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养猪生产效率的新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5
提升母猪繁殖效率的技术措施母猪繁殖效率的凹凸是决定养猪场(户)经济效益的基础。
培育好后备母猪、精细化饲养管理繁殖母猪、优化母猪群胎次结构、缩短经产母猪的繁殖周期和养好哺乳仔猪,是提升母猪生产效率,实现母猪高产高效养殖的关键技术。
1、后备母猪培育技术要点培育后备母猪是养猪场应该高度重视的技术问题.但生产中往往被一些养猪场(户)忽视,造成母猪终生繁殖效率低下,或者过早淘汰。
配种时间过早,体重不达标是后备母猪培育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正常状况下,后备母猪在第二次发情时配种,猪体应达到210~240日龄、体重140kg以上、背腰20-22毫米。
但因受原来饲养土种猪和土杂猪的影响,很多养猪场认为后备母猪要限制饲养,以防止配种时体重过大、膘情过肥。
而事实上,近20年来由于受市场需求的变化,现在饲养的母猪大部分是从欧美引进的瘦肉型品种.这种瘦肉型猪背膘储备低,如果还采纳过去的饲养方式限制饲养,必定会导致配种时体重偏小、基础营养储备严重不够。
正确的饲养方法是:后备母猪要饲喂专用的后备母猪饲料.且不能用生长育肥猪阶段的饲料代替。
30~80kg阶段的猪不能限制饲养,应该一直让其自由采食。
80kg以后的猪可适当限饲,但有条件的养猪场,6月龄以上的后备母猪可适当饲喂一部分青绿饲料,可以锻练猪的胃肠消化功能。
饲养方式采纳4~6头大栏群养,确保每头猪有l.8平米左右的活动面积。
要在160 日龄时候利用试情公猪进行早期诱情刺激,天天l~2次,每次直接接触20分钟左右。
2、繁殖母猪精细化饲养管理繁殖母猪的饲养水平对仔猪的初生重、断奶体重、成活率以及母猪的连续生产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
母猪的繁殖周期包括空怀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断奶发情间隔期四部分。
其中妊娠期时间最长,约占母猪繁殖周期的75%左右,因此搞好妊娠期母猪的饲养管理,对提升母猪的繁殖效率十分重要。
妊娠各期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如下:妊娠前期:配种后l-30天,饲养管理工作的重点是保胎。
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的综合措施在现代生猪养殖中,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不仅关系到养猪场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整个生猪产业的发展。
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是非常重要的。
一、提高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措施1. 猪舍环境的管理良好的猪舍环境对提高仔猪成活率至关重要。
首先要保持猪舍内的卫生,定期清洁消毒,保持空气流通畅通。
其次要注意猪舍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导致仔猪生病。
2. 母猪的管理母猪是仔猪的第一保护者,母猪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仔猪的成活率。
科学合理的母猪饲养管理非常重要,包括营养合理、疫病防控、定期保健等。
3. 仔猪的饲养管理对仔猪的饲养管理也要高度重视,包括合理的饲料配比、防止腹泻、做好保温工作等。
二、提高断奶窝重的综合措施1. 母猪的产前管理母猪在怀孕期间的管理对断奶窝重影响重大。
有效控制母猪的体重增长,保持适宜的体态条件,对后期的断奶窝重有很大的帮助。
2. 母猪的哺乳管理哺乳期是母猪最需要关注的时期之一,科学合理的哺乳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断奶窝重。
包括合理的饲料搭配、充足的饮水、维护好母猪的健康等。
3. 仔猪的饲养管理断奶后的仔猪饲养管理也是影响断奶窝重的关键因素。
合理的饲料配比、科学的饲养密度、良好的饮水条件等都对断奶窝重有着直接的影响。
综合措施: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猪舍环境、母猪的管理、仔猪的饲养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同时需要加强猪场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疫病防控制度,确保生猪的健康生长。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提高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猪肉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提高猪肉生产效益、确保良好的养猪环境和生产质量,不仅是生猪养殖企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对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一种保障。
为此,继续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管理措施,全面提高生猪生产效益和生产质量。
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措施剖析养猪产业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养猪生产效益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改进饲养管理、优化饲料配方、加强疾病防控和提高养殖技术等方面进行措施剖析。
一、改进饲养管理猪是一种特殊动物,对环境和饲养管理要求较高。
牢固的栏杆、干净的饮水设施和适宜的休息场所等都是合理饲养管理的基础。
合理的饮食和饲喂方式也是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
1.建立科学的饲养计划: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制定补充营养和喂养的计划,合理安排饮食和饲喂时间。
2.控制精细化喂养:根据猪只的不同需求,精确地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饲料成分,避免浪费和过量饲喂。
3.定期体检和疾病防控:定期对猪只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或受伤的猪只,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4.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杂物,保持猪舍内的空气流通和环境清洁。
二、优化饲料配方饲料是猪养殖中重要的成本组成部分,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可以提高养猪生产效益。
1.选择高质量的原料:选择优质的玉米、豆粕、鱼粉等作为饲料原料,确保饲料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2.科学配合饲料:根据猪只生长的不同阶段和特殊需要,合理配合饲料,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3.添加适量的添加剂:根据猪只的需要,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添加剂,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三、加强疾病防控疾病是养猪过程中最主要的生产障碍之一,加强疾病防控是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
1.加强猪只的防疫:定期对猪只接种疫苗,加强疫情监测和防疫工作,预防猪只被传染病感染。
2.严格规范养殖操作: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做好消毒和隔离工作,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3.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饲料配方和优质的环境条件,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
四、提高养殖技术提高养猪生产效益还需要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优化管理和提高生产效率。
1.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关注养猪技术的最新进展,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措施母猪是我们养猪业的重要生产要素,提高母猪年生产力是养猪业的重点工作之一。
本文将从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和遗传改良三个方面,介绍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措施。
一、饲养管理1.合理饲料配比。
母猪怀孕期和哺乳期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所以饲料要根据不同期的需要进行合理配比。
在母猪怀孕初期,可以适量减少饲料的含量,避免母猪发胖影响胎儿发育;在后期,可以增加饲料含量,保证母猪的生产需要。
2.定时定量喂养。
母猪怀孕期和哺乳期需要精心的喂养,每天要求定时定量,以保证母猪的健康和生产。
母猪要分时段饲喂,以避免成年母猪饥饿和过度喂养。
3.建立科学舒适的环境。
母猪需要建立一个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以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
必须确保动物住房宽敞、通风良好,有良好的保暖条件,饮水设施干净卫生。
二、疾病防治疾病和疾病传播是母猪生产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必须采取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定期检查和治疗。
定期检查和治疗母猪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必须确保母猪得到预防药和疫苗接种,防止疾病的传播。
2.合理使用药品。
合理使用药品是防治疾病的重要环节。
必须确保使用的药品是有效的,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不会对母猪造成不良影响。
3.建立消毒措施。
建立良好的卫生条件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必须确保母猪饮水和饲料的消毒,保持母猪住房的清洁卫生,防止疾病的传播。
三、遗传改良遗传改良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遗传改良手段,可以大幅度提高母猪的生产力,从而提高养猪业的效益。
1.选育优良品种。
选育优良品种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必须确保母猪有良好的血统和品种,以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2.选择适应能力强的品种。
适应能力强的品种对于提高母猪年生产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必须根据当地环境和气候,选择适应能力强的品种,并对这些品种进行稳定生产。
3.实施良好的遗传改良措施。
遗传改良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养猪降本增效的十个措施(一)养猪降本增效的十个措施引言:近年来,养猪业面临着成本不断上升、效益下降的困境。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养猪场开始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
本文将介绍十个有效的养猪降本增效措施,帮助养猪场持续健康发展。
1. 优化饲料配方•使用高质量原料制作饲料,确保猪只获得营养充足的饲料。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科学调整饲料配方,减少能量和蛋白质的浪费。
2. 合理规划猪场布局•合理规划猪舍的布局,确保通风良好,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利用现代化技术改造猪舍,提高猪只的舒适度,减少死淘率。
3. 引进高效种猪•选择具有良好遗传背景、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种猪,提高繁殖效益。
•定期进行种猪的体检和饲养管理,确保种猪健康成长。
4.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猪只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根据猪只的体重和生长阶段,进行合理分组,减少饲料浪费。
5. 加强疫病防控•定期进行猪只的疫苗接种,加强对疫病的防控。
•加强对疫病传染源的管理和隔离,减少疫情发生的风险。
6.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培训养殖员工,提高其养猪技术水平。
•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养猪效率。
7. 科学搭配饲料•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和需求,科学搭配饲料,减少饲料的浪费。
•使用优质的添加剂,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8. 精细化管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精确监测猪只的生长情况和饲养环境。
•根据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及时调整养殖策略。
9. 创新销售模式•开拓多元化的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
•进行品牌推广,提高产品附加值。
10.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优化猪舍废弃物的处理,发展沼气、有机肥等资源化利用。
•发展养猪与农作物种植的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结论: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合理规划猪场布局、引进高效种猪、控制养殖密度、加强疫病防控等一系列措施,养猪场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增加。
未来,养猪场还需不断创新,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提高猪场生产成绩的五大策略2013年年底至今,持续几个月猪价下跌,让整个行业从繁荣跌入萧条,不断充斥着大型猪场破产的消息,更是人心惶惶。
日前“猪价报复性上涨”又让养猪人陷入了迷茫,是压栏还是赶紧清仓?猪价涨涨跌跌,让人摸不清头脑。
事实情况是猪价一直在变,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的猪价“三年一循环”讲法,也有“CPI——中国的猪肉指数”的戏称,但不论猪价怎么变,我们都改变不了市场的供需平衡法则以及疫病对猪价的影响;相反,若我们不能改变天气,我们可以改变心情;不能改变猪价,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在猪价震荡行情下,正是养猪人应该静下来反思的时候。
首先,我们得转变思想,把猪场当作企业来经营,如此,我们才会有长远的规划,在逆境与顺境中都不会迷失自我。
比如,有些猪场猪价好时,肆意扩栏,大批量多源头引进后备母猪,后备母猪没有充足的隔离驯化就开始配种繁殖,这种做法只是片面追求产仔数和出栏数,忽略了后备猪管理,必然导致猪场不稳定,甚至疾病的爆发。
猪价低迷时,有些农场则使用劣质饲料,能量满足不了猪的生长要求,霉菌毒素含量高;减少药物保健和疫苗的使用,使猪病更加复杂,损失率更高。
如此养猪,只能是猪价好时没猪卖,猪价差时亏损多。
农场只有把自己定位为企业,有企业家思想和高瞻远瞩眼界,农场的管理和经营才能更规范化,生产效率才能更高,资金规划更合理。
猪价低时比别人亏损的少,猪价高时比别人挣得多,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打败我们的不是猪价,而是生产效率低下背后的高成本。
那么,为了提高农场的生产效率,我们可以做也最应该做的事有哪些呢?一、控制源头:加强后备母猪和公猪的管理二、淘汰亚健康母猪,保留产能优秀的母猪;三、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四、减少仔猪的损失率;五、重视生物安全,留住人才。
一、控制源头:加强后备母猪和公猪的管理减少农场病原体必须从源头抓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场的源头就是后备猪和采精公猪,只有加强后备猪和公猪管理才能保证农场“干净”,减少病原体的循环感染。
农村高效养猪方案1. 情况分析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劳动力充足,资源丰富,农村地区的养猪业也越来越兴旺。
但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技术水平欠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农村养猪业生产效率不高、成本较高、品质低下的现象。
如何提高农村养猪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养猪产品的品质,成为了摆在养猪生产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2. 解决方案2.1 环境控制养猪的环境控制主要包括饲料、水源、温度、湿度、氧气、脱臭等方面。
建立良好的环境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养猪生产效率、保证养猪产品品质。
2.1.1 饲料合理配制饲料是提高养猪生产效率的关键。
在饲料的配制上,应该根据生猪的生长阶段、品种、饲养密度和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以满足生猪的正常生长需求。
此外,饲料的储存、保管也很重要,要防止饲料霉变、变质、受污染等现象的发生。
2.1.2 水源水是生长中的猪必需的,水源不好不仅会影响生猪的健康,还会影响其生长效率。
因此,要选用水源安全、无污染的水源,确保给猪提供充足的清洁水源。
2.1.3 温度温度对于生猪的生长影响很大,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生猪的生长速度,影响其养殖效率。
因此,建议对于养猪环境实施温度控制,确保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养殖猪,从而提高生猪的生长效率。
2.1.4 湿度适当的湿度对于生猪的生长同样非常重要,如果湿度过低,会影响猪的清洁度和身体健康;如果湿度过高,会影响猪的呼吸系统、容易生病感染疾病,降低养殖效率。
因此,要根据不同养猪阶段和不同品种的生猪,采取不同的湿度控制方式,确保猪的生长环境适宜。
2.1.5 氧气合适的氧气含量对于生猪的生长同样非常重要,应该控制处于一个适宜的氧气含量范围内,维持生猪的正常生长和呼吸。
2.1.6 脱臭脱臭是保持猪圈环境卫生和改善畜禽饲养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养猪区设置脱臭设备可以有效降低猪舍内的气味,从而提高畜禽饲养环境的舒适性,减少因异味开窗通风、调整空气温度、湿度等产生的能源消耗,从而实现养殖成本的控制。
智慧养猪场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智慧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而在农业领域中,养猪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为了提高养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智慧养猪场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智慧养猪场解决方案的主要内容和优势。
一、智慧养猪场解决方案的介绍智慧养猪场解决方案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等应用于养猪场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实现远程监测、精准调控和智能决策。
通过对猪舍环境的监测和调控,智慧养猪场解决方案可以提高养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智慧养猪场解决方案的主要内容1. 环境监测系统智慧养猪场解决方案通过安装温度、湿度、氨气等传感器,实时监测猪舍的环境参数。
当环境参数超出合理范围时,系统会及时报警,并自动启动相应的设备进行调控,以保持猪舍内的适宜环境。
2. 饲喂管理系统智慧养猪场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智能喂食设备实现对猪只的精准饲喂。
根据猪只的需求和生长情况,系统可以自动调控喂食量和饲料成分,并记录下每只猪只的饲喂情况,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绩效评估。
3. 健康监测系统通过佩戴传感器或安装摄像头等设备,智慧养猪场解决方案可以实时监测猪只的健康状况。
当猪只出现异常行为或疾病征兆时,系统会及时报警,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建议,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4. 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智慧养猪场解决方案可以对养猪场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和分析,以便准确评估养猪场的生产状况和运营效益。
基于这些数据,系统可以自动生成相关的决策建议,辅助经营者进行科学决策,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智慧养猪场解决方案的优势1. 提高生产效率智慧养猪场解决方案可以自动监测和调控猪舍环境,精确饲喂猪只,并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有效减少人工投入和劳动强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 降低成本通过智慧养猪场解决方案,可以降低人工管理成本和能源消耗,减少饲料浪费和疾病的发生,优化猪只生长周期,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养猪降本增效的十个措施养猪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如何降低养猪成本、提高养猪效益是养殖户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十个养猪降本增效的措施,希望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一、科学选种科学选种是提高养猪效益的关键。
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肉质好的猪种,可以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率,减少饲料浪费。
二、合理饲养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降低养猪成本的重要措施。
养殖户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的需求,科学配制饲料,提供合理的饲养环境,确保猪只的健康成长。
三、科学用药科学用药是预防和控制猪病的重要手段。
养殖户要遵守养猪用药的规范,按照兽医的指导合理使用药物,避免药物滥用和残留。
四、优化饲料配方合理的饲料配方能够提高猪只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
养殖户可以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的需求,合理配置饲料,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五、加强环境管理良好的环境管理有助于提高养猪效益。
养殖户要加强猪舍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猪舍的通风透气,控制猪舍的温度和湿度,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六、精细管理精细管理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重要措施。
养殖户要做好猪只的细致观察,及时发现猪只的不适,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确保猪只的健康成长。
七、科学养殖科学养殖是降低养猪成本的关键。
养殖户要根据猪只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制定科学的养殖计划,合理安排猪只的饲养密度和饲养时间,提高养殖效益。
八、加强防疫加强防疫是保障猪只健康的重要措施。
养殖户要做好猪只的疫苗接种工作,定期进行疫病检测,加强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疫病的发生。
九、科学繁殖科学繁殖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重要途径。
养殖户要选择优质种猪进行繁殖,合理控制繁殖数量,确保繁殖的质量和效益。
十、加强市场监测加强市场监测是提高养猪效益的关键。
养殖户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合理安排养殖规模和销售时间,确保养猪的经济效益。
养猪降本增效的十个措施包括科学选种、合理饲养、科学用药、优化饲料配方、加强环境管理、精细管理、科学养殖、加强防疫、科学繁殖和加强市场监测。
智慧养猪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养猪整体解决方案》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正在为农业带来新的变革。
养猪业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也在不断寻求更科学、更有效的养殖方法。
智慧养猪整体解决方案便是一种应对这一挑战的新兴养殖模式。
智慧养猪整体解决方案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养猪业相结合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
通过传感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猪舍环境、饲料供给、猪只健康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以提高养猪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改善养猪环境和生产猪肉的品质。
首先,智慧养猪整体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对猪只的个体化管理。
通过视频监控和传感器监测,及时发现猪只的行为异常和健康状况,做到早期干预,提高猪只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其次,智慧养猪整体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对养猪环境的精细化调控。
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对猪舍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因素进行精确调节,为猪只提供更为舒适的生长环境,提高养猪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智慧养猪整体解决方案还可以实现饲料供给的精准化管理。
通过智能饲料喂养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猪只生长阶段和个体需求,精准投喂,减少浪费,提高饲料利用率。
总的来说,智慧养猪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科技手段,全面提升了养猪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为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养猪整体解决方案将在养猪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猪场管理制度和方法一、猪场管理制度1. 养猪规划制度首先,猪场需要建立养猪规划制度,明确生产目标和计划,包括生产规模、养殖模式、产品销售目标等。
规划制度可以有效指导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率。
2. 养猪管理制度其次,猪场需要建立养猪管理制度,包括饲养管理、疫病防控、保健营养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养猪管理制度可以规范生产行为,确保猪群健康。
3. 安全生产制度另外,猪场还需要建立安全生产制度,包括消防安全、电气安全、劳动安全等方面的制度。
安全生产制度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生产安全。
4. 猪舍环境管理制度最后,猪场还需要建立猪舍环境管理制度,包括清洁消毒、通风除臭、水源净化等方面的管理。
良好的猪舍环境可以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减少疾病传播。
二、猪场管理方法1. 疫病防控在猪场管理中,疫病防控非常重要。
猪场可以采取定期做好猪群的疫情监测,加强疫苗接种,做好疾病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的传播。
2. 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猪场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猪场可以科学配制饲料,控制饲料量,定期清洁喂食设备,确保猪群获得充足的营养,健康成长。
3. 猪群健康监测猪场可以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监测,包括体温、心率、呼吸情况等指标,及时发现疾病迹象,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猪群健康。
4. 定期培训猪场管理人员需要定期接受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生产效率。
5. 猪场信息化管理猪场可以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实现远程监控,及时了解生产情况,确保生产正常运转。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猪场管理制度和方法,提高生产效率,确保猪群健康,保障猪肉质量,为猪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希望猪场管理者能够认真贯彻执行,不断优化管理体系,提升猪场综合竞争力。
提高养猪生产效率的新方法 (综述 )霍贵成杨丽杰(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哈尔滨 , 150030 )养猪生产始终面临着两个挑战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竞争中 ,养猪生产要想赚钱 ,就必须提高养猪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 ,产品要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品质就必须符合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就决定了养猪者的最终生产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瘦肉含量最多的胴体。
为满足这一需求 ,遗传学家、营养学家及其他从事养猪生产工作者从各方面努力取得了进展。
在现代生物技术的推动下 ,出现了许多新方法或新途径来提高养猪生产效率和改善胴体品质。
1 养猪生产中遗传育种面临的挑战遗传和营养之间有密切联系 ,营养学家的责任是千方百计地把遗传学家的成绩在动物身上尽可能最大地表达出来 ,那么 ,目前和未来遗传育种的目标是什么 ?我国的遗传育种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猪的遗传育种与国际相比还很落后 ,特别是应用现代科技落伍更远。
国际上的育种公司竞争非常激烈 ,都十分积极地采用新技术。
过去 30年 ,主要目的是降低胴体脂肪 ,提高饲料利用率。
现在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不仅要瘦肉多 ,而且品质要好 ,包括猪肉的加工品质。
未来在养猪生产中遗传育种的工作目标有 :1 .1 胴体品质的评定肉品加工者不仅要求瘦肉多 ,而且还要求瘦肉的分布部位和质量好 ,这就需要更精确的活体测定技术预测胴体瘦肉含量。
现在采用 Fat- O- Meter测定 ,更高级的有 X射线 CT 扫描仪。
1 .2 高瘦肉增长率过去猪的选择重在低背膘 ,高饲料效率。
在自由采食和限食的情况下 ,选择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
结果无论用哪种方法背膘改善不多。
为提高饲料效率 ,可选择瘦肉沉积量。
问题在于能否选出吃得多的猪 ,将多余的养分用于沉积蛋白 ,而不是沉积脂肪。
食欲与蛋白沉积间的关系如何。
1 .3 产仔性能繁殖性状不易提高的关键因素是其遗传力太低(1 0 %) ,而且性状表达较晚。
现代化养猪场现代化养猪场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养猪场在提高猪的养殖效益、保证猪肉质量、提高环境友好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化养猪场中,科学管理、先进的设备以及合理的养殖模式被广泛应用,为猪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设施和设备现代化养猪场的设施和设备是保证猪群生长健康的重要因素。
养猪场需要建立合理的栏舍,其中包括舒适的猪舍和清洁的场地。
猪舍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和适宜的温度控制系统,确保猪只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舒适地生活。
此外,猪场还应配备水供应系统和自动喂食设备,保证猪只得到充足的饮水和合理的饲料供应。
二、饲养管理现代化养猪场注重科学的饲养管理。
在养猪场,需要制定健康的饲料配方,以满足猪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同时,应确保饲料的卫生安全,防止猪的生病和传染病的发生。
养猪场还应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体检,确保猪只的健康状态。
此外,养猪场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记录系统,记录猪只的生长情况和疾病发生情况,为科学的饲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三、环境保护现代化养猪场积极推行环境友好养殖模式,注重减少环境污染的影响。
首先,养猪场应建立科学的废物处理系统,有效处理猪粪和污水,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其次,养猪场应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推广有机饲养和草饲养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利用猪粪进行能源回收和肥料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自动化技术现代化养猪场广泛采用自动化技术,提高养殖的效益和生产的质量。
自动化饲养系统可以实现对猪只的精确饲养控制,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繁琐和误差,提高了饲养效率。
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能够自动监测和调控猪舍的风速、温度和湿度等因素,为猪只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此外,还可以利用远程监控技术对养猪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提高养殖效果。
五、科学选种和育种现代化养猪场注重科学选种和育种,不断提高猪的品种和品质。
养猪场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饲养条件的猪种,提高养殖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
养猪企业增效降本“一体化”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导读:当前养猪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挑战,非洲猪瘟疫情威胁尚未消除,饲料原料价格不断攀升,猪价连续数月低位震荡。
养猪企业提升盈利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生猪“一体化”关键饲养技术是推动养猪企业“增效降本”的重要路径。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彭健教授综述了生猪“一体化”关键饲养技术的理念和解决方案,聚焦猪的“一体化”关键饲养技术,旨在解决母猪繁殖效率低、仔猪断奶性能差等重要问题,对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助力养猪企业实现“增效降本”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中国,迄今已经3年多时间。
非洲猪瘟对我国养猪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极大地改变了养猪业的业态。
一方面,全行业对生物安全的重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加强了企业对非瘟的防控能力;另一方面,资本的大量涌入,产能快速恢复并扩充。
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回升,保证了出栏肉猪数量和猪肉的充足供应。
但是,从2021年2月以来,玉米、豆粕等重要原料的价格持续上涨,严重推高了饲料成本;而6月以后猪价断崖式持续下跌,使我国养猪业正面临着全行业亏损的严重形势。
能繁母猪保有量是生猪正常供应和猪价稳定的核心。
为了防止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过大,2021年9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确定把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 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 700万头。
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 459万头,较《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中的正常保有量足足多了359万头[1]。
如以每头母猪每年提供上市肥猪17头计算,将多生产出6 100万头上市肉猪。
未来一段时间,猪价仍面临巨大的压力。
因此,通过养猪生产降本增效,实现养猪业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增长,成为目前我国养猪企业的首要任务。
为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全行业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并采取了有效的行动。
首先,疫病是影响行业产能以及生产成绩的最大变量,因此降低母猪和肥猪的死淘对控制养猪生产成本有重要贡献。
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措施剖析提高养猪生产效益一直是养猪业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已经成为提高养猪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养猪生产效益已经成为养猪业者们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本文将从饲料管理、疾病防控、环境保护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剖析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措施。
一、饲料管理饲料管理是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饲料管理可以保证猪只获得充足的营养,有助于提高猪只的生长速度和生产效益。
要根据猪只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配制饲料,保证猪只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
要注意饲料的质量,选择优质的饲料原料,避免使用劣质饲料造成营养不良和疾病传播。
还要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调整饲料的投喂量和种类,保证猪只获得适宜的饲料,并且减少浪费。
二、疾病防控疾病是影响养猪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
疾病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猪只的生长停滞,还会增加饲料和药品的成本,并且对养猪场的形象和信誉造成损害。
要加强猪只的疾病防控工作,提高养猪生产效益。
要严格进行疫苗接种,加强疫病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的蔓延。
要保持养猪场的卫生环境,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要加强对疫病的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养猪工作者的疫病防控意识。
三、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环境保护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猪只的生长和生产效益。
要注意养猪场的卫生环境,保持养猪场的清洁卫生,避免污染和异味,减少猪只的压力和疾病传播。
要定期清理猪舍,保持通风和通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有利于猪只的生长和生产。
要注意饮水的清洁和供应,保证猪只获得清洁的饮水,避免受到水源污染。
四、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关键。
科学的管理可以提高养猪生产效益,保证猪只的生长速度和生产效益。
要建立合理的养猪生产计划,根据猪只的生长特点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养猪的数量和品种。
要建立科学的养猪指标,根据猪只的生长特点和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饲养标准和养猪标准。
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措施剖析养猪生产效益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资源投入下,猪的出栏量和肉品质量与投入的关系。
提高养猪生产效益是养猪户和养殖企业的共同目标。
下面是我对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措施剖析。
1. 猪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的猪种。
选用优良猪种,例如生长速度快、疾病抗性强、肉质好、饲料转化率高的品种,以提高出栏量和肉品质量。
2. 饲料管理:科学合理地配制饲料,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合理搭配营养成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采用优质饲料原料,避免饲料中的有害物质。
定期检测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以及猪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情况,及时调整饲料配方。
3. 环境管理:提供舒适的环境条件,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条件。
保持猪舍清洁,定期清理粪便,防止疫病传播。
合理布局猪圈,减少猪之间的相互干扰和传染。
4. 疾病防控:建立疾病防控体系,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体检,防止疾病发生。
采用科学的养殖管理和预防措施,提高猪的免疫力。
加强疫情监测和病原体检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5. 进出口管理:严格控制猪的进出口,防止疫病传播。
采取隔离措施,对新进猪只进行严格检疫和观察,确保健康。
出栏的猪只也要进行检疫,并保证肉品质量符合安全要求。
6. 生产计划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包括饲养周期、投入和产出预测等。
合理安排猪只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导致疫病传播和猪只压力过大。
合理安排猪只的饲养阶段,以充分利用饲料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益。
7. 科技应用: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远程监控技术、智能饲喂系统、养殖大数据分析等,提高养猪生产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利用科技手段优化养猪生产流程,提高猪只管理和养殖效率。
8. 市场营销:了解市场需求和动态,及时调整饲养规模和品种。
加强与供应链的合作,优化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更好的销售价格。
加强市场宣传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养猪生产效益,提高出栏量和肉品质量,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收益,为养猪户和养殖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猪厂整改方案1. 引言猪厂是养猪业中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养殖管理不当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猪厂的运营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为了改善生产环境和提高生产效率,制定猪厂整改方案十分必要。
本文将提出一套猪厂整改方案,通过改善猪舍设施、加强养殖管理、优化环境控制等措施,以保障猪的健康和提高生产效益。
2. 猪舍设施的改进2.1 舍内空气质量改善 - 定期进行必要的通风和换气,确保猪舍内部空气的流通和新鲜。
- 安装通风设备,根据猪舍的大小和猪只的密度进行合理设置,以保持舍内的适宜温湿度和空气质量。
- 定期清洁猪厩和地面,减少异味和垃圾的滋生。
2.2 饮水系统改善 - 安装优质的饮水设施,确保猪只能随时饮用清洁的饮水。
-定期清洗饮水系统和更换饮水设施中的水,防止细菌滋生和水质污染。
2.3 猪床改进 - 选择合适的猪床材料,如稻草、木屑等,确保猪只能在干燥、舒适的环境中休息。
- 定期更换猪床垫,保持猪床的干净和舒适性。
3. 养殖管理的加强3.1 动物防疫措施 - 定期进行猪只的疫苗接种和体检,确保猪只的健康和免疫力。
- 加强猪只疾病的监测和防控,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
3.2 饲料管理 - 选择优质、营养丰富的饲料,合理配置日粮,确保猪只能获得充足的营养。
- 定期检查饲料存储和饲喂设施,防止饲料变质和污染。
3.3 畜禽粪便处理 - 建立科学的粪便处理系统,包括收集、储存和处理粪便。
-定期清理猪场周边的粪便,以防止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4. 环境控制的优化4.1 温度控制 - 根据猪只的生理特性和生长阶段,调整猪舍的温度,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 安装温度监测仪器,定期检测猪舍内部温度,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调整。
4.2 光照管理 - 保持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以促进猪只的生长和发育。
-安装光照控制设备,实现自动化的光照管理。
4.3 噪声控制 - 降低猪场的噪声水平,避免给猪只带来压力和影响。
提高养猪生产效率的新方法 (综述 )霍贵成杨丽杰(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哈尔滨 , 150030 )养猪生产始终面临着两个挑战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竞争中 ,养猪生产要想赚钱 ,就必须提高养猪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 ,产品要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品质就必须符合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就决定了养猪者的最终生产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瘦肉含量最多的胴体。
为满足这一需求 ,遗传学家、营养学家及其他从事养猪生产工作者从各方面努力取得了进展。
在现代生物技术的推动下 ,出现了许多新方法或新途径来提高养猪生产效率和改善胴体品质。
1 养猪生产中遗传育种面临的挑战遗传和营养之间有密切联系 ,营养学家的责任是千方百计地把遗传学家的成绩在动物身上尽可能最大地表达出来 ,那么 ,目前和未来遗传育种的目标是什么 ?我国的遗传育种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猪的遗传育种与国际相比还很落后 ,特别是应用现代科技落伍更远。
国际上的育种公司竞争非常激烈 ,都十分积极地采用新技术。
过去 30年 ,主要目的是降低胴体脂肪 ,提高饲料利用率。
现在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不仅要瘦肉多 ,而且品质要好 ,包括猪肉的加工品质。
未来在养猪生产中遗传育种的工作目标有 :1 .1 胴体品质的评定肉品加工者不仅要求瘦肉多 ,而且还要求瘦肉的分布部位和质量好 ,这就需要更精确的活体测定技术预测胴体瘦肉含量。
现在采用 Fat- O- Meter测定 ,更高级的有 X射线 CT 扫描仪。
1 .2 高瘦肉增长率过去猪的选择重在低背膘 ,高饲料效率。
在自由采食和限食的情况下 ,选择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
结果无论用哪种方法背膘改善不多。
为提高饲料效率 ,可选择瘦肉沉积量。
问题在于能否选出吃得多的猪 ,将多余的养分用于沉积蛋白 ,而不是沉积脂肪。
食欲与蛋白沉积间的关系如何。
1 .3 产仔性能繁殖性状不易提高的关键因素是其遗传力太低(1 0 %) ,而且性状表达较晚。
借助于计算机 ,采用BLUP(the Best L 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可提高选择效率。
Cotswold 公司期望用此方法每年使产仔数提高 0 .2个 ,瘦肉增长速度提高 2 %。
中国猪种对产仔数提高的贡献显著 ,含梅山猪血液 2 5%的母猪 ,产仔数可增加 1~ 2个 ,背膘增厚 1 .5mm,梅山杂交母猪的突出缺点是 ,较短的繁殖寿命 ;屠宰率低 ;胴体品质差 ;由于性成熟早 ,公猪肉的异味浓。
1 .4 氟烷敏感基因带有该基因的猪瘦肉多 ,但 PSE肉和应激严重。
从所有的测值看 ,带有该基因猪的肉之品质极差。
1.5 基因图谱由欧共体资助的猪基因图谱工程早已实施 ,与北美和北欧一起研究了猪的 38条染色体 ,确定出 1 2 0 0个潜在的标记基因。
主要目的是探讨基因如何组织和互作。
许多性状由多基因控制 ,但通过图谱也能找到对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的基因。
标记基因和经济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靠近 ,趋于连锁。
用标记基因 ,借助标记选择就可选出所需要的经济基因 ,导致生产水平的显著改善1 .6 抗病育种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对养猪生产的最大威胁是疾病。
猪群越大 ,越开放 ,疾病综合会更复杂 ,最担心的是几种病毒疾病 ,如感冒病毒等一起爆发。
由于病毒的变异大 ,很难对一种病毒进行抗病选择 ,最好是选择对疾病的免疫反应。
一种方法是从纯系中寻找杂合子 ,恢复丢失的性状 ;另一种在系内选择免疫力。
加拿大已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选择对四种外源蛋白的免疫反应 ,已进行了六代 ,从第四代出现了高低免疫反应的差异。
2 营养研究的挑战从营养研究上 ,最终目的是操纵生长激素轴。
澳大利亚已批准使用猪生长素 (p ST) ,它可增加瘦肉率 ,降低胴体脂肪 ,应用于小母猪更好。
使用 p ST可提高出栏体重 ,而不使胴体品质太肥。
应用 p ST要求足够高的日粮蛋白 ,以便充分发挥该调节剂的生物作用。
另外操纵的两个激素是 CCK(胆囊收缩素 )和 SST(促生长素释放抑制素 ) ,前者抑制食欲 ,后者抑制生长素的释放。
用免疫的方法可除去它们。
2 .1 充分利用小公猪的生长潜力养小公猪的好处是生长快 ,饲料效率高 ,尤其饲料转化为瘦肉的效率高 ,胴体品质好 ,瘦肉多 ,还可减少去势的应激和劳动量。
但公猪肉有令人不快的异味。
在体成熟时 ,并非所有的公猪肉都有味 ,但变异很大 ,大约 1 0 %~ 75%的公猪肉有味 ,含有本地猪血液的杂交猪此比例更高。
导致公猪味的化合物是雄烯酮 An-drostenone(5α- androst- 1 6 - ene- 3- one)和粪臭素(Skatole) ,前者是睾丸组织分泌的甾体化合物 ,具有尿的味道 ;后者是色氨酸的分解产物 ,有极强的粪臭味道。
它们的临界值 ,粪臭素达到 0 .2或 0 .5mg/kg时就能出现公猪味。
雄烯酮的最低阈值是 0 .5mg/kg。
多数研究证明粪臭素的致公猪味高于雄烯酮 ,但也有相反的结论 ,无论怎样 ,二者有协同作用。
有研究表明清洁和多饮水能降低肉中的粪臭素含量 ,湿喂和多饮水能减少脂肪中的粪臭素含量 ,漏缝地板比水泥地面养的猪粪臭素少。
饲养对减少粪臭素有重要的作用 ,高纤维日粮尤其那些在后肠不能降解的纤维能显著减少粪臭素。
脂肪中的粪臭素受基因控制 ,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表现出显性。
对于雄烯酮 ,以幼猪合成较少 ,随性成熟稳步上升。
性成熟公猪的睾丸合成两种甾体 ,在生殖生理上 ,它们受同一机制的调节 ,很难做到减少其中一种而不影响另一种。
雄烯酮的含量在动物个体内变异很大 ,造成此差异的机制是动物个体达到性成熟程度的差异导致雄烯酮含量升高时的年龄不一 ,二是雄烯酮产生潜力不同 ,二者都是可遗传的 ,也就为什么雄烯酮的遗传力很高。
Fouilloux(1 997)通过估计分析得出存在有产生雄烯酮的主基因。
Bidanel(1996 )发现产生雄烯酮的主基因与 7号染色体的标记基因有连锁关系。
用免疫的方法除去雄烯酮已做了许多研究 ,在不影响性激素的前提下 ,免疫去除雄烯酮或其前体。
该工作的结论不十分一致 ,某些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晚去势 ,即在屠宰前 2~ 3周去势能有效地降低脂肪中的雄烯酮 ,但外科上不可行。
比较有前途的方法是主动免疫除去促性腺激素 LHRH和 Gn RH,可使脂肪中的雄烯酮显著减少。
现已研制出了疫苗 ,并在实际中应用。
正如所料 ,免疫去势同时也降低了粪臭素的含量。
结论 :脂肪中粪臭素的含量更多地取决于饲养及饲养条件 ;雄烯酮受遗传决定 ,当猪达到一定性成熟后才能达到高水平。
2 .2 喷雾干燥猪血浆蛋白粉 (SDPP)断奶仔猪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使得断奶时对日粮变化引起极大的应激。
仔猪在较短的时间内 (一般为 4~ 5周 )由出生时的初乳过渡到常乳紧接着过渡到全植物蛋白质。
仔猪在 8周龄前 ,胰和肠刷状缘酶的发育仍不完善 ,胃酸度不足以使胃蛋白酶激活。
由于猪胎盘的特殊性 ,初生仔猪必需靠初乳获得免疫 ,免遭病毒和细菌对肠粘膜的侵害。
除免疫球蛋白外 ,乳中的其它成分也能保护猪的消化道 ,如乳铁蛋白、溶菌酶、乳中的淋巴细胞。
总之 ,断奶使仔猪遭到一系列的应激 ,包括营养、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对采食量、生长和免疫状态有明显的影响。
适合作仔猪日粮蛋白来源的饲料原料有豆粕、鱼粉、肉骨粉和血粉。
血浆蛋白粉是一种新的蛋白源。
喷雾干燥的血浆蛋白粉是屠宰场的副产品。
全血用柠檬酸钠抗凝 ,离心除去血球 ,喷雾干燥血浆部分。
由于干燥速度快 ,对蛋白质质量的破坏较少。
SDPP是高蛋白饲料 ,其成分如表 2。
氨基酸组成特点是赖氨酸含量高 ,相对缺乏蛋氨酸和异亮氨酸。
SDPP多数是由清蛋白和球蛋白组成。
SDPP作为仔猪日粮蛋白源 ,最早的工作由美国Iowa的专家进行 ,在玉米 -豆粕 -乳清日粮中加 1 0 %的 SDPP比加干燥血粉的采食量大、日增重高、饲料转化率好。
另一研究表明 ,玉米 -豆粕 -乳清日粮中的豆粕用 1 0 %的 SDPP和玉米替代比用酪蛋白、分离大豆蛋白、干脱脂乳和血粉替代断奶后头 2周的采食量大 ,饲料转化率无差异 ,到第 4周仍如此 ,但给 SDPP的仔猪下痢少。
日粮中干脱脂乳被 SDPP代替仍可得到如此效应 ,这表明并非由于 SDPP代替了豆粕 ,而是由于SDPP本身的作用。
来自猪的 SDPP优于来自牛的 ,对N的消化率无影响。
SDPP的最佳用量低于 1 0 %,有些研究认为是 6 %。
刘汉林用 32 4头杜大长杂交猪 ,分为4组试验 ,在 5~ 2 8天的哺乳阶段 ,添加 5%或 1 0 %的SDPP的体增重与对照无差异 ,但体况比不添加的要好。
断奶后 1 8天的结果见表 3,以 5%的添加量最好。
SDPP起作用的机制还不清楚 ,但给食 SDPP猪的下痢少 ,这也许与 SDPP中含有活性的免疫球蛋白有关 ,保护肠道粘膜的完整和功能的正常。
另外 ,仔猪采食含有 SDPP的日粮 ,断奶后头一周肠刷状缘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的活性高。
2.3 高铜高铜作为促生长剂最早由英国人 Braude(1995)博士建议 ,自那以来 ,全世界做了好多次试验来评定高铜的作用。
2 .3.1 对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FCR)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 ,体重 1 0~ 1 0 0 kg的猪对铜的需要量为 3~ 6 mg/kg,一般的饲料足以满足。
但有相当多的试验表明日粮铜水平达到 1 2 5~ 2 50 mg/kg时可提高日增重 ,铜是唯一具有促长作用的矿物元素。
30多年前 ,一共 83次试验表明 2 50 mg/kg的铜水平可改善日增重 8.1 %, FCR5.4%。
同期美国的许多研究综合证明 ,高铜可改善日增重 8.9%, FCR3.2 %。
高铜对早期断奶猪的作用更为显著 ,可改善增重 2 2 .1 %,FCR8.3%。
10~ 20年前的研究成果也同样证实了铜水平在 1 2 5~ 2 50 mg/kg时有促长作用。
英国和波兰在几个大的养殖中心进行大规模的试验结果是日增重可改善 5%~10 .5%, FCR3.9%~ 8.2 %。
但 Braude(1982 )在 2 8个研究中心进行的研究 ,结果变异很大 ,未得出明确的结论。
加拿大的 1 0个猪场涉及 744头猪的试验结果是日增重和 FCR改善约2%。
虽然结论不十分一致 ,但趋势是高铜对生长猪的作用大于育肥猪 ,高铜对采食量无影响。
硫酸铜、碳酸铜和氯化铜都有生物活性 ,其它形式的铜 ,硫化铜和氧化铜无此作用 ,在实际生产中 ,硫酸铜是唯一常用的高铜添加剂。
对于高铜的适宜水平,Braude(1980)建议生长猪用200~250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