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432.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解析: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
结合材料,封国面积较小,无法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2.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有()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封国的地理位置看②正确。
诸侯国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疆域扩大了,故③正确,④不正确。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①不正确。
答案:B3.(2012年厦门模拟)右图是出土的西周利簋。
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
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B.西周社会等级森严C.西周冶铜业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材料中周礼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饮食器具的区别,实质上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的等级森严,选择B项。
A项并非本质,C、D两项可直接排除。
答案:B4.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它具体反映了先秦时期的()A.郡县制B.分封制C.君主专制D.宗法制解析:漫画反映了嫡长子在家族中的宗主地位,是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的真实写照。
答案:D5.“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
其中的“天”是指()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解析:“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大意是说这件事情是由天定的,于是都很服气;如果你说是人定的,就会起纷争。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2·山西四校第二次联考·24题)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
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
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A.“天人感应”的思想 B.宗法制的的影响C.“君权神授”的思想D.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考查郡县制的知识。
从图一中看星宿的分野是按列国来分配,图二是按州来分配,由列国到州的变化实际上应该是由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而带来的变化,亦即中央集权的强化。
故答案为D。
【答案】D2.(2012·山西晋中四校12月联考·1题)史载:“夏氏革命,叉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
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国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解析】考查对国家走向统一的理解。
材料反映的就是国家逐渐走向统一,“万国—三千余国—千八百国—千二百国”,而在这一过程中兼并战争起了重大作用,“递相兼并”“诸侯相并”,故选C。
必修一第课1课。
【答案】C3.(2012·襄阳四校高一期中·6题)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解析】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
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正确答案为B。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考前演练试题命题范围:必修Ⅰ、Ⅱ、Ⅲ综合检测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项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孟德斯鸠评价的是A.宗法分封制B.三省六部制C.中央集权制度D.君主专制制度2.对下列两幅图片(图7、图8)信息理解正确的是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4.“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5.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图2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图2A.逐渐形象化B.逐渐多样化C.逐渐简约化D.逐渐国际化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7.代议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式。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2.(广东汕头二模)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由此可认定( )A.西申、犬戎联合攻灭西周B.周幽王因失信于诸侯致亡C.周幽王主动兴兵自取灭亡D.携惠王是西周最后一位王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两则材料都有“申侯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周亡”的记录,说明A项比较符合史实。
B项只在第一则材料中体现出来,C、D两项只在第二则材料中体现出来,故B、C、D三项可以排除。
3.(湖北八市联考)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B.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C.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D.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解析: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破坏。
“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逐渐被下级对上级的忠代替,并逐渐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影响力减弱,A说法错误;材料强调政治伦理、道德规范,应为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展,C排除;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错误。
4.(黑龙江哈三中二模)《商君书·画策》中说:秦国之民遇有战事,“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
’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这反映出秦国( )A.功利思想盛行B.亲情淡漠C.公民意识浓厚D.军纪严明解析:A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秦国军功爵制度的影响。
材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秦国之民对战事的积极态度,二是秦军军纪严明。
这些都是由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度带来的,总体上体现出的是浓厚的功利思想。
第1课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必修1 P5~6)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夏朝最终被________所取代。
公元前1046年,_____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__________。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__________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__________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 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必修1 P6~7)(1) 分封制:① 对象:________、功臣、先代贵族。
② 诸侯的权利:在封国内享有__________权。
③ 诸侯的义务:______________,提供军赋和力役。
④ 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
(2) 宗法制:① 核心内容或特点:按照____________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实行__________继承制。
② 等级:天子——________——卿大夫——士。
③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 了解秦朝的统一(必修1 P8)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
4. 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三公(必修1 P10)(1) 皇帝制度:首创于秦始皇。
特征:① 皇帝独尊,② 皇权至上,③ 皇位世袭。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 秦朝的三公:中央设置__________,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监察系统。
5. 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必修1 P10)(1) 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长官是县令或县长。
官吏都由________任免调动。
(2) 意义: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省考要求、考点展示课程标准省考要求考点展示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
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3、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3、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
认识到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法制是历史的必然。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测试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了解秦朝的统一;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三公;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史论共享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3年重庆卷历史)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C2.(2013年北京卷历史,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答案】B3.(2013年北京卷历史,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答案】C4.(2013年福建卷历史,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图6)一战即发。
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
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里“东风”指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图6【答案】B5.(2013年广东卷历史,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6.(2013年江苏卷历史,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7.(2013年江苏卷历史,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解析】据材料“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判断其具有稳定性;据材料“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判断其具有独特性。
【答案】C2.(2012·浙江杭州高三第三次月考·10题)观察下面两幅图示,对其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的是()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机构的职能【解析】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比较分析。
注意限制词: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
三省六部是中央集权制的完善,其特点是分工明确,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并相互牵制,而美国民主共和制,是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制衡,是民主政治制度。
ACD说法错误;B项正确。
【答案】B3.(2012·山西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诊断·3题)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A. 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解析】考查元朝中书省。
从材料中的中书“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即可判断相权得到加强,选择B项。
材料并未涉及皇权是否被削弱,CD则错误。
【答案】B4.(2012·河北保定高三摸底·4题)“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阶段性测试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评估测试)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苏北四市)“(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周王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是各诸侯有较大的权利,所以西周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中国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在秦朝.所以C项符合题意。
2.(2012·潍坊)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这一制度的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下列制度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让社会也参与政治,据此可知科举制符合题意。
3.(2012·潍坊)2009年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出现于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
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A.定期朝见周天子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后是士,实施层层分封,所以孤竹国内,当地长官由其诸侯任免,所以C项符合题意。
4.(2012·丰台)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汉(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后),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一),歉疑(疑惑不明)者皆明壹之。
第1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如何理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1) 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在中国古代社会主要表现为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1)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
郡县制是按照地域划分的。
(2) 分封制下,受封者拥有一定的封地,在封地内世袭统治权。
郡县制下,郡县的官吏由中央任免,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不能世袭统治权。
(3) 分封制下,地方独立性很大,易形成割据势力。
郡县制下,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
3. 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汉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为解决上述两对基本矛盾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1) 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3) 各朝措施: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宋朝:为分割宰相的权力,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元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实行行省制度。
明朝:为了加强皇权,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明成祖设立了内阁制。
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1. 中国古代所说的“封建”指的是“封诸侯,建藩卫”即封邦建国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分封制。
当今史学界所说的“封建社会”指的是一种以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2.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3.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体现了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向行政命令的变化,标志着我国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4.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是民主政治。
单元综合训练(一)一、选择题1.(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24)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答案D解析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故A项错误;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对祖宗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2.《孟子·万章》中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由此可得出西周()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巩固统治B.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讲述西周分封诸侯有一定的等级规范,但没有体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 项错误;周王室没有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机制,故C项错误;森严的等级制度无法导致诸侯争霸局面,各诸侯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强国兼并弱国,导致诸侯争霸局面,故D项错误。
3.(北京朝阳二模,12)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
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B.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C.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D.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约公元前11世纪”“成王”,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确立),故A项错误;大一统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商周时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B项错误;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故C项错误;根据成王与时间判断是周朝,“宅兹中国”中的中国一词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突出王的地位,故D项正确。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13年真题、模拟)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3·某某检测)《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 )A.宗法等级制B.皇权专制C.中央集权制D.分封制2.(2013·某某调研)“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
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
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
”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古代的(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3.(2013·某某模拟)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4.(2013·某某期末)《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5.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的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
综合上图秦印封泥及所学知识,正确的有( )①秦朝设立丞相制度②秦印封泥中的文字是小篆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④秦朝廷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7.古人有云:“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对此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封建”制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郡邑”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汉朝没有采用“郡邑”制D.没有正确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8.(2013·某某六校联考)“至此,我国先贤一直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得到了组织人事上的落实。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检测(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11·漳州模拟)《诗经·大雅》上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意思是说,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
这段诗歌说明了()A.分封的目的B.分封对象的主体C.分封的依据D.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2.(2009·北京高考)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3.(2011届中山桂山中学模拟)《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
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号“宋”为姓,乃成宋姓。
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B.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原因C.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利工具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4.(2011·济南模拟)“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拟)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拟)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拟)焉。
疑(拟)生争,争生乱。
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5.(2011·重庆模拟)西周时期,统治者极力推行的宗法制()A.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B.以血缘排斥政治关系C.削弱了世卿世禄特权D.便于选拔、考核官吏6.(2011·烟台模拟)中国古代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之,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反对郡县制B.反对分封制C.改革中央官制D.建立中央集权制7.(2011·广东模拟)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是秦朝()秦左丞相印秦廷尉封泥①设立左右丞相制度②实行分封制③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④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A.①②B.①③④C.①③D.③④8.(2011·德州模拟)“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跟台阶下的侍者说话。
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B.皇权独尊C.君权神授D.家天下9.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0.(2011·宁波模拟)“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可以()①掌管所辖区域的兵事②征收辖区内的赋税③管理辖区行政事务④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1.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亡教训,封王拱卫中央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12.(2010·西安模拟)“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A.尚书被废除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13.(2011·东营模拟)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D.加强了相权14.(2011·石家庄模拟)《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以上材料可看出()A.枢密使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B.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15.(2010·南通模拟)“(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16.(2011·沈阳模拟)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17.《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A.要加强对大臣监督,设锦衣卫B.要解决地方割据C.要抑制权臣,加强皇权D.要加强对地方管理18.(2011·富阳质检)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代的阁臣()A.位高权重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19.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是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应是()A.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B.军机处的设置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C.军机处的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的特点D.军机处的建立与密折制的推行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20.(2011·厦门模拟)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雍正皇帝时这套制度得到空前强化。
在这两个不同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是()A.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B.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C.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科技的进步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号答案二、非选择题(21题14分,22题20分,23题16分,共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分)(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6分)22.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
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摘自《明史·职官志》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是怎样强化君权的?(6分)(2)材料二到材料三官职设置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汉代到元代中央官制的设置上有何体现?举一例说明。
(8分)(3)你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有何弊端?(6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材料二明史专家吴晗先生在《胡惟庸党案考》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胡惟庸党案的要害:“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枭猾阴险专权树党的人。
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地自私惨刻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
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自己并肩起事的一班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死复继以蓝案。
胡惟庸的被诛,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
”材料三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明宣宗以后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材料四汉朝名相陈平论说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明庶物;外镇四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职务”。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
此乃‘权臣’,非‘大臣’。
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请思考:(1)结合材料二应怎样评价材料一中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明你的理由。
(6分)(2)据材料三简析废除丞相后明朝中央政权所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