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起源和含义
- 格式:ppt
- 大小:262.00 KB
- 文档页数:9
法律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法律是一项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工具。
它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涉及个人、政府、组织和社会各个方面。
法律的含义和本质取决于不同的学说和观点,但总体上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规范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制度。
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或其他具有法律资格的组织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规则和准则。
它是社会共识的产物,目的是建立秩序、维护正义并解决争议。
法律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1. 规范行为法律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
这些规则可以包括行为的允许、禁止和要求,旨在保护个体的权益和公共利益。
2. 确定责任法律确定个体和组织在特定行为中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将责任明确地归属于特定的行为主体,法律确保了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从而为受害者提供补偿和制裁违规者。
3. 解决争议法律提供了一套可靠的机制来解决与行为相关的争议。
通过司法系统,法律确保了公正和公正的争端解决程序,并通过法院对案件进行审判和判决,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平和合理的解决方法。
4. 维护正义法律是确保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关键因素。
它通过禁止和制裁不公正行为,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法律的本质法律的本质是由法律的几个基本方面组成的。
这些方面包括法律的起源、目的、特点和功能。
1. 起源和源于社会法律的起源是社会的产物。
它由社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秩序制定和实施的。
法律的制定通常依赖于各种因素,如历史、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等。
2. 目的在于公正和秩序法律的目的是确保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它通过规范行为和解决争议来实现这一目标。
法律为个体和组织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权益保护,并确保他们在社会中得到平等对待。
3. 特点是具有强制力和效力法律具有强制力,意味着它对社会成员有明确的约束力。
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将面临法律制裁。
此外,法律具有效力,即法律有效地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4. 功能是在社会中起指导和调节作用法律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调节作用。
1.1法的概念和起源1.1.1法的概念(1)法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目的在于维护、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通俗地讲,法是社会生活中判断人们行为是与非的一种界限,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2)法律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而狭义的法律则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广义的法律是指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1.1.2法的起源(1)古代的法律人类最初的法律脱胎于原始氏族规范。
原始规范是氏族习惯,是简单的、非正式的,同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的状况相适应。
原始规范的实施主要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习惯、氏族首领的威信,原始规范中没有权利和义务之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社会秩序,其调整范围也以血缘关系为界限。
古代法分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两种。
公元前18世纪的《汉穆拉比法典》是奴隶制社会古巴比伦法的代表,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基本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成文法典。
中国古代奴隶制法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夏商王朝。
中国最早进入封建社会。
战国初期李悝的《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制法典。
秦汉以后历代都有统一的系统法典,唐律更以其体系严谨、内容详备、风格成熟成为封建制法的典范。
欧洲封建社会地方习惯法、罗马法、教会法、城市商法以及国王的敕令多种法律形式并存。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虽有所侧重,但一般都经历了由分散的地方习惯法向全国统一的成文法的发展过程。
奴隶制法的共同特征是:根源于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和奴隶制国家的阶级本质相一致;体现奴隶主阶级的意志,严格维护奴隶制经济基础,特别是奴隶主阶级对生产资料和奴隶的占有,并确立奴隶主阶级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统治。
法的名词解释法是指一套规定和准则,被制定和执行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机制和原则。
它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石,无论是在家庭、国家还是国际层面,法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法这个概念的不同方面,并尝试理解其深层含义。
一、法的起源与发展法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原始社会,部落可能依靠习惯和长老的权威来解决纠纷和维护秩序。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权力集中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法的概念逐渐形成。
古代文明中,如古希腊罗马法、孔子的礼记等,为法提供了早期的篆刻。
这些古代法律体系不仅影响了他们所在的地区,也对后世的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现代法的发展则始于欧洲中世纪的盛期。
当时,王权开始崛起,君主法取代了以前的宗教法和习惯法。
以英国为例,十二世纪的《大宪章》是现代法的重要里程碑,它首次确立了统治者也要遵守法律的原则。
二、法的特征和原则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许多特征和原则。
1. 公正:公正是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
法律应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在法律面前平等地得到公正对待。
2. 可预见性和确定性:法律应该是明确的,使人们能够预测和理解其后果。
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
3. 守信:法律要求个人和组织遵守合同和诺言。
它鼓励各方履行义务并维护公正的商业行为。
4. 力量和强制性:法律是强制性的,违法行为将受到惩罚。
它有着一定的实施力,使人们遵守规则。
5. 变革和适应性:法律需要不断变革和适应社会的发展。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法律需要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和问题。
三、法的类型和层次法可以根据其适用范围和权力关系来进行分类和分级。
1. 国家法和国际法:国家法是一个国家内的法律体系,而国际法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原则和规则。
国际法在处理跨国纠纷、合作和联盟中起着重要作用。
2. 民法和刑法:民法是涉及个人和私人关系的法律,如合同法、家庭法等。
刑法则涉及犯罪行为和对其的处罚。
3. 宪法和行政法:宪法规定国家的基本权利和责任,行政法则涉及政府机构的运作和行为。
论法的起源作者:郭桂香【摘要】古今中外的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及其与法的本质学说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和对应的关系,如神创说就与法的本质的神意论观点一致,是神学法学的主要内容;契约说则是自然法学派的观点,与法的本质的理性论观点紧密联系。
我们在理解了发的起源、法的产生的标志以及和法的本质以后得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是法产生的基础。
从而看出法的起源国家说是不正确的。
【关键词】私有制阶级国家法法律目录:前言一、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与本质学说之间的关系。
1、对法的起源的各种法律学说简介。
2、法与法律的区别。
二、法起源的含义三、法所产生的过程与标志1、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产生的经济根源。
2、特殊公共权力系统即国家的产生。
3、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形成。
4、法律诉讼和司法的出现。
四、法的起源国家说是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误解和歪曲五、结论后记参考文献:【前言】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探讨关于的法的起源,主要从法的概念,法产生的根源,法产生的标志,以及对于法起源国家说这一论点的比较,得出法的起源国家说这一论点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观点是:法的起源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继而出现了国家,在国家制定与认可后上升到了法律。
我们从以下方面对本文进行论述。
一、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与本质学说之间的关系。
1、从古到今,许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对于法的学说主要有一下几种观点:(1)神创说这一学说认为法是人格化的超人类力量的创造物,各种各样的神为人类创造法。
在西塞罗看来,作为最高理性的自然法来源于“上帝的一贯的意志”;人定法是自然法在世俗社会中的体现;法律是从自然产生的,自然法来自神的理性,人定法源于自然法。
中世纪神学政治的鼻祖奥古斯丁提出:秩序和安排来源于上帝的永远的正义和永恒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从神法,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认识。
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的历史途径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的历史途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的历史途径指导法的起源是古代⽂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类社会发展到⼀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们⽇常交往的渐趋频繁,尤其是社会关系的⽇益复杂化⽽出现的。
尽管某些简单的调整民事经济关系的伦理习惯或⾏为规范可能起源较早,但相对系统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国家法的产⽣,则只能出现在相对复杂的政治组织或国家产⽣之后。
在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族社会,聚落组织与社会关系⽐较简单,并不需要借助法律制度等国家机器调整规范,社会长期处于“刑政不⽤⽽治,甲兵不起⽽王”[①],“⽆制令⽽民从”[②]的状态。
当时,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主要依靠⽒族内部的原始民主精神和初民们长期形成的⽣产⽣活习惯与伦理道德规范,并以群体组织规则、⽒族⾸领威信及社会舆论监督等为保障。
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切都是有条有理的。
⼀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的全体即⽒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族相互解决”。
“虽然当时的公共事务⽐今⽇更多”,“可是,丝毫没有今⽇这样臃肿复杂的管理机关。
⼀切问题,都由当事⼈⾃⼰解决。
在⼤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切调整好了”[③]。
在⼀些极端场合,有时也以决⽃、复仇或战争等⽅式解决⽭盾、纠纷与争端。
但这完全是在民主、平等的名义下进⾏的,丝毫不具有征服、奴役或压迫性质。
随着⽣产⼒⽔平的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元前5000年左右起,⼈们的劳动⽣产率已能创造出维持简单再⽣产之类的最低消费需要之外的剩余产品,并且迅速转化为社会财富,逐渐被某些⽒族⾸领据为⼰有。
最晚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社会劳动分⼯⽇渐扩⼤,脱离⽣产领域的商⼈阶层和从事精神⽣产的宗教神职⼈员以及从事脑⼒劳动的管理⼈员相继出现,私有制、贫富分化及社会分层⽇趋显著。
少数垄断社会资源的上层⼈物,为了维护⾃⾝的特权利益,调整和解决⽭盾冲突,开始建⽴国家机器,法的起源也就应运⽽⽣。
法律硕士—法理学知识体系:第一部分(一~四章):法学的基本原理部分,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法学和法产生和发展的理论;第二,法的概念;第三,法的本质;第四,法的特征;第五,法的作用。
第二部分(五~八章):围绕立法的相关理论。
第三部分(九~十二章):围绕法律的贯彻实施所涉及一系列理论。
第四部分(十三章):法治建设的理论。
第五部分(十四章):法与社会的关系(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一章:绪论(法学和法理学)一、法学(这部分重点掌握):1、主要有三个问题:概念、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特点(与旧法学的特点)。
2、概念(研究法或者法律现象)。
3、法学的产生和发展(重点):(1)法学和法不是同时产生,法产生在前,法学是在法发展一定时间后才产生;(2)法产生的条件:1)大量的法律现象出现;2)要有专门的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出现。
(3)法学产生的时间: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产生法学,主要表现为法家和儒家的思想;在西方国家,最早产生在古希腊,真正独立为一个部门的是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大约公元前5世纪),三大法学派: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和新自然法学派。
(4)马克思主义法学(与旧法学的区别):1)指导思想不同;2)阶级基础不同;3)法学的产生到发展是否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二、法理学(不是重点)第二章:法的本质和特征一、法和法律的名称(一般意义上和特殊意义上的法即国法意义上的法---国家制定法、国家认可的习惯法、法官判决书形成的判例法、教会掌握国家政权形成的法,本部分了解);二、法的本质(重点):主要涉及法到底体现谁的意识,代表谁的利益1、★马克思主义对法的本质的看法:(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2)基本观点:1)法根本上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同时也要体现一部分被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2)法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体现,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或者少数人的意志;3)法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