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消防工作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51.01 KB
- 文档页数:10
完整版消防工作概述消防工作是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一环,具备极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文将从消防工作的定义、重要性、主要职责和关键措施四个方面进行概述,以全面了解消防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定义:消防工作是指通过组织、管理和实施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
它是一门科学和技术综合应用学科,涉及灭火、火灾预防、消防设施维护等多个方面。
重要性:消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火灾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有效的消防工作,可以避免火灾的发生、减少损失,并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主要职责:1. 预防工作:预防是消防工作的首要任务。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应加强火灾预防意识,合理使用电气设备、防止火源积聚等,以预防火灾的发生。
2. 设备维护:维护和保养消防设备是保障消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各类消防设备,如灭火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灭火救援:一旦发生火灾,及时进行灭火和救援工作至关重要。
各级消防队伍应建立完善的灭火救援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扑救火灾的能力和效率。
4. 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消防工作的重要一环。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制作宣传资料,提高公众对火灾危害和防范知识的认识,增强公众自我保护能力。
关键措施:1. 火灾隐患排查:各级消防部门应加强对场所、建筑物和设备的隐患排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消防安全。
2. 定期演练:组织定期的消防演练,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理能力,确保灭火救援工作的高效进行。
3. 加强法规建设:加强消防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的消防法律体系,为消防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4.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消防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我国消防工作的发展。
综上所述,消防工作是保障社会安全的重要工作,其涵盖了预防、设备维护、灭火救援和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加强预防、保障设备正常运行,提高灭火救援能力,并加强宣传教育,才能全面推进消防工作,为社会的安全做出贡献。
消防工作概述消防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
作为一项公共安全工作,消防工作的目标是预防火灾的发生、减少火灾的损失,并在火灾发生时及时进行救援和灭火工作,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消防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预防火灾、灭火救援、火灾科普和宣传教育等方面。
预防火灾是消防工作的首要任务。
预防火灾包括火灾隐患排查、宣传火灾防范知识、制定和执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
火灾隐患排查是对潜在火灾隐患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建筑物的消防设施是否完善、电线电路是否安全等方面。
宣传火灾防范知识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普及火灾防范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制定和执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是通过规定各类建筑物的消防设施配置标准、消防设备的维护保养要求等,确保各类建筑物的消防安全。
灭火救援是消防工作的核心内容。
灭火救援主要包括火灾扑救、人员救援和财产保护等。
火灾扑救是指在火灾发生时,及时赶到火场,进行灭火工作。
人员救援是指在火灾中被困人员的救援,包括营救被困群众和救援遇险职工等。
财产保护是指在火灾中保护财产的安全,包括疏散财产、防止财产进一步损毁等。
火灾科普和宣传教育是消防工作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
火灾科普是通过宣传各类火灾案例分析、火灾原因分析等途径,向公众普及火灾的危害和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火灾防范意识。
宣传教育是通过讲座、展览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火灾防范知识和应急逃生技巧,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消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
在我国,消防工作由公安部门负责,但也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比如,建设部门负责建筑物的消防设计和验收;教育部门负责学校的消防安全教育;卫生部门负责医院的火灾防范工作等。
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形成合力,提高消防工作的效果。
消防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
在灭火救援工作中,消防队员需要面对高温、浓烟和坍塌等危险情况,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
此外,消防工作还需要对火灾现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消防通道、灭火器材等,确保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消防安全培训第一篇第一章:消防工作概述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和危害一:火灾的定义火是以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两者兼有为特征的燃烧现象。
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造成的灾害。
也就是说,凡是失去控制并造成人身和(或)财产损害的燃烧现象,均可称为火灾。
二:火灾的危害⑴毁坏财物⑵残害人类生命⑶破坏生态平衡⑷引起不良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三:火灾的特征⑴发生频率高⑵突发性强⑶破坏性大⑷灾害复杂⑸易形成灾害连锁和灾害链⑹灾后事故处理艰难四:火灾的分类⑴按火灾中可燃物的分类和燃烧特性分类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
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和余烬。
B类火灾:液体或可融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
C类火灾:气体类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D类火灾:金属类火灾。
如钾、钠、镁、鋯、锂、铝等。
E类火灾:带电火灾。
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物油脂)火灾。
⑵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类①特别重大火灾: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一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②重大火灾: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一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③较大火灾: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④一般火灾: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第二节:消防工作的主要目的一:消防工作的主要目的⑴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⑵加强应急救援工作⑶保护人身安全、财产安全⑷维护公共安全二:消防工作的特点⑴社会性、消防工作具有广泛性,它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千家万户。
实行全民消防。
⑵行政性、《消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们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
⑶经常性⑷技术性第三节:消防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基本制度一:消防工作的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二:消防工作的原则《消防法》确立的消防工作原则是:“政府、部门、单位、公民”四者都是消防工作的主体。
消防工作概述第一章消防工作概述第一节消防工作的方针、原则和任务一、火灾、消防与公共安全所谓火灾是指在时间、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危害。
在我国,凡是预防火灾发生,减少火灾危害,扑灭火灾的所有事务都称为消防。
火灾是一种灾害,是与安全相对应的一种状态。
消防安全是指人们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免受火灾危害的状态。
消防安全与公共安全关系密切,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安全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安全。
在这四大类事务中,除了公共卫生安全,其他公共安全都与消防安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一方面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都会导致火灾发生。
如自然灾害中地震就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灾难本身就包括火灾;许多公共社会安全事件也常常伴随火灾发生,如2005年11月法国巴黎骚乱中引发多起火灾。
另一方面,火灾也会引发其他次生灾害事故,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101厂大爆炸,不仅导致本企业6人死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工厂附近及下风方向数以万计的居民不得不撤离家园,还导致松花江严重污染致使下哈尔滨市多日停水,给哈尔滨市及黑龙江省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难以估量的损失(有专家估计,仅哈尔滨因停水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元人民币),导致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辞职。
在我国,消防与安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指安全包括消防;说它们有区别是指在我国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下把消防安全与其他安全进行了分开,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
“消防”一词最初于清朝末年由日本传入我国,当时的原意也是防灾救灾,只是后来逐渐演变、约定俗成,成为今天的防火灭火的意思。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消防都不单指防灭火,而指防灾救灾,甚至包括医疗救护。
在英语里,“fire”表示消防,“fire fight”表示消防队,“fire station”表示消防站,由于“fire”表示火、火灾等,所以,消防常常与火灾联系到一起。
另外,在所有灾害中,火灾虽然不是最最严重的灾害,但它却是最经常性发生的灾害,所以,在传统社会里,消防队以灭火为主。
消防工作概述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工作概述一、消防的定义消防是预防火灾和扑救、消灭火灾的简称,是人类在同火灾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项专司防火和灭火、具有社会安全保障性质的工作。
消防曾泛指消灭与预防火灾、水灾等灾害,后来,“消防”一词逐渐演变为专指同火灾做斗争,称为“消防火灾”,并省略火灾二字,简称“消防”。
二、消防工作的方针2019年4月修正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对我国消防工作作了科学全面的总结,明确规定消防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这个方针是由原来的“以防为主、以消为辅”演变而来的,其继承了原方针的基本精神,更加准确和科学地表达了“防”和“消”的关系,体现了对火灾的预防和扑救的辩证关系,正确地反映出同火灾做斗争的客观规律。
这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火灾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全面地反映了消防工作的客观要求。
1.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就是在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把预防火灾放在首位,立足于防,动员、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认真贯彻各项防火工作措施,切实落实分级防火责任制,开展群防群治,从源头上预防火灾的发生和发展。
从以往发生的火灾案例分析,大多数火灾是可以预防的,火灾损失是可以降低到最小限度的,只要在思想上重视、组织上落实、管理上到位、物质上保障,就可以从根本上取得同火灾做斗争的主动权。
2.防消结合。
防消结合,是指同火灾做斗争的两个基本手段预防和扑救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保障有力。
防消结合要求在做好防火工作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专职消防队和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以及各单位、社区志愿消防队的建设,配备必要的消防技术装备,不断提高消防队伍的灭火能力。
尤其要与时俱进强化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在思想上、组织上、技术上积极做好各项灭火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迅速有效地予以扑灭,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所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防”和“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消”是弥补“防”的不足,这是达到一个目的的两种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消防工作概述范文消防工作是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职责之一、消防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火灾预防、火灾扑救、灭火救援、事故调查与报告、火灾事故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以下是对消防工作的详细概述。
一、火灾预防火灾预防是消防工作的首要任务。
预防火灾包括加强火灾隐患排查、加强宣传教育、制定和完善火灾预防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消防部门通过定期检查、抽查等方式,发现和纠正火灾隐患,确保防火措施的有效实施。
同时,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消防安全意识,增加火灾预防知识,降低火灾的发生率。
二、火灾扑救火灾扑救是消防工作的核心任务。
火灾扑救工作主要包括调派消防队伍、有效组织灭火行动以及协调其他相关部门等方面。
消防人员在接到火灾报警后,迅速赶赴火灾现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灭火,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火灾扑救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火灾事故的损失程度。
三、灭火救援灭火救援是消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当火灾发生后,消防人员需要快速将被困人员救出,同时进行相应的灭火工作。
火灾现场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困难,消防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灭火救援技能和装备。
他们必须迅速响应,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火场进行救援,确保被困人员的安全。
四、事故调查与报告事故调查与报告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环节。
当发生重大火灾事故时,消防部门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找出火灾发生的原因,并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
事故调查与报告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进一步推进火灾防控工作。
五、火灾事故应急管理火灾事故应急管理是消防工作的基本要求。
消防部门需要制定和完善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火灾事故应急演练,提高火灾事故应急处置的能力。
消防人员需要随时保持高度戒备,迅速响应,采取灵活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火灾事故造成的损失。
六、专业技术服务总之,消防工作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综合性任务,需要消防人员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具备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为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积极努力。
通过加强火灾预防、火灾扑救、灭火救援、事故调查与报告、火灾事故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够提高社会的消防安全水平,减少火灾事故造成的损失。
第一章消防工作概述一、火和火灾的定义:以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两者兼有为特征的燃烧现象。
火灾的危害:1、毁坏财物。
已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2、残害人类生命;3、破坏生态平衡;4、引起不良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火灾的特征:1、发生频率高2、突发性强3、破坏性大4、灾害复杂5、易形成灾害连锁和灾害链6、灾后事故处理艰巨二、火灾的分类:1、A 类火灾固体物质)2、B 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3、C 类火灾气体)4、D 类火灾5、E 类火灾带电)6、F 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三、火灾严重程度分类:1、特别重大火灾(造成30 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一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2、重大火灾(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一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3、较大火灾(3人以上10 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上5000 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4、般火灾(3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四、消防工作的主要目的:1、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2、加强应急救援工作3、保护人身、财产安全4、维护公共安全五、消防工作的特点:1、社会性;2、行政性;3、经常性;4、技术性六、《消防法》明确指出: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防”是“消” 的先决条件,“消”必须与“防”紧密结合;;“消防结合”:就是要求把同火灾作斗争的两个基本手段—防火和灭火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七、消防工作的原则:1、政府统一领导2、部门依法监管3、单位全面负责4、公民积极参与(管理分为三级:市、区、派出所;《消防法》第三条做了原则规定:国务院领导全国的消防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政府的其他有关部门都有监管职责;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十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燃烧定义:可燃烧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发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和或)发烟的现象。
消防工作概况怎么写消防工作是指对火灾和其他灾害事件进行救援和扑灭火灾的工作。
消防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下面是关于消防工作的概况:一、职责和任务:1. 火灾防控:负责防止火灾的发生,加强对建筑物、设施和人员的防火检查和安全评估。
2. 灭火救援:及时响应火灾和其他灾害事件,进行扑救和救援工作,尽力保护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 应急管理:参与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组织人员疏散和避险,提供紧急救援服务。
4. 宣传教育:开展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火灾防控意识和应急能力。
二、工作内容:1. 消防设施管理:维护和管理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喷淋系统、报警器等,确保其正常运行。
2. 火灾调查:对火灾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火灾原因和推测火灾发生的机理。
3. 消防演练:组织和参与各类火灾应急演练,提高救援队伍的应对能力和协作效率。
4. 事故报告:完成相关工作报告和档案记录,及时上报和汇总灾害事故的相关情况。
三、工作要求:1. 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做好灾害防范和应急准备工作。
2. 技能要求:具备扑救火灾、救援等相关技能和知识,熟练操作和使用消防设备。
3. 健康体魄:消防工作需要进行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和苦闷的环境工作,需要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稳定。
4. 团队合作:消防工作一般需要与其他公共安全部门、医疗救护人员和应急管理部门等紧密合作。
消防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预防和扑灭火灾,减轻灾害事故的损失。
消防人员在平日的工作中,不断提升技能,不断总结经验,以更加高效和专业的态度应对各种灾害事件,努力为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作出贡献。
消防工作概述第一节人类对火的熟悉一、火的历史人类用火与发生火灾的历史十分久远。
在本世纪30年代,我国前人类学家在XX周口店遗址发觉用火遗迹后,60年代又在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遗址、山西芮城县的西候度遗址等处发觉了人类用火的证据,说明200多XX以前人类已经把握了利用天然火种的能力。
距今1.7XX以前,XX 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
到了新石器时期,摩擦生火的方式取得了普遍应用,古籍中记载的燧人氏“钻木取火”确实是对这一进步的反映。
人类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慢慢熟悉了火并丰硕着用火的体会。
例如,用火煮食、取暖、照明、狩猎、驱兽、耕种、制陶、冶炼等等。
从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传奇,到化学家拉瓦锡(A.L.lauvoisier,1743—1794)揭开火的本质;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航天技术的空前进展,火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火的发觉和利用,令人类走向文明和进步,也令人们在熟悉和利用能源上一次次取得重大冲破。
但是,福兮祸所伏。
火在有利于人类的同时,也常常给人类造成了灾难与痛楚。
正如前人所说:火“善用之那么为福,不能用之那么为祸”。
我国有关火灾情形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孔子著《春秋》和左丘明著1626年5月30日),XX城内王恭厂(制造枪、炮、火药的兵工厂)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地中霹声不绝,火药白焚,烟尘障空,自昼晦冥,凡四、五里”,“倾屋万计,毙人三千余”。
从我国古代历史上发生的火灾看,自然方面的缘故有雷击、地震和某些物质的自燃等;人为方面的缘故有失火、纵火、战争等;而且与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风俗、建筑布局和耐火品级等情形紧密相关。
因此,自从人类发觉和学会了用火,增强对火的治理与火灾作斗争就同时摆在了人类的眼前。
用火实践和科学实验证明,“火”即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二者兼有为特点的燃烧现象,燃烧那么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映。
而火灾是指在时刻或空间上失去操纵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在社会生活中,火灾是要挟公共平安、危害生命财产的灾害之一。
消防工作概述1、消防工作的方针与原则 :●消防工作的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消防工作的原则:专门机构与群众相结合2.消防法律法规概述:●《消防法》1998年9月1日起实施●《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2002年5月1 日起实施。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及“两个能力”建设》2005年4月26日公布实施。
3.公共聚集场所消防工作的意义:现代的宾馆、饭店,抛弃了以往那种以客房为主的单一经营方式,将客房、公寓、餐馆、商场和夜总会、会议中心等集于一体,向多功能方面发展。
因而对建筑和其他设施的要求很高,并且追求舒适、豪华,以满足旅客的需要,提高竞争能力。
这样,也就带来许多消防安全问题。
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不但可以保障酒店客人、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也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酒店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第一章火灾与烟气一、概述(一)、物质燃烧的基本概念:1、物质燃烧的定义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现象,称为燃烧。
可分为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
如:22 (完全燃烧)2 (不完全燃烧)2、燃烧的必要条件(即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A、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分为固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气体可燃物三种类别。
(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天然气、煤气等)B、助燃物: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空气中含有大约21%的氧气,因此可燃物在大气中的燃烧以氧气作为氧化剂,这种燃烧是最普遍的。
除了氧气以外,氟、氯等也可以作为燃烧反应的氧化剂。
C、着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
常见的是热能,其他还有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等转变的热能。
(如:电火花、明火等)3、燃烧的充分条件: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必然发生。
在各种必要条件中,还有一个“量”的概念。
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充分条件:A、一定的可燃物浓度:可燃气体或蒸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消防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涉及全社会的安全和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消防工作是人们与火灾作斗争的一项专门性工作,做好消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人民安全的需要,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及危害一、火灾的定义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 ( GB5907 -86)中将火和火灾定义为:火是以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两者兼有为特征的燃烧现象。
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也就是说,凡是失去控制并造成了人身和 (或)财产损害的燃烧现象,均可称为火灾。
二、火灾的危害火,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光明和温暖。
但是失去控制的火,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
火灾是各种自然与社会灾害中发生概率最高的一种灾害,给人类的生活乃至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联合国世界火灾统计中心提供的资料,目前全世界每年发生的火灾次数高达600万~700万起,全世界每年死于火灾的人数达6.5万-7.5万人。
可以说从远古到现代,从蛮荒到文明,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同火灾作斗争。
火对人类具有利与害的两重性,人类自从掌握了用火的技术以来,火在为人类服务的同时,却又屡屡危害成灾。
火灾的危害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毁坏财物,易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凡是火灾都要毁坏财物。
火灾,能烧掉人类经过辛勤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使城镇、乡村、工厂、仓库、建筑物和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化为灰烬;火灾,可将成千上万个温馨的家园变成废墟;火灾,能吞噬掉茂密的森林和广袤的草原,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化为乌有;火灾,能烧掉大量文物、古建筑等诸多的稀世瑰宝,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
另外,火灾所造成的间接损失往往比直接损失更为严重,这包括受灾单位自身的停工、停产、停业,以及相关单位生产、工作、运输、通讯的停滞和灾后的救济、抚恤、医疗、重建等工作带来的更大的投入与花费。
至于森林火灾、文物古建筑火灾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更是难以用经济价值计算。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多,火灾给人类造成的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巨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火灾总量和损失较低,20世纪50年代我国平均每年发生火灾6万起,火灾直接损失平均每年约0.6亿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火灾直接经济损失也相应增加,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年平均火灾损失从1.4亿元上升到3.2亿元。
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社会财富和致灾因素大量增加,火灾损失也急剧上升:20世纪90年代火灾直接损失平均每年为10.6亿元;21世纪前5年间的年均火灾损失达15.5亿元,为20世纪80年代年均火灾损失的4.8倍,达到历史高峰。
近年来,通过国务院、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火灾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得到遏制。
火灾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这种现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它提醒人们,在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消防工作。
(二)残害人类生命火灾不仅使人陷于困境,它还涂炭生灵,直接或间接地残害人类生命,造成难以消除的身心痛苦。
如:1994年11月27 日辽宁省阜新市艺苑歌舞厅发生火灾,死亡233人;同年12月8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友谊馆发生火灾,死亡325人;2000年12月25 日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发生火灾事故,造成309人死亡、7人受伤;2008年9月20 日深圳市龙岗区舞王俱乐部发生火灾事故,造成44人死亡、64人受伤。
据统计,1979年至2004年间,我国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火灾35起,共造成2638人死亡。
其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火灾占26起,死亡2078人;2000年至2004年,年平均发生火灾23.4万起,死亡2559人,受伤3531人。
仅2008年1月至11月份,全国共发生火灾11.9万起,死亡1198人,受伤624人。
这些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破坏生态平衡火灾的危害不仅表现在毁坏财物、残害人类生命,而且还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如: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火灾,烧毁大片森林,延烧4个储木厂和85万立方米木材以及铁路、邮电、工商等12个系统的大量物资、设备等,烧死193人,伤171人。
这起火灾使我国宝贵的林业资源遭受严重的损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1998年7月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大火持续了4个多月,受害森林面积高达150万公顷,经济损失高达200亿美元。
这场大火还引发了饥荒和疾病的流行,使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环境遭到污染。
此外,大火所产生的浓烟使能见度大大降低,由此造成了飞机坠毁和轮船相撞事故。
另外,这场大火使大量的动植物灭绝,环境恶化,气候异常,干旱少雨,风暴增多,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是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四)引起不良的社会和政治影响火灾不仅给国家财产和公民人身、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还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以及公民的生活秩序。
当火灾规模比较大,或发生在首都、省会城市、人员密集场所、经济发达区域、有名胜古迹等地方时,将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有的会引起人们的不安和骚动,有的会损害国家的声誉,有的还会引起不法分子趁火打劫、造谣生事,造成更大的损失。
三、火灾的特征无数的火灾实例表明,火灾具有以下特征:(一)发生频率高据统计,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发生频率最高,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
由于可燃物质品种多,数量巨大,引火源极其复杂,诱发火灾的因素多,稍有不慎,就可导致火灾发生。
(二)突发性强火灾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难以预料的,且火灾发展过程瞬息万变,来势凶猛,影响区域广;爆炸危害具有瞬时性,短时间内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三)破坏性大火灾不仅残害人类生命,给国家财产和公民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严重时会导致基础设施破坏 (包括供电、供水、供气、供热、交通和通讯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工程)、生产系统紊乱、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打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由此可以看出,火灾的破坏性相当大。
(四)灾害复杂火灾发生地,由于建筑、物质、火源的多样性,人员复杂性,消防条件和气候条件不同,使得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极为复杂。
如高层建筑,由于烟囱效应使火灾蔓延速度非常快。
一般烟气垂直上升速度为240m/min, 水平扩散速度为48m/min;物质的多样性包括各种可燃、易燃、易爆和不同毒性的物质,对于火灾发展速度、建筑耐火和疏散逃生与灭火效果影响很大;各种不同火源,如明火、电气过热、静电、雷电、化学反应和爆炸等引发的火灾,其发生发展规律有所区别;此外,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及逃生自救能力、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场所的消防设施和扑救条件、形成灾害时的气候条件等对于火灾的发生、发展和扑救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易形成灾害连锁和灾害链对于一个城乡或工业企业,其社会生产或生活的整体功能很强,一种灾害现象的发生,常会引发其他次生灾害,造成其他系统功能的失效,如火灾引发爆炸、爆炸又引发火灾,形成灾害链。
如1993年8月5 日深圳清水河仓库火灾中起火18处、发生大爆炸2次、小爆炸7次,形成明显的灾害链。
又如2000年发生在美国纽约的“9.11”事件,世贸大厦双子座受飞机撞击发生火灾焚烧坍塌,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还造成周围建筑严重受损、交通阻塞,并使供电、供气、供水、通讯等多种系统的局部发生灾害,形成明显的火灾连锁反应。
(六)灾后事故处理艰巨火灾发生后,对于火灾事故的调查、法律责任认定、伤亡人员处理、财产损失保险赔偿、生活与生产恢复、’社会秩序恢复等许多方面,处理起来都有很大难度。
四、火灾的分类火灾可按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火灾损失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一)按火灾中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分类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lT4968 -2008)中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将火灾定义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六种不同的类别。
1.A类火灾A类火灾是指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
2.B类火灾B类火灾是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3.C类火灾C类火灾是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4. D类火灾D类火灾是指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5.E类火灾E类火灾是指带电火灾。
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6.F类火灾F类火灾是指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 (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二)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类国家《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接火灾损失严重程度把火灾划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1. 特别重大火灾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一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2. 重大火灾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一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3. 较大火灾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4. 一般火灾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第二节消防工作的主要目的一、消防工作的主要目的消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
(一)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的危害”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做好预防火灾的各项工作,防止发生火灾;二是要积极减少火灾危害。
火灾绝对不发生是不可能的,但火灾危害是可以通过人类积极的行为而减少的。
对于火灾,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总结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经验。
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对消防安全的期待,一旦发生火灾,就应当及时、有效地进行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
(二)加强应急救援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致灾因素大量增加,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灾害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
因此,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总则第一条就写明“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这是对我国消防工作职能的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