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72 KB
- 文档页数:2
家园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网络家园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的诠释与运用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证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
人在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关系到今后人们对其评价如何,它往往决定着今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会继续交往,也很难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人为主的作用。
案例一:问题出在哪?新学年又开始了,我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新的教学活动中,每天一大早就把自己收拾得衣装得体,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新朋友、新家长、新孩子……可是刚刚开学没几天,园领导就接到了家长反映说我对孩子比较严,说孩子怕我,不喜欢我。
这让我很不理解,也为此感到很郁闷。
开学以来,孩子们在班里生活得好好的,与家长的沟通也没什么问题呀,那这问题又出在哪呢?思来想去,原来问题出在与个别家长的交流过程中。
班上有两三个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差,午睡起床不能独立完成,在与家长沟通时,我委婉地要求家长在家不要惯养孩子,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话是这么说,可她们还是认为原来的老师比我细心、耐心。
分析:如果第一印象被人认可与接受,就为以后的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反则会带来消极影响。
首因效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要加强印象管理意识,提高印象管理能力,主动给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通过学习,我才理解:新学年初期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和顺应孩子及家长的现状,让他们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在此基础上再提高要求,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的正常活动。
所以,老师最初不必太心急。
如何运用好“首因效应”,让家长和幼儿能够愉悦接受幼儿教育理念,提高班级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积极发挥“首因效应”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其一:外表形象的塑造由于初期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并不深入,所以第一印象特别重要,性别、年龄、衣着、神态、姿势、说话等,这是对一个人内在品质与性格的认知,可见,首因效应并不完全可靠,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会下意识地跟着首因效应走。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作者:曾敏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4期摘要: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认知领域中重要的心理学现象,指的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又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它对人们学习认知和人际交往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剖析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这两个重要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的工作特点,提出在工作中合理利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创新工作模式的目的。
关键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系列位置效应;二级学院;办公室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0-02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常被用来讨论工作记忆的运作模式,最初是由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提出并研究[1]。
在系列学习中,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记忆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
系列位置曲线被认为是对两种记忆过程理论最强有力的支持,曲线末端几个项目再现的好,是因为这几个项目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容易提取;而曲线首端几个项目记忆的好,是因为这几个项目已从短时记忆转移到长时记忆。
大量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系列位置效应普及到各类系列呈现时间范式和各种实验情境中,它可以在不同方法的实验中、不同种系、不同年龄、实验室或日常生活中观察到。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都属于一种认知偏差,如首因效应会导致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比后面接触到的信息具有更好的再现性,通俗地讲,是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具有更深的影响。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1首因效应其中AB两组中学生读到的故事一模一样,区别只是顺序不同:A组先读了描写詹姆热情外向性格的故事,然后再读描写他冷淡内向的故事;而B组读到的故事顺序则相反,描写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故事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故事放在后面。
剩下的C组只读到描写詹姆外向的故事,D组则只读到描写詹姆内向的故事。
之后,洛钦斯让这些中学生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A组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B组有82%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冷淡而内向的人,而C组有95%的人认为詹姆外向,D组有97%的人认为詹姆内向。
洛钦斯的研究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并将其称为“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同样是由洛钦斯提出的,但指向却和“首因效应”相反。
洛钦斯把“首因效应”的试验流程做了修改,他先让AB两组学生阅读詹姆的其中一则故事,然后中途插入了一些其他不相干的作业,例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后再让他们读第二则故事。
最后,让AB 两组学生描述詹姆的性格。
这时候,实验结果就和“首因效应”反过来了,两组学生都对最后一个故事印象深刻,并影响了他们对詹姆性格的描述。
所谓“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是指在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最近一次出现的刺激。
表现在人人际交往中,即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3“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区别“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区别之处在于“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
洛钦斯认为: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这个时候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两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它们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因效应的例子:
当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你对他/她的印象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对他/她的看法。
如果一开始你就对他/她有好感,那么在后续的交往中,你可能会更加积极地看待他/她。
在求职面试中,如果面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很好,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录用你。
近因效应的例子:
当你和一个朋友长时间没有联系后,如果你们最近又开始频繁交流,那么你可能会对这个朋友产生新的印象。
这种新的印象可能会改变你之前对他的看法。
在一个产品的广告宣传中,如果广告商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播放该产品的广告,那么消费者可能会对该产品产生更深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需要注意的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有时会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
在认知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两种效应,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和做出决策。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是两个对立统一相辅相承的概念。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或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他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生活片断。
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他将不同组合的材料,分别让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研究证明,第一印象对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了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印象,以此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之后的系列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人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
而在首因效应中,对情感因素的认知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常都喜欢那些流露出友好、大方、随和情感的人,因为人们都需要获得他人关注和尊重。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在1977年研究发现,人们在相遇之初按照SOLER模式来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增加他人的接纳性,使得在对方的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
具体是由五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拼写的专用术语,其中:S表示坐姿或站姿要面对别人;O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L表示身体微微前倾;E 表示目光接触;R表示放松。
卢钦斯首因效应验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卢琴斯(A. S. Luchins) 进行了一个有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实验,他做了一个有关吉姆印象形成的有名实验。
杜撰了两段关于吉姆生活片断的材料,一段把吉姆描写成外向而热情的人,另一段把吉姆写成内向而冷淡的人,并把这四段材料作四种不同组合分别呈现给四组不同被试,实验结果表明:第一、二组出现首因效应,被试综合了两段描述的信息然后进行评价时,更倾向于记得首次接受的刺激。
第三、四组出现近因效应,指出近因效应是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因为被试在听到第一段材料之后被要求马上进行描述,所以被试对其的评价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产生了近因效应。
前一段内容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 而后一段给人的印象的影响力较弱。
从这些有趣的实验中,可以看出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倘若一开始便留下出色地第一印象,会在未来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要费尽心思,才会改变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其中的每一个效应,都给我很多的启发。
现就其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节,来谈谈我粗浅的体会。
当我们接触到新的人和物,或到了新的环境,我们可能会自然不自然的对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作出初步的评价。
而且这种初步的印象在一定时间或者是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
甚至会影响到今后我们与这些人的交往和合作关系。
这就是这本书上说的首因效应。
以前的时候,有个同事曾说过,开学之初的每一次分班,都会给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新生的机会。
他们或者借助于老师的改变,而一改自己拖沓懒散的恶习,成为积极上进、知事明理的好学生;或者遇到了投缘的同学知己,给了自己莫大的帮助,从而脱胎换骨、改头换面,变得善解人意、人缘倍增。
作为老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往往也会根据学生的第一表现来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甚至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对待他们,左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学生的一生和前途,看来我们得小心一些了。
尤其是看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节,今后我们得摘掉这样的有色眼镜,既要看学生的第一表现,也要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点进步来评价他们,从正面以积极的心态和语言来教育学生,以造就他们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如果一旦有的学生坠入生活和学习的低谷,我们也可以根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近因效应的理论来教育他们。
因为无论是成绩的提升还是人际关系的改善,都是与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分不开的。
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来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提高学习成绩。
因为老师和同学们除了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还特别关注周围人的近来的表现。
在批评教育学生时,除了苦口婆心的对学生讲理(也就是给他一巴掌)之外,别忘了最后再给他一个甜枣,设身处地的说,这是为了他好,否则我也不会这么批评教育你。
再结合学生的近来的一丁点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予以表扬并提出希望。
使他忘掉之前的一巴掌之痛,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案例篇一:首因效应案例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阿希,是最早研究首因效应对认知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即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
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
”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
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同样,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篇二:对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的认识对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的认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他们对人们认知事物和人有着重要影响。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一、实验目的罗斯文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探讨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
通过本实验,我们旨在验证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人际印象形成的作用,并分析影响人际印象形成的其他因素。
二、实验背景罗斯文实验由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在20世纪60年代设计,通过实验证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人际印象形成的影响。
实验中,被试者对一系列人物进行评价,这些人物的特征被设计为具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人际印象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女各半。
2. 实验材料:准备一系列人物特征描述,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特点,以及一些与人物特征无关的描述。
3. 实验步骤:(1)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2)向每组实验对象分别展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无关特征的人物特征描述。
(3)要求实验对象对每组人物进行评价,包括性格、能力、喜好等方面。
(4)收集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首因效应组:实验对象对具有首因效应的人物评价较高,认为其性格开朗、能力较强。
(2)近因效应组:实验对象对具有近因效应的人物评价较高,认为其性格热情、能力突出。
(3)无关特征组:实验对象对具有无关特征的人物评价较低,认为其性格一般、能力一般。
2. 实验分析(1)首因效应:实验结果表明,首因效应对人际印象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根据第一印象对他人进行评价,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近因效应:实验结果表明,近因效应对人际印象形成也具有显著影响。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根据最近发生的事件对他人进行评价,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和发展。
(3)其他因素:除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人际印象形成,如个体经验、文化背景、认知偏差等。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人际印象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 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
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效应,也叫首因效应、首次效应、优先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烽火猎聘资深顾问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
”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实验心理学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
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
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
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清晰。
运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方法:一、控制自己的小动作细节决定成败,在与他人沟通的时候,你的小动作越多,越会让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所以你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小动作。
举例来说,在与他人交谈时,不要坐立不安、动来动去,特别是不要做出抖腿等不雅观的动作。
二、生动描述自己的个人信息当别人询问你的个人信息时,说明他很想了解你,这时候你要生动地介绍自己,这样别人才会记得你。
比如,你可以将你名字的寓意生动地告诉对方,将工作的细节或者趣闻逸事有针对性地告诉对方。
这样一来,你才能有与对方进行深入交流的机会。
三、临别时给对方一个拥抱拥抱具有关心、爱护等含义,因此,在谈话结束后,你可以给对方一个深切的拥抱,这会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怀,也能够为你们下一次的交流打下基础。
因为,分开后即使你说的话对方已经不记得了,但他会记得你们拥抱的画面,这能在无形中给你增加不少印象分。
人际交往,是不断结识朋友、扩大人脉圈的过程。
而沟通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一门艺术,如果你要想获得好的人脉圈,就必须学会沟通这门艺术。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你在沟通中能正确运用这两个效应后,你便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沟通效果以及自己想要的人脉圈子。
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一)
【内容提要】实验1以汉字与英文字母为材料,考察了自由回忆中学习与测验之间不同时间间隔(0s与10s)条件下的成绩,发现了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的转换,且它不受材料意义的影响。
实验2对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的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排除了由于两种时间间隔被试采用不同顺序的提取策略造成首因向近因转换的可能性。
【摘要题】研究报告
【关键词】首因效应/近因……
1前言
近年,系列位置效应研究又成为记忆研究的热门话题。
这与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发现有关。
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是指随学习和测验时间间隔的增加对项目表中前面项目的记忆改进,而对后面项目的记忆变差。
最早由Wright等人(1985年)提出。
涉及的刺激材料有图形和词句;此现象不仅成人而且猴子、婴儿也有报道;此外,在运用探测项目是否识别的范式和运用4择1的系列位置确认范式中都观察到这种效应(Cornell等,1983年、Neath,1993、Neath和Knoedler,1994、Wright,1998、Korsnes等,1996等)。
因此,这种随延缓的增加,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对优势的变化被看成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是,Kerr等人(1998)发现运用鉴别范式的研究中反应频率的分布存在明显偏差。
0s保持间隔被试反应偏向最后面的系列位置,10s保持间隔反应则偏向最前面的系列位置。
当反应偏差纠正后,近因向首因转换消失,从而提出是反应偏差造成该现象,它不是潜在的记忆机制。
如果真是反应偏差造成,那么在自由回忆范式中就不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
假如这种效应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在自由回忆的范式中也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
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自由回忆范式是否存在近因向首因转换的现象。
此外,对具有形音义结合体特征的汉字是否具有近因向首因转换也是感兴趣的问题。
由于这两个变量都是以往研究中没有涉及的,故在材料类型中也选用了英文大写字母,便于对两种变量加以区别。
2材料和方法
2.1实验1汉字自由回忆中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的转换
2.1.1被试28名浙江大学学生。
男女各半。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1.2材料72个刺激系列,意义汉字、无意义汉字与英文大写字母各三分之一。
汉字选自《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研室编著,1986年),平均8.02画(5-11画)、平均频率.03352%(.00542%——29799%)。
每系列各汉字间无明显联想,笔画数与结构尽量一致。
汉字中尽量避免同音字。
英文字母系列都不能组成单词或特殊符号标志。
刺激大小为5cm 宽×5cm高。
2.1.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保持时间间隔:0s和10s)×3(实验材料:有意义汉字、无意义汉字与大写字母)×6(6个系列位置)因素设计。
因变量是每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的百分比。
实验为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完成全部72次试验。
保持间隔的次序在被试间平衡。
每类材料、每个系列以随机方式呈现。
2.1.4程序告诉被试实验目的是测定记忆准确性,次序不作要求。
实验材料和指导语都计算机呈现。
每次试验先在屏幕中央呈现0.5秒新试验开始的信号。
信号消失1秒后,屏幕中央呈现6个系列的字或字母,每个项目呈现1s,项目间时间间隔为0秒。
每系列呈现完毕,间隔0s或10s后呈现红色的“开始回忆”字样,要求被试将刚呈现过的六个项目写在答案纸上,不提供反馈。
鼓励被试尽快精确地在1分钟内完成任务。
采用个别测试,有2次预备试验,一次休息。
2.1.5结果与分析
分别对各类材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都有明显的系列位置主效应:有意义汉字:
F(5,324)=14.455,p<.001;无意义汉字:F(5,324)=12.864,p<.001;大写字母:F(5,324)=8.036,p <.001。
时间间隔与系列位置间的交互作用都显著。
三种材料均p<.05。
对每种材料中的系列位置1与6在0s与10s的平均正确率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0s时,有意义汉字:
t(54)=5.101,p<.001;无意义汉字:t(54)=3.534,p<.001;大写字母:t(54)=5.382,p<.001。
10s 时,有意义汉字:t(54)=-2.173,p<.05;无意义汉字:t(54)=-2.516,p<.05;大写字母:t(54)=-2.382,p<.05。
结果都展现出0s保持间隔第一个项目成绩最好,最后一个成绩差,即观察到有显著的首因效应而无近因效应,但在10s保持间隔则相反,即当保持间隔增加,最初的系列位置项目的成绩下降而最后的系列位置项目成绩提高,明显呈现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的特点。
图1是三种实验材料0s与10s间隔时的系列位置曲线。
附图
图1不同时间间隔首因向近因效应的转换
总的正确回忆率为.7339,0s间隔条件下正确回忆率为.7298,10s间隔条件下为.7379。
不同保持时间间隔之间正确回忆无显著差异,F(1,1006)=.20,p<.05。
对材料类型进行PostHoc检验后发现三种材料类型两两间的差异都非常显著,p值都小于.001。
无意义汉字正确率最低,为.6037;字母的正确率最高,为.8514;有意义汉字的正确率居中,为.7465。
实验中出现了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现象,这和Neath和Knoedler(1994)等人运用识别探测项目范式观察到的近因向首因转换的结果模式完全相反。
我们认为这主要可能反映了近因向首因的转换与实验范式有关而与刺激材料性质无关,因为汉字和英文大写字母都表现出显著的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
实验中保持间隔的次序虽然在被试间平衡,但两种时间间隔是分别进行的,即一半被试先做0s间隔,再做10s间隔,另一半则相反。
Knoedler等人(1999)对这样的设计曾提出被试可能(下意识地)会在不同时间间隔应用不同策略的看法。
假设学习与测验间隔短时(0s)被试可能(下意识地)不会为位置6项目的记忆担心,而运用按编码顺序从头到尾的策略进行回忆,即优先提取第一个项目,使后面项目的回忆受到影响,当间隔长时(10s)被试可能(下意识地)会担心位置6的记忆而运用从尾到头的策略,即优先提取最后一个项目,结果前面项目的回忆成绩受到影响。
为检验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是否与被试在不同时间间隔应用不同顺序的提取策略有关,我们进行了实验2。
2.2实验2不同顺序提取策略对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影响
2.2.1被试28名浙江大学学生。
男女各半。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2材料96个汉字系列。
每系列6个汉字。
选字标准同实验1。
每系列有意义与无意义汉字各半、平均8.02画(5-11画)、平均频率.03352%(.00542%——.29799%)。
实验设计了四种实验条件(见表1)。
48个系列从头到尾或从尾到头顺序的回忆为掩蔽实验。
表1实验二的四种实验条件的测验类型条件时间间隔测验类型呈现方式条件一0s一半从头至尾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二0s一半从尾到头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三10s 一半从头至尾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四10s一半从尾至头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2.2.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保持时间间隔:0s和10s)×2(测验类型:与从头到尾回忆混合的自由回忆和与从尾到头回忆混合的自由回忆)×6(6个系列位置)因素设计。
因变量是每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百分比。
实验为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完成全部96次试验。