首尾向、横向和以转心为支点的旋转运动,驾引人员很难对本船的运动态势做到精准把握。
同时,由于内河水道掉头水域有限,水流急,水深不足,船舶流量大,易对船舶掉头造成意料之外的风险,因此,大型海船在重载情况下掉头抛锚作业难度之大,就算经验丰富的引航员也不能完全保证船舶的安全,为了保障重载大型海船掉头抛锚作业的安全,邀请了多位引航经验丰富的引航员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种重载大型海船自力顺流掉头抛锚方法,可为引航员引航提供理论指导。
2锚泊操作分析自力掉头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抛锚掉头,进倒车配合掉头,侧推器辅助掉头,满舵旋回掉头,Williamson 操纵掉头等,每种掉头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环境。
FPSO国产化的竞技赛作者:暂无来源:《能源》 2015年第11期文|本刊记者徐沛宇实习记者刘娟从技术上的零起点,到国产FPSO的市场化运营,中国FPSO产业已经走到了新的发展时期。
未来,运营模式的创新及更高的资本支出或将成为下一步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FPSO (Floating ProductionStorage and Offloading)——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
它由船体(载体)、原油生产工艺流程、外输系统、系泊系统四大部分构成,集动力供应、生产、储存、外输等于一体。
FPSO因具有极强的抗风浪能力、大的储卸油能力、机动灵活可重复使用等优点,且可与各种钻采平台构成深海海洋油气田开发的模式,被誉为海洋油气田开发的“明星”装置、“海上油气处理厂”。
世界上的第一艘FPSO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壳牌公司把一艘59,000吨旧油船改装成FPSO,并在地中海卡斯特利翁油田进行石油开发。
截至2014年7月,全球共有204艘FPSO服役于不同水深的海域进行海洋油气开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随着中国海上石油开发的迅速发展,FPSO的国产化一直是中国海洋工程界的重要议题。
《能源》杂志记者综合各方资料显示,目前中海油在我国国内共有16艘(12艘新建,4艘旧船改装)正在服役的FPSO(见表1)。
有专家称,这些FPSO支撑起了中海油海上油田约70%的产能。
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与技术沉淀,“虽然我国FPSO部分外输系统、系泊系统还依赖国外技术,但船体与原油生产工艺技术已完全实现了自主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著名船舶设计大师、我国FPSO开拓者赵耕贤研究员满怀自信地对《能源》杂志记者介绍道。
未来对中海油及其相关公司来说,对FPSO运营模式的创新及更高的资本支出或将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技术零起点FPSO在中国初试锋芒要从上个世纪国家鼓励海上石油开发说起。
1978年,国家批准了石油部“在指定的海域,购买外国设备,雇佣外国技术人员,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和所采石油偿还其投资,进行我国海上石油资源开发”的报告,预示着海上石油开发春天的到来。
文章编号:1001-4500(2006)01-0001-05FPSO设计综述赵耕贤(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O八研究所,上海200011) 摘 要:近20多年FPSO已成为世界海上油田开发的主流方式。
我国渤海湾和南海新开发8个海上油田全都采用了新设计的FPSO。
本文旨在七O八所设计浅水型、抗冰型及抗台风型8艘F PSO基础上,描述FPSO的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FP SO;技术形态 中图分类号:P75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 今天,每当人们看到或论及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lo 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简称FPSO)时,人们已经并不陌生。
但是20多年前,FPSO究竟是什么?是“船”,还是“海洋结构物”?人们确实是不十分清楚的。
FPSO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虽有所发展,但并不起眼,未被人们所重视,总认为只是一艘储油驳,不如海洋平台,设计与制造没有什么难度。
这犹如社会上刚出现股票市场时,人们只买生活中的洗衣机、真空电子等家用电器股,很少注意钢铁股。
事实并非如此,风云变幻莫测。
近年有的家用电器股一落千丈,而钢铁股反而一路飙升。
世界FPSO市场也是这样,据《BP世界能源统计》资料,在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油气新发现中,超过5亿桶油当量(6820万吨)的巨型油气田共有76个,总可采储量达到980亿桶油当量(133.697亿吨),其中17个为可采储量大于10亿桶油当量(1.36亿吨)的超巨型油气田。
在这76个新发现的巨型油气田中陆上占36%,海洋占64%。
随着世界油气需求增加和边际油田开采,世界石油公司将大量资金投向海洋石油开发。
深海石油开发成为关注的热点,由于FPSO独特的优点而备受世界石油公司青睐,开始大规模的应用。
世界主要船级社如DNK ABS、BV、LR等也积极推出FPSO的专用规范及相关的指导性文件,FPSO的规模与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船舶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应对市场变化船舶行业是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船舶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船舶行业当前遇到的挑战,并分析应对这些挑战的机遇。
一、全球经济放缓带来的挑战全球经济的放缓对船舶行业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全球贸易量的下降意味着船舶需求的减少,船舶市场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
此外,全球政治和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也给船舶运输带来了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挑战,船舶行业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拓宽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全球经济放缓带来的挑战。
二、环保要求给船舶行业的影响环保要求是船舶行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国际社会对船舶排放和船舶拆解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应对这些要求,船舶行业需要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推动船舶燃料的清洁化,降低船舶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同时加强船舶拆解的管理和监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船舶行业同样也面临着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船舶行业逐渐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
通过应用先进的船舶技术,可以提高船舶的安全性、效率和舒适度。
此外,船舶行业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开发新型船舶,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拓展业务范围。
四、多元化经营的机遇船舶行业面临的挑战也催生了多元化经营的机遇。
船舶公司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业务拓展来应对市场变化。
例如,船舶公司可以扩大船舶租赁业务,提供船舶运营和管理服务;可以开展港口和物流业务,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还可以开展船舶修造和维护等相关业务。
通过多元化经营,船舶公司可以降低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船舶行业面临着全球经济放缓、环保要求和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机遇。
要应对这些挑战,船舶行业需要通过拓宽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和多元化经营等方式来适应市场变化。
只有不断地适应和创新,船舶行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船体结构损坏事故案例分析赵耕贤;詹志鹄【摘要】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处理一些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RO/RO船体结构损坏的典型案例,包括纵舱壁、壁墩、甲板、外板处产生的裂缝等.对此,分析与评述了产生的因为.为了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供借鉴.【期刊名称】《船舶与海洋工程》【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5页(P63-66,77)【关键词】结构损坏;案例;裂缝【作者】赵耕贤;詹志鹄【作者单位】708研究所,上海,200011;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上海,2001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630 前言进入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给造船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造船技术与设计手段得到了迅速地更新,各项技术指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新船型不断涌现。
当前,在大力发展造船业的同时,要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因为船体结构损坏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来自集装箱船、散货船、大型油船、RO/RO(滚装船)以及海洋工程的船舶结构损坏事故,大约分别为23%、31%、23%、15.4%、7.6%。
对财产、生命、环境都将构成严重的威胁。
从本文列出的一些结构损坏的典型案例来看,并不是船体的整体强度出了问题,而是由于局部构件的损坏,引发的事故,有的事故还是比较严重的。
究其原因是有设计、建造、使用等多方面的问题。
1 典型案例与评述1.1 集装箱船1.1.1 4100TEU(国际标准箱单位)集装箱船有6艘该型船在海上航行3个月以后,发现在第二货舱的舱口围板、甲板、内壳纵舱壁发生裂缝,事故是首先从主甲板的焊缝处开始撕裂,进而扩展到上部的舱口围板和下部的内壳纵舱壁。
其原因是:舱口围板端部处理不当。
另外,主甲板焊缝位置不当(刚好处于舱口围板折角处,又恰恰是主甲板的高强度钢与低碳钢交界处),而且板厚过渡不合理所致。
集装箱脚平台处也有多处裂缝。
1.1.2 5668TEU集装箱船在印度洋航行时,发现淡水舱无水。
浅析航运业聚焦双碳目标的研究◎ 张海波 吴成结 刘志戈 广州航海学院摘 要:在我国双碳目标(指的是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和国际海事组织温室气体减排的战略目标(力争全球航运业在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下,碳减排是整个航运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加强清洁能源的应用是船舶实现从低碳走向碳中和、零碳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航运业;双碳目标;甲醇1.航运业聚焦双碳目标的研究背景海洋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之源,它产生了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至少50%的氧气,是我们地球上大多数生物多样性的家园。
古话说得好:“靠海吃海”,航运业作为凭借海洋基础发展的行业,产业链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为保护海洋、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国内船舶公司应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就要始终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整体战略,矢志不渝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绿色船舶业。
2.航运业碳减排存在的问题航运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必需基础产业之一,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21年全国内河通航营业性货运量占全社会总运量的15.80%、货物的周转量可以占到全社会周转总量的52.97%,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相对应的是,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是我国各行业部门中增长较快的部门,目前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就占全社会排放的11%左右,其中水路运输就占一半以上,约占总量的6.5%以上,表明水运行业实现碳达峰面临着巨大挑战。
2.1绿色动力船舶产能短缺全球第六大班轮公司海洋网联船务(O N E)首席执行官J e r e m y N i x o n4月4日在新加坡2023海事周开幕式上表示,如果航运业要在2050年前实现脱碳目标,从现在起,每年需要订造4000艘绿色燃料船舶。
未来船舶清洁能源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由于随着渐进式减排的要求、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减排贡献度等多种原因,逐步形成一种燃料独霸的局面。
海工装备业的战略机遇期
崔燕
【期刊名称】《中国船检》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随着国内外向深海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将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需求。
据权威机构预测,2013年全球海上油气开采投资额将达到3600亿美元。
截止2012年8月份.全球新船订单总额达到496亿美元。
其中.钻井船、海洋支援船、FPSO等海工领域的订单总量为291亿美元.占全部市场份额的58.7%.主导
着当前新造船市场。
我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中,都将海工装备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
无论是国家的发展战略.还是市场发展需求,都将使海工装备产业迎来最佳时期。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崔燕
【作者单位】《中国船检》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4
【相关文献】
1.海工装备业要知差距而后勇——访中国船舶设计大师赵耕贤
2.海工装备业问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上海工业新高地
4.海工装备业主颠簸而行
5.看中国海工装备业,谁领风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造船业的图强路径李赪【期刊名称】《中国船检》【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6页(P70-73,110-111)【作者】李赪【作者单位】中船重工集团经济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从世界经济贸易及能源发展趋势看,高附加值船舶需求更加旺盛,这促使世界造船竞争格局更加聚焦于高附加值船舶的竞争。
中国造船企业要实现造船业的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不仅面临在船舶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核心技术上的拼夺,金融方面重点支持和策略上的不断智取和改变,还需要培植世界第一阵营垄断企业,这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1、从手持订单看世界造船厂竞争阵列我们通过手持订单排名,可以看到:在世界造船厂前11名榜首中,中日韩船厂各占3位,韩国造船集团规模位居其首,名列前三位。
2、从订单看船舶行业的市场格局世界造船产业最先的霸主源于欧洲,上世纪50年代,日本造船业崛起,打破了西欧造船国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从70年代开始,韩国造船业逐步发展并赶超了日本,1999年,韩国承接新船接单超过日本。
2000年,新船接单和手持订单远远超过日本,造船产量也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新的世界造船霸主。
2009年6月,中国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双双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在今年上半年韩国造船业夺得霸主地位,在新接订单方面开始赶超中国。
不过中国手持订单仍为世界第一。
据克拉克松数据报告,截止今年8月底的统计数据,如以修正吨为单位,中国(大陆)、韩国、日本手持订单占世界份额分别为35%、22%、23%;如以载重吨为单位,中韩日手持订单占世界份额分别为42%、23%、27%。
截止2017年8月份,全球手持订单为1.81亿载重吨。
如果以2016年1亿载重吨完工量计算,其手持订单量竟然不能够维持2年的造船生产。
3、韩国造船业2017年竞争策略的调整今年前8个月,韩国造船业通过改变竞争策略,利用其品牌优势、低价抢单和合作等方式几乎囊括了世界船舶业的制高点——LNG船、VLCC船的绝大多数订单,在大型游轮建造上也与欧洲船厂一拼高低。
[船舶结构]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船舶振动Ξ赵耕贤 [编者按] 该文是作者参加“中国现代科学全书”(工程卷第25卷)第三章第四节和第五节编写的文稿。
作者在阅读众多文献中,针对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结构设计中关键技术——结构强度与船舶振动,从下述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作了畅述:1. 该学科基本理论的概述,其中包括其研究对象、范围、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等。
2. 该学科20世纪的进展回顾和总结,其中包括国内外的进展,以及该学科面临着函需加强研究的问题,并对该学科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预测。
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对管理工作人员和科技工作者有较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船舶振动、激振、振动预报、振动测试[摘 要]该文主要论及了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结构设计中关键技术——船舶振动。
在基本理论概述、船舶振动的内容和方法、研究进展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内容作了全面的论述。
该文以通俗易懂的语句,描述了该学科20世纪进展的回顾和总结,包括国内外的进展及提出了亟需加强研究问题,并对该学科21世纪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预测。
文章为高层次领导的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必要的咨询;为有志献身于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结构设计工作者提供了较为宝贵资料。
因此,它对管理工作人员和科技工作者有较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图分类号]U6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855(2001)0520034209Sh ip v ibration——one of key design factors forsh ip and off shore structureZhao Gengx ianKeywords:sh i p vib rati on;excitati on;vib rati on p redicti on;vib rati on testAbstract:T h is p ap er addressed an essen tial sub ject in design ing sh i p and offsho re structu re——sh i p vib ra2 ti on.T he au tho r expounds the basic theo ry,the con ten t,the m ethod,the p rogress of sh i p vib rati on re2 search and ex isting p rob lem s to be so lved.1 概 述在工程技术领域中,振动是极为普通的现象。
深海脱险之路
沈顺根
【期刊名称】《当代海军》
【年(卷),期】1995(000)002
【摘要】潜艇出没大海,具有自给力和续航能力强、突击威力大的优势。
但它的储备浮力小,在水下航行时几乎为零,发生一点撞碰或其它事故都容易沉没,因此又有一定的危险性。
据不完全统计,自1900年以来,在非战争的情况下,潜艇发生重大事故约500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沈顺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73
【相关文献】
1.组合式自动潜艇开拓深海探险之路 [J], 易家康
2.浅海可自救深海能脱险——潜艇失事的三种脱险方法 [J], 田武
3.论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深海采矿合作 [J], 赵业新
4.打破框框求发展创新机制脱险关——人行霸州市支行积极探索高风险社脱困之路 [J], 倪冀生;赵庆霞;启运强
5.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深海采矿合作 [J], 赵亚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直面风险、知难而进,事业大成——专访中国船舶设计大师赵耕贤研究员中国船舶设计大师赵耕贤研究员,近半个世纪来长期勤奋工作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第一线,主持并参与近百项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开发和设计,以及国家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等重大项目课题研究;与国内十多家大型船厂、世界著名船级社合作,多次出任驻船厂工作组组长;努力探索、解决船舶与海洋工程关键技术。
坚持走自己的路,执着追求造船技术进步,受到了国内外业界人士的高度赞誉。
中国工程院张炳炎院士曾称赞:“在他参与和主持中国多型首例产品中,诸如:第一艘新设计、中国十大名船之一…渤海友谊‟号FPSO;第一艘新设计台风中不解脱…南海奋进‟号FPSO;第一艘出口苏伊士最大型15万吨级…WILOMI YANGZE‟号油船;首例FPSO的…海上LPG回收‟改造;第一艘作业水深3000米、当代最新的第六代的…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平台;国内首次开发30.4万吨VLCC等,无不孕育着创新的理念和辛勤耕耘的硕果”。
赵耕贤大师已年逾古稀,受船东、船厂、船级社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邀请,依然“走南闯北”,活跃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几乎没有停息的时候,积极为国家和上海市海洋工程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参与造船界、石油界、冶金界、桥梁界等重大项目的技术咨询;近年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第一次承接最先进的JU2000E自升式平台,审阅关键结构图纸与重要计算分析报告;受邀奔赴船厂、锚地或海上,及时诊断并解决运营船与海洋工程构造的裂缝与破损事故。
在这次采访期间时,他感慨万分地递上了2005年庆祝第七〇八研究所建所55周年时曾作的一首诗:风险与机遇并存,但路是人走出来的。
想要到达成功的彼岸,只有知难而进,认真、踏实加思索,事业才有大成。
直面风险,破解FPSO设计难题20世纪70年代,在地中海的海洋石油开发中,首先出现了浮式储油船(Floating Storage Offshore,简称FSO)。
随后,通过改进,扩展成FPSO(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Offloading,简称FPSO)。
关于名人反思的事迹关于名人反思的事迹篇1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
时值冬日,他顶风冒雪,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
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
据说在他结婚那天,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
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却找不到新郎了。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只见他仍穿着旧袍,全神贯注地在读书。
关于名人反思的事迹篇2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
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
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
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可就很心满意足了。
”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
史书上说,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丰富的藏书,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奋努力,终于把他造就成为一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
当时的读书人中甚至流传着这么几句口碑:“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没有人能解说《诗经》,匡衡恰好来了;匡衡给大家解说了《诗经》的疑义,大家开心得都笑起来)。
”可见他声誉很高。
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跟他学习。
关于名人反思的事迹篇3“自古才子出寒门”范仲淹两岁时丧父,年幼时稠的一点的稀饭都没有吃过;明朝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曾贫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常靠弟弟的接济;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是一名流浪儿……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就是这块贫…学习行知思想弘;行知精神—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口张锦贤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民主同盟创虽然疲惫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他决不从公款口袋拿一分钱,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
Marine Document航海档案严谨坦荡为人师表——记远洋船长鲍浩贤 文 / 吴长荣 远洋船长鲍浩贤的航海生涯充满了惊涛骇浪。
1988年,我采访原“和平”轮老水手长李建茂(天津人),他给我讲述了鲍船长驾驶“和平”轮在地中海遇险的惊人一幕。
1963年4月16日出版的解放日报以“我国第一艘到达西非海岸的远洋货轮”为题,介绍了“和平”轮的历险。
一、闯过地中海狂风暴雨 老水手长在家中找出一张发黄的旧报纸给我看,上面还有鲍船长与“和平”轮照片,熟悉的船照令我感到亲切无比,这是我进上海海运局后上的第一艘工作船。
它原名“和平25”轮,6 000吨级国产货轮。
1961年,该轮拨给新成立的上海远洋公司。
据报道,“和平”轮1962年11月7日满载货物从广州开往西非几内亚,途经地中海遇到了暴风雨。
鲍船长接到气象预报时,已无处避风。
他立即发动全体船员投入抗击风暴的斗争。
风暴来临,乌云密布,暴雨倾盆,狂风怒吼,恶浪汹涌。
“和平”轮像一叶小舟,不停地颠簸在浪峰波谷,真像坐过山车,令人胆战心惊,头昏目眩,不知所措。
鲍船长古铜色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双目紧盯着船体在排山倒海的恶浪中挣扎着。
突然,他发现固定在人字大桅上的重吊发生了晃动,忙用望远镜观察,果然固定重吊的插销被重吊撞松了,随着重吊杆左右晃动而发出响声。
他大吃一惊,插销一旦断裂,粗大的重吊杆砸下来,驾驶台岂不台毁人亡?这时,水手长李建茂也发现了险情,深知重吊砸下来的后果,抢救国家财产义不容辞。
李建茂从小练就一身武功,来不及征求船长的同意,见一个巨浪过后,敏捷地穿过浪涛滚滚的甲板,奔到大桅根部的桅屋,取了工具和细钢丝绳,特地剪了2米撇缆绳系在腰上。
他乘浪小时,蹬蹬地拉着大桅上的把手,向大桅顶上冲去。
一个巨浪击来,大桅摇摆的离心力差点将水手长抛到汹涌的地中海里,幸亏他敏捷地把胳膊伸到拉手方框里,抵消了抛力。
鲍船长见状,大声叫他拉牢,其实水手长哪里听得到。
鲍船长见水手长处在极危险的境地,而几十吨的大重吊杆越摆越厉害,插销已变形,随时可能祸从天降。
直面风险、知难而进,事业大成——专访中国船舶设计大师赵耕贤研究员中国船舶设计大师赵耕贤研究员,近半个世纪来长期勤奋工作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第一线,主持并参与近百项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开发和设计,以及国家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等重大项目课题研究;与国内十多家大型船厂、世界著名船级社合作,多次出任驻船厂工作组组长;努力探索、解决船舶与海洋工程关键技术。
坚持走自己的路,执着追求造船技术进步,受到了国内外业界人士的高度赞誉。
中国工程院张炳炎院士曾称赞:“在他参与和主持中国多型首例产品中,诸如:第一艘新设计、中国十大名船之一…渤海友谊‟号FPSO;第一艘新设计台风中不解脱…南海奋进‟号FPSO;第一艘出口苏伊士最大型15万吨级…WILOMI YANGZE‟号油船;首例FPSO的…海上LPG回收‟改造;第一艘作业水深3000米、当代最新的第六代的…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平台;国内首次开发30.4万吨VLCC等,无不孕育着创新的理念和辛勤耕耘的硕果”。
赵耕贤大师已年逾古稀,受船东、船厂、船级社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邀请,依然“走南闯北”,活跃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几乎没有停息的时候,积极为国家和上海市海洋工程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参与造船界、石油界、冶金界、桥梁界等重大项目的技术咨询;近年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第一次承接最先进的JU2000E自升式平台,审阅关键结构图纸与重要计算分析报告;受邀奔赴船厂、锚地或海上,及时诊断并解决运营船与海洋工程构造的裂缝与破损事故。
在这次采访期间时,他感慨万分地递上了2005年庆祝第七〇八研究所建所55周年时曾作的一首诗:风险与机遇并存,但路是人走出来的。
想要到达成功的彼岸,只有知难而进,认真、踏实加思索,事业才有大成。
直面风险,破解FPSO设计难题20世纪70年代,在地中海的海洋石油开发中,首先出现了浮式储油船(Floating Storage Offshore,简称FSO)。
随后,通过改进,扩展成FPSO(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Offloading,简称FPSO)。
赵耕贤大师指出:确切地说,FPSO是集油气处理、商用原油储油与外输、发电、供热、油田监控、人员居住等功能于一体,危险程度极高的、特殊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
它相对固定平台而言,具有投资小、储/卸油能力大、作业范围不受水深与海域的限制、有极强的抗风浪能力,并可长期系留在海上、重复使用等诸多优点,FPSO已成为世界海洋石油开发的主流形式之一。
据Offshore杂志2010年报道:全球186座FPSO,新建约占36%,为70座。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建造第1座“渤海友谊”号FPSO至今,已拥有17座,约占9%,而其中新建为11座,占世界15.7%;旧油船改造6座。
我国FPSO从无到有,载重量从几万吨级到超大型30万吨级、软钢臂式系泊到内转塔式系泊、由旁输转向尾输、从海况良好到海况恶劣等多种类型的FPSO,而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工程中的“明星”装臵。
赵耕贤大师与FPSO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已9次主持研发、设计新建的FPSO,由“渤海友谊”号、“渤海长青”号、“渤海明珠”号、“渤海世纪”、“南海奋进”、“海洋石油111”、“海洋石油115”、“海洋石油116”、“海洋石油117”。
我国具有抗冰型、抗台风型、浅水型的FPSO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无不都倾注着赵耕贤大师的睿智。
在谈到我国第一座“渤海友谊”号FPSO时,赵耕贤大师兴致勃勃。
他说:“渤海友谊”号FPSO是我国自主研制FPSO“零”的突破,填补了我国海洋工程领域重大装备设施的空白。
是我国进军海洋开发的里程碑,它又是我国造船业标志性的海洋工程产品。
2005年,“渤海友谊”号FPSO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船之一。
“渤海友谊”号FPSO荣获科技进步奖最多,有1990年上海市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部级)第七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赵耕贤大师回忆,1985年9月,他刚结束“天燕”号全集装箱船的现场监造工作,恰遇日中石油开发株式会社(JCODC)开发我国渤海湾渤中BZ28-1油田工程。
整个工程推向国际招标,标书是JCODC 请英国Bechtel公司完成,共有9大本,堆放在地上的足有1米多高。
赵耕贤大师坦言:“当时,七〇八所有一定的海洋工程研发、设计的实绩。
但是,FPSO是什么样的?自己不清楚,大家也并不了解。
竞争对手又面对着国外强有力公司”。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七〇八研究所的设计团队历时近10个月的紧张工作,全面地完成投标文件。
经过工程造价、船体运动性能、原油生产流程先进程度等一系列综合指标评判之后,在国际竞争中一举中标。
赵耕贤大师说:当时国际上虽然有FPSO,但都用旧油船改装而成,新设计与建造FPSO正翘首相待。
“渤海友谊”号FPSO的新建,不仅在我国是首例,全球也是首例。
1985年9月,他任“渤海友谊”号FPSO的副总设计师。
当时,在国际上无同类的相关资料可参考,船级社也未有专门规范可循。
“渤海友谊”号FPSO设计,极具挑战性。
赵耕贤大师回忆,大家在设计过程中,知难而进,勇于挑战,创造性地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以船体设计为例,最主要的是攻克了三大技术难题。
其一,攻克了冰海海域FPSO的设计技术。
我国渤海是有严重冰冻期的海域,北部的辽东湾海域每年冰期长达105~120天,面积几百平方米到几平方公里,冰厚10~40厘米。
渤中海域就难免有大量的流冰出现。
当时,世界上还没有FPSO用于冰区海域的先例。
据此,赵耕贤大师提出:“渤海友谊”号FPSO一旦在所在海域投入使用,将会受到大量浮动流冰的冲击,极其危险。
船体应按抗浮冰级的要求设计。
后来通过国外水池大量的模拟流冰试验和计算,得到了验证。
从而,在全球首次解决了在严重冰情海域中如何确保FPSO安全作业的课题。
就这一项关键技术,比国外FPSO的抗冰设计提前了整整10年。
其二,在国内率先将谱分析技术应用于实船设计,确定在特定海域FPSO波浪弯矩。
由于FPSO系泊在油田连续作业长达20-30年之久,必须能经受住海上狂风恶浪的袭击。
显然,确定特殊海域FPSO 波浪弯矩成为船体设计中的“拦路虎”。
赵耕贤大师逐与中船集团611研究所紧密合作,经过了一系列的艰辛研究和分析。
查找作业海域的实际海况资料与海浪谱;根据计算各种海况下的船舶运动和载荷响应,用统计分析法获得波浪弯矩,进而校核船体总强度。
他改变常规的计算方法,在国内率先将谱分析技术应用于实船设计,在当时是十分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根据海况,通过FPSO全生命周期数十种配载计算,得到渤海海域波浪弯矩的设计参数,波浪弯矩比常规设计降低44%,使船体结构更先进更合理。
如此,仅钢材材料一项在当时就为国家节省了上千万美元外汇。
其三,开创性引进FPSO“危险区划分图”。
赵耕贤大师在赴尼日利亚海上油田考察期间,他发现了按美国石油工业协会(API)指导文件绘制的FPSO“危险区划分图”。
他几经周折,带回国内给有关专业参考。
他和设计师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绘制了中国造船界第一张FPSO“危险区划分图”,并获得了美国船级社批准。
嗣后,又成为其他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的重要参考蓝版。
1989年5月,“渤海友谊”号FPSO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建成,同年9月交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渤中28-1油田使用。
“渤海友谊”号FPSO是BZ 28-1油田开发的最为关键的设施,其设计与建造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
据业主反映,“渤海友谊”号FPSO建成并投产以来,其主要性能、系统以及原油加工生产等方面都满足设计要求,各部位运行一切正常。
“渤海友谊”号FPSO曾在一次经历持续长达20小时12级大风浪后,不仅船体的稳性和强度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原油加工系统也保持正常。
充分证明了全船总体的综合技术指标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赵耕贤大师在我国一系列FPSO研制历程中,“知难而进,认真、踏实加思索”,走上创新之路。
在我国FPSO的设计领域作出了创造性和系统性的重大贡献:创造性地提出抗扭结构替代舱内加强技术、创造性地建立不同海域FPSO波浪弯矩值的工程化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上部的油气生产模块支撑结构与船体连接的新思路、创造性地解决不同系泊系统载荷的传递技术、首次解决高耸火炬架结构设计、创造性地提出耐撞的Y型结构等;实现国产FPSO从开创期到发展期的跨越。
他撰写了国内第1篇《FPSO船型优化》综述研究文献;主编了国内第1本《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设计文集》和2008年编著《“船舶与海洋工程”船体结构设计文集》,是他数十年论文与研究报告的精选等。
他还审编了FPSO船体设计标准。
赵耕贤大师是我国FPSO的主要开拓者。
艰难磨练,闯出事业辉煌1941年农历9月28日,赵耕贤大师诞生在上海市嘉定县。
他回忆少年时至今影响最深的是用橡皮筋和用铅皮自制的螺旋桨作动力,装在前尖后方的木盒上,放在盛满水的木盆中,一般小船缓缓前进。
就这样,竟然成了他一辈子献身造船事业的起点。
1958年他父亲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生活受困,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消沉,迎难而上,极其刻苦地完成了高中学业。
1959年,以高分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从师受教于上海交通大学杨槱李学道、〇八研究所,进行“万吨油轮”毕业设计。
论文获得高度评价。
1964年,出人意料地被国家统一分配到了七〇八研究所。
赵耕贤大师更磨练了他献身造船事业的意志,在困苦和艰难中闯出事业辉煌赵耕贤大师极其感慨地说:“我是很幸运、很幸运的。
按我当时家庭条件来说,我既跨不进名牌大学的校门,更跨不进国家科研单位。
如果领导没有给我机会,以及前辈辛勤栽培,同事们的理解和合作,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中国工程院张炳炎院士曾高度称赞:‚20世纪70年代,在‘向阳红10红号船下厂设计期间,与赵耕贤相识。
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该船的施工设计图纸校审,在工作中虚心学习和认真负责态度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当时,直升机上船使用在国内是第一次,缺少参考资料,更没有结构分析软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解决了直升机起落平台结构设计,这在技术上是一次‘零’的突破。
为优化设计,他进行了新的研究。
在当时交通与通讯并不方便的条件下,坚持实际调研。
奔波于机场、制造厂和研究所,查阅资料,了解飞机的起降与系留。
从起落平台与飞机起落架等强度的理念出发,提出了起落平台分区的概念及其起落平台结构的设计方法。
并发表了《直升机起落平台强度计算》的论文。
时隔20多年后,该方法仍被认同,直接用于高性能船舶型号的设计。
另外,早期在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的剪力流理论基础上,解决了油船和散货船的多剖面剪应力分布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