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勘察任务书10.18
- 格式:xls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方案一、项目概述本隧道工程位于XX市,起始点位于XX地,终点位于XX地,全长XX公里。
本工程为XX 公路改建工程的一部分,是一条山区隧道,为了解决山区交通拥堵和通行问题,本隧道工程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隧道工程设计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80km/h。
为保障隧道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性,地质勘察工作尤为重要。
二、地质环境概况1.地质构造本隧道穿越XX山脉,山脉为复杂的构造地质,主要由片岩、花岗岩和砂岩组成。
整个地区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构造活动较为频繁。
2.地质地貌隧道区域为典型的山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
具有山高坡陡、岩石裸露等特点。
3.地质灾害隧道区域存在自然灾害风险,如地质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等。
4.水文地质地下水丰富,隧道所在山区降雨量较大,需重点关注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和使用的影响。
三、勘察内容与方法1.地质勘察内容(1)地质构造与岩性分布调查(2)地质构造对隧道稳定性影响评价(3)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调查(4)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5)山体稳定性评价(6)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分析2.地质勘察方法(1)地质构造与岩性分布调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取样分析等方法,确定地质构造和岩性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对隧道稳定性影响评价:采用地质工程学方法,结合地质构造特点,评价地质构造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3)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调查:通过地下水位观测点布设和地下水化验分析,了解地下水位分布和水文地质特点。
(4)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野外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和规模。
(5)山体稳定性评价:采用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勘察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山体稳定性状况。
(6)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分析:通过地质勘察资料分析,评价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
四、勘察成果应用1.地质勘察报告地质勘察报告书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分布、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和规模、山体稳定性评价、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等内容。
XX铁路GGTJ-1标XX隧道地表踏勘报告XXXXXXX有限公司XX铁路项目部XXXX年X月一、地下水隧道区总体位于邦土穹隆区,位于邦水岩溶盆地南侧,该盆地为一东西向条状盆地,长约10km,宽1-2km,盆地底绿阴河、石板河东西向穿过盆地,整个盆地穹隆核部由寒武系上统、奥陶系下统碳酸盐岩类构成,区域性的邦水正断层及渔洞山正断层从盆地穿过,次级断层密集发育,致使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为岩溶的发育及地下水的赋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沿盆地四周有十余个岩溶大泉、暗河出口分布,流量1-40L/S不等;地表水主要以全隧均从可溶岩中通过,调查发现漏斗、溶洞、暗河、泉水等强岩溶发育形态均存在。
1)在里程DK97+715右侧180米和DK97+860左60米分别发育溶洞,为干溶洞。
2)在DK98+250左侧106米,沿鱼洞正断层发育一直径约2米漏斗;3)在DK98+300右200m见暗河出口,出露标高约958m,暗河流量达30升/秒;在隧道出口端右侧约15米处发育一溶洞,有岩溶裂隙水流出,流量0.5升/秒。
4)在DK98+300右200m见暗河出口,出露标高约958m,暗河流量达30升/秒;在DK98+215左1050米,地理位置位于营盘村村口左侧发育有一大型的暗河出口,洞口呈三角形,高约5~10m,宽约3~5m,出露标高约为890.0m,延伸方向S64°W,测得水流量约为5升/秒;5)在DK98+370左680m见暗河出口,出露标高约为895.0m,洞口呈椭圆形,约1米高,洞口朝向N75°E,洞口处有水流出,另有一直径约20cm 的水管埋置于洞口处,为下游营盘村饮用水水源,地表见该处水流量约为3~5升/秒,并随冲沟排出。
在隧道出口端右侧约15米处发育一溶洞,有岩溶裂隙水流出,流量0.5升/秒。
隧道进出口端沟水为主,平时沟内水量稀少,时常干涸。
洞身地表有小的沟壑,但只在雨季时才有少量流水,地表水受季节影响较大,不发育。
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一、引言本工程勘察报告以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为主题,旨在详细介绍隧道工程的勘察与设计过程,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可行的设计方案。
通过本报告,我们将全面分析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工程要求以及相关设计方案,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营。
二、工程背景隧道工程是为了满足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的需要,通过建造隧道来解决地理障碍的通行问题。
本工程位于XX地区,总长度约XXX米,主要贯通一座山脉,是连接两个城市的重要交通通道。
隧道工程的建设对于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质勘察在进行隧道工程勘察前,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以获取准确的地质信息。
根据勘察结果,本工程地质背景主要包括岩层类型、构造形式、断裂走向等方面。
1. 岩层类型根据岩层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将地质层分为砂岩、泥岩和硬岩三种类型。
其中,砂岩为主要构造岩层,其力学强度适中,适合进行隧道开挖。
泥岩层较薄,力学性质较差,需要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
硬岩层强度高,对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采用爆破等措施进行处理。
2. 构造形式根据地层构造的不同特点,将地质背景划分为折叠构造、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三种类型。
这些构造形式对隧道工程的穿越有一定的影响,需要精确地确定隧道线路和相应的施工技术。
3. 断裂走向通过勘察,我们确定了主要断裂的走向及位移量。
这些断裂面对隧道工程造成了一定的风险,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
同时,对岩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四、勘察数据分析在进行隧道工程勘察时,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包括地下水位、地表水位、地应力以及岩石力学参数等。
这些数据对于隧道设计和施工非常重要。
1. 地下水位根据实测数据,我们确定了地下水位的深度和变化规律。
在隧道设计中,需要考虑地下水的渗流压力和水位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确保隧道的排水性能。
2. 地表水位通过监测地表水位的变化,我们评估了地震、降雨和河流等因素对地表水位的影响。
《隧道工程》实训任务书一.目的与要求《隧道工程》实训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知识系统掌握,通过系统地学习及综合实践运用,使学生对施工技术和项目流水施工以及现场平面设计等进一步熟悉和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现场平面设计、流水施工组织、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等的实际训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施工组织设计思想和严谨踏实、认真细致、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施工组织设计是在给定隧道施工图和招标文件的条件下,确定正确的施工方案和流水作业,编制符合要求的施工组织设计。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逐项完成后,通过答辩形式,评定学生的成绩。
二.实训内容1. 工程名称:某山岭隧道。
2. 根据提供的资料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含现场平面布置,水电容量计算,流水施工及进度计划,技术措施,质量保证措施,安全与文明施工措施。
三.实习组织及要求(一)实训组织1.实训时间为期一周,要求学生按照学校和老师安排的时间、教室完成制定任务。
学生不得无故迟到或矿到。
缺席超过2次者,实训成绩以零分计,不予补考。
2.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所有实训内容。
(二)实训要求1.全面阅读设计、施工技术规范及相关参考书等资料,根据任务书和指导书制订自己的工作计划。
2.每天的实训时间执行学院的上课时间,按要求准时到实训地点集中进行实训,有特殊情况缺席的同学应履行请假手续,非集中时间在寝室或教室等场所分散进行实训。
3.提倡相互讨论、询问老师,禁止抄袭。
四.实训方法必须按任务书所规定的时间和要求独立完成实训。
五.实训考核办法1.考核组织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质量情况,以及实训过程中的出勤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教师应对实训优秀作业作记录和进行归档。
2.考核内容及评分办法(1)考核内容:实训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
(2)评分办法:实训过程占20%,内容考核比重占30%;格式考核比重占10%,纪律占20%,面试占20%。
实训过程是否独立完成实训任务,内容的完整性、格式是否规范、资料是否整洁、方法是否正确、施工方案及组织是否正确合理。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1 课程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公路隧道支护结构的基本计算方法,熟悉矿山法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工艺,掌握公路隧道施工设计的基本方法。
2 题目《公路隧道结构设计与计算》题目一:某高速公路隧道通过III 类围岩(即IV级围岩),埋深H=30m,隧道围岩天然容重γ=23 KN/m3,计算摩擦角ф=35o ,变形模量E=6GPa,采用矿山法施工。
题目二:某高速公路隧道通过II 类围岩(即V级围岩),埋深H=50m,隧道围岩天然容重γ=20 KN/m3,计算摩擦角ф=25o , 变形模量E=1.5GPa,采用矿山法施工。
题目三:某一级公路隧道通过III 类围岩(即IV级围岩),埋深H=30m,隧道围岩天然容重γ=23 KN/m3,计算摩擦角ф=35o ,变形模量E=6GPa,采用矿山法施工。
题目四:某一级公路隧道通过II 类围岩(即V级围岩),埋深H=50m,隧道围岩天然容重γ=20 KN/m3,计算摩擦角ф=25o , 变形模量E=1.5GPa采用矿山法施工。
题目五:某高速公路隧道通过IV类围岩(即III级围岩),埋深H=20m,隧道围岩天然容重γ=25 KN/m3,计算摩擦角ф=50o , 变形模量E=10GPa,采用矿山法施工。
题目六:某一级公路隧道通过IV类围岩(即III级围岩),埋深H=20m,隧道围岩天然容重γ=25 KN/m3,计算摩擦角ф=50o, 变形模量E=10GPa,采用矿山法施工。
(以上六题共用条件:衬砌材料采用C25喷射混凝土,材料容重γh=22 KN/m3,变形模量 E h=25GPa)3 隧道洞身设计内容(1) 按相应公路等级的行车速度确定公路隧道建筑限界(2) 按公路隧道要求对隧道衬砌进行结构设计(拟定结构尺寸);(3) 按规范确定该隧道的竖向均布压力和侧向分布压力;(4) 计算衬砌结构的内力(画出弯矩图和轴力图);(5) 对衬砌结构进行配筋验算。
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兴建单位:xxxxx工程名称:xxxxxx工程地点:xxxxxx勘察阶段:□1初步勘察■2详细勘察(■者为本工程所用)1. 工程概况:建筑物层数及高度:1)地上x层,地下x层。
2. 建筑面积:xxxxm2。
3. + 0.000地面相当于绝对标高详勘察点布置图。
6. 结构形式: xxxx结构。
二、勘察要求:所有地质勘察工作,应按如下规范要求执行:■1.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 国家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72-2017)■3.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4. 国家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5.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6. 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16)3. 本工程勘察的具体要求:■1. 勘察点布置详图,各类型勘探点的数量及深度要求如下:■1)地块勘探点共xx个,其中控制性勘探点xx个;一般性勘探点xx个。
■2)一般性勘探孔入中风化岩≥5m或入完整微风化≥3m,并进入稳定分布的地层,最小孔深为25m。
■3)控制性勘探孔(技术勘探孔)孔深:入中风化岩≥7m或完整入微风化≥5m,且满足下卧层验算和地基础变形验算计算深度要求。
■4)基坑勘探孔的深度要求:原场地标绝对标高往下算起≥30m,在基坑深度内如遇中风化岩层,基坑勘探孔应进入中风化岩层2m,且无软弱夹层。
■2. 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3. 查明有无可液化土层,并对液化可能性作出评价,判明地基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的有关参数。
■4.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其对基础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拟建场地属于沟谷斜坡地形,地貌单一,无不良地质作用,稳定性较好,宜于建筑。
2场地围岩主要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辉长岩。
3拟建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设计特征周期0.40s,拟建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场地土属岩石,Ⅰ类建筑场地。
4在地震烈度7度条件下,场地无液化土,抗震有利。
5场地隧道地层范围内无地下水,雨季时有地表水沿节理裂隙下渗,但不会形成稳定水位,场地地表水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6场地内地基土属均匀地基土。
根据隧道不同的埋深情况,分段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
7隧道施工应尽量避开雨季,围岩岩体破碎,应采取控制性施工。
2建议
1建议采用喷锚衬砌;洞口围岩为全风化和强风化辉长岩。
2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本隧道围岩类别为V 类;
3隧道施工方法建议采用新奥法,掘进方法建议采用人工掘进和机械掘进,不应采用大剂量放炮掘进;
4隧道掘进过程中,不应暴露时间过长,应及时进行支护施工,防止地表水的入渗及暴露于空气中加速基岩的风化;
5隧道施工时尽量减少对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的破坏
6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
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表表2
7本隧道岩层的坚固性系数可近似认为是摩擦系数。
8辅助工程措施建议采用超前导管法和超前锚杆法。
9本报告可作为拟建物施工图设计依据。
附注: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2004)的公路隧道围岩标准,确定隧道围岩类别为V级。
隧道定测、详勘任务书第五节隧道5.1定测原则定测⼯作应搜集提供满⾜隧道专业施⼯图设计所需的全部勘测资料。
根据初步设计资料,⼯程沿线共有10座隧道5.2隧道定测要求5.2.1本次勘测按照《公路勘测规程》(JTJ C10-2007)、《公路勘测细则》(JTJ/T C10-2007),《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 D70-2004)执⾏、并参照《新建铁路勘察细则》(铁道第⼆勘察设计院2002-3)等规定办理。
5.2.2除上述要求外,根据本项⽬特点,强调和补充如下要求:1. 研究了解隧道路线的改善⽅案或新提出的局部⽐较⽅案,配合相关专业做好资料收集⼯作。
2. 当隧道通过下述情况或特殊地层时,应配合有关专业,进⾏详细的调查研究及作必要的勘探和试验⼯作,补充和搜集⾜够的资料,提出⼯程措施和意见。
4. 地下⽔进⼀步落实隧道总涌⽔量、分段涌⽔量(在纵断⾯图中表⽰)、⽔质报告、地下⽔是否对混凝⼟具有侵蚀性,有则给出侵蚀级别。
6.根据初勘资料显⽰,各隧道主要不良地质为洞⼝崩塌落⽯,定测详勘阶段应进⼀步落实出⼝段危岩落⽯对隧道施⼯及运营的影响程度。
7.进⼀步落⽯隧道岩堆体的范围、厚度、稳定性以及对隧道⼯程的影响程度。
8. 在根据初步设计⽂件和初步设计评审意见进⼀步落实隧道弃碴问题。
碴场调查应结合当地规划和建设,尽量与地⽅政府协调,进⾏合理利⽤,并与地⽅签订相关协议。
签订相关协议后,实测碴场地质资料(测绘1:1000弃碴场地形图(应与路线发⽣关系),如弃碴场地距线路较远,应进⾏运输⽅式、途径的调查,并应补充测绘1/2000图,在说明中交代路线的位置关系,同时要进⾏地质调查,碴场的选择应保证设置挡护⼯程的条件)。
9. 对于有道路通往各隧道洞⼝隧道,在定测时应通过实测确定路线与既有道路之间的相互关系(标明其空间关系),并实测出通往洞⼝道路的宽度等信息。
10.对于⽆道路通往隧道洞⼝的其他隧道,应调查施⼯便道建设条件,并对施⼯便道的路线给出建议并实测便道范围内地形。
工程勘察任务书(模板)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XXX建设”的要求,尽快使XXX主体工程全面开工。
因此工程勘探工作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减手续程序、超工作进度,压施工工期,使这项工作按期完成,特制定本任务书。
XXX第一期工程占地331亩,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预计一年内完成建设。
工程勘察期为20天,为保证工期,加快工程进度,拟分为两个标段,时间4月25日至5月15日一、工程本次勘察工程情况1、科研实验楼群(科研实验基地)楼群建筑物为3幢建筑层数8层2、学生宿舍区楼群建筑物为14幢,可分A、B两区域,其中A区8幢,B区6幢建筑层数为6层3、学生食堂建筑数量为1幢建筑物层数为3层4、实训中心楼群建筑物数量为5幢建筑物层数为2~3层第一标段包括1、2A。
第二标段包括2B、3、4。
二、本次勘察的目的与要求1、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成因、类型、深度、分布和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措施和建议。
3、查明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水质状况对建筑物的影响情况。
4、查明对建筑物不利的埋藏物。
5、判定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提出整治的措施和建议。
6、对场地和地震效应做出评价,查明有无液化地层并对液化等级作出评价。
三、勘探点布置原则勘探点布置间距控制在30M范围以内。
探井应穿透湿陷性(或液化性)黄土层,一般性勘探孔深度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控制性勘探孔深度要超过地基变形的计算深度,并满足桩基勘察的要求。
四、工程结构体系与承载力的要求1、科研实验楼结构体系框剪基础形式箱形基础基底承载力180kpa2、学生宿舍楼结构体系框架基础形式筏片基础基底承载力120kpa3、学生食堂结构体系框架基础形式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基底承载力150kpa4、实训中心结构体系排架基础形式独立基础基底承载力120kpa五、建筑物布置范围建筑平面及坐标位置由校方提供电子图,勘察布孔由投标单位自行布置。
勘察任务书一、本项目的工程勘察工作包含以下内容:初步勘察,详细勘察,超前钻(若有),波速测试。
二、具体勘察主要技术要求如下:2.1 本勘察分为初勘、详勘、超前钻勘察(若有),按要求提供正式报告,勘察人应结合现有技术资料,严格按国家现行有关勘察规程、规范、标准进行,并提供符合深度要求的详勘报告。
2.2 勘察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定,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工程的勘察等级。
并在勘察作业前,结合投标技术方案以及工程实际情况编报《工程勘察方案》,经甲方确认后方可实施。
工程勘察方案应至少包括如下内容:(1)工程概述(包括本次勘察任务、目标等)(2)项目组织(包括组织机构,人员组成、职责、资格,制度等)(3)主要勘察方法和具体指标(4)人员及机械设备投入情况(5)工程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网络图或横道图);(6)确保勘察质量及安全的措施(7)地质勘察总平面图(勘探点布置图)(8)拟提供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9)其他(包括建议或需甲方配合的事宜)。
2.3 勘探方法通常采用钻探和原位测试,钻探点的布置并足以评价场地纵横两个方向地层土质的均匀性和岩土力学特性,并符合设计对勘探的要求。
勘探点的布置,要满足:(1)满足可行性研究编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需要(2)桩基设计和施工的需要(3)基坑、边坡支护及地基处理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需要(4)评价、论证地基土和地下水在建筑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境影响的需要。
2.4 布置勘探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勘探工作对工程自然环境的影响,防止对地下管线、地下工程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2.5 钻探方法及钻具(含其规格)的选择应满足本工程地质勘察要求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钻孔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钻孔作业期间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施工安全,作业完毕后应妥善回填。
2.6 钻探作业时,钻进深度和岩土分层深度的量测精度应控制在±5cm,钻孔倾角和方位的量测精度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相关规定。
勘察任务书详细勘察应按不同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对建筑地基应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并应对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具体方案作出论证。
一、基本要求1、勘察人在实施勘察前,应向发包人报送优化后的勘察服务工作大纲,勘察人并应实现发包人及其设计师提出的技术要求。
2、工程勘察布点应参考发包人提供的资料。
勘探点的数量、深度和位置可根据地质情况和现场条件依据规范进行调整,但应经发包人同意和批准。
3、勘探过程中应认真记录每日工作记录内容,保存原始记录资料与数据,以供发包人检查和分析。
4、勘察人在钻探时应谨慎从事,对地下管线和构筑物进行相应保护,遇到地下文物时应及时向发包人和文物保护部门汇报并妥善保护。
5、勘察人在进行外业勘察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保卫和环境保护措施,避免对原有道路、桥梁、构造物或地上附着物造成损坏或损伤。
二、适用规范、规程、标准1、工程勘察应符合国家、地方现行规范、规程、标准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有后续颁布的则应以最新版本或最新颁发者为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土工实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土的分类标准》(GB145-90)《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建筑工地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试行)2、上述规范和标准如发生不一致时,则以要求最严格的规范、规程或标准作为工作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