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专业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753.00 KB
- 文档页数:35
农业科普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解析农业科普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解析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于合理的农田管理和高效的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土壤,并提供相关的农业科普知识。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1.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由不同颗粒组成,主要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
这些颗粒的比例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砂粒较大,通气性好;粉粒适中,保水能力较强;黏粒较小,黏性较强。
土壤中这些颗粒的比例影响着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排水性。
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良好的土壤结构对于植物的根系生长和水分的保持至关重要。
常见的土壤结构包括砂状土壤、粉状土壤、块状土壤和颗粒状土壤等。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3. 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土壤密度越大,说明土壤中颗粒之间的间隙越小,通气性和透水性相对较差,可能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
二、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酸碱性土壤的酸碱性是指土壤中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浓度。
酸性土壤中氢离子浓度高于氢氧根离子浓度,碱性土壤中氢离子浓度低于氢氧根离子浓度。
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有很大影响,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2. 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养分供应起到重要作用。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动物排泄物和微生物的分解物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通常肥力较好,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
3. 土壤养分含量土壤中的养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主要的土壤养分包括氮、磷、钾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锌等。
合理的施肥和养分管理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三、土壤的生物性质1. 土壤微生物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对土壤的养分转化和有机物分解起到重要作用,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动物包括蚯蚓、昆虫等。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mm)和粘粒(0.mm以下)。
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
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
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0.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
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能够轻易被植物根系所稀释。
土壤水分的适度减少有助于各种营养物质熔化和移动,有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够提升植物的营养状况。
土壤水分还能够调节土壤温度,但水分过多或过太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分过少时,植物可以受到旱情的威胁及缺养;水分过多可以并使土壤中空气流通阻塞并使营养物质外流,从而减少土壤肥力,或使有机质水解不全然而产生一些对植物有毒的还原成物质。
|四川农业与农机/2022年6期|>>>陈媛媛1张成1¤肖欣娟1钟文挺1王科1付涛1郑罗崇都21.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成都2.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四川成都摘要:本文在成都市涉农区(市、县)选择常年种植水稻的区域采集耕层土壤,分析其基础理化性质,并采用内梅罗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价,以期为土壤污染防控及治理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所调查点位的土壤多为中性,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丰富,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处于中偏上水平,土壤重金属(镉、铅、铬、砷、汞)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57,处于安全水平,无重金属污染风险的土壤占全部样点的83.33%,有轻度污染风险的土壤占全部样点的4.55%。
因此,需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协同监测,采取安全利用措施,防止重金属污染进一步恶化,以提高耕地土壤质量,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关键词:水稻土壤;土壤养分;土壤污染;成都市*基金项目:成都市科技转化与推广服务项目(2130106)。
作者简介:陈媛媛(1995年-),硕士,助理农艺师。
研究方向: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面源污染监测及农业技术推广。
E-mail:****************。
¤通讯作者:张成(1986年-),硕士,高级农艺师。
研究方向: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面源污染监测及农业技术推广。
E-mai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污染超标率为19.4%,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镉(Cd )污染最严重,达7.0%。
重金属元素不随水淋滤,不能被降解,难挥发、易积累、毒性大、隐蔽性强,被农作物吸收后,会沿着食物链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1-2]。
镉迁移性强、易被作物富集,具有很强的毒性,被列为全球主要关注的无机污染元素之一[3]。
第二节 土壤的基本性质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一)土壤孔隙性1.概念 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 -3 或tm -3。
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 -3。
3.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 -3 或tm -3。
4.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
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密度容重-1)⨯100 5.土壤孔隙类型 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土壤孔隙类型及性质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
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1.概念 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 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团粒与粒状结构 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且直径大小在0.25~10 mm 之间的土壤结构体,俗称“蚂蚁蛋”、“米糁子”等,常出现在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适中的土壤中。
图 土壤结构的主要类型1—块状结构 2—柱状结构 3—棱柱状结构 4—团粒结构5—微团粒结构 6—核状结构 7—片状结构(2)块状与核状结构这两种结构近似立方体形状。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包括土壤结构、颜色、质地、水分、酸碱度等。
2. 掌握土壤性质测定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分析土壤性质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物质,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土壤的性质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
本实验通过对土壤性质的测定,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土壤筛、烘箱、电子秤、PH计、滴定管、蒸馏水、醋酸、NaOH等。
2. 实验试剂:醋酸溶液、NaOH溶液、酚酞指示剂等。
3. 实验样品:采集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样品。
四、实验方法1. 土壤结构观察:观察土壤样品的颜色、质地、松散程度等,判断土壤结构。
2. 土壤质地分析:将土壤样品过筛,测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计算土壤质地。
3. 土壤水分测定:将土壤样品放入烘箱中烘干,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4. 土壤酸碱度测定:采用PH计测定土壤样品的酸碱度。
5. 土壤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五、实验步骤1. 观察土壤样品:观察土壤样品的颜色、质地、松散程度等,判断土壤结构。
2. 土壤质地分析:将土壤样品过筛,测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计算土壤质地。
3. 土壤水分测定:将土壤样品放入烘箱中烘干,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4. 土壤酸碱度测定:采用PH计测定土壤样品的酸碱度。
5. 土壤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结构:观察到的土壤样品颜色、质地、松散程度等,可以初步判断土壤结构。
2. 土壤质地:通过测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计算出土壤质地。
3. 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含量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4. 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也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不同。
5.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好。
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分析一、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是地球的表层,由矿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理化性质是指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1)土壤颗粒组成:土壤颗粒组成主要包括砂、粉砂、粉土和粘土。
砂颗粒在0.05-2.0mm之间,具有较大的颗粒和较好的通气性;粉砂颗粒在0.002-0.05mm之间,具有适度通气性及适度保水性;粉土颗粒在0.002-0.02mm之间,具有较好的保水性;粘土颗粒在小于0.002mm,具有良好的粘合特性。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和连接方式。
土壤结构影响土壤通气性、渗透性、保水性和透水性等。
常见的土壤结构有块状结构、柱状结构、自由颗粒结构和块状颗粒结构等。
(3)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土壤单位体积的质量。
土壤密度的大小与土壤孔隙度、通气性和根系生长有关。
(4)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包括田间持水量、枯萎点和毛管水等。
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及土壤性质有一定的影响。
2.化学性质(1)pH值:土壤的pH值是指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H+)浓度的负对数。
pH值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电导率:土壤的电导率是指土壤溶液的电导能力。
电导率是土壤盐碱程度的指标,高电导率表示土壤中盐分含量较高。
(3)有机质含量: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是指土壤中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
有机质对土壤结构、肥力和水分保持等有重要影响。
重金属在土壤中是常见的存在形式之一,但过量的重金属含量会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分析可以帮助了解土壤的环境质量。
1.采样与准备首先需要选择代表性样品进行采样,采样点应尽量避免受到人为干扰。
采样时使用干燥的工具,将土壤样品按照一定的深度和面积采集,并混合均匀。
将土壤样品分装到干燥的容器中,密封保存。
2.化学分析重金属含量分析可以使用多种化学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
土壤与肥料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组成1. 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陆地壳层的一种自然体,是由矿物质颗粒、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组成的。
其中,矿物质颗粒是土壤的主要固体部分,有机质则是土壤的有机部分,水和空气在土壤中则占据着孔隙的空间,而微生物则参与了土壤的生物活动。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指的是土壤的颗粒分布以及土壤的孔隙结构。
颗粒分布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的分布情况,通常分为砂、粉砂、粉土、壤土和粘土五种。
而孔隙结构则是指土壤中的孔隙空间的大小、分布和连通性等,对土壤的水分和空气运移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等方面。
土壤的酸碱度通常用pH值表示,而养分含量则主要包括土壤中的氮、磷、钾等植物所需的主要元素。
此外,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虽然含量较少,但对植物的生长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指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的活动和作用。
微生物对土壤中的养分循环、有机质分解和土壤呼吸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土壤中的动物和植物则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养分的分布。
二、土壤的分类1. 按成因划分土壤按成因可以划分为天然土壤和人工土壤两大类。
天然土壤是指自然形成的土壤,通常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残积土壤、黏土土壤、沉积土壤、风化土壤和盐渍土壤等;而人工土壤则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建造的土壤。
2. 按物理性质划分根据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壤土质地等不同的类型。
3. 按化学性质划分根据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可以分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和中性土壤等。
4. 按养分含量划分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可以分为肥沃土壤、贫瘠土壤和盐碱土壤等。
5. 按栽培用途划分根据土壤的栽培用途,土壤可以分为耕地土壤、园地土壤、林地土壤和草地土壤等。
三、土壤的改良1. 土壤改良的原则土壤改良的原则主要包括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调节土壤酸碱度等几个方面。
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调控技术农田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环境,其理化性质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
理解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并通过合适的调控技术来优化土壤环境,对于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益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等。
这些性质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保肥性和保墒性等特性。
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指土壤中粉砂、细砂、粘土等颗粒的组成比例。
质地的不同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
对于粘土质地的土壤来说,保水性较好,但透气性较差;而砂质土则相反。
因此,根据土壤质地的不同,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指土壤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及土壤颗粒之间的聚集程度。
土壤结构的好坏对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养分释放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良好的土壤管理,如耕作措施的合理选择和有机物的添加,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3. 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指土壤中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含量,通常用pH值来表示。
不同作物对pH值的要求不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适宜的酸碱度对于作物生长和根系吸收养分非常重要。
对于过酸或过碱的土壤,可以通过施用石灰或酸性物质来进行调节。
4. 土壤水分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水分的合理管理可保持农作物生长所需的适宜水分,其中包括灌溉技术的合理应用、排水系统的改善以及覆盖土壤表面等措施。
5. 土壤养分土壤养分是支持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合理施肥和养分管理是保证农作物高产高质量的关键。
通过土壤养分测试,合理调整施肥方案,选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等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
二、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控技术为了优化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益和品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取以下调控技术。
1.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改善土壤质地、结构和酸碱度的有效手段。
通过有机物的添加、石灰的施用、深翻和耕作措施等方式,调整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善土壤的肥力。
实验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会观察描述土壤的形态特征,掌握土壤容重以及土壤含水量测定的方法.二、实验器材pH试纸、水果刀、土样、环刀、铝盒、电子天平、酒精、烘箱、试管夹、时域土壤水分仪等.三、实验步骤1、土壤形态特征的描述〔1〕土壤颜色鉴别土壤颜色可用门塞尔比色卡进行对比确定土色,也可用肉眼进行简单判断.〔2〕土壤湿度根据手感,土壤湿度可分为五级:干、潮、湿、重湿、极湿.〔3〕土壤质地在野外鉴定土壤质地通常采用简单的指感法,感觉手感,可分为六级:砂土、沙壤、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4〕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大多按几何形状来划分,可分为五类:团粒结构、片状结构、块状结构、棱柱状结构、核状结构.〔5〕土壤松紧度,又名坚实度土壤坚实度可用刀试法进行简单判断.可分为五类:极坚实、坚实、紧实、较紧实、疏松〔6〕pH值可用广泛pH试纸,或pH混合指示剂,取黄豆大土粒碾散.放在白瓷板上,滴入蒸馏水5~8滴,数分钟后用pH试纸测定土壤pH值.2、土壤容重的测定〔1〕先将环刀称重.〔2〕在需要测定容重的地块上,环刀的刃口向下,将环刀垂直压入土中.环刀入土时要平稳,用力一致,不能过猛,以免受震动而破坏土壤的自然状态.环刀的方向要垂直不能倾斜,避免环刀与其中的土壤产生间隙,使容重的结果偏低.〔3〕将整个环刀从土中取出,除去环刀外粘附的土壤,用小刀仔细地削去环刀两端多余的土壤,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与环刀容积相等,然后带回室内称重. 〔4〕结果计算土壤容重的计算:rs ——土壤容重〔克/立方厘米〕,g ——环刀内湿土重〔克〕V ——环刀容积〔立方厘米〕,W ——土壤含水率〔g/kg 〕3、土壤含水量的测定〔1〕酒精燃烧法①取铝盒称重为W l <克>.②取湿土约10克<尽量避免混入根系和石砾等杂物>与铝盒一起称重为W 2<克>.③加酒精于铝盒中,至土面全部浸没即可,稍加振摇,使土样与酒精混合,点燃酒精,待燃烧将尽,用小玻棒来回拨动土样,助其燃烧<但过早拨动土样会造成土样毛孔闭塞,降低水分蒸发速度>,熄火后再加酒精3毫升燃烧,如此进行2—3次,直至土样烧干为止.④冷却后称重为W 3<克>.结果计算:W 2-W 3土壤水分含量〔%〕=————— ×100W 3-W 1〔2〕烘干法①取干燥铝盒称重为W 1<克>.②加土样约5克于铝盒中称重为W 2<克>.③将铝盒放入烘箱,在105℃一110℃下烘烤6小时,一般可达恒重,冷却20分钟可称重.结果计算同前〔3〕TDR 法)1(w V grs +=①将时域土壤水分仪搬至被测地点;②将探头插入被测土层中;③直接在仪器上读取数据.四、实验记录格式和思考题土壤容重测定记录表壤含水量测定记录表1、请描述土壤的形态特征.2、请对各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农业科普认识土壤的理化性质农业科普:认识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于进行有效的农业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水分特性、土壤肥力以及土壤酸碱性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重要性质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由不同颗粒大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组成。
根据颗粒直径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粘粒、壤粒和砂粒。
粘粒是直径小于0.002毫米的颗粒,壤粒是直径在0.002毫米到0.05毫米之间的颗粒,砂粒是直径大于0.05毫米的颗粒。
土壤颗粒组成的不同影响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土壤的可透水性和保水性。
二、土壤水分特性土壤的水分特性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土壤中水分的存在形式有毛细水、结合水和自由水。
毛细水是细小孔隙中的水分,对植物的供水起到重要作用。
结合水是以化学方式与土壤颗粒结合的水分,对作物的根系较难吸收。
自由水存在于较大的土壤孔隙中,过量的自由水会导致土壤水排泄过度,造成水分浪费和土地侵蚀。
三、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对植物生长有益的物质含量和供给能力。
土壤肥力与土壤中的有机质、无机养分和微生物活动有关。
有机质是土壤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并为作物提供养分。
无机养分如氮、磷、钾等元素则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
微生物活动对于分解有机质、循环养分等起到关键作用。
四、土壤酸碱性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中的酸性或碱性程度,通常通过pH值来表示。
土壤的酸碱性对于植物吸收养分和微生物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植物对酸碱度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了解土壤的酸碱性可以采取合适的调节措施,以满足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
总结农业科普:认识土壤的理化性质,通过了解土壤的颗粒组成、水分特性、肥力以及酸碱性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土壤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农业措施,如施加有机肥料、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土壤酸碱度等,以促进土壤的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