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24.00 KB
- 文档页数:56
第二章《水位的变化》教案一学生起点分析: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够综合运用有理数的意义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观察、抽象、计算等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有理数的意义和作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设置了一个丰富的现实情境一—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并据此资料,提出相关问题,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对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一周中每天河流水位情况,继而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情况,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方法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合理判断,并学会用数学工具直观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它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加减运算,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具有重要作用.本节教学目标为:知识技能目标:(1)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物的变化过程,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有理数运算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一一收集资料;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对学生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与上课相关的资料(新闻与水文资料)。
分析化学第二章滴定分析第二章滴定分析学习指南滴定分析是定量化学分析中重要的分析方法,它以简单、快速、准确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常量分析中。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滴定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分类;理解滴定分析的基本术语;掌握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的方式;掌握标准溶液的制备方法和配制标准溶液时对基准物的要求及有关规定;掌握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熟练掌握有关滴定分析的各种计算。
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复习无机化学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对掌握本章重点内容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节概述【学习要点】理解滴定分析基本术语;了解滴定分析法分类;掌握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掌握滴定分析中常用的四种滴定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一、滴定分析的基本术语滴定分析(titrimetry)是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至所加溶液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关系恰好反应完全,然后根据所加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
由于这种测定方法是以测量溶液体积为基础,故又称为容量分析。
在进行滴定分析过程中,我们将用标准物质标定或直接配制的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标准滴定溶液”。
滴定时,将标准滴定溶液装在滴定管中[因而又常称为滴定剂(titrant)],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入到盛有一定量被测物溶液[称为被滴定剂(titrand)]的锥形瓶(或烧杯)中进行测定,这一操作过程称为“滴定”(titration)。
当加入的标准滴定溶液的量与被测物的量恰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化学计量关系量时,称反应到达“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 point,简称计量点,以sp表示)。
在化学计量点时,反应往往没有易被人察觉的外部特征,因此通常是加入某种试剂,利用该试剂的颜色突变来判断。
这种能改变颜色的试剂称为“指示剂”(indic ator)。
滴定时,指示剂改变颜色的那一点称为“滴定终点”(end point,简称终点,以ep表示)。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各类水体: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地下水,废水和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1)对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规律。
(2)对排放的各类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监测项目:指影响水环境污染因子的监测。
原则:水体被污染情况;水体功能;废(污)水中所含污染物;受各国重视的优先监测污染物;经济条件等。
2、怎样制定地面水体水质的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流过或汇集在地球表面上的水,如海洋、河流、湖泊、水库、沟渠中的水,统称为地表水。
制定过程:明确监测目的——调查研究——确定监测项目——布设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择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制定质量控制和保障措施——制定实施计划。
对于河流设置三个监测断面:a对照断面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上游100—500m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口或回流处。
只设一个。
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较充分混合的断面下游,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可设多个。
削减断面设在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处。
只设一个。
④采样点位的确定河流上——选取采样断面;采样断面上——选取采样垂线(根据河宽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垂线)采样垂线上——选取采样点(根据水深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点)对照断面、b控制断面、c削减断面。
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和确定采样类型?工业废水水污染源一般经管道或渠、沟排放,截面积比较小,不需设置断面,而直接确定采样点位。
人教版生活与科技第4册第二章第2节《地球上的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生活与科技第4册》是一套面向中小学生的综合科技教材,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技的奥秘和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主要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分布、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内容。
第2节《地球上的水》则重点讲述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水的基本知识,对水的性质和用途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掌握水资源的基本利用和保护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基本利用和保护方法。
2.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水循环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水资源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4.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5.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节水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三节河流2、活动认识我国河流和湖泊众多阅读课本,通过一系列数字感受到我国河流和湖泊众多。
让学生举例说明知道的河流和湖泊名称。
3、活动认识内流区和外流区阅读图,,完成p34活动1、内流河、内流区、外流河、外流区的概念。
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布。
4、活动沟通三大洋的水系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水系和流域面积的概念。
读图,完成p35活动。
找出注入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的主要河流。
讨论分析我国大部分河流注入太平洋的原因(地势西高东低)5、活动认识京杭大运河阅读材料了解京杭运河是世界最大的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具有航运、灌溉、防洪等综合作用。
6、活动认识我国的湖泊读图、图、图,然后在图上找出以下湖泊的位置和省级行政区。
1、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咸水湖)2、我国的五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3、湖泊分布特点(西部青藏高原咸水湖;东部长江中下游淡水湖)课堂总结由学生来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展示本节课的内容要点目标检测1、下列河流中,注入印度洋的是()A.金沙江B.澜沧江C.怒江D.松花江2、我国汛期最长和流量最大的河流分别是()A.珠江、雅鲁藏布江B.长江、淮河C.珠江、长江D.黄河、长江3、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A.塔里木河B.红水河C.怒江D. 雅鲁藏布江4、我国最大的湖泊是()A.鄱阳湖B.洞庭湖C.青海湖D.洪泽湖5、下列有关我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是流向国外的河流就是外流河B.我国外流河分为两大洋水系C.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都是内流河D.怒江、雅鲁藏布江均流向国外,最后注入印度洋6、说出下图数字代表的河流名称。
第二课时1、情景导入播放黄河大合唱,以及黄河的图片2、活动认识黄河的概括读图黄河流域图,完成课本活动源头长度流经省级行政区流经地形区注入海洋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5464千米青-甘-川-宁-内蒙古-陕-晋-豫-鲁(7省2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渤海3、活动认识黄河的分段读图,在图上找到河口、桃花峪源头—上游—河口—中游—桃花峪—入海口4、活动认识黄河上游特点读图找到黄河的主要水电站,最密集的一段位于哪里原因是什么(龙羊峡—青铜峡);(流经地形的阶梯分界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洋流的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1。
下面四幅图中,属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的环流的是( )
A B C D
2.有关右图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半球暖流 B。
南半球寒流
C。
北半球暖流 D。
南半球寒流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3~5题.
3.若AB线是30°纬度,则这个海域位于 (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
西半球
4.若AB线是60°纬度,则这个海域位于 ( )
A。
北半球 B.南半球 C。
印度洋 D.南太平洋5。
若AB线是60°纬度,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是:①风海流②暖流③寒流④补偿流以下选项组合正确的是 ( )
A。
①④ B。
②③ C.①② D.③④
题目涉及了洋流的南北半球分布规律、寒暖流性质的知识要点,通过做题结果的反馈,反映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体现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八、板书设计
洋流
一、概念及分类性质:寒流、暖流
二、规律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
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
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逆时针
夏季:顺时针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
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四大渔场)
对航海业的影响——省时、省燃料
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1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