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2.7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中图版
- 格式:ppt
- 大小:21.26 MB
- 文档页数:81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易错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利于学生备战高考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示意图及变式图,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易错点1. 有关寒流、暖流常见的理解误区① 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 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
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 高,寒流水温低。
不在同一纬度的海区,寒暖流的水温不能比较高低。
② 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不一定都是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是暖流。
如果洋流只是从低纬流向高纬,则不一定是.暖流,例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深层水温低于表层水温), 虽然从低纬流向高纬,但仍然是寒流。
③ 一样的漂流不一样的性质一一南北半球漂流性质相反盛行西风吹拂海面形成西风漂流,由于盛行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 所以西风漂流也应流向高 纬,为暖流。
但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由于没有陆地的阻挡,南极冷水汇入,浮冰融化吸热, 再加上强劲干冷的极地东风的吹拂,使其成为寒流。
2. 不理解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不理解( 2)对影响海水等.温线弯曲的因素理解不清,判断不出寒暖流;三是对 洋流的分布记忆不清。
例1读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在海水等温线图中,数值向北方递 区位于南半球。
图中海水等温线显然向北方 球。
海水等温线在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弯曲,就北半球而言,在暖流的影响下, 线必然向高纬凸出;主标题 副标题 关键词 (1 )该海区位于(2) (3) (4) 【(1)(3) (4) 半球(南或北)。
A 处为流,B 处为________________ 流;原因是 该海域利用 价值最大的海洋资源是 __________若该海区位于太平洋,则洋流暖 寒 渔业资源 日本暖流A 海区的水温比两侧高,B 海区的水温比两侧低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 千岛寒流 同一纬度上, 吸引了大批鱼群 减的海区,位于北半球;数值向南方递减的海 递减,由20C 递减到10C ,该海区应位于北半 等温 寒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必然向低纬凸出。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质量评估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质量评估)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质量评估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质量评估(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1、2题。
1。
据图判断有关地球四大圈层特征,正确的是( )A。
①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组成B.②上部存在若干的电离层C.③是已知宇宙中,地球独有的圈层D。
④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2。
弥漫在城市上空的雾霾含有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这些颗粒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为()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解析】1选C,2选A.第1题,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向②渗透,说明①为水圈,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②接受降水和渗透,是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因此为生物圈,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可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④能产生降水,是大气圈.第2题,雾霾颗粒飘浮在大气圈中,沉降后进入水圈或被生物圈吸入、滞留,最后再回到岩石圈。
吉尔吉斯斯坦东北部天山中段的崇山峻岭中,镶嵌着一个终年不冻的大湖——伊塞克湖。
湖面平均海拔1 608 m,面积大约6 300 km2,是世界上较大的构造湖。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景观图、剖面图、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Ⅰ·T6~8,2018·全国卷Ⅲ·T6~8,2016·全国卷Ⅰ·T7~9,2015·全国卷Ⅰ·T10~11。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说明一些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对野外游览所见到的一些地貌形态能合理的解释其成因,会辨认一些常见的岩石类型。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研究典型地貌成因,规X人类活动方式,树立合理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对地表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二者关系同时进行,共同作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运动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③板块之间的X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X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X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上下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上下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拟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拟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局部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局部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上下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