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之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黄河,中国古代也称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五长河流。
汾河在山西境内。
源於山西宁武管涔山麓,贯穿山西省南北,流经静乐县、古交市、太原市、清徐县、祁县、介休市、霍州市、洪洞县、临汾市、侯马市,在河津附近汇入黄河。
长716公里,流域面积约39,000平方公里。
四周为山脉环绕。
桑干河主流恢河发源于山西省北部宁武县的管涔山分水岭村,源子河发源于山西省左云县的截口山,靠近长城。
两河在朔州朔城区马邑村会合后始称桑干河。
桑干河流经朔州市、大同市,至阳高县尉家小堡村进入河北省境内。
桑干河在山西境内的河流长度为252公里,流域面积达17142平方公里。
桑干河上的主要支流有黄水河、浑河、御河等。
桑干河发源于宁武县正南,管涔山的东坡。
河流先沿槽谷同恒山走向平行流向东北,之後在河北省宣化附近折向东
南,进入华北平原的北京地区。
桑干河经北京南部流向天津,在那里注入海河,尔後流入黄海的一个大海湾——渤海。
渭河,中国黄河的最大支流。
流域范围主要在陕西省中部。
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至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
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北岳恒山简介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阳泉市临汾县北部,是中国神秘高峰之一,也是黄河源头西部的最高峰,海拔4568米。
北岳恒山是黄河流域西部地区最高的山峰,古代华夏文明缔造者的家园,这里同时也是中华精神的摇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历史名人都在这里加入过革命行列。
北岳恒山也称黄山西,位于汾河与渭河平行接壤处、海拔4568米,是黄河源头西部最高峰,山中有汾河、渭河两条河流汇合,形成“黄河源”,故而又被称为“汾河源头”。
山的形状像一只手握着一柄宝剑,古人称之为“岳剑拔苍穹”。
北岳恒山有着广阔的自然资源,森林茂盛,瀑布悬崖奇峭,山谷深幽。
它还是中国最为神秘的山峰之一,古代有很多关于北岳恒山的传说,据传,这里曾经出现过神秘的金色鸟群,令人震惊,同时也有众多珍稀野生动物出没。
另外,山上还有中国最大的雪莲花现象,每年都会出现一朵状似莲花的雪,古人便把它称之为雪莲花,聚集在山上凝结成一朵朵巨大的雪莲花,非常壮观。
此外,北岳青山也有很多名胜古迹,这里曾经是石家庄的文化中心,有多处历史文物及建筑遗址残存于此,其中最有名的是“九真佛宫”,也叫“三大洞窟”,是古代佛教徒为宣传佛法而建的佛教寺院。
无论是北岳恒山的自然风光,还是其历史文化和宗教宝藏,都是非常独特的旅游景点,值得世人来此一游。
作为一切生命之源,水不但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更是人类文明的命脉。
作为山西第一大河,汾河流域面积占到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一。
从神秘管涔山脚下奔涌而出的汾河,汇集周边多条支流后,一路南奔,过忻州、下太原、进临汾、入运城,然后一个漂亮的转弯,挥手别晋,向西汇入黄河。
几千年来,不折不挠,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三晋文明。
汾河给山西带来什么我们无法推测汾河形成的时间,但至少人类诞生之时,她已经哗啦啦地流淌了若干年。
七百多公里的汾河,贯穿山西6个地市29县市(区),一路播撒文明、创造奇迹后西入黄河。
假如没有汾河,是否会有山西的传奇历史?假如没有汾河,就没有丁村文化,大槐树下也就不会一次次地洒泪迁移,更不会有并州古城里的“龙腾虎跃”。
人类古文化的起源对于中国古文化依赖黄河本身的说法,史学家钱穆认为,人类文化起源的居地,均赖有河水灌溉,易于农业产生。
而黄河本身并不适于灌溉与交通。
中国文化发生,精密言之,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
每一支流之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里,却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篮。
唐、虞文化是发生在现在山西省之西南部,黄河大曲的东岸及北岸,汾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
每一条支流的两岸,及其流进黄河的三角桠权地带里面,都合宜于古代农业之发展。
在宁武境内已发现阳方口、杨庄等多处旧石器中晚期文化遗址及石家庄、暖水湾等多处新时期古文化遗址。
既有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也有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足以说明在30万年前,宁武境内便有了原始人群的生活。
特别是在汾河岸边的高地上有石家庄遗址,其龙山文化特征非常明显,可以推断当时的畜牧业和农耕文明已经出现。
而山西境内的匼河遗址、丁村遗址,以及西侯度旧石器遗址,均在汾河流域。
丁村遗址的石片及石核,主要是选用汾河左岸冲沟里的一种黑色角页岩砾石所制。
这一独特的石器文化,在整个汾河流域,包括上游静乐县凤程山、中游古交、下游侯马李村西沟等地均有发现,所以丁村文化也被称为“汾河文化”。
目前中国发现有6处原始社会大型石器制造场,其中太原古交和襄汾大崮堆山石器制造场均在汾河流域。
走向汾河发源于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流经(忻州市)宁武、静乐、(太原市)娄烦、古交、万柏林、阳曲、尖草坪、杏花岭、迎泽、晋源、小店、清徐、(吕梁市)文水、孝义、(晋中市)祁县、平遥、介休、灵石、(临汾市)霍州、洪洞、尧都、襄汾、曲沃、侯马、(运城市)新绛、稷山、河津、万荣6市29县(市、区),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汾河干流具体流向情况是:一、忻州:汾河发源于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汾河出源头,左岸与洪河汇合后改为西南流,再南流出宁武县,进入静乐县境内。
汾河过静乐县城区,西南流左岸接东碾河、右汇西碾河,下过静乐水文站,南流进入娄烦县。
二、太原:在静游镇东北500米处汇入上游最大支流岚河。
汾河过静游穿过一段长约4千米的石灰岩峡谷河段,到达汾河水库,水库坝址在杜家曲村。
汾河在龙尾头进入古交市境内,接纳了天池河、狮子河、屯兰河、大川河,过古交市区到寨上水文站,其下因受石千峰阻挡,汾河流向改为东,河道迂迥曲折,峡谷夹岸,在河南村下游流出古交市。
一直向东北流去,至柏崖头汾河右岸接纳柳林河后便进入汾河二库库区。
出汾河二库流向改为东南。
至此为上游段。
-------------------------------------------(上游)汾河出兰村峡谷,有兰村泉汇入,下游500米,有汾河一坝引水枢纽工程,它是汾河中游干流河道唯一的拦河堆石溢流坝,是在古代水工建筑基础上多次改建而成的现代水利灌溉工程汾河灌区的上游引水口。
汾河过一坝南流,至南北固碾村附近左岸接纳杨兴河。
汾河再南流进入太原城区。
该段两岸从胜利桥上游155米至南内环桥下游125米,全长6千米,于1996年至2000年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综合整治与美化,建成带状的滨河胜景,改善了城市环境。
汾河出太原城区南流,西南25千米悬瓮山下,有晋祠泉汇入。
汾河再西南流,潇河注入。
汾河再下进入清徐县境。
三、吕梁经汾河二坝,出清徐,流淌于祁县、文水县之间。
黄河流域主要⽀流和湖泊汇总⼀、⽩河和⿊河⽩河、⿊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两条⼤⽀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原,两河分⽔岭低矮,⽆明显流域界,存在同⾕异⽔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
⿊河(⼜称墨曲),因两岸沼泽泥炭发育,河⽔呈灰⾊⽽得名。
⽩河(⼜称嘎曲),地势较⾼,泥炭出露不明显,河⽔较清。
⼆、洮河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条⼤⽀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治县西倾⼭东麓,于⽢肃省永靖县汇⼊黄河刘家峡⽔库区,全长673公⾥,流域⾯积25527平⽅公⾥三、湟⽔湟⽔是黄河上游左岸⼀条⼤⽀流,发源于⼤坂⼭南麓青海省海晏县境,流经西宁市,于⽢肃省永靖县付⼦村汇⼊黄河,全长374公⾥,流域⾯积32863平⽅公⾥,其中约有88%的⾯积属青海省,12%的⾯积属⽢肃省四、⼤⿊河⼤⿊河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东北隅,是黄河上游末端⼀条⼤⽀流,发源于内蒙古⾃治区卓资县境的坝顶村,流经呼和浩特市近郊,于托克托县城附近注⼊黄河,⼲流长236公⾥,流域⾯积17673平⽅公⾥。
流域内盆地⾯积5154平⽅公⾥,占流域⾯积的29%,⼟地平坦、肥沃,渠系纵横,是⾃治区的重要粮⾷基地之⼀。
北部为⼭区,约占流域⾯积的54%,其余为黄⼟丘陵区。
在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向由西向东,⼤⿊河⼲流由北东⽅向流来,形成对流格局,故称逆向⽀流。
五、窟野河窟野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流,发源于内蒙古⾃治区东胜市的巴定沟,流向东南,于陕西省神⽊县沙峁头村注⼊黄河,于流长242公⾥,流域⾯积8706平⽅公⾥。
据温家川⽔⽂站1954~1980年实测资料统计,年径流量7.47亿⽴⽅⽶,年输沙量1.36亿吨,平均含沙量⾼达182公⽄每⽴⽅⽶,是黄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流域输沙模数每平⽅公⾥⾼达1.56万吨,中下游的黄⼟丘陵沟壑区每平⽅公⾥竟⾼达2~3万吨,是黄河流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泥沙颗粒粒径⼤于0.05毫⽶的粗泥沙占总沙量的60%,因此,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严重影响。
汾河源头导游词3篇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汾河源头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汾河源头导游词范文1河源头位于宁武县东寨镇西北约1公里处,据《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所以后人认为这里就是汾河水的源头。
源头处是一个水塘,塘上的石壁上刻有四个大字“汾源灵沼,石壁中雕有一个龙头,龙口中喷出一股清泉,终年流淌不绝。
源头附近有一座寺庙,名为雷鸣寺,始建于明朝,后被毁。
汾河全长716公里,流经山西19个县市,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40%的三晋人民,同时也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五千年三晋文明,是山西人心目中慈爱而博大的母亲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汾河716公里的河川中流淌着的是一部生生不息的三晋五千年文明史,那么我们今天将要游览的汾河源头就是这灿烂文明的源头活水了。
正因为如此,古人才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薄一溪灌注千里,三晋第一胜境也。
汾源是如此的神圣伟大,早在《诗经》、《淮南子》、《山海经》这些古老典籍中就有了对它的记载,而北魏郦道元的伟大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更是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汾水之源“杂树交阴,云垂烟接……水流潭涨,波襄转泛的美丽风光。
汾河全长716公里,流经山西19个县市,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40%的三晋人民,同时也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五千年三晋文明,是山西人心目中慈爱而博大的母亲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汾河716公里的河川中流淌着的是一部生生不息的三晋五千年文明史,那么我们今天将要游览的汾河源头就是这灿烂文明的源头活水了。
正因为如此,古人才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薄一溪灌注千里,三晋第一胜境也。
汾源是如此的神圣伟大,早在《诗经》、《淮南子》、《山海经》这些古老典籍中就有了对它的记载,而北魏郦道元的伟大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更是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汾水之源“杂树交阴,云垂烟接……水流潭涨,波襄转泛的美丽风光。
32历史上,哗啦啦的汾河水曾带给两岸人民无穷的富饶,但遇到洪涝灾害,也曾带来难以尽数的忧虑与疾苦。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的544年间,汾河发生的洪涝灾害已高达218次,到民国更甚,加之连年无人治理,河水污臭浑浊,水量锐减,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千百年来,汾河上游的群众在与水让黄河的美丽更温柔植树造田 引黄入汾 美化源头土流失这一自然灾害的自发斗争中,创造了一些保土蓄水的有效办法。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把治山治水、控制水土流失、建设基本农田当作国土整治的大计和山区建设的重点来抓。
特别是汾河上游,按照“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的水土保持方针,有计划地开展了治山治水运动。
宁武从解放初期就开始了水土保33治。
1956年,二马营村开始治理堡子坡,兴修梯田200亩。
同年,高崖上村修梯田400亩,到了1961年,选西岭村为全县重点修建水土保持工程,用5年时间在两梁一坡修建标准梯田500亩。
1970年起,又用5年时间动土石30万方,建梯田240亩。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宁武的水土流失治理适应农村经济体制,重点转向以户包小流域治理和重点流域治理相结合。
到了1986年,宁武县小流域治理面积达4.45万亩,改善滩地3500亩。
从1987年起,山西将汾河水库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列入省级重点治理项目,10年拿出资金2亿元,开展了全方位、大跨度的汾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称为“十年治汾”。
宁武县在十年治汾中,以建设“两高一优”基本农田、高效植被为重点,坚持治理水土流失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了汾河两岸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
十年中,宁武县完成了造林面积近33万亩,人工种草4.5万亩,新建梯田4.8万亩,治理河道2.7万米,并创造了百里绿色通道、李家洼经济林区等十多处精品工程。
宁武县1992年、1994年两次获得山西治汾最高奖“汾源杯”,1996年获“山西小流域治理先进县”称号,1997年受到山西省政府嘉奖,并有两人获得“十年治汾功臣”称号。
宁武县概况宁武县是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所辖的一个县。
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16万人。
宁武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东径111°50′-120°40′,北纬38°31′-39°8′之间。
境北以内长城为边,与朔州相邻;西北以黄花岭为界,与神池县接壤;西南以荷叶坪山、芦芽山为屏,与五寨、岢岚相望;南部与静乐县相衔;东南以云中山与忻州分界;东部与原平市连通。
县境南北长约105km,东西宽约45km,总面积1987.7平方公里。
城南距太原180km,北达大同180km。
由于古宁武城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又称“凤凰城”。
政府驻凤凰镇。
邮编:036700。
行政区划代码:140925。
区号:0350。
目录•自然地理•人文历史•资源概况•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宁武县-自然地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按1959年山西省气象局气候区划,属高山严寒区和寒冷干燥区。
特别是:气候寒冷,多大风,冬季漫长,无霜期短,山区雨多,其它地区雨量偏少,温度差别大,雨量高度集中于7月和8月。
气温、降水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光照时间在各地,以及一地的向阳坡和背阴坡有很大差异。
年平均气温6.2℃,极端最低气温-27℃,7月平均20.1℃,1月平均-9.9℃,年较差为30.0℃。
无霜期120至130天。
日照总时数平均为2835时,日照百分率67%,年平均太阳总幅射142.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2-6℃。
平均降水量470-770mm,山区降水较多,在600mm以上。
各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为:春季13%,夏季65%,秋季20%,冬季2%。
在历年记录中,降水年际变化十分明显。
最多年降水量710.5mm(1959年),最少为226.1mm(1965年),一日最大降水量100mm。
地势高峻,山岭纵横,一般海拔在2000m左右。
东部有云中山,以土石山为主,主要山峰有大石人梁、鸡关山和老龙庵等。
以大石人梁为最高,海拔2428m。
山西各地名称由来太原——“太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
此后的先秦典籍多有记载,但仅为地理上的泛称,并非专指一地,其实际处所不尽相同。
战国末年,秦国在汾河中游设置太原郡,取“大而加甚谓之太”,“高而平坦谓之原”之意。
此乃太原作为行政区划取名之缘起。
秦汉及以后各代,均于汾河中游置太原郡、太原府、太原县、太原市等,今太原地区遂有“太原”之专名。
大同——辽承唐制,即道--州(府)--县三级。
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为辽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称于此,统二州七县:弘州(河北阳原县)、德州(内蒙丰镇西北岱海边),大同县、云中具、天成县(今天镇)、长青县(今阳高县东南)、奉义县(今大同市东北)、怀仁县(今怀仁东,大同南30公里)、怀安县(今河北怀安镇东南)西京大同广袤20里,建有西京同文殿,设留守衙。
北门东为大同府衙,西为大同驿。
重熙十七年(1048年)分云中置大同县。
(隋开皇年间为防御突厥进攻,在大同川即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
唐末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长治——地处太行之巅,自古就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又称“上党”。
商为黎国,韩建别都,秦置上党郡,北周名潞州,明朝时设潞安府,廓置长治县,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潞城县小吏陈卿亡命家乡青羊山中,并凭借太行山间险要地形,聚众起事,连陷辽、沁,明廷为之震恐。
直到嘉靖七年十月,官军以10万兵力合击青羊山,才将这支农民军剿平。
事后,为了加强对地限民悍的潞州实行有效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明廷特于嘉靖八年二月诏升潞州为府,府城设县。
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
这便是“长治”的由来。
忻州——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
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时属赵。
秦汉属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
汾河源头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汾河源头。
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接下来的时间,就由我带领大家一同领略汾河源头的魅力。
汾河,作为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历史,而我们此刻所在的汾河源头,更是这一伟大河流的起始之地。
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东寨镇西北约 1 公里处,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
我们眼前的这片土地,山峦环绕,绿树成荫。
汾河源头的水,从地下岩溶裂缝中涌出,清澈见底,冰凉刺骨。
这里的泉水常年恒温,无论春夏秋冬,都保持着 6℃左右的温度。
大家可以伸手感受一下这清凉的泉水,仿佛能洗去我们一路的疲惫和尘埃。
沿着这条小径往前走,我们会看到一个小亭子,亭子下面就是汾河源头的标志性景观——雷鸣寺泉。
这眼泉水流量很大,每秒大约能涌出042 立方米的水。
大家听,泉水涌出的声音,是不是犹如雷鸣一般?这也是雷鸣寺泉名字的由来。
在泉眼的周围,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
其中,有一种特别的植物叫做水毛茛。
它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在极其清澈、无污染的水中才能生长。
水毛茛在这里的存在,就是汾河源头水质优良的最好证明。
再看远处的山峦,它们层峦叠嶂,形态各异。
有的像巨龙蜿蜒,有的像卧佛沉睡,给人无尽的遐想。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有松树、柏树、桦树等等。
这些树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风景,还起到了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重要作用。
说到汾河源头的历史,那可是源远流长。
在古代,汾河就已经是重要的水利资源,为周边的农田灌溉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也为汾河留下了动人的诗篇。
在汾河源头,还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雷鸣寺。
这座寺庙历史悠久,香火旺盛。
据说,每当寺庙的钟声响起,回荡在山谷之间,会让人感到心灵的宁静和祥和。
虽然寺庙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但依然保留着它的古朴和庄严。
大家看这边,我们现在来到了汾源阁。
汾源阁是为了纪念汾河源头而建的,它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
站在汾源阁上,俯瞰整个汾河源头,美景尽收眼底。
汾河介绍黄河第二大支流。
自北向南纵贯山西省中部。
发源于省境宁武县东寨镇西雷鸣寺泉,流经静乐、太原、临汾3盆地,至万荣县汇入黄河。
全长695公里,流域面积 39471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在静乐盆地有东碾河、岚河等,在太原盆在有潇河、昌源河、惠济河、龙凤河、文峪河等,至临汾盆地又有对竹河、南涧河、洪安涧河、涝河、浍河等。
由河源到太原市上兰村为上游,上兰村到洪洞县石滩村为中游,石滩村至河口为下游。
上游穿行于山地和黄土丘陵中,中下游流在汾河地堑内。
汾河地堑与陕西渭河地堑相接,合称汾渭地堑。
汾河地堑形成于中新世晚期,包括忻州、太原、临汾、运城4大盆地。
原来的汾河包括有滹沱河上游,是汾河上源之一;也包括涑水河中下游,是原来汾河入黄的河道。
由于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在汾河地堑内发生局部隆起,原先的汾河被切断。
石岭关隆起,滹沱河上游被袭夺,脱离汾河改向东流;稷王山隆起,涑水河与汾河断开,汾河改于新绛县折向西流入黄河;韩侯岭隆起,使汾河中下游之间有灵石峡谷出现。
地堑东西两侧多泉水露出,著名的有上兰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郭庄泉、霍泉、龙子祠泉。
由于泉水补给,汾河年径流量为26.6亿立方米,远超过省内其他各河。
但因流域内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6~9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且因泉水分布在中下游,因此上游径流的年变化很大,来水无保障。
为此,1994年以来,于汾河干支流上修建汾河、文峪河、张家庄、浍河、三股泉等水库,保证了太原等城市和工业用水,扩大了太原、临汾两盆地内的灌溉。
50年代以前,汾河流域内有易涝面积13.34万公顷,盐碱地6.67万公顷,1933 年和1942年洪水2次威胁太原城。
现今,由于水利设施发挥巨大的作用,内涝几不存在,盐碱地基本被改良,汛期安全。
但因干支各河上游皆流经黄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故河流含沙量大,汾河年均输往黄河的泥沙达5800多万吨。
汾河源头附近有座大煤矿作者:李应厚来源:《记者观察》2010年第07期3月16日,在山西省宁武县东寨镇的汾河源头,汾河管理处看守人员带领记者走进了雷鸣寺脚下的水神庙,庙里有一直径约0.4米粗的辘轳水井,井下就是汾河源头。
宁武为了保护源头,才盖此庙,池水通过庙下暗道从一石凿龙口喷泻而出,流入宽阔的鱼形池,池深约1.5米,水清澈见底。
以前汾源之水流量很大,从管涔山上伐下的木材,都靠汾源之水运出,而如今汾源出水仅0.2立方米/秒,急需保护。
大煤矿开在汾河源头附近这几年,山西潞安集团像一位强健的中年人,连续生了5个好“儿子”——潞安、武夏、潞宁、潞蒙、潞新,而且个个健康。
据专家分析,按照亿吨级规模,潞安集团可稳定开采200年以上。
潞安集团的前身是1959年1月1日成立的的潞安矿务局。
2000年8月,企业整体改制为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潞安集团现有资产总额500多亿元,员工近6万人,含潞安新疆公司9000余人。
据了解,2008年,潞安荣列全国最大500家企业第140名、全国500家大企业竞争力第191名。
2008年,潞安煤炭产量达到4209万吨,销售收入352亿元,实现利润32亿元,职工年人均收入达到59310元。
潞安集团的目标是:2012年煤炭产量达到1.1亿吨,建成亿吨级煤炭大集团。
其下属潞宁也不甘示弱,潞宁煤业的前身是宁武县地方国营陈家半沟煤矿,建于1986年,转让前年生产能力为21万吨。
潞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宁武县化北屯乡陈家半沟村,2003年3月,宁武县人民政府与潞安集团签订了《煤矿资产转让协议》,将宁武县地方国营陈家半沟煤矿资产转让给潞安集团。
2005年8月,正式注册成立潞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现在潞宁煤业是上海环能的控股企业。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有500余名宁武人。
据潞宁煤业办公室的崔岩明介绍说,潞宁煤业现有井田面积30.2平方公里,设计生产能力210万吨/年,投资10亿。
目前,生产能力是60万吨/年,正在进行210万吨/年的技改及手续办理。
汾河知识点总结一、汾河的地理位置汾河发源于黄土高原,流经山西西北部,注入黄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
汾河流域横跨山西省多个地级市,包括大同、临汾、晋城、吕梁等地。
汾河上游的汾源县境内,是汾河的发源地。
汾河流经的主要城市有大同市、晋城市、临汾市等。
二、汾河的特点1. 地质特点汾河流域属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多为丘陵和山地。
河道两岸有大片的黄土,黄土层深厚,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
2. 水文特点汾河水量充沛,水质清澈,汾河水资源十分丰富。
汾河水的使用主要是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
3. 人文特点汾河流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汾河流域的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祖国,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
4. 生态特点汾河流域的植被丰富,气候适宜,有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沿河流域有着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汾河的环境问题1. 水质问题由于工业污染和农业活动,汾河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水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工废液和农药农化物,对水生生物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对人类的生活和饮水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2. 土地退化问题因长期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使得土地肥力逐渐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3. 生态环境问题汾河流域的大片森林和草原资源遭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以上问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要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汾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四、汾河的保护与利用1. 着力治理水污染加强工业企业环境保护,减少工业排放,建立完善的水污染治理体系,改善水质,让汾河重现碧水蓝天。
2.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农民科学耕种,合理施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减少农药农化物的使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植被保护,大力植树造林,恢复破坏的森林和草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汾河源头汾河位于中国山西省,是山西最大的内流河。
汾河源头位于山西省吕梁山脉的南段,是汾河的起始点。
汾河源头地区是山西省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水资源而闻名。
汾河源头地区地势较高,地貌复杂多样。
大部分地区被山脉和丘陵所覆盖,形成了壮丽的山峦和峡谷景观。
河流纵横交错,水势湍急,形成了许多瀑布和激流。
汾河源头地区的景观以其雄奇壮美而吸引着众多游客。
这里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夏季气温适中,是避暑的好去处。
冬季气温较低,适合冰雪活动。
春季和秋季则是赏花和赏叶的好时节,特别是秋季的红叶季节,吸引了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和自然爱好者。
汾河源头地区的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这里拥有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
各类鸟类在这里栖息和繁衍生息,是鸟类观察者的天堂。
这里还有很多稀有的植物,如天麻、决明子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除了自然景观,汾河源头地区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
这里有许多古老的村落和寺庙,保存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是罗城堡,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和民俗风情。
这里还有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万佛寺,是山西省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吸引了许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汾河源头地区也是汾酒的产地之一。
汾酒是中国著名的白酒品牌,源于汾河流域的汾西地区。
汾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独特的风味而闻名于世。
游客可以参观当地的酒厂,了解汾酒的生产过程,并品尝正宗的汾酒。
此外,汾河源头地区还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这里有许多温泉度假村和度假酒店,提供舒适的住宿和放松的温泉浴。
在这里,游客可以享受温泉疗养、SPA按摩等休闲方式,放松身心。
总之,汾河源头地区是一个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地方。
无论是追寻自然的美景,还是感受传统的文化,这里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目的地。
如果你对中国山西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感兴趣,不妨来一次汾河源头之旅,相信你将会有一个难忘的体验。
来源:中国网-山西频道
汾河是三晋母亲河,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楼山下的水母洞,周围的龙眼泉、支锅奇石支流,流经东寨、三马营、宫家庄、二马营、头马营、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关、宁化、坝门口、南屯、子房庙、川湖屯等村庄出宁武后,流经六个地市,34个县市、在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长716公里。
华北地区少有的83万亩原始次森林,濒危动物褐马鸡唯一的家乡,也是黑鹳、原麝、金钱豹等几十种珍稀动物的天堂。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庄。
”山西、汾河,汾河、山西,将两者诗意而激情地联系在一起,曾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深深印入一代人的心里,不可否认当属一部经典电影的无限传播力。
乔羽作词漂亮,郭兰英唱得声情并茂。
那群“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魅力四射。
这是20世纪80年代。
已记不清电影的细节,但歌曲牢记。
盈盈一水,柔情依依,清波碧浪,婉转萦回,飞星溅沫,蜿蜒流去……
杨柳风、杏花雨,纸鸢翻飞,荷叶接天,亭台古色,水光楼影,七孔映月……
谁也不曾想到,眼前的“一川秀水,两岸锦绣”,居然就是曾经
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汾河;谁也不曾想到,昔日的龙须沟,早已变成了今日的民心河。
有人说,这座临汾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的比杭州西湖还大的汾河生态公园,只是“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中的一段。
作为产业带、绿水带、生态带、城镇带的“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不紧连接着临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将紧紧连着世界。
改变一个点,带动一个面,源于对民情的体察
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群众生命财产受损,干部受到严厉问责,外界质疑……
临汾,这座曾经被冠以“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一度被推到风口浪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黄土高原“花果城”美称的临汾,到了2005年,已在全国113个重点监测城市中位列倒数第一,被称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荒凉的堤岸、腥臭的河水,污浊的河床……失去明净的汾河似乎浓缩了临汾面貌的全部。
和中国许多地方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临汾经历过嬗变的阵痛,面临着如何取舍的纠结。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力推进环境整治,成为临汾发展中必须逾越的一道坎。
治理汾河!控制污染!改善临汾环境!保护汾河生态!
把治理河道同改善城市环境相结合,这一切都缘于对民情的体察。
2009年,临汾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汾河环境、保护汾河生态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纳入科学发展的蓝图,并投资14.9亿元,率先
启动了临汾市汾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
挖土石方1400万方、铺筑道路170余公里,建设景点和设施154处,增加湿地水面4017亩,增加生态绿地8778亩……河道治理、湿地保护、休闲景观三大工程的整体布局、同时推进,让昔日的汾河焕发了勃勃生机。
气势恢宏的九洲广场、碧水环绕的祥云水系、清幽恬静的三友园、玉带横陈的七孔桥、巍峨耸立的望河楼、寓教于乐的清莲苑、凌波驾浪的台骀画舫、四季如春的桃花洲、笑语欢歌的白沙银滩、大气磅礴的汾水古韵……数不胜数的美丽景观如珍珠般撒落在汾河之畔。
如今的汾河,像条玉带环绕在城市的中心,宛如城市的客厅、城市的绿肺。
汾河城区段的治理修复,不仅改善了临汾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环境治理的“华丽转身”,也充分发挥了工程的民生、生态、经济、景观等多重效益,成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先行先试“四位一体”建设的典范。
自2011年起,尧都区、洪洞县、襄汾县、霍州市相继拉开了汾河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大幕,蜿蜒173公里的汾河,又为古老的平阳大地留下一幅美好的画卷。
改造一条河,牵动一条链,源于对民愿的尊重
古老的汾河孕育了临汾独特的文化。
从10万年前的丁村人,到1万年前的女娲伏羲,从5千年前开启华夏文明之门的尧天舜日,到2000年前的晋国霸业,再到500年前走出千万华夏子民的大槐树,汾河,像母亲一样,孕育了无数先贤,留下了无数瑰宝。
改革开放以来,临汾围绕“率先转型、全力跨越,建设文明开放、富裕和谐新临汾”的发展思路,举大事、谋全局、惠民生、聚人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
临汾历史的发展脚步,坚实地刻印在了汾河流域的每一寸土地上。
可以说,汾河承载和寄寓着435万临汾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望。
如何传承汾河文明、充分挖掘临汾文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临汾当下的一个首要命题。
2010年底,山西省正式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既是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龙头和总抓手,也为临汾这一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带来了百年难逢的重大机遇。
2012年年初召开的市委三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项目作为“一号工程”首次亮相。
作为临汾平川板块的核心区域,“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市总量的40.35%,财政收入占全市总量的3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41.2%,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比较效益高,是全市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立体生态环境最好、最可提升塑造的区域。
抓住了这一板块,就抓住了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命脉,带动整个市域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提速腾飞。
在客观审视市情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准确定位自身,立足汾河流域良好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独特的人文优势和特有对
外开放优势,提出了“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并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省委“四化”战略、对接综改试验区政策的重中之重,作为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载体和引领临汾未来发展的龙头,决心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将其干成转型跨越的亮点和精品,干成叫响全省的标杆和样板。
“北起霍州,南至侯马,南北长约106公里,东西以汾河为轴线各外延10公里,东西宽约22公里,总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伴随着综改政策的稳步实施,逐渐成为引领临汾未来的重要引擎。
打造一条带,形成一个圈,源于对民本的担当
“集全市之力、汇全市之智,把‘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干成全省的标杆和样榜”。
“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不仅能够解决临汾面临的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临汾的发展后劲不足、资源依赖严重、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从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整体提速腾飞,走出一条具有临汾特色的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子。
按照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四化一体”的要求,统筹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对生态环境进行深度综合治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和现代旅游园区,打造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城镇集群,形成了“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的伟大构想。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步伐,构建“一带两圈多点”(沿汾河城镇带、临汾和侯马两个都市圈、12个县城和53个重点镇)的网络化城镇体系,促进尧都、洪洞、襄汾“一城三区”同城化发展,把临汾打造成具有独特魅力的百万人口现代化城市。
不论是启动实施的尧都、襄汾、霍州、洪洞24.3公里城区段河道生态治理修复工程;约200公里的滨河东、西两条快速路等交通道路建设工程;千万吨级特优钢循环工业园区、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山西国际陆港综合保税物流园区等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还是大槐树、尧庙、广胜寺、七里峪、陶唐峪、丁村民居、晋国博物馆等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工程,以及以临汾、侯马两个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工程,“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支撑起临汾“沿汾崛起,两翼齐飞”整体转型跨越的新格局,也将一个文明开放、富裕和谐的新临汾展现在世人面前。
未来五年内,这一区域将成为提升成本最小、释放潜能最大、投资叠加成本最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的发展区域,成为产业、就业、消费高度统一、统筹发展的新型城市体,成为工业、农业、社会服务业发展速度最快、产业关联度最高的混合经济体,成为开放吸引外部、辐射拉动内部的活力区和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示范区,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将会日益明显地呈现出来。
流淌了多个世纪的汾河,从未像今天这样秀美,这样清澈。
在历史的脚步中,数不清汾河承载了多少记忆,但在所有的记忆中,如今
的汾河无疑是最美丽动人的一章。
我们相信,未来的汾河更加仪态万方,楚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