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导论》任课教师:职称:所在系部: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授课对象及时间: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授课章节:第一章绪论基本教材:《中西医结合导论》(戴恩来罗再琼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7月)自学资源:1、《中西医比较医学史》(李志庸主编,高等中医院校精品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结合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陈可冀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3、《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陈士奎主编,卫生部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学目标:1.知识内容:1.熟悉中西医结合的含义、意义2.了解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及方针政策2.能力培养:通过绪论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和任务;了解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概述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学生特点分析:该班为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2012级本科班。
本届学生按照最新修改过的培养计划进行授课,先期已经学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中西医学课程,于第五学期开设《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
学生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中西医学基本的知识基础,但对于该专业的前景以及发展方向等还存在困惑。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医学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及方法论,明白中西医学在认识集体生理病理和诊断治疗的差异,并通过了解建国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的中西医结合的新概念、新模式等,启发学生们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呢里,初步构建起学生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将中西医学一体化的思维模式。
该班学生62名,小班授课,有助于开展讨论及与学生互动。
教学重点:1. 中西医结合的含义及意义;2.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阶段。
教学难点:中西医结合的意义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从概念出发进行深入剖析,结合中西医发展历史以及方针政策的实施,使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概述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明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原因与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研究等是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方向,从而理解中西医结合的深远意义。
38/ 专业揭秘 / 本文主角:中西医临床医学讲述人:张曾宇(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专业类别:中西医结合类本专业适合:对传统医学感兴趣,对医学事业怀有赤忱之心;勤奋善良,有耐心和恒心的同学小编 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中西医临床医学这个专业?张曾宇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本科医学专业,主要研究中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是一个新兴的学科。
传统的中医药大学(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将其视为重点发展专业,甚至成立独立的医学院,与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等同级。
许多现代医学院校也对其青眼有加,如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
当然,在各个大学其名称可能有所不同:如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中西医临床医学被称作中西医结合。
虽然该专业开设的院校数量不少,但其招生人数相比临床医学而言不算多,主要招收极少数拔尖的、兼通中西医的人才。
小编你为什么想要报考这个专业呢?张曾宇我出生于中医世家,家族世代行医,幼时曾随祖父坐诊,耳濡目染,始认诸药。
后经非典,更誓要一心向白衣。
曾立志修习中医,深研经典,愿毕吾生以探岐黄之幽微。
毛泽东曾在《讲堂录》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
中言气脉,西言实验。
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
”固有感于此,私认为现代中医人应当闳识孤怀,涵今茹古,湛深古典医籍而又不为古学所囿,应结合临床经验,大胆与西医相结合,独辟蹊径,创新立异,将涓滴之水汇成大海,才能使祖国医学成为稀世之圭璧。
如屠呦呦前辈从《肘后备急方》这一传统中医典籍中得到了青蒿素提取的灵感,将现代的药理学与之相结合,将青蒿素应用于疟疾的治疗,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中西医临床医学虽然被冠以“西医”二字,但更多的还是偏向于中医学知识,需要同时学习中医与西医的课程,并能够在临床上做到中西结合。
小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有哪些特点?张曾宇所谓专业学得好,年年期末赛高考,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尤是,因为这一专业需要把传统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同时研究精、研究深。
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以下是一份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课程类型:必修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专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概述(2 课时)- 介绍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 强调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和优势。
2.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6 课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
- 西医基础理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
3.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诊断方法(6 课时)-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舌诊、脉诊等。
- 西医诊断方法: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 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综合评估、优势互补等。
4.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治疗方法(6 课时)-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等。
- 西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
-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综合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等。
5.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实践案例(4 课时)- 分析实际病例,展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和优势。
-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前景和挑战(2 课时)- 探讨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
- 分析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和演示。
2. 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
3. 实验室实践和临床见习。
4. 课外阅读和研究。
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参与讨论的情况。
2. 期末考试:笔试或口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1. 《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主编:[作者],[出版社]出版)。
2. 相关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专业课摘要:一、引言二、中西医临床结合的定义和重要性三、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专业课发展历程四、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五、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专业课实践应用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界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既发扬了中医的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又充分利用了西医的微观分析和精准治疗手段。
为了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能力的医学人才,我国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开设了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专业课程。
二、中西医临床结合的定义和重要性中西医临床结合,是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种更具优势的诊疗方法。
这种方法既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又能够弥补各自的不足,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我国,发展中西医临床结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三、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专业课发展历程我国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专业课程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设立,至今已经走过了近40 年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设置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掌握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技能。
四、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专业课程涵盖了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西医基础理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
此外,课程还涉及到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案例分析、临床实习等方面的内容。
五、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专业课实践应用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将中西医知识应用于临床诊疗实践。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参加临床实习、病例讨论等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结论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专业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能力的医学人才具有关键作用。
附件1:《中西医结合导论》教学大纲适用专业 :中西医临床医学院系部: 基础医学院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制定人: 王相东审核人:院系(部)负责人签字陕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制年月日《中西医结合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代码:111565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总学时: 24 理论:24 实验(实训):见习:学分:1.5 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二、课程简介[课程知识要求]本课程设置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结合中国医学史及西医发展史,以先修课程知识为基础,了解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内涵及其发生、发展概况。
从不同层面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课程能力要求]中西医结合就是将中、西两种医学融合,创造医学理论新体系,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终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融汇贯通本学科的精确内涵,培养促进本学科发展的创新性思维,更加有效地指导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
[课程达成目标]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医学生在接触、学习临床课程之前,对医学科学的整体概貌和中、西医发展简史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层面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进而让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西结合临床运用和研究的价值所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医学、中西医结合等概念的含义及目的;2、熟悉中西医结合概念提出的背景;熟悉中西医结合的意义;3、了解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及方针政策。
[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中西医结合的含义一.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及其来历二.中西医结合的含义三.中西医结合的意义第二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简史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代表人物方以智汪昂王宏翰王学权二.中西医汇通派形成时期代表人物唐宗海张锡纯恽铁樵陆渊雷三.中医医结合研究时期三个阶段中西医学界代表人物第三节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一.创造条件时期二.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提出三.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形成四.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发展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