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微机与单片机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835.50 KB
- 文档页数:30
第一章单片机概述1.1微机的产生与发展1.1.1 微机的发展微型计算机自出现以来,便以其集成度高、功能强、体积小、功耗低、价格廉、灵活方便等一系列优点,广泛应用于国防、航空航天、海洋、地质、气候、教育、经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自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CS-4诞生后,一直到现在,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非常迅速,对于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一般以字长和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作为划分标志,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1年~1973年)主要是字长为4位的微型机和字长为8位的低档微型机。
这一阶段的典型微处理器有: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芯片4004,以及随后的改进版4040,它们都是字长为4 位的。
在随后的第二年,Intel又研制出了字长为8位的处理器芯片8008,集成度和性能都有所提高。
第一代微型机就采用了PMOS工艺,基本指令时间约为10~20μS,字长为4位或8位,指令系统比较简单,运算功能较差,速度较慢,系统结构仍然停留在台式计算机的水平上,软件主要采用机器语言或简单的汇编语言,其价格低廉。
第二个阶段(1974年~1978年)主要是字长为8位的中、高档微型机。
这一阶段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有:Intel公司的I8080、I8085,Motorola公司的M6800等。
第二代微型机的特点是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提高1~4倍,运算速度提高10~15倍,基本指令执行时间约为1~2μS,指令系统比较完善,已经具有典型的计算机系统结构以及中断DMA等控制功能,寻址能力也有所增强,软件除采用汇编语言外,还配有BASIC、FORTRAN、PL/M等高级语言及其相应的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并在后期开始配上操作系统。
第三个阶段(1979年~1985年)主要是字长为16位的微型机。
这一阶段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有:Intel公司的8086/8088/80286,Motorola公司的M68000等。
第三代微型机的特点是采用HMOS工艺,基本指令时间约为0.05μS,从各个性能指标评价,都比第二代微型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中、低档小型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