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湘教选修五教设计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高考]
- 格式:doc
- 大小:183.00 KB
- 文档页数:5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2.学会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我国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我国地质灾害①__________;二是我国地质灾害②____________;三是我国地质灾害③________。
2.地震灾害的特点:一是④____________,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里氏⑤______级以上的地震灾害;二是⑥______________。
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三是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破坏力极大。
3.地震灾害的形成: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⑧____________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⑨________板块和⑩__________板块交会处,又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⑪____________地震带和⑫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4.地震灾害的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不均匀,震中分布上呈现出条带状,称为⑬__________。
总的来说,我国⑭__________地震活动比⑮________弱。
二、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灾害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⑯________________、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泥石流的种类(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⑰______________、⑱__________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⑲________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⑳________以西的高原上,致灾效应不突出。
3.泥石流的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1。
识记我国地震带、泥石流与滑坡的空间分布。
2。
理解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
我国的地震灾害【自主学习】1.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2.我国的地震灾害(1)基本特点①分布范围广。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成因******************①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②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3.分布西部东部分布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特点不均匀,呈条带状,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1.我国为什么多地震灾害?提示: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加之又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2.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提示: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核心归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我国地震的分布、成因与危害如下:(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比东部更加复杂,构造运动频繁,地壳更加脆弱所致。
但灾情却是西轻东重,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度大,所以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特别大,灾情特别严重.(2)地震灾害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地震烈度和财产的易损性有关.【跟踪训练】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台湾高雄市2016年2月6日凌晨3点57分发生里氏6。
7级地震,全台都有震感,其中台南市受损最为严重,多处建筑倾斜甚至倒塌。
地震灾害【考点精讲】1. 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1)四个地震多发区:思考: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震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华北地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
(2)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联系密切2. 我国地震灾情特点(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原因: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能力提高、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3)地震灾情隐患严重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
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省区均遭受过6级以上地震的袭击。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表明,地震烈度Ⅷ级及以上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2;位于这个烈度区域内的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6%,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占70%;从受地震威胁的人口来看,在广阔的高烈度区生活的人口已接近9亿。
可见地震灾情隐患的严重程度。
思考: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
虽然我国西部地区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对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典例精析】例题读“中国地震局发布的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完成(1)~(3)题。
(1)此次地震的烈度大致()A. 以汶川为中心呈同心圆状递减B. 从汶川—北川一线向两侧递减C. 由汶川向西南的衰减缓于向东北D. 重庆、西安两地未受地震的破坏(2)汶川地震发生后,出现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A.突发性B. 周期性C. 群发性D. 多因性(3)汶川抗震救灾中,政府部门利用遥感技术()A.为救援车辆定位、导航B. 提供灾区实时地理图片C.对救灾物品进行跟踪管理D. 确定人口伤亡数量思路导航:第(1)题,以汶川为中心存在东北-西南方向的大断层,诱发了地震,该线烈度大于两侧。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岳阳市十四中学秦为胜一、基本说明1模块: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三节5学时数:1.5 课时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地理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知识缺乏系统性。
2、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本课增加)、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
教材对这三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灾害特点与成灾原因;二讲我国时空的分布,三讲通过阅读教材介绍其危害及预防,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是教材的重点内容。
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件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
这段内容在选修五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虽然没有,但适当讲解有助于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本课件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
第一方面说明了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
第二方面说明了一次地质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成灾关联性,由地震诱发的其他灾害,不局限于地质灾害,这更说明了灾害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
第三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形成和分布。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3)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材料分析,掌握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
(2)通过读图分析,理解我国多地震灾害的原因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我国地震灾害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难点】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形成原因、主要的地震带及防灾减灾的措施。
【教学过程】【课件演示】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影像资料。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
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回答】略【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教师引导】我国地质灾害有哪些特点呢?【观看录像】观后由学生归纳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
【点评并板书】1.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
2.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
3.我国地质灾害危害大。
【教师转承】下面我国来具体了解我国的地震灾害。
【课件呈现】我国地震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分析归纳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
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l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三次,即:l668年山东莒县郯城地震、l920年宁夏海原地震、l950年西藏察隅地震。
l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l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l949年以来,l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