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98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0.18 KB
- 文档页数:2
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后切口感染及修补材料外露预防及应对措施目的探讨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后切口感染及修补材料外露预防及应对措施。
方法对2009年 1 月~2013 年 1 月收治的86 例金属钛网颅骨修补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6例颅骨缺损患者均使用数字塑形钛网行修补术,术后感染3例、经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换药后、切口乙级愈合。
钛网外露3例、1例行皮瓣转移愈合良好、1例取出钛网后切口愈合。
1例行颅骨修补同时同侧行V-P分流术,术后因分流管感染致颅骨外露并伴有破口处脑脊液漏,拔除引流管+持续腰大池引流后,破口愈合。
结论选择适当大小的塑形钛网,针对不同部位的颅骨缺损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对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方法,能有效地预防及控制术后感染。
标签:颅骨修补;切口感染;钛网外露用金属钛网对颅骨缺损患者进行颅骨修补术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手术[1],术后切口感染和修补材料外露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科从2009 年1月~2013 年1月收治的86例钛网颅骨修补术患者。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后切口感染及修补材料外露预防及应对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6例,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18~52岁,平均29.6岁,所有患者均使用计算机数字化塑形国产钛网。
颅骨缺损原因:颅脑损伤57 例,脑出血29例、包括高血压脑出血19例、血管畸形10例。
1.2方法1.2.1术前检查本组86例患者入院后均按常规完善相关术前准备,行头颅CT薄层扫描,并将数据传至产家生产数字化塑形肽网,手术均采用钛钉固定。
1.2.2手术方法根据缺损的大小和部位选择切口,以能达到缺损区域,显露充分,修复体植入固定方便、术后切口以瘢痕尽可能隐蔽为原则。
依据术前拟订的手术入路,掀开头皮皮瓣、均使用手术刀锐性分离,缺损周围在帽状腱膜下分离,颞部在颞肌下分离,缺损区域分离应紧贴硬脑膜,尽量避免损伤硬脑膜以防脑脊液的渗漏,一旦破损应立即严密缝合或取就近颅骨骨膜修补。
钛网修补颅骨缺损技术的改进作者:张猛颜庆华朱锦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改进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技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对本院2008年10月——2013年5月行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115例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15例患者中共发生各类并发症11例。
结论选用数字化成型钛网、不断改进术中操作技巧、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钛网颅骨修补;技术改进;并发症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21-02颅骨缺损后颅腔失去密闭作用,缺损处脑组织缺乏有效保护及稳定性,可产生颅骨缺损综合征、脑萎缩、脑室扩大、外伤性癫痫、硬膜下积液等多种后果,应及时修补缺损颅骨。
本院自1988年开始开展颅骨缺损修补手术,从最初的自体骨瓣修补发展至今,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技术。
现对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5月期间115例选用数字化成型钛网修补颅骨缺损患者的情况回顾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5例患者中男79例,女36例;年龄15岁-74岁,平均46.3岁;颅骨缺损原因中因外伤手术所致108例(包括取自体髂骨修补术后骨瓣吸收缩小1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所致5例,动脉瘤夹闭手术所致1例,颅骨肿瘤切除术所致1例;缺损面积:5cmx6cm一13cmxl4cm;单侧缺损105例,双侧缺损10例;一侧颅骨修补手术时间为:40分钟-150分钟,平均100分钟。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准备充分,均选用数字化成型钛网进行颅骨修补,定位精确;不断改进术中操作技巧,减少手术创伤;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
1.3 治疗结果 115例患者术后随访1月-1年,统计发生并发症共11例:皮下积液积血4例,术后新出现癫痫发作的2例(另有11例在颅骨修补前有发作史),切口感染1例,切口裂开3例,尿路感染1例。
发生率较相关文献报道(皮下积液积血9.87%,癫痫6.17%,切口感染1.23%,头痛1.23%,其他部位如肺部、尿路感染1.23%[1])减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2月第6卷第4期临床医学颅脑外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针对该病患者,使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可以快速解除脑疝,充分减压,避免术后脑疝再发生,挽救其生命[1]。
但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会造成颅骨缺损,导致脑组织缺乏保护,使患者发生颅骨缺损综合征,出现头痛、眩晕、癫痫等一系列神经症状,影响其脑功能[2]。
颅骨修补术是治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颅脑缺损的常用术式,成功的手术可还原颅腔封闭空间结构,避免颅骨缺损区脑组织二次损伤,有助于脑功能的远期恢复,且外观美容效果较好[3]。
相关文献报道,不同颅骨修补材料在颅骨修补术中可取得不同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存在较大差异[4]。
现阶段,神经外科医师可选择的颅骨修补材料较多,包括钛板、自体颅骨及硅胶等,但临床关于应用三种颅骨修补材料行颅脑修补术效果比较的报道较少。
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行颅脑修补术治疗颅骨缺损的2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应用硅胶、钛板与自体颅骨行颅脑修补术后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期为神经外科医师选择适宜修补材料行颅脑修补术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行颅骨修补术的229例颅骨缺损患者,根据不同修补材料将其分为A组(n=17)、B组(n=58)和C组(n=154)。
A组男13例,女4例;年龄1~70岁,平均(33.92±6.10)岁;受伤至修补时间0.4~6个月,平均(2.81±1.14)个月。
B组男45例,女13例;年龄3~68岁,平均(34.74±9.22)岁;受伤至修补时间0.5~7个月,平均(2.93±1.55)个月。
C组男117例,女37例;年龄2~69岁,平均(33.40±8.37)岁;受伤至修补时间0.3~6个月,平均(2.88±1.72)个月。
三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钛网修补颅骨缺损56例临床分析陕西省镇安县医院神经外科(镇安711500) 白宗旭 赵安玲 潘本栋 主题词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 钛网 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0月,采用美国博纳公司的钛网材料行颅骨缺损修补术5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14~68岁。
单侧缺损39例,骨窗面积6~10cm×8~12cm;双侧缺损17例,骨窗面积15~20cm×20~24cm。
其中,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28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去骨瓣减压术后22例,颅骨凹陷性或粉碎性骨折清创术后3例,颅骨骨瘤切除术后3例;头痛、头晕31例,颅骨缺损综合征23例,癫痫2例;缺损时间3月内10例,3~6月24例,6月至1年20例,超过1年2例。
2 治疗方法 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对二期修补沿原切口入路,预先在帽状腱膜下层准确而均匀地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分离头皮与硬脑膜之间的粘连,将骨窗周围骨膜下剥离约1 cm,根据术中实际情况适当裁剪边缘,覆盖塑好形的钛网,用4~8枚不等的钛钉及配套之自攻锥,在骨窗边缘牢固固定钛网,钛网外常规放置12号导尿引流管引流,严密缝合皮下及皮肤各层,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引流管常规在48~72h内拔除,术后7~9d拆线。
3 结 果 术中单侧使用钛钉4~8个,平均6个。
术后1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反复感染,去除钛网后伤口愈合。
1例术后1月有1枚位于蝶骨嵴部位钛钉松动,钛网弹响疼痛,行松动钛钉重置固定痊愈,无1例皮下积液和脑脊液漏,无1例发生颅内出血,颅内感染,无1例死亡。
术后随访6月至9年,平均4.6年,远期效果满意:头痛、头晕症状消失29例,占术前31例中的93.5%;颅骨缺损综合征症状消失者20例,占术前23例中的87.0%;术后癫痫消失1例,1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经抗癫痫治疗1年后治愈;全部病例缺损处均无局部变形及塌陷,头颅对称,外观满意。
颅骨缺损是颅脑术后较常见的后遗症,常继发于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性穿透伤、病变颅骨切除术后缺损、重型颅脑损伤高颅压去大骨瓣减压术后。
颅骨缺损大于3cm,需行颅骨修补成形术[1]。
本院神经外科从1998—2011年,用钛网行颅骨缺损修补成形术4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患者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12~62岁,平均31岁。
颅骨成形距去骨瓣手术时间3个月至1年。
缺损面积最大15cm×12cm,最小6cm×6cm。
缺损部位:右侧35例(额部5例,颞顶部11例,额颞顶部大骨瓣19例),左侧13例(额部4例,颞顶部6例,额颞顶部大骨瓣3例)。
缺损原因:粉碎性颅骨骨折碎骨片清除术后8例,脑挫裂伤术后减压39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1例。
1.2修补材料1998—2003年,钛网由医生塑形。
2004—2011年,采用数字化颅骨塑形技术,患者在术前均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从而制造出患者颅骨缺损的原始模型,然后根据模型的缺损区域数据(包括缺损区的大小、弧度等)设计出塑形计划,而后使用数字化设备对钛板进行高精确的剪切及塑形,从而使钛板与患者缺损区达到完美一致。
部分患者进行术后三维CT重建扫描以观察效果。
1.3手术方法均在全麻下手术。
额部、顶部从帽状腱膜下与硬膜外间隙间,颞部从帽状腱膜下与颞肌浅筋膜间隙间锐性游离皮瓣,皮瓣较薄或与皮下粘连时尤其注意勿剥离太薄,显露骨窗缘达颅骨外板表面。
颞肌根部较厚,其下方的骨缘不必显露,钛网直接覆盖其上。
如有脑脊液漏必须修补,严密缝合漏口。
距颅骨缺损缘约0.5cm切开骨膜露出外板。
术野彻底止血。
1998—2003年,钛网由医生塑形,再固定。
2004—2011年,常规按照计算机塑形覆盖式安放、固定修补钛网。
钛网中央以丝线悬吊。
在钛网与帽状腱膜之间放置16F硅胶引流管,在切口下约1.5cm处戳孔引出,引流管外接一次性负压吸引器持续引流,于手术后72h拔除。
颅骨缺损修补术的研究进展颅骨缺损是颅脑损伤、脑出血、颅脑肿瘤等术后遗留的常见疾病之一。
尤其是近年来额颞大骨瓣减压术的广泛开展,造成大面积颅骨缺损更为普遍,由于颅骨缺损不仅影响美观,而且患者精神负担严重,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故多数学者认为对颅骨缺损宜早期修补,颅骨缺损修补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之一,近年来在各地已广泛开展,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 颅骨缺损的后果及原因颅骨缺损可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如头昏、头痛、局部触痛,易激怒、焦躁不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或对缺损区域存在恐惧心理等,Yamaura等[1]将这一系列神经症状命名为颅骨缺损综合征。
其根本原因系颅骨缺损使颅腔的生理完整性遭到破坏,颅腔容积恒定性丧失所致[2]。
当在骨瓣减压术的早期恢复阶段,较大的颅骨缺损处伸展的皮瓣不可能被骨窗边缘负荷,失去的头皮向着脑组织下沉,把大气压直接传送到脑组织,闭塞了蛛网膜下隙,压迫推挤缺损下的大脑皮质,引起脑脊液流体力学和皮质血流灌注的紊乱,影响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也有人认为[3],未获颅骨支持的头皮和硬脑膜在大气压的直接作用下可压迫脑组织,无颅骨保护的脑组织长时间随体位变化而移位,造成脑部血液循环改变,或由于头皮与硬脑膜的粘连移位,使蛛网膜下腔消失,脑皮质灌注减少,骨窗下脑组织软化灶加大,可形成外伤性囊肿、脑穿通畸形,脑室不对称。
颅骨缺损尤其是额颞部的颅骨缺损严重影响病人的美观,造成头颅畸形,直接影响颅内压的生理性平衡,直立时塌陷,平卧时膨隆,晨起凹入,夜间凸出,致使患者经常出现颅骨缺损综合征症状[4]。
可见,颅骨缺损的后果是严重的,为了恢复颅腔的生理完整性,改善或消除颅骨缺损所导致的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必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颅骨修补术。
2 颅骨缺损修补术的目的及意义文献指出[5~6],颅骨修补术的主要目的是恢复颅腔的生理完整性,保持稳定颅内压,保护脑组织,因此,进行颅骨缺损修补后有利于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使病人的心理安全及一些神经性反应症状,如头痛、头晕甚至恶心等症状有所改善,对提高颅骨缺损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