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财政支出与GDP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2.28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作者:张钢段澈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2期[摘要]地方财政支出在我国地方经济增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方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
利用省际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方财政支出经济增长效应的发挥。
[关键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地方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810.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42X(2006)02—0088—07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也呈逐步扩大趋势,尤其地方财政支出稳步攀升,已占总财政支出的70%。
这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财政支出、特别是地方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
一般而言,为了促进经增长,政府除了采取适当的财政总量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微观财政政策的恰当性,也即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
不同的公共支出以及不同的支出结构调整政策都会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
因此,仅从地方财政支出规模来分析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是不够的,只有深人分析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地方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也才能更有效地运用财政杠杆促进经济增长。
19世纪末学者们就开始研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关于财政支出结构的研究并不多。
学术界越来越重视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还是近几十年的事,主要原因是实践急需理论指导。
近几十年来,面对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潮的兴起,各国政府纷纷开始严格控制财政支出规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而在进行财政调整时,则面临着一个如何削减财政支出的选择;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受到财政约束的限制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削减教育支出、基础建设支出,还是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达国家10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法则的正确性:即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因而瓦格纳法则成为广为引用的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最为经典的分析;皮科克和威斯曼强调财政支出的增长呈现出一种阶梯增长的特点,而战争之类的社会剧变是财政支出步上新台阶的主要因素;马斯格雷夫在瓦格纳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详细的假说,即财政支出的增长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就政党竞争对财政支出的影响而言,梅尔泽和理查德的分析证实了更大的不平等程度是导致财政支出日益增长的原因;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具有本身的特殊性,本文对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标签:财政支出规模GDP 影响因素分析一、文献回顾1.瓦格纳法则20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财政支出比率总的趋势是上升的,针对财政支出的不断膨胀,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
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和美国做了考察,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及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
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2.皮科克(Peacock)和威斯曼(Wiseman)的内外因素论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和威斯曼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英国1890年以后的财政支出历史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提出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摘要:财政收支与GDP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阐述了GDP增长对财政收入的促进作用,其次分析了财政支出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分析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收入与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3-0008-02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 GDP作为众多宏观经济指标中最受关注的一个,可以明显的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
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相关关系,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求的基本,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而增加GDP的有利手段正是合理增加财政收入并且科学控制财政支出已达到GDP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而通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等措施以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财政支出、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等方式可以达到最终增加GDP的目的。
一、我国财政收支与GDP的关系分析1.财政收入与GDP的之间的关系定量分析为剖析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本文以财政收入FR为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估计,模型输出结果如下:FR = -1624.064 + 0.182026GDP(727.5586) (0.007613)t = (-2.232211) (23.91042)R2= 0.956501 =0.954827 F =571.7084 DW=1.654932此模型拟合优度提高,估计标准误差降低。
此模型表明GDP 对财政收入的形成既有短期的决定效应,亦有长期的决定效应。
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决定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摘要: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中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职能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社会共同需要的范围与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在质的方面已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并表现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特征。
关键字:财政支出增长;规模;结构;实证分析一、引言:就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具有普遍性。
各国财政支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财政支出绝对数量于动态相对量的名义增长和实质增长比较明显。
例如美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35年的 9.3%到1990年的21%:财政支出总量,1935年的64.12亿美元1990年的11518.48亿美元,除去物价因素财政支出绝对增长为180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呈现出快速上涨趋势(图一所示)。
财政支出额从改革开放初的1122.09亿元,到2004年的28486.89亿元,绝对规模增长了近26倍,平均每年增长1052.49亿元,特别是1996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名义年均增长超过10%(1991-1996的高增长是由于高通货膨胀率导致的)。
于同期的GDP名义增长率相比,平均高出7.3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最高,高达17.3个百分点。
为了消除支出增长种的价格因素对变化的影响,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GDP进行了通胀缩减,从缩减后的增长率看,财政支出的增长也是快速的。
1998-2002年期间财政支出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9%。
图一二、理论回顾:为了寻求影响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对各国人士与研究财政支出规模的确定具有长期的影响,并已成为财政支出规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最早对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长进行研究,并提出这种现象已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19世纪德国的社会政策财政论的代表人物瓦格纳。
中国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财政收入是保证国家有效运转的经济基础,在一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建国到现在,中国经济正是在财政收入、政府支出的循环往复中得到快速发展的。
在这个长期过程中,财政收入规模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大,经济增长速度也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扩大而加快,二者密切相关。
本文以1978-2007年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对中国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做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同时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的分析框架,对中国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中国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且存在着较强的正向相关性,财政收入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正向的促进作用;财政收入和GDP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增加财政收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中国应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加强国家运行的经济基础,同时在今后实施财政政策过程中,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充分把握好调整财政收入的时机,不断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财政收入经济增长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一、引言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回顾在财政学说史上,有许多关于财政收入、税收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
从历史上来看,威廉·配第最早在这方面做了研究,不仅在国家财政支出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在国家财政收入理论上也有很多建树。
在其代表作《赋税论》中,阐述了关于税收制度的建设和税收对于国家重要性的理论。
Hanen以及nyderandTanaka也对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作过测算。
国内学者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做了一定的研究,袁培全等(1998)利用数学回归方法对山东省GDP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得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为27%时,GDP增长最快。
付树农、何建华(2004)分析了我国财政收入体系的特殊性———税费并存,尤其是大量非规范的收费存在,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加剧了企业税费总负担;认为当前应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体系,在清费立税的基础上,确定以税收收入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促进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与税收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姓名班级学号分工情况张文娜08税务(2)班2008204143126模型检验林琳08税务(2)班2008204143131报告制作伍琼英08税务(2)班2008204143132模型检验杨慧08税务(2)班2008204143138PPT讲解王娟08税务(2)班2008204143144PPT制作指导老师:张子昱日期:2010-12-23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与税收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对1978年至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我们列出了几种有可能对税收收入产生影响的因素,经过讨论从中选定两种,即: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
随后我们建立了理论模型,在有关的数据网站搜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
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税收收入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财政收支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税收既是财政收入的支柱,又是宏观调控的杠杆。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经济增长是税收增长的基本源泉。
从公共财政的需求角度看,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完善等都对公共财政提出要求,因此对预算支出所表现的公共财政的需求对当年的税收收入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从税收政策角度看,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两次大的税制改革,一次是1984年至1985年的国有企业利改税,另一次是1994年的全国范围内的新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对税收会产生影响,特别是1985年税收徒增215.42%。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中,税收是集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于一身的重要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职能实现不可缺少的手段。
河南三大产业变动及对GDP贡献度分析作者:李慧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33期河南三大产业面临着结构优化,要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分析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大小,对三大产业的结构性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推动河南省经济增长的目的。
本文选择河南从2005年到2018年之间的三大产业数据和GDP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河南三大产业的变动情况及对GDP增长的贡献度。
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南省经济健康发展。
一、河南三大产业的变动情况通过对河南省统计年鉴三大产业总值数据进行整理,得出河南省第一产业从2005年的1843.0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289.38亿元,增长幅度达到2.3倍,第二产业从2005年的5539.3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2034.83亿元,增长幅度达到3.98倍;第三产业从2005年的2652.2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1731.65亿元,增长幅度8.19倍。
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最大。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40.7%下降到2018年的13.3%;第二产业比重由1980年的41.2%上升到2018年的46.9%;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18.1%上升到了2018年的51.9%。
从增长率来看,河南第一产业的增长率是在逐步下降的,从2005年7.5%的增长率起,下降到2007年的最低速度(3.8%),之后2008年有所回升(5.5%),从2008年起逐渐下降,到2011年达到3.7%,此后,2012年达到4.5%,一直到2017年一直维持在4%-4.5%之间,2018年又达到最低(3.3%)。
第二产业的增长率从从2005年达到2017年最高(18.1%),2008年突然回落至14.9%,2009年的最低12.2%,此后到2012年一直维持在11%-15%之间,从2013年的10%起,第二产业增长率逐年递减到2018年的最低值(7.2%)。
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从2005年的12.6%,整体趋势处于回落状态,2006-2010年,增长率一直处于10.2%-13.9%之间之间,从2011年起,基本保持在10%以下增长率(2015年的10.5%除外),2018年达到新低9.2%。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实例分析--以河南省A市为例
张书涛;宋歌
【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19)001
【摘要】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与否不仅关系到地方政府职能在一定财力约束下的履行情况,而且关系到地方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以河南省A市的地方财政支出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历年来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情况,分析了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调整优化的几点建议.
【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张书涛;宋歌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研究生处,河南,开封,475001;河南大学,研究生处,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0.7
【相关文献】
1.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研究r——以宁波市为例 [J], 张云华
2.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江苏省徐州市的数据分析 [J], 朱福兴
3.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实例分析 [J], 曹荣庆
4.基于AHP的地方财政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 [J], 邓茹
5.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基于福建省九地市相关数据[J], 李美惠;胡志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统计学毕业论文题目选题统计学毕业论文题目选题【1】1、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检验2、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3、统计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分析4、区域社会保障水平统计评价5、_省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的统计分析6、我国统计数据质量分析7、我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8、_市通货膨胀的统计测度与分析9、我国收入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10、我国股市收益率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1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12、投资回收期统计技术应用分析13、_社区便民服务商业发展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14、统计方法对中国汽油消费的分析和预测15、我国第三产业水平及结构的统计分析16、我国住房价格数据统计失真的原因探析17、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统计测度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计调查体系发展的思考19、_省经济运行质量的统计分析20、_商圈未来发展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2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统计分析22、浅议劳动工资统计的问题和策略23、统计数据生产的博弈分析24、失业统计方法的缺失与完善25、_本土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统计分析26、浅谈统计评估在证券市场分析中的应用27、_市(西南地区)餐饮业发展状况统计研究28、_省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描述及政策选择29、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及变化情况统计分析30、统计方法及其在某种商品市场营销中的应用31、企业绩效评价中的统计方法“或者”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3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计分析33、深沪股市收益率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34、_市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统计分析35、_省国民经济的统计分析与预测36、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质量研究37、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问题研究38、对统计调查质量特征的探讨39、_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40、证券投资组合统计技术应用分析41、_市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率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42、_市涉外保险未来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43、宏观经济统计中相关数据的分析44、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差异的统计比较45、_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统计研究46、企业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应用47、消费质量的统计测度研究48、从统计调查看科大学分制推行的经验及其不足49、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5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研究统计学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1._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的长期均衡及短期波动的实证分析2.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3.PPl 和CPI传导效应实证分析4._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5.产业集群量化分析方法研究6._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7.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率关联性分析8._省城乡协调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9._市城乡收入差距分析10._市工业的单位能源变化趋势分析11._汽车消费需求的动态分析与预测12.我国对外贸易公司盈利能力分析13.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不平等测算与分析14._省各区市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的产出弹性分析15._省经济增长中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的计量分析16._省各县市产业结构的聚类分析17._省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实证分析18.基于面板数据的外商投资(FI)对GDP增长的实证分析19.进口与FDI对我国国内产出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20.因子分析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21.东_收入差距分析22.中外女性失业人员及影响因素分析23._地区区域工业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分析24._市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分析25.基于logit模型的居民住房购买行为分析26.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27.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分析28.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及实证分析29.联合分析在笔记本电脑配置定型中的作用研究30.地区经济实力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1.基于因子分析法的_省城乡统筹发展评价32.基于消费意愿的量价模型分析33.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34.现阶段中国房地产产业价格调整影响实证分析35.因子分析在_省利用外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36.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分析37.工资增长与CPI相关分析38.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分析研究39.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40._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41.基于通货膨胀预期的我国货币政策实证分析42._市经济增长效率的随机前沿分析43.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与评价44.城市化进程中_市就业态势与趋势分析45.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与股票投资收益率的相关性分析46._省消费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实证分析47._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结构的分析48.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调控效应的实证分析49.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外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比较研究50._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率的时间序列分析毕业论文写作步骤: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作者:胡大海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年第20期[摘要] 一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财政政策,而经济增长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财政支出政策有密切关系,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会对财政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进行调整,以期能够熨平经济的波动,并保证经济正常有序的发展。
本文主要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财政支出;规模[中图分类号] F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0- 0030- 020 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态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都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财政支出,其规模的增大是否就能带动经济的增长,这便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和GDP总量均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从绝对规模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的绝对额走势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走势基本一致,即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加,我国财政支出总量也从1978年的1 12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9 247亿元,其34年间增长了97倍;从增长速度来看,前期增长速度较慢,从1993年开始,我国财政支出增速大幅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GDP的总量也从1978年的3 64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2 115亿元。
从相对规模及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其走势呈现一种U型的形态,即先降后升。
从1978年的30.78%开始下降,直至1996年达到谷底即11.15%,之后开始稳步回升,虽然在2003-2004年出现了短暂的回调,但是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到2011年这一比重已达到23.1%。
我国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的先降后升的态势主要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关,符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特征,因为在这转轨的过程中政府将更多的财权留给了企业,因此财政支出相对规模下降,但是2003年我国又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因此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开始上升。
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9-014-02摘要收入分配是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
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力求解决这一矛盾。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城镇化一、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1.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河南省保持了年均12.1%的经济增速,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也日趋扩大,这种不和谐的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对社会公平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2009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06.95元,比上年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5%,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71.56元。
2.城乡收入差距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收入比是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01:1降至1.78:1,这一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加,而此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缩小,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
第二阶段,1984-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上升为2.88:1,这一时期城乡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由于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几乎陷于停滞。
第三阶段,1995-1998年城乡收入差距略有下降,从2.88:1降至2.26:1,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出现过热,引起了通货膨胀,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而农村居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
第四阶段,1999-2005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至3.02:1,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较为理想,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较快。
我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尹陈、王瑜瑾、周丽萍摘要: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是我国财政体系的重要课题之一。
作为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各类别的支出状况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都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以我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结合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以现有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利用统计软件对我国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及建立模型,并对财政支出的分项目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总量关系上,我国财政支出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0.997个百分点;在结构关系上,除行政管理费外,其他如基本建设支出,支农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国防支出等重要财政分支项目都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在此基础上,从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角度,提出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的政策建议,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协整主成分回归1.引言1.1选题背景及意义1.1.1选题背景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尤其是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作用。
而且财政支出在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从国家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了财政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背后,财政支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科学地用好财政支出的工具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只有深入了解财政支出状况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职能中存在的失位与越位,为政府职能的转化提供更准确的指导,进而更加有效地利用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来促进经济增长①。
1.1.2研究意义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的重要手段,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等都是通过财政支出来执行实现的。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综述作者:陈洋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0期摘要:财政支出是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经济增长是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水平持续增加,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通过总结国外学者有关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并从时间、数量、内容三个维度归纳国内学者对中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提供理论框架及基础。
关键词: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关系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090-021776年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出版,使得财政学正式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1954年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的发表,通过其对公共产品的分析使得财政支出的研究成为财政学领域的主要枝干。
这期间有很多学者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提出有意义的理论,如瓦格纳提出了“政府活动扩张理论”,认为一国政府的支出与其经济成长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政府的财政支出能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政府支出的增长会快于经济增长。
一、国外学者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在形成财政支出分支后,近二十年时间里对财政支出的研究仍属于附属性的,如1961年《联合王国公共支出的增长》中皮考克和威斯曼提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在正常时期政府财政支出规模逐渐扩大,因为在既定税率水平下,随着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同步。
1970年阿罗和喀西在《公共投资、报酬率与最优财政政策》中,指出在最优增长条件下,加入财政支出的居民消费函数经济增长路径发生改变,得出社会集中经济决策将优于私人分散经济决策,即政府积极运用财政政策与集中经济决策效果一致,实现经济最优状态。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严格意义的关于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才多起来。
如1986年拉姆《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中建立计量模型,对115个国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得出财政支出与GDP 应保持合理比例,当支出小于这一比例时,扩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超过这一比例,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发生挤出效应,导致负面结果;1990年巴罗在《一个简单内生增长模型中的政府花费》中讨论了内生增长模型中政府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了以政府支出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得出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
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态势分析一、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
据资料显示,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332.68亿元,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48.8%;实现利润376.52亿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8.6亿元,财政支出877.9亿元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全省进出口总值66.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8.17亿元。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15元。
2、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结构呈现优化趋势。
2004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99亿元。
从投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投资34.02亿元;工业投资1085.65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310.45亿元。
三次产业的结构和增加值亦趋于优化。
3、化改革力度增强,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2004年河南的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国有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2004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7%。
4、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稳定增长。
全省不但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也切实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004年全省共筹措63.8亿元用于农村道路、饮水工程建设和救灾、发放助学贷款等,为群众生活排忧解难。
5、科技教育发展迅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省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开发和创新能力进—步提高。
2004年全省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财政支出2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27个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顺利进行,新组建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二、河南省经济的良好走势近年来,河南省国民经济呈现出不断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总量、财政收入、金融机构存款等主要经济指标,2003、2004两年的增长量相当于过去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中原崛起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