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年)PPT
- 格式:pdf
- 大小:8.66 MB
- 文档页数:35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年)的批
复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黔府函[2014]111号
【发布部门】贵州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4.06.15
【实施日期】2014.06.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1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年)的批复
(黔府函〔2014〕111号)
贵安新区管委会:
《贵州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恳请批准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年)的请示》(黔贵安管呈〔2014〕9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范围、规划期限、定位职能、发展规模、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和各项专业规划、技术经济指标,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规划范围。
贵安新区规划范围包括清镇市红枫湖镇以及百花社区、红新社区、新岭社区、红塔社区、巢凤社区,花溪区石板镇、党武镇、湖潮乡、麦坪镇,平坝县鼓
楼街道办事处、安平街道办事处、夏云镇、天龙镇、 ***镇、羊昌乡、高峰镇、马场镇、乐平镇、十字乡,西秀区蔡官镇、七眼桥镇、大西桥镇、旧州镇、刘官乡、黄腊乡,规划总面积1795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近期:2013年至2020年;远期:2021年至2030年。
(三)发展规模。
到2020年,贵安新区城镇人口达到90万人左右,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94.5平方公里左右;到2030年,贵安新区城镇人口达到。
贵安新区总体方案(含规划图)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和《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8号)精神,为积极稳妥扎实推进贵安新区建设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设立贵安新区的重要意义贵安新区地处贵州省贵阳、安顺两市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贵阳市花溪区、清镇市和安顺市平坝县、西秀区的20个乡镇。
贵安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较大。
一)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支撑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新路径。
贵安新区地处黔中经济区核心地带,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干线汇集、产业基础较强、能源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优化聚集,提升贵州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推动贵阳安顺同城化,拓展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贵阳城市空间容量趋于饱和,城市发展受到较大制约,贵安新区是贵州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科学开发低丘缓坡,提高荒山荒坡和劣质农用地利用水平,更加有效地保护基本农田;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用地等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探索符合西南地区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贵州生态景观良好,但喀斯特地貌分布广、生态基础脆弱,同时,贵州的生态情况对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扶植贵安新区,有利于依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调整优化人口、经济与资本情况的空间匹配关系,实现国土开辟与生态情况协调发展;有利于总结和推广生态文明城市扶植经验,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糊口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贵州贵安新区总体方案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和《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8号)精神,为积极稳妥扎实推进贵安新区建设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设立贵安新区的重要意义贵安新区地处贵州省贵阳、安顺两市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贵阳市花溪区、清镇市和安顺市平坝县、西秀区的20个乡镇。
贵安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较大。
(一)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支撑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新路径。
贵安新区地处黔中经济区核心地带,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干线汇集、产业基础较强、能源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优化聚集,提升贵州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推动贵阳安顺同城化,拓展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贵阳城市空间容量趋于饱和,城市发展受到较大制约,贵安新区是贵州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科学开发低丘缓坡,提高荒山荒坡和劣质农用地利用水平,更加有效地保护基本农田;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用地等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探索符合西南地区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贵州生态景观良好,但喀斯特地貌分布广、生态基础脆弱,同时,贵州的生态环境对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调整优化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匹配关系,实现国土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总结和推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经验,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4区域环境概况自然环境概况地理位置贵安新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区,东临贵阳市花溪区,南接黔南州长顺县,西靠安顺市,北跨清镇市红枫湖,构建了以贵安新区和贵阳市主城区、金阳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行政区块。
本弃土场位于现状贵安大道、贵昆铁路南侧约,马场镇区西南侧约,规划西纵线西侧约,规划瑞士小镇西北侧、万华禅院东侧约3km 处。
本弃土场行政区划属马场镇界三台村。
见附图地形、地貌贵安新区整体地形近似呈矩形块状,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是比较典型的低山、低中山地区,西南部海拔高,东北部海拔略低,区域内海拔在1498~1267m 之间。
场区为山地溶蚀峰丛地貌,四周环山,中间地势低缓平整,场地最低处标高,最高处标高,场地内最大相对高约,岩壁陡峭,山体表面植被较为发育,主要为灌木及少量乔木。
环境地质岩土构成场区上覆土层为耕植土及红粘土,主要分布于场地中部地势低缓平整盆地,覆土较薄,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贵阳组(T2gy)石灰岩及白云岩,中厚层状,场地地层连续,产状稳定。
地质构造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贵阳组(T2gy)石灰岩及白云岩,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倾向70°~80°,倾角10~15°。
场区无断层通过,除岩溶洞隙较为发育以外,其它无崩塌、滑坡、采空区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
水文地质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其中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红粘土的裂隙和土中,水量有限,主要由山区渗流及大气降水补给,无统一水位,分布不均匀,常呈透镜状分布,水量随季节性变化大;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基岩节理裂隙和岩溶破碎带中,埋藏较浅,地下水以溶洞~裂隙型为主。
地震烈度场地覆土类别为中软土,抗震类别为Ⅱ类,场区地震动峰值为,地震动特征周期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400万)》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场地为抗震一般地段,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良好。
自然资源气候资源本弃土场位于贵安新区马场科技新城西侧,其气候介于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与典型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具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气候主要特点是凉爽、湿润、清新、太阳辐射低。
贵州贵安新区总体方案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和《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8号)精神,为积极稳妥扎实推进贵安新区建设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设立贵安新区的重要意义贵安新区地处贵州省贵阳、安顺两市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贵阳市花溪区、清镇市和安顺市平坝县、西秀区的20个乡镇。
贵安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较大。
(一)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支撑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新路径。
贵安新区地处黔中经济区核心地带,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干线汇集、产业基础较强、能源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优化聚集,提升贵州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推动贵阳安顺同城化,拓展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贵阳城市空间容量趋于饱和,城市发展受到较大制约,贵安新区是贵州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科学开发低丘缓坡,提高荒山荒坡和劣质农用地利用水平,更加有效地保护基本农田;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用地等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探索符合西南地区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贵州生态景观良好,但喀斯特地貌分布广、生态基础脆弱,同时,贵州的生态环境对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调整优化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匹配关系,实现国土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总结和推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经验,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贵安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暨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贵安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暨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控制和管理贵安新区中心区的规划、开发与建设,更好地落实《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20)》和《贵安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规划内容,特制定本规划文本。
文本中下划线部分条款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条本文本适用范围为《贵安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暨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划定的规划范围内的规划、建设和土地利用活动。
自本规划批准公布之日起,规划范围内的一切建设和土地利用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文本和图则的规定,并应符合国家、贵州省、贵安新区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在规划范围内开展的下层次规划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要求。
第三条本文本涉及的规划范围为东至规划湖林支线铁路,西至贵昆高铁线,北抵杉木村、汪庄村,南至贵昆铁路,规划范围总面积约43.30平方公里。
第四条规划依据为: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GB50180-93);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7.《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2009);8.《贵州省城市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暂行办法》(2009);9.《贵阳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0.《贵安新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初稿)》(2013年);11.《安顺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2007年);12.《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8号);13.《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4.《黔中经济区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15.《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16.其他相关的法规和技术规范、规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