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导学案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11、?春?导教案设计:龙的故土【学习目标】1、学习赏识感悟,感知文章整体,意会诗画境界,感觉作者的审美感情2、学习抓住光景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3、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季的热爱,颂扬与赞叹之情。
【学习重难点】1、学习抓住光景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
2、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季的热爱,颂扬与赞叹之情。
【自主预习案】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迷藏宝藏漫步散在草丛里薄烟薄弱薄荷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2、从下边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样感觉的句子。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味,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样花的香,都在轻轻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何在繁荣嫩叶中间,高盛行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洪亮的喉咙,唱出委宛的曲子,跟微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整天嘹亮地响着。
写嗅觉的:写听觉的:写触觉的:3、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家,诗人,代表作有,等。
4、本文共描述了哪几幅春季的图景?给每副图加个小标题5、朗诵文中优美的语句,并摘抄在下边。
【课内研究案】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在心中期望春季。
由于春季带给人暖和,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常常不由自主的吟诗作文。
引导学生背诵相关春季的古诗。
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明确目标。
二自主研究,释疑解惑。
读春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诵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勒生字词。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第一都要累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勒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何感觉它们重要?3、想想。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述春季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适合的小标题。
品春1、寻美句。
春》导学案附答案11《春》导学案第三单元四诗的魅力精彩开篇词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XXX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XXX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XXX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XXX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XXX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研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研究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研究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观赏自然,主动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新课导入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XXX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自学指点(一)——预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lǎng)润钻(zuān)出嫩(nèn)绿眨(zhǎ)眼酝酿(yùn niàng)......鸟巢(cháo)宛(wǎn)转蓑(suō)衣稀疏(shū)抖擞(sǒu)水涨起来了(zhǎng)躲藏(cáng)黄晕(yùn)他涨红了脸(zhàng)宝藏(zàng)头晕(yūn)应和(hè)和平(hé)和牌(hú)和药(huò)和泥(huó)2.按照下列意义,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春》导学案【学习目标】 扫清文字障碍;能欢快而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内容,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2.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4.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天气渐渐地冷了,冬天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
迎着冬天的笑脸,我想起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
同学们,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之中。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生字词。
酝酿..(y ùn ni àng ) 黄晕.(y ù n ) 应和.(h è ) 蓑笠..(su ō l ì) 笼罩.(zh ào ) 烘.托(h ōng ) 涨.潮( zh ǎng ) 薄.烟(b ó ) 2、解释词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酝酿:愿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3、走进文本和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 ,字佩贤。
现代 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著有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三、合作探究1.《春》是一篇优美的 写景抒情 散文。
作者抓住了春的特点,准确生动的描绘出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春》导教案两课时【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 : 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感觉亲情,体会浓厚的情义。
2、能力目标 : 推测词句含义,品尝文章的语言美。
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爱惜生命的感情【教课要点】1、整体感知文意,体会三代人相互谅解、相互礼让的朴素纯真的亲情。
2、推测词句的含义,品尝散文优美的语言。
【教课难点】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我能行】一、新课导入:导语:春季是一屡轻轻吟唱的微风,一捧暖和光亮的阳光;春季是声声委婉洪亮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季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水,红红的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季是种子破土而出是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季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季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脸颊上秀美羞怯;春季是我们用汗水、勤奋和智慧种植的一茬茬希望、梦幻和理想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向往和惊喜,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1、给以下加横线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li o(á)亮涨()晕(hō ng()托应和()朗rùn()wǎn(2、依据解说写出相应的词语。
( 1)欢欢惊喜的样子。
()( 2)呼喊朋友,招引伙伴。
()( 3)比喻姿态优美。
()( 4)伸展、活动。
()( 5)明亮滋润。
()( 6)各样气味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愈来愈浓。
(( 7)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散()转))振作())3. 修辞方法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东风来了,春季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何在繁荣嫩叶中间,高盛行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洪亮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从括号里选出适合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9.1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内容,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2. 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 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4.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学习重点】1.理清作者思路。
2. 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前导读】学习本文着重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感 受作者用词的正确,生动,赋予春天的感情和生命,可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手笔, 将其运用到我们日后的写景文章中。
【知识链接】本文作者是 __________ 原名自华,号秋实,字 _____________ 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 代著名的 _________ 、 _________ 、。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招展:《》《》等。
【自主学习】1、给画线字注音 水涨( )起来了 散( )酝酿 ( )( ( ) 薄( ()带着笠()( ) 鸟篡( ) 2、解释词语, 并选择其中三个写一句话。
①郎润:引伴:③酝酿:《绿》 —1 \ \《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在草丛里宛转)应和 ())烟黄晕() 披着蓑抖擞(朗润② 呼朋④花枝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9.1学习时间:班级姓名⑤宛转:⑥吹面不寒杨柳风:4、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及情感的把握。
②《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___ 文。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______ 的春天特有的景象。
抒发了 ______________ ■之情,表达了作者_________ 的情怀。
③你能否将本文按盼春、绘春、赞春划分成三部分?其中“绘春”又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 图、__________ 图、 _________ 图、_________ 图、________ 图五幅画面构成的。
《春》导学案(含答案)主备沙漠海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
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积累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朗润.(rùn)涨.起来(zhǎng)嫩.绿(nèn)宛.转(wǎn)应和.(hè)撑.伞(chēng)酝酿.(niàng)窠.巢(kē)蓑.衣(suō)戴笠.(lì)抖擞.(sǒu)黄晕.(yùn)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欣欣然)(2)明亮滋润。
(朗润)(3)本文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是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赶趟儿)(4)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酝酿)(5)密密地开着的花。
(繁花)(6)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呼朋引伴)(7)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宛转)(8)昏黄,不明亮。
(黄晕)(9)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花枝招展)3.导语: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 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
【学习重点】1 学会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审美赏美。
享受语感默读【学习难点】1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课时安排】2课时【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语言生动,优美,学习本文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并且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抓住春的特点,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 给下列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酝酿()黄晕()披着蓑衣()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斗笠()抖擞()2 下面四句话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密蜂嗡嗡地叫着B 一年之季在于春C 跟清风流水应和着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3 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家,诗人,代表作有,等。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C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5 本文共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二、新课学习(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设疑:朱自清先生抓住了春天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春天的?描绘了几幅图?2 讨论: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提出的问题并作解答3 学生用一句话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并与朱自清的《春》作比较。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 赏析:A 在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的画卷里,你最欣赏的是哪幅图?请说出理由。
B 这些春的图画中,找出文中用来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的。
《春》导学案含答案第一篇:《春》导学案含答案11《春》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思路。
2.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知识链接】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阅读属于记叙文的范围,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
本环节主要帮助考生把握散文的特点,了解散文的分类,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培养阅读散文的基本能力。
散文的知识如下:特点:形散神不散分类: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表现手法: 想像;联想;象征意境:雄浑或质朴典雅语言:华丽优美或朴素自然【作家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他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类散文,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写作背景】《春》大致写于1928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1《春》导学案【学习目标】扫清文字障碍;能欢快而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1.通过阅读、讨论、赏析语言等手段,培养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
2.通过朗读指导,训练朗读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步骤。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天气渐渐地冷了,冬天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
迎着冬天的笑脸,我想起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
同学们,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之中。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生字词。
酝酿(yùn niàng )黄晕(yù n )应和(hè)蓑笠(suōlì)笼罩(zh ào )烘托(hōng )涨潮( zh ǎng )薄烟(b ó)仿佛(fǎng fú)鸟巢( cháo )抚摸(fǔ)发酵( jiào )2、解释词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酝酿:愿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卖弄:炫耀。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3、走进文本和作者《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抓住了春的特点,准确生动的描绘出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贤。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三、合作探究1.将文章分为三部分,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11、春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
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文章结构: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围绕“春”主要写了开篇盼春(1-2),主体绘春(3-7),结尾赞春(8-10)。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朗润.() wǎn()转酝酿..()() liáo()亮hōng()托应和.()黄晕.()蓑.衣()抖擞..()()笼.罩()鸟巢.()薄.烟()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涨起来涨红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1)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呼朋引伴)(2)比喻姿态优美。
(花枝招展)(3)形容山色明朗润泽。
(朗润)(4)原意是造酒,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酝酿)(5)同“婉转”。
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宛转)(6)欢欢喜喜的样子。
(欣欣然)四、内容感知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细致的描绘,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情怀。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请分别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3、你认为作者笔下哪幅画面最美?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示例: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
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
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4、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新、美、力的特点。
《春》导学案学习重点提示1.掌握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整体把握文章,背诵文章。
3.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
预习﹒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应和.()薄.烟()酝niàng()抖sǒu()黄晕.()卖弄.()软绵绵..()2.了解作者:朱自清,字,号,江苏扬州人,现代家,诗人,代表作有等。
整体感知3.作者按照__ _春、__ _春、_ __春的顺序描绘春天。
在描绘中,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____ ___ 、__ ____ 、___ ____的特征。
4.文章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通过这篇课文,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
迎接春天的句子:描绘春天的句子(全面观察):歌颂春天的句子:5.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春》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
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明确:6.质疑: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写在下面,并试着回答。
质疑:解答:文段精选7.阅读课文第3—6小节,回答问题:①春草图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春草的特点的?春草又有着哪些特点呢?②春花图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春花的特点的?春花又有着哪些特点呢?③春风图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春风的特点的?春风又有着哪些特点呢?④春雨图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春雨的特点的?春雨又有着哪些特点呢?⑤“一切景语皆情语”,描绘春景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之情,这就是的表现手法。
⑥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了许多佳句。
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
试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踏花归来马蹄香()一枝红杏出墙来()处处闻啼鸟()天街小雨润如酥()探究练习春苏雪林①记得法国作家曹拉的约翰戈东之四时曾以人之一生比为年之四季,我觉得很有意味,虽然这个譬喻....是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说过了。
《春》导学案朱自清姓名组别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语:春天是一屡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幻和理想……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yùn niàn g )liáo(嘹)亮水涨(zhǎng)黄晕( yùn )散(sǎn)在草丛中抖擞( sǒu )hōng(烘)托应和( hè)朗rùn(润)wǎn(宛)转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欣欣然)(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呼朋引伴)(3)比喻姿态优美。
(花枝招展)(4)舒展、活动。
(舒活)(5)明朗润泽。
(朗润)(6)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酝酿)(7)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一年之计在于春)3. 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 (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
4.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出生在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 复习散文知识(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2)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3)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失职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抖擞.()应和.()黄晕.()liáo()亮 hōng()托朗rùn() wǎn()转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1)涨(2)散()(()((3)晕(4)藏()(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5)明朗润泽。
()(6)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7)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4. 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5.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春导学案(答案)第1课《春》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2、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2、掌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难点】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一、【课前自学】①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朱自清最初以诗出名,长诗有《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诗文集《踪迹》。
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②你知道有关朱自清的典故吗?(如朱自清的死因等)2、给加点的字注音朗润()钻出()嫩绿()眨眼()酝酿()......鸟巢()宛转()蓑衣()稀疏()抖擞().....嗡()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风筝()静默()健壮()....呼朋引伴()花枝招展()..3、解释词语,并选择其中三个写一句话呼朋引伴:花枝招展:吹面不寒杨柳风:郎润:酝酿:宛转:欣欣然二、【课堂探究】1、怎样理解本文的思路?(写出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春第二部分(2-7):第三部分(8-10):第一部分(1)盼春第三部分(8-10)颂春,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新”“美”“充满活力”2、本文总体布局是什么结构?总分总4、品读文章,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可以直接用笔记在文段中)例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②请你标出本文段中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并指出到底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加强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课时安排】二课时【知识链接】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5年任教于清华大学,1931年留学英国,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春》等。
毛泽东高度评价:“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本文写于1933年7月,选自《朱自清选集》。
2、散文知识(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2)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3)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3、学习散文的方法: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文章语言,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4、品味语言的技巧:首先要善于发现,善于选取。
你可以选描写生动的词;选突出精神品质的词;选用得不像原义的词;选不能不用的词。
(特级教师胡明道语录)5、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读懂句子解情理,词义延伸找比喻,勾连生活想一想,透过表层悟深义。
(特级教师胡明道语录)6、景物描写的角度(1)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2)远近角度(3)高低角度(4)动静角度(5)虚实角度(6)正侧角度7、景物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山尖—山坡—山腰等)、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晨、午、暮、夜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2、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层次3、体会景物特征,感悟描景方法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春》导学案及答案研究目标】1.了解XXX的背景及其代表作,研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2.研究通过感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赏析精美语言,感受蕴含的情感。
4.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研究重点】1.理清作者思路。
2.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研究难点】研究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前导读】本文着重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感受作者用词的正确、生动,赋予春天的感情和生命,可以研究XXX先生的手笔,将其运用到我们日后的写景文章中。
知识链接】本文作者是XXX,原名自华,号秋实,字XXX,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XXX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自主研究】1.给画线字注音:水涨(zhǎng)起来了散(sǎn)在草丛里宛转(wǎnzhuǎn)酝酿(yùn niàng)(yīng hé)(hán xiào)薄(bó)烟黄晕(yùn)披着蓑(suō)带着笠(lì)抖擞(dǒu sǒu)(lǎng rùn)鸟巢(cháo)2.解释词语,并选择其中三个写一句话。
①郎润:形容植物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
②呼朋引伴:邀请朋友一起做某事。
③酝酿:准备、筹备。
④花枝招展:形容花朵繁盛、美丽的样子。
⑤宛转:曲折、迂回。
⑥吹面不寒杨柳风:形容春风柔和、温暖。
4.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及情感的把握。
②《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
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③你能否将本文按XXX、XXX、XXX划分成三部分?其中“绘春”又是由五幅图画构成的。
11、《春》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感悟,感知文章整体,领悟诗画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
2、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迷藏宝藏
散步散在草丛里
薄烟薄弱薄荷
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
2、从下面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种感觉的句子。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写嗅觉的:
写听觉的:
写触觉的:
3、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家,诗人,代表作有,等。
4、本文共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给每副图加个小标题
5、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并摘抄在下面。
【课内探究案】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明确目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读春
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
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3、想一想。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品春
1、寻美句。
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2、赏妙笔。
用句式说话:我喜欢文中“”这句话,因为。
3、方法小结:
明确:
悟春
1、读一读。
、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
请你根据这五幅图细心体会,说说它们各自的特色。
、课文开头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结尾的三个比喻句分别概括出春天哪三方面的特点?
这三个比喻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描春
1、写一写。
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子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亮一亮。
亮出自己的仿写成果,共同提高。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5.文段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来写。
6.“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中,用“一层薄烟”来比喻的情状;一个“笼”字准确地写出了这层薄烟的;一个“全”字把展现得非常开阔。
7.文段含蓄地写了春风,从下面哪一句话可以看出?
A.雨是最寻常的
B.密密地斜织着
C.笼着一层薄烟
D.稀稀疏疏的
8.文段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觉是
A.春雨绵绵,令人喜爱
B.春雨寻常,忧伤烦恼
C.清亮温馨,宁静和平
D.凄神寒骨,撩人思绪
9.文段描写雨中景物的正确顺序是从到,从到,从到。
二、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落叶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
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
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
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
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
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阵雨了。
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
而在这地毯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树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
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
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教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
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
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
老叶不必作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过那冷酷的冬。
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
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
秋天过去了。
冬天过去了。
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
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被披陈于枝梢上。
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我走在无论哪一片林子里,无论哪一棵树下,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
我看见新叶高出老叶覆满的树冠。
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
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
然而,老叶没有悲戚。
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
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成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文章第二自然中使用了“最初”“但接着”“接着”等词语。
请你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2.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你从文中摘录出两个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①
②
3.“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联系上下文看,老叶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4.为什么说北方的落叶是“悲壮”的?
答案:
1.这些词语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写出了落叶由少到多的阶段特征。
2.示例:(1)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2)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3.老叶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让位给新叶,实现新老交替(或: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琼浆,滋润着新叶的成长。
4.因为北方的落叶是以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度过冷酷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