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9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主席朱美芳单元D09-17月13日
- 格式:pdf
- 大小:170.75 KB
- 文档页数:4
高训班学员实地探访,参观学习。
实地探访
走进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
实验室和标准测试机构通常是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
理论学习之余,学员们还深入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纺织集团检测标准有限公司以及上海东方国创先进纺织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学习,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和研发趋势。
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源于我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是我国纤维和纺织材料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走进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果实验室,学员们就被那一个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闪光”纤维吸引:粘胶基碳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它们不仅展示着中国的科技成果,更代表了该实验室在纤维材料改性领域的荣耀。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巨安奇为学员们讲解了纤。
朱美芳,博士,中共党员,东华大学副校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她主要研究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纳米和智能材料,在通用聚丙烯纤维材料的细旦化、功能化和高品质化以及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成纤技术及其功能纤维制品的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并成功应用于国内相关企业,取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200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为我国纤维及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作为材料学院前任院长,她积极倡导研究型本科生教学的创新模式,领衔的教改项目“发挥学科优势,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高质量人才”获2004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全球制造业必争高地!我国先进纤维新材料要这样发展作者:郭春花许依莉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22年第06期行业之久远在纤维,创新之强盛在纤维,应用之广博在纤维。
继往开来,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将继续探索纤维新材料发展之路,助力中国纺织成为世界纺织科技的主要驱动者、全球时尚的重要引领者、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进者。
作为纺织产业最为重要的原料,纤维材料不仅在体量上满足纺织产业发展需要,更是纺织产业科技、时尚、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经过多年发展,从用天然、仿天然到返天然、超天然,中国纺织纤维材料供给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202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5800万吨,占世界比重的50%以上,化纤产量占世界比重超过70%。
规模优势和全产业链闭环的创新生态使得我国纤维材料创新正从“跟跑”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阶段。
但与世界一流强国相比,我国纤维新材料发展仍有差距,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标准建设与知识产权布局相对滞后,不少高精尖领域仍存瓶颈与短板。
作为新时期推动以纤维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关键力量,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承担着强化先进功能纤维领域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使命,联合联盟企业,凝聚更多力量,在基础纤维材料、战略性纤维材料、前沿纤维材料方面,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加速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产品开发我国纤维材料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功能纤维新材料、高端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前沿纤维新材料这三个领域仍存在一定差距。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员、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总经理王华平曾经指出,以功能纤维材料为例,当前我国功能纤维材料品种齐全,大部分处于跟跑阶段,在低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但是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功能纤维新材料领域的高端市场,其品牌与原始创新能力很强。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也指出,我国是纤维材料大国,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体系,通用纤维具有优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战略新兴纤维材料,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072 中国纺织 2021面向未来 中国化纤如何自驱进化——记第27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泗阳2021)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日前,在千里运河最美县——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第27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泗阳2021)拉开帷幕。
本次会议以“新阶段、新格局—引领全球化纤产业新发展”为主题,围绕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世界化纤工业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化纤工业“十四五”发展等热点问题展开探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司长何亚琼,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原巡视员、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原副会长贺燕丽,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二级调研员纵瑞龙,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主任华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郑俊林、副会长兼秘书长关晓瑞、副会长吕佳滨等行业领导,以及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黄萍,宿迁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章其波等地方政府领导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
牛方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021 中国纺织073当前,疫情演进仍是影响全球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处长李若愚表示,全球经济正保持复苏势头,202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延续复苏进程分化,主要经济体当中,美国、中国等经济恢复速度较快,而欧洲、日本、印度等受到疫情持续影响,经济复苏出现波折。
2021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动力有所减弱。
随着三季度欧美地区疫情反复,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进程有所放缓。
综合近两年分析,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回归正常化低速复苏。
她特别指出,中国经济率先从疫情中复苏,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生产需求不断回升,内生动力逐步增强,但三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散发疫情间歇出现、能源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能耗双控压力增大等使短期经济承压不可避免。
生物质纤维改性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国家不断颁布保护环境法规,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是人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生物质纤维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因可以用来填充改性塑料而备受关注。
生物质纤维具有来源广泛、加工成本低等优势,可作为高分子复合材料中优秀的增强材料。
相较于其他纤维,各种生物质纤维的价格低廉、易于回收、可降解以及可再生利用等特点更为突出。
生物质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已经逐步取代部分木材及合金,大量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外壳、建筑材料、汽车材料等领域。
虽然天然植物纤维复合材料有许多优点,但生物质纤维和高分子材料的复合仍面临许多问题。
生物质纤维因其独特结构,含有大量的羟基等极性基团,与非极性的高分子树脂基体间的界面相容性极差,限制了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同时,生物质纤维中也含有大量的氢键,各个氢键之间的作用力导致生物质纤维容易出现团聚现象,因此在高分子树脂中分散效果受到限制,进而影响纤维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表现。
关键词:生物质纤维;改性方法;高分子材料引言生物质纤维有着密度低、可再生、价格低、绿色环保等优点,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用其填充高分子树脂材料,产品性能优异,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纤维预处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已经有了一些结果。
然而,现有的改性技术和生产技术并没有将其充分发挥其高强度特性,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改性,以保证其在较大程度上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除工艺方面的研究外,对其作用机制尚无说服力的理论,因此,对纤维表面预处理的机理的深入探讨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1我国生物质纤维的应用现状生物质纤维应用特别广泛,可用于食品、工业材料、纸、纤维、医疗保健材料等行业,特别是在医疗保健材料行业中,生物纤维面膜依靠与肌肤贴合能力强、保湿锁水能力强等特点很受消费者欢迎[4]。
目前,我国生物质再生纤维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产能已达191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77%。
6 /资讯/ INFOS 第八届纺织行业新闻奖评选启动,数百名记者竞争十佳11月15日,第八届全国纺织行业新闻奖评选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本届新闻奖评选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纺联新闻中心承办、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协办并以“沭阳杯”冠名。
全国纺织行业新闻奖评选活动今年已是第八届,一路走来,中纺联紧随国家新闻宣传工作原则和导向,坚守行业舆论宣传阵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实施“十三五”战略规划等多个重大节点,中纺联回顾改革开放40年非凡历程,行业宣传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会上,中纺联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向媒体记者介绍了纺织行业整体情况,并对行业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要求,鼓励记者要坚守职责,不断通过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以科技、时尚、绿色定位讲好行业故事,以创新思维和写作方式叙述行业卓越成绩。
中纺联副会长孙淮滨在介绍新闻奖评选筹备情况时表示,新闻宣传是提升行业发展的软实力,是助推纺织强国建设的力量,开展新闻奖评选活动正是为了激励多出好记者、好新闻,鞭策鼓励记者自强不息、牢记使命,希望新闻奖评选活动与“沭阳杯”并肩同行,共同努力将活动持续举办下去,发挥好媒体记者喉舌作用。
据了解,“沭阳杯”第八届全国纺织行业新闻奖评选范围包含综合媒体和行业媒体,设十佳记者奖、十佳作品奖两大奖项。
第八届新闻奖在评审上将更加严谨,注重质量。
(徐长杰)祝贺!纺织领域新增两名院士11月22日,备受瞩目的中国科学院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双双公布,纺织领域新增两名院士,其中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美芳,1965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导;1986年获得东华大学(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学士学位,1988年获东华大学(时名中国纺织大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9年获东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纤维学会执行理事、Advanced Fiber Materials 期刊Editor-in-Chief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2018~2022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纤维素改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纤维素,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糖,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环保特性,因此在众多领域如造纸、纺织、食品、医药以及生物材料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纤维素本身的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质限制了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应用,因此,对纤维素进行改性研究,以提高其性能并拓宽其应用范围,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近年来纤维素改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改性方法、改性纤维素的性能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文章首先介绍了纤维素的基本结构和性质,然后详细阐述了化学改性、物理改性和生物改性等主要改性方法,接着讨论了改性纤维素在造纸、纺织、食品、医药和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现状,最后对纤维素改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纤维素改性研究进展的参考。
二、纤维素改性方法纤维素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环境友好性等。
然而,其固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亲水性、结晶性和热稳定性,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因此,通过改性方法提高纤维素的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一直是科研领域的热点课题。
物理改性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改变纤维素性能的方法。
通过热处理、机械处理或高能辐射等手段,可以改变纤维素的结晶结构、形貌和分子链排列,从而改善其物理性能。
例如,热处理可以使纤维素分子链发生重排,提高其结晶度和热稳定性;而高能辐射则可以引发纤维素分子链的断裂和交联,形成新的功能基团。
化学改性是另一种广泛应用的纤维素改性方法。
通过引入化学试剂,如酸、碱、氧化剂或还原剂等,可以改变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例如,酸处理可以使纤维素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低分子量的纤维素衍生物;而碱处理则可以破坏纤维素的结晶结构,增加其反应活性。
通过与有机化合物反应,还可以在纤维素分子链上引入特定的功能基团,如羟基、羧基、氨基等,从而赋予其新的性能。
第3期朱卫军等: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与反渗透耦合系统的运行性能研究* 109 * organic matters?ammonia nitrogen and phosphorus?N e.,the RO permeate could be reused as a high quality water while MF effluent was suitable for urban miscellaneous pared with the commercial forward osmosis (FO)membrane made of cellulose triacetate (CTA)and thin-film composite polyamide (TFC)?the aquaporin FO membrane used in this study had a lower initial w stable operating flux due to a lower biofouling.Keywords:microfiltration;forward osmosis;reverse osmosis;satt accumulation;draw solute recovery(上接第96页)with seawater as the f eed.The SSGMD process was applied to membrane distillation,the effect of feed temperature (T-n)and feed flowrate (Qf)operation parameters on the membrane flux (/).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optimization m ethods on permeate flux,membrane fouling,thermal efficiency were studied individually.The r esults show that the membrane flux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eed temperature and feed flowrate on the SSGMD.Results of strengthening contrast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al flux enhancement effect could be the GSGMD,its thermal efficiency was 49. 21%,memb fouling.Keywords:pulsatile flow;gas-liquid;SGMD;flux enhancement ratio;thermal efficiency 开启新征程“2018中国膜产业发展峰会”在京圆满落幕2018年5月9日,由中国膜工业协会主办的“2018中国膜产业发展峰会0以下简称:峰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圆满落幕.在 当前国家发展“新经济”需要培育“新动能”的大背景下国内膜行业正处于产品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本届峰会的成功召开注 定将在中国膜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峰会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综 合利用处处长杨尚宝、科技部社会与发展司处长张书军、工信部原材料与工业司处长张文明、石化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等 各部委的相关领导均莅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并给予指导.中国工程院高从堦院士、侯立安院士、舒兴田院士、曲久辉院士、蹇锡高院士,中国化工报社社长崔学军、中国材料研究学 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翁端、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志刚等重要嘉宾出席了峰会开幕式.峰会将在技术引领、政策推动、金融助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讨论.共有来自全国3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 所的426位膜届同仁出席.5月8日上午隆重举行的开幕式在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继文的主持下正式开启,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董事长郝志刚、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民建中央能源与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杨尚宝、中国膜工业协会理事长郑根 江分别作了大会致辞.开幕式之后,中国工程院高从堦院士、曲久辉院士、舒兴田院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 胡迁林分别作了大会报告.5月8日下午,峰会分为五个分会场继续进行.分会场分别为“产业十金融”——涉膜企业的产业路径及方向;化工园区及 化工企业环境治理与水资源管理论坛—规范化、专业化、资源化;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村镇污水治理技术及运维互联化 研讨;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应用研讨会—总结、交流、创新、发展;膜产业装备与配套的挑战与机遇—新产品、新技 术、.5月9日上午,峰会设置了高端对话环节,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议题为政策推动十金融助力产业发展,由中国膜工业 协会副理事长、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邢卫红主持.第二单元议题为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由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 平博士主持.高端对话结束后,由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继文主持了中国膜行业科技奖、中国膜行业专利奖及 中国膜行业优秀工程师奖的颁奖典礼.闭幕式环节由中国膜工业协会理事长郑根江主持,高从堦院士对本届峰会进行了全面总结.高院士指出,技术、政策、金 融可以有效推动膜产业的发展,要重视国家对膜产业的支持、响应国家战略、关注行业改革.峰会在愉快热烈的氛围中完美结 .下午,峰会组织部分代表分别参观了北控沙河再生水厂和通州老户庄试点站一体化设备现场,代表收获良多,满载而归.(中国膜工业协会秘书处供稿)。
F ocus | 纤维070 中国纺织 2019系列报道动 未来文|本刊记者 谢琳习近平同志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提到,“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绿色发展”是《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和重点工程,纺织工业要实现绿色转型升级,纤维制造的绿色化进程是关键环节。
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确立的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思想指引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于2016年3月开始启动的绿色纤维标志工作,使得绿色纤维标志的行业影响力逐步提高,从开始的探索阶段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认证工作 起步艰难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启动的绿色纤维标志工作,旨在促进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倡导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材料和绿色制造,开启了从纤维源头到纺织全产业链的绿色化发展之旅。
历时三年,已有21家企业获得绿色纤维标志使用资质,这21家化纤生产企业无疑将成为推动化纤工业绿色制造和绿色纤维标志推广的先行者。
绿色纤维认证推广工作在21家认证企业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却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获得认证的企业们都面临着哪些困难呢?众多获得认证的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义乌华鼎锦纶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波在采访中谈到,“绿色纤维”认证目前在国际上还未得到广泛认可,企业在同下游对接时需要大力推广“绿色纤维”标志。
永荣控股集团尼龙事业部常务副总陈信富在采访中谈到:“绿色纤维认证的价值如何传递到下游企业,如何让下游企业接受并体现其价值,带动下游企业参与推广,绿色纤维推广基金助推绿色发展腾飞绿色之“秀” 演绎纤维品格“健康、时尚、绿色”是绿色纤维主题发布秀的三大主题,由香港理工大学倾情打造的这场动态大秀,以多篇章、多场景呈现绿色纤维的属性和品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相当多的产品是由绿色纤维标志企业制成,与本次发布秀的主题完美融合,体现了策划人和设计师在绿色纤维运用上的情怀和责任,运动、休闲、健康、防护、婴童、家居⋯⋯绿色纤维几乎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绿色、健康与时尚之美的交汇必将让绿色纤维焕发强大的生命力!绿色的寓意是清新、健康、希望,是生命的象征;绿色纤维的特点是科技、环保、舒适,是行业发展的方向;绿色发展,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
纺织高训班走进上海、盛泽作者:***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24年第28期7月20—21日,2024全国纺织复合人才培养工程高级培训班来到开放创新之城——上海、衣被天下之镇——盛泽,走进东华大学、上海纺织集团检测标准有限公司、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进行参观、交流,围绕纤维新材料的发展动态及趋势、化纤标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等主题进行了深入学习、探讨。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靳高岭主持此次活动。
科技领“纤”,合作有“维”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回顾了和纺织高训班一起走过的8年时光,之后从跨越数千年的丝绸之路为切入点,分享了纤维材料的发展历程、最新发展动态与未来趋势等。
当前,面对传统大品种通用纤维进入“微利”时代的挑战,国际绿色化、高值化、功能化、智能化纤维研究的活跃态势,国内急需促进常规纤维的优质化与高值化,并积极推进生物基可降解纤维等新材料的研发工作。
她特别提到了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的重要性,这类材料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废旧制品在一定条件下可降解为二氧化碳、水等无害物质,参与大自然循环,对于减少石油资源使用、降低碳排放量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朱美芳详细讲述了聚羟基脂肪酸酯PHBV和纤维素纤维的研发故事,强调了生物基纤维的功能化设计对于推动全球纤维材料向低成本化、多功能化、纳米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东华大学与银鹰合作的纤维素活化—冷冻溶解新工艺,该工艺创新了湿法纺丝技术,制备出力学性能优异的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实现了再生纤维素制浆、成型全链条的产业化生产;石墨烯/粘胶健康防护功能纤维,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即石墨烯的功能化改性、纺丝级水相分散技术等,为业界提供了新思路。
展望纤维新材料未来发展,朱美芳提出了功能与智能纤维材料研究新思路,即从传统的“1+1≤2”功能普通叠加模式,到自下而上变革突破的“1+1≥2”的功能传递放大功能。
具体而言,功能纤维将向原料绿色化、功能定制化、加工智能化、评价系统化、应用多元化发展,碳基纤维将更多聚焦柔性、导电、储能、器件方面的突破,智能纤维将更多关注多模感知、信息处理、智能交互、可视显示等的无限可能。
出版物刊名: 纺织服装教育
页码: 485-48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学会副理事长;创新性成果;纤维材料;舒适化
摘要:2019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美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美芳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的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
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
现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七届国务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2022),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25届理事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美国纤维学会管理委员会委员(2019—2021),Advanced Fiber Materials期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