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第七辑(
- 格式:doc
- 大小:23.77 KB
- 文档页数:15
现代中医学著作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现代中医学著作是指在当代发表的、对中医药学科理论和实践有重要影响的著作。
随着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现代中医学,以推动中医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中医学著作。
《中医药学学》是一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中医学家刘光河主编的著作。
该书系统阐述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为广大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全面的参考资料。
通过对中医药学的系统解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研究水平。
《现代中医药学》是一位知名中医学专家张三所著的一本专业性强的中医学著作。
该书从现代中医药学的角度出发,系统介绍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等内容。
通过对中医药学的深入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中医药学的创新和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是一部由著名中医临床专家李四主编的专业指南。
该书系统介绍了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和运用水平。
通过对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学习和实践,读者可以更好地进行中医临床工作,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Ps: 因为中医药学领域知识有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第二篇示例:现代中医学是传统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中医学著作也逐渐兴起,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下面就来介绍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中医学著作。
《现代中医学》是由著名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聂九农主编的一部系统介绍现代中医学发展成果和理论体系的专著。
该书系统阐述了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临床实践和科研成果,涵盖了中医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基础药物学等方面内容,是一部权威的现代中医学教材和参考书。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中医著作系列书籍P.241药学精要(共20册)中药材经验鉴别手册(高清版)P.459药学精要(共20册)输液剂的制备与临床配伍P.402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沈绍功验... P.245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李介鸣验... P.270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高忠英验... P.341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徐小圃医案医论集(高清版)...P.705湖湘名医典籍精华综合卷01P.605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医经卷_温病卷_诊法卷01P.610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外科卷_针灸卷_五官科卷01P.722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妇科卷_儿科卷01P.209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周筱斋P.169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弼臣P.493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翰卿P.282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杜雨茂P.337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建华P.630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及药效(...P.990中华临床药物学(上、下册)_001P.1685中华传世医方(下册)(张方胜主编)P.830中华传世医方(上册)(张方胜主编)01P.443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高清版)01P.37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高清版)01P.1024中国古今医案类编--气血及津液病类P.1106中国地道药材鉴别使用手册(上、下册)(张穗坚)...P.18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001P.323药剂学(第二版)(2011版)-001P.2225现代实用本草(上、中、下册)P.600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王玉玺主编)01P.225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学勤1(高清版)P.1188中国医学大成[1].50.圣济总录纂要P.568中国医学大成[1].49.刘涓子鬼遗方.医方考P.451中国医学大成[1].48.重刊本草衍义.药征.药征续编P.534中国医学大成[1].47.神农本草经.珍珠囊补遗药性... P.397中国医学大成[1].46.医学心悟P.428中国医学大成[1].45.叶选医衡.医学源流论.慎疾刍... P.415中国医学大成[1].44.医学读书记.读医随笔.市隐庐... P.383中国医学大成[1].43.重订灵兰要览.肯堂医论.知医... P.508中国医学大成[1].42.儒门事亲P.857中国医学大成[1].41.巢氏诸病源候总论P.518中国医学大成[1].40.潜斋医话.友渔斋医话.对山医...P.518中国医学大成[1].39.冷庐医话.柳洲医话.馤塘医话... P.439中国医学大成[1].38.吴鞠通医案P.493中国医学大成[1].37.程杏轩医案.何澹安医案.邵兰... P.580中国医学大成[1].36.孙文垣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张... P.400中国医学大成[1].35.眉寿堂方案选存.徐批叶天士... P.644中国医学大成[1].34.针灸甲乙经.巢氏宣导法.针灸... P.549中国医学大成[1].33.幼幼集成P.656中国医学大成[1].32.小儿卫生总微论方P.456中国医学大成[1].31.活幼心书.幼科直言P.439中国医学大成[1].30.慈幼新书.原瘄要论.麻疹备要方论P.728中国医学大成[1].29.校注妇人良方P.464中国医学大成[1].28.经效产宝.女科经纶P.560中国医学大成[1].27.盘珠集胎产证治.胎产指南.重... P.627中国医学大成[1].26.徐评外科正宗P.568中国医学大成[1].25.正体类要.外科证治全生集.外... P.407中国医学大成[1].24口齿类要[1].尤氏喉科秘书.重... P.376中国医学大成[1].23.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银... P.509中国医学大成[1].22.脉因证治.韩氏医通.医林改错... P.997中国医学大成[1].21.周慎斋遗书.医原P.622中国医学大成[1].20.症因脉治P.639中国医学大成[1].19.十药神书.增订十药神书.痰火... P.736中国医学大成[1].18.增补评注温病条辨P.493中国医学大成[1].17.温热逢源.随息居霍乱论.瘟疫... P.463中国医学大成[1].16.增订叶评伤暑全书.伏气解.伏... P.466中国医学大成[1].15.南病别鉴.痧胀玉衡.疟疾论.... P.513中国医学大成[1].14.瘟疫明辨.温热暑疫全书.温证... P.415中国医学大成[1].13.瘟疫论.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 P.562中国医学大成[1].12.脉说.望诊遵经.重订诊家直诀... P.676中国医学大成[1].11.医灯续焰P.514中国医学大成[1].10.脉经.玉函经.重订太素脉秘诀... P.675中国医学大成[1].09.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P.723中国医学大成[1].08.重刊金匮玉函经二注.沈注金... P.512中国医学大成[1].07.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伤寒附翼P.412中国医学大成[1].06.张卿子伤寒论.伤寒补例P.476中国医学大成[1].05.伤寒贯珠集.伤寒六经辨证治法P.403中国医学大成[1].04.伤寒九十论.阴证略例.伤寒明... P.571中国医学大成[1].03.灵枢识P.733中国医学大成[1].02.黄帝内经灵枢集注P.572中国医学大成[1].01.黄帝内经素问集注P.1918全国中草药名鉴(下册)(谢宗万等主编)P.1257全国中草药名鉴(上册)(谢宗万等主编)P.1338汉拉英中草药名大辞典(谌发文主编)P.400中华本草801P.513中华本草702P.520中华本草701P.310中华本草602P.310中华本草601P.524中华本草502P.530中华本草501P.506中华本草402P.510中华本草401P.390中华本草302P.400中华本草301P.444中华本草202P.500中华本草201P.331中华本草102P.340中华本草101P.800现代本草纲目(上下卷)01P.917传世藏书子部医部(全六册)01P.153重庆堂随笔P.120仲景学刊第三辑P.170仲景方与临床P.530中医运气学P.524中药彩色图集P.1035中华道家修炼学上、下P.1348中国医药百科全书P.513中国膏药学P.906郑钦安医术阐释P.267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P.879医学衷中参西录P.381医经原旨-薛雪P.234医宝秘囊-王成德P.295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P.165研经言P.165新编耳穴望诊彩色图谱P.182小柴胡汤证研究-林伯良P.88温热经纬P.146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P.196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P.381手相手纹手诊P.390伤寒瘟疫条辨P.546伤寒名医验案精选P.133伤寒名案选新注P.774伤寒论与临证P.175伤寒论通俗讲话P.328伤寒论临床实验录P.548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P.198伤寒赋P.339《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P.198《伤寒论》求是(陈亦人)P.197清宫药引精华P.312齐氏医案P.287破蟞斋医草-龚士澄P.232欧阳锜P.284名医类案P.506名老中医之路(二)P.200六经辨证与方技新析P.327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P.280临证秘验录-朱晓鸣P.411临床辩证施治备要P.139经方验P.212经方使用标准P.391经方临证集要P.1732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P.450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P.387活人书-朱耾P.76附子的研究P.279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何绍奇P.594当代医家论经方P.224虫类药的应用P.716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P.195百药效用奇观P.91滋阴论-章真如P.117中医外感三部六经说——《伤寒论》医理探源P.105阴证略例P.85医学真传-P.117医学传心录P.111医理衡正-丁伯荪P.101医贯P.85五运六气-任应秋P.150伤寒论十四讲P.39脾胃论P.124内经气学概论P.91命门学说应用荟萃P.72脉学心悟P.140红炉点雪-龚居中P.160海峰验方集P.99《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32杂病源P.99伤寒真方歌括-陈修园。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1-11辑)第一辑收录13种名著01.《中醫臨證備要》02.《施今墨臨床經驗集》祝諶予、翟濟生、施如瑜、施如雪整理03.《蒲輔周醫案》中國中醫研究院主編,高輝遠等整理04.《蒲輔周醫療經驗》中國中醫研究院編05.《嶽美中論醫集》中國中醫研究院主編06.《岳美中醫案集》中國中醫研究院編07.《郭士魁臨床經驗選集——雜病證治》08.《錢伯煊婦科醫案》09.《朱小南婦科經驗選10.《趙心波兒科臨床經驗選編》11.《趙錫武醫療經驗》12.《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皮膚外科》13.《張贊臣臨床經驗選編》第二辑收录14种名著01.《中醫入門》02.《章太炎醫論》03.《冉雪峰醫案》04.《菊人醫話》05.《趙炳南臨床經驗集》06.《劉奉五婦科經驗》07.《關幼波臨床經驗選》08.《女科證治》09.《從病例談辯證論治》10.《讀古醫書隨筆》11.《金壽山醫論選集》12.《劉壽山正骨經驗》13.《韋文貴眼科臨床經驗選》14.《陸瘦燕針灸論著醫案選》第三辑收录20种名著01.《內經類證》02.《金子久專輯》03.《清代名醫醫案精華》04.《陳良夫專輯》05.《清代名醫醫話精華》06.《楊志一醫論醫案集》07.《中醫對幾種急性傳染病的辯證論治》08.《趙紹琴臨證400法》09.《潘澄濂醫論集》10.《葉熙春專輯》11.《範文甫專輯》12.《臨診一得錄》13.《婦科知要》14.《中醫兒科臨床淺解》15.《臨證會要》16.《傷寒挈要》劉渡舟、聶惠民、傅世垣編著17.《金匱要略簡釋》18.《金匱要略淺述》19.《溫病縱橫》20.《針灸臨床經驗輯要》第四辑收录6种名著01.《辯證論治研究七講》方藥中著02.《中醫學基本理論通俗講話》方藥中著03.《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方藥中、許家松著04.《溫病條辨講解》方藥中、許家松編著05.《醫學三字經淺說》方藥中著06.《醫學承啟集》方藥中著第五辑收录9种名著01.《現代醫案選》02.《泊廬醫案》03.《上海名醫醫案選粹》04.《治驗回憶錄》05.《內科綱要》06.《驗方類編》07.《六因條辨》08.《馬培之外科醫案》09.《中醫外科證治經驗》10.《金厚如兒科臨床經驗集》11.《小兒診法要義》12.《婦科心得》13.《婦科經驗良方》14.《醫學特見記》15.《沈紹九醫話》16.《著園醫話》17.《應用驗方》18.《中國針灸學》19.《金針秘傳》现代医案选第六辑收录11种名著01.《中藥炮製品古今演變評述》02.《中醫臨床常用對藥配伍》03.《雜病原旨》04.《中醫膏方經驗選》05.《趙文魁醫案選》06.《溫病淺談》07.《孟河馬培之醫案論精要》08.《潛廠醫話》09.《醫中百誤歌淺說》10.《諸病源候論養生方導引法研究》11.《東垣學說論文集》温病浅谈第七辑收录15种名著01.《傷寒論今釋》02.《傷寒論類方匯參》03.《金匱要略今釋》04.《雜病論方證捷詠》05.《金匱篇解》06.《中醫實踐經驗錄》07.《羅元愷論醫集》08.《中藥的配伍運用》09.《中藥臨床生用與制用》10.《針灸歌賦選解》11.《清代宮廷醫話》12.《清宮代茶飲精華》13.《常見病驗方選編》14.《中醫驗方彙編第一輯》15.《新編經驗方》第八辑收录11种名著01.《龔志賢臨床經驗集》02.《陸銀華治傷經驗》03.《經外奇穴纂要》04.《現代針灸醫案選》05.《正骨經驗匯萃》06.《傷寒論針灸配穴選注》07.《讀書教學與臨症》08.《常見眼病針刺療法》09.《風火痰瘀論》10.《小兒推拿學概要》11.《兒科針灸療法》第九辑收录11种名著01.《祝諶予經驗集》(董振华、季元、范爱平编)02.《女科方萃》(钱伯煊著)03.《書種室歌訣二種》(程门雪著)04.《乾祖望醫話》(干祖望著)05.《清宮藥引精華》(陈可冀著)06.《名老中醫帶教錄》(巫君玉著)07.《細辛與臨床》(附:疑難重奇案七十三例)(刘沛然著)08.《班秀文婦科醫論醫案選》(班秀文著)09.《清宮外治醫方精華》(陈可冀著)10.《疑難病證治》(张学文著)11.《疑難病症思辨錄》增订评释本(柯雪帆著)第十輯收录7种名著《劉渡舟醫書七種》01.《傷寒論十四講》劉渡舟著02.《傷寒論通俗講話》劉渡舟編著,傅士垣整03.《傷寒論詮解》劉渡舟、傅士垣主編04.《新編傷寒論類方》劉渡舟編著,武岩、張光華、吳鳳全、尉敏廷整理05.《經方臨證指南》劉渡舟主編,姜元安協編06.《金匱要略詮解》劉渡舟、蘇寶剛、龐鶴編著07.《肝病證治概要》劉渡舟、程昭寰編著第十一輯收录8种名著01.《董德懋內科經驗集》徐淩雲、高榮林主編02.《何任醫論選》何若蘋整理03.《月經病中醫診治》夏桂成主編04.《黎炳南兒科經驗集》黎世明主編05.《黃繩武婦科經驗集》梅乾茵編著06.《乾祖望耳鼻喉科醫案選粹》陳國豐、徐軒、幹千編著07.《中醫美容箋譜精選》陳可冀、李春生主編08.《金針王樂亭經驗集》張俊英、陳湘生整理。
中医必读中医药籍书目录一、精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伤寒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张仲景)、《温病条辨》(吴瑭)、《温热经纬》(王士雄)、《神农本草经》。
二、专科医籍1.内科《诸病源侯论》(巢元方)、《千金要方》(孙思邈)、《脾胃论》(李杲)、《景岳全书》(杂症篇)(张介宾)、《丹溪心法》(朱震亨)、《医学心悟》(程钟龄)、《医宗金鉴》(内科部分)(吴谦等)、《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董建华)。
2.外科《外科正宗》(陈实功)、《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洪绪)、《疡科心得集》(高锦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吴谦等)、《中医外科学》(朱仁康)。
3.妇科《傅青主女科》(傅山)、《女科证治准绳》(王肯堂)、《景岳全书•妇人规》(张介宾)、《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济阴纲目》(武之望)。
4.儿科《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小儿病源方论》(陈文中)、《儿科痘疹方论》(陈文中)、《活幼心书》(曾士荣)、《幼科发挥》(万全)、《幼幼集成》(陈飞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汪受传)、《实用中医儿科学》(江育仁、张奇文主编)。
5.针灸科《针灸甲乙经》(皇甫谧)、《针灸聚英》(高武)、《针灸大成》(杨继洲)。
6.骨伤科《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吴谦等)、《中医骨伤科古医籍选》(孙树椿、阙再忠)、《伤科集成》(丁建华)。
7.眼科《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审视瑶函》(傅仁宇)、《目经大成》(黄庭镜)、《眼科金镜》(刘耀先)、《证治准绳》(王肯堂)、《中医眼科全书》(唐由之)。
8.耳鼻喉科《外科正宗》(耳鼻喉部分)(陈实功)、《医宗金鉴》(耳鼻喉部分)(吴谦等)、《景岳全书》(耳鼻喉部分)(张介宾)、《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王永钦)。
三、推荐书目《素问集注》(张隐罨)、《素问注释汇粹》(程士德)、《灵枢经注证发微》(马莳)、《灵枢经白话解》(陈璧琉、郑卓人)、《伤寒来苏集》(柯琴)、《伤寒论条析》(李荫岚)、《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金匮要略释义》(黄树曾)、《难经》、《古今医案按》(俞震)、《本草备要》(汪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等)、《景岳全书》(张介宾)、《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脾胃论》(李杲)、《儒门事亲》(张从正)、《丹溪心法》(朱震亨)、《医贯》(赵养葵)、《理虚元鉴》(汪绮石)、《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医述》(程杏轩)、《石室秘录》(陈士铎)、《杂病源流犀烛》(沈金鳌)、《类证治裁》(林佩琴)、《医林改错》(王清任)、《血证论》(唐宗海)、《外感温热论》(叶天士)、《本草纲目》(李时珍)等。
中医必读的名著中医必读的名著有哪些?你们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必读的名著,希望能帮到大家!中医必读的名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面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理所应当,也该抱着真正求学的心态来钻研祖先们留下来的医术,继续将它们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难经》《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一、二,三辑(47本)1 《中医临证备要》秦伯未著;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 《蒲辅周医案》4 《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 6 《岳美中医案集》;7 《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 《钱伯煊妇科医案》;9 《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 《赵锡武医疗经验》;12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 《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14 《中医入门》秦伯未著。
15 《章太炎医论》16 《冉雪峰医案》17 《菊人医话》18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19 《刘奉五妇科经验》20 《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肝病专家。
21 《女科证治》钱伯煊,妇科专家。
22 《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著。
23 《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著。
24 《金寿山医论选集》25 《刘寿山正骨经验》骨科专家。
26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眼科专家。
27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针灸专家。
28 《内经类证》秦伯未著。
29 《金子久专辑》30 《陈良夫专辑》。
31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编。
32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伯未编。
33 《杨志一医论医案集》34 《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蒲辅周编著。
35 《赵绍琴临证400法》36 《潘澄濂医论集》37 《叶熙春专辑》38 《范文甫专辑》39 《临诊一得录》凌云鹏著40 《妇科知要》徐荣斋编著。
41 《中医儿科临床浅解》王伯岳编著。
42 《临证会要》张梦侬著。
43 《伤寒擎要》刘渡舟等编著。
44 《金匮要略简释》秦伯未编著。
45 《金匮要略浅述》谭日强编著。
46 《温病纵横》赵绍琴等编著。
47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针灸专家焦国瑞著。
第四集(共6本)方药中专辑48医学三字经浅说49温病条辨讲解50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51辨证论治研究七讲52医学承启集53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第五集本(共19本)54《医学特见记沈绍九医话》邹慎;55《应用验方》黄竹斋;56《金厚如临床经验集》北京市儿童医院;57《著园医话》杨熙龄;58《中医外科证治经验》段馨亭;59《妇科心得》陈稚泉;60《小儿诊法要义》何廉臣;61《现代医案选》肖龙友;62《马培之医案》马培之;63《六因条辨》陆廷珍;64《妇科经验良方》扬扶国;65《泊庐医案》汪逢春;66《治验回忆录》赵守真67《上海名医医案选粹》冯伯贤;68《中国针灸学》张效霞;69《内科纲要验方类编》秦伯未70刘奉五妇科经验71金针秘传72证治经验第六集(共11本)73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74潜厂医话;75东垣学说论文集;76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77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78中医膏方经验选;79温病浅谈;80杂病原旨;81医中百误歌浅说;82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83赵文魁医案选;第七集(共15本缺2本)84清宫代茶饮精华;85清代宫廷医话;86中药的配伍运用;87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88伤寒论类方汇参;89针灸歌赋选解;90常见病验方选编;91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92罗元恺论医集;;93金匮篇解;94新编经验方;95中医实践经验录;96杂病论方证捷咏第八集(共11本)99现代针灸医案选;100小儿推拿学概要;101陆银华治伤经验;102风火痰瘀论;103经外奇穴纂要;104正骨经验汇萃;105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106常见眼病针刺疗法;107儿科针灸疗法;108龚志贤临床经验集;109读书教学与临症第九集(共11本)110细辛与临床(附疑难重奇案七十三例);111干祖望医话;112疑难病证思辨录;113名老中医带教录就;114祝谌予经验集;115女科方萃;116书种室歌诀二种;117清宫药引精华;118疑难病证治;119清宫外治医方精华;120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第十集(共7本)刘渡舟医学7种(十辑目前共127本)121经方临证指南;122肝病证治概要;123新编伤寒论类方;124伤寒论诠解;125伤寒论十四讲;125金匮要略诠解;127伤寒论通俗讲话。
现代著名老中医丛书目录(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辑收录13种名著:1.《中医临证备要》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蒲辅周医案》4.《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6.《岳美中医案集》7.《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钱伯煊妇科医案》9.《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赵锡武医疗经验》1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第二辑收录14种名著1.《中医入门》2.《章太炎医论》3.《冉雪峰医案》4.《菊人医话》5.《赵炳南临床经验集》6.《刘奉五妇科经验》7.《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8.《女科证治》9.《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10.《读古医书随笔》11.《金寿山医论选集》 12.《刘寿山正骨经验》13.《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14.《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第三辑收录20种名著《内经类证》《金子久专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专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杨志一医论医案集》《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辩证论治》《赵绍琴临证400法》《潘澄濂医论集》《叶熙春专辑》《范文甫专辑》《临证一得录》《妇科知要》《中医儿科临床浅解》《伤寒挈要》《金匮要略简释》《金匮要略浅述》《温病纵横》《临证会要》《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第四辑收录6种名著《辩证论治研究七讲》《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温病条辨讲解》《医学三字经浅说》《医学承启集》第五辑收录19种名著《现代医案选》《泊庐医案》《上海名医医案选粹》《治验回忆录》《内科纲要》《六因条辨》《马培之外科医案》《中医外科证治经验》《金厚如儿科临床经验集》《小儿诊法要义》《沈绍九医话》《著园医话》《医学特见记》《验方类编》《应用验方》《中国针灸学》《金针秘传》第六辑收录11种名著《温病浅谈》《杂病原旨》《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东垣学说论文集》《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潜厂医话》《中医膏方经验选》《医中百误歌浅说》《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赵文魁医案选》《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第七辑收录15种名著《伤寒论今释》《伤寒论类方汇参》《金匮要略今释》《杂病论方证捷咏》《金匮篇解》《中医实践经验录》《罗元恺论医集》《中药的配伍运用》《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针灸歌赋选解》《清代宫廷医话》《清宫代茶饮精华》《常见病验方选编》《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新编经验方》第八辑收录11种名著1.《龚志贤临床经验集》龚志贤2.《读书教学与临症》3.《陆银华治伤经验》沈敦道4.《常见眼病针刺疗法》曹仁方5.《经外奇穴纂要》常德新6.《风火痰瘀论》7.《现代针灸医案选》 8.《小儿推拿学概要》9.《正骨经验汇萃》 10.《儿科针灸疗法》11.《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单玉堂第九辑收录11种名著《祝谌予经验集》《疑难病证思辨录》《女科方萃》《名老中医带教录》《细辛与临床》(附疑难重奇案七十三例)《清宫药引精华》《干祖望医话》《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疑难病证治》《清宫外治医方精华》《书种室歌诀二种》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左右出版,11种(通过当当网考证)。
近代中医书目
近代中医书目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研究成果。
这些书目记录了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经典著作
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记录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对后世中医学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2.《难经》:是中医中的经典之一,主要介绍了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3.《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中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介绍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近代研究成果
1.《中医药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医药学的专著,包括中药学、方剂学等内容,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中医诊断学》:是一本介绍中医诊断学的专著,包括望诊、闻诊、问诊等内容,对于中医诊断技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针灸学》:是一本介绍针灸学的专著,包括针灸的原理、技术和应用等内容,对于针灸治疗的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仅是近代中医书目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著作和研究
成果。
通过研读这些书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中医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能够广泛阅读这些书目,不断深化对中医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书目总清单敬启者:自古求学必备书目,或购或抄,欲做学问必不可少。
下列书目为中医临床大家携手文献整理专家将现存世中医经典名著精选,以现代数码技术处理后精制影印,各分卷附请当代中医专家、教授撰写引言、导读,并在原文基础上作点校、注释。
所有书目网络均可购得。
刘希彦按:所有书目皆为古籍原版之影印,大量第一次得见真面目之珍本,幸甚。
书目图样ISBN书名版本定价978-7-5357-8290-8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上)清光绪元年1875善成堂本180.00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下)978-7-5357-8405-6难经经释、难经悬解清雍正5年1727徐氏洄溪草堂刻本、清同治11年1872冯氏刻本70.00978-7-5357-8393-6素问直解(上)清光绪13年18 87浙江书局本260.00素问直解(下)978-7-5357-8390-5难经集注清嘉庆宛委别藏本85.00978-7-5357-8386-8内经评文(上)清光绪24年1898周氏丛书本210.00内经评文(下)978-7-5357-8288-5古本难经阐注清乾隆3年体仁堂刻本70.00978-7-5357-8287-8内经知要清光绪9年崇德堂刻本65.00978-7-5357-8291-5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清江阴朱文震校刊本、清刻《刘河间伤寒六书》本100.00978-7-5357-8523-7内经博议清乾隆元年孙石芝抄本86.00978-7-5357-8522-0读素问钞明嘉靖6年休宁程确斋初刻本95.00978-7-5357-8571-8黄帝内经素问上明顾从德影刻宋嘉祐本200黄帝内经素问下978-7-5357-8597-8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津一筏宣明:清末朱文震重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一筏:清道光13-24年1833-1844昭代丛书本110978-7-5357-8603-6灵枢经明赵府居敬堂刻本120978-7-5357-8601-2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运气论奥:元刻本运气:清内府抄本68978-7-5357-7020-2伤寒论明赵开美仿宋本74.00978-7-5357-7032-5注解伤寒论清光绪6年1880扫叶山房刻本64.00978-7-5357-7024-0伤寒明理论、伤寒活人指掌、伤寒兼证析义宋景定1261建安庆有堂新刊本、明崇祯5年1632金陵原刻本、清康熙6年1667金阊书业堂刻本88.00978-7-5357-7029-5伤寒总病论、伤寒发微论清道光3年1823黄氏士礼居覆宋刻本、明万历39年1611乔山堂刘龙田刻本63.00978-7-5357-7015-8伤寒类证活人书清光绪23年1897儒林堂刻本92.00978-7-5357-7018-9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伤寒要旨药方元刻本、清咸丰3年1853仁和胡氏木活字本、宋乾道7年1171姑孰郡斋刻本83.00978-7-5357-7016-5伤寒补亡论清道光1年1821徐锦校刻本心太平轩藏板104.00978-7-5357-7028-8伤寒直格、伤寒贯珠集元天历1年1328建安翠岩精舍刻本、日本文政9年1826小川氏校刻本稽古斋藏板89.00978-7-5357-7031-8尚论篇清乾隆28年1763黎川陈守诚刻本77.00978-7-5357-7030-1尚论后篇清乾隆28年1763黎川陈守诚刻本69.00978-7-5357-7019-6伤寒来苏集(上)清乾隆20年1755马中骅校订本145.00伤寒来苏集(下)978-7-5357-7025-7伤寒溯源集(上)清康熙47年1708虚白室刊本190.00伤寒溯源集(下)978-7-5357-7026-4伤寒悬解清道光12年1832长沙徐氏燮和精舍刻黄氏医书八种本80.00978-7-5357-7021-9伤寒论纲目(上)清同治13年1847湖北崇文书局刻本160.00伤寒论纲目(下)978-7-5357-7022-6伤寒论浅注清光绪2年1876懿惠堂刻本72.00978-7-5357-7027-1伤寒寻源清光绪7年1881刻本62.00978-7-5357-7014-1金匮玉函经二注清道光12年1832刻本吴郡经义斋藏板104.00978-7-5357-7012-7金匮钩玄、金匮要略心典清光绪33年1907京师医局据朱文震刻本修补印本、清雍正10年1732刻本遂初堂藏板97.00978-7-5357-7013-4金匮翼(上)清嘉庆18年1813赵亮彩刻本120.00金匮翼(下)978-7-5357-6097-5金匮要略浅注清光绪13年1887五福堂刻本76.00978-7-5357-7298-5金匮要略方论元至元6年1340邓珍刊本55.00978-7-5357-8284-7金匮玉函经清康熙55年1716陈世杰刻本76.00978-7-5357-8533-6金匮要略论注(上)清光绪5年扫叶山房本160.00金匮要略论注(下)978-7-5357-8576-3金匮要略直解清康熙12年刻本135978-7-5357-8587-9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伤寒六书纂要辨疑金匮:明刊本纂要辨疑:明崇祯5年1632金陵刻本118978-7-5357-8584-8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指掌标本:清光绪33年1907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指掌:清嘉庆12年1807刻本115978-7-5357-8582-4伤寒撮要清道光19年瑞鹤堂刻本110978-7-5357-8579-4伤寒论本旨上清同治6年聚文堂刊本248伤寒论本旨下978-7-5357-8578-7伤寒论后条辨上清康熙10年1671式好堂刊本260伤寒论后条辨下978-7-5357-8604-3伤寒论证辨清康熙51年1712许华生刻本80978-7-5357-8589-3伤寒微旨论、伤寒正宗微旨论:清咸丰4年长恩书室丛书本正宗:清康熙刻本120978-7-5357-8575-6伤寒绪论清康熙6年1667刻本138978-7-5357-8574-9伤寒缵论清康熙6年1667刻本135978-7-5357-8577-0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上清顺治6年1649刻本360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下978-7-5357-8197-0广瘟疫论、湿热条辨清乾隆48年1783刻本、清光绪7年1881慈水杨采青校简香斋刻本75.00978-7-5357-8191-8温病条辨(上)清嘉庆18年1813问心堂刻本135.00温病条辨(下)978-7-5357-8194-9痧胀玉衡清康熙14年1675书业堂刻本85.00978-7-5357-8186-4痧胀源流、疫疹一得清道光21年1841三省堂刻本、清抄嘉庆16年重刻本70.00978-7-5357-8193-2伤寒瘟疫条辨(上)清乾隆50年1785刻本140.00伤寒瘟疫条辨(下)978-7-5357-8187-1时病论(上)清光绪10年(1884)至13年(1887)三衢雷慎修堂养鹤山房刻本120.00时病论(下)978-7-5357-8198-7松峰说疫(上)清咸丰10年1860近文堂藏版105.00松峰说疫(下)978-7-5357-8196-3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清同治2年1863上海崇本堂刻本70.00978-7-5357-8188-8温热经纬(上)清咸丰2年1852刻本105.00温热经纬(下)978-7-5357-8190-1温热暑疫全书清康熙18年1679著者序刻本70.00978-7-5357-8195-6温疫论、痎疟论疏清康熙48年1709刘敞校刻本、光绪4年当归草堂本80.00978-7-5357-8189-5温热论、瘟疫明辨清光绪3年1877周氏医学全书本、清乾隆15年1750汪氏紫峰刻本70.00978-7-5357-8192-5阴证略例、温热病指南集清光绪2年1876至13年1887归安陆氏刻十万卷楼丛书本、清光绪2年1876云间复园刻本75.00978-7-5357-8527-5瘟疫论类编清咸丰10年刻本68.00978-7-5357-8526-8瘟疫论补注清光绪21年1895扬州文富堂刻本70.00978-7-5357-8292-2医宗备要清嘉庆19年1814忠恕堂刻本65.00978-7-5357-8404-9脉义简摩(上)清光绪22年1896周氏医学丛书本140.00脉义简摩(下)978-7-5357-8380-6脉简补义清光绪22年丙申(1896)池阳周学海刻周氏医学丛书本75.00978-7-5357-8525-1诊病奇侅清光绪14年1888四明王仁乾于日本铅印本60.00978-7-5357-8301-1脉诀指掌病式图说、脉学辑要指掌:明万历29年《医统》本;辑要:日本宽政7年1795江户万笈堂刻本聿修堂藏板68.00978-7-5357-8388-2诊宗三昧清康熙28年己巳(1689)金阊书业堂刻本60.00978-7-5357-8297-7察病指南、四诊法指南:日本宽永21年1644刻本70.00978-7-5357-8293-9脉经元天历1330刻本95.00978-7-5357-8528-2脉诀汇辨(上)清康熙61年校勘本128.00脉诀汇辨(下)978-7-5357-8418-6三指禅清光绪21年乙未(1895)澹雅书局刻本65.00978-7-5357-8529-9病机沙篆清刻本80.00978-7-5357-8534-3医灯续焰(上)清顺治9年初刊本280.00医灯续焰(中)医灯续焰(下)978-7-5357-8391-2广成先生玉函经、崔真人脉诀、诊家索隐玉函经:清嘉庆宛委别藏本;崔真人:明万历《东垣十书》本;索隐:清嘉庆4年1799刻本65.00978-7-5357-8389-9形色外诊简摩清光绪22年1896周氏医学丛书本75.00978-7-5357-8376-9脉诀刊误集解明崇祯6年1633重刻本76.00978-7-5357-8414-8望诊遵经清光绪元年1875求志堂刻本88.00978-7-5357-8299-1诊家直诀、重订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直诀:清光绪22年1896周氏医学丛书本;重订、章句:清光绪17年1891至清宣统3年1911池阳周氏福慧双修馆刻本;68.00978-7-5357-8600-5脉理宗经脉粹脉粹:日本永正15年抄本宗经:清刻孤本88978-7-5357-8581-7识病捷法明万历11年刻本230978-7-5357-8586-2四诊脉鉴大全清康熙33年1694体仁堂刻本75978-7-5357-8473-5诊家正眼医学辑要正眼:清康熙6年1667士材三书本辑要:清道光16年1836刻本90978-7-5357-8455-1医方集解清康熙21年(1682)宏道堂刻本100.00978-7-5357-8457-5古今名医方论清康熙14年1675古怀堂刻本90.00978-7-5357-8494-0医方论清光绪14年1888扫叶山房刻本70.00978-7-5357-8491-9千金翼方(上)元大德11年1307梅溪书院刻本(《东洋医学善本丛书》)270.00千金翼方(中)千金翼方(下)978-7-5357-8454-4仁斋直指方论宋刻本120.00978-7-5357-8493-3史载之方宛委别藏本65.00978-7-5357-8453-7世医得效方(上)元刻本(配补)400.00世医得效方(中)世医得效方(下)978-7-5357-8452-0肘后备急方明万历2年1574李栻-刘自化本110.00978-7-5357-8558-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元大德8年1305勤有堂本90.00978-7-5357-8496-4洪氏集验方、潜斋简效方宋乾道6年1170姑孰郡斋刻本、清咸丰3年1853重庆堂本70.00978-7-5357-8560-2普济本事方日享保20年1735刻本120.00978-7-5357-8497-1急救良方、易简方急救:明嘉靖29年1550自刻本易简:日天保4年1830刻本100978-7-5357-8182-6成方切用(上)清乾隆26年1761利济堂刻本300成方切用(下)978-7-5357-8498-8是斋百一选方日本宽正11年1799覆元刻本160978-7-5357-8495-7医方考(上)明万历14年亮明斋刻本200医方考(下)978-7-5357-8490-2备急千金要方一日本影宋本550备急千金要方二备急千金要方三备急千金要方四978-7-5357-8492-6串雅内外编清乾隆年间抄本150978-7-5357-8484-1本草从新清光绪6年1880扫叶山房刊本120978-7-5357-8739-2本草汇言一清顺治2年大成斋藏版470本草汇言二本草汇言三本草汇言四978-7-5357-8508-4本草衍义宋庆元元年1195年重修本60978-7-5357-8509-1雷公炮制药性赋清光绪32年1906扫叶山房本50978-7-5357-汤液本草清光绪33年医统本95978-7-5357-8483-4药性通考清道光29年1849原刻本130978-7-5357-8482-7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一金泰和1249张存惠晦明轩刊本360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二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四978-7-5357-8573-2本草备要、药性巧合记备:清康熙22年1683还读斋初刊本巧:清同治9年抄本98978-7-5357-8499-5本草纲目拾遗(上)清同治3年1864张应昌刻、10年1871吉心堂刊行230本草纲目拾遗(中)本草纲目拾遗(下)978-7-5357-8819-1本草求原上清道光28年1848远安堂刻本300本草求原下978-7-5357-8487-2本经逢原上清康熙乙亥1695长洲张隽永堂刻本230本经逢原下978-7-5357-8486-5得配本草清嘉庆9年1804小眉山馆活字盘珠集本130978-7-5357-8818-4雷公炮制药性解明天启2年翁氏初刻本80978-7-5357-8488-9神农本草经疏一四库本360神农本草经疏一神农本草经疏一神农本草经疏一978-7-5357-8387-5内外伤辨惑论、中风论内外伤:明万历29年1601吴勉学校刻本、中风:清光绪10年1884刻本65.00978-7-5357-8387-5慎柔五书清顺治毘陵石震刻本65.00978-7-5357-8663-0丹溪心法(上)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180.00丹溪心法(下)978-7-5357-8536-7百效内科全书(上)明(约1644年)藜光堂刻本130.00百效内科全书(下)978-7-5357-8409-4理虚元鉴血症良方理虚:清乾隆36年1771刻本;血症:清康熙51年1712刻本60.00978-7-5357-8316-5脾胃论明万历29年吴勉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65.00978-7-5357-8537-4内科摘录清同治4年1865萍乡文氏延庆堂刻本60.00978-7-5357-8375-2痢疾论清道光27年1847谦益堂刻本70.00978-7-5357-8295-3痰火点雪明建邑书林刘大易刻本75.00978-7-5357-8605-0脉因证治清光绪《芋园丛书》本105.00978-7-5357-8572-5此事难知、症治析疑录此:明万历29年1601映旭斋藏版析疑:清抄本(孤)105978-7-5357-8538-1内科摘要伤暑全书内:明万历19年1591序刻本暑:明末黄昌刻本(初刻本)98978-7-5357-8442-1疮疡经验全书(上)明隆庆3年1569刻本180.00疮疡经验全书(下)978-7-5357-8441-4外科证治全生集、伤科大成全生:清光绪33年1907刻本;大成:清光绪17年1891刻本65.00978-7-5357-8445-2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外科发挥仙授:明洪武刻本;发挥:清康熙18年1679刻本75.00978-7-5357-8446-9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精义刘涓子:宋刻本;精义:明万历29年刻本80.00978-7-5357-8448-3伤科补要清嘉庆23年1818引溪志远堂刻本90.00978-7-5357-8443-8外科精要、卫济宝书、大河外科精要:清东溪堂刻本《薛氏医按二十四种》;卫济:四库本;大河:明万历31年刻本90.00978-7-5357-8447-6洞天奥旨清乾隆55年大雅堂刻本125.00978-7-5357-8444-5正体类要、外科百效全书正体:薛氏医按二十四种;百效:清书林五凤楼刻本80.00978-7-5357-8449-0伤科汇纂(上)清嘉庆23年1818博施堂抄本220.00伤科汇纂(下)978-7-5357-8450-6徐评外科正宗(上)清咸丰10年1860海宁许氏刻本180徐评外科正宗(下)978-7-5357-8432-2经效产宝、胎产秘书清光绪3年1877影宋刻本、清道光25年1845止园刻本80.00978-7-5357-8563-3女科济阴要语万金方、女医杂言、妇科约囊万金方济阴:清徐大椿手抄本;杂言:明万历13年1585刊本(孤);约囊:清抄本98.00978-7-5357-8424-7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宋刻本88.00978-7-5357-8431-5女科撮要、妇科玉尺撮要:明嘉靖27年1548刻本;玉尺:清乾隆49年1784刻本98.00978-7-5357-8565-7胎产大法、保生胎养良方大法:清道光26年1846刻本;胎养:清光绪6年1880活字本80.00978-7-5357-8422-3增广大生要旨、达生编清咸丰8年1858扫叶山房刻本、清乾隆39年1774敬文堂刻本90.00978-7-5357-8428-5竹林女科证治清光绪怀德堂本115.00978-7-5357-8423-0胤产全书明1602书林乔山堂刻本90.00978-7-5357-8440-7胎产心法(上)清雍正8年1730广西左江观察使署刻本140.00胎产心法(下)978-7-5357-8421-6胎产新书清光绪12年1886汉皋成媄堂刻本108.00978-7-5357-8429-2产宝百问、产宝诸方清抄本、四库本80.00978-7-5357-8564-0女科经纶清乾隆46年1781遗经堂刻本115978-7-5357-8434-6傅青主女科清同治8年1869湖北崇文书局刻本85978-7-5357-8436-0幼科释谜、颅囟经清乾隆39年1774上海朱增惠春坪氏校刻本、四库本90.00978-7-5357-8438-4幼科要略、活幼心法清道光24年1844经鉏堂本、清乾隆59年1794皖江熙湖李氏据康熙15年刻本重刻本80.00978-7-5357-8439-1小儿病源方论、幼科铁镜清嘉庆宛委别藏本、清光绪21年1895贵池刘氏信天堂刻本85.00978-7-5357-8435-3麻科活人全书清光绪19年1893丰城李福田刻本105.00978-7-5357-8426-1幼科发挥、福幼编清乾隆6年敷文堂刻万密斋书本、清道光16年1836六安临潼田氏刻本85.00978-7-5357-8437-7婴童百问(上)明嘉靖21年1542礼部奉昌校刻本170.00婴童百问(下)978-7-5357-8451-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上)明弘治2年1489刻本190.00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下)978-7-5357-8433-9小儿药证直诀清康熙起秀堂刻本85.00978-7-5357-8427-8慈幼新书清乾隆11年1746刻本110.00978-7-5357-8525-4幼幼集成(上)清乾隆16年1751刻本198.00幼幼集成(下)清乾隆16年1751刻本978-7-5357-8463-6疫痧草喉科秘钥喉科心法草:清光绪14年1888京都梓文斋刻本钥:清光绪12年重刊本心法:清光绪4年1878扬州文枢堂刻本90978-7-5357-8465-0喉科紫珍集清嘉庆9年1804京江尊仁堂刻本85978-7-5357-8456-8喉痧正的疫喉浅论正的:清光绪16年1890苏州曹氏刻本浅论:清光绪5年1879存吾春斋刻本70978-7-5357-8742-2审视瑶函请初刻本160978-7-5357-8459-9咽喉脉证通论喉科指掌通论:清道光21年刻本指掌:清乾隆22年1757刻本65978-7-5357-8460-5一草亭目科全书原机启微集一草亭:清康熙51年1712颍川鹿氏刻本原机:清嘉庆14年1809书业堂刻本65978-7-5357-8458-2尤氏喉科囊秘喉书尤氏:清嘉庆13年1808张氏刻本60978-7-5357-8461-2重楼玉钥白喉辨证重楼:清道光18年1838苏城喜墨斋初刻本白喉:清光绪6年1880黎培敬序刻本70978-7-5357-8462-9秘传眼科龙木论明万历7年1579刻本120978-7-5357-8464-3目经大成(上)清嘉庆22年1817达道堂刻本180目经大成(下)978-7-5357-8377-6针灸问对四库本75.00978-7-5357-8289-2针灸聚英(上)明嘉靖16年1537陶师文刻本120.00针灸聚英(下)978-7-5357-8379-0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正统8年1443石刻拓本75.00978-7-5357-8378-3推拿广意清江阴学古山房刻本70.00978-7-5357-5973-3针经摘英集、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元刻本、四库本55.00978-7-5357-8300-4十四经发挥、太乙神针明万历吴琯刻《薛氏医案》本、清同治7年1868刻本55.00978-7-5357-8294-6厘正按摩要术清光绪15年1889张氏刻述古斋幼科新书本90.00978-7-5357-8286-1针灸大成(上)明万历29年1601赵文炳刻本265.00针灸大成(中)针灸大成(下)978-7-5357-8394-3备急灸法灸法秘传备急:清罗家杰十瓣同心兰室影宋刊本;灸法:清光绪9年1883刘氏乐善堂刻本55978-7-5357-8602-9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针灸素难要旨窦太师:济生拔萃本要旨:日宝历3年大阪弘昭轩书林刻本上海乐善堂1887年重印90978-7-5357-8598-5神灸经纶清咸丰3年元刻本110978-7-5357-8419-3神应经传悟灵济录神应:明成化10年1474朝鲜重刊洪熙元年1425本传悟:清同治8年抄本95978-7-5357-8599-2针灸甲乙经上清末朱文震校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148针灸甲乙经下978-7-5357-8507-7养生月览、类修要诀、养生四要养、类:清精抄明万历22年《寿养丛书》本、四要:清康熙51年视履堂刻本60.00978-7-5357-8504-6饮膳正要、食色绅言、玉房秘诀明景泰七年刻本、明万历绣水沈氏刻本、清光绪33年双梅影庵丛书80.00978-7-5357-8467-4抱朴子内篇、修龄要旨明嘉靖44年1565鲁藩本、涵芬楼影清道光11年六安晁氏木活字本100.00978-7-5357-8506-0调疾饮食辨、勿药元诠1、清道光3年1823经国堂本2清嘉庆4年1799医方集解本130978-7-5357-8469-8三元参赞延寿书、老老恒言、赤凤髓1明《正统道藏》本2清同治9年1870刻本3明万历25年1597刊本夷门广牍80978-7-5357-8502-2山居四要明万历20年寿养丛书本50978-7-5357-8503-9寿亲养老新书清同治9年1870刻本80978-7-5357-8468-1泰定养生论、养性延命录、逍遥子导引诀1日本天保6年影抄明正德4年1509刊本2道藏本3明万历25年1597刊本夷门广牍105978-7-5357-8500-8卫生汇录清抄本(故宫孤本)80978-7-5357-8501-5香奁润色寿世青编1清人精抄明万历寿养丛书本2清康熙47年1708《士材三书》本80978-7-5357-8505-3遵生八笺一明万历19年1591高濂自刊本540遵生八笺二遵生八笺三遵生八笺四978-7-5357-8570-1卫生编清乾隆2年1737刻本(孤本)60978-7-5357-8403-2医贯清康熙26年1687天盖楼刻本120.00978-7-5357-8408-7医学发明客尘医话明万历刻本、清嘉庆8年1803刻本60.00978-7-5357-8541-1芷园臆草存案、医贯砭清乾隆30年1765刻本、清雍正5年1727至乾隆29年1764刻本半松斋藏板徐氏医书六种55.00978-7-5357-8530-5壶中医相论、壶中药方便、百度解壶中:清道光1829吴氏合刊本;百毒解:清道光12年1832先慎堂刻本70.00978-7-5357-8511-4笔花医镜清光绪20年1894延清崇文坊刻本80.00978-7-5357-8535-0医说(上)宋刻本180.00医说(下)978-7-5357-8510-7折肱漫录清乾隆59年1794修敬堂刻本70.00978-7-5357-8532-9医学源流论四库本70.00978-7-5357-8539-8续医说日本万治元年1658刻本60.00978-7-5357-8392-9吴鞠通医案民国裘氏刻医药丛书本128.00978-7-5357-8540-4推求师意、医略正误师意:明嘉靖13年1534刻本;医略:明嘉靖刻本68.00978-7-5357-8296-0读医随笔清光绪24年1898皖南建德周氏刻本108.00978-7-5357-8531-2三合集清康熙38年1699江宁汪琦刻98.00978-7-5357-8410-0医经溯洄集、洄溪医案溯洄:四库本;洄溪:清咸丰7年1857刻本85.00978-7-5357-8381-3名医类案(上)四库本360.00名医类案(中)名医类案(下)978-7-5357-8412-4研经言清光绪5年1879月河莫氏刻本90.00978-7-5357-8542-8医经正本书、侣山堂类辩医经:明初刻本;侣山堂:清乾隆33年1768宝笏楼刻本70.00978-7-5357-8406-3医学读书记、慎疾刍言读书:清嘉庆19年1814刻本松风阁藏板;慎疾刍言:清道光28年1848长洲谢嘉孚契兰堂刻本68.00978-7-5357-8407-0冷庐医话清光绪23年丁酉(1897)刻本乌程庞氏藏板90.00978-7-5357-8524-4扁鹊仓公列传、医故扁鹊:日本嘉永3年庚戌(1850)存诚药室据宋建安黄善夫刻本影印本;医故:清光绪平江梓文阁刻书带草堂丛书本76.00978-7-5357-8474-2巢氏诸病源候论上元刻本280巢氏诸病源候论下978-7-5357-8478-0类证治裁(上)清咸丰元年研经堂初刻本210类证治裁(中)类证治裁(下)978-7-5357-8476-6石室秘录清康熙刻本翰宝楼藏板140978-7-5357-8777-4卫生宝鉴明嘉靖14年1535明德堂刊本180978-7-5357-8472-8血证论怪疴单1清光绪16年1890唐氏家藏版2明万历25年《夷门广牍》版110978-7-5357-8741-5医学纲目一明嘉靖44年1565曹灼刊本830医学纲目二医学纲目三医学纲目四医学纲目五医学纲目六978-7-5357-8475-9云林神彀明万历25年1597刻本70978-7-5357-8477-3景岳全书一清乾隆33年1768藜照楼藏版630景岳全书二景岳全书三景岳全书四景岳全书五景岳全书六978-7-5357-8124-6先醒斋笔记中藏经1明万历43年1615丁元荐刻本2清嘉庆13年1808孙星衍校勘本100978-7-5357-8470-4医学心悟清雍正10年1732慎德堂刻本150978-7-5357-8612-8医学源流古今医史1日本宽永9年1632刻本2清抄本98978-7-5357-8471-1医学正传(上)明嘉靖10年1531刻本258医学正传(下)。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丛书一、概述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学智慧。
名老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独具匠心,其医案、医话、医论见解深刻、精湛、宝贵,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二、名老中医医案精选1. 王清泉:《赤少风病案》王清泉是清代著名中医医家,擅长治疗伤寒杂病。
在他的著作《王氏温疫论》中,以《赤少风病案》为例,详细论述了风病特点、辩证施治等内容,对于治疗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 吴恩宜:《名医集录》吴恩宜是明代著名中医家,他擅长刺灸疗法,能够疗效显著地治疗风湿痹痛、胸胁痛等病症。
在他的医书《名医集录》中,介绍了大量优秀的医案,对于探索刺灸治疗的规律和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名老中医医话精选1. 陈观铭:《陈氏医通》陈观铭是明代著名中医家,他的《陈氏医通》中记载了许多医话精华,如“圣人知其一,未之解其二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通而病不生”等,这些医话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是唐代著名中医家,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许多医话经典,如“太息功宜于无为”,“圣人不医已病,治未病”,这些医话对于中医治未病、调理人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四、名老中医医论精选1. 李东峻:《医说》李东峻是明代著名中医家,他的《医说》是中医医学理论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医医学的理论体系、临床方法、医学伦理等方面阐发了许多重要观点,是后人学习的宝贵资源。
2. 张介宾:《伤寒论》张介宾是元代著名中医家,他的《伤寒论》是中医医学的宝贵遗产,对于伤寒病理、辩证施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借鉴。
五、结语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丛书,是中医医学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医学智慧和临床经验,对于后人学习借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深入研究、广泛传承,为中华传统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医重点书籍一、经典古籍《黄帝内经》:包含《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面论述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对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都有深入的解释。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经典著作,包含了对伤寒、杂病的诊治记录,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方剂和治疗思路。
《难经》:古代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人体的脉象、经络、穴位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同时对脏腑的功能也有深入的解释。
二、临床指导《景岳全书》:张景岳的经典著作,从脏腑、经络、病机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的经典著作,详细记录了其临床诊治的医案,涵盖了多个科别的疾病治疗,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赤水玄珠全集》:龚廷贤的经典著作,包含了内外妇儿等多个科别的疾病治疗,提供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三、理论研究《医林改错》:王清任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脏腑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修正,提出了新的脏腑理论。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
《温病条辨》:吴鞠通的经典著作,对温病的治疗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方剂和治疗思路。
四、临床经验《医灯续焰》:费伯雄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深入的解释和总结。
《证治汇补》:李用粹的经典著作,详细记录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方剂和治疗思路。
《类证治裁》:林佩琴的经典著作,对多种疾病的证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五、医家心得《医学入门》:万全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总结,同时提供了多种实用的方剂和治疗思路。
《医碥》:何梦瑶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都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强调了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的经典著作,详细描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七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七辑1302 《伤寒论今释》1303 《伤寒论类方汇参》1304 《金匮要略今释》1305 《杂病论方证捷咏》1306 《金匮篇解》1307 《中医实践经验录》魏长春编著。
卷一读书体会:对《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体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治病要决、对《素问上古天真论》的体会、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调神二字的体会、对《素问玉机真脏论》五实死五虚死的体会、读《素问》五脏已败其色必夭的体会、对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的体会、劳风是外损之源、久服轻身亦可作服药见效解、《难经七十五难》可作内伤病治则、历代名医因生活环境不同各有发明、读《内经》但于可信永精研之、读《格致余论》罗太五治久病虚赢有积滞先养后攻的体会、阳明燥渴与少阴厥逆之预后、对汗后脉躁疾为阴阳交死证的体会、对阳脉之极的体会、对急劲弦强乃真脏死脉的体会、以校勘考证法读古书、论《医说》所载张仲景治汉武帝消渴之误、对“平人脉缓而迟者多寿,脉急而数者多夭”的体会、《研经言》论中暑与瘪螺痧治法、劳瘵人只知为虚而不知为实,蛊胀人只知为实而不识其虚,内外俱伤便是两感、气血凝滞脉络不能贯通衍义、理中汤随证变换示例、《研经言》用药论、用药宜随证重轻、温寒须行气,清热要活血、麻口之药亦能麻肺、《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所载陈修园医案乃易思兰医案改名、毒药外敷疥疮之害。
师友经验:张禾芬夫子用甘露消毒丹治阴虚湿痹似劳症、张禾芬夫子治热痧误补腹胀验案、颜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水肿、颜师用雪羹梨汁竹沥治郁怒引动肝风、颜师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妊娠春温、颜师用黄芪苡仁粥治小儿体虚湿热证、颜师用轻剂清肺养胃法治肺劳兼秋燥症、颜师用重剂参附治妇人崩血脱证、颜师治暑热吐血先清解止血后用养肺胃培本验案、宋星斋治疗妇科胎前产后病的经验、黄志棠儿科谈乳儿疾患须查询乳母健康状况、范文甫老医用乌梅安胃丸和白蜜治胸脘剧痛、范文甫老医治危症诊趺阳脉、刘达人老医诊久咳伤肺下见悬痈案、刘达人老医谈治杂病以保脾胃为主、曹炳章老医辨舌柔硬以察胃气存亡、胡炳藻老医谈治疗温症要使湿热分离、胡炳藻老医谈《温疫论》学说二则、严鸿志老医谈治病要法、张生甫老医谈《内经》养生却病法、张生甫老医谈察舌通变、舒绅斋儿科治麻疹经验、夏思襄外科治疗疥癣不用毒药外敷、杨楚和治温热病及湿热病经验、徐莲塘老医用生化汤经验、郑慎安老医治妇女乳病经验、沈汀舫用张景岳新方治病经验、钟纯泮老医治结胸症验案、钟纯泮老医治消渴病验案、王赤南老医谈血症先清外感后治内伤、莫尚古老医治肝肾亏损体患痰饮用药法、颜伯卿老医用桃仁承气汤治胸痹咯血、姚精深先生用桑皮益元散治暑瘵、郑纯甫老医治病宗王孟英之法、徐炳南医师治病一方到底不惑、宋鞠舫治疗经验记述。
现代中医学著作
现代中医学著作浩如烟海,涵盖了中医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中药学、针灸推拿等。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现代中医学著作,供您参考:
1.《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系统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是学习中医的入门之作。
2.《中医临床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介绍了中医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四诊八纲、辨证施治、中药方剂等,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必备参考书。
3.《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详细介绍了中药的分类、功效、用法等,是学习中药的权威之作。
4.《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系统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包括针灸穴位、刺灸方法、临床应用等,是学习针灸的必备参考书。
5.《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医妇科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等的辨证施治和中药方剂,是中医妇科临床的参考书。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现代中医学著作,如《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内科学》等,涵盖了中医的各个领域。
这些著作对于中医的学习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书籍大全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中医书籍作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医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中医书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黄帝内经》是中医领域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宝典。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理论、诊断、治疗等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经典,以其独特的理论和临床经验成为了中医临床的重要指导。
书中详细叙述了伤寒病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内容,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编撰的一部中医药学经典,被誉为中医药学的百科全书。
该书系统地收集了中国古代的药物知识,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成为了中医药学的重要参考书。
《针灸甲乙经》是针灸学的经典之一,由华佗所著。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针灸的理论、技法、穴位、治疗等内容,对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外科正宗》是古代中医外科学的重要著作,由朱震亨所著。
该书详细描述了外科手术的操作方法、创伤处理、疾病诊治等内容,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上述几部经典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中医书籍,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它们都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中医书籍作为中医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医学的理论、临床经验和医学智慧,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这些经典的中医书籍,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十大丛书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四大经典着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着。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经典着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可以治疗,大黄可以泻火,可以治疗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辑) 出版说明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我社先后组织出版了一批著名老中 医经验整理著作,包括医论医话等。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批 著作对我国近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整 理出版著名老中医经验的重大意义正在日益彰显,这些著名 老中医在我国近代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当中的 代表如秦伯未、施今墨、蒲辅周等著名医家,既熟通旧学, 又勤修新知;既提倡继承传统中医,又不排斥西医诊疗技术 的应用,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批 著作均成于他们的垂暮之年,有的甚至撰写于病榻之前,无 论是亲自撰述,还是口传身授,或是其弟子整理,都集中反 映了他们毕生所学和临床经验之精华,诸位名老中医不吝秘 术、广求传播, 所秉承的正是力求为民除瘼的一片赤诚之心。
诸位先贤治学严谨,厚积薄发,所述医案,辨证明晰,治必 效验,不仅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其中也不乏具有创造性 的建树;医话著作则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是学习中医的难 得佳作,为近世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
由于原版书出版的时间已久,已很难见到,部分著作甚至已 成为学习中医者的收藏珍品,为促进中医临床和中医学术水 平的提高,我社决定将一批名医名著编为《现代著名老中医 名著重刊丛书》分批出版,以飨读者。
这批名著原于 20世纪 60 年代前后至 80 年代初在我社出 版, 自发行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其中多数品种的发行 量都达到了数十万册,在中医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提高 中医 临床水平和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 现代名著 ]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 第一至第九用。
为使读者能够原汁原味地阅读名老中医原著,我们在重刊时采取尽可能保持原书原貌的原则,主要修改了原著中疏漏的少量印制错误,规范了文字用法和体例层次,在版式上则按照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予以编排。
此外,为不影响原书内容的准确性,避免因换算造成的人为错误,部分旧制的药名、病名、医学术语、计量单位、现已淘汰的检测项目与方法等均未改动,保留了原貌。
历代主要医药专著一览表著作名称作者年代作者其他著作陆氏集验方十五卷陆贽唐崔公人药镜说储泳来订定王叔和脉诀一卷徐枢明医林统宗吴中秀明伤寒备览论咳嗽条徐彪明伤寒纂例本草证治辨明十卷活幼心书沈惠明方家法诊得效名方杂病秘求药能扁鹊游秦决证诗赋金口独步证因脉治秦昌遇明大方折衷幼科折衷痘疹折衷伤寒总论大方医验大成脉法颌珠幼科医验女科秘方摘要痘疹汇纂周官明原病集唐椿明伤寒百问良方秘括伤寒海底眼何渊明内外证治大全内经知要李中梓明本草通玄诊家正眼病机沙篆运气考医学传心诀伤寒括要女科微论里中医案医宗必读李中梓明雷公炮炙药性解本草图解删补颐生微论证因脉治四卷秦之祯清伤寒大白四卷女科切要证治汇补李用粹清归德堂医案鲁珍医案沈璠清沈氏医案脉诀本草瑜李延罡清君臣佐使论药论痘疹全书脉诀汇辨十卷何氏伤寒家课何汝阈清伤寒纂要伤寒本义何炫清保产全书金匾要略本义何嗣宗医案何氏药性赋(又一本)何炫清医学原始王宏翰清古今医史明医指掌急救良方女科机要幼科机要本草性能等寿世编何王模等清何元长医案何世仁清治病要言干山草堂医案重固三何医案何世仁等清伤寒辨类世济堂医案续著医人史传伤寒探微刘道深清证脉合参医案心印诸科指掌叶其蓁清疫疠脉镜女科指掌药性金铭清霍乱论王孟英清潜斋医话女科辑要古今医案选叶案批缪王孟英医案舌辩随息居饮食谱外科简效方温热经纬王孟英清玉壶仙馆医案巢崇山清千金珍秘何氏四方脉诀何其伟清杂症总括何氏药性赋医学妙谛新医学妙谛杂症总诀四言脉诀汤方简歌何世田医案医学源流论何其伟清救迷良方(戒烟方)何其伟清金匮方论陆懋修清太阳寒水病方说伤寒论阳明病释张仲景传仲景方汇录世补斋医书十六种疫疠溯源王敬义清女科选择瘢疹论一卷儒门保赤叶长源清外科证治金镜录郁士魁清女科撮要一卷张清湛清校补张氏疑难杂症一卷陈莲舫医案秘钞陈肃钧清医学传心金鹤清医原图说二卷金理清命门三焦考医方切韵二卷王森澍清脉论辨讹徐大揖清医宗粹语脉理精要二十卷施不矜清经验志奇三卷内外景灵兰集施沛清黄帝脉书脉微祖剂金兰集指南一卷李枝桂清医学指要内经指要医宗约贯医林证验经验良方平希豫清外科摘要张化麟清临证病源医方一案金仁荣清医药参醇蒋韫山清伤寒论正宗陆锡铭清内经集注黄元棠清习医心录杨锡祐清幼科精义四卷顾承仁清张氏医学心参张成清何鸿舫医案何鸿舫清温热暑疫节要何平子清瘟疫编诀(与前书合一册)壶春丹房医案春煦室医论何古心清春煦室医案(与前书合一册)藏斋医案何瑞叔医案何昌龄清张聿青医案张聿青陈氏医案陈莲舫清加批时病论女科秘诀大全瘟疫议医醇賸义费伯雄清费氏食养三种孟河费氏医案费伯雄清费氏全集食鉴本草医方论怪疾奇方费绳甫先生医案费绳甫民国章太炎先生论医集章炳麟章次公徐衡之民国猝病新论章太炎先生手写古医方君相诊余随笔张骧云民国医经辑要丁甘仁民国沐树德堂丸散集脉学辑要药性辑要喉痧症治概要丁甘仁医案丁甘仁民国九芝山馆集方夏应堂民国中西合纂妇科大全顾鸣盛民国世界奇病谈中西合纂验方新编中西合纂外科大全疡科纲要张山雷民国难经汇注笺正脉学正义医事蒙求古今医案评议中风斠诠张山雷民国本草正义病理学读本考证集妇科学笺疏历代名医历传丁福保民国古方通今伤寒论通论内经通论食物新本草中解医通汉法医典等二十世新内经丁福保民国伤寒论研究恽铁樵民国恽铁樵演讲录铁樵杂著药庵医学丛书二十二种恽铁樵民国(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刊合民国曹颖甫先生医案经方实验录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许半龙民国鸟瞰的中医中国方剂学枢要内科概要药签启秘杂病处方法等四本中国外科学大纲中西医之比观许半龙民国殷受田儿科医案类辑殷受田民国健康论二集丁仲英民国翠竹山房诊暇录稿曹惕寅民国金子久医案金子久民国青瑶玙和缓遗风问松堂医案包氏医宗十四种包识生民国鼠疫抉微余伯陶民国疫症集说救急便览黄溪医垒陈无咎民国医学通论伤寒论说明教方实用验方朱振声民国百病秘方妇女病续集失眠自疗法用药指南虚劳研究百病常识初集外科经验良方痛症大全朱振声民国金匾要略今释陆渊雷民国陆氏论医集伤寒论概要伤寒论今释诊断治疗生理补证病理补证皇汉医学批评余云岫民国余氏医述古代疾病名续疏义医学革命论二卷灵素商兑中国医学源流论谢利恒民国家用良方气功养生要诀中国医学大辞典谢利恒先生全书祝氏医学丛书四种祝味菊民国伤寒质难现代名医验案叶劲秋仲景学说之分析伤寒论启秘灸法自疗学妇女病经历谈祝怀萱民国废止中医案抗争之经过张赞臣民国方药考论类编天花与牛痘中国历代医学史略疮疡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中国诊断学纲要中医外科诊疗学本草概要经穴治疗学咽喉病新镜张赞臣民国伤寒发微等三本包天白(最新考证)经脉经穴挂图说明书中医各科问答丛书伤寒论证诠精华汪莲石民国急性险疫证治徐相任民国徐氏霍乱论在医言医时病常识中国时令病学时逸人民国霍乱审订良方汇中国内科病学中医伤寒与瘟病时氏内科学中国儿科病学中国传染病学中医妇科病学民国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廉臣民国绍兴县同善局医方汇选实验药物学何氏医药丛书最新儿科诊断学重订温热论钱氏儿科按疏叶天士医案(内科)新增时病论何廉臣民国中国医学史陈邦贤民国秦灵新义医学史纲要新本草备要医学门经语正续编中国古代医学成就支那医学史(日文)民国国医新话陆士愕民国丸散膏丹自制法金针秘传方慎庵民国风症指南因是子静坐法蒋维乔民国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世间禅证治精华朱鹤皋民国怪病奇治杨志一朱振声民国妇科经验良方杨志一民国四季传染病实用验方胃病研究补品研究药物学正、续、补三编章次公民国诊余抄杂病医案中国药物之起源严苍山先生医案严苍山民国外科外敷选方歌括顾筱岩民国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民国丸散易知读内经记内经类证膏方大全谦斋膏方案谦斋医学讲稿内经知要浅解验方类编秦伯未民国中国儿科学钱今阳民国温热辨惑章巨膺医林尚友录痧子新论应用药物词典神农本草经新注王一仁民国中国医药问题古今医学名著选辑黄文东民国叶氏医案选黄氏论医集黄文东医案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金匮新辑著名中医学家的学习经验中国药物标本图影陈存仁民国经穴清明图等三种病疹癍痘图鉴存仁医学丛刊中医对麻疹猩红热的认识皇汉医学丛书十兰类七十二种陈存仁中药大辞典陈存仁民国伤寒食养疗法程国树民国疾病饮食指南伤寒饮食指南实用方剂学盛心如民国哮喘新说郭柏良民国丁济万医案丁济万民国医学通论临证医案张骧孙民国当代名医验案菁华上海卫生报馆民国针灸述要叶劲秋解放后中药问题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国医学人名志陈邦贤严菱解放后(图表注释)伤寒论新义余无言解放后(图表注释)金匮要略新义湿温伤寒病篇获疹伤寒病篇实用混合外科学总论医方经验汇编余奉仙解放后翼经经验录余无言解放后内经运气辑要朱振声哮喘自疗法喉科方朱氏内科经验方万有医库正续集痛症大全湿温伤寒手册陈存仁解放后中国医学源流陈存仁解放后中国的呼吸习静养生法气功防治法蒋维乔解放后气功疗法蒋维乔解放后正骨疗法石筱山解放后伤科石筱山医案顾氏评注印机草顾渭川解放后针灸正宗陆瘦燕解放后中风预防法针灸法汇论十二经穴分布图针灸腧穴图谱腧穴学概论经络学图说陆瘦燕中医临证备要秦怕未解放后金匮要略简释中医入门难经之研究秦伯未论文集秦伯未解放后中国医学外文著述书目(1956~1962)主吉民傅维康解放后程门雪医案程门雪解放后妇女经带胎产歌诀伤寒论歌诀祛病延年二十势王子平解放后拳术二十法中医护理学概要夏理彬解放后祖国医学对护理工作的概念黄羡明夏理彬解放后古代儿科疾病新编高镜朗解放后朱小南医案朱小南解放后奇经八脉在妇科临证间的具体应用朱小南医案医话论冲任探讨内科临证录张耀卿陈道隆解放后陈道隆医案陈道联解放后眼科证治经验姚和清解放后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杨永璇解放后针灸治验录实用中医眼科学陆南山主编解放后眼科临证录温热论新编金寿山解放后金匮要略讲稿温病释要金寿山医论选集魏指薪治疗手法与导引魏指薪解放后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推拿学朱春霆推拿学概论中医推拿学中医儿科学王玉润主编解放后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寄生虫病学本草学哮喘与慢支的防治和康复王正公解放后肾的研究姜春华沈自尹解放后中医治疗法则概论中医治则研究活血化瘀之研究姜春华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历代中医学家评析伤寒论识义药物与方剂历代医家学术评介肾本质研究万病验方大全姜春华论医集姜春华解放后改进枯痔疗法治疗内痔顾伯华解放后中医外科临床经验选实用中医外科学顾伯华医案外科经验选中医外科临证手册顾伯华解放后刘树农医论选刘树农解放后陈树森医疗经验集粹陈树森主编解放后气功治老年病邝安堃解放后医海渭聚张志雄解放后针灸治疗精神病金舒白解放后伤寒论析疑沈济苍解放后秦伯未膏方选集董漱六解放后针灸腧穴索引谢筠寿解放后颜面神经麻痹的金针疗法方幼庵解放后针灸防治中风方幼庵张仁解放后针灸防治小儿脑病针灸有效病症舌诊研究陈泽霖陈梅芳解放后中医舌诊史话名医特色经验精华张伯臾医案严世芸郑平东等解放后章次公医案门人集体整理解放后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颜德馨解放后中医内科临床手册医方囊秘练功与养生吴诚德乐秀珍解放后练功十八法(医疗保健操)庄元明周寿祥解放后常见病自我推拿图解肾与膀胱证治经验徐嵩年解放后朱小南妇科经验选朱南孙朱荣达解放后幼科刍言董廷瑶解放后柳柏春吐纳导引气功疗法刘学文柳智惠解放后中医历代名家学说裘沛然主编解放后壶天散墨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赵金鑫张镜人解放后临证偶拾(张羹梅医案)张天唐荣华解放后中医内妇儿科护理简明肛肠病学柏连松解放后中医外科心得夏少农解放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研究于尔辛等解放后何氏八百年医学何时希解放后读金匮札记女科三书证按雪斋读医小记历代无名医家验案妊娠识要女科一智集珍本女科医书辑佚八种六合汤类方释义医效选录何书田年谱何鸿舫事略及墨迹何氏世医文物集册何时希解放后何氏历代医学著述考何时希解放后色脉舌诊吴翰香解放后推拿手法学曹仁发解放后历代医学名著序集评释叶怡庭解放后中医病证专辑——胃院痛陈家英金保华贺静松解放后中国食疗学钱伯文解放后肿瘤的辨证施治中医脏象学钱承辉王庆其主编解放后难病辨治陈熠主编解放后中医病证专辑——咳嗽吴文鼎朱邦贤吴绍德解放后黄帝内经导读傅维康吴鸿洲解放后医药史话针灸史漫话中国医药历史漫话(英文)中国针灸史话(西班牙文)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沈自尹主编解放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林雅谷。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
因为教科书的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围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
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1.☆☆☆☆☆黄帝经2.☆☆☆☆类经明·介宾3.☆☆经知要明·中梓4.☆☆☆☆☆濒湖脉学明·时珍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6.☆☆☆三指禅清·周学霆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8.☆☆望诊遵经清·汪宏9.☆☆辨舌指南炳章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杲11.☆☆☆☆本草备要清·汪昂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13.☆☆本草纲目明·时珍14.☆☆本草纲目拾遗清·学敏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17.☆☆☆医方考6卷明·吴崑18.☆☆☆医方论清·费伯雄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21.☆☆☆☆☆伤寒论汉·仲景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24.☆☆☆伤寒来集八卷清·柯韵伯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26.☆☆☆☆☆金匮要略方论汉·仲景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29.☆☆☆☆☆瘟疫论明·吴有性30.☆☆☆☆温热论清·叶桂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32.☆☆☆☆温病条辨清·吴瑭33.☆☆☆湿热条辩清·薛雪34.☆☆☆时病论清·雷丰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37.☆☆☆☆症因脉治四卷明·昌遇38.☆☆☆☆医学衷中参西录锡纯39.☆☆☆☆医门法律清·喻昌, 附: 续编何舒40.☆☆☆☆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完素41.☆☆☆☆☆脾胃论`外伤辨金·杲42.☆☆☆☆儒门事亲金·从正43.☆☆☆☆医学从众录清·念祖44.☆☆☆☆医林改错清·王清任45.☆☆☆☆医学举要六卷清·徐镛46.☆☆☆☆血证论清·唐宗海47.☆☆☆☆西溪书屋夜话录清·王泰林48.☆☆☆☆理虚元鉴二卷明·汪绮石49.☆☆☆痰火点雪四卷明·龚居中50.☆☆☆何氏虚劳心传一卷清·何炬51.☆☆☆☆增订十药神书一卷元·可久52.☆☆☆☆医法圆通、医理真传欽安53.☆☆☆串雅外编清·学敏54.☆☆☆☆理瀹骈文清·吴尚先55.☆四部医典宇妥等56.☆☆☆☆外科正宗明·实功57.☆☆☆☆☆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清·吴谦58.☆☆☆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59.☆☆疡科心得集清·高秉钧60.☆☆☆☆针灸大成明·继洲61.☆☆☆针灸聚英明·高武62.☆☆☆十四经发挥元·滑寿63.☆针灸问对明·汪机64.☆☆☆☆☆傅青主女科清·傅山65.☆☆☆☆☆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清·吴谦66.☆☆☆妇人大全良方宋·自明67.☆☆☆☆济阴纲目明·武之望68.☆☆☆☆☆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69.☆☆☆活幼心书元·曾世荣70.☆☆☆☆☆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71.☆☆幼科发挥明·万全72.☆☆婴童百问明·鲁伯嗣73.☆☆幼科释谜清·金鳌74.☆☆☆☆☆审视瑶函明·傅仁宇75.☆☆☆目经大成清·黄庭镜76.☆☆原机启微元·倪维德77.☆☆☆☆尤氏喉科秘书清·尤乘78.☆☆咽喉脉证通论79.☆口齿类要明·薛己80.☆☆☆☆重楼玉钥清·海涧81.☆☆☆☆随息居饮食谱8卷清·王世雄82.☆☆☆☆遵生八笺19卷明·高濂83.☆☆☆☆☆格致余论元·朱震亨84.☆☆☆☆☆质疑录明·介宾85.☆☆☆☆☆医学源流论二卷清·徐大椿86.☆☆☆☆慎疾刍言一卷清·徐大椿87.☆☆☆☆医经溯回集元·王履88.☆☆☆肯堂医论三卷明·王肯堂89.☆☆☆☆叶选医衡二卷清·叶天士辑90.☆☆☆☆读医随笔六卷清·周学海91.☆☆☆☆寓意草清·喻昌92.☆☆☆知医必辨一卷清·文荣93.☆☆☆☆冷庐医话五卷清·陆以湉94.☆☆☆☆☆古今医案按清·俞震95.☆☆☆科摘要明·吴有性96.☆☆☆☆三家医案合刻清·吴金寿97.☆☆☆☆柳选四家医案清·柳宝诒98.☆☆☆☆临证指南医案清·叶桂99.☆☆☆☆名医类案明·江灌书名版别作者定价书名版别作者定价名中医治病绝招中国医药2.30 黄帝经灵枢注证发微科技文献22.00中风论科技3.00 景岳新方八阵浅解与应用人民卫生22.00难经科技文献3.00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白话解人民卫生22.00名中医治病绝招中国医药3.40 方剂学图表解人民卫生庆业22.00医林改错天津科技4.00 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浅解科技22.00瘟疫论天津科技4.00 万病回春天津科技22.00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天津科技4.00 徐评外科正宗校注学苑出版22.00诊宗三味天津科技4.00 本草求真中国中医药22.00新刻图形枕藏外科中医古籍4.50 丹溪学研究中医古籍22.00脾胃论第二军医大金成杲5.00 医学正传中医古籍22.00濒湖脉学天津科技5.00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人民卫生周学胜23.00小儿推拿秘旨天津科技5.00 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科技23.00随息居饮食谱天津科技5.00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壹拾柒) 科技王金杰等23.00格致余论天津科技5.00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四) 科技23.00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三指禅中国中医药5.00 医宗必读天津科技23.00珍本医籍丛书针炙神书中医古籍5.50 辨证奇闻中国中医药23.00绛雪丹书中国中医药5.60 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四册] 人民卫生金生23.50新编补注濒湖脉学蒙科技5.80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七) 科技24.00新编补注濒湖脉学蒙科技5.80 三十六计与中医学中国医药介眉24.00本草崇原(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 中国中医药5.90 辨舌指南科技25.00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人民卫生高学民6.00 胸痹心痛古今名家验案全析科技文献25.00女科百问天津科技6.00 黄帝经灵枢白话解人民卫生王洪图25.00笔花医镜天津科技6.00 温病学图表解人民卫生进25.00药鉴中国中医药6.00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贰拾) 科技钱艺25.00珍本医籍丛刊--神应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中医古籍6.00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捌) 科技25.00医学从众录科技6.20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叁) 科技25.00养性延命录蒙科技王忠6.50 仲景药物学中国医药周祯祥25.00濒湖脉学白话解(三版) 人民卫生文龙6.50 灵枢经新识中医古籍25.00傅青主女科天津科技6.50 三订通俗伤寒论中医古籍25.00霉疮秘录学苑出版6.80 袖珍汤头趣记图卡科技26.00(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濒湖脉学学苑出版6.80 证治歌诀解说科技文献26.00濒湖脉学第二军医大清时珍7.00 针灸学图表解人民卫生吉平26.00伤寒论第二军医大清仲景7.00 图解黄帝经灵枢人民卫生26.00喉症全科紫珍集口齿类要天津科技明。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七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七辑1302 《伤寒论今释》1303 《伤寒论类方汇参》1304 《金匮要略今释》1305 《杂病论方证捷咏》1306 《金匮篇解》1307 《中医实践经验录》魏长春编著。
卷一读书体会:对《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体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治病要决、对《素问上古天真论》的体会、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调神二字的体会、对《素问玉机真脏论》五实死五虚死的体会、读《素问》五脏已败其色必夭的体会、对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的体会、劳风是外损之源、久服轻身亦可作服药见效解、《难经七十五难》可作内伤病治则、历代名医因生活环境不同各有发明、读《内经》但于可信永精研之、读《格致余论》罗太五治久病虚赢有积滞先养后攻的体会、阳明燥渴与少阴厥逆之预后、对汗后脉躁疾为阴阳交死证的体会、对阳脉之极的体会、对急劲弦强乃真脏死脉的体会、以校勘考证法读古书、论《医说》所载张仲景治汉武帝消渴之误、对“平人脉缓而迟者多寿,脉急而数者多夭”的体会、《研经言》论中暑与瘪螺痧治法、劳瘵人只知为虚而不知为实,蛊胀人只知为实而不识其虚,内外俱伤便是两感、气血凝滞脉络不能贯通衍义、理中汤随证变换示例、《研经言》用药论、用药宜随证重轻、温寒须行气,清热要活血、麻口之药亦能麻肺、《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所载陈修园医案乃易思兰医案改名、毒药外敷疥疮之害。
师友经验:张禾芬夫子用甘露消毒丹治阴虚湿痹似劳症、张禾芬夫子治热痧误补腹胀验案、颜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水肿、颜师用雪羹梨汁竹沥治郁怒引动肝风、颜师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妊娠春温、颜师用黄芪苡仁粥治小儿体虚湿热证、颜师用轻剂清肺养胃法治肺劳兼秋燥症、颜师用重剂参附治妇人崩血脱证、颜师治暑热吐血先清解止血后用养肺胃培本验案、宋星斋治疗妇科胎前产后病的经验、黄志棠儿科谈乳儿疾患须查询乳母健康状况、范文甫老医用乌梅安胃丸和白蜜治胸脘剧痛、范文甫老医治危症诊趺阳脉、刘达人老医诊久咳伤肺下见悬痈案、刘达人老医谈治杂病以保脾胃为主、曹炳章老医辨舌柔硬以察胃气存亡、胡炳藻老医谈治疗温症要使湿热分离、胡炳藻老医谈《温疫论》学说二则、严鸿志老医谈治病要法、张生甫老医谈《内经》养生却病法、张生甫老医谈察舌通变、舒绅斋儿科治麻疹经验、夏思襄外科治疗疥癣不用毒药外敷、杨楚和治温热病及湿热病经验、徐莲塘老医用生化汤经验、郑慎安老医治妇女乳病经验、沈汀舫用张景岳新方治病经验、钟纯泮老医治结胸症验案、钟纯泮老医治消渴病验案、王赤南老医谈血症先清外感后治内伤、莫尚古老医治肝肾亏损体患痰饮用药法、颜伯卿老医用桃仁承气汤治胸痹咯血、姚精深先生用桑皮益元散治暑瘵、郑纯甫老医治病宗王孟英之法、徐炳南医师治病一方到底不惑、宋鞠舫治疗经验记述。
诊断举要: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辨证论治:高血压辨证论治、从流行性感冒谈到外损似痨(验案)、胆病治疗经验、胃病诊治与预防、郁症辩治、水肿辨证论治、久病低热审因论治、麻疹证治、用开胃药也要辨证审因、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治法医话二十八则。
效方选辑:方剂漫谈、麻杏薏草汤加绛矾丸治湿热黄胖、加味二金汤治湿热黄疸肿胀、清肝姻治慢性肝炎血分伏湿低热烦躁、豆卷连翘茵陈汤治黄疸型肝炎、疏滞养肝汤治慢性肝炎气郁血瘀证、疏肝散黄汤治传染性肝炎黄疸变臌、消臌利水汤治湿热夹气成臌胀(肝硬化腹水)、瞿鞭四逆散治晚期吸虫病肝硬化腹水(虫臌)、软坚消胀汤治虫臌肝脾胀硬、清肺六二汤治大叶性肺炎(风温外感)、清肺开音汤治外感热咳嗽音哑、加味桔梗苇茎汤治肺脓疡(肺痈)、三子贞元饮治慢性气管炎咳喘、蛤蚧虫草黑锡丹合生脉散治咳喘自汗脱证、开摄汤治肾虚痰饮咳喘、瞿附通阳汤治阳虚水肿(慢性肾炎)、济生肾气玉壶汤治水臌虚证(慢性肾炎)、导水茯苓汤治水肿喘胀(慢性肾炎尿毒症)、五叶二根白薇汤治外感伏邪低热、三合散治阴虚体消耗热、五参汤治虚热腹胀、五参五皮饮治脾劳(结核性腹膜炎)、十全大补汤加驴皮胶红枣治虚体紫斑病、当归四逆加姜萸汤治手术后肠粘连腹痛、金钱开郁散治右胁作痛、醉乡玉屑散治瓜果积滞下利、血余茅根汤治热淋血淋、豆卷玉屏桂枝汤治劳倦伏湿盗汗、麻杏薏草防枝汤治风湿痹(风湿性关节炎)、五桑四藤方己汤治痛痹症(风湿性关节炎)、五花芍草汤治虚体气郁肝胃失调证、三花二香胃苓汤治脾胃虚弱夹食痛泻、养胃止痛汤治阴虚体胃痛日久症、建理汤治虚寒体溃疡病出血、理中吴茱萸治胃下垂脘腹隐痛、乌梅安胃丸和白蜜汁治胸腹剧痛、降压调肝汤治肝阳上升头晕痛、补脑汤治脑虚头晕痛健忘、清震汤治湿热内陷头晕便溏、百合龙琥甘麦大枣汤治脏燥症(癔病)、百合夏枯草汤治失眠、柔肝消炎汤治肝胀胁痛、滑伯仁补肝散治肝病日久虚弱症、桂枝茯苓汤治妇女癥瘕块及子宫肌瘤、瓜蒌汤治乳房胀痛乳痈红肿、芦根饮子治妊娠子嗽(热咳嗽)、加味生化汤治产后血瘀腹痛、鹭鸶涎丸治小儿百日咳。
要药分类:药性气味功用忌宜总决、要药分类。
保健防病:保健防病要旨、对祖国医学摄生保健学说的体会、心神以静为贵躯体以动为主、男青年要注意节欲保精、妇女须慎防风从下袭而成痼疾、老年须防食伤药伤、小孩须防外感风寒内伤食积、疾病愈后保健防病常识、慢性病不能光依赖药物、不用药也能愈病、预防药伤提倡食养疗法、食物的保健防病作用。
饮食治病:食养疗法的起源饮食代药的实践、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久病不痊以所喜食物诱之、颜师治久病胃伤用饮食代药、用药露代饮、注意饮食调理运用食物治病、从能食与不能食辨病症轻重、食性的改变可以推测身体强弱的转化、问饮食嗜好可作辨证论治、胃肠不清者应忌食荤腥油腻、治疗胃病应以饮食为主药物为辅、从临床实践看饮食治病的疗效。
1308 《罗元恺论医集》学术思想简介,博学笃行业精于专、辨证论治的理论根据与临床运用、肾气天癸冲任的探讨和对妇科的关系、脾胃学说与妇科关系、论肾与生殖、不孕不育症的临床体会、经行吐衄的证治、痛经证治、闭经证治、崩漏证治、盆腔炎中医治疗、乳癖证治、更年期综合征调治、妊娠合并全身病的诊治原则、子宫肌瘤中药治疗、胎教与优生、漫谈养生之道、对女子以肝为先天一说的商榷、论逍遥散定经汤等的沿革及其异同、当归对妇科病的宜忌、论柴胡的运用、对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的评议、《内经》有关妇产科条文阐释、《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注释、张景岳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妇科的论点、《妇科玉尺》简介、漫谈中医的学和教、菁莪毓秀杏苑花繁、广东省海县近代名医述略、喜读《当代名老中医临床荟萃》、《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折肱漫录》评介、小儿用药琐谈、胃脘痛的分证辨治、急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的治疗、阳痿的中药治疗、遗精之中药治疗、?疝证治、秘方验方一束、诊余诗选。
1309 《中药的配伍运用》丁光迪著。
从四气五味论药物的配伍运用:辛甘发散、寒凉清热、苦寒清热、苦辛清降、辛热温中回阳、辛热除痹止痛、甘淡利湿、清热利湿、芳香化湿、苦温燥湿、通阳化湿、咸以软坚、酸以收敛、香药走窜、药性裁成。
从升降浮沉论药物的配伍运用、升降气机、轻可去实、逆流挽舟、釜底抽薪、行气降气、引火归原、介类潜阳、重镇摄纳。
从虚实补泻论药物的配伍运用:苦寒泻下、温经通下、攻下逐水、滑润通便、辛甘扶阳、甘温益气、补气生血、甘药守中、甘凉濡润、甘腻滋填、调补奇经、酸甘化阴、养阴清热、滋阴泻火、苦辛酸清热安胃、敛散同用、刚柔并济、消补兼施、寒热并用、润燥互用、表里上下分消、进退倒换变通、服食方法。
从脏腑虚实标本论药物的配伍应用:肝胆: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平肝熄风、养血柔肝、暖肝温经、清胆泄热、补肝壮胆,心小肠:益气宁心、温通心阳、养血安神、滋阴养心、清心泻火、通阳化饮、清心豁痰、活血化瘀,脾胃:补脾益气、益胃生津、健脾渗湿、燥湿化痰、化积导滞,肺大肠:宣肺解表、肃肺降气、温肺化饮、清金保肺、补益肺气(培土生金)、养阴润肺,肾膀胱:补肾温阳、滋肾养阴、补肾固精、补肾纳气、温肾化水、脾肾双补。
从归经引经论药物的配伍运用:黄连、细辛、藁本、黄柏、独活、桂枝、肉桂、知母、羌活、桔梗、升麻、葱白、白芷、石膏、苍术、葛根、白芍药、柴胡、牡丹皮、连翘、地骨皮、青橘皮、附子、吴茱萸、川芎。
从方剂组成论药物的配伍运用:解表剂:小续命汤、九味羌活汤、苏豉汤、双解汤,清热泻火剂:竹叶石膏汤、石膏汤、东桓清暑益气汤(附王孟英清暑益气汤)、泻肺汤、清肝通络汤、通关丸、当归六黄汤。
泻下剂:三一承气汤(调中汤)、生地黄汤、当归承气汤、神效麻仁丸(神功丸)、大五柔丸(济川煎)、温脾汤。
温中回阳剂:理中丸、四逆汤、金液丹、来复丹、禹余粮丸、海藏巳寒丸、六味回阳饮。
祛湿剂:黄芩滑石汤、茵陈桂苓甘露饮、渗湿汤、羌活胜湿汤、升阳除湿汤、苓桂浮萍汤、三化神佑丸。
祛痰剂:丁香五套丸、黄芩利膈丸、半夏利膈丸(祛风丸)、贝母花粉汤、金水六君煎。
熄风安神剂:侯氏黑散、风引汤、养血熄风丸、羚羊角钩藤汤、培土宁风汤、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理气剂:神秘方、薤白瓜蒌桂苓汤、高良姜汤、补肝汤、沉香芘澄茄散。
理血剂:加味犀角地黄汤、通窍活血汤、大黄?虫丸、加添四物汤、龙骨散、震灵丹。
补益剂:四君子汤(附异功散、六君子汤、六神散、养中煎、参苓白术散、资生丸)、麦门冬汤、六味地黄丸(都气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左归饮、左归丸)、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薛氏加减八味丸、右归饮、右归丸)。
1310 《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陆拯编著。
绪论:中药加工炮制的意义:加工炮制目的、炮制与四气关系、炮制与五味关系、炮制与升降浮沉关系、炮制与配伍关系。
中药加工炮制方法:整理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合制。
解表药:辛温解表药、桂枝、麻黄、荆芥、防风、细辛、姜。
辛凉解表药:桑叶、菊花、牛蒡子、蔓荆子、葛根、黑大豆。
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决明子、柴胡、竹茹、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升麻、人中白、牡丹皮、银柴胡、白薇。
泻下逐水药:大黄、芒硝、蜂蜜。
牵牛子、甘遂、商陆。
消导药:山楂、神曲、麦芽、谷芽、鸡内金。
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旋覆花、白前、鹅管石。
清化热痰药:前胡、瓜蒌、桔梗、葶苈子、浮海石、海蛤壳、冬瓜子。
止咳平喘药:杏仁、苏子、紫菀、款冬花、钟乳石、百部、马兜铃、桑白皮、枇杷叶。
理气药:橘皮、青皮、香橼皮、木香、厚朴、小茴香、川楝子、枳壳、枳实、香附。
理血药:川芎、乳香、延胡索、五灵脂、三棱、莪术、赤芍、丹参、川牛膝、怀牛膝、穿山甲、王不留行、丝瓜络、卷柏、了哥王。
止血药:茜草根、地榆、蒲黄、艾叶、侧柏叶、茅根、茅花、槐花、槐角、藕节、莲房、花蕊石。
祛湿药:威灵仙、木瓜、苍耳子、豨莶草、苍术、桑枝、泽泻、车前子、茯苓、薏苡仁、灯心草、扁豆花。
温里药:附子、川乌头、草乌头、吴茱萸、草果。
补益药:黄芪、党参、白术、扁豆、山药、甘草。
补阳药:鹿角、肉苁蓉、巴戟天、杜仲、沙苑子、菟丝子、续断、淫羊藿、仙茅、葫芦巴、益智仁、狗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