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症 苍白 清凉 怕冷 不渴 稀溏 清长 舌淡苔白润 迟
热症 红赤 燥热 发热 口渴饮冷 秘结 短赤 舌红苔黄干 数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并存
寒热转化: 寒热真假: 真热假寒—阳盛格阴 内热过盛,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 真寒假热—阴盛格阳 阴寒内盛阳气虚极,阳不制阴,虚阳浮 越于外
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象
舌嫩苔少
舌老苔厚
脉象
无力
有力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虚实夹杂:并存 虚实转化
正胜邪退——疾病向愈 邪胜正衰——疾病恶化 邪正力量势均力敌——相持
四、阴阳
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 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
面,故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 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辨 证是基本辨证大法。
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病势加重 由里出表——病势减轻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是阴阳偏 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一)寒证
阴盛,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抑 制或衰减的证候。
病机:外感寒邪,过服生冷寒凉;内伤久病, 耗伤阳气,阴寒偏盛而致。
分实寒证(起病急,体质壮)、虚寒证(久病,重病) 临床表现:恶寒、畏冷、喜暖、口淡不渴、
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髓 亏虚、营虚、卫气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
虚证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 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
气虚证:
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 倦乏力,自汗,动则诸症加重,舌淡, 脉虚弱。
血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 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 人月经量少、衍期或经闭,舌质淡, 脉细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