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言语获得的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38 KB
- 文档页数:1
(一)模仿说模仿说包括机械性模仿说和选择性模仿。
模仿说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决定论中的一派观点。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
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
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1.机械模仿说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 Allport)在1924年提出。
机械模仿说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 Response,简称S-R)的结果,儿童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
(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首先提出的。
)机械模仿说的不足他们从两方面提出论据。
第一,许多事实证明,如果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去改变示范句,或顽固地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
第二,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造性,而且按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说,理解总是先于产生,即在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也就是说理解是产生的基础。
这些事实都是无法用机械性模仿来说明的。
2.选择性模仿说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虽不赞成传统的机械临摹说,但并非根本否定模仿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主要在于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
怀特赫斯特等,主张对传统的模仿概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
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
儿童能够把范文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的特点和传统的模仿说相比,选择性模仿具有两个特点: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行为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还在功能上相似。
二、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当今国外的三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为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后天环境理论认为,儿童语言能力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是由后天的经验形成的,它强调模仿和强化。
模仿说是192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语言而获得的,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
强化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模仿正确,就会得到成人的认可或鼓励,即受到强化。
但后来的大量观察表明,儿童并不仅仅通过模仿获得语言。
先天决定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LAD理论”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所以当儿童一生下来,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语,就触动语言获得机制开始工作。
“儿童语言学习就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熟一样”。
伦内伯格(E.H.Lenneberg)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自然成熟的,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生理发音器官等生理机能发育到一定阶段,受到适当的外因的刺激,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
同时伦内伯格还提出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概念,他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在两岁至12岁这段时间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发展的速度大为放缓。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言语功能,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结构(言语中枢),具有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后天经验的作用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在前三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种言语获得的理论。
其一,是以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强化说。
这种理论认为: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发音活动进行鼓励和反应,以刺激孩子发出更多的音;同时,父母又总是以正确的语音词进行强化,所以乳儿期的咿呀语(babbling)也越朝着正确的语音、语义方向发展。
其二,是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仿说。
这种理论认为:乳儿和父母从事相互模仿的游戏,他们中的一个发出一种声音或咿呀,另一个则以同样的声音愉快地回答。
在这样的游戏中,乳儿不仅仅练习了语音,也练习了相互谈话这种方式,还获得了语义。
随着乳儿开始学会一个词或说有意义的语音,他的父母也得意地重复这个声音,使其更容易理解。
其三,是乔姆斯基的“LAD”即“语言获得装置”。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言语的先天倾向,这是由于人类有一个天生的获得语言的体系,图示如下:有三个事实支持这种理论:(1)所有健康的儿童获得本民族的语言无须专门训练;(2)没有任何动物可以获得与人类同等程度的语言;(3)大脑的某些区域显然有特殊的言语机能区。
其四,是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特别是以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为基础的理论,这种理论是研究词如何代替具体事物而获得“信号的信号”功能,并在词与词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的言语系统。
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物→直接反应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物→直接反应第三阶段直接刺激物→词的反应第四阶段词的刺激物→词的反应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这四种理论各有可取之处,但就四种中的某一种理论来说,是不能说明言语获得过程的。
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言语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儿童的言语发展和语言理解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儿童心理学的重点之一。
本章将介绍儿童心理学中与言语相关的认知理论。
在儿童的言语发展中,有一个重要的认知理论被广泛接受,即维基斯基的“语言与思维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语言可以影响儿童的思维能力,并且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言语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言语的运用,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需求和情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在言语发展的初期,儿童会通过模仿和重复的方式学习语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运用更加复杂的语言规则并进行语法结构的组织。
言语的发展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个与言语相关的认知理论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言语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
皮亚杰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传感期、运动期、操作期和形象期等不同的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儿童对于言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运动期,儿童能够学会使用简单的词语和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在操作期,儿童开始能够理解和运用复杂的语言规则。
除了维基斯基和皮亚杰的理论外,还有其他一些与言语发展相关的认知理论被提出。
例如,基斯勒的“信息处理理论”认为,儿童在运用言语进行思维活动时,会进行一系列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输入、编码、存储和检索等。
通过这些信息处理过程,儿童能够对所听到和说出的语言进行理解和运用。
在研究儿童的言语发展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根据斯金纳的“语言习得理论”,儿童学习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强化的方式。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儿童会从他们的父母、亲戚和其他成年人那里学习语言。
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言语行为,并根据成人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言语表达方式。
在言语教育中,教师和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来促进儿童的言语发展。
读书笔记:《手册》卷二上P328-335语言习得的过程(续)今天的读书笔记有两个主题:一、继续上次“发展的心理语言学过程”的具体形式学习(总共五个形式,上次笔记学习过一个“有意阅读和文化学习”,今天学习剩下的四个)二、语言发展的个体差异学习一、“发展的心理语言学过程”的具体形式学习(二)图示化和类比它解释了儿童如何从他们所听到的具体语言片段中创造出抽象的句法结构及主语和直接宾语之类的句法作用。
幼儿通常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听取并使用某些相同的话语,这些话语再三重复,并进行系统化的变异。
这类图式的形成意味着为了具体的功能对重复出现的语言的具体片段进行模仿学习,也意味着为某个相对抽象功能而设置的相对抽象的句子结构缝隙的形成。
这一过程称为图示化,其根源可以从个灵长类动物的食物加工。
技能的系统化追溯到实验室中任意序列的图示化语言,图示中的可变成分或结构缝隙与运用图示对相关事件进行指代的经历中的各变量相一致。
图示化的一个独特形式就是类比。
两者都大体上体现了儿童对完整的语句或其他有意义的语言结构的归类加工过程。
最重要部分是各种句法标识,这些标识表明的是句法作用。
一些具体象征性符号是使用最广的言语装置。
他们常常都用于表达话语的基本内容,因为他们表明了所标记的语言项目在整个句子中应该如何按表达意思的需要加以建构。
这种标识作用可以被看作是语言的二级标记。
(三)防御和竞争它解释了儿童如何限制语句的抽象化,从而使生成的句法结构符合常规的语言规范。
在图示化和类比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某些限制,这些限制是防御和优先占有所带来的。
防御仅仅是指当一个有机体同样的方式多次连续的从事某个行为,这种行为方式逐渐变成习惯并固定下来,用其他方式来完成相同的任务就变得非常困难。
优先占有或对照则是一种沟通原则,表现为以下粗略的形式,如果某人用特定的形式与我交流。
这样选择的原因与说话者特定的沟通意图有关,因此他激发听者去寻找其原因所在,从而区分这两种形式及他们各自适合的交流语境。
首先发现这个现象的是瑞土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把这种言语形态称之为“自我中心言语”。
以后有许多心理学家[穆孝(M.Muchow)、卡茨(D.Katz)夫妇、麦卡蒂(D.McCarthy)、维果茨基、黄翼等]对皮亚杰的研究结果做了检查性研究,虽然由于种种条件不同,结果互有出入,但学前期有自我中心言语现象存在,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问题在于怎样正确理解自我中心言语这一现象。
皮亚杰认为:第一,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的言语,是儿童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唯我思维)的表现;第二,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是互相对立的,只有儿童到了七八岁时,自我中心言语才逐步消失,而让位于社会化的言语。
维果茨基和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都不同意皮亚杰的这种解释。
维果茨基根据他的观察和实验所得的结果,认为: (1)所谓自我中心言语也是社会性的言语,而不是什么自我中心的表现; (2)儿童在没有交谈者的情况下,才有自我中心言语,这实际上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种言语的自我调节的机能; (3)儿童在行动中遇到困难时,经常会出现自我中心言语,这实际上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种言语的自我调节的机能。
因此,维果茨基认为:所谓自我中心言语,实质上,是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态。
这是人的言语发展中的一个新的质变,是真正人的意识的开始。
由此可见,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不是对立的东西。
学前晚期自我中心言语的下降,也不是意味着它的消失,而是意味着它向内部言语转化。
第四章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重点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难点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方法自;讨论学;答疑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复杂的语言?儿童语言知识和能力从何而来,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对此,20世纪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进行了各种探究。
关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理论,有许多流派、学说,他们之间相互纠缠、或貌相似而实相异,大体上可以把他们归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学前儿童语言的获得有三大理论:1.后天环境论:↗机械模仿说①模仿说↘选择性模仿说②强化说:斯金纳的观点及批评③中介说:基本观点及批评2.先天决定论:①先天语言能力说及乔姆斯基的基本观点②自然成熟说及勒纳伯格的基本主张3.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①皮亚杰的认知说以及基本观点。
②布朗等的规则学说及基本观点。
③布鲁纳等的社会交往学说及基本观点。
第一节后天环境论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为基础理论的学者,在儿童语言发展的问题上都比较强调后天环境的因素。
这些学者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都是被称为后天环境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撑握语言,就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的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
以行为主义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论者,关于语言获得的观点因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并不完全一致,其内部还可以分为模仿说、强化说、中介说三种。
一、模仿说(一)主要观点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儿童的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板。
(二)评价模仿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但它忽视儿童掌握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言语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言语,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人进行交流,并进一步理解世界。
在认知理论中,言语的发展与儿童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章将详细探讨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认知理论。
一、儿童言语的起源和发展1.1 儿童语言习得的阶段儿童语言习得分为预言期、单词期、句子期和成人期四个阶段。
在预言期,儿童开始发出来自于他们的语音口腔活动,但这些声音不具备特定的意义。
单词期是指儿童开始通过听到周围人使用的特定词语,从而学习将声音和特定对象联系起来。
句子期是儿童开始组织词汇形成更复杂的语句来进行交流。
成人期则是指儿童能够以成人的方式有效地进行沟通。
1.2 儿童语言习得的文化差异儿童语言习得不仅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接受到的语言刺激和教育方式存在差异,这将对其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在研究儿童语言习得时,需要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儿童言语的认知发展2.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传感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三个阶段。
在传感期,儿童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的刺激,开始感知和注意到语言的存在。
在前运算期,儿童逐渐理解并运用语言,但其思维仍然受限于具体的观察和经验。
在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语言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多样。
2.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支持和激励,而言语作为社会文化工具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维果茨基强调了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对于言语和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言语交流,儿童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观点,进而促进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言语对儿童认知的影响3.1 语言对思维的引导作用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具有普遍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可以引导儿童的思维发展。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种言语获得的理论。
其一,是以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强化说。
这种理论认为: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发音活动进行鼓励和反应,以刺激孩子发出更多的音;同时,父母又总是以正确的语音词进行强化,所以乳儿期的咿呀语(babbling)也越朝着正确的语音、语义方向发展。
其二,是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仿说。
这种理论认为:乳儿和父母从事相互模仿的游戏,他们中的一个发出一种声音或咿呀,另一个则以同样的声音愉快地回答。
在这样的游戏中,乳儿不仅仅练习了语音,也练习了相互谈话这种方式,还获得了语义。
随着乳儿开始学会一个词或说有意义的语音,他的父母也得意地重复这个声音,使其更容易理解。
其三,是乔姆斯基的“LAD”即“语言获得装置”。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言语的先天倾向,这是由于人类有一个天生的获得语言的体系,图示如下:有三个事实支持这种理论:(1)所有健康的儿童获得本民族的语言无须专门训练;(2)没有任何动物可以获得与人类同等程度的语言;(3)大脑的某些区域显然有特殊的言语机能区。
其四,是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特别是以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为基础的理论,这种理论是研究词如何代替具体事物而获得“信号的信号”功能,并在词与词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的言语系统。
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物→直接反应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物→直接反应第三阶段直接刺激物→词的反应第四阶段词的刺激物→词的反应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这四种理论各有可取之处,但就四种中的某一种理论来说,是不能说明言语获得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