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977.50 KB
- 文档页数:25
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考向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母题:(2014·江苏卷)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
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应选C。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昇发明的;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中的雕版印刷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1、印刷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早期的印刷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这极大地省下了时间和劳动力,促进了知识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2、造纸术最早在西汉的时候,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已经有了造纸术,因为造纸术的发明,使得文化的传播不再受到材料的限制,对欧洲的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
3、指南针在北宋时期,人们根据“司南”进化发明出来了指南针,并且将指南针运用到了航海上面,后来到了南宋时期,指南针在航海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指南针在13世纪的时候传入了欧洲,后来被麦哲伦运用到了环球航行中,这对推进世界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4、火药在唐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发明了火药,并且将火药运用在了军事上面,改变了冷兵器时代。
最开始蒙古人在和宋朝人的对仗中学会了制造火药,后来阿拉伯人又从蒙古人的手中学会了制造火器,大约在13世纪的后期,也学会了火药的知识。
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从历年高考命题方向看,多为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或评价古代科技特点,近代落后的原因。
具体考查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等方面的成就的题目较少。
1.考察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2.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
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3.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
4.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
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
5.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一、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时期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称为“蔡侯纸”。
4世纪传到朝鲜,后来传到越南和日本,又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印刷术,唐朝出现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比欧洲早4个多世纪,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以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同现准备了条件。
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在12世纪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13世纪传入西欧。
指南针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其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唐代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应用于战争,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教案第3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总知识结构【单元探究1、17~18世纪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近代科学的区别及原因。
(1)区别:(2)原因:①政治上,中国空前强化君主专制;西方确立开明君主专制或民主政治。
②经济上,中国重农抑商,自然经济;西方重商主义,商品经济。
③外交上,中国闭关锁国,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严重受阻;西方鼓励对外扩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④科技文化上,中国科技以实用性为主,以总结为主要方法,属传统科技,思想受束缚;西方科技重视实验与探究,属近代科技,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2、宋元社会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1)中央集权制的强化:哲学领域出现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理学适应封建思想。
其内容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这种思想的盛行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2)封建经济的发展:宋元时期经济高度繁荣,为三大发明等科技成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3)市民队伍壮大:城市商业活动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词、风俗画、杂剧、散曲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大量出现。
(4)民族融合加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
(5)民族冲突激烈:民族矛盾和冲突斗争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
宋代诗、词多反映南北分裂的现实。
热点关注1、文化的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成就,有一些仍旧在今天散发着光芒,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学习和认知古代文化,扩大民族文化的传承,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2、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两者彼此影响,密不可分。
中华民族内敛、稳重、勤劳、务实的性格特征和古代中国科技、文学、艺术的个性互相呼应,形成了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
3、中华文化的“一体多样性”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对于已经摆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而独立的民族来说,无论是民族内部还是各民族之间,都应该以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为交往的基本宗旨。
第四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1)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成熟的重要标志,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楚辞”(又称骚体),并写出《离骚》。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到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已演进到篆字的成熟阶段。
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4)战国时期我国的绘画艺术也已从萌芽走向成熟,帛画《人物龙风图》等表现出很高艺术水平。
2.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1)科技成果: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2)文学艺术成就:①新文学体裁—“赋”的形成和司马相如作《子虚赋》;②东汉末年楷书的出现;③绘画门类的丰富。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方面这一时期佛教盛行和道教广为流传,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融合到儒学之中,使儒学有新的发展。
此外,中国小说的兴起也源于这一时期,还涌现出顾恺之画家,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家。
4.唐代文学艺术是中国诗歌鼎盛时期,著名诗人有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的高适、岑参、王维、李白(诗仙)、杜甫(诗圣);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李商隐。
由于城市的繁荣,唐代出现了适合市民欣赏的短篇小说—传奇。
唐代楷书名家有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草书大家则有张旭、怀素等。
初唐阎立本的传世作品有《步辇图》;盛唐吴道子被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
5.宋元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重要科技成果:①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展和外传;②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编《授时历》;文学艺术成就:①宋词的兴盛,卓越词人有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②散曲和杂剧产生于宋代,元代散曲和杂剧臻于成熟,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③两宋时期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和文人画成就突出,代表作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元代王冕的《墨梅图》。
6.明清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科技成果:①明朝徐光启编撰《农政全书》,对我国传统农学进行总结;②李时珍编《本草纲目》,总结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和成就,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命题趋势探秘】【高频考点聚焦】◇考点1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梳理】1.四大发明(1)造纸术:成就:西汉前期已有了纸;105年,东汉①改进造纸术。
影响: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成就: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使用彩色套印技术;11世纪(3)火药:(4)指南针:成就:战国时期发明的⑥“”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后来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影响: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数学、天文和历法(1)数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2)天文:编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⑩《》。
仪器制作:古代中国创造了如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3)历法:夏朝时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⑪“”。
元朝时郭守敬编写的⑫《》,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
3.农学和医学(1)农学著作: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其中⑬《》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2)医学著作①西汉编定的⑭《》,是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⑮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③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⑯“”。
[误区警示]中国古代科技素称发达,但不是一直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逐渐走向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仍属于传统科技,而且以总结性为主,发展停滞;西方此时则是近代科技的兴起,以创新、理论性科技为主。
[参考答案]①蔡伦②活字印刷术③文艺复兴④唐末⑤骑士⑥司南⑦航海⑧算盘⑨哈雷彗星⑩《石氏星表》⑪殷历⑫授时历⑬齐民要术⑭黄帝内经⑮中医临床学⑯万世宝典⑰东方药物巨典【核心考点讲练】1.中国四大发明对古代中国有何影响?指南针:为古代中国对外沟通与交流、地质勘探等活动带来了方便。
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1【考纲要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进展、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进展。
【考情分析】1.古代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同时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结合教材知识等内容,应该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高度进展的要紧缘故。
复习的时候一是注意对具体科技成就的经历,一是要注意分析这些科技成就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进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另外,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合作是当今的主题,因此中西方的科技对比和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反思将会成为备考的难点和重点。
2.古代文学艺术:(1)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进展受到时代进展的不同阻碍出现出明显的时期特点。
近几年的高考,考查文学著作和文化名人比较多,因此要关注文学与政治经济的综合性问题。
(2)中国古代书法的进展与绘画的进展相辅相成,又都受到时代的阻碍,由注重法度和章法进展到个人心境和意蕴的追求,反映出是商品经济的进展对艺术进展的阻碍,备考时应注意此特点。
【知识结构】〖难点释疑〗一、古代中国科技文化进展的成就、特点及认识门类成就特点认识科技(1)四大发明:推动世界庞大进步(2)数学:以运算为中心,形成完整体系,并采纳先进运算工具。
(3)天文历法:创制星表、天文观测仪器和编订历法(4)农学:编订四大农书,强调精耕细作(5)医学:形成完整独立而博大精神的中医学体系(1)成就全面、突出、长期领先世界。
(2)重视人文问题的研究和体会总结,忽视理论概括。
(3)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
(1)文化的进展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进展时期因不同的政治、经济进展水平造就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成就。
二、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长期以来领先世界的要紧缘故(1)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既为科技进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对科技进展提出相应的社会需求,成为科技繁荣的推动力。
(2)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起,中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强大的封建王朝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长期统一的局面为科技发明提供了稳固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促进科技在更为宽敞的范畴内互相交流、积极进展。
最新高考历史教案设计精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最新高考历史教案设计精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小编精心搜集整理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考点1科技成就一、四大发明及其世界意义1.纸的发明4.印刷术的进步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主要特点1.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则重视不够。
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史料一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与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史料二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项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解读史料表明中国传统农业科技发达,领先世界潮流。
史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解读史料表明科技的发展及作用深受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的影响。
史料四16~17世纪中国、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姓名成就中国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李时珍《本草纲目》欧洲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解读(1)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仍以应用技术为主,属经验总结型传统科技,成果众多。
(2)此时西方科技多为实验、逻辑推理型的近代科技,集中于天文、物理两大领域。
第4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书画艺术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书法在产生之后,出现了各种风格迥异的书法字体,产生了大量的、不同风格为代表的书法家;追求抒情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是北宋之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本讲虽然在2011年的高考中不属重点考查内容,只有江苏卷3和安徽卷13以选择题的形式分别了考查科技和绘画。
但综合2009、2010和2011三年来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者比较偏爱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如:2009年全国卷14、广东卷19、上海卷2、浙江卷12,2010年有北京卷14、福建卷13,考查的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因此,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2011·安徽卷13)下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思路点拨】本题以苏轼的作品为突破口,考查学生阅读图文资料和中国画注意写意的风格特征。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对评价的阅读不难看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不追求形似,而是注重表达作者的个性和性情。
故选A。
元杂剧与京剧元杂剧与京剧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两座高峰,其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
将中国古代戏剧概况梳理清楚,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它们不同的阶段特征。
(江苏省扬州市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15)右图是某电影的宣传海报,它再次引发了世人对国粹京剧的关注。
以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B .这部电影,可以作为研究京剧艺术的可靠史料C .通过该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京剧“旦角”的知识D .在乾隆年间,徽剧与汉剧合流,京剧出现【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京剧的特点。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A 不正确;B 项中的“可靠”表述不严谨。
专题四中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课程标准及考纲说明(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二、历年高考真题1.(11福建)《唐律疏议》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2.(10北京)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3.(07全国)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4.(08重庆10海南)“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5(10浙江)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6.(11上海)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7.(10山东)“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8.09海南)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9.(09山东))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11浙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高中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一篇:高中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一:科技成就1、造纸术:原因、出现时间、改进、传播、影响2、指南针:主要发明及时间、传播、影响3、火药:发明、应用、传播、影响4、印刷术:出现、进步、传播、影响5、古代科技:成就、原因、特点、没有产生近代科技原因一、造纸术原因、出现时间、改进、传播、影响传播:时间、路线、范围等二、指南针主要发明及时间、传播、影响传播:时间、路线、中转地及范围 12、13世纪对应的封建王朝?影响:拓展?(3)……(4)“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马克思三、火药发明、应用、传播、影响应用:注意了解宋、明的主要火器四、印刷术出现、进步、传播、影响出现:雕版印刷——最早出现时间及雕版印刷品进步:活字印刷术——出现时间、人物、意义补充:元、明的成就传播:时间、路径!◆ 整理:四大发明发明传播路线◆探究:四大发明主要完成及传播时间宋元说明的问题(原因)?影响:……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有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被马克思称之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的伟大贡献。
P25课前提示、P29资料卡片……P28学习思考:为什么在东西方会产生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问题?五、小专题探究:古代科技地位、原因、特点、没有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地位:阅读材料:李约瑟说“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
”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中统计,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
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原因: P140金榜◆探究:四大发明主要完成及传播在宋元的原因?1、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4)专题四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学艺术【考纲要点解读】考纲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深化拓展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考纲二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深化拓展1、从先秦到清代,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各具特色的文学成就,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中国古代的戏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需要,出现了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流派并逐渐成熟。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充实了古代文化宝库。
3、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且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
4、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化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揭示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难点突破】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原因是什么?提示: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对此有各种解释:固守农耕经济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以及环境气候、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成熟的市场,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扼杀创新发明的动机等。
近代科学技术其实是与近代工业化相互鼓荡的结果,明清科技滞后是农耕经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
2、魏晋、唐代、两宋、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对绘画特征特点的影响(1)魏晋以来:社会的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却不愿与流俗为伍,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位帧]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
古代中国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
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
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
[课程标准]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
3.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4.了解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基础梳理]一、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四大发明和历史影响1。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1)书写材料的演变:①殷商时代主要把文字刻在甲骨、青铜器上;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更多使用竹木简和丝帛做书写材料。
②西汉前期,中国已有了纸。
当时是麻纤维纸,但纸质粗糙,不适于书写。
③ 105年,东汉太监蔡伦提高了造纸技术,制成了能写字的植物纤维纸。
当时被称为“蔡侯纸”,实现了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⑤ 4世纪,造纸术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它在8世纪传播到西亚,然后通过阿拉伯半岛传播到欧洲和北非。
(2)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印刷术的进步:(1)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版画。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
(2)十一世纪中旬,北宋文人毕胜发明了胶印活字印刷,是印刷术的一次伟大创新。
1(3)外传: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
(4)影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从历年高考命题方向看,多为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或评价古代科技特点,近代落后的原因。
具体考查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等方面的成就的题目较少。
本单元学习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把握好2012念可能的考查方向:1.考察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2.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
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3.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
4.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
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
5.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专题讲解】知识点1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知识归纳】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时期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称为“蔡侯纸”。
4世纪传到朝鲜,后来传到越南和日本,又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印刷术,唐朝出现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比欧洲早4个多世纪,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以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同现准备了条件。
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在12世纪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13世纪传入西欧。
指南针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其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唐代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应用于战争,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贵族,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2)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造纸术和印刷术传人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得到普遍使用,欧洲人借鉴中国的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劝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思考:四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境遇的启示四大发明显示了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创造力,其在西欧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演进做仅关心四书五经,科技发明在中国读书人心目中始终以与功名利禄无关的雕虫小技连在一起而被轻视。
因此,科技发明能否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往往取决于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等多种条件的制约。
(3)古代中国的科技特点。
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古代中国的科技有以下特点:(l)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是应用科学,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理论体系。
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3) 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
(4)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知识点2 了解数学、天文、医学、农学、航海相关知识,知道古代中国的科技特点和领先世界的原因【知识归纳】(1)了解数学、天文、农学、医学、航海相关知识。
数学天文农学医学建筑:中国建筑主要采用砖瓦木料。
有万里长城、赵州桥、明清皇宫和陵墓等古代建筑奇观。
辽代山西的“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航海:商代能造木板船;明朝郑和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那时已使用牵星术导航,代表着当时利用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商朝时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走向成熟,唐朝时盛行楷书。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辅助字体——草书和行书。
草书最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这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
绘画艺术——画中有诗中国画:⑴位: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⑵特点: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③在艺术风格上,注重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人物画、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知识点4 概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知识归纳】(1)《诗经》:收录西周-春秋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2)楚辞: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一种新诗歌体裁,亦称“骚体”。
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屈原《离骚》的地位:人们称楚辞体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3)汉赋: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4)唐诗: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
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国内外文化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以诗赋为主。
唐诗成就:初唐:王勃、陈子昂;山水诗:孟浩然、王维。
盛唐代表:李白、杜甫;边塞诗:高适、岑参。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杜牧、李商隐。
明清小说成就: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明清的“三言”“二拍”,商人成为被歌颂对象。
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考点分析】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以经济、政治等为基础的,文学、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外交关系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注意理解好代表作品、特点和经济背景。
知识点5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知识归纳】1.中国戏曲的发展:由原始歌舞发展而来。
“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春秋战国:出现优伶。
两宋:南戏。
元朝:元杂剧把中国吸取艺术推向成熟。
明朝:昆曲流传甚广。
清朝:京剧形成、发展。
形成过程:①乾隆末年——徽班进京;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③同、光年间——京剧成熟;④民国以来——走向世界(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梅兰芳等著名艺人)。
2.元杂剧繁荣与衰落的原因:①元朝对艺人的保护政策②因为科举制的停考,部分文人投身于民间艺术③吸取前带的精华。
衰落原因:①科举制的恢复②元杂剧模式过于呆板。
【考点分析】本节考点重点把握几个方面,一是元杂剧把中国吸取艺术推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二是清朝京剧的形成是中国戏剧的繁荣时期。
三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戏剧文化。
【题型突破】题型1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例1】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这说明了的实质问题是()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能否发挥作用【名师点睛】AC的观点是错误的,B不符合实情。
罗盘针在中国和西欧不同的际遇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这决定了这一先进科技能否发挥作用。
【答案】D【方法技巧】比较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运用情况,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知题型2 数学、天文、医学、农学、航海相关知识【例2】我国古代在天文地理方面取得的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主要有()①《石氏星表》②赤道坐标③采用人工杂交育种技术④浑天仪⑤简仪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名师点睛】注意审题,③采用人工杂交育种技术不是天文地理方面的成就。
【答案】C【方法技巧】考查天文地理方面的科技知识,属于记忆题。
题型3 汉字、书法、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例3】在描绘市井生活最著名的作品是()【方法技巧】适当记忆一些文学体裁的特征。
题型5 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例5】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其繁荣的原因不包括()A.元朝统治者对艺人的保护政 B.科举考试的发展C.广大文人的热情投入D.深入反映了社会现实,赢得人民喜爱【名师点睛】考查元戏剧繁荣的历史背景。
元朝起初并不实行科举制。
【答案】B【方法技巧】注意联系起来理解宋风俗画出现、元戏剧繁荣、明清小说繁荣的经济背景。
【高考真题精解精析】【2011高考】(一)选择题(2011年安徽卷文综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答案】:A(2011年重庆卷文综1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完全可以和欧洲古代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
该学者是A.裴秀B.郦道元C.沈括D.徐霞客【答案】:A(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答案】:D【解析】:汴梁(开封)和临安(杭州)作为政治中心,以及经济中心南移,使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文化繁荣,诗人较多,正好符合两宋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