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的下一句
- 格式:docx
- 大小:16.28 KB
- 文档页数:3
《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⑴荷尽:荷花枯萎。
⑵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
盖:伞,诗中比喻荷叶。
⑶菊残:菊花凋谢。
⑷傲霜:不怕风霜。
⑸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⑹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题解:这是一首寄赠的诗。
刘景文,字季孙,开封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做过饶州酒监。
苏轼赞誉刘景文为“慷慨奇士”,将他比作孔融,并推荐他做官。
全诗表面上只是在写深秋(一说初冬)时节的景色,但托物言志,深有寄托。
简析: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赏析一: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苏轼《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轼《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优秀9篇】古人写秋天总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苏轼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傲霜枝”更是赞颂了傲霜凌寒的气概。
苏轼的七言绝句《赠刘景文》赏析苏轼的七言绝句《赠刘景文》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词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的七言绝句《赠刘景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轼的七言绝句《赠刘景文》赏析1【原文】《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前两句写枯荷和残菊。
荷和菊同为花中不俗之物,皆性情高洁,不与世争。
荷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是花中的隐逸者,与松、竹、兰同称为花中四君子。
但两者枯萎之时,情景又大不相同:荷之枯,雨盖尽失,无所荫庇;而菊之败,枝头抱香,残棵依旧傲霜。
说明,虽然在盛开之时荷花和菊花各有风骨,但是衰败之时,才能真正地窥其本质。
在作者眼里,菊花之所以能傲霜枝头,是因为它的品性有始有终,表里如一,是真正的君子。
通过枯荷与残菊的对比,突出了菊花不管是盛开还是衰败,都能坚持自我、绝不改变的真精神。
同时,荷和菊也代表两种人,年轻之时大同小异,可是一旦到了暮年,结局便泾渭分明,这才是人与人本质的区别。
作者的好友刘景文,此时已经五十八岁,壮志未酬,难免有英雄迟暮之感,可是作者却乐观地鼓舞他:“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之时,即秋末冬初。
此时,万物凋零,百草枯槁,但是你可一定要牢记呀,一年之中的日子就是这时了。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如果在这萧瑟的秋风之中,你还能坚持自我,恪守风骨,才能真正地显现出你的本质来啊!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五十五岁,而好友刘景文年近六十。
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希望他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所以用傲骨的菊花来勉励他:困难只是一时的,你依旧是有机会被重用的。
苏子一生坎坷挫折,多磨多难,始终没有向逆境屈服,这首诗作者虽然是勉励好友,同时也表现了自己乐观的态度和阔达的心胸。
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1赠刘景文宋朝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赠刘景文》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文》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古诗专项训练】《赠刘景文》苏轼赠刘景文[宋] 苏轼荷尽已无擎(qíng)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叶已经凋残,不能再挺立起来遮风挡雨;菊花也已经枯萎,但是枝条仍然傲视冰霜。
擎:举,向上托举。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景色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初冬时节。
好景:好时光。
橙黄橘绿时:初冬时节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
为什么选择枯萎的荷花和凋谢的菊花刘景文,名叫刘季孙,景文是他的字。
这个人出身将门,他的父亲刘平是北宋名将。
所谓“虎父无犬子”,刘景文身上有一股子习武之人的豪爽之气,为人仗义,慷慨大度。
更难得的是,他还博古通今,有一身好学问,特别喜欢收藏一些古书石刻什么的,鉴赏水平很高,他自己那点儿工资基本也都搭在这件事情上了。
这人文武双全,性情又随和,跟苏轼特别对脾气,两个人是好朋友。
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曾经花了大力气去治理西湖,当时帮助他一起做这个事情的人,就是刘景文。
苏轼夸奖刘景文是“慷慨奇士”,“奇”是“奇怪”的“奇”,“士”是“士兵”的“士”。
“奇士”指的是品德和才智都特别突出的人,可见刘景文在苏轼心目中地位是很高的。
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五十三岁了,刘景文也已经五十八岁。
在古代,这俩人都算老头了。
一个老头子给另外一个老头子写诗,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安慰,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虽然是写景,但是重点却不在景色上,而在于精神。
虽然荷叶落尽,菊花凋残,再也没有夏秋时的茂盛与生机,但是,这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没必要感到凄凉忧伤。
你看,那菊花的枝干不是还傲然挺立在风霜之中吗?苏轼写这两句诗的潜台词就是:老兄弟,别看现在处境艰难,世道不好,只要咱有毅力,够坚强,还是坚持得住的。
诗的后两句,苏轼又发起了一波心灵鸡汤,他对刘景文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我们通常认为一年之中景色最美的时候是夏天、是秋天,这两个季节里气候更好,植物也茂盛,哪哪都好看。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的意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赠刘景文》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1、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2、盖:文中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3、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解说】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鉴赏】《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
”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
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
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
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该句出自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赠刘景文》,原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
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感慨,也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敬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围绕这句诗展开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以期发现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启示。
一、“一年好景君须记”——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变幻在这句诗中,诗人用“一年好景”形容自然景色的美丽,强调了自然景色瞬息万变的特点。
橙黄橘绿时,正是秋天的色彩,也是自然景色最美丽的时刻,这种美丽短暂而珍贵。
诗人希望我们珍惜眼前所见的美景,不要错过这些美好瞬间。
二、“最是橙黄橘绿时”——时间流逝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一切都难以长久。
橙黄橘绿的美景只是转瞬即逝,人生亦是如此。
时间的无情,生命的脆弱,使得这些美景在我们眼前一闪而过。
诗人通过这句诗语提醒后人,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三、“君须记”——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启示“君须记”这句话暗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通过这句话告诫后人,要珍惜眼前的一切,要珍惜时间,要珍惜生命。
在这短短的一生中,我们要懂得欣赏、感恩和珍惜,要用心体验生命中的美好,用心感受生命的意义。
也要明白生命的短暂和珍贵,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这句诗,我个人的理解便是,诗人透过自然景色的美丽和瞬息流逝,表达了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生命的深思。
在我看来,这句诗所传达的信息是非常重要且深刻的。
它让我们不仅仅是欣赏自然的美丽,更让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新的思考和洞察。
不论是山河湖海,还是日月星辰,都在不断变化着,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个美好时刻,以充分体验生命的意义。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这句诗的解读与思考,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变幻、时间流逝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以及人生意义的思考与启示。
这些都是诗人所想表达的深刻内涵。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思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应该是橙黄橘绿的时候。
这句诗描绘了大自然在春夏交替时的绚丽色彩,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留恋。
在这句诗中,橙黄橘绿的色彩给人一种明亮、活泼、温暖的感觉。
春天的橙黄代表着阳光和生机,夏天的橘绿则象征着成熟和丰收。
这种绚丽的色彩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可以在人们的生活中找到。
人们在欣赏这些美丽的景色时,也能感受到心灵得到治愈和安慰。
深入探讨这句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自然景色的角度来看,橙黄橘绿的时候往往是春夏之交,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树木抽出新芽,鲜花盛开,草木葱茏,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自然界不竭的力量和生命力。
这也是人们喜欢出游踏青的时节,因为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从人生阅历的角度来看,橙黄橘绿的时候也代表着人们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这个时候,可以是人们迎接新的挑战,也可以是人们收获丰硕的成果。
在这个时候,人们常常会感到喜悦与满足,回首过往,感慨万千。
这也是人们喜欢记录生活点滴的时候,因为在这个时候,文字记录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如此的美好和珍贵。
再次,从心灵情感的角度来看,橙黄橘绿的时候也给人一种温馨和和谐的感觉。
这个时候,人们常常会感到心情愉悦,对生活充满希望。
在这个时候,人们常常会感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也会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这也是人们喜欢与亲朋好友共度欢乐时光的时候,因为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和温馨。
总结来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不仅仅是一句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更是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向往。
橙黄橘绿的时候,无论是自然界、人生阅历还是心灵情感都会给人一种温馨、美好、和谐的感觉。
在这个时候,人们常常会感慨生活的美好,珍惜眼前人和事,也会感受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美好。
正如诗人王之涣所言,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的时光总是令人心驰神往,仿佛一切都变得明朗而充满希望。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两句的意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两句诗就像是生活中那一抹最灿烂的色彩,提醒着我们要珍惜那些美好的时光呀。
你看那橙子黄了,橘子绿了,多美的画面呀!这不就像我们的生活嘛,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瞬间。
就好比春天的花,夏天的风,秋天的果实,冬天的雪,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就说那秋天吧,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可不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场视觉盛宴嘛!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欣赏这美景一样,去用心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美好呢?想想看,当我们忙碌于日常的琐事中,是不是常常忽略了身边那些小小的幸福呢?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脸上,那温暖的感觉难道不值得我们记住吗?上班路上偶然看到一朵盛开的小花,那绽放的美丽难道不让我们心动吗?和朋友一起开怀大笑的时刻,那快乐的氛围难道不让我们陶醉吗?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不正是我们生活中的“橙黄橘绿”吗?我们总是在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却常常忘记了眼前的美好。
就像我们总想着去远方看风景,却没发现自家门口的景色也别有一番风味。
好比那棵我们每天经过的大树,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它已经悄悄地长出了新芽,变得更加茂盛了,可我们却从来没有留意过。
这多可惜呀!我们的生活也如同那橙黄橘绿一般,有酸有甜。
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就像吃到一个酸溜溜的橙子,但这也是生活的一种滋味呀。
我们不能因为怕酸就不去尝试呀,说不定下一口就是甜美的呢!而且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懂得珍惜那些甜美的时刻。
反问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用心地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呢?不要总是匆匆忙忙地赶路,偶尔也停下来,看看天空,听听鸟鸣,闻闻花香。
让自己沉浸在这些美好的事物中,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让我们把这句话深深地记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不要等到时光流逝,才懊悔自己没有好好把握。
让我们带着这份对生活的热爱,去迎接每一个新的一天,去创造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橙黄橘绿”的美好回忆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充满阳光,充满快乐!。
《赠刘景⽂》原⽂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鉴赏 这⾸诗是诗⼈写赠给好友刘景⽂(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与“犹有”形成强烈对⽐,突出菊花傲霜⽃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赠诗的⽬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这⼀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法相⽐的。
诗⼈这样写,是⽤来⽐喻⼈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成熟、⼤有作为的黄⾦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好时光,乐观向上、努⼒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字涉及刘⽒本⼈的道德⽂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
⽽橘树和松柏⼀样,是最⾜以代表⼈的⾼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写秋景,⼤多⽓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机,给⼈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部张⼗⼋员外》诗中“最是⼀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诗意思颇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开头却⾼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了⼀幅深秋的画⾯?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年之中的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颂之,主要赞其“独⽴不迁”、“精⾊内⽩”、“秉德⽆私”、“⾏⽐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于⼀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的品格和秉性。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意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指在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景色莫过于橙黄橘绿的时刻。
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橙黄橘绿是指秋季的景色,它代表着秋天大自然的丰收和成熟。
橙色象征着金秋的丰收和温暖,黄色代表着稻谷金黄的稻穗和秋天的阳光,橘绿色则是指葡萄和瓜果的成熟。
这些色彩使得秋天的自然景色变得绚丽多彩,给人以温馨、欣慰和愉悦的感受。
一年好景君须记,表示作者希望人们能够珍惜这美好的秋天,将其铭记在心。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景,而这句诗则提醒我们要去留意四季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除了秋天的景色,这句诗也可以引申为人生的寓意。
人生如一年四季,每个时刻都有不同的美好和意义。
就像橙黄橘绿的秋天一样,人生中的黄金时刻也是需要我们去铭记和珍惜的。
而这些黄金时刻可能是与亲友相聚的欢乐时刻,或者是自己努力实现目标的成功时刻。
无论是生活中的美景,还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记住并感恩。
因此,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不仅仅是对秋天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的寄托和提醒,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关注和珍惜那些美好的瞬间。
古诗赠刘景文的诗作者:苏轼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
”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
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
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
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
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
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平躁释的美的感受。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一年好景君须记的下一句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出自:苏轼《赠刘景文》全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赏析一: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
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出自:苏轼《赠刘景文》全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简析: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赏析一: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
“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