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吸痰法及注意事项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15
医院患者吸痰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一、吸痰法操作注意事项:1.准备工作:洗手、佩戴好手套、面罩及护目镜等防护用品,确保环境洁净。
2.患者准备:先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过程及可能的不适感,争取他的配合。
3.选择工具: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吸痰工具,如坚持吸痰管、口腔护理器械等。
4.调整体位:将患者抬头并侧卧,或采用头侧位,保证呼吸道通畅。
5.吸痰过程:轻握吸痰管,逐渐将管子插入气管,保持鼻孔或口腔清洁,等患者恢复平静后轻轻吸出痰液。
6.避免频繁吸痰:尽量合理规划吸痰频次,避免过度刺激患者。
7.收尾工作:吸完痰后,及时清洗吸痰设备,将床单及周围环境清洁干净,为下一次吸痰做准备。
二、吸痰的并发症预防:1.感染预防:指导患者正确及时清洁口腔、鼻孔,避免细菌滋生;避免多次使用同一支吸痰管,防止交叉感染。
2.气道刺激:吸痰时应轻柔操作,避免刺激气道,减少咳嗽及呼吸困难。
3.血管压力损伤:吸痰时不要过度用力,以免损伤气管黏膜和毛细血管。
4.吸痰管误吸:吸痰过程中患者可能误吸固态物质,因此操作时应注意管道朝向以及负压力度。
5.频繁吸痰导致呼吸系统负担:应合理规划吸痰频次,避免过度刺激患者。
6.反复发作咳嗽:吸痰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复咳嗽的情况,医务人员应及时观察,及时处理。
三、吸痰并发症的处理流程:1.感染处理:如患者发热、咳嗽加重等症状,及时进行痰培养,并加强抗感染治疗。
2.气道刺激处理:停止吸痰操作,并采取相应的止咳药物和祛痰药物进行处理。
3.血管压力损伤处理:停止吸痰操作,进行气道护理,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4.吸痰管误吸处理:立即停止吸痰操作,保持患者通气道畅通,如有需要,及时进行气管内插管或其他处理。
5.频繁吸痰导致呼吸系统负担处理: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规划吸痰频次和方法,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6.反复发作咳嗽的处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咳嗽的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给予镇咳药物等。
以上是医院患者吸痰法操作及并发症的预防注意事项,以及处理流程。
吸痰法的注意事项吸痰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技术,用于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减少呼吸道阻塞,改善呼吸功能。
以下是吸痰法的注意事项。
1. 确保安全:吸痰前,要先评估患者的呼吸状况和氧饱和度,确保患者能够耐受吸痰过程。
同时,也要确保吸痰设备的正常工作,避免使用破损或过期的吸痰管。
2. 保持洁净:吸痰前,护士需要正确洗手,并采取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
吸痰过程中,也应经常更换吸痰器具,确保设备的洁净。
3. 注意体位:吸痰时,应使患者保持适当的体位。
通常情况下,头稍微往后仰,侧卧位或坐位都是较为合适的体位。
在床上进行吸痰时,可以将床头稍微抬高,以帮助痰液流出。
4. 控制吸痰力度和时间:吸痰时,护士要控制吸痰的力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刺激患者的呼吸道。
通常吸痰时,每次吸气时间不超过10-15秒,两次吸痰之间需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5. 注意吸痰频率:吸痰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痰液较多,黏稠度较高,需要频繁吸痰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但如果痰液较少或痰液黏稠度低,吸痰频率可以适当减少,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度刺激。
6. 观察患者反应:吸痰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变化,包括呼吸、心率、氧饱和度等。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增快或氧饱和度下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吸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 滋润呼吸道:吸痰后,可以给患者提供适量的水或含氧溶液,来帮助滋润呼吸道,减少痰液粘稠度,促进痰液的排出。
8. 正确记录:吸痰过程中,护士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痰液性状、体征变化和吸痰效果等信息,以便于后续的护理评估和处理。
总之,吸痰是一项需要护士严谨操作和关注患者反应的技术。
只有在正确操作的前提下,才能确保吸痰的安全有效,减轻患者不适,维护患者的呼吸功能。
吸痰术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1 吸痰术操作流程
吸痰术是护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术是为了消除病人肺部积液或痰液,缓解病人的症状。
下面将介绍一般性的吸痰术操作流程。
1. 准备仪器:仔细检查痰管、吸痰杯、吸痰栓塞物和吸痰管,确保操作安全。
2. 配置吸痰器:痰杯中注入体外液,将痰管将转换头连接吸痰器后,调整输入压力。
3. 体位:确保患者侧卧体位,以便肺部招活,可以更加容易体内痰液流出。
4. 吸痰:开启吸痰器,使用吸痰管,以正确位置吸取痰液,吸取完成后,正确关闭吸痰器并将多余液体回收,清洗消毒器械等仪器。
2 注意事项
1. 在操作前,同被操作双方应该完成适当的共同沟通,确保病人的安全。
2. 携带必要的急救设备,准备充足的消毒溶液等。
3. 按照安全的标准制定的程序正确使用吸痰器,并确保清晰的观察。
4. 对吸入的痰液要保持足够的尊重,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造成感染。
5. 吸痰时要注意实施病人隔离以防止交叉感染。
6. 吸完痰后,要及时予以清洗,并对安全性进行清洗消毒工作。
吸痰法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吸痰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一些病人无法自行咳出痰液的状况,因此需要通过吸痰来帮助病人排出痰液,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和清洁。
那么,吸痰法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是什么呢?
吸痰法的操作流程:
1. 洗手。
在操作前,首先要洗手,确保手部清洁卫生。
2. 准备吸痰器。
将吸痰器解剖清洗,消毒并准备好吸痰管。
3. 安置病人。
让病人坐起或上半身仰面躺着,头稍微往一侧,便于吸痰过程中的痰液流出。
4. 装好吸痰管。
将吸痰管固定牢靠,以免发生短路或伤害。
5. 开始吸痰。
吸痰过程中,必须掌握时间和力度,在保证充分排出痰液的同时,不对病人的呼吸系统造成危害。
6. 完成后注意事项。
完成吸痰后,要注意帮助病人擦拭口腔,以防止痰液吸入再度造成危害。
吸痰法的注意事项:
1. 不要频繁地吸痰。
频繁的吸痰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危害,应当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控制吸痰的频率。
2. 不要过度吸痰。
过度吸痰会使病人呼吸急促或呼吸暂停,应当合理控制吸痰的力度。
3. 配置不同的吸痰管。
不同类型的病人,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吸痰管,以确保吸出的痰液量充足,同时不对病人呼吸系统造成危害。
4. 病人应当保持平静和舒适。
在吸痰过程中,病人应当保持平静和舒适,不要害怕或惊慌,避免对自己造成危害。
总之,吸痰法应当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注意安全和卫生,合理控制时间和力度,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吸痰流程及注意事项吸痰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护理技能,用于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不正确的吸痰流程可能会导致呼吸道感染、肺部积液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十条事项。
1.确定需要吸痰的时机和频率吸痰的时机和频率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呼吸急促、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或打喷嚏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吸痰。
吸痰的频率应该由医疗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医嘱。
2.准备好吸痰设备在进行吸痰操作前,需要准备好吸痰设备,包括手套、口腔护理器、吸引机和吸引管等。
吸引机需要进行清洁和消毒,保证设备的卫生安全性。
3.确保患者的安全在进行吸痰操作前,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
如果患者处于颅内压升高、频繁咳嗽或呕吐等情况下,需要提前通知医生并采取安全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4.滴好眼药水在进行吸痰操作前,需要滴好眼药水,以避免吸引过程中眼部受到损伤。
5.术前与患者进行交流在进行吸痰操作前,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告知操作流程和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在获得患者同意后进行操作。
6.戴好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具在进行吸痰操作前,需要戴好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以保护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7.进行口腔护理在进行吸痰操作前,需要进行口腔护理,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以减少吸痰过程中交叉感染的风险。
8.正确握管操作在进行吸痰操作时,需要正确握管操作,避免插进气管、误吸或损伤气管黏膜等不良后果。
9.切勿过度吸引在进行吸痰操作时,需要避免过度吸引,以免引起呼吸道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
10.术后观察及记录在完成吸痰操作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和记录,包括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咳嗽和吞咽反应等。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并于医生取得联系。
在以上十条注意事项的基础上,需要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操作流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操作流程:1.准备好吸痰设备,包括手套、口腔护理器、吸引机和吸引管等。
2.通知患者,并与患者交流,告知操作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吸痰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吸痰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操作,用于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有助
于改善呼吸功能。
正确的吸痰操作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呼吸顺畅,
但如果不注意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因此,以下是吸痰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洗手并穿戴手套,准备好吸痰管、吸痰机或手动
吸痰器等工具。
2. 告知患者,在进行吸痰前,应告知患者并取得其同意,让患
者保持平躺或半坐位。
3. 准备患者,在进行吸痰前,应先让患者咳嗽几次,以帮助患
者将痰液排出呼吸道。
4. 吸痰操作,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口腔或气管插管,轻轻旋转并
逐渐推进,直至达到痰液所在的位置,然后开始吸痰。
注意事项:
1. 频率控制,吸痰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的痰液情况和呼吸状况来确定,避免频繁吸痰造成呼吸道刺激和损伤。
2. 吸痰管选择,选择合适长度和直径的吸痰管,以避免过长或过粗的吸痰管刺激呼吸道黏膜。
3. 吸痰力度,吸痰时应轻柔均匀地吸引,避免用力过猛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
4. 清洁消毒,吸痰管等吸痰器械使用后应及时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总之,吸痰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正确的吸痰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痰液,改善呼吸功能。
护理人员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吸痰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吸痰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吸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护理操作,主要使用在呼吸困难、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意识镇静等情况下的患者。
下面是吸痰操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1.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操作前,需要先佩戴好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以避免感染或者交叉感染的发生。
2.安全定位:安全定位是吸痰的前提,需要确保患者的头部向一侧倾斜,保证吸痰管进入口腔而不是气管。
同时,需要让患者向一侧侧卧,以免误吸引起窒息等问题。
3.吸痰管准备:准备好长度适当的吸痰管,同时涂上润滑剂,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口腔并通过喉部进入气管。
4.吸痰操作:一边插管,一边抽吸痰液。
一般来说,需要在轻轻的旋转吸痰管的同时逐渐向下吸痰管内的内容,每个管道不要超过15秒钟。
5.清洗吸痰管:操作完毕后,需要及时地将吸痰管拔出,清洗和消毒吸痰管。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和操作后要洗手,并进行手卫生。
2.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和呼吸,如果患者感到不适或呼吸间隔变短,需要及时停止吸痰操作。
3.操作需要轻柔,不要与患者拉扯,以免造成口腔黏膜和气管
的创伤。
4.操作后要及时记录患者吸痰的情况,如痰液的性质、数量、颜色、气味等,方便下一步护理。
口鼻吸痰法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口鼻吸痰法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痰液是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如果不及时清除,会影响呼吸道通畅,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
口鼻吸痰法是一种常用的清除呼吸道痰液的方法,以下是具体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1.检查设备:确认口鼻吸痰管是否完好无损、无污染。
2.准备材料:口罩、手套、消毒液、纱布等。
3.了解患者情况:了解患者是否有胃肠功能障碍、脊柱损伤等情况。
二、操作流程1.洗手:佩戴手套后先洗手,保证操作环境清洁卫生。
2.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将患者头部稍微抬高以便于进行操作。
3.让患者深呼吸并咳嗽:这样可以使得气道内的痰液更容易被排出来。
4.戴上口罩并消毒:为避免感染飞沫,操作者需佩戴口罩,并在操作前使用消毒液对口鼻吸痰管进行消毒。
5.插入口鼻吸痰管:将口鼻吸痰管缓慢插入患者的口腔或鼻腔中,直至到达气道的深处。
6.吸取痰液:用手指或气压泵使得痰液进入管内,然后将管子拿出来。
7.清洁:用纱布或湿巾清洁患者嘴唇和面部,以及操作时接触到的部位。
8.记录:记录下本次操作的时间、痰液量以及患者反应等情况。
三、注意事项1.合理选择时机:不宜在进食后立即进行口鼻吸痰,应该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再进行。
2.注意卫生防护:操作前要洗手、佩戴手套和口罩,并对器材进行消毒。
同时要避免感染飞沫,尽量让患者配戴口罩。
3.掌握正确技巧:要掌握正确的插管深度和抽取速度等技巧,以避免伤害患者。
4.注意患者反应:在操作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处理。
5.避免过度使用:口鼻吸痰法是一种辅助清除气道痰液的方法,不能过度使用,否则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正确使用口鼻吸痰法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痰液,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
但是,在操作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注意掌握正确技巧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吸痰的操作方法及要点
吸痰的操作方法及要点如下:
1. 评估患者情况:吸痰一般用于痰多不易咳出或者呼吸乏力的重症患者。
2. 准备吸痰工具:操作者应做好物品准备,将吸痰器接通电源,检查吸痰装置是否通畅,各种连接管连接是否严密、正确,调节好负压吸引装置的压力。
操作者也需要洗手、戴好口罩和手套。
3. 吸痰操作:将患者头转向操作者一侧,让患者张口配合或者用压舌板帮助患者打开口腔,一手将导管末端折叠,用无菌持物钳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口咽部,打开负压,先将口腔咽喉部分泌物吸净,然后更换吸痰管,在患者吸气时顺势将吸痰管经咽喉插入气管达到一定深度,然后将吸痰管自深部向上提拉,左右旋转,吸净痰液。
4. 吸痰后护理:吸痰结束后应关闭负压吸引装置,并对吸痰管进行消毒。
观察患者呼吸是否改善,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物品,并帮助患者做好护理。
5. 注意事项:
保证无菌操作,插入和拖拉导管的动作要轻柔。
每次吸引不超过10-15秒,连续吸引的总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
负压不可过大,成人真空压~16kPa,小儿压力应小。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
以上是吸痰的操作方法及要点,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吸痰的注意事项小儿吸痰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护理方法,主要目的是清除呼吸道中的痰液,帮助患儿更顺畅地呼吸。
以下是一些吸痰的注意事项,特别是针对小儿进行吸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操作前准备:在进行吸痰之前,要先准备好吸痰设备,如吸痰器、痰瓶等。
确保设备的干净卫生,可以在痰瓶上放入一些生理盐水或温开水,以帮助稀释痰液。
同时,要洗手并戴上手套等清洁工具,确保操作的卫生。
2. 安静舒适环境:在进行吸痰时,要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声音、光线等刺激干扰患儿。
也可以在患儿的床旁边放上一些安抚的玩具或毛绒玩具,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舒适感。
3. 保持患者的姿势:在吸痰过程中,患者的姿势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小儿吸痰时应尽量使其半坐位,或者稍微倾斜,以利于痰液的排出。
需要保持头部微微向前倾斜,避免头后仰或过度低头。
4. 注意吸痰的频率和时机:吸痰的频率要根据患儿的病情来决定。
一般来说,儿童吸痰的时间间隔较短,每2-3个小时进行一次吸痰。
可以根据痰液的多少和患儿的舒适度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吸痰。
5. 吸痰的力度和时间:吸痰时要注意力度的控制,切忌过度用力。
吸痰的时间也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既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
一般来说,每次吸痰不超过10秒为宜。
6. 保持痰瓶的清洁:在吸痰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更换痰瓶,以避免细菌的滋生和交叉感染。
吸痰结束后,要将痰液从痰瓶中倒出,然后用温开水或消毒液冲洗干净,晾干后收好备用。
7. 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在吸痰的过程中,要时刻观察患儿的情况,特别是注意他们的呼吸情况和意识状态。
如果发现患儿有呼吸困难、咳嗽或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吸痰,并及时就诊。
8. 配合家属的护理:作为医护人员,在吸痰的过程中,要与患儿的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告知他们吸痰的注意事项。
同时,要帮助家属学习正确的吸痰方法,并指导他们在家中进行吸痰护理。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吸痰是一种医疗操作,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
口鼻吸痰法的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口鼻吸痰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护理技术,用于协助病人排除呼吸道内的痰液。
正确的操作方式能够保证有效清除痰液,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在进行口鼻吸痰之前,需要注意以下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1. 准备工作在进行口鼻吸痰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
首先,检查吸痰设备是否清洁并且完好无损。
其次,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如吸痰管、吸痰器、口罩、手套等。
确保吸痰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2. 身体定位将病人置于半卧位或坐位,保持头部稍微向前倾斜的姿势,以便于痰液顺利排出。
同时,确保病人身体的稳定,注意防止滑动或摔倒的情况发生。
3. 洗手与佩戴手套在进行口鼻吸痰操作前,护士必须进行手卫生,彻底洗手并穿戴干净的手套。
这是为了避免致病菌的传播和交叉感染,确保病人的安全。
4. 病人告知与沟通在进行口鼻吸痰操作前,需要与病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告知其操作流程和目的,并得到其同意。
尊重病人的权益和隐私,以及其合作程度,对操作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5. 塑料袋准备在吸痰操作前,需要准备好一个适合放置吸痰物质的塑料袋。
将塑料袋打开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便于将吸出的痰液直接倒入其中。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痰液的外溅,确保操作环境的干净。
6. 吸痰设备的选择根据病情和需求,选择适当的吸痰设备,常用的有闭式吸引系统和开式吸引系统。
闭式吸引系统具有较好的隔离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开式吸引系统操作简单,适用于特殊情况。
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
7. 操作步骤(1)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套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吸痰管,然后连接到吸痰器。
(2)将吸痰管沿病人口腔或鼻腔插入,同时观察病人的反应,调整插入深度,避免损伤黏膜。
(3)吸痰过程中,要注意力度的掌握,避免给病人带来不适和刺激;吸痰管吸引痰液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秒,以避免氧气供应不足。
(4)吸出痰液后,将吸痰管放入塑料袋中,避免二次污染。
(5)吸痰操作结束后,将病人的口腔和鼻腔用生理盐水清洗,然后协助病人调整舒适的体位。
吸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吸痰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措施,用于帮助病人清除呼吸道中的痰液,改善呼吸功能。
以下是吸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一:口腔吸痰法1. 准备工作:戴好手套,准备好护理工具、垃圾袋等。
2. 采取体位:将病人放置于床或椅上,使其舒适并便于操作。
3. 放置隔离垫:将防水垫放在病人的下巴下方,以防止痰液溢出。
4. 让病人用漱口水进行口腔清洁。
5. 将吸痰管插入病人口腔,经口咽和声门,并通过痰液泡沫的声音来判断是否正确插入喉咙中段。
6. 将管道连接到抽吸机,并调整吸力适当。
方法二:气管切开吸痰法1. 准备工作:戴好手套,准备好护理工具、垃圾袋等。
2. 采取体位:将病人放置于床上,头稍微向后仰,确保气管切开口清晰可见。
3. 清洁切开口周围的皮肤,并覆盖无菌垫。
4. 将吸痰管送入气管切开口,向下推进约8-10厘米,并向下汲取痰液。
5. 在吸取痰液前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喷雾进行冲洗。
注意事项:1. 吸痰前应与病人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得到病人同意。
2. 护士应戴好手套和个人防护用品,保持自身及环境的清洁。
3. 吸痰管必须是清洁、无菌的,使用后应进行清洁消毒。
4. 吸痰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和尊严,避免感染交叉。
5. 吸痰时应注意吸力的适应性,过大的吸力可能损伤病人的呼吸道黏膜,过小的吸力则可能无法清除痰液。
6. 吸痰频率应根据病人实际情况来定,一般每4-6小时吸痰一次。
吸痰后的护理措施:1. 吸痰后应给予口腔护理,包括漱口、清洁牙齿和嘴唇等。
2. 定期更换床单、枕巾等物品,保持环境清洁。
3. 观察病人吸痰后的情况,包括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呼吸音及痰液的性状等,并及时记录。
吸痰的注意事项还包括了实施前、进行中和之后的护理。
在吸痰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所有需要的器械、物品等都准备齐全。
在吸痰进行中,护士需要保持专注和细致,注意吸痰的方法和步骤,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
在吸痰之后,护理人员要做好后续的护理工作,包括病人的口腔清洁、床单的更换等,并观察病人的情况进行记录。
吸痰的注意事项:某些呼吸机能不全的病人,自己不能咳出或排出分泌物,此时常需要护士用导管将分泌物用机械吸引的方法抽出。
吸痰操作的注意事项如下:(1)吸痰前应检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好,各种连接管连接是否严密、正确;(2)吸痰时要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各种无菌物、导管及无菌水均应每日更换,以防污染呼吸道;(3)插入导管动作应轻稳不可用力,减少导管在呼吸道粘膜上拖、拉,采取间断吸引,以保护呼吸道粘膜;(4)2次吸引之间,应重新给病人吸氧,以防血氧过低。
发现阵发性咳嗽及心律不齐应立即停止吸引。
(5)吸引不可持续超过10~15s,负压不可过大,成人真空压10.7~16kPa,小儿压力应小。
一般吸痰的时间根据分泌物的多少来定。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肺高压的每次吸痰不超过10s 当气道内有分泌物(痰液)积聚时,会阻碍气道的正常通气,因此必须将分泌物从气道内排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人工气道建立后,病人出现咳嗽反射障碍甚至消失,自行排痰障碍,必须采取人工吸痰。
吸痰是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是通过合适的负压吸引的方法将患者呼吸道内潴留的分泌物吸出。
吸痰对维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防治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上一些气管切开后分泌物较多的病人,经反复负压吸痰时有肺不张的发生。
我们发现吸痰负压过大可致肺泡萎陷。
为此,我们利用简易呼吸器在每次吸痰后膨肺3~5次,每次通气量600~700ml,有效地预防了负压吸引所引起的肺泡萎陷。
采用简易呼吸器进行膨肺,不会将分泌物挤进远端的小支气管造成肺不张。
合理的吸痰方法可以确保痰液的及时吸出,避免因痰液吸出不及时而造成呛咳、误吸、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和对呼吸道黏膜的损害。
严格、有效、细致地气道管理,往往是疾病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是,如果气管内吸引不当会导致气道黏膜的损伤。
吸痰过程中,因负压过高或吸痰管开口正对着气管壁,且停留时间过长,负压可将小黏膜吸入气管内,而导致出血〔1〕。
吸痰注意事项及操作流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吸痰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操作,用于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
在临床护理中,吸痰的操作流程非常重要,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吸痰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
一、吸痰的注意事项1. 检查病人的病史,了解其痰液性质和量,选择适当的吸痰方式;2. 在吸痰前,先测量患者的体温和呼吸率,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3. 吸痰前应事先准备好吸痰设备,确保设备的清洁和完整;4. 操作前应先向患者做好交流工作,解释吸痰的目的和过程,获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5. 在吸痰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刺激呼吸道,以免引起呼吸困难或其他并发症;6. 吸痰后应及时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和痰液的性质,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7. 操作过程中要经常洗手,保持手部清洁,避免交叉感染;8. 吸痰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尽量减少他人的观看与干扰。
二、吸痰的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a. 洗手并戴好手套;b.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吸痰设备;c. 准备好吸痰袋和吸痰管;d. 调节吸痰设备的气压和流量,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术前准备a. 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和过程,取得其合作;b. 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使用口罩或面罩;c. 给患者准备好纱布或口腔护理用品。
3. 吸痰操作a. 打开吸痰设备,调整气压和流量至适当水平;b. 将吸痰管插入患者的口腔或气管内,吸痰过程中应轻柔并避免过度刺激;c. 吸痰时应注意管道的位置和深度,避免对呼吸道的伤害;d. 吸痰后应注意观察痰液的性状和量,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e. 吸痰完成后,及时将吸痰设备清洗和消毒,并做好记录工作。
4. 归档记录a. 记录患者的吸痰情况,包括时间、次数、痰液的性状、患者的反应等;b. 及时向医生汇报吸痰情况,以便医生做出适当的处理和调整。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对吸痰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