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写黄河的诗句
- 格式:docx
- 大小:22.32 KB
- 文档页数:8
王之涣描写黄河的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
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王之涣描写黄河的诗,欢迎大家阅读!王之涣描写黄河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年代】:唐【作者】:王之涣【作品】: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赏析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
“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
《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
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
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
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
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
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
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
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
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
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
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
“一片孤城万仞山”。
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
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
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
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王之涣的诗还有哪些1、《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代的黄河诗句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唐·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5、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李白《公无渡河》
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7、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明·宋琬《渡黄河》
8、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金·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10、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唐·李白《赠裴十四》。
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古诗及译文一、引子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这句古诗出自我国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句古诗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黄河的壮美气象,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通过对这句古诗的分析和译文的探讨,带领读者一同感受这壮美景象所饱含的哲理和情感。
二、古诗分析1. 文字解析诗中“千里黄河一壶收”一句,通过“一壶收”四个字,表现了诗人极度震撼的情绪。
黄河千里长,千里黄河一壶收,这句警句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黄河壶口瀑布的雄浑气势。
句子中的“收”字,意味着江河的水流汇聚成瀑布,形成壮观的景观。
这也与黄河作为中华文明母亲河的身份相得益彰,以更加丰富的形象语言表现了黄河的雄壮与壮美。
2. 意境描绘古诗所描绘的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勾勒出了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是黄河三大瀑布之一,以瀑布气势磅礴、壶口气象独特而著称。
诗人通过这一句诗意境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的壮美气象,领略到了黄河的雄浑与壮丽。
三、译文探讨经典古诗的译文,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又要表达出现代读者的理解和共鸣。
以下是我根据个人理解尝试译出的《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的译文:千里黄河万壶水,倾泻壶口瀑布深。
万里黄河一壶收,瀑布山水意象新。
这个译文参考了原句的意境,力求表达出对黄河壶口瀑布的赞美和敬仰,同时力求符合现代读者的口语化表达,希望能够更好地传达出这句古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深刻理解和体味每一句经典古诗的内涵和情感,对于撰写高质量的中文文章至关重要。
我个人对这句古诗的理解是,它不仅仅是一句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我国壮丽山川和千年文明的赞美。
这句诗所表达的壮丽和雄伟,正是我国大好河山的真实写照。
通过这句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赞美,也可以领略到他们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依恋。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和探讨,我们重新审视了《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这句古诗的内涵和情感,感受到了壮美自然景观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王之涣关于黄河的诗王之涣写关于黄河的诗《登鹳雀楼》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
在《》中,诗人王之涣向我们展现了澎湃的黄河景象,以及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写关于黄河的诗《登鹳雀楼》,欢迎阅读dēng guàn què lóu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繁体原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诗人故事鹳雀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的西南,楼体壮观,气势雄伟,所以历代文人雅士很多都来到鹳雀楼登高远望,作诗以记。
根据北宋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其中唐代诗人李益、王之涣、畅当的三首诗最为脍炙人口。
李益(748~825)是唐朝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风豪放明快;畅当也是大历年间的诗人,以才情卓异著称。
他们两人作为晚王之涣一代的诗人,都曾以《登鹳雀楼》为题目作诗,其中李益所作是一首七言律诗,畅当所作是和王之涣一样的五言绝句。
后人评价这三首诗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境最为深远而列其为第一。
畅当的诗境壮阔而列为第二。
这样三首《登鹳雀楼》就有了“王一畅二李三”的排名,成为诗坛的一段千古佳话。
王之涣写关于黄河的诗《登鹳雀楼》赏析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关于黄河的古诗名句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
沙》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李梦阳《秋望》
8.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佚名《木兰诗/ 木兰辞》
9.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李流芳《黄河夜泊》
10.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最出名的一首诗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出自唐·王之涣《凉州词》。
前句写黄河的源远流长,气势磅礴,犹如出自云端,比喻之中有夸张,构成了一幅苍茫辽阔的远景;后句则是近景特写。
两句都采用了由下向上仰视的视角,有力地凸显了黄河河源之辽远,所守之城之孤危。
二、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出自唐·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依微,依稀,仿佛。
明灭,忽明忽暗。
此二句写诗人舟行黄河之中所见深秋之景。
前句写远景,突显的是冬日天高地远、风寒树枯的静景。
后句写近景,呈现的是夕阳西下、余晖在水、或明或暗的动景。
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自唐·王维《使至塞上》。
前句先以一个“大”字写出了沙漠之广大无边。
后句先以一个“长”字写出了没有山峦、没有林木、一望无际、无遮无挡的大漠之上横贯而过的黄河之绵长,再以一个“圆”字写出了落日的温暖、亲切、苍茫之感。
由此,不仅将塞外大漠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而且以其开阔的画面、雄浑的意境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四、落日下河源,寒山静秋塞。
出自唐·王维《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
前句写落日、写河水,表现的是一种动态之美;后句写山脉、写关塞,表现的是一种静态之美。
如此动静结合,就将秋日边塞夕阳西下、大河奔流、静山固塞之景如同一幅山水画般地描摹出来了,别有一种苍凉的凄美之感。
五、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出自唐·李白《北风行》。
裁,指消除。
诗句描写思妇对于丈夫战死沙场而不得归的恨怨之情,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反战情绪。
前句是夸张表达,意在以不可能的前提(黄河捧土可塞)与“恨难裁”对比,强调其恨怨之深。
六、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
出自宋·寇准《阳光引》。
诗句描写塞草连天、一望如烟,渭河涨水、涛急有声的景象。
七、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出自唐·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王之涣的著名诗句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之涣的著名诗句有哪些呢?王之涣善于写关于边塞风光的诗作,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诗人。
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横吹曲辞·出塞》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3、《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4、《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5、《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6、《凉州词》(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赏析其一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中国古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诗句。
这句诗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壮丽景象,表达了时间不息,河流奔流不止的意象。
白日依山尽,描绘了白天的时光逐渐消逝,太阳在山后西下的景象。
这一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转的变化。
它提醒我们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阳光。
黄河入海流,描述了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奔流入海的壮丽景象。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
经过千百年的沉积,黄河形成了广阔的黄土高原,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黄河的奔流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不断前进的力量。
这句诗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不可逆转的变化。
它告诉我们时间不等人,我们应当珍惜每一刻,积极向前。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句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面对快速
变化的世界,我们要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即使时间像白日一样逝去,我们仍然要像黄河一样奔流不止,勇往
直前,不断进取。
让我们怀揣着这句诗的意境,面对人生的起伏与挑战,勇往直前,奋勇前行!。
古诗描写黄河的诗句翻译赏析描写黄河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有关赞美黄河的诗句,整理后列表如下:《登鹳雀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
其全文诗句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浪淘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诗句如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翻译】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征人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中庸。
其全文诗句如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翻译】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河阳桥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中庸。
其全文诗句如下: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
【翻译】滚滚黄河从千里之外奔涌而来,宽阔的江面上架有河阳浮桥;在此送别友人到遥远的晋国故里去,路途一直延伸到茫茫的远方。
倚着栏杆,遥望千里之外的友人所住之地,但见北风萧萧,雨声淅沥,吹打着载着友人远去的马儿。
《行路难》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诗句如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凉州词》唐·王之涣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云间,⼀⽚孤城万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凉州词》是唐代的⼀种曲调的名称,并不是诗的题⽬。
凉州就是现在⽢肃的武威市。
唐⽞宗开元时期,凉州都督郭之运搜集了⼀批西域的曲谱敬献给了⽞宗,⽞宗把它交给皇家的教坊,翻唱成了中原的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
将这些曲谱产⽣的地名作为曲调的名称,这就是《凉州词》的来历。
唐代的很多⼤诗⼈都⾮常喜欢这个曲调,⽤它填写了很多的边塞诗。
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的。
前两句说“黄河远上⽩云间,⼀⽚孤城万仞⼭”。
⽓象真的⾮常的远⼤、⾮常的阔远,汹涌澎湃的黄河⽔竟然像⼀条丝带飞上了云端,跟皑皑的⽩云紧紧的衔接在⼀起,这真是出乎意外的想象。
李⽩曾经在诗中说“君不见黄河之⽔天上来。
”这黄河⽔可了不得,如此的浩淼汹涌,就好像从九天之上落到了地上。
这是李⽩⾃上⽽下来写,⽽王之涣这⾸诗是由下向上写。
黄河⼀路奔涌、⼀路飘逸,都飘到天上去了,都跟云朵连在⼀起了。
前者是写黄河的壮⼤,后者是写黄河的悠远。
从实景的⾓度来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云间”⽐李⽩的诗句更符合边塞的风景。
第⼆句“⼀⽚孤城万仞⼭。
”⼀⽚,并不是说这座城市像⼀张照⽚⼉⼀样是个⼀⽚⼉。
这⼀⽚⼉,是唐代的⼝语。
其实就是⼀座的意思。
但是⼀⽚加上孤城,的确确给⼈感到⾮常单薄、瘦弱、孤独,他要突出的是西域⼤漠的荒凉和⾼⼭独⽴的孤独感。
“黄河远上⽩云间,”是⾃然之景。
⼀⽚孤城万仞⼭是⼈⽂之景,虽然都没有点出将⼠的名字,但已经暗含着戍边的将⼠了。
到了三四句,将⼠们就出现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这两句写得尤为巧妙。
羌笛者就指的是胡笛。
是唐代时期少数民族吹奏⾳乐使⽤的笛⼦。
杨柳则有两个含义,第⼀《折杨柳》枝是在当时⾮常流⾏的曲调。
羌笛所吹奏的就是这《折柳枝》曲。
第⼆、“怨杨柳”表达的是惜别的惆怅。
因为在乐府诗横吹曲调中《折杨柳》枝的歌词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王之涣关于黄河的诗句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以下是王之涣关于黄河的诗句,一起来看看吧!王之涣关于黄河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王之涣《宴词》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王之涣《送别》描写黄河的诗句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____王维《使至塞上》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____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____王之涣《登鹳雀楼》6、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____李白《将进酒》7、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____柳中庸《征人怨/ 征怨》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9、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____李白《赠裴十四》10、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____宋琬《渡黄河》1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____李白《公无渡河》12、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____李梦阳《秋望》13、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____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14、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____李白《发白马》15、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____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16、鱼泽滩头嘶猎马,省嵬城畔看黄河。
____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17、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____佚名《木兰诗/ 木兰辞》18、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关于黄河的古诗五言绝句:
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5.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6.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7.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8.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9.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10.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描写黄河的磅礴气势的诗句黄河的诗句有哪些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杂曲歌辞·浪淘沙》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7.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8.黄河岸柳衰,城下度流澌。
——马戴《冬日寄洛中杨少尹》9.华岳三峰小,黄河一带长。
——褚朝阳《登圣善寺阁》10.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李白《公无渡河》11.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
——李白《寄远十一首》12.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13.回飙惊电指下翻,三峡倒注黄河奔。
——黄姬水《听查八十弹琵琶歌》14.白云度汾水,黄河绕晋关。
——李峤《又送别》15.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16.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王昌龄《送裴图南》17.汉使黄河远,凉州白麦枯。
——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18.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温庭筠《拂舞词》19.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
——张九龄《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20.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李白《古风其十一·黄河走东溟》21.黄河几度浊复清,此水如今未曾改。
——皎然《兵后西日溪行》22.石崖向西豁,引领望黄河。
——李颀《登首阳山谒夷齐庙》23.黄河饮马竭,赤羽连天明。
——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崔侍御十九韵》24.苍茫秦川尽,日落桃林塞。
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25.几岁阻干戈,今朝劝酒歌。
羡君无白发,走马过黄河。
【描写黄河的诗句】登鹳雀楼王之涣【描写黄河的诗句】登鹳雀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朝代:唐代作者:王之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关内容译文及注解作者:佚名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爬出去,那就要荣登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北望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逗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背靠。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获得某种东西或达至某种目的的心愿,但也存有期望、想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广。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有关内容赏析二作者:佚名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图画山水图歌》中存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当须学说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努力做到陈甜万里于咫尺,并使咫尺存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王之涣和黄河有关的诗句及写作背景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二首·其一》都与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黄河奔流入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727)
至二十九年(741)之间。
当时,王之涣已经历了官场的起伏,对人
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情感都融入了这首诗中。
《凉州词二首·其一》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则表现了黄河上游的辽阔景象和边塞的荒凉孤独。
这首诗是王之涣初到凉州时所作,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诗人有感而发,表达了对戍守边疆的士兵的同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这两首诗都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
王之涣写黄河的诗句《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唐代)诗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二首·其一》作者:王之涣(唐代)诗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宴词》作者:王之涣(唐代)诗文: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送别》作者:王之涣(唐代)诗文: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九日送别》作者:王之涣(唐代)诗文: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横吹曲辞·出塞》作者:王之涣(唐代)诗文: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登鹊山》作者:王之涣(宋代)诗文:试登山岳高,方见草木微。
天地同一色,鸟与浮云飞。
《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唐代)诗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唐代)诗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将进酒》作者:李白(唐代)诗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0. ◦ ◦。
唐代诗人王之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诗作以清新素雅、深刻含蓄而著称。
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首诗便是《登鹳雀楼》。
其中的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重山”一直以来都为人称颂。
关于这句诗句,我们可以进行深入的解读。
具体来说,对这句诗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地理意义: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重山,提到黄河,暗示作者所处的地方是黄河之畔。
描绘了黄河远远的地方,有白云飘舞,以及城市在山的衬托下显得孤独、苍茫。
可以说,这句诗的语言优美,情感深邃,形象生动。
透过这句诗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黄河的博大与强大。
2. 情感意义:孤城万重山,这是诗人的情感寄托。
在这句诗里,孤城和万重山是对比。
它们一起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一些感慨。
这种感慨并不多情,而是忧虑与无奈。
孤城、万重山,如此形容,既有高远之情,也有丝丝落寞,表现了诗人在黄河远方的心情。
从以上角度来看,王之涣的这句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重山”作为《登鹳雀楼》中的名句,将作者对黄河壮丽的景色和内心的感慨巧妙融合在一起,具有深厚的地理意义和情感意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王之涣的这句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描绘,不仅突显了诗人深邃的表现力和艺术造诣,也表达了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展现了我国古代诗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对自然景色的深刻体验,堪称我国古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
王之涣的诗作以其清新素雅、深刻含蓄而著称,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便是《登鹳雀楼》。
该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重山”的名句,通过对黄河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敬仰。
这句诗从地理意义和情感意义两方面展现了诗人的见解和情感。
从地理意义来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重山”,这句诗营造了一幅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象。
黄河作为我国母亲河之一,历来被尊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诗人通过“远上白云间”来描绘黄河遥远的景象,白云飘渺,黄河奔腾,展现出壮丽的山水景色。
王之涣写黄河的诗句 导语:古诗 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
学习古诗词 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领域能力和想象力。
那么,王之涣 写黄河的诗句 有哪些呢?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 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 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 》、《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 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 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 歌词。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 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 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 边塞诗。
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 “绝句之最”。
(二)王之涣写黄河的诗句 【凉州词二首·其一 】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
“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
《乐府诗集》卷七 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
凉 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
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 丽山川面前。
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 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 的美。
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
最能表达这种美 感的是诗的前二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是中华民族 的摇篮, 它源远流长, 一泻千里。
远远望去, 只见它蜿蜒曲折, 奔流于万山丛中。
它仿佛由天上流来, 又仿佛流向天外。
“黄河远上白云间”, 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李白 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
在那片广袤 无垠的土地上, 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 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 动的白云。
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
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
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
“一片孤城万仞山”。
对 此仍是那样地强烈。
城是“孤”的, 是“一片”, 山则众多, 高达万仞。
山之高, 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
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 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 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
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
羌 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
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 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
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
那 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
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 踏上漫漫的征途。
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 泪眼, 慈母的愁容。
但是诗人劝慰他们: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
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
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 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 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 说那里没有春风, 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 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 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 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 面深入的了解。
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登鹳雀楼
】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 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 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 也如临其地, 如见其景, 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 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 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 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 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 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 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 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 的光辉, 此时显得更加暗淡, 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 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
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 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 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 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 更远, 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 上”词语 中包含了多少希望, 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既别翻新意, 出人意表, 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 十分紧密; 同时, 在收尾处用一“楼” 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 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 而诗人还想进一 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 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 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 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 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 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 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 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前两句“白日” 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 “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 “依”与“入”两个 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 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 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 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 工整, 又厚重有力, 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 后一联用的是, 虽然两句相对, 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
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