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说课稿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46.27 KB
- 文档页数:5
李清照《一剪梅》讲课稿(2)李清照《一剪梅》讲课稿3.赏析上阕①《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这一句“精秀绝伦”在哪里?请大家结合意象和诗歌主旨分析。
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 2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花落也有红颜易老,青春易逝之意。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看似平淡无奇,却有一股吞梅嚼雪的不食人间烟火之气。
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既然天寒,为何还要解去“罗裳”?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情调欢快,这里的一个“独”字,你能品出词人怎样的心境?明确:心中愁重,哪怕轻如蝉翼的罗衣都显得沉重,易安有词为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尽管天气寒凉,但词人只恐“兰舟”承载不了这份浓愁吧。
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愁上加愁。
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桨,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回忆,怎能排遣得了愁呢?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你在这句中见到哪些我们常见的诗歌意象?这一句营造了怎样的优美意境?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意象分析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
象征思念。
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他的丈夫,后来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
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
4.小结上阕上阕侧重写闺中独居生活,夏末秋初,易安欲泛舟解愁,却见残荷雁字,月满西楼,心中倍加愁闷。
寂寞相思苦,可知一二矣。
①你从“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能感受怎样的情感?这一句你觉得用的最妙的是哪个字? 明确: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
(精品教案)《一剪梅》讲课稿《一剪梅》讲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讲课稿,讲课稿有助于学生明白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如何写讲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剪梅》讲课稿,欢迎大伙儿借鉴与参考,希翼对大伙儿有所帮助。
讲学情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能力上有些薄弱,同时他们积存的东西略微有些少。
因此遇到诗歌鉴赏只能是想固然,回答题目毫无边际,导致丢分严峻。
在诗歌赏析上要多下功夫,让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
讲教材一、选修要紧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讲,诗词的重要性是别言而喻的。
缘故如下: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截了当题和间接题都非常多,关键是直截了当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诗词鉴赏;(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质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脚轻重的作用,大到人一辈子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妨碍。
二、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背诵本词2、让学生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办法来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经过对词的学习,结合词中的景分析词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办法鉴赏诗歌讲学法一、经过自个儿的学习和老师的说解,学生能当堂背诵这首词。
二、小组交流合作探讨,找出词中的景,并分析抒发的情感。
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办法。
讲教法一、诵读感悟法。
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词人的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觉词的情感美。
二、自主合作探索。
在学习中体味词人的愁情。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办法鉴赏诗歌。
讲教学过程一、介绍词人前期和后期词的风格。
二、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办法来鉴赏诗歌三、赏析四、板书1、板书按行文思路来安排。
2 、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背诵。
五、练习比较阅读李清照的词,体味词阶段别同,风格就别同,情感就别同。
教学原创本学期高二年级教学任务要完成必修5和选修教学,如今必修5差不多完成,只能从选修中来选,结合选修内容,语文比赛的两个组,我们只能选诗歌。
《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剪梅》。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桃花、李花和春风等自然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一剪梅》。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 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一剪梅》。
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画笔和颜料。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
提问:你们知道春天有哪些特点吗?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一剪梅》,注意停顿和语气。
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3. 诗文解析:解释诗文中的生字词,解析诗句的含义。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4. 画面描绘:让学生用画笔和颜料描绘诗中的画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5.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集体朗读和背诵《一剪梅》,提醒学生注意语气和表情。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默写《一剪梅》并阐述自己喜欢的诗句。
六、板书设计板书诗句《一剪梅》,并在旁边标注重点字词和意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一剪梅》的诗意。
2. 作业答案:《一剪梅》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桃花、李花和春风等自然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一剪梅》的诗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在画面描绘环节,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教学设计说课稿中国是诗的国度,吟诵品味唐诗宋词,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我参赛的课题是:李清照《一剪梅》词作赏析。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四方面进行汇报:首先 教学分析:本课选自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古诗词教学,单元要求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古诗词理解和感受。
根据烹饪专业学生(对古诗词不陌生但兴趣不大,阅读品位变低,鉴赏能力薄弱,忽略古诗词对烹饪职业发展的借鉴价值)知识储备、(已有果酱画基础喜欢流行快餐文化,在乎别人评价)心理特点、(不爱朗诵记忆品读古诗词,喜欢动手实践、上网参与)学习习惯。
我确定了本课(疏通字义,理解意象,掌握语言表达)的知识目标;(反复诵读,感受节奏韵律,进入意境体味感情)的能力目标、(快乐积极体味诗词美及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目标。
其中反复诵读、感受鉴赏作品韵律、音乐美,品味意象、意境美是重点,培养学生理解意象、进入意境、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难点。
根据目标和重难点,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制定如下教学策略:按课前准备、听诗词,读诗词、品诗词、画诗词、课后拓展实践六个教学步骤在两课时内依次开展教学,同时将各种信息化手段融入其中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方面:(听诗词)课前学生登录学习通平台,领取并明确本课任务是:反复诵读、感受品味意象意境美。
并通过网络平台查看相关的李清照生平简介、诗词文章、意象图片朗诵视频等资料后,完成对《一剪梅》的初步感知并简单归纳其思想内容后反复诵读词作,通过配乐软件和诵读软件,为诗歌配乐,制作配乐朗诵或视频。
上传平台或网络,进行学生间的交流互评。
并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学习小组。
教师平台浏览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与学生进行评价交流后,整理加工学生上传成果中发现的问题为课堂教学使用,并尝试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以问题引领做如下教学过程:(读诗词)课堂上,师生共同开启《一剪梅》欣赏之旅。
(首先是)看:上课开始,以董卿《朗读者》采访诗词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视频和语文教师李玉兰诗意早餐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2)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2.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取意即如此。
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4.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
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5.下阕小结: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特点:㈢全词总结:红藕香残玉簟秋,→勾勒环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叙写情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神驰遐思花自飘零水自流,→借景抒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直抒胸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一剪梅》说课稿【教材依据】《一剪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推荐篇目。
该诗的作者李清照,是宋朝时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而《一剪梅》此词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学习这首词,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李清照以及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的词风的特点,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和高考奠定背景知识和方法基础。
【设计思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学习鉴赏一首词,教会学生鉴赏一类词的方法,力争达到“读一首而知一类”的目标。
本词赏析主要围绕“相思之愁”展开,利用意象分析法和关键词分析法来进行赏析。
而诗词的赏析一定要以“诵读”为基础,诵读是为了更好地赏析,赏析是为了更好地诵读,而诵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应该着力培养的一种能力。
【设计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预习、探究、合作、赏析中逐渐体会到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逐字逐句讲解。
课前教师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主动性;课堂上再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营造诗词氛围,指导启发学生在诗歌情境中讨论探究,在优美的诗词氛围中去感受感悟,落实教学任务。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词意、学会朗诵;了解《一剪梅》词牌名来源。
2、了解李清照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明确她这一时期词作的主要风格特点。
3、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诵读;品读;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这首词利用特有意象营造的意境,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感悟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学习难点】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学法指导】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教师设计《导学案》,预习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带着问题进课堂;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使学生能在唯美的诗情画意中鉴赏、学习诗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带给学生美的体验和享受。
一剪梅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一剪梅》的基本词牌格律和创作背景。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领悟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如爱国情怀、爱情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
(2)诗词的意境分析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2)诗词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一剪梅》的兴趣。
2. 诗词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节奏和韵律。
(2)逐句解析诗词,解释生僻字词。
(3)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3.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诗词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诗词分析和修辞手法鉴赏方面的表现。
3. 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诗词情感的认同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一剪梅》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古代词牌格律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词相关的图片和背景音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中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体会诗人的情感。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
2. 针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领会诗人的用词巧妙。
3. 通过分析诗词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词牌的格式和特点。
《一剪梅》教案三篇《一剪梅》教案三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剪梅》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剪梅》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教程:一、诗画导入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二、研习新课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提示)粗读可发现: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一剪梅》说课稿《一剪梅》说课稿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剪梅》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剪梅》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一剪梅》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这册主要内容是鉴赏诗歌和散文,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一剪梅》是李清照思念丈夫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在丈夫赵明诚外出时,自己独守空房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的真实写照。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教学重点:解读文句,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情感的解读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情感的解读二、说教法1、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
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三、说学法意象意境感情四、说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1)费玉清的一曲宛转悠扬的《一剪梅》将我们陶醉在其中,其实真正陶醉我们的是其中传递的情感,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尤其是悲怀愁情。
《一剪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品味李清照词中的思想感情。
2. 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 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二、教学设想
1. 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诗人的艺术风格。
2. 引导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 要求学生快速背诵,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
2. 背诵这首词。
3. 赏析这首词:
- 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 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五、扩展阅读
1. 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2. 总结李清照词的词风。
3. 总结李清照词中写愁的名句。
4. 总结写“愁”的手法。
六、布置作业
让学生举出此类名句。
《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她的情感世界。
2、引导学生品味《一剪梅》的语言艺术,体会其意境之美。
3、指导学生掌握词的诵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感受词人的情感。
赏析词的语言特色,如叠词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的含蓄与深沉。
理解词中“闲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以细腻的情感、婉约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词作,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经典词作《一剪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1155 年 5 月 12 日),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一剪梅》这首词大约作于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
独守空闺的李清照,借这首词抒发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三)朗读词作,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词句赏析1、“红藕香残玉簟秋”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明确:“红藕香残”写荷花凋谢,“玉簟秋”写竹席透出秋的凉意,描绘了一幅冷清、萧瑟的秋景图,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提问:词人为何要“独上兰舟”?讨论后明确:“独上兰舟”可能是想排遣心中的寂寞和思念,但结果却是“愁更愁”。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让学生想象:词人在等待书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充满期待和焦急。
2024一剪梅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一剪梅》是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属于古文阅读的范畴。
该篇课文通过描写梅花的坚强与美丽,表达了挫折与坎坷中仍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语文能力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一剪梅》的主题和意境,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品味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并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乐观向上心态。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剪梅》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难点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品味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主要通过感悟课文主题和情感交流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法方面,我采用了导入法和情感教育法,让学生从情感上与课文进行联系,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学法方面,我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互相讨论,以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进步。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课件和打印好的课文,以方便展示和分发给学生。
同时还准备了一些梅花的图片和视频,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梅花的美丽。
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些与梅花相关的诗词和故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我将以一段梅花的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观赏梅花的美丽,并引导他们对梅花进行简单描写。
随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经历过类似梅花坚强的精神境界?为什么梅花会成为其中的象征?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帮助他们进入到《一剪梅》的主题和情感中。
环节二、感悟课文我会将课文分成若干段,让学生分组进行阅读,并在小组内共同感受和理解每一段的情感表达。
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到黑板上进行汇报和讨论。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互相评论,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教案《一剪梅》李清照第一篇:教案《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二.走近作者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宋朝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
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她天资过人,再加上优裕的环境和文学的熏陶,少女时代的她就气质高贵,外美如花,内美如竹。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 李清照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词牌名的由来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
乃取前三字为调名。
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三、初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三).作品鉴赏: 1.全班一起初读,没有预习请全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释自己先快速读下。
全班齐读同时请在读的同时,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先纠正字音)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可是同学们刚才有读出闲愁来了么?学习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品读诗词,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剪梅》的配乐朗诵,同时请同学们在认真听的同时注意诵读节奏。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提醒学生读该词要注意的方法《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一剪梅》教案《一剪梅》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剪梅》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剪梅》教案篇1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一剪梅说课篇一:一剪梅说课稿《一剪梅》说课稿古浪五中刘昌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剪梅》,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一剪梅》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这册主要内容是鉴赏诗歌和散文,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一剪梅》是李清照思念丈夫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在丈夫赵明诚外出时,自己独守空房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的真实写照。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教学重点:解读文句,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情感的解读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情感的解读二、说教法1.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
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三、说学法意象意境感情四、说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1)费玉清的一曲宛转悠扬的《一剪梅》将我们陶醉在其中,其实真正陶醉我们的是其中传递的情感,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尤其是悲怀愁情。
引导语:的作品《·红藕香残玉簟秋,词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
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词中写了愁绪,也有一股淡淡的喜悦。
下面分享一篇《一剪梅》说课稿。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
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
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说课稿。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
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
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顾学生阅读情况:抽学生背诵《如梦令》;学生集体背诵《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设疑问:两首词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1、生活中的李清照书香门第家庭富裕婚姻幸福美满父母呵护2、理想中的李清照充满希望充满激情能充分享受生活从如下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贵夫人形象慵懒哀伤而不绝望有一种甜蜜的感觉。
如《如梦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1.生活中的李清照经济困顿颠沛流离家庭生活也很不幸2.理想中的李清照看不到希望缺少生活的勇气3.作品中的李清照艰难苦恨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看出来:如“寻寻觅觅”好像总在寻找却总是找不到,可是还是要寻找,成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间,“冷冷清清”在寻找中失望而倍感凄凉,后面“梧桐更兼细雨”部分,完全呈现出心境悲凉难耐寂寞。
一剪梅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剪梅》说课稿
【教材依据】
《一剪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推荐篇目。
该诗的作者李清照,是宋朝时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而《一剪梅》此词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学习这首词,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李清照以及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的词风的特点,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和高考奠定背景知识和方法基础。
【设计思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学习鉴赏一首词,教会学生鉴赏一类词的方法,力争达到“读一首而知一类”的目标。
本词赏析主要围绕“相思之愁”展开,利用意象分析法和关键词分析法来进行赏析。
而诗词的赏析一定要以“诵读”为基础,诵读是为了更好地赏析,赏析是为了更好地诵读,而诵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应该着力培养的一种能力。
【设计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预习、探究、合作、赏析中逐渐体会到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逐字逐句讲解。
课前教师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主动性;课堂上再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营造诗词氛围,指导启发学生在诗歌情境中讨论探究,在优美的诗词氛围中去感受感悟,落实教学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词意、学会朗诵;了解《一剪梅》词牌名来源。
2、了解李清照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明确她这一时期词作的主要风格特点。
3、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诵读;品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这首词利用特有意象营造的意境,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感悟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
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设计《导学案》,预习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带着问题进课堂;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使学生能在唯美的诗情画意中鉴赏、学习诗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带给学生美的体验和享受。
【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课间播放《月满西楼》
“在我国诗坛有一位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他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刚才我们课件所播放的歌曲《月满西楼》的歌词便是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二、进入新课
学生已在课前预习
读通全词
齐读(检测读音和节奏)——听录音跟读并画出节奏(教师根据《一剪梅》双调特点,强调节奏划分)——自读——学生展示(配乐)——齐读(配乐)
读懂全词
在未赏析全词之前,诵读可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但还不能很好的读出感情1、知人论世
了解李清照,学生根据预习所搜集的资料,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易安词分前后两期,由于人生境遇的变化,前后期的词风也有所变化),明确本诗写作的具体时期)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读全词,疏通全词大意,小组间交流,若有理解困难,提出问题全班解答(预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此句为倒装句)
3、找出这首词的词眼和主旨句
“相思”“闲愁”:由相思而生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情乃相思之情
4、围绕“相思之愁”展开小组讨论
问题设置
请问女词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生出“相思之愁”的呢?
提示:红藕香残玉簟秋
她的“相思之愁”有没有办法排遣呢为什么
提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她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愁”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呢?
提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这三道题赏析诗歌,要从意象和关键字上着手,突入方法的运用)
总结:相思与愁皆是无形而无法捉摸的情绪,但在李清照的秀笔之下,这样的相思之愁却如影随形,缠绕不已,无处不在,堆蹙眉头,更郁结于心。
一窥易安体的风格:语言清新典雅,情感温婉细腻
引用歌词:“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转眼吞没我在寂寞里,我无力抗拒,特别是夜里,想你到无法呼吸……”(可请学生唱)
5、能力拓展
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集思广益,解决疑难问题,但也容易使学生思考懈怠,适当安排独立思考的的题目是合作学习的补充,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为什么“一种相思”,却是“两处闲愁”呢?
两个题目,学生可任选其一,独立思考拟写答案后再全班分享
至此,诗歌的情感分析已经基本到位,再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诵,邀请学生演唱《月满西楼》
三、方法总结:
在本词的学习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举例说明
学习应善于总结方法,本课设计的主要思路即本着“学一首而知一类”的观念,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有助于帮学生明确词作赏析的方法,并融汇贯通到其他诗词的赏析中。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自读李清照后期词作《武陵春》,体会词人前后期词风的不同。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作业1的设计旨在巩固本课所学,作业2所选的诗歌为李清照的后期词,学生自读这首词既是对本课所学鉴赏方法的运用,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此词感受李清照后期词风的变化。
四、教学反思
1、问题设置过于考虑逻辑性,而忽视了其清晰性和明确性,虽然导学案中给出了提示,但学生仍有些模糊不清,这在前一晚的预习中已经发现,但未来得及做修改。
所以在是考虑学生学情时还是有所不足,导致正式上课时,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2、由于多媒体的引进,在课堂上使用课件已经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
但是,结合这堂课,以及工作以来的体会,课件的使用应当讲究科学性,使用的不好,反而束缚了教师,也影响了课堂节奏。
而在这堂诗歌赏析课上,使用多媒体应着重于用图片、音乐、视频营造契合的情境氛围,而不是用于展示问题,问题应在老师心中,是教学过程,除非是特别复杂的问题,本不需要老师再用PPT 展示出来,一旦教师进入课堂节奏,问题顺势而来,PPT反而束缚了手脚。
另外,对于课堂问题的答案,也不用需用PPT一一展示出来,答案应在老师的心中,在和学生的探讨中自然形成答案,尤其是语文的学科,PPT出示问题答案
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规范,但也有容易束缚学生。
总而言之,PPT的使用应该谨慎考虑当堂课的具体情况。
3、本节课没有很好地贯彻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而有自己的想法后利用讨论来交流想法。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并没有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而进行了粗暴的讨论,所以学生容易懒于思考。
而在这堂课上,充分暴露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由于问题较难,而学生提前的独立思考不到位,以至于课堂上的交流没有很好的展开。
最后变成了老师的单向讲解。
在日常的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还可以放缓脚步,将为分解,到组听论,去帮助解决问题。
但在这堂课中,由于有些紧张,急于将这堂课完整地上完,所以没有去这样做,导致学生的讨论不充分,也就使得课堂气氛比较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