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鄂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9
最苦与最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深刻的思想,进而树立起一种人生责任感。
【教学过程】预习,疏通字词。
一、导入:人世间,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哑哑学语的婴孩会说,离开妈妈的怀抱最苦,依偎于妈妈的怀抱最乐;稚气未脱的儿童会说,独自一个人最苦,与朋友们在一起最乐。
而你,意气风发的少年,答案是什么呢?失去友谊最苦,拥有拥有友谊最乐吗?……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也许能给你提供较好的答案。
二、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1.一般以一对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如“真诚与虚伪”、“勇敢与怯懦”,而本文却是倒着的,“最苦与最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让我们先保留一个悬念,等到分析完文章的结构,归纳出作者的论点,这个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2.抽学生发言,小结。
三、理清作者思路,剖析课文严密的论证过程,1.提问: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如贫、失意、老、死,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未了的责任。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先立论后驳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2.提问: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1自然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先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1段的“受良心责备而又无法逃躲”,又将负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人,最后再次照应第1段: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而负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3.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段,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作者给“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他所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然前面已经用于不少篇幅,这里就无庸赘述了。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痛苦的状态易写,而快乐的情形难描。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初步了解议论文知识;明确本文观点,能理清文章论述思路;领会本文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基本掌握论述性文章的略读方法,了解论述性文章的结构思路,初步了解论据和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己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课前预学一.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字卓如,号,别号、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二.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huì(① ) chán着(②) qì约(③) 招lǎn(④) 悲天mǐn(⑤)人xún环(⑥) xiè(⑦)却监dū(⑧) 死而后yǐ(⑨)三.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莫若:达观:契约:造句:四.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观点、看法、主张)、论据、论证(方法)。
论点:指作者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某人、某事或某问题所发表的总的看法(主张、观点)。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新颖、概括简洁。
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包括事实或理论两类。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件,统计数据,公理定律等,理论证据包括名人名言、诗歌、比喻、自己独特的分析等。
论据要求--确凿、典型、新颖、简洁。
论证: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法、类比法、归谬法…五.学习论述性文章略读。
略读论述性文章着重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论点(观点),二是用了哪种论据,三是论述思路。
1.按每分钟400字的速度读完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观点的步骤:(1)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本文针对“苦”“乐”问题;(2)始终想着“作者针对‘苦’‘乐’问题,他认为”,将文中句子代入上面空格;(3)读起来语意顺畅的,便是作者的观点;(4)重点关注文章开头、段首、段尾、文章结尾等处)。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条理清晰的写作特点。
2、难点(1)体会本文语言简洁流畅的特点。
(2)深刻理解责任的含义,增强责任意识。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2、解释下列词语。
(1)达观:(2)契约:(3)海阔天空:(4)心安理得:(5)任重道远:(6)死而后已:五、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3、作者是怎样论述“最苦”与“最乐”的?六、合作探究1、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2、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
3、作者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七、拓展延伸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你的感受。
2、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在新冠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体会其论述的严密性。
3、领悟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责任的正确认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2)学习本文清晰严谨的论证思路。
2、难点(1)深刻领会作者对责任的理解,增强责任意识。
(2)体会本文语言的平实与恳切。
三、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2、解释下列词语。
(1)达观:(2)契约:(3)海阔天空:(4)心安理得:(5)任重道远:(6)悲天悯人: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认为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情分别是什么。
人生最苦的事:_____人生最乐的事:_____2、作者是如何论述“最苦”与“最乐”的?六、文本精读1、阅读第 1-3 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作者先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开头,连续发问,否定了一些关于人生苦事的答案,引起读者的思考。
然后从“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进行论述,阐述了知足者、安分者以及达观者对于贫、失意、老、死这些常见苦事的看法。
接着,作者通过对比,指出“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从而得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观点。
第11课最苦与最乐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契qŒ: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的“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和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1教学目标[^%&~*]1.通过解读题目,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阐明观点的思路。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情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尽与未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进行人生责任感的思考。
对于刚上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议论文有很大的意义,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而对于责任感的体验和思考,学生还很浅薄,加之当前思想品德教育不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因此,促进学生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将是教学的难点,能有所突破将会功德无量。
3重点难点1.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一、理清文章结构[~#&%*]导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早自习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
现在,请大家看课题,发现课文标题与文章内容有没有什么联系?(文章内容回答了题目的问题:最苦的是什么,最乐的是什么) [&^%@#]导2:那梁启超认为最苦的是什么,哪些地方写“最苦”?最乐的又是什么,哪些地方写“最乐”呢?大家找找看。
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板书:背责任——最苦(1-2)尽责任——最乐(3)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4、5)导3: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请同学们尝试回答: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这与课题有关系吗?(这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深化,道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谈的是责任问题,而不仅仅是“苦”与“乐”)(与上文构成分总关系)小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读文章要学会读题思文。
单县实验中学初三语文教学案课题:最苦与最乐撰写:SRF学习目标: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三、学习课文感知文本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注音: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2、、解释词语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契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人志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清文章结构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1 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围绕苦与乐、负责与尽责,推卸责任与完成责任的相互关系,体会文章论述的严谨和周密。
2.学习课文平易近人、如话家常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责任感。
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1.契.约音:义:2.恩惠.音:义:3.悲天悯.人音:义:4.卸.却音:义:5.如释.重负音:义: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对错1.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3.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一)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11 最苦与最乐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1课时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有《饮冰室合集》。
1.议论文小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结构:分总。
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最苦与最乐一、学习目标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
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3。
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三、预习案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卸却( ) 监督()凡属() 纵然() 循环()3。
解释下列词语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失意:不得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4.理清文章结构.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 .二、(3自然段)论述。
三、(4、5自然段)论述。
探究案一、自主探究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答:2。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答: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答: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答:5。
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答:二、合作探究1。
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答:2。
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答: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答:4。
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答:5.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答:6。
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
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课前布置预习: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及词义,课上听写。
1.字音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2.词义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教学过程:1在“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论述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为什么认为它最苦?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3什么事最快乐呢?4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6作者对于责任未了的感觉,与尽了责任的感觉,各用了什么语句来形容?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7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一、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11 最苦与最乐1教学目标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层层推进的说理特点.3.领会文章所阐述的人生苦乐之最是关乎尽责与否的深刻道理.2学情分析本文以尽责与否来谈人生的苦与乐,旨在勉励人们做一个勇于负责的人,并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深入浅出,见解卓越,议论的层次分明,引用例证恰当,写来气势雄浑。
但是本文并不是一篇很典型的具有议论文结构的文章,所以学生刚开始接触议论文时,在理解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因而在教学中关于文本与延伸的关系的处理上,尤其值得注意。
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将篇章结构仍作常规的梳理,后半部分以拓展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析文中的语言,并讨论了苦乐观和责任的问题,从而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人文内涵的理解和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重点难点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2.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文章娓娓道来,层层推进的说理特点.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最苦与最乐一、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活动2【讲授】讲授新知二、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深刻的思想,进而树立起一种人生责任感。
【教学过程】导入示例: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
不过,大家看完下面的记者采访片断后,可能对最苦和最乐会有新的看法。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2.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二、作者简介: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著作有《饮冰室合集》等。
三、课文朗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1.注音:契(qì)约揽(lǎn)悲天悯(mǐn)人2.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3.补充解释词语: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师生分析课文内容:1.理清文章结构: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如何?而不能如何?进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A.(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和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
2、难点体会作者凝重、轻灵、简洁的语言风格。
三、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2、解释下列词语。
(1)达观:(2)契约:(3)海阔天空:(4)心安理得:(5)任重道远:五、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六、精读课文1、作者是如何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这一观点的?2、作者是怎样论述“人生最乐的事是完成了责任”这一观点的?3、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试举例分析。
七、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责任”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
2、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逃避责任,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八、拓展延伸1、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责任的认识。
材料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责任。
材料二: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积极转型生产防疫物资,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承担着社会责任。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承担了哪些责任,这些责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九、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2、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和体会。
张湾中学崇文课堂116学案课题: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最苦与最乐 课型:新授 主讲人:王老师 审核人:语文组【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初步学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议论文三要素。
3、体悟作者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二、教师指导1、学生简介作者: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 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1889年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2、检查预习效果①注音: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 达观: 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3、指导朗读。
三、自主探究把握1、浏览课文并填空 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 ,而不能__ _________________。
2、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3、理清课文结构:五、交流合作1、第1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反),2、第2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班级 姓名找出有关事例。
b、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c、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3、讨论第三段a.什么事最快乐呢?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等,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c.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最苦与最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深刻的思想,进而树立起一种人生责任感。
【教学过程】预习,疏通字词。
一、导入:人世间,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哑哑学语的婴孩会说,离开妈妈的怀抱最苦,依偎于妈妈的怀抱最乐;稚气未脱的儿童会说,独自一个人最苦,与朋友们在一起最乐。
而你,意气风发的少年,答案是什么呢?失去友谊最苦,拥有拥有友谊最乐吗?……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也许能给你提供较好的答案。
二、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1.一般以一对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如“真诚与虚伪”、“勇敢与怯懦”,而本文却是倒着的,“最苦与最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让我们先保留一个悬念,等到分析完文章的结构,归纳出作者的论点,这个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2.抽学生发言,小结。
三、理清作者思路,剖析课文严密的论证过程,1.提问: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如贫、失意、老、死,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未了的责任。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先立论后驳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2.提问: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1自然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先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1段的“受良心责备而又无法逃躲”,又将负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人,最后再次照应第1段: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而负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3.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段,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作者给“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他所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然前面已经用于不少篇幅,这里就无庸赘述了。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痛苦的状态易写,而快乐的情形难描。
第11课最苦与最乐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契qŒ: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的“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和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在1898年至1903年五年之间,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80多篇文章和专著,多方面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猛烈地抨击了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一时期,是梁启超思想发展最闪光的时期。
1903年后,梁启超在政治上走上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反动道路。
从提倡民权,鼓吹“破坏主义”,到坚持保皇,主张“与革党死战”,在论战中,梁启超是以保皇派的挂帅人物登场的。
辛亥革命后,他又组织“进步党”,为袁世凯效劳。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便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加速了袁氏洪宪帝制的失败。
1916年后,他又投靠北洋军阀段祺瑞,鼓吹走立宪道路,曾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
后三个月便去职,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
此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南开等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近百年间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这是人生最爱探讨的问题。
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提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而责任完了,自然是最快乐的事。
我们在用心感悟这一人生哲理之时,必须熟读课文,明确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据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得出怎样的结论。
二、文章脉络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三、写作方法⑴语言流畅,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⑵运用了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⑶写作借鉴:议论文语言的凝重简洁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四、问题探究对第三部分的理解。
第一二部分分别论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则论述由此得出的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四段由设问“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转入,过渡非常自然。
接着论述孟子等圣贤豪杰仁人志士诸圣诸佛的责任意识、苦乐观: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
作者并没有苍白的生硬的说教,而是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如与人促膝谈心,语重心长,易于读者接受。
第五段仍然由设问开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用回答问题的方式否定了一些人产生的消极逃避思想。
作者指出长大成人手“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避”?即责任是逃避不了的,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尽责任。
这些句子虽然如话家常,但读来却使人感到句句教诲,字字叮咛,很愿意接受。
这两个自然段阐述了“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练习解答】一、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因为责任未尽,时刻受着良心的谴责。
人生最快乐的事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因为完成了责任,心地坦然,有轻松感和成就感。
二、文章倒数第2段是说“君子”毕生都在不断地担当重大责任,不断地尽到最大责任,他们毕生都在享受苦后的真乐。
倒数第1段是说人生的责任只能通过努力去解除,而不能也不应该逃避。
这两段文字是在上文阐述了“最苦”与“最乐”基础上的深入,与上文构成层进关系。
同时,这两段文字之间也是层进关系。
三、略四、略【类文品读】读书与“游手好闲”①书不离手,是爱读书人的标志。
假若你手捧一本书在校园里,或者外出旅行携带一两本不错的书,总能引得一些赞许的目光。
你自己也往往因为有书为伴,多一份踏实的志得意满。
,我的老师叶鹏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使我不敢轻易自称有了好的读书习惯,也不会轻易赞扬别人的读书行为。
他说:“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
”我终生忘不了这句话。
②当我们把读书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应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照理本不应该把游手好闲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联系在一起。
说读的是一本无意义的书还好解释,事实上多数人习惯拿上的都是一些很好的书。
这样,我认为仍属于老师所说的“游手好闲”之类。
③关键还在“游乎好闲”的读书状态。
因为人们之所以重视读书,是为了从书中吸取营养。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说得很中肯:“无论是怎样有益的图书,其价值的一半是由读者创造的。
”这就是说,书中知识和作者的智慧,是不会自然而然的传递给读书人的,读书是读者与作者在进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书本非常在乎读者的阅读状态,严格实行“按劳分酬”的原则,不搞“计时制”。
漫不经心的读书,就像荒种荒收的庄稼汉,一年到头,收获很少。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本书,有人读了所得巨大,有人虽读却收获甚微。
④从“游手”我想到了“动手”。
许多学者都有读书“动手”的习惯。
例如革命老人徐特立就是一个榜样。
他提倡抄读式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看书”。
老百姓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
动笔记录,以后可以随时调用读书所得。
更重要的是思考。
一——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感受、思想启发以及知识联想动手记录、整理出来,不仅遭流逝的遗憾,而且往往在整理的时候,还会生发出新的智慧火花。
⑤显然,这种认真的读书方法,动手用笔的读书方式,一开始需要通过意志来培养。
但经过反复实践,变成自己喜欢使用的方法,就不再觉得这是自己情感以外的特别要求了。
譬如早晨和晚间的刷牙,起初需要别人指点,后来依靠毅力坚持,久而久之,化为生活习惯;偶尔不刷牙,反而感到极不自然,不合自己的卫生习惯。
⑥认真读书的人们,瞧不起那种“游手”的读书状态;虽然有书在手,念念有词,还是不经意竟加入了“好闲”的人群。
因为你“游手好闲”的读书,不会有切实、丰厚的回报,与那些不读书的“闲人”相差无几。
所以,我特别赞同老师的话:“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
”1.在第①段、第③段中有两个加点的词,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①志得意满:②按劳付酬: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不过何况虽然B.不过如果虽然C.但是如果即使D.但是何况即使3.叶鹏先生所说的“游手好闲的读书”,具体指什么样的读书状态?根据文章推断,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手不释卷,无明确目的的读书习惯。
B.念念有词,却逃避思考的巧妙办法。
C、炫耀学识,又显示修养的虚荣心理。
D.以书为伴,似自然而然的日常行为。
E.只争朝夕,有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
4.第4段的横线上,如果要引用下列名言作为论据,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英国哲学家霍尔说:“有时,读书是逃避思考的一个巧妙的办法。
”B.德国科学家高斯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C.英国作家奥斯本说:“彻底消化几本书,强似把几百本书放在嘴里不咽下去。
”D.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5.从第4段看,作者认为养成“动手”的习惯,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
其一是:;其二是:。
(各不超过10个字)6.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7.对文章写作思路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参考答案:1.①志得意满:以为在读书而得到安慰和满足。
②按劳付酬:阅读状态决定了读书效果。
2.C 3.CE 4.C(讲析:A项阐述的是把读书看成逃避思考即用来消遣的办法,不符文意,B项阐述的是猜测与发现的关系也不合,D项指出的读书如何如饥似渴不符文意,只有C项,指出“消化几本书”与文中的动手与思考有关,因此只有选C项) 5.其一:可以随时调用读书所得。
其二:会生发出新的智慧火花。
6.提倡养成读书认真思考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7.A)二、同步练测一、基础知识1.你能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吗?纵然()恩惠()悲天悯人()契约()卸却()2.本文选自,作者是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
3.你对课文内容了解吗?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我说,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处处尽责任,;时时尽责任,。
就得大快乐;,就得小快乐。
4.结合句意释词:⑴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悲天悯人:⑵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
如释重负:5.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本文开头在引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做答时,为何做了种种猜测后说出自己的见解?8.你了解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最苦:最乐:二、同步解读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