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周作人作品风格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鲁迅——永恒的魅力马叙伦——近似古代的笔记周作人——冲和平淡的首席代表夏丐尊——平淡中自有章法结构胡适——自然流畅,不用重笔刘半农——寓庄于谐,不拘规矩郭沫若——挥洒过快,却又清新诱人许地山——笔意所到,戛然而止孙伏园——一种特有的雅趣周瘦鹃——温柔而少冷峻之色袁昌英——豁达大度,挥洒流畅叶圣陶——朴实之中自有醇美韬奋——以早期杂感随笔为胜张恨水——言之有物,取径冲淡陈源——一味倾吐着自己的爱与憎林语堂——精彩片段多在议论郑逸梅——意味隽永,情趣盎然徐志摩——活泼华丽,充满灵气郁达夫——多为才情之作茅盾——直拗硬朗而少圆一润轻灵方令孺——笔触细腻,感情深挚许钦文——笔墨淡而节奏偏慢成仿吾——纵笔而下,直抒胸臆曹靖华——浓重的抒情|色彩庐隐——最妙的还数小品朱自清——淡泊之中时露清丽王统照——不名一状,也不成派郑振铎——稍加用心,再可提升孙福熙——徐徐叙来,老成大度田汉——早年流丽,晚年质朴丰子恺——给人以恬淡而有味的享受瞿秋白——文学、政治、哲学的组合闻一多——从冷峻、理性到烈火老舍——俚而不俗,俗中有雅俞平伯——自一由舒缓中时见雅意冰心——亲切,自然,温柔苏雪林——议论中有见解,显灵气魏金枝——终究以议论为长曹聚仁——纷陈杂出,削足适履阿英——直笔多而曲笔少夏衍——闪过光亮蒋光慈——强烈丰富的感情鲁彦——人情味与人性色彩巴人——冷嘲热讽,愤世嫉俗梁实秋——以思想、学富、议论取胜许杰——把灵魂与生命注入文中石评梅——文风清妙,字句美丽胡风——理性支配下的澎湃诗情赵景深——客观真实,时带趣味沈从文——秀丽隽永,洒脱自如冯雪峰——刚健有余,柔美不足梁宗岱——清丽迷人中的朦胧诗意黄药眠——明朗、感奋的基调聂绀一弩一——自成趣味与奇响台静农——自有详略,自有剪裁钟敬文——清朗绝俗,自有追求朱湘——时老成,时犀利,时柔和黎烈文——朴素流畅,偶耍花一槍一孔另境——忠实的纪实者丁玲——注意穿插人物与画面凌叔华——当以才情取胜沙汀——善用轻笔,不喜重笔艾芜——朴素、轻便的文字巴金——真诚亲切的交流杨刚——踩着感情的火轮滚一动叶灵凤——以一小点来忽远忽近地放射冯至——朴素中见华美楼适夷——时简时繁,绝不冗长施蛰存——懂得语言的妙谛臧克家——精练流畅,时露诗情梁遇春——快谈,纵谈,放谈李广田——流畅恬淡,抒情中蕴含诗意李健吾——颇懂散文的节奏与韵味吴伯箫——左右挥洒,皆成妙文徐铸成——简洁约束,自能传神蹇先艾——一种带有议论的叙述陈伯吹——浅显易懂,色调明朗谢冰莹——平实畅达中的热情与活力黄源——喜欢讲究条理缪崇群——朴素之美,人情之美杜衡——语言老成,转换随意萧军——跳跃时方显灵气与聪明廖沫沙——东拉西扯为杂文田仲济——写法多样,句法多变陆蠡——属于自己的一种议论傅雷——很懂得语言选择的重要性周立波——欠文采,却有板有眼秦瘦鸥——趣味多而深刻少上一页12下一页吴组缃——正面、反面、侧面都写靳以——天真烂漫,单纯明净丽尼——有一种美丽的忧伤范长江——简洁而凝重的笔墨柯灵——炉火纯青,下笔有神叶紫——介于格言与随感之间徐懋庸——酷肖鲁迅的杂文师陀——只觉得有些恬淡萧乾——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卞之琳——简洁明快,庄重严谨季羡林——清泉流泻,春风骀荡邓拓——长于议论,又能写意何其芳——美丽而诗意的凤子——一种特有的情感气氛杨朔——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陈企霞——论证严密,层层推断唐搜——曾有过种种尝试陈荒煤——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草明——似少一种深邃的思考孙犁——平易淡朴的文风叶君健——艺术上有多种特色赵清阁——以情为重的文章王西彦——良知与正义感支配下的抒写徐迟——用新闻的手法追求完美周而复——长于纪实,不拘一格杜宣——始终保持平稳的节奏严文井——带有思索的`低抑情绪冯英子——自然质朴,别饶情趣碧野——从粗一壮激越到明丽抒情刘白羽——褒贬不一的抒情文苏青——拉杂中也会生动出彩吴祖光——说真话,有骨气韦君宜——早年天真,晚年反思秦牧——注意技巧,懂得剪裁黄秋耘——诸体皆备,随笔尤胜冯牧——总用夹叙夹议的方法郭风——得心应手,无施不可黄裳——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张爱玲——大多都是信笔写去魏巍——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欧陽文彬——只需要真诚与质朴蒋星煜——自然质朴的文风艾煊——很注意语言的节奏何为——注意人物与情节牛汉——表达生命的体验与发现峻青——强调立意与情感袁鹰——一丝不苟,情致绵绵岑桑——畅达流丽,精练生动张天健——浓淡相宜,疏密有致邵燕祥——横也成文,竖也成文赵鑫珊——心灵航程中的永恒瞬间小思——从文章中感受其气质叶文玲——以文反映时代脉搏冯骥才——妙不可言,别是一家黄河浪——似不经意,实很讲究余秋雨——有自身的节奏与词汇王周生——更接近于一种时文的写作张抗抗——个人性灵的刻录赵丽宏——心灵与语言的双重之美胡绳梁——枝叶扶疏,神清气朗。
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比较观伴随着中国文学史的演进,20世纪上半叶迅凭借其优秀的文字技巧,尤其是散文创作,深入民心,被称为“新文学之父”。
几十年来,许多作家如周作人,的文学创作深受鲁迅的影响,他们创作的散文着实值得研究和比较观察。
本文将分析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比较观,旨在展现他们的不同点及各自的创作特色。
首先,就表达方式方面进行分析。
鲁迅善于利用象征、拟人、突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其漂亮的想法,使散文更加优雅而充满情趣。
他认为,真正优秀的文章应该是抒情性的,有意义的,而不仅仅是记载客观事实。
例如,在《朝花夕拾》中,他用道德评价来反映一个社会,在《药》中,他把苦苦哀求做药的普通老百姓与神灵的比较,以此表达了贫穷人们的绝望,以及陷入贫穷的社会的悲惨命运。
然而,周作人的文学创作有它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他的散文写作充满新颖性,文字抒情感深,表达出一种非常清新脱俗的气息。
他善于把平凡的事物变成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赋予它们自然的生命及隐喻意义,并通过这些故事,去反映社会的不足,昭示向社会的责任。
例如,在《蜗牛与黄鹂鸟》中,他以一只蜗牛与一只黄鹂鸟的爱情故事,表达了社会的不公平。
在《青蛙的安居》中,他以一只青蛙的视角去表现苦难和挣扎,揭示着社会的苦痛和纷争。
其次,就写作主题方面进行分析。
鲁迅认为,只要是正确而有意义的事物就可以成为写作主题。
不管是大桥飞跃的雄壮,还是流水落花的柔美,他都善于从历史事件,社会变革,人物心理状态,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展现其文学创作的功力。
例如在《夜雨寄北》中,主题以突击队的决绝跃起和完歌的沉默下降为主,以军旅生活的艰辛描绘了斗争的残酷,抒发了革命的救赎之情。
而周作人则以生活中的小事,如爱情、人类的孤独感、现实的残酷等为主题,反映他所经历的悲惨与苦难,通过抒情的语言来突出其文学创作的出彩之处。
例如在《叶子》中,他以叶子哀叹自己失去爱人的悲痛,以令人沉思的文字,表达了爱情的忧伤。
最后,就写作风格和思想意向进行分析。
一、鲁迅与周作人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但他们的散文风格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鲁迅的散文风格是战斗式的,是“匕首”,是“投枪”。
鲁迅的四部代表性散文集分别是《热风》,《坟》,《野草》和《朝花夕拾》。
鲁迅的杂文集《热风》是新文化运动初期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散文的集结,它们大都短小精悍,简炼泼辣,像匕首,像投枪,正如郁达夫说的,“寸铁杀人,一刀见血”,对于反动军阀、封建伦理和论敌大都毫不留情,充分发挥着作为“五四”革命战士的战斗武器的作用。
相比于《热风》里的短小杂文,《坟》多为长矛巨戟,煌煌大论,但是批判依旧是严峻的,语调依然是犀利的,尤其是对于反动统治者的专制和国民的卑劣人性讽刺,更加战斗有力,感情激烈。
《野草》里的散文,鲁迅称之为散文诗,这些散文构思奇特,比喻丰富,多用象征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突出体现了作者“‘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的人生哲学,而这些散文篇章却依然秉承了鲁迅的战斗意志,对黑暗的势力和空虚无望的现实作了批判和反抗,应该说这依然是具有着战斗情怀的。
散文集《朝花夕拾》风格独特,鲁迅称之为回忆文,最大的特色是有如炉边絮语,风趣幽默;又如时事点评,嬉笑怒骂,机智锋利,形成了一种优美抒情中闪烁着冷峭讥讽的写作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具有着浓烈的现实参与意识和社会批判情怀的。
而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美文”的提倡者和实践者,是一代美文大师。
周作人创作的美文则具有着唯美的格调,提倡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美学格调,秉行着感情节制的理性风范。
周作人最成功的,也是最美的文章,比如《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和《北京的茶食》,无一不是自居于艺术“象牙塔”中的作品,具有浓浓的闲适格调和唯美风范,以及淡淡的哀愁味和轻轻地幽默情。
可以说,在周作人的小品文里,你难以发现他对于现实的激烈态度,即使对于任何的人或事也绝不过激,像鲁迅那样“痛打落水狗”的战士激情是少见的,因为周作人自称是一个极少狂热的人,因此他的散文风格往往不是以大波大涛、大憎大爱的激烈形式,而是以节制平和的形式来表现的。
“兄弟文人”鲁迅和周作人:两腔才情,一生恩怨【大先生:鲁迅】一个人是否有所作为,开始做什么并不重要。
鲁迅先学医,继而从教,然后从文,最终在文学的路上走到极致。
考察鲁迅生平,专业写作的时间并不长,《狂人日记》发表于一1918年,那时候他已经38岁了。
鲁迅少年是布鞋踩雨,中年是撑伞避雪,中年总是积累了一肚子经验。
白色恐怖时期,有人挨过打,有人被暗杀,有人关进了牢房,尽管鲁迅也避难,也逃亡,但他从来不是风尘仆仆,不是丧家之犬,而是衣衫干净,步履从容,面带微笑地从北京到厦门,从厦门到上海,真不行,躲进租界的小楼。
这正是中年人世事洞明之处,读鲁迅的那些杂文,就知道他的老辣。
鲁迅有段评价胡适与陈独秀的话,十分出名: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段话变一下,用来评价周氏兄弟也蛮合适: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鲁迅的那门半开着,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你看不清楚。
周作人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什么也没有。
有些时候,鲁迅高明得如同设空城计的诸葛亮啊。
鲁迅走从文这条路,多少与心性有关。
医学枯燥,教学乏味,以鲁迅后来杂文中流露的个性看,他是做不了医生的。
鲁迅文章的深刻与伟大,有厚重的传统文化作为底蕴,现代作家只有他一个人能常读常新、温故知新。
他的很多文章,我读了二十遍以上还觉得像刚泡的铁观音一样醇厚,很多人的作品读上两遍已成甘渣。
鲁迅是极少数能让文字与思想共同抵达文学内核的人,他在思想上的深刻,汉语上的深刻,至今无人匹敌。
杂文成就了鲁迅,也毁了鲁迅。
不管别人怎么高度评价鲁迅的杂文,在我看来,以鲁迅的眼界、才华和学养,写那些东西绝对是大材小用,暴殄天物。
当然,我只是把鲁迅和鲁迅相比。
鲁迅去世后,有人写文章说:无疑地,他是中国文坛最有希望的领袖之一。
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比较观鲁迅和周作人,两位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他们在文学界分别担任黑白两派领袖的位置,其中,鲁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影响,而周作人则是受到尊重,二者的作品经久不衰,而他们的散文创作,也拉开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友谊之帐篷。
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具有写实主义和间断风格。
鲁迅是早期“新小说”文学运动的领军人物,他拒绝古典文学中的封建传统,以活泼有趣为主,开拓新的文学空间,把人物关系抽象成一种更加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重视写实的视角,使之在当时的文学界中创造出一面旗帜,并被众多文学家所效仿。
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则与鲁迅的散文创作有所不同。
他的散文创作更侧重于审美性,他崇尚古典文学的间断风格,以简练的语言和抒情色彩为主,主要描写动人而又有哲理的自然风景,用细节画出宏伟的整体,点明人生的智慧与真谛,在文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从作品本身来看,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有着不同的特色。
鲁迅注重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和关注,将具有新颖视角的“新小说”文学观注入散文创作中,以犀利的批判性和尖锐的描写把现实社会的种种伦理道德问题揭示出来,这些作品往往带着深刻的哲理精神,既有着辛辣的政治观点,也有着深刻的哲理感悟,对后代文学爱好者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则更多的侧重于审美的层面,用简洁而深远的文字来描绘动人的自然风景,以及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探索与感受,给人以宁静、淡雅、虔诚、修辞精良的审美享受,为读者打开一扇属于自然的宁静之门,给予读者自然的审美乐趣,也对后代文学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有着不同的特色,但他们都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
作为两大文豪,他们都经受了时代的洗礼,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对文学的热爱,无论是写实主义还是间断风格,他们都将其用于散文创作中,以实际行动推动着近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欣赏到上述精美绝伦的文学佳作,世世代代,让他们的文学影响贯穿中华民族的千百年历史,大大的激励着我们的文学精神,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文学的博大和神奇。
比较分析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化的异同相同点:首先,鲁迅与周作人都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在那里他们感受到中国国民性可悲的事实。
在那里读了很多书,接受了很多新思想,而这些都来源于洋人的书籍和梁启超、章太炎的思想。
梁启超那时虽未像章太炎那样直接教过周氏兄弟,但兄弟二人对这位学者,一度曾经很是羡慕。
那时梁启超是主张以小说感化民心的,亦提出“新民”之说。
梁启超的思想是十分庞杂的。
他既有进化论的观念,又受惠于卢梭的某种精神。
梁启超曾痛感中华文明已病入膏肓,他引进化论之观点入中土,阐明中国已处于过渡年代,但一旦触及到中国的具体国情,那呼声,总觉得有些弱小,改造社会,在那时谈何容易!后来的历史表明,更换政府容易,而改造国民性,则非一日半日之功。
于是他俩在归国后,都有投入于国民性的改造之中,对空泛的理想主义叫喊纠正,但激情的鲁迅这点承担得更多。
其二,刚刚说的他们在日本了解到的西方书籍和梁启超、章太炎对西方思想的传授,于是引起他们对西方思想的好奇与探索。
用西方人的知识方式来反省己身方面,即接受“被近代化”问题上,两人的态度是相同的。
不久后,他们便告别了梁启超、章太炎的思想,深入到西学之中,参之以国学研究,考察历史,探究人生,以自己的目光,去搜寻结论,很是用力。
这是“被近代化”过程中的优秀学子独有的选择。
只要看看后来两人不遗余力地译介域外人文科学理论,对中国文化的梳理,便可体味出他们创造新文化的崇高精神。
不隐讳自己民族的弱点,以韧力与传统抗衡,两人付出了不同的代价。
其三,在对待进化论问题上,他们都曾相信。
鲁迅早年以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世界的。
《热风》时代的作品,便多有这样的声音。
进化论的立足点,是把人看成物种的一类,是生命,它不类属于神,而系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还原的理论,即把人由神和封建皇权意识中,解放到自然的原态里。
《生命的路》谈的便是这一问题。
《随感录》中许多激昂的声音,便是以进化反对复古的呐喊。
如今读来,依然动人不已。
鲁迅与周作人新诗创作比较作者:秦雪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7期摘要:鲁迅与周作人的新诗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在白话诗的草创阶段却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诗尝试和探索的初期,周氏兄弟的新诗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印痕,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然而鲁迅和周作人的性格和思想各异,他们的新诗创作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关键词:鲁迅周作人新诗比较鲁迅和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两位光辉耀眼的人物。
鲁迅的杂文、小说和散文,周作人的闲适小品和美文,都是文学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都曾创作过一些新诗,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在白话诗的草创阶段却具有开拓性意义。
在新诗尚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的五四时期,他们的新诗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表现出一些相似之处;但周氏兄弟性格志趣以及文学价值取向的不同,又使他们的新诗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新诗探索时期共同的文学追求早期白话诗的尝试之作大都属于半文半白、半新半旧的东西。
但都不以诗人自居的鲁迅和周作人的新诗创作,却以崭新的形式和内容为早期白话诗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在白话诗的草创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周氏兄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开始创作新诗,难免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加上早期鲁迅与周作人思想上的暗合,他们的新诗创作自然呈现出一些相似之处。
第一,鲁迅与周作人都意识到新诗要想从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形式中挣脱出来,必须进行形式的革新。
他们的新诗都率先采用散文化的语言、欧化的文法和自然的音节,实现了新诗语言和形式的解放。
胡适说:“我所知道的‘新诗人’,除了会稽周氏兄弟之外,大都是从旧式诗、词、曲里脱胎出来的。
”[1]朱自清也说:“只有鲁迅氏兄弟全然摆脱了旧镣铐,周启明氏简直不大用韵。
他们另走上欧化一路。
”[2]他们用散文化的明白畅达的语言,表达着对于时代的感受和认识。
鲁迅早期创作的六首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人与时》《他》——完全摆脱了旧诗词形式的束缚,将语言的白话化与形式的自由化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胡适所说的“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鲁迅与周作人作品乡土性的对比作者:李星淼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4期摘要:鲁迅与周作人都是五四时期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都包含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对绍兴的风俗与风景进行了深入的描写,虽然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但是其表现是各不相同的。
鲁迅的作品情感炽热,关注人性与命运,周作人则注重自我灵性的发挥,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对比两名作家作品的乡土性。
关键词:鲁迅;周作人;乡土性对比鲁迅与周作人都是活跃在“五四”文坛时期的文学家,二人的作品皆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所谓“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便是世人对他们的肯定。
一、景物描写的乡土气息对比乡土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作品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周氏兄弟是土生土长的绍兴人,因此在他们的作品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绍兴的风土人情和习俗,使得文章在悲壮中增添了美丽。
鲁迅先生的《故乡》、《药》、《孔乙己》、《社戏》等文章均走进了中学课本,《社戏》中的月夜戏台和《故乡》中的海边沙地的描写无不呈现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图,在表现绍兴乡土气息的同时又给文章增添了亲和力,鲁迅可谓是中国最早的乡土文学家。
周作人虽不是乡土作家,但是他的《乌篷船》、《喝茶》、《济南道中》等作品均有对绍兴景物风光的描写。
鲁迅的故乡景物描写是“点染性”的,而周作人“全染性”,具有“乐浓”的特点。
周氏兄弟对景物的描写虽有不少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鲁迅从没有单纯的景物描写,他的描写极“淡”,目的是为了渲染气氛和突出人物特点,其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便是通过绍兴的“祝福”这一习俗来刻画的。
周作人的描写主要是“全染性”的,在《乌篷船》中对水乡景物大写特写,这种田园美景完全表达了周作人所谓的清高名士之风。
二、故乡怀恋之情的对比人们都对自己的故乡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周氏兄弟也不例外,他们的作品中无不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
尤其是鲁迅,常常抒发强烈的故乡怀念之情,《社戏》中以较长篇幅回忆儿时观戏活动,并强烈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记忆的感怀,鲁迅对故乡强烈的思念与他的一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常是身居异乡,在外求子教学,回乡时间十分有限。
鲁迅和周作人作品风格的异同之浅见
【摘要】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算是“开路先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均为民请命,他们研究的文化都是中西结合。
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不同处在于鲁迅的直言,而周作人相对的含蓄。
【关键词】鲁迅;周作人;直言;含蓄;风格;异同
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算是“开路先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均为民请命,他们研究的文化都是中西结合。
两位大师的作品让我如痴如醉,他们各有千秋,又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鲁迅的作品——辛辣、尖刻、强烈的感情、张扬的个性、一刀见血、一往无前、句式多欧化、脉络常跳跃;周作人的作品——平和、淡泊、娓娓说来、无浮燥凌厉的感觉。
如:鲁迅在杂文《“友邦惊诧”论》中写到:“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吧,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文中出现三个“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反讽效果显而易见,字字尖刻,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文中直接得到体现,不遮不拦。
文中痛斥帝国主义侵略者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和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的无耻行为,并深刻揭露出这一主一奴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要求抗日的中国人民的狰狞面目,文章的揭露方法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电文的要害之处加以反驳,可谓一针见血,痛快淋漓。
鲁迅的杂文几乎每一篇都是刺向敌人心窝的一把匕首。
周作人的杂文《碰伤》、《前门遇马对记》、《吃烈士》、《人力车夫与斩决》、《排日平议》、《日本的好意》、《奴才礼赞》、《女师大的命运》、《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等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有时还及时反映了重大社会事件或思想斗争,社会意识强烈,战斗意气盎然,可谓不乏“浮躁凌厉之气”,颇有“得罪人得罪社会”的行迹。
虽然大都写得并不激昂慷慨,并不义愤填膺,却显示了作者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积极为民主、人道主义,个性张扬的战斗风姿,和精神界斗士的其兄鲁迅站在同一条战壕中。
当然在行文上自有与鲁迅不同之处。
周作人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的叙述中,又常出反语,不像鲁迅能以“寸铁杀人”,但也别有一种战斗力量。
除了在杂文方面可以看出两位大师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作品风格不同之外,在散文、小说等其它作品中同样可见此情此风。
周作人的那些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的美文小品,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举例东洋、西洋、今人、古人、伟人平民、宇宙昆虫,乃至故乡的野菜,乌逢船,北京的菜石、鸟声……周作人的小品文恬淡从容,真率亲切,不娇柔,不造作,比如《乌蓬船》以致友人书的形式,介绍故乡的风物,态度亲切随便,粗看似乎枝蔓,颇多穿插,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洋溢着乡情和野趣,信笔所至,毫无怕迫之感,以先抑后扬之法,在潜隐中透露。
周作人的小品文大多短小简洁,最短的甚至不到150字,如《知堂说》。
鲁迅的小说风格鲜明,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性和批判性,小说的语言风格简约凝练、含蓄又透着幽默,而且讽刺之余,又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善于调用各种比喻及其辛辣的笔调;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先生的小说与时代文化有关,带有十分浓郁的绍兴特色。
鲁迅生活在“吃人”的社会里,封建制度压迫人,在封建制度下人们也麻木了,鲁迅在看一部日本人杀戮中国人,但是麻木的中国人竟然充当看客的电影时,鲁迅决定了弃医从文,他要用“笔”这尖锐的武器唤起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觉醒。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学史上一位极负盛名,颇具影响的
小品文大师,在中国文坛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与创作和理论两方面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卓著的,他们的作品文法都受了日本小说的影响,文字之间孝蕴含了绍兴水乡的风光,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不同处在于鲁迅对人性的洞察,对时局的关怀,反映在其文章上便是犀利尖锐,周作人的文章则较为温和;鲁迅行文为旁敲侧击,不经意间,就揭露庸众和帮闲的丑恶,周作人的行文充满着文人味,有时是引用一小段一小段的文献;鲁迅描写生活是柴米油盐,周作人描写生活是小资情调——即鲁迅的直言,而周作人相对的含蓄。
参考文献:
1.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年2月第一版。
2.钱谷融,吴宏聪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部分,1987年6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