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筛血型鉴定不符合原因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血型报告错误原因的分析【摘要】目的避免血型报告错误,确保临床安全输血。
方法综合分析本组患者出现血型报告错误原因。
结果检验者工作粗心是主要原因。
结论临床与检验工作者加强责任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防止血型报告错误的关键。
【关键词】血型;错误;原因正确的ABO血型鉴定,是临床安全输血的关键。
而错误血型的血液一旦输入,则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本组38例出现血型报告错误。
1.2 血型报告错误的原因1.2.1 血型测定的错误血型检测时因用了不洁的玻璃器皿出现假阳性,又因红细胞与血清的比例不当、过度离心或离心不足(未做反定型检测),又只用肉眼观察结果,使之在血型抗原较弱的情况下,微弱、细小的凝集未看到,而造成定型报告错误。
1.2.2 检验者工作粗心的错误在血型检测时,由于试管上未编号,离心后拿错试管,使之张冠李戴而造成血型结果错误;工作精力不集中,填写血型结果时因笔误而造成血型错误;把ABO标准血清的“抗-A血清”误认为“A型血清”,而“抗-B血清”误认为“B型血清”,使之判定结果错误而造成血型报告错误。
1.2.3 临床医生的错误临床医生在填写输血申请时,没有做血型检测,单凭印象或听信患者的主诉血型而造成血型错误。
1.2.4 临床护士的错误临床护士在抽取血标本时,未校对患者的姓名、床号,仅凭印象,抽了其他人的血液而造成血型报告错误或交叉配血不合。
1.2.5 血站发血的错误由于血站发送的血液袋上的血型与血袋内的血液不符而造成献血者的血型错误。
1.2.6 疾病导致血型结果的错误某些疾病可使受检者血液中有含量较高的冷凝集素,而产生自凝现象或由于疾病使患者红细胞上的抗原减弱而造成血型的检测错误。
2 结果与分析造成血型错误原因的分类结果表明,有71.1%(27/38)是由于检验者在血型鉴定检测时造成的差错,这其中65.8% (25/38)是检验者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责任心不强所致。
造成外采血型鉴定初复检不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标签:血型鉴定;初复检不符输血治疗作为临床上挽救无数危重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之一,血站是临床用血的供应者和服务者,也是安全输血的保证者。
血液血清学检验是保证临床安全输血的根本,而血型鉴定则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和基础。
但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将会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1]。
本文对我站开展外采血工作以来所发生ABO血型鉴定错误的情况作了回顾与总结,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2002年3月~2006年12月在我血站无偿献血官兵的手指血和静脉血,体检结果符合献血员健康检查标准。
1.2 血型试剂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南京华欣公司提供,保存在2-8℃,有效期内使用。
1.3 ABO试剂红细胞(本实验室自制)取等量3~5名同型献血者的红细胞,混匀,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稀释成2%~5%的红细胞悬液。
1.4 方法血型鉴定初检、复检均采用试管法,双人双试剂分别作初检、复检。
献血者血型检验程序:采献血者手指血做正定型,献血后回实验室用静脉血做正反定型。
2 结果2002~2006年我院血液外采血型初复检统计分析见表1。
3 讨论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
红细胞血型是首先发现的人类血型,到目前为止红细胞上已发现20多个血型系统,400多种血型抗原,血型是复杂的,红细胞血型特别是ABO血型抗原是临床输血工作中首先要鉴定和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的血型系统。
血型鉴定是采血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血型鉴定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造成血型鉴定初复检不符,经事后复查和分析,存在以下原因:①外出采血各部队条件不一,环境温度达不到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宜温度,夏季和冬季尤为明显。
②标准血清效价低、亲和力不强。
如抗-A效价不高,可将A亚型误定为O型,AB型误定为B型,抗-B效价不高,容易将B型误定为O型。
③血型试剂交叉污染,如麻痹大意将抗A抗B试剂瓶盖盖反、操作时血型试剂被互染造成血型鉴定结果的误判、错判。
浅谈街头无偿献血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及预防对策目的:分析街头无偿献血前ABO血型初筛错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36486人次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采取纸板法进行正定型的血标本中,发生初筛血型错误51例进行分析。
结果:抗原抗体反应时间过短11例(2157%),报告填写错误8例(1569%),交叉污染7例(1373%),抗原抗体反应比例不当6例(1176%),试剂加反6例(1176%),冷凝集5例(980%),判断错误5例(980%)。
结论:献血前ABO血型初筛错误大多数为人为因素所致,应强化员工质量意识,增强员工工作责任心,加强业务培训,严格执行SOP,以减少初筛血型错误的发生率。
标签:无偿献血;初筛;血型鉴定;预防措施目前街头无偿献血仍然为各采供血机构血液保障的重要来源,血型鉴定是无偿献血前血液检测的重要项目,血型鉴定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血的安全和患者的生命安危。
本站街头无偿献血前血型鉴定主要是采集献血者静脉血,以抗A、抗B血型试剂做正定型试验,来初步确定献血者的ABO血型,但受到街头无偿献血现场环境、人员、试剂等因素的影响,献血前初筛血型错误时有发生,为降低初筛血型错误率,保证血液质量,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笔者对工作中发现的51例初筛血型错误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站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份期间无偿献血36486人次,其中在献血前发生初筛血型错误51例。
12 试剂经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的抗A、抗B单克隆抗血清(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3 方法按照血型定型试剂使用说明书,在街头采血现场采集献血者静脉血进行ABO血型正定型的初步鉴定[1]。
2 结果51例初筛血型错误分布及原因见表1,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分类及比例见表2。
3 讨论从表2中可以看出,造成ABO血型初筛错误的原因大多数为人为因素,包括抗原抗体反应时间过短、比例不当、报告填写错误、交叉污染、试剂加反、判断错误等。
探讨无偿献血者初检血型鉴定错误的原因
马晓莉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13(008)022
【摘要】目的通过对57810例无偿献血者初检血型错误的原因探讨,以便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避免错型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将2012年共57810例血标本同时进行ABO正反定型,检测血型结果与初定血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集无偿献血者血液57810例,发现血型不符标本76份,错型率为1.3‰,究其原因,大多是人为因素(占总错型的85.5%).结论人为因素是导致初检血型错误最主要的根源,找出错误发生的环节,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以保证初筛血型的准确性,减少临床输血风险.
【总页数】2页(P283-284)
【作者】马晓莉
【作者单位】450000,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479例无偿献血者初检血型错误原因分析 [J], 钟传村;沈奇荣
2.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初检血型错误原因分析 [J], 李伍升
3.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初检血型错误原因分析 [J], 李伍升
4.无偿献血者初检ABO血型鉴定错误的原因分析 [J], 覃克文
5.无偿献血者初检ABO血型鉴定错误的原因分析 [J], 覃克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筛血型不符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目的研究并总结无偿献血者ABO血型初筛检测与确认复检血型不符原因,提出相应预防与改进措施,降低ABO血型鉴定不符的发生率。
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市采集的26498份无偿献血标本中初筛ABO血型与复检ABO血型不符标本进行原因分析。
结果12份标本初筛与复检ABO血型不符标本中,7例由人为失误导致,占58.3%,5例由技术因素导致,占41.7%。
结论造成初筛血型与复检血型不符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故应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执行血型初筛、复检、记录等操作流程,改善献血环境,加强试剂管理,改进血型初筛实验方法,降低血型不符的发生率。
标签:ABO血型鉴定;初筛血型;血型不符;原因分析;预防措施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措施就是无偿献血者的血型鉴定,正确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型可有效避免患者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1]。
根据我国《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2]说明,ABO血型(正定型)是献血前血液检测的必要项目之一。
目前大多数采供血机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前采取手指末梢血的ABO血型测定,而在次献血者则按献血记录填写血型,两类献血者献血后均留取试管血进行ABO血型的正反型检测。
目前血型初筛的正定型检测多采用纸板法,其结果往往受到人员素质、环境温度、试验条件、试剂效价、方法局限性、技术水平和无偿献血者本身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导致初筛血型检测结果不准确[3]。
本研究通过对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市采集的26498份无偿献血标本中出现的12例血型不符标本,进行血型不符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血型初筛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市采集的26498份无偿献血标本。
1.2试剂与仪器标准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上海市血液中心,批号20130815);A、B、O标准红细胞试剂(北京金豪);生理盐水;血型纸板,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北京汉泰旭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序列号:2548);96孔U型板1.3方法1.3.1初筛毛细玻璃血管采集献血者无名指末梢血,分别加入已加有抗A和抗B血清的血型纸板中混合,3min后,根据红细胞凝集情况进行判断。
街头采血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分析摘要】目的减少ABO血型初筛错误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和献血者满意度。
方法收集连续5年无偿献血者采血前初筛血型错误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献血环境、人员培训、试剂管理等均会影响血型初筛正确率。
结论血型初筛错误大部分原因为人为造成,有的是技术问题、有的是责任心不够强。
加强此项工作的细节管理是减少错误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无偿献血 ABO血型初筛错误【中图分类号】R4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261-01目前我站无偿献血大部分来源于街头献血车和大中院校、机关、单位的集中采血,ABO血型初筛错误时有发生,为减少此项错误发生率,统计2009-2013年的,总结我站此方面的管理经验,与同行共同探讨研究。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在采血前静脉采集血液标本,做血型等各初筛项目检测.采血结束留取血袋导管中血液做血型和经血传播疾病标志物检测。
1.2 试剂及仪器抗-A、抗-B单克隆抗血清(抗A、抗B试剂效价1:128)(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人ABO血型反定型红细胞试剂(北京金豪);试剂均经批批检,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瑞士TECAN公司RSP150全自动加样系统, 离心机, LD5-2A离心机、回旋振荡器、实验室数据控制系统Liswell软件、酶标仪。
96孔U型板;专用血型纸板。
1.3方法街头采血车采献血者指尖血(2009年-2011年)、静脉血(2012年-2013年),用纸板法做初筛血型;实验室用微板法,采用全自动加样系统加样,加样后震荡2分钟,放置10分钟后用波长450nm酶标仪判读结果。
如结果与标本管标识的初筛结果不一致,取管血和血袋上的血样辫血重新检测。
如怀疑亚型或定型有疑问者用试管法进一步确认。
2 结果表1 初筛血型错误情况统计结果年总人次错误数错误率%2009 20899 38 0.1822010 22697 56 0.2472011 26256 36 0.1372012 23134 19 0.0822013 22094 14 0.063合计 115080 163 0.142表2 不同采血形式血型初筛错误率统计结果总人次错误数错误率%站内常规采血 12605 8 0.063街头采血车采血 62489 76 0.122站内集中采血 18650 32 0.172外出集中采血 21336 47 0.2203 讨论经分析血型初筛错误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A型、B型、AB型错定为0型和AB型错定为A型、B型均属于抗原未检出。
血型鉴定错误的原因分析摘要】正确的ABO血型鉴定是临床安全输血的关键,错误的血型鉴定会危及患者生命。
对工作中血型鉴定错误的原因与结果加以分析,用以保证输血安全。
血型是人体的遗传性状,是人体各种细胞和各种体液的抗原抗体差异。
每位患者在输血前要做血型鉴定,正确的ABO血型鉴定是临床安全输血的关键,而错误的血型鉴定,血液一旦输成,直接危及患者生命。
回顾多年来工作中遇到17例造成血型鉴定错误的原因与结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假阴性是错误重要原因之一假阴性就是应该凝集而未凝集,原因如下:1.1标准血清效价太低血清效价不符合标准,亲和力不强,保存方法不当或储存时间太长而效价不高。
1.2被检红细胞敏感度降低如新生儿红细胞血型抗原形成不足,老年人红细胞敏感度下降。
1.3红细胞悬液过浓或过淡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当,反应不明显。
1.4溶血反应标准血清灭活不全,导致溶血。
溶血后红细胞过少或消失,观察不仔细,误将溶血看成不凝集。
1.5溶解性抗原或血型物质的中和作用未经洗涤的红细胞悬液中,带有血浆中的血型物质。
特别是轻度溶血时,部分溶解红细胞释放大量溶解性抗原,可将血清中相对应抗体中和,导致抗体不足,使红细胞不凝集。
1.6试验时间过短时间不够,较弱凝集就不能出现。
玻片法不少于15min,不完全抗体配血不少于1h。
1.7反应温度不适当完全抗体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0℃左右,最低可至4℃;不完全抗体作用的最适温度是37℃。
1.8轻度凝集误认为不凝集。
1.9不完全抗体遮断引起假阴性例如新生儿溶血病时。
2 假阳性所至血型鉴定错误分析假阳性就是本不凝集,却出现非特异性凝集现象。
原因如下:2.1红细胞缗钱形成可见于血浆蛋白紊乱,血沉加快的各种病例; 实验中温度过高、作用时间过长,至水分蒸发,血清浓缩。
2.2寒冷凝集多数正常人的血清在0-2℃时能凝集本人红细胞,这种凝集素效价不超过1:16。
这种凝集是可逆的,0-5℃最强,20℃时既可消失。
但是在支原体肺炎、自身免疫性贫血、肝硬化、红斑狼疮等患者血清中,可出现高效价病理性自身冷性抗体。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2年第12卷第5期 163无偿献血者ABO血型初筛错误原因探讨及预防措施冯霞,刘俊贤,朱林,朱容,张宁宁,陈素琼,胡运鸿,吉武荣(四川省绵阳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四川 绵阳 621000)摘要:目的对无偿献血者aBo血型初筛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方法统计无偿献血标本40657人份中初筛与实验室内血型不符的例数及原因。
结果40657人份无偿献血标本,初筛血型错误16例,误定率为0.04%,其中实验室正反定型相符13例,不符3例。
献血者标本含有强冷凝集素、亚型及抗原减弱为3例。
结论初筛aBo血型错误大多数是人为因素导致。
应采取加强责任心,严格操作规程,改善献血环境,加强试剂管理等措施以减少血型错误的发生。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aBo血型;初筛;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457.1+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2.05.0820 引言血型初筛鉴定作为献血前血液检测的必检项目,是安全输血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血腥初筛在诸多因素(室外工作环境、温度、时间、献血者、工作人员等)的影响下,鉴定错误仍时有发生。
找到血型初筛错误的原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初筛的准确性,针对性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笔者对本站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无偿献血者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来自本站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采集的无偿献血标本40657人份。
1.2 试剂抗-A、抗-B标准血清(初筛: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复检: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ABO反定型用红细胞(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仪器和材料瑞士Xantus全自动加样仪、Poseidon数字血型仪、奥林巴斯120孔梯度板、稀释板。
1.4 方法使用北京金豪抗-A、抗-B标准血清和专用纸板对无偿献血者采集的手指血进行采血前ABO血型初筛,操作方法与结果判断见相关说明书。
献血者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分析发表时间:2013-05-10T08:31:42.8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师巧红[导读] 输血可治疗疾病、挽救生命,正确的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关键,否则可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师巧红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血站 121000)【摘要】目的通过对献血者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分析,进而提高初筛血型的准确率,确保安全输血。
方法对47份初筛检验血型错误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血型为AB型误判其它型的13个、血型B型误判其它型的12个、血型A型误判其它型的7个、血型O型误判其它型的7个。
结论多种原因能造成血型初筛误判,主要原因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关键词】初筛错型原因输血可治疗疾病、挽救生命,正确的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关键,否则可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1]。
我站献血流程第一项检验项目为血型检验,为初筛血型检验。
献血后留取的血液标本到实验室做正定型和反定型,有不符血型取袋血辫样进一步检验,发出正确报告。
初筛血型在献血现场进行,目前是用纸板法做正定型,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场地、环境、人员、温度等影响,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错误率[2]。
现对2010年-2012年来我站献血的67278人中47份血型初筛检验错误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2010年-2012年来我站献血的67278人,其中初筛血型错误47份。
1.2 试剂:标准抗-A、抗-B血清(上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标准A、B、O红细胞(北京金豪制药有限公司)。
试剂均经批批检合格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设备:RSP全自动样品处理器、 SLT酶标仪、 WZS-Ⅲ A型微量震荡仪。
1.4方法:采血车和外出采血初筛血型用纸板凝集法检测,采取献血者指尖血液用抗-A、抗-B标准血清检测正定型,肉眼判读。
采血后留取血液标本送实验室,实验室用微孔板法做正定型、反定型。
用RSP全自动样品处理器加样,WZS-Ⅲ A型微量震荡仪震荡,SLT酶标仪判读。
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初检血型错误原因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初检血型错误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对于献血工作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一些不同的情况下,这种错误的出现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
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帮助献血机构将错误率降低至最低。
一、不正确的血型确认方法目前,常见的血型确认方法是使用血型鉴定卡、凝集试验和ELISA检测。
然而,这些方法在没有正确的操作过程和标准操作下会导致误差。
例如,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有过多的血液样本,就会使验血师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因此强制结束。
此外,操作者的经验水平和专业技能也可能会影响到血型确认的准确性。
因此,为了降低错误率,建议献血机构必须严格审查操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考核。
二、器具不正确清洗和消毒血型鉴定卡、凝集试验和ELISA检测器材,如果没有被正确清洗和消毒,可能会导致样本受到感染或杂质干扰,进而影响最终结果。
所以,在每次使用过程结束后,机构必须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器具。
三、无关因素影响在检测的过程中,无关因素,如抗体相互干扰、血样污染、温度适宜性等等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机构需要细心地进行操作,尽量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同时多次检测样本以验证结果。
四、操作员的疏忽或疲劳像任何一项工作一样,血型检测也可能因操作员的疏忽或疲劳而导致错误。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机构要规定操作员必须在合适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不得超时,必须保持精神清醒状态,以保证操作的正确性。
五、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导致血型检测出现错误的最为微小但却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目前,常见的血型分析方法大多使用基因序列剥析、探针芯片等技术实现。
但这些方法也可能误判基因突变引起的血型差异。
因此,为了尽可能地排除操作和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献血机构应该采用检测与鉴定相互结合的方法来确认无偿献血者血型,并进行更广泛的基因突变和遗传差异的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初检血型错误,机构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首先,机构要规范自己的操作规程,坚决排除任何错误产生的可能性;其次,献血机构必须对操作员进行培训,确保检查者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机构应使用鉴定与检测相互验证的方法技术保障,规避碰巧误差。
街头初筛血型不符原因调查分析摘要】本站血型鉴定程序是献血前采献血者指血或静脉血做血型正定型,献血后用从血袋上留取的标本做正、反定型。
由于初筛血型受工作环境、温度、时间、献血者、工作人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偿献血初筛血型鉴定错误时有发生,我们对一年来工作中发现72例初筛不符合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无偿献血、血型不符、血型鉴定1 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 2011年1~12月本市无偿献血者30863人次,年龄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其中男性20445例,女性10418例。
1.2试剂与仪器正定型:抗A、B单克隆抗血清(长春博德公司);反定型:2%试剂红细胞(自制)[1];Xantus200全自动血型仪(包括加样、加试剂、微量振荡器、结果判定)、离心机。
1.3血型鉴定方法初筛用玻璃毛细吸管采集献血者手指血或抽取静脉血于抗凝管中,纸板法检验;复检试验:微板法检验,正反定型均采用抗凝管中留取的血样标本,出现各种血型不符合情况,用纸板法检验(考虑仪器故障可能漏加或加量不足);若仍不符者,剪血袋样板,用试管法检验,必要时加吸收放散试验[2]。
2 结果2.1无偿献血初筛错误血型比例: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了随州市无偿献血者人中,发现初筛错误血型72例。
2.2无偿献血初筛ABO血型鉴定错误情况表初检血型复检血型合计A B O ABA 13 2 5 20B 9 10 5 24O 3 8 2 13AB 12 3 15合计 24 24 12 12 723 讨论3.1随着我国《献血法》的颁布和实施,各地无偿献血人数不断提高,而无偿献血往往在街头献血车上进行,献血前初筛血型鉴定由于条件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州市2011年无偿献血初筛血型错误72例,占0.233%。
无偿献血血型初筛,由于受采血房车工作环境、温度、检测等因素的影响,初筛血型鉴定错误时有发生,发生血型错误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1)多起的血型错误是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留样错误、条码上的血型标记错误、抗-A或抗-B交叉滴错、结果判读错误等。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采集时使用的采集器械不符合规范、操作者无穿戴手套或没有经过足够的培训等,都会导致标本的污染或受到外部影响。
2. 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保存,包括温度、湿度等。
如果保存条件不符合要求,可能导致标本变质或出现其他异常。
3. 标记错误:标本标记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如果标本标记错误、模糊或缺损,会导致标本混淆或无法辨认。
4. 运输过程中的问题: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振动、温度变化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可能导致标本质量下降。
1. 针对标本采集不规范的问题,可以加强操作者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每个操作者都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采集操作。
2. 对于标本保存不当的问题,需要建立标本保存的专门区域,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保存。
还需要定期检查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3. 对于标记错误的问题,可以建立标本标记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并对操作者进行培训,确保每个标本都能够正确、清晰地标记。
还可以建立标本质量管理的制度,包括标本的质量控制、监测和评估,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追责机制。
要加强标本质量监督和评估的培训,提高操作者的标本质量意识。
血型鉴定异常分析报告引言血型鉴定是一种通过检测人体血液中的特定抗原和抗体来确定个体血型的方法。
正常情况下,血型鉴定结果应当是符合相应血型系统的规律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血型鉴定结果可能出现异常。
本文将对血型鉴定异常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原因和相关的疾病。
血型系统和常见血型类型人体血液的主要血型系统包括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由A、B、AB、O四种血型组成,Rh血型系统由Rh阳性和Rh阴性两种血型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血型是由父母遗传而来的,一般不会发生变异。
常见的血型类型有A型、B型、AB型、O型、Rh阳性和Rh阴性。
血型鉴定异常的类型和原因1. ABO血型鉴定异常ABO血型鉴定异常是指血型鉴定结果与预期不符。
常见的ABO血型鉴定异常类型包括:A型或B型血染色异常在某些情况下,A型或B型血被染成了O型血。
这种异常可能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导致,也可能是实际存在一种新的血型抗原、抗体。
AB型或O型血鉴定错误AB型血和O型血在鉴定上常常容易出错,这种异常可能是由于样本标签错误或实验操作不当导致的。
2. Rh血型鉴定异常Rh血型鉴定异常是指血型鉴定结果与预期不符。
常见的Rh血型鉴定异常类型包括:Rh阳性转Rh阴性在某些情况下,Rh阳性的个体被误判为Rh阴性,这种异常可能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导致。
Rh阴性转Rh阳性在极少数情况下,Rh阴性的个体被错判为Rh阳性,这种异常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罕见的Rh阳性转型突变所致。
血型鉴定异常与疾病关联的分析1. ABO血型鉴定异常与疾病关联ABO血型不符合预期与移植排斥反应相关在输血和器官移植等医疗操作中,ABO血型不符合预期可能导致移植排斥反应。
例如,将A型血输给B型血的患者,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输血反应。
ABO血型鉴定异常与某些疾病相关一些研究发现,ABO血型鉴定异常与某些疾病的发生风险有关。
例如,某些研究表明,ABO血型不符合预期与冠心病、癌症等疾病之间存在关联。
无偿献血者血型初筛鉴定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在无偿献血活动中,街头采血是很重要的形式。
血型鉴定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和高度责任性的工作,是采血前重要的工作环节,鉴定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输血安全。
随着无偿献血的广泛开展,流动采血车街头采血成为各地血站保证血源、保障血液供应的主要方式。
由于采血车受条件限制,ABO血型鉴定一般是用纸板法做正定型试验,难以同时进行反定型试验,势必造成一些血型鉴定的错误。
笔者调查了2010年3月~2013年12月,10236例街头无偿献血者初筛血型的报告, 发现有24例定型结果错误。
现对其错误原因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2010年3月~2013年12月街头无偿献血标本共10236例。
1.2 试剂初筛试剂为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经卫生部批检的抗- A和抗- B标准血清(单克隆抗体) , 效价为1∶128。
复核试剂为上海市输血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经卫生部批检的抗-A和抗-B标准血清(单克隆杭体),效价也均为1∶128。
标准红细胞为自制的多人份A、B、O 型红细胞。
1.3 仪器TDL离心机; TY-80R脱色摇床; 96孔U型板; 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血型正定型检定卡。
1.4 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和结果判断,在街头初筛血型采集手指血, 使用专用纸板和抗-A、抗-B标准血清做正定型; 复核血型时剪取血袋留样并在实验室严格按操作规程用另一试剂做下定型及自制红细胞做反定型。
2 结果2.1自2010年3月~2013年12月, 本站在街头采集流动无偿献血者血液10236例次, 经中心血型室复核后, 发现A、B、O血型鉴定错误24例。
2.2原因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2月检测的 10236份标本中,有24例初筛ABO 血型鉴定错误,其中18例实验室检验正反定型相符,6例正反定型不符,由于亚型等非人为因素导致的定型错误 11例,占45.83%,人为因素导致的定型错误13例,占54.17%。
初筛血型鉴定不符合原因浅析
【关键词】无偿献血;血型鉴定;原因分析
血站向临床发送血型鉴定正确的血液是安全输血的保证,作为输血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应在做血型初筛时,就应严把血型鉴定第一关。
为更好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提高血型初筛的准确率,我们对2009年献血工作中ABO血型初筛鉴定错误的情况、及其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我们对参加无偿献血26958人份进行血型初筛鉴定。
1.2 试剂初筛和正定试剂为长春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反定试剂为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上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方法初筛取手指末梢血5微升用单克隆法进行血型鉴定,采集血液后用留样标本回实验室进行正、反正型,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 结果
2009全年26958份血型样本初筛中经检验部门确认血型不符合18份,占血液标本的0.067%。
其中初筛人员自身因素和其他因素13例,环境因素3例,标本因素和试剂因素各1例。
2.1 环境因素和3例占不符合标本的16.67%。
由于采血车空间小,在献血人员较集中时,人员嘈杂影响工作人员注意力导致血型误判,或天气寒冷时冷凝集的影响也会导致血型错误。
2.2 标本因素1例占不符合标本的5.56%。
由于亚型、弱凝集和弱抗原的存在,标本与抗血清反应后呈现混合视野凝集,在专用血型鉴定卡上不易判定。
另外血型抗原B相对A较弱,所以侧凝集反应不明显,微弱细小的凝集未能看到,导致血型不符。
2.3 试剂因素1例占不符合标本的5.56%,由于血清效价降低或未妥善放置。
2.4 初筛人员自身因素和其他因素13例占不符合标本的72.22%。
2.4.1 初筛人员自身因素
工作人员理论不扎实、技术不够规范,或试剂抗-A、B瓶盖盖反、未能按SOP操作,出现细胞与血清试剂比例不当、细胞与血清试剂未充分混匀、反应时
间不够等错误操作[1]9例。
2.4.2 其他因素
包括信息录入人员输入错误、血型标签填涂错误等4例。
3 讨论
调查初筛血型不符合情况结果表明, 初筛人员自身因素和其他因素所占比例较大。
主要原因检测者和其他相关流程人员责任心不强和精力分散有关。
虽然血型初筛鉴定操作简单,但责任和影响重大。
其次亚型、冷凝集、弱抗原等初定不符合率所占比例较小。
由于在采血车上献血只做正定,对其很难发现,在复检时通过加温、洗涤正、反鉴定亚型才能确定。
固定献血屋建立将会排除环境和气候这些影响因素。
总之每一个采血环节稍一疏忽均可导致血型与实验室不符,除了工作人员在献血过程中认真细致,加强自己的责任心外,还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加以规范,这样才有可能把血型初筛不符合率降的更低,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国光,赵桐茂.红细胞血型//肖星甫.输血技术手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